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材文言文考点化复习
- 格式:ppt
- 大小:938.00 KB
- 文档页数:84
教材文言文考点化复习(必修1-5)(学生版)必修1--5教材文言文考点化复习必修1 《烛之武退秦师》《荆轲刺秦王》《鸿门宴》必修2 《兰亭集序》《赤壁赋》《游褒禅山记》必修3 《寡人之于国也》《劝学》《过秦论》《师说》必修4《廉颇蔺相如列传》《苏武传》《张衡传》必修5 《归去来兮辞并序》《滕王阁序》《逍遥游》《陈情表》必修1《烛之武退秦师》《荆轲刺秦王》《鸿门宴》一、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知识1.《左传》: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史著作,相传为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为后世叙事散文树立了典范。
“传”意为注释,《左传》即是给儒家经典《春秋》所作的注释。
《左传》也称《左氏春秋》《春秋左氏传》,与《公羊传》《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
2.晋侯.、秦伯.围郑:春秋时期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中的两种。
爵位、爵号,是古代皇帝对贵戚功臣的封赐。
后代爵称和爵位制度往往因时而异。
3.敢以烦执事..:在古代有多种意思,①从事工作,主管其事;②有职守之人,即官员;③指供役使者,仆从;④对对方的敬称;⑤侍从。
本文指对办事的官吏的敬称。
4.《战国策》:中国古代的一部历史学名著。
它是一部国别体史书,又称《国策》。
由西汉刘向所整理编写,共33卷,分为12策。
《国语》是第一部国别体史书。
5.至易水..上,既祖.。
.易水:也称易河,河流名,位于河北省易县境内,分南易水、中易水、北易水。
因燕太子丹送荆轲刺秦于此作别,高渐离击筑,荆轲合着音乐高歌“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而名扬天下。
后人常用“易水”指代“荆轲”或“易水歌”。
祖:临行祭路神,引申为饯行和送别。
6.为变徵..之声复为慷慨羽.声。
变徵、羽:古时音乐七音中的两种声调。
古时音乐分宫、商、角、徵、羽、变宫、变徵七音。
变徵是徵音的变调,声调悲凉。
7.厚遗秦王宠臣中庶子...蒙嘉:管理国君的车马之类的官。
8.乃朝服,设九宾..:九宾之礼,是我国古代外交上最为隆重的礼节,有九个迎宾赞礼的官员司仪施礼,并延引上殿。
练案[50]课文07庖丁解牛一、重点词句梳理1.解释加点多义词语的含义。
(1)释①庖丁释.刀对曰( 放下,舍弃)②怀王竟听郑袖,复释.去张仪( 释放,赦免)③请复卫侯而封曹,臣亦释.宋之围( 解除,解脱)④温不兼日,则冰不释.( 融化,消散)⑤乃使行人奚斯释.言于齐( 解释)⑥集百僚、道士、沙门等讨论释.老义( 佛教)(2)族①族.庖月更刀( 众)②每至于族.[ (筋骨)交错聚结的地方]③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 灭族)④聚族.而谋之曰( 家族,指同姓的亲属)⑤士大夫之族.( 类)2.解释句中加点词语的古义。
①依乎天理..古义:牛体的自然结构今义:天然的道理②因其固然..古义:本来的结构今义:表示承认某个事实,引起下文转折;表示承认甲事实,也不否认乙事实③虽然..,每至于族古义:虽然这样今义:表转折的连词④吾见其难为..古义:很难做今义:使人为难⑤视为止,行为..迟古义:动作因此今义:受思想支配而表现出来的活动3.指出加点词语的活用类型并释义。
①良庖岁.更刀( 名词作状语,每年)②而刀刃者无厚.( 形容词作名词,厚度)4.判断句式类型并指出标志词。
①技经肯綮之未尝( 宾语前置句标志词:之)②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 一是固定结构,是以;二是介宾后置句标志词:于]二、文化常识识记5.下列关于古代文化知识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D )A.《庄子》也叫《南华经》,由庄周及其门徒、后学共同编著完成,现存33篇,分内篇、外篇、杂篇三个部分,是道家思想的集大成著作。
B.“庖丁”是人名,其中“庖”是职业,“丁”是名字,这种取名的方法在先秦颇为普遍,如“弈秋”“轮扁”“盗跖”等。
C.《桑林》,传说中商汤时代的舞乐名;《经首》相传为尧时乐曲《咸池》中的一章,一说为黄帝所作。
D.庄子,名周,春秋时期宋国蒙人。
战国时期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道家学派代表人物,与老子并称“老庄”。
【解析】庄子是战国时期宋国蒙人。
初中语文文言文知识点初中语文文言文知识点1一、通假字:强通“僵”,僵硬的意思。
女通“汝”,你。
是知也通“智”,聪明、智慧。
日扳仲永:通“攀”,牵,引。
不同“否”。
裁同“才”。
策勋十二转“策”通“册”出门看火伴“火”通“伙”对镜帖花黄“帖”通“贴”为博士邪“邪”通“耶”满坐寂然:“坐”通“座”,座位。
“知”通“智”,孰为汝多知乎?“止”通“只”,只有,止有剩骨。
二、古今异义:说“悦”的古字,愉快。
其文理皆有可观者;:古为“文采和道理”今“文科和理科”。
稍稍宾客其父:古为“渐渐”;今“稍微”。
王子曰:古为“王安石自称”今为“国王的长子”从先人还家:古“死去的父亲”;今“古人”不闻机杼声今:用鼻子闻古:听到旦辞爷娘去今:从一地到另一地古:离开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今:表转折的连词但是古:只双兔傍地走:今:行走古:跑见往事耳:今:过去的事情古:历史及鲁肃过寻阳:今:路过古: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今:现在是一种学位古:当时专掌经学传授的学官微闻有鼠作作索索:古为听今用鼻子嗅。
两股战战,几欲先走:古为跑;今步行。
虽人有百手:古为即使,表假设连词。
今虽然,标转折连词。
日中如探汤:古热水,孰为汝多知乎:古为代词“你”,?今为姓氏。
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古为离,今为从所在地到别的地方。
三、词类活用:父异焉:对……感到诧异,形容词的意动用法邑人奇之:对……(感到)奇怪,形容词的意动用法宾客其父:以宾客之礼相待,名词的意动用法父利其然:认为……有利可图,形容词的意动用法愿为市鞍马:买,名词作动词用其一犬坐于前(犬,名词作状语,像狗一样);一屠晚归(屠,动词作名词,指屠户,一个屠户傍晚回家。
)一狼洞其中(洞,名词作动词,“打洞”的意思。
另一只狼正在那里打洞。
)恐前后受其敌(敌,名词做动词,攻击,胁迫的意思)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隧,名词作动词状语,“钻洞”的意思,企图打穿柴草堆钻过去…)四、一词多义:忽啼求之:代词,指书具并自为其名:代词,自己的并自为其名:题上借旁近与之:代词,指仲永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代词,仲永的卒之为众人:成为邑人奇之:代词,指这件事其文理皆有可观者:代词,代诗的或以钱币乞之:代词,指仲永的诗其受之天也:代词,代他的贤于材人远矣:比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被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认清:见往事耳:了解自以为大有所益:认为蒙辞以军中多务:用五、重要词句[童稚]幼小。
练案[62]课文19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一、重点词句梳理
1.找出句中的通假字并释义。
①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 同“纳”,结交)
②若火之始然.( 同“燃”,燃烧)
2.解释加点多义词语的含义。
(1)要
①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 求取)
②张良出,要.项伯( 同“邀”,邀请)
③北收要.害之郡( 关键,重要)
④虽与府吏要.,渠会永无缘( 相约)
⑤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想要,希望)
⑥可谓要.言不烦也( 简要,主要)
⑦要.之,治平之久,天地不能不生人( 总结,概括)
⑧虽曰不要.君,吾不信也( 要挟,威胁)
⑨昔者,楚灵王好士细要.( 同“腰” )
(2)贼
①谓其君不能者,贼.其君者也( 伤害)
②未及见贼.而士卒离散( 作乱叛国的人)
③贼.二人得我,我幸皆杀之矣( 强盗)
二、文化常识识记
3.下列关于古代文化知识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D )
A.先王:古代帝王,一般特指历史上尧、舜、禹、汤、周文武等几个有名的帝王。
B.孺子:儿童、幼儿。
如宋代苏轼《教战守策》:“今者治平之日久,天下之人骄惰脆弱,如妇人孺子。
”
C.乡党:这里指同乡的人。
周制,五百家为党,一万二千五百家为乡。
D.四海:课文中指中国四周的海洋,各按方位分别为“东海”“南海”“西海”和“北海”。
【解析】“四海”指的是天下。
古人常以“四海”和“天下”代指中国。
并不是各按方位分别为“东海”“南海”“西海”和“北海”。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古代文言文复习
一、古代文言文基础知识回顾
- 古代文言文是中国古代人民所使用的书面语言。
- 古代文言文在古代文学作品、历史文献等方面有广泛的应用。
- 古代文言文使用的词汇、语法结构与现代汉语不同,需要进
行研究和理解。
二、古代文言文的特点
- 古代文言文注重修辞和韵律,借助工整的句子结构和韵律感
染读者。
- 古代文言文使用较多的典故和成语,需要理解和掌握相应的
文化背景。
- 古代文言文使用的词汇和语法结构相对复杂,需要进行逐步
研究和练。
三、古代文言文的研究方法
- 多读经典古文,培养对古代文言文的兴趣和理解。
- 研究古代文言文的基本词汇和词义,熟练掌握古代文言文的
常用词汇。
- 分析古代文言文的句子结构和语法特点,掌握常用的句子结
构和语法模式。
- 练写作古代文言文,提高对古代文言文的运用能力。
四、古代文言文的应用领域
- 古代文言文在文学作品中有重要地位,如古诗词、古小说等。
- 古代文言文在历史文献和经典著作中有广泛运用,如史书、
经典等。
- 古代文言文在文化传承和思想传播中具有重要作用,是了解
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窗口。
以上是对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古代文言文复习的概述,希望
能为您提供一些帮助和指导。
如果您有任何问题,请随时向我提问。
练案[69]课文26五代史伶官传序一、重点词句梳理1.解释加点多义词语的含义。
(1)非①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 不,不是)②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 不对的,错误的)③非.礼勿视( 违背)④是非.之心,智之端也( 错误,邪恶)⑤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 没有)⑥举世非.之而不加沮( 讥评,责难,认为不对)(2)负①盛以锦囊,负.而前( 以背载物)②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 担负,承受)③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 失败,战败)④见犯乃死,重负.国( 辜负,对不起)⑤秦贪,负.其强,以空言求璧( 凭借,倚仗)⑥相如度秦王虽斋,决负.约不偿城( 舍弃,违背)2.解释句中加点词语的古义。
①岂非人事..哉古义:人的作为今义:关于工作人员的录用、培养、调配、奖惩等工作②盛以锦囊,负而前驱..古义:走在前面今义:在前面起引导作用的人或事物3.指出加点词语的活用类型并释义。
①函.梁君臣之首( 名词作动词,用匣子装)②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使动用法,使……兴盛/使……灭亡)③夫祸患常积于忽微..多困于所溺( 形容词作名词,极小的事/聪明勇..,而智勇敢的人)4.判断句式类型并指出标志词。
①燕王吾所立( 判断句无标志词)②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被动句标志词:为)③盛以锦囊( 状语后置句标志词:以)二、文化常识识记5.下列关于古代文化知识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B )A.从事,官职名,源于汉武帝时期,有刺史属吏之称,分为别驾从事史、治中从事史等,主要职责是掌管文书、察举非法,到宋代时被废除。
B.“太庙”,中国古代皇帝的宗庙,是皇帝举行祭祖典礼的地方;“户牖”,古代“牖”为门,“户”为窗。
C.古代帝王祭祀社稷时,牛、羊、猪三牲全备为“太牢”。
“少牢”只有羊、猪,没有牛。
由于祭祀者和祭祀对象不同,所用牺牲的规格也有所区别:天子祭祀社稷用太牢,诸侯祭祀用少牢。
D.《二十四史》是从《史记》到《明史》的二十四部纪传体史书,被称为“正史”,清代乾隆年间编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