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的诊疗体会
- 格式:pdf
- 大小:201.44 KB
- 文档页数:2
手术后炎性肠梗阻诊治体会肠梗阻是腹部手术后常见的并发症,但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往往不被人们所认识,这类肠梗阻有它的特殊性,处理的方法也和其他肠梗阻不同。
因此,提高对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的认识,采取正确的处理方法,会减少病人的痛苦和某些严重的并发症。
本组14例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均经保守疗法治愈,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2005年12月至2009年12月我院共收治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14例,男9例,女5例,年龄52-79岁。
临床症状及体征:轻度腹痛8例;阵发性腹痛6例;轻度腹胀2例;腹胀较重13例;呕吐11例;腹痛轻度压痛12例;压痛不明显2例;肠鸣音减弱8例;肠鸣音消失6例;有气过水声3例;白细胞正常2例;白细胞偏高12例。
1.1 X线腹平片均见不同程度的积气,积液。
1.2 B超检查均见明显腹腔积气,积液不明显。
1.3 发病前手术类型胃癌根治术6例;直肠癌经腹会阴联合切除3例;胆囊切除,胆总管探查1例;粘连性肠梗阻2例;其他2例,平均发生肠梗阻的时间4~7天,治愈平均时间13.5天。
2 讨论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约占术后肠梗阻的1/5,本组约占17%。
由此可见本类肠梗阻并非少见。
由作者认为早起肠梗阻多发生在术后14天内,本组一般2周左右的保守治疗,胃肠道的功能均可恢复。
对于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的临床特点及诊断标准我们有以下体会:2.1 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的临床特点2.1.1 本病多见于手术操作范围广,出血多,创伤重,手术时间长等病例。
2.1.2 这种类型肠梗阻多发生于术后4-7天,且往往已有排气排便史,进食后再次出现肠梗阻,并逐渐加重。
2.1.3 此病腹胀尤为明显,胃肠功能恢复时间较长,需要耐心观察等待。
2.1.4 肠梗阻症状、体征多较明显,但腹平片无典型机械性、完全性肠梗阻表现。
2.1.5 保守治疗效果良好,本组一般在一周内均有好转,只有3例超过20天,平均为13.5天。
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诊断并不困难,根据临床症状、体征、腹部X线平片多可诊断,但必须排除肠麻痹,内疝,肠扭转,吻合口狭窄等病因,并提高对绞窄性肠梗阻的认识,防止发生意外而错过手术机会。
术后早期肠梗阻的诊治体会术后早期肠梗阻的诊治体会【关键词】肠梗阻;早期;术后术后早期肠梗阻是指术后30 d内,肠蠕动恢复后再次出现腹痛、呕吐等症状,影像学检查存在肠梗阻证据。
术后早期肠梗阻作为机械性肠梗阻的特殊类型,在肠梗阻的治疗中具有重要地位。
本文总结开腹手术后早期肠梗阻的类型及诊治,得出了一些经验和教训,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我院从2000年1月自2007年12月,共收治27例术后早期肠梗阻患者,其中男18例,女9例,年龄12~83岁。
曾行急诊手术者14例,其中腹部刀伤2例,阑尾穿孔行阑尾切除加腹腔引流术5例,脾破裂行脾切除术2例,肠绞窄行肠段切除3例,胃十二指肠溃疡穿孔修补2例;曾行择期手术者13例,胆囊切除加“T”形管引流术5例,结肠癌根治术4例,胃癌根治术4例。
2方法与结果23例经持续有效的胃肠减压、维持水电解质平衡、营养支持、应用生长抑素及糖皮质激素、中药管饲等治疗后痊愈;3例行再次手术,1例为内疝,1例为肠袢团块粘连并扭转,1例为粘连带压迫,均经再次手术后痊愈;1例为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经保守治疗26 d后好转。
3讨论腹部早期肠梗阻发生的时间多在4周内。
本组27例患者的发病时间为术后4~30 d。
其中约11的病因为内疝、肠袢粘连扭转、粘连带压迫等机械性因素,一般发生在术后7~30 d,这部分病人需要及时行手术治疗;约8为麻痹性肠梗阻,发生在术后4~7 d;81为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发生在术后9~15 d。
术后早期肠梗阻临床表现可分为炎性、麻痹性和机械性。
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early postoperative inflammatory small bowel obstruction,EPISBO)是指在腹部手术后早期(一般指术后2周),由于腹部手术创伤或腹腔内炎症等原因导致肠壁水肿和渗出,形成的一种机械性与动力性同时存在的粘连性肠梗阻[1]。
症状以腹胀为主,腹痛相对较轻或无腹痛。
虽有肠梗阻症状,体征典型,但很少发生绞窄。
阑尾炎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诊治体会标签:阑尾炎手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诊治腹部手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是腹部手术后常见的并发症,约占术后肠梗阻病例的20%。
近年来被认识,如处理不当可导致多发性肠瘘、重症感染等严重并发症。
对于炎性肠梗阻应先试行保守治疗。
而阑尾炎术后的早期炎性肠梗阻有其自身特点。
现就笔者所在科近年诊治的7例阑尾炎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结合有关文献资料,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2005~2009年笔者所在科手术治疗各种类型的阑尾炎457例,术后发生早期炎性肠梗阻7例。
其中男4例,女3例,年龄15~76岁,平均42岁,术后出现肠梗阻时间:术后5天5例,术后7天1例,术后9天1例。
其中化脓性阑尾炎术后2例,坏疽穿孔性阑尾炎3例,腹膜后位阑尾炎1例,阑尾粘液腺癌伴急性炎症1例,均为术后已出现排气排便并已进食,不久出现腹痛腹胀,并逐渐加重,肛门停止排气排便,3例出现呕吐。
腹胀均匀,肠鸣音减弱,腹部轻压痛,X线检查肠腔内积气,多个液平,CT及B超检查示;肠管扩张壁增厚。
1.2治疗方法1.2.1基础治疗一旦出现肠梗阻即开始基础治疗,包括:禁食,持续胃肠减压,静脉营养支持,维持水、电解质酸碱平衡,适当应用抗生素。
1.2.2激素及生长抑素的应用地塞米松5 mg静脉注射,每8 h一次,持续一周。
生长抑素主要用奥曲肽0.3 mg加生理盐水250 ml,维持24 h静脉滴注,用5~7 d。
1.2.3中药治疗鼻胃管行胃肠减压,先排空胃液,2 h后由胃管注入大承气汤一剂,大黄12 g,芒硝9 g(冲),厚朴12 g,枳实9 g,以水500 ml文火先煎厚朴、枳实至约250 ml,下大黄煎约200 ml汤剂,后加芒硝。
每日一剂。
注药后夹闭胃管3~4 h,腹部TDP照射增加中药药效,促进肠蠕动,治疗期间注意腹痛情况,严密监测电解质,尤其是钾、钠的变化,随时调整用量。
2结果7例均采用保守治疗痊愈出院,平均恢复时间6~15 d。
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诊治体会肠梗阻是腹部手术后常见的并发症,但术后早期炎性小肠梗阻往往不被人们所认识。
这类肠梗阻有它特殊性,处理方法也和其他肠梗阻截然不同。
因此提高对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的认识,采取正确的处理方法,会减少病人的痛苦和某些严重的并发症。
1.临床资料:我院近五年来治疗术后炎性肠梗阻32例,男20例﹑女性12例,年龄在12—76岁,50岁以上占22例。
临床症状及体征:轻度腹痛或阵发性腹痛28例,腹胀30例,有呕吐24例,腹部轻度压痛26例,肠鸣音减弱20例,肠鸣音消失12例,有气过水音7例。
x线腹部平片:小肠多处不同程度积气积液表现32例,均无典型机械性完全性肠梗阻x线表现。
彩超检查:32例均腹腔积气明显,腹腔积液不明显。
发病前手术类型有:胃癌根治术﹑胃穿孔修补术﹑直肠癌前切除术﹑胃十二指肠溃疡胃大部切除术﹑脾破裂脾切除术﹑急性化脓性坏疽性阑尾摘除术等。
一般发生肠梗阻时间为一周左右,治愈时间为两周左右。
2.讨论:对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如果处理不当往往会引起肠痿﹑重度感染﹑短肠等严重人并发症。
术后早期炎性肠梗大约占术后肠梗阻20%左右,平均发生在术后一周左右。
经过保守治疗胃肠道功能恢复一般在两周左右。
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主要临床特点:①多见与术后范围广﹑出血多﹑创伤重﹑年龄大﹑手术时间长等病例。
②多发生于术后一周左右,有点已排气﹑排便,进食后再出现梗阻。
③尤以腹胀明显,肠鸣音减弱,肠功能恢复时间较长。
④肠梗阻症状﹑体征一般较明显,但腹部平片尚无机械性完全性梗阻的典型表现。
多数是由于腹腔内炎症广泛粘连引起,均为无菌性炎症。
⑤保守治疗均有效,治愈时间一般不超过两周,因此这类病人尽量晚进食为宜。
术后早期炎症性小肠梗阻诊断并不困难,根据临床症状﹑体征以及腹部x线正位平片一般可诊断。
保守治疗是治疗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唯一可行方法,但保守治疗并非一沉不变,要根据病人一般情况,肠鸣音恢复程度,腹腔渗出量的多少以及有无腹膜炎的体征来判断是否进行手术治疗,以防发生肠坏死﹑肠穿孔。
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治疗体会目的探讨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的治疗体会。
方法选择近3年28例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EPII)患者,进行经胃肠减压、抗炎、应用生长抑素、全胃肠外营养支持等保守治疗后,对所有患者的临床治疗结果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本组28例患者均经治疗后,患者的腹痛症状以及腹胀等其他症状均有明显缓解,症状缓解时间为4~17 d,平均缓解时间为(9.85±6.36)d。
经治疗胃肠减压量为(214.83±130.64)mL/d。
患者腹部平片显示,肠管及肠鸣音等其他症状其明显减少或消失,所有患者均治愈出院。
结论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采用有效手段确诊后,经禁食、营养支持和抗感染等临床综合治疗,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症状,缩短病程,减轻痛苦,因此本文为EPII临床治疗提供了参考。
标签: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确诊;保守治疗;禁食;营养支持;抗感染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early postoperative inflammatory ileus,EPII)发生在腹部手术后早期,是腹部外科手术并发症之一,近年来逐渐被临床医师熟识,主要诱因包括腹部手术创伤、无菌性炎症反应等导致的肠壁水肿、渗出、粘连,继而引发肠梗阻[1]。
若不能得到及时有效的处理,或处理不当,可导致肠瘘、腹部重症感染等严重的并发症,一方面加重了患者的经济负担和身体的痛苦,另一方面易引发医患纠纷,因此对于其治疗方法的探讨意义重大[2]。
然而,EPII与一般肠梗阻在病因与发病机制等方面的差异,导致其临床特点和治疗的方法具有差异[2,3]。
因此,本文旨在探讨EPII治疗方面的特殊性以及其特别的处理方法,以期提高对本病的认识,为EPII在治疗过程中的正确的处理方法提供参考,提高本病的治愈率。
本文选择2012年1月~2014年12月于本院接受治疗的28例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患者,对其治疗体会总结并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择2012年1月~2014年12月于本院接受治疗的28例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患者,其中男15例,女13例;年龄16~73岁,平均(43.8±12.5)岁。
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的临床诊治分析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是一种并发于腹腔手术的常见并发症。
它是由于术后腹腔炎性反应,导致肠道粘连、炎性水肿和肠管的阻塞。
其临床特点包括腹痛、呕吐、腹胀、便秘或梗阻性肠梗阻。
如果不及时治疗,可能会造成合并症,甚至危及患者生命。
因此,早期诊断和治疗对于改善患者的预后非常重要。
对于疑似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的患者,临床医生需要仔细收集病史,了解患者的手术细节以及术后恢复情况。
体格检查包括观察腹部的外观、听诊肠鸣音和触诊腹部。
如果患者有腹腔感染的风险因素(例如术后感染、脓肿等),应当高度怀疑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
诊断性腹腔穿刺也是一种重要的诊断手段,在取得无菌条件下,可以通过腹腔穿刺抽取腹腔积液,决定是否出现腹腔感染。
同时,医生还需要进行相关实验室检查,如血常规、炎症指标(C-反应蛋白、白细胞计数等)以及腹部影像学检查(如腹部X线、CT等)来进一步明确诊断。
一旦诊断出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及时进行治疗非常重要。
首先,保证患者的静息和禁食,以减少肠道运动和排气困难。
其次,通过静脉途径补液和纠正电解质紊乱。
如果患者有明显的腹痛,可以给予有效的镇痛药物,如吗啡、芬太尼等。
还可以考虑给予胃肠解痉药物,如哌替啶等,来减轻肠道痉挛。
对于严重的肠梗阻患者,可能需要通过胃导管或鼻胃管进行胃肠减压。
如果患者的症状不改善或者伴有严重的腹腔感染征象,可能需要进行手术干预,如肠减压术、肠切除术等。
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的预防也非常重要。
在术后,及时、充分的恢复肠道功能是预防炎性肠梗阻的关键。
因此,术后患者需要尽早开始无刺激性饮食,避免长时间禁食。
术后早期进行主动活动,如起床走动等,也可以促进肠道蠕动,避免肠粘连和水肿。
总之,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是一种常见的临床疾病,在临床上具有一定的危险性。
对于疑似患者,医生需要仔细收集病史,进行全面的体格检查和相关实验室检查,明确诊断。
一旦诊断确立,应及时采取适当措施进行治疗,包括保证患者的静息和禁食、补液纠正电解质紊乱、给予镇痛和解痉药物,以及可能的胃肠减压和手术干预。
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18例诊治体会摘要: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的临床表现与其它肠梗阻有相同之处,都表现为腹胀、呕吐、停止排气排便,但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有其明显的特殊性。
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首选保守治疗,在一般治疗措施基础上,加用中药灌肠,具有通里攻下,理气止痛,活血化瘀等功效;中西结合抗炎,促进肠蠕动,改善血液循环,保护肠黏膜屏障,防止细菌移位的作用,可缩短住院时间,是治疗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的有效方法;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与绞窄性肠梗阻治疗方法及预后明显不同,因此,一定要警惕绞窄性肠梗阻的存在,一旦确立诊断,要果断改变治疗模式,争取最好的医疗效果。
关键词: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保守治疗肠梗阻治疗的基本原则是相同的,包括禁食、胃肠减压和纠正内稳态。
除此之外,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的治疗还有其明显的特殊性。
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初期,病人的消化液分泌量可以很大,大量消化液积聚于肠腔内,不但加剧了肠壁的水肿和肠腔扩张,加重水电解质紊乱,也使肠功能的恢复受到影响。
此时应给予生长抑素减少消化液的分泌量。
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的病程一般较长,统计结果表明病人的平均治愈时间约为1个月,因此应作长期打算,长期禁食势必造成病人营养状况的急剧恶化,同时由于禁食、胃肠减压等原因,腹部手术后并发的肠梗阻有多种类型,并且术后不同时期所发生的肠梗阻原因也不相同。
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发生在腹部手术后早期,系指由于腹部手术创伤或腹腔内炎症等原因导致肠壁水肿和渗出,形成的一种机械性与动力性同时存在的粘连性肠梗阻。
我院采取保守疗法治疗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取得了可喜的疗效,现总结如下。
1.一般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择2011年1月-2014年6月间我院外科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患者18例病历资料,男8例,女10例,年龄23-71岁,临床体征:腹胀是最主要表现,肛门停止排气排便,有或无腹痛、呕吐等症状。
查体无肠形及蠕动波,听诊肠鸣音减弱或消失,无高调肠鸣音。
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的诊治体会摘要:目的对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的诊治进行探讨与分析。
方法分析探讨23例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的临床特点及治疗结果。
结果22例病人经保守治疗后痊愈,1例于术后再次手术治疗后痊愈。
结论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绝大多数病例可采用保守治疗痊愈。
关键词:炎性;肠梗阻;诊断与治疗炎性肠梗阻是腹部手术后较多见的并发症,其既具有肠梗阻的共性又具备其特殊性,在治疗方面以保守治疗为主。
现就我科2000年6月至2010年6月诊治的23例腹部手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的诊断与治疗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本组23例均为腹部手术后4~21天发生肠梗阻者。
术后出现肠梗阻时间平均8天,其中,粘连性肠梗阻手术者12例,胃穿孔手术5例,结肠癌占位结肠切除4例,阑尾穿孔手术2例。
22例均经保守治疗,平均8天症状消失而痊愈出院,1例再次手术者为十二指肠穿孔修补术后一直未排气,予保守治疗2周无好转而再手术,术中见小肠广泛粘连,肠壁水肿明显,肠间少许炎性渗液,经松解粘连、大量盐水冲洗处置,术后14天治愈出院。
2、讨论2.1腹部广泛的手术导致肠管损伤,如广泛分离肠粘连、长时间的肠管暴露、腹膜炎、腹腔积液或异物残留等因素,可导致肠壁和肠黏膜水肿增厚,甚至管腔闭塞,浆膜面的渗出导致肠管粘连和麻痹。
这种肠梗阻多发生在术后1~2 周,因此,称为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1]。
2.2多数病人在手术后肠蠕动曾恢复,但进食后出现腹胀、呕吐和停止排气、排便等症状,胃肠道引流液增多。
其发病机制较为复杂,可由多种因素同时存在或在病情发展过程中有不同的变化,如:交感神经输入的抑制效应;激素、神经递质和其他介质的释放;炎性反应;麻醉和止痛药物作用等[2]。
其原因是因巨噬细胞和中性粒细胞浸润、胞质分裂,其他炎性介质反应,引起肠壁充血水肿、纤维蛋白渗出,导致肠动力障碍、肠粘连、肠梗阻。
本组病例平均发生在术后8天,与以上观点相同。
2.3本组临床表现有以下特点:①轻微腹痛或无腹痛;②轻微腹胀,呈对称性,无肠型及蠕动波;③触诊无压痛,全腹坚韧感;④叩诊呈实音;⑤听诊绝大多数肠音较弱,极少数可闻及亢进的肠音,本组有2例闻及亢进肠音,X线见液气平面,其中1例行2次手术;⑥绝大部分病例术后很快排气并排便,进食后再次出现肠梗阻的症状;⑦腹部摄X 线片均可见肠梗阻表现,很少有较大的液气平面或巨大肠袢影像。
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46例诊治体会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46例诊治体会【关键词】炎性肠梗阻;营养支持;诊治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系指腹部手术创伤或腹腔内炎症等原因导致腹壁广泛水肿或炎性渗出形成一种机械性与动力性同时存在的肠梗阻[1],是腹部外科手术后常见的并发症[2]。
其发病机理有一定的特殊性,如认识不足,处理不当,则会引起多发性肠漏、重症感染、短肠综合症等严重并发症[3、4]。
本文为我院1995年5月至2009年12月收治的46例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诊治情况报告。
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46例患者中,男30例,女16例。
年龄1370岁。
发病前手术类型化脓性阑尾炎及阑尾穿孔后腹膜炎、行阑尾切除术后加腹腔引流术20例;肠粘连松解术后9例;胃十二肠溃疡穿孔修补术8例;宫外孕手术7例;剖宫产手术2例。
腹部经过一次手术者38例;2次手术者7例;3次手术者1例。
临床症状及体征,主要表现为腹部胀气不缓解或缓解后加重。
轻度腹痛31例;阵发性腹痛15例。
恶心41例;呕吐36例。
腹部轻压疼40例;压疼不明显6例。
肠鸣音减弱36例;肠鸣音消失6例;肠鸣音亢进偶尔闻及气过水声4例。
腹部X线片均有大小不等液气平面。
WBC升高45例;正常1例。
1.2炎性肠梗阻诊断标准[2、3]⑴有近期腹部手术史者,尤其是反复手术史。
⑵有明显肠梗阻表现,以腹胀为主,但腹痛相对较轻。
⑶查体发现腹部质地柔软,大多数可扪及固定包块。
⑷腹部CT表现为病变区域肠壁水肿增厚,边界不清,没有高度扩张的肠管。
⑸排除机械性肠梗阻和麻痹性肠梗阻。
2讨论2.1病因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与术后早期肠梗阻略有不同。
前者指由于腹腔内炎症,广泛性粘连而致的炎性肠梗阻,后者亦包括机械性因素导致的肠梗阻,如内疝、肠扭转、肠套叠、肠吻合口狭窄,二者术前较难区别。
前者占绝大多数,主要因为手术的创伤或腹腔内炎症等因素而导致的肠壁广泛性水肿以及炎性渗出,形成一种机械性与动力性并存的肠梗阻,但较少发生狭窄[1],由于腹腔内含有大量的吞噬细胞、中性粒细胞,当其受到手术或炎症刺激后就会发生一系列的免疫反应,产生细胞坏死因子、转移因子等导致的腹膜间粘连[5]。
腹部手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23例诊治体会摘要】目的探讨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的病因、诊断及治疗。
方法对我院23例腹部手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患者的诊断及治疗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
结果所有患者经胃肠减压、营养支持、应用生长抑素及中药等非手术治疗治愈,平均治愈时间10d(3~18d)。
结论术后炎性肠梗阻采用保守治疗,效果良好,并发症少。
【关键词】早期炎性肠梗阻诊断治疗肠梗阻是腹部手术后常见的并发症,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在临床并不少见。
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一般发生在腹部手术后13周内,系指由于腹部手术创伤或腹腔内炎症等原因导致肠壁水肿和渗出,形成一种机械性与动力性同时存在的肠梗阻[1]。
选择正确的处理方法,可以取得良好的效果。
现将我院2007-2012年治疗的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患者的诊治体会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本组共23例病人,其中男16例,女7例;年龄8~64岁,平均年龄46.3岁。
手术类型:阑尾切除术10例(均为急性坏疽性阑尾炎或伴阑尾穿孔),脾切除术4例,胃肠穿孔手术5例,结直肠手术4例。
既往有腹部手术史7例。
1.2临床特点23例患者均于术后5-12天内发生肠梗阻。
患者术后均已肛门排气及排便,开始进食,此过程中患者出现进食后腹胀,阵发性腹痛,肛门停止排气、排便,呕吐等症状,腹部呈对称性膨隆,触诊有柔韧感,一般位于切口旁,肠鸣音减弱。
X线检查见肠管积气,部分病例有短小液平。
腹部CT扫描见肠壁水肿增厚,边界不清,无高度扩张肠管。
1.3治疗方法及效果本组病例在出现症状后均采取非手术方法治疗,予以禁饮食,胃肠减压,纠正水电解质失衡;经胃管注入石蜡油100ml/次,每天一次,连续3天;中药芒硝外敷,部分病例给予大承气汤口服;加强肠外营养支持,以及静脉使用生长抑素等药物治疗。
记录出入量,保持液体量足够,注意监测血电解质及血气分析情况。
全部病例均经保守治疗痊愈,平均治愈时间10天。
2 讨论2.1 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的病因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的发病率约0.69%~14%[2],临床并非少见。
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31例诊治体会
叶龙就
【期刊名称】《检验医学与临床》
【年(卷),期】2008(5)21
【摘要】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early stoperativenflamatorysmall bowel obstrution,EPISBO),系在腹部外科手术后早期,由于腹部手术创伤或腹腔内炎性反应等原因导致肠壁水肿和渗出形成的一种机械性与动力性同时存在的黏连性肠梗阻,为腹部外科手术常见并发症之一,约占术后肠梗阻的20%。
处理方法与其他肠梗阻截然不同,处理不当会引起多发性肠瘘、重症感染等严重并发症。
2000年1月至2008年1月本科室治疗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31例,现总结报道如下。
【总页数】1页(P1327-1327)
【作者】叶龙就
【作者单位】福建省屏南县医院普外科,3523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574.2;R619
【相关文献】
1.中西医结合治疗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52例诊治体会 [J], 刘春伶
2.急性化脓性阑尾炎术后并发早期炎性肠梗阻诊治体会 [J], 吕广彪
3.腹部手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32例诊治体会 [J], 陈志文
4.急腹症手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56 例诊治体会 [J], 王彦云
5.剖宫产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36例诊治体会 [J], 赵海波;况娥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腹部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的治疗体会肠梗阻是腹部术后经常发生的并发症,不同时期发生肠梗阻的原因也不同,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往往发生在住院期间,所谓“排气排便”后出现梗阻症状,如对此病症认识不足,治疗方法不当,会给病人带来更大的痛苦及某些严重并发症。
1 临床资料2000年5月至2008年5月,我院共收治早期炎性肠梗阻48 例。
其中男性30例,女性18例,年龄16—72岁,平均年龄58岁,发病时间5—14天46例占(46/48=95.8%)。
其中5—7天42例占(42/48=87.5%)。
临床表现停止排气排梗(48/48=100%),均伴有不同程度腹胀;腹痛36例(36/48=75%);恶心呕吐22例(22/48=45.8%);既往患粘连性肠梗阻,两次以上手术的12例(12/48=25%)。
发病前的手术类型:外伤性肠破裂18例均腹腔污染较重。
胃癌根治术2例,十二指肠溃疡穿孔4例,脾切除及肝修补术后6例,肠粘连广泛松解术后14例,其他情况4例,均通过非手术治疗治愈:其中2002年5月前共21例未用肾上腺皮质激素及生长抑素:治疗时间平均为24.5天以后用肾上腺皮质激素及生长抑素治疗27例,治疗时间平均为14.6天且均在一周内有明显疗效。
2 讨论2.1提高对腹部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的认识腹部手术早期炎性肠梗阻是指发生在腹部手术后早期(1— 2周内)由于腹部手术创伤或腹腔内炎症等原因,导致肠壁水肿和渗出形成的一种机械性与动力性同时存在的粘连性肠梗阻,约占腹部术后肠梗阻的1/5)。
2.2腹部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常见的原因腹部手术创伤,广泛肠管浆膜损伤,长时间的肠管暴露,腹腔积血积液是常见原因。
多次腹部手术史,术前营养状态较差,病人的离子紊乱,特别低血钾,腹腔污染严重,术后应用硬膜外镇痛泵等是高危因素。
2.3腹部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的特点及临床表现(1)起病时间绝大多数发生在术后1—2周(本组为95.8%)其中以5-7天多见(本组为87.5%)。
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诊治体会目的探讨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患者应用手术治疗以及非手术治疗的效果,并进行比较和分析。
方法对2010年1月~2012年1月于本院普外科术后发现炎性肠梗阻的患者73例,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手术治疗患者34例为OG组,采用非手术治疗39例为TG组,比较两组患者治疗效果。
结果TG组经非手术治疗后痊愈例数为36例,治愈率为92.31%,平均治疗时间为(15.6±3.3)d,6个月内肠梗阻复发2次患者2例,大于2次患者1例;OG组经手术治疗后痊愈例数为29例,治愈率为85.29%,平均治疗时间为(32.7±6.4)d,6个月内肠梗阻复发2次患者1例,大于2次患者4例。
比较两组治愈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两组患者分别进行手术和非手术治疗。
TG组患者禁食、胃肠减压持续治疗;对患者尿量以及引流量严格计量,以确定每日补水量和电解质补给量,防止脱水以及电解质及酸碱平衡失调;进行抗感染治疗,患者术后肠梗阻,肠壁细胞代谢功能失调,肠道内菌群移位,可能诱发大肠埃希菌等厌氧菌逆行感染,必须使用抗生素治疗;禁食期间,注意患者营养补给,静脉滴注氨基酸、脂肪乳等营养液,合并出现低蛋白血症者可适当运用清蛋白或血浆;对于有可能引发胰腺代谢障碍或者胰腺炎的患者运用生长抑素皮下注射。
肠道功能恢复后可使用氯丙嗪帮助肠道功能恢复。
OG组进行手术治疗。
单纯性的梗阻或梗阻程度较轻者可使用腹腔镜,术前准备充分,行气管插管麻醉以及静脉复合麻醉。
施行腹腔镜探查,术中建立气腹,于患者脐下作观察孔,另外做2个手术操作孔。
施行腹腔镜探查,对于腹腔镜下可以手术的则腹腔镜下完成。
对于梗阻情况严重或粘连性肠梗阻患者必须开腹手术者行开腹手术。
治疗后6个月随访,调查复发情况。
1.3 治愈标准(1)患者梗阻症状均消失,并且肛门恢复了排气与排便的功能;(2)应用胃肠减壓量显著减少;(3)患者肠鸣音均恢复正常,触诊腹部柔软,并且无坚韧感;(4)能够恢复正常的饮食;(5)患者营养状况均得到较好的改善;(6)半年内复发<2次。
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的诊治体会摘要目的:探讨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的特点及诊断与治疗原则。
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2009年收治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患者12例的临床资料。
结果:手术3例,其中2例为早期未能认识误行手术,1例为症状缓解后并发腹膜炎而手术,其余9例均保守治疗治愈,平均治愈时间14.7天。
结论: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是术后肠梗阻的一个常见类型,在未能认识时易误诊为粘连性肠梗阻给予治疗。
常发生于术后4~7天内,肛门排便排气后进食而发生。
临床上以腹胀、肠鸣音减弱或消失为明显,腹痛和呕吐相对较轻,生命体征稳定,保守治疗可缓解。
关键词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诊断治疗肠梗阻是不同原因引起的一组临床症候群,它的特点是肠内容物不能顺利的通过肠道,从而引起的一系列病理生理变化和临床症状,是腹部外科常见的急腹症之一。
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eary postoperative infamma tory,EPII)[1]是术后肠梗阻的一个常见类型,是腹部手术后早期以肠管损伤,腹腔内致炎物质残留为主因,受全身营养状态及术后胃肠功能恢复状态等多因素影响,导致肠壁水肿和渗出并形成粘连,使肠腔通畅受限,且2/3的病例发生在小肠手术后。
多系线结及残留在腹腔的滑石粉、血凝块,消化道穿孔后肠道内容物,消化液及细菌毒素为致炎物质。
虽不是一个独立的类型,但有其特殊性。
多发生在术后短期内,患者尚未出院时。
认识不足,处理不当,易增加患者创伤甚至引起肠瘘、重症感染等并发症。
因此,正确认识EPII有助于确定治疗方案,避免不必要的手术和并发症,减少医疗纠纷的发生。
将5年来收治的12例EPII,结合文献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本组患者12例,男8例,女4例。
年龄50~71岁。
发病前的手术类型:化脓性阑尾炎并弥漫性腹膜炎4例;外伤性肠破裂并系膜挫伤4例(其中同时有结肠系膜损伤2例,腹膜后巨大血肿的2例);绞窄性腹内疝、股疝各1例;子宫肌瘤行子宫切除术2例。
临床症状及体症:腹胀12例,其中较轻的仅3例;腹痛12例,多为胀痛,其中较重4例;呕吐9例,严重2例;腹部有坚韧感9例(早期的2例记录不完整),其中较重4例;肠鸣音减弱8例,消失4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