认识术后早期炎症性肠梗阻的特性_一文发表10年感悟_黎介寿
- 格式:pdf
- 大小:1.03 MB
- 文档页数:2
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10例临床分析【摘要】目的:探讨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的临床特点、诊断和治疗。
方法:对我院6年来诊治的10例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
结果:10例均发生在术后10 天内,经保守治疗均痊愈,平均治愈时间为14天。
结论:早期诊断及积极的保守治疗是处理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的重要措施。
【关键词】肠梗阻;炎性肠疾病;诊断;药物疗法【中图分类号】r65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3-0487-02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是术后早期肠梗阻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有报道约占术后肠梗阻的20%,临床表现与术后肠梗阻有一定的相似性。
炎症性肠梗阻有其临床特点,处理方法也不同。
处理不当可引起肠瘘、感染等并发症。
分析诊治的10例炎性肠梗阻病例,旨在加深对此病的认识,合理处置,减少并发症以缩短病程、提高治愈率。
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本组10例中,其中男性6例,女性4例。
年龄24~62岁。
发病前所行手术类别:胃溃疡行胃大部切除术2例,阑尾穿孔行阑尾切除腹腔引流术3例,肠粘连松解术2例,胃溃疡穿孔修补术1例,腹部损伤肠破裂行肠段切除术2例。
本组病例均在术后1周肠功能恢复后再次出现肠梗阻症状。
10例肛门均停止排气、排便,腹胀明显伴恶心、呕吐4例,肠鸣音减弱6例、消失4例,进行性腹胀3例,6例有轻度腹痛但部位不固定,触不到明显的肠袢或包块,无气过水声或金属音。
腹部x线平片:小肠均有不同程度的气液平,ct检查提示肠壁轻度水肿、增厚、肠腔积气。
无低血钾等致麻痹性肠梗阻的因素。
1.2 治疗方法均保守治疗行胃肠减压,应用胃肠外营养支持治疗,减少肠道分泌,维持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使用肾上腺皮质激素促进炎症消退及抗生素预防感染治疗。
2 结果经治疗后肠梗阻症状在6~18天解除。
本组无死亡,无再手术,均治愈出院。
3 讨论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的概念最早由黎介寿于1995年首次提出[2],系在腹部手术后早期,由于手术创伤或腹腔内炎症等原因导致肠壁水肿和渗出而形成的一种机械性与动力性同时存在的粘连性肠梗阻,其发病率为0.69%~14%。
[文章编号]1000-2057(2008)05-0396--02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16例临床分析纪怀德(江苏省如皋市吴窑福康医院外科,如皋226533)f摘要】目的:探讨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的临床特点及诊治原则。
方法:采用全胃肠外营养支持、抗生素、皮质类固醇激素等方法治疗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16例。
结果:经保守治疗痊愈15例,平均治愈时间8天,1例患者经再次手术治疗.术后治疗22天痊愈,无1例肠坏死。
结论: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多发生于腹部手术后早期,临床经过有其特殊性,保守治疗多数能治愈。
[关键词】早期炎性肠梗阻;阑尾炎;胃肠减压术;全胃肠外营养支持【中图分类号】R574.2[文献标识码】B肠梗阻是普外科常见的急腹症之一。
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是术后肠梗阻的一种特殊类型,约占20%t“,临床上并不少见。
但由于其概念提出较晚,临床医师往往对其认识不足。
我院于1999年1月一2007年6月间共收治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16例患者,现将其临床诊治情况报告如下。
l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16例,男11例,女5例,年龄17~72岁,平均40.6岁。
均于近期接受过腹部手术,阑尾切除术9例,术后病理示单纯性阑尾炎2例,化脓性5例,坏疽穿孔2例;结直肠手术3例中左半结肠切除术1例、M i l es手术l例及右半结肠切除术1例;卵巢囊肿切除术2例;胃溃疡穿孔修补术2例。
均在手术后有过肛门排气,后又出现不同程度的腹胀。
有典型的肛门停止排便、排气症状15例,查体中发现患者腹部膨隆,其中6例呈现腹部不对称触诊腹部明显压痛12例.反跳痛2例,腹部按压有柔韧感14例,叩诊呈浊音1l例,鼓音5例。
听诊肠鸣音减弱13例。
消失3例。
1.2辅助检查血常规检查提示白细胞(W B C)> 13.5x109/L l O例。
基本正常6例。
血电解质检查低血钾2例(K+≤3.2m m ol/L),低血钠3例(N a+≤120r et ool/L)。
术后早期肠梗阻的诊治体会(作者:___________单位: ___________邮编: ___________)【关键词】肠梗阻;早期;术后术后早期肠梗阻是指术后30 d内,肠蠕动恢复后再次出现腹痛、呕吐等症状,影像学检查存在肠梗阻证据。
术后早期肠梗阻作为机械性肠梗阻的特殊类型,在肠梗阻的治疗中具有重要地位。
本文总结开腹手术后早期肠梗阻的类型及诊治,得出了一些经验和教训,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我院从2000年1月自2007年12月,共收治27例术后早期肠梗阻患者,其中男18例,女9例,年龄12~83岁。
曾行急诊手术者14例,其中腹部刀伤2例,阑尾穿孔行阑尾切除加腹腔引流术5例,脾破裂行脾切除术2例,肠绞窄行肠段切除3例,胃十二指肠溃疡穿孔修补2例;曾行择期手术者13例,胆囊切除加“T”形管引流术5例,结肠癌根治术4例,胃癌根治术4例。
2方法与结果23例经持续有效的胃肠减压、维持水电解质平衡、营养支持、应用生长抑素及糖皮质激素、中药管饲等治疗后痊愈;3例行再次手术,1例为内疝,1例为肠袢团块粘连并扭转,1例为粘连带压迫,均经再次手术后痊愈;1例为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经保守治疗26 d后好转。
3讨论腹部早期肠梗阻发生的时间多在4周内。
本组27例患者的发病时间为术后4~30 d。
其中约11%的病因为内疝、肠袢粘连扭转、粘连带压迫等机械性因素,一般发生在术后7~30 d,这部分病人需要及时行手术治疗;约8%为麻痹性肠梗阻,发生在术后4~7 d;81%为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发生在术后9~15 d。
术后早期肠梗阻临床表现可分为炎性、麻痹性和机械性。
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early postoperative inflammatory small bowel obstruction,EPISBO)是指在腹部手术后早期(一般指术后2周),由于腹部手术创伤或腹腔内炎症等原因导致肠壁水肿和渗出,形成的一种机械性与动力性同时存在的粘连性肠梗阻[1]。
急性化脓性阑尾炎术后并发早期炎性肠梗阻诊治体会摘要:目的:探讨急性化脓性阑尾炎术后并发早期炎性肠梗阻的临床特点、处理原则,总结其治疗体会。
方法:对我院10例急性化脓性阑尾炎术后并发早期炎性肠梗阻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结果:10例患者经过持续性胃肠减压、胃肠外营养支持、激素及抗生素的合理使用;均保守成功,痊愈出院,平均住院13.25d。
结论:化脓性阑尾炎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其病因与腹腔炎性刺激、手术创伤存在一定的联系,是一种机械性与动力性同时存在的肠梗阻,治疗以保守治疗为主。
关键词:急性化脓性阑尾炎术后早期肠梗阻治疗与体会【中图分类号】r4【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8-1879(2012)06-0075-01急性化脓性阑尾炎术后诱发炎性肠梗阻在普外科实践中不是很常见,特别是在基层医院,许多普外科医生对其认识不是很成熟。
所以,对本病的预防和治疗都存在一定困惑或者盲从性,给患者增加痛苦或造成资金的浪费。
对此,笔者有意对我院2009年1月-2012年3月10例急性化脓性阑尾炎术后并发早期炎性肠梗阻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
本组10例急性化脓性阑尾炎术后并发炎性肠梗阻患者,男性6例,女性4例;年龄36-68岁之间,平均年龄为48.22岁。
其中,急性化脓性阑尾炎3例,并发穿孔3例;并发阑尾周围脓肿行ⅰ期手术治疗4例。
临床表现:10例患者均在术后4-6d内出现腹胀,或伴有轻微的腹痛,进食后加重,呕吐后症状减轻或消失。
6例患者肠鸣音减弱或消失,但无气过水声及高调金属音。
触诊腹肌柔软度尚可,无明显压痛、反跳痛等腹膜刺激征象。
实验室检查:有3例患者白细胞在术后3d复查下降后再次升高。
x线透视:见腹部液气平面呈阶梯状排列。
1.2 临床诊断。
根据患者的手术近期腹部手术病史、临床体征及相关理化检查结果,我们给与本组患者腹部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的诊断。
2 治疗10例患者均采取非手术保守治疗措施:①立即给予患者禁食、持续有效的胃肠减压。
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35例诊治体会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earlypostoperativeinflammatorysmallbowelobstruction)的概念于1995年由黎介寿院士首次提出,它是腹部手术后一种非常值得重视的早期并发症,以往这种新类型肠梗阻往往被人们忽视,近年来逐渐得到重视,现将2006年10月~2012年1月我院收治的35例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诊治经验及治疗体会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全组35例,男21例,女14例;年龄21~76岁,平均46.3±5.4岁。
肠梗阻发生于阑尾切除10例,直肠肿瘤根治6例,卵巢肿瘤切除8例。
胃穿孔修补3例。
胃大部切除5例。
剖腹产1例。
腹部巨大切口疝修补2例。
全组患者术后2~5d内均有一过性排气或排便,尔后出现肠梗阻系列症状:停止排气和排便35例(100%),腹胀35例(100%),恶心呕吐25例(71.4%),腹痛23例(65.7%)。
术后梗阻出现时间:<1周者24例,1~3周者11例。
通过临床表现、腹部x线摄片、腹部ct,治疗观察同时排除肠扭转、肠套叠、腹内疝、腹腔内脓肿压迫而确立诊断。
1.2治疗方法出现肠梗阻临床症状则行胃肠持续减压、胃肠外营养、抑制胃肠分泌、预防细菌感染等治疗。
患者临床症状体征改善及腹部x线、ct等检查变化决定治疗时间,如在治疗观察期间出现腹部症状、体征加重,全身情况较差,拟有肠坏死、腹膜炎等则立即转手术治疗。
1.3治疗结果依照朱维铭等[1].提出的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治愈标准:①腹胀腹痛消失;②肛门恢复排气排便;③24h鼻胃管引流液少于400ml,不含胆汁;④停用生长抑素后症状没有反弹;⑤肠鸣音恢复;⑥腹部柔软,坚韧感消失;⑦恢复饮食后梗阻症状不再出现。
35例患者均经保守治疗治愈。
治愈时间在第一周内10例;第二周内为14例;第三周内为8例;第四周内为2例;第五周内为1例,平均治愈时间18.5天。
2讨论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是指在腹部手术后早期(一般指术后2周左右),由于腹部手术创伤或腹腔内炎症等原因导致肠壁水肿和渗出而形成的一种机械性与动力性同时存在的肠梗阻。
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38例治疗分析【关键词】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中图分类号】r656.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6-0439-01【keywords】early postoperative inflammatory small bowel obstruction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episbo)是由于腹部外科手术后创伤、炎症等各种因素导致的肠壁水肿、渗出而形成的一种机械性、动力性同时存在的肠梗阻[1];如处理不当会引起肠瘘,重症感染和短肠综合征等严重并发症,甚至死亡[2]。
我院2002-2012年共收治38例术后早期肠梗阻病人。
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38例患者中,男:21例,女:17例,平均年龄:49.7(12-79)岁。
原发病及手术类型:十二指肠球部溃疡穿孔修补术7例,小肠破裂(穿孔)行修补及肠切除肠吻合术15例,肠粘连松解术5例,胃癌根治术4例,胆囊切除术1例,外伤性脾破裂脾切除术2例,坏疽性阑尾炎行阑尾切除术2例,左斜疝嵌顿行回肠部分切除术1例,胃十二指肠溃疡行胃大部切除术1例。
1.2 临床表现发病时间肠梗阻发生于术后3-20天,平均6.8天,有91%的病例发生在术后2周内,部分病例术后肠蠕动曾经一度排气、排便;部分病例已恢复饮食后出现恶心、呕吐等肠梗阻症状,且逐渐加重。
1.3 临床症状有腹痛者13例,呕吐者25例,腹胀、停止排气、排便者17例,腹部有固定性压痛者11例,其中5例能扪及压痛性包块。
腹部透视或腹平片29例可见多个液气平面;15例b超提示腹腔积液、肠腔积气;18例腹部ct检查提示肠梗阻,肠壁水肿增厚,肠袢粘连成团,肠腔积液。
1.4 治疗方法完全禁食禁饮、胃肠减压,全肠外营养支持,纠正和维持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应用生长抑素抑制肠液分泌,使用地塞米松减轻肠壁炎症水肿,抗生素防治感染,胃管内注入石蜡油或中药复方大承气汤保留灌肠[3],在肠蠕动恢复阶段适当应用肠蠕动药。
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的临床特点及治疗方法(作者:___________单位: ___________邮编: ___________)【摘要】目的探讨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EPISBO)的临床特点及治疗方法。
方法回顾性总结和分析我院收治36例EPISBO 的临床资料。
结果保守治疗33例,均治愈出院,治愈时间5~28d,平均(14.5±2.5)d;中转手术治疗3例,均治愈,平均治愈时间为10.5d。
结论EPISBO有其特殊的临床表现,多数病例采用保守治疗可治愈,以禁饮食、胃肠减压、全胃肠外营养及糖皮质激素与生长抑素的联合应用具有较佳的疗效。
【关键词】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临床特点治疗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earlypostoperativeinflammatorysmallbowelobstruction,EPISBO)系在腹部手术后早期(术后7~30d),由于腹部手术创伤或腹腔内炎症等原因导致肠壁水肿和渗出而形成的一种机械性与动力性同时存在的黏连性肠梗阻[1]。
EPISBO临床并不少见,但由于临床表现和处理有其特殊性,处理不当易造成多发肠瘘、短肠综合征、重症感染等严重并发症。
我院2001年1月至2010年1月共收治EPISBO36例,现就其临床特点及治疗分析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本组36例,男26例,女10例。
年龄25~70岁,平均(45.5士3.5)岁。
均为腹部术后,手术次数为1次的32例,2次的4例。
急性阑尾炎术后15例(13例阑尾穿孔),胃十二指肠溃疡穿孔修补术后10例,胃溃疡胃大部切除术后3例,小肠坏死行部分小肠切除术后2例,胃癌根治术后3例,胆囊切除、胆道探查术后2例,脾破裂行脾切除术后1例。
本组36例发生肠梗阻时间在术后4~21d,其中2周内发生者32例(88.9%),均有不同程度的腹痛、腹胀、呕吐;8例肛门停止排气、排便。
其中28例表现为不全性肠梗阻,8例表现为完全性肠梗阻。
阑尾炎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临床分析摘要目的:探讨阑尾炎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的临床特点,诊断和治疗。
方法:收治阑尾炎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患者8例,回顾性分析临床资料,了解其临床特点及其治疗。
结果:8例患者均发生在术后10天内经保守治疗均痊愈。
平均治愈时间14天。
结论:对阑尾炎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要掌握其临床特点及其特殊性,早诊断,以保守治疗为主:胃肠外营养及生长抑素应用,具有较佳疗效。
关键词阑尾炎炎性肠梗阻诊断保守治疗阑尾炎是临床上最常见的外科疾病之一,但手术或术后处理不当即可发生较为严重的并发症。
肠梗阻是腹部手术后常见并发症。
其中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是术后早期肠梗阻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约占术后肠梗阻的20%[1]。
炎性肠梗阻有自己的临床特点,处理不当可引起感染,肠瘘等并发症。
2006年6月~2011年9月收治阑尾炎术后发生早期炎性肠梗阻患者8例,现进行临床分析,引起临床医师高度重视,诊断确切,合理治疗,减少并发症。
资料与方法本组患者8例,男5例,女3例,年龄18~60岁,术中阑尾炎分类:急性单纯性阑尾炎2例(腹膜后阑尾),急性化脓性阑尾炎2例,急性坏疽性阑尾炎并阑尾穿孔3例,阑尾周围脓肿1例。
除1例阑尾周围脓肿行脓肿引流术外,其余均行阑尾切除术。
本组病例均在术后1周肠功能恢复后,再次出现肠梗阻症状。
6例均停止排气,排便,腹胀明显伴恶心,吐4例,肠鸣音减弱4例;肠鸣音消失4例;进行性腹胀4例;6例有轻度腹痛,但部位不固定,未触及明显肠袢或包块,无气过水声或金属音。
腹部x线平片:小肠均有不同程度的气液平;b超检查提示肠壁轻度水肿,增厚,肠腔积气。
血钾检查正常范围,排除低钾性麻痹性肠梗阻。
治疗方法:全组早期采用保守治疗。
主要方法:①持续胃肠减压;②完全胃肠外营养支持,维持水电解质平衡;③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④使用生长抑素;⑤使用广谱抗生素及甲硝唑或替硝唑防治毒血症,对抗厌氧菌;⑥用温肥皂水低压灌肠及肛管排气。
结果本组8例均无死亡,除1例阑尾脓肿2个月后再次手术切除阑尾外,其余均未再次手术,均治愈出院。
腹部手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的观察及护理摘要】目的:探讨术后早期炎性梗阻的有效临床观察及护理措施【关键词】腹部手术;炎性肠梗阻;观察;护理【中图分类号】 R2 【文献标号】 A 【文章编号】 2095-7165(2015)18-053-02 术后早期炎症性肠梗阻(EPISBO)系指发生在腹部手术后早期(一般指术后2周左右)由于腹部手术创伤或腹腔内炎症等原因导致肠壁水肿和渗出而形成的一种机械性与动力性同时存在的粘连性肠梗阻[1]。
若处理不当会引起肠瘘,短肠综合症,腹腔感染等严重并发症。
现在护理人员对此病的严重性还没有深刻的认识,在此通过资料的收集来阐述本病的特点,来加强我们的专科知识,早期发现,早期治疗,提高本病的治愈率。
发病特点:[2-5]1 发生在术后早期,肠蠕动曾一度恢复,部分病人己恢复饮食,大部分出现在术后2周左右。
停止排气、排便与腹胀为主要症状,腹痛相对较轻无反跳痛,虽有肠梗阻症状,体征典型,但很少发生绞窄。
2 腹腔内炎症指无菌性炎症,肠梗阻与炎症广泛粘连密切相关。
3 腹部叩诊多为实音;听诊可闻肠鸣音减弱、稀少或消失,高调肠鸣音及气过水声;腹部X线摄片可见多个液平面,并有肠腔内积液的现象。
CT扫描可以显示肠壁增厚、肠袢成团,肠腔积液、积气等现象。
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是术后肠梗阻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并不是所有发生在术后早期的肠梗阻都是炎性肠梗阻。
治疗原则:[5-10]一般选择非手术治疗,通过禁食,胃肠减压,营养支持,灌肠,生长抑素,适当应用激素、抗生素等的综合治疗。
术后早期肠梗阻时,肠粘连和炎症正处于较严重阶段,肠壁水肿,此时手术不仅难以确定梗阻部位,而且易致肠管损伤,造成术后出血,感染,肠瘘等并发症,加重病情,延长病程。
手术治疗炎性肠梗阻时肠管高度水肿,致密粘连,甚至脑回状或冰冻状,分离肠管时将严重损伤肠管浆膜,极易形成肠瘘。
而且术中难以确定梗阻部位,不得不把手术部位加大,引起出血感染等严重并发症,如果多次肠切除会导致短肠综合症,本病目前主要采取非手术治疗。
炎症性肠梗阻的名词解释炎症性肠梗阻是一种严重的肠道疾病,是由肠道的炎症引起的肠管堵塞。
它常常由肠道感染、病毒感染、疾病或手术等因素引起。
这种疾病的发生主要是炎性反应和肿瘤堵塞等因素导致肠道狭窄,从而影响了食物和液体的顺畅通过肠道。
炎症性肠梗阻的主要症状包括腹痛、腹胀、恶心、呕吐、食欲减退、腹泻、便秘等。
患者常常感到腹部不适,甚至不能进食,严重时可能伴有发热等症状。
如果不及时治疗,炎症性肠梗阻可能会导致严重的并发症,如肠道坏死、穿孔和感染。
在诊断炎症性肠梗阻时,医生通常会结合患者的病史、症状、体格检查和医学影像检查等多种方法进行综合分析。
其中,腹部X光、腹部超声和腹部CT扫描是常用的影像学工具,可以帮助医生确定炎症的位置、程度以及肠道是否存在梗阻。
当诊断明确后,治疗炎症性肠梗阻的首要目标是缓解患者的症状,并防止并发症的发生。
初期治疗通常包括禁食、静脉输液和抗生素治疗。
通过减少肠道的负担和控制炎症反应,可以帮助肠道恢复正常的功能。
在一段时间的观察和治疗后,医生可能会考虑进行手术治疗,以解除肠道的堵塞和炎症病灶。
手术治疗通常分为两种方式:开放手术和腔内手术。
开放手术是传统的手术方式,需要进行腹部切口,通过直接切除或吻合肠道的方式解除肠道堵塞。
腔内手术则是通过腹腔镜等微创技术,通过小孔径切口进入腹腔,利用特殊器械操作,解除肠道病变。
手术后的康复期同样重要,患者需要严格遵守医生的指导,注意饮食调理,避免过度劳累和生活方式不当引起的并发症。
此外,定期复查和随访也是必要的,通过检测炎症指标和影像学检查,可以及时发现复发和并发症,以便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总的来说,炎症性肠梗阻是一种严重的肠道疾病,需要及时诊断和治疗。
在治疗过程中,医生和患者需要密切合作,共同制定恰当的治疗方案,遵循医嘱,并定期复查和随访,以确保疾病的有效控制和预防并发症的发生。
同时,患者在生活中也应该注意饮食调理,保持合理的生活方式,预防炎症性肠梗阻的复发。
本刊特稿文章编号:1005-2208(2009)04-0283-02《认识术后早期炎症性肠梗阻的特性》一文发表10年感悟黎介寿【编者按】黎介寿院士是我国著名外科学家,是世界上从事胃肠外科时间最长的外科专家之一。
60余年来他潜心从事胃肠道疾病的基础和理论研究,成就甚丰,著作等身,“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这一综合征的发现,就是其研究的重要成果之一。
黎介寿院士经过几十年的观察总结,经过无数次的检验,终于发现“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有着独特的病因、病史、症状、体征、病理生理机制、诊断和治疗方法,是一独特的疾病症侯群。
并为其设计了独特的治疗方法,而且在很多医院和医生的临床工作中证明行之有效!也使大量病人免受再次手术的痛苦,拯救了无数的生命。
黎介寿院士《认识术后早期炎症性肠梗阻的特性》一文发表于本刊1998年18卷第7期,发表以来受到到临床外科医生广泛、持续和高度关注。
根据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中国知网()统计,截止2008-10-24,该文被引频次为439次,列《中国实用外科杂志》创刊以来出版文献被引频次排名第一名。
说明“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这一概念获得了临床医生的广泛认可并付诸临床实践。
通过黎介寿院士提出“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这一概念的发展过程,我们体会到:只要坚持不懈的努力,勤于思考,善于总结,临床外科医生都会有所发现,有所作为。
在这篇重要文稿发表10周年之际,我们特邀黎介寿院士撰写本文,以期与广大作者、读者共勉,愿大家在临床工作中有所感悟,有所成就!(《中国实用外科杂志》编辑部田利国)中图分类号:R6文献标志码:C【关键词】术后;早期;肠梗阻Keywords postoperative;early;intestinal obstruction1968年,我们因对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缺乏认识,在对一例脾破裂手术后肠梗阻病人治疗中采用了早期手术,伴发了复杂的肠外瘘,经过4年15次手术治疗始愈。
1970年后,我们在继续收治其他医院转来的肠外瘘病例中,发现因类似情况而致肠瘘的病人占经治肠外瘘的5.8%(35/605)。
说明这些不是偶然发生的情况,是外科医生普遍未认识到“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这一特殊情况。
经查阅文献、咨询专家,均未能获得明确的描述、答复。
为获得更多的认识,取得同行们的共识,我们在1995年全国胃肠外科学术会议上提出了这一问题,供与会学者讨论。
会上议论甚多,少数专家认为“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有其特殊性,但多数专家认为与其他粘连性肠梗阻相同,更有人认为这是在机械、麻痹与血运性肠梗阻分类外又增加了一种类型,未能获得公认。
查阅国际著名的外科学—Sabiston Text Book of Surgery(15版)也仅在肠梗阻外科治疗的段落中提到“术后早期肠梗阻宜先采用非手术治疗”一语。
然而我们临床收治的病例数在不断增加,1998年2月更是在两周内收治了来自不同地区、不同级别医院转来的4例病人,使我们感到有必要将这一既具有特殊性又有一定广泛性的肠梗阻的性质,在更大的范围、更多的外科医生中加以介绍,以减少因治疗措施不当而导致严重的并发症(肠瘘)。
于是,我将我们对这类肠梗阻特性的认识、临床诊断和治疗的经验加以整理,以《认识术后早期炎症性肠梗阻的特性》为题发表于《中国实用外科杂志》1998年第18卷第7期[1]。
文章发表后,也曾有读者提出异议,但为数不多,有的更举例说明术后肠梗阻也应早期行手术治疗。
其实,仍是对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的特性认识不足,将术后腹腔脓肿划入“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的范畴,而强调手术治疗。
至2008年底,经检索,此文发表10年,国内被引用的次数多达477次,分布在168本杂志中。
虽大多数是基层医院医生所引用,可这正是我们所期望达到的目的,使广大的基层医院第一线的医生对“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有所认识,以起到减少因治疗不当而产生肠外瘘的作用。
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普通外科研究所在1970-1998年收治的605例肠外瘘中,因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手术而发生肠外瘘35例作者单位:南京大学临床学院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江苏南京210002E-mail:fengboxiao@(5.8%)。
在《认识术后早期炎症性肠梗阻的特性》一文发表后,虽然2001-2008年肠外瘘的收容量增加,8年中收治了1889例,但因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手术而并发的肠外瘘仅3例(0.016%),较之文章发表前有明显的下降。
当然,这不排除有些病例虽经手术但未发生肠瘘,或有肠瘘发生但未转院的可能性,不能完全反映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采用手术治疗发生肠外瘘的全貌,同时这一数字只是一家医院的收治情况,未经流行病学的调查,但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因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得到了正确的认识与治疗的可能性。
疾病的病因、分类与治疗,是随着医学的发展和人们的认识而改变。
根据文献[2-3],在我国的教科书中,肠梗阻多分为机械性肠梗阻(mechanical intestinal obstruction)、麻痹性肠梗阻(paralytic intestinal obstruction)与血运性肠梗阻(vascular intestinal obstruction)。
国际上著名的外科学Sabiston(15版,1997年)将其分为机械性肠梗阻(mechanical intestinal obstruction)、麻痹性肠梗阻(paralytic intestinal obstruction)与特发性假性肠梗阻(idiopathic intestinal obstruction)[4]。
在肠梗阻的外科治疗段落中,提到“术后早期肠梗阻宜先采用非手术治疗”一语。
但自2001年16版Sabiston外科学,17版(2004年)、18版(2008年)对肠梗阻都只描述肠管机械性梗阻,分为肠管外、肠壁与肠管内3种类型。
将反复发作梗阻(recurrent intestinal obstruction)急性手术后梗阻(acute postoperative obstruction)与肠麻痹(ileus)描述为特别的问题(specific problem)[5]。
2006年我国的《实用临床普通外科学》也引用了“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一词,并加以描述[6]。
可见,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确有其特性,并不完全与习称的粘连性机械性肠梗阻相同。
实质上,机械性、神经性与血运性所造成的肠道“梗阻”,或肠运动功能障碍的病理生理改变、诊断标准、治疗方法与预后均不相同,仅只是均有肠道不通畅的表现而已。
神经性麻痹是肠管的神经功能损伤不能引导肠壁肌肉收缩而无蠕动,血运性是肠壁组织循环受碍失去活动,机械性肠梗阻是肠腔被堵塞。
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的特点是肠壁有水肿,炎症渗出,肠襻间相互粘着致肠蠕动障碍,肠腔有机械性的不畅。
炎症、水肿消退后,肠襻相互间的粘着松解后,肠管的通畅得以恢复,这是应进行非手术治疗的基础。
反之,如这时进行手术治疗,分离相互粘着的水肿、炎症肠襻,必将加重肠襻的损伤,出现肠瘘。
临床治疗的进步,有很多是源于临床医生的实践、探索与发现,有一个由少到多的积累过程,由小到大量的改变。
当然,医学主要是随着相关学科的发展而进步。
但由其他学科、实验室获得的成果能应用到临床造福于病人,也必须经过临床医师的实践、观察与改进。
因此,临床医师肩负着临床研究的责任,以增加我们对疾病机制的理解,发展技术以改进诊断与治疗疾病的能力[7]。
“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问题的提出与解决,也正是临床观察、研究获得效果的一个佐证。
参考文献[1]黎介寿.认识术后早期炎症性肠梗阻的特性[J].中国实用外科杂志,1998,18(7):387-388.[2]秦新裕.肠梗阻[M]//郑树森.外科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432.[3]李宁.肠梗阻[M]//陈孝平.外科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59.[4]Scott DR.Small Bowel[M]//C.M.Townsen(ed).Sabiston Textbook of Surgery.15th.Philadephia:W.B.Saunders,1997:915.[5]Mark EB.Small Bowel[M]//D.C.Sabiston(ed).Sabiston Textbook of Surgery.18th.Philadephia:W.B Saunders,2008:1278.[6]陈少华.小肠疾病[M]//吕新生.实用临床普通外科学.长沙:中南大学出版社,2008:1041.[7]Sulback JW,LSKao,Kozer RA,et al.Training Future Surgical Sci-entists[J].Ann Surg,2008,244(2):741-749.(2009-03-01收稿)“2009中山医学论坛暨第三届南方血管腔内介入论坛”通知由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主办,《中华医学杂志》、《中华外科杂志》、《中国实用外科杂志》及《中国血管外科杂志(电子版)》协办的“2009中山医学论坛暨第三届南方血管腔内介入论坛”将于2009年5月7~9日在广州市举办。
本次论坛将围绕心、脑血管及外周血管疾病腔内介入的热点问题,采取专题报告、经验介绍及病例讨论相结合的形式,通过邀请国际国内的著名专家与参会代表进行学术互动,力求解决一些在临床实践工作中所遇到的实际困难和问题。
来稿请以电子邮件发至:endovascular@,并请注明姓名、职称、单位及联系地址。
同时也欢迎大家网上报名(详情请登录心血管网:http: //,中山血管外科网:)。
征文截稿日期:2009-04-10。
地址:510080,广州市,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血管外科。
联系人:黄雪玲,叶洁莲。
联系电话:(020)87755766-8198。
大会组委会诚挚邀请并热烈欢迎各位心内科、血管外科、脑血管科及放射介入科医师们参加大会。
与会者将获得国家级医学继续教育I类学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