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用残损的手掌(新课改我的公开课)
- 格式:ppt
- 大小:1.29 MB
- 文档页数:26
我用我残损的手掌教学案例教学设计教学目标: - 了解并尊重个体的差异与特殊需求 - 培养学生的同理心和尊重他人的意识 - 提高学生的创造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内容: - 理解障碍对人的影响 - 探索适应特殊需求的方法和解决问题的策略教学步骤:1. 情境呈现:向学生介绍本节课的主题——了解并关心残障人士的生活。
通过讲解一个生活在我们身边的同学小明是如何克服自己的身体障碍,用残损的手掌绘出美丽的图画,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2. 分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自由讨论以下问题:•你在日常生活中是否遇到过残障人士?你对他们有什么看法?•你认为对残障人士最重要的是什么?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了解不同的观点和想法。
3. 视频观看:播放一个关于残障人士克服身体障碍并展现自己才华的视频。
引导学生观察视频中的细节,了解残障人士的努力和成就。
4. 分组合作:每个小组选择一个残障人士的故事或事迹,编写一个简短的剧本,描述他们如何克服困难并取得成功。
鼓励学生积极合作并互相帮助。
5. 分组展示:每个小组轮流上台表演他们编写的剧本。
其他学生可以提问或提出建议。
通过这种方式,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残障人士的困境和成就。
6. 小结讨论:引导学生拓展思维,思考以下问题:•你在本节课中学到了什么?•你对残障人士有什么新的认识和理解?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并帮助他们建立对残障人士的尊重与关爱。
课堂实录本次课堂我选择了一个真实的案例来向学生们展示残障人士的生活。
通过讲述一个与学生们相似的同学小明的故事,我希望能引起学生们对残障人士的关注和关心。
在情境呈现中,我用生动的语言描述了小明如何用他残损的手掌绘制了一幅美丽的图画。
学生们听得津津有味,好奇地向我提问:“老师,小明的手掌为什么残损了呢?”我回答道:“小明出生时就有这个障碍,但他从不放弃自己,通过不断的努力和创造,他完成了这幅美丽的作品。
”在小组讨论中,学生们积极发表了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我用残损的手掌》公开课教案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感受诗人的情感。
2.学习诗歌的表现手法,体会诗歌的意境。
3.培养学生的朗读、感悟、表达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人的情感。
2.教学难点:诗歌的表现手法及意境的把握。
三、教学过程(一)导入1.邀请学生分享他们对诗人戴望舒的了解。
2.教师简要介绍戴望舒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二)诗歌朗读与感知1.学生自由朗读诗歌,注意语气、节奏和情感。
2.教师选取几名学生进行朗读展示,并给予点评。
(三)诗歌内容理解1.学生分组讨论,概括诗歌的主题和情感。
2.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和象征手法。
(四)诗歌表现手法分析1.教师引导学生关注诗歌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
2.学生举例说明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并分析其效果。
(五)诗歌意境体验1.教师引导学生展开想象,描绘诗歌中的画面。
2.学生分享自己的想象,教师进行点评。
3.教师带领学生深入体会诗歌的意境。
(六)课堂小结2.教师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价。
(七)作业布置1.请学生书写一篇关于《我用残损的手掌》的读后感。
2.鼓励学生创作一首表现自己情感的诗歌。
一、导入1.邀请学生分享他们对诗人戴望舒的了解。
2.教师简要介绍戴望舒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二、诗歌朗读与感知1.学生自由朗读诗歌,注意语气、节奏和情感。
2.教师选取几名学生进行朗读展示,并给予点评。
三、诗歌内容理解1.学生分组讨论,概括诗歌的主题和情感。
2.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和象征手法。
四、诗歌表现手法分析1.教师引导学生关注诗歌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
2.学生举例说明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并分析其效果。
五、诗歌意境体验1.教师引导学生展开想象,描绘诗歌中的画面。
2.学生分享自己的想象,教师进行点评。
3.教师带领学生深入体会诗歌的意境。
六、课堂小结2.教师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价。
七、作业布置1.请学生书写一篇关于《我用残损的手掌》的读后感。
一、教案基本信息《我用残损的手掌》教师中心稿教案教学设计学科领域:语文年级段:八年级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并掌握课文《我用残损的手掌》的基本内容,体会作者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理想的追求。
2. 培养学生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深入理解课文,提高语文素养。
3. 引导学生学会从不同角度审视课文,培养创新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1. 课文的朗读和理解。
2. 课文中重点词语和句子的解析。
3. 课文主题的探讨。
教学难点:1. 课文中深层次含义的理解。
2. 学生如何将课文中的情感与自己的生活实际相结合。
二、教学准备教师准备:1. 课文《我用残损的手掌》的文本。
2. 与课文相关的背景资料。
3. 教学多媒体设备。
学生准备:1. 预习课文,了解作者简介及写作背景。
2. 准备笔记本,用于记录重点内容和感悟。
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5分钟)1. 板书课文《我用残损的手掌》,引导学生齐读。
2. 请学生简要介绍作者戴望舒及写作背景。
二、自主学习(15分钟)1. 学生自主朗读课文,感受课文情感。
2. 学生分享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子,教师点评并解析。
三、课堂讲解(20分钟)1. 教师针对课文内容进行详细讲解,包括作者的写作背景、课文结构、主题思想等。
2. 教师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中的比喻、象征等修辞手法。
四、课堂讨论(10分钟)1. 教师提出讨论话题:课文中的“我用残损的手掌”是如何体现作者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理想的追求的?2. 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讨论成果。
五、课堂小结(5分钟)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知识点。
2. 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收获。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5分钟)1. 教师提问,检查学生对上节课学习内容的掌握情况。
2. 学生齐读课文《我用残损的手掌》。
二、课堂讲解(20分钟)1. 教师针对课文内容进行深入讲解,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审视课文。
2. 教师讲解课文中的创新思维方法,如象征、比喻等。
浙江省杭州市三墩中学九年级语文下册《我用残损的手掌》教案人教新课标版教学目的:1、学习阅读诗歌的方法。
2、即品味诗歌的意象、意境。
3、把握诗歌的节奏、旋律。
教学过程:一、解题:看到这首诗的标题,你第一感觉是什么?这个标题运用了诗歌的基本元素“意象”——“残损的手掌”来传递作者的情感,整首诗又是围绕“我”用残损的手掌触摸祖国的地图触摸祖国的河山展开的。
二、朗读,感受诗歌。
朗读这首诗歌,诗人抒发的是否就是大家所谈到的痛苦、悲伤等感情?活动:自由朗读这首诗,感受诗人抒发的情感。
再请个别同学读,交流感受。
至少朗读两遍。
前面一部分与标题中“残损的手掌”一致,祖国是支离破碎的;到“只有那辽远的一角依然完整”诗人的情绪开始不再低沉,变得明朗、积极。
)三、整理意象,品味诗歌。
1.诗人写到哪些景物?这些景物有什么特征?2.诗人往往把情感寄寓在具体的形象上,说说这首诗中的景物寄寓了作者的什么样的情感。
活动:学生边读边划,可以分小组分别完成前后部分,再在班级交流,互相补充。
四、把握节奏,读懂诗歌。
1.整首诗中前后的景物特征一样吗?试着用曲线画出诗人情绪的走势图。
2.哪些词语、句子朗读起来很上口?(或者:这首诗歌中哪些地方读起来有一种特别的抑扬顿挫、琅琅上口的感觉?)3.押韵是格律诗的优势,新诗相对就弱化了这一特点。
这首诗在押韵上有什么特色?(这首诗押韵灵活错综,读起来有一种沉郁顿挫的音乐感。
有时是四行诗句押一个韵,有时是两行押一个韵。
这样灵活的押韵方式,既体现了现代诗形式的自由,又使全诗有着相对协调一致的节奏。
)诗歌的节奏体现在两个反面:外在的音乐性,如音节与韵脚、对称与整齐、押韵与平仄等;更主要的是内在的情绪情感的旋律。
内在节奏是诗思诗情的秩序,它是诗的精髓所在。
当然,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必将概念凸现出来,)五、还原想象,把握特色。
问题设计:这些景物与作者生活的关系如何?作者的生活既是指作者创作这首诗时候的生活,也可以指作者以前的生活。
我用残损的手掌说课稿1000字
作为一名讲师,要从讲台上为学生们传递知识,可是我却用着残损
的手掌。
这是一双被岁月和命运摧残过的手,不再像从前那么灵活,却依然在我日复一日的教学中坚持着。
我记得第一次站到讲台上,手都是颤抖的,不是紧张,而是因为手
上的伤疤和硬块让我无法自如地运用它。
然而,让我感到惊奇的是,学生们并没有对此有任何异样的反应。
他们专注地听我讲课,认真
地笔记,仿佛根本没有注意到我的手掌。
从那时起,我明白了,教学不是靠外表,而在于内在的精神和情感
的付出。
我的毅力和努力让我能够站在讲台上,我的经验和知识让
我能够为学生们传授重要的知识。
每一次讲课都是一场挑战。
我的手不再像从前那么灵活,有时候我
需要停下来调整手的位置。
但并不是每一次都能够调整过来,有时
候我不得不强迫着自己使用残损的手指去翻书或者写字。
这痛苦的
过程让我再次认识到身体的重要性,但同时也让我对我的教学更加
关注和精益求精。
尽管我的手有缺陷,但我的心却是完整的。
我深深地了解到了当老
师的责任和重要性,我知道我必须全力以赴,将我的知识和热情传
达给每一个学生。
教育没有完美的起点和终点,它是一个永无止境
的过程。
而我用这双残损的手,让自己融入到这个过程中,并且深
深地体会到了教育的真谛。
所以,尽管我的手不再完美,但我的热情和信念永不熄灭。
在讲台上,我的每个身体的残缺都带给我更多教学的启示和精神上的支撑。
我相信,有着更多的愿力和信仰,我们可以创造出更美好而有意义
的人生。
教师学科讲课设计[ 20–20学年度第__学期]任讲课科: _____________任教年级: _____________任教老师: _____________xx市实验学校育人忧如春风化雨,授业不惜蜡炬成灰2.我用残损的手掌讲课目标知识与能力:1.认识戴望舒及其诗歌创作。
2.理解诗中的艺术形象,掌握诗歌的感情线索。
3.感情背诵本诗。
过程与方法: 1 .品尝诗歌语言,深层领悟变化多姿的抒怀风格。
2.理解诗歌比较手法的运用及其表完见效。
3.培育学生解读诗歌意象的能力。
感神情度与价值观:领悟诗人对劫难祖国的深切关注和诚挚爱恋,培养学生的爱国感情。
讲课要点:感情朗读,掌握全诗的感情线索,领悟诗人感情的变化。
讲课难点1.理解诗中的艺术形象寄寓的诗人的感情。
2.比较手法的运用及其表完见效。
讲课方法1.朗读法经过频频朗读感悟诗歌的感情线索。
2.联想一想象赏识法引领学生理解诗中艺术形象包含的感情。
3.商议点拨法用于对诗歌比较手法的运用及其表完见效的剖析,深层掌握诗歌主题。
教具准备多媒体 CAl 课件、投影仪、录音机课时安排一课时讲课过程朗读,整体掌握全诗的思想感情。
剖析诗中的艺术形象寄寓的主观感情。
品尝诗歌浯言,领悟其艺术魅力。
一、导语设计同学们,说起戴望舒,我们自然想到的是徘徊在寥寂的雨巷.撑着油纸伞,“丁香相同地结着愁怨的姑娘” ,但卢沟桥头的炮火点燃了民族郁愤,以“雨巷诗人”之名行世的戴望舒也收起了徘徊“雨巷”中的“油纸伞” ,而在“狱中题壁”,而且“用我残损的手掌,研究这广大的土地” 。
放声歌唱“永久的中国” 。
今日,我们就一起走进诗人在侵略者的铁窗下献给祖国的恋歌——《我用残损的手掌》。
( 板书文题、作者 )二、资料助读投影:戴望舒及《我用残损的手掌》戴望舒 (1905 ~1950) ,原名戴梦鸥。
浙江杭县人。
1923 年秋人上海大学中文系。
1925 年加入共产主义青年团,做宣传工作。
1928 年在上海与人合办一线书店,第一版《无轨列车》半月刊。
《我用残损的手掌》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识记、理解本课生字词。
2、能有感情的诵读全诗,并能准确的背诵。
3、了解象征手法在诗歌中的应用,理解象征意义。
4、体会诗歌感情色彩的变化,把握寄托诗人感情的具体形象。
5、通过联想和想象,体验情境,再造诗歌意象,进而理解诗歌思想感情。
过程与方法:1、课前熟读,收集资料,课堂上赏析、朗读。
2、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质疑法、朗读法、欣赏法,学习仿写。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诗人对苦难中的祖国无法言喻的感情,体会对解放区的深情向往,对祖国光明未来的盼望,培养学生坚强的性格,增强学生对现在生活的珍惜和对祖国未来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通过诵读感受作者的情感。
教学难点理解在艺术形象中蕴含情感的手法。
教学时间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语:同学们都处在十四五岁的花季年龄,这个年龄是诗的年龄,一段回忆、一种感动、一丝忧伤、一份甜蜜都是一首动人的小诗,今天,老师将和同学们一起学习一首好诗,诗的名字叫《我用残损的手掌》,作者戴望舒。
(板书课题)二、读品悟。
1、师配乐诵读。
明确读诗要求: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把握作者的情感,理解诗中的物象。
2、介绍社会背景、作者。
播放1942年抗日战争视频。
3、学生自由朗读,品悟诗句内容。
思考:①你怎样理解“残损的手掌”?诗人在想象中用残损的手掌做了什么?引导学生结合背景,更深刻地理解诗句所包含的感情,并作朗读指导。
②诗人“摸索”到了什么?长白山、黄河、江南、岭南、南海……这广大的土地就是我们的祖国。
摸索着被蹂躏、被践踏的沦陷区,诗人饱含痛惜之情,引导学生诗出这种低沉和痛苦。
生齐读1-16行。
③诗人“轻抚”的“那辽远的一角”指的是哪里?寄托了作者怎样的感情?温暖、明朗、坚固而蓬勃生春的解放区,寄托了作者的爱与希望。
朗读指导:诗的后半部分,感情发生了变化,朗读时也要读出这种变化?由低沉痛苦到高亢激昂。
生齐读17-26行。
三、拓展延伸:欣赏戴望舒的《寻梦者》。
《我用残损的手掌》教师中心稿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并掌握课文《我用残损的手掌》的基本内容,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2. 通过分析课文,培养学生对作者冰心先生及其作品的了解和敬意。
3. 通过课文学习,引导学生学会关爱他人,珍惜美好生活。
二、教学重点:1. 课文《我用残损的手掌》的阅读与理解。
2. 分析冰心先生的写作背景及其作品的主题思想。
三、教学难点:1. 理解并感受作者通过描写残损的手掌所表达的深刻情感。
2. 引导学生从课文中提炼出关爱他人、珍惜美好生活的道理。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课文内容,分析作者写作背景及作品主题。
2. 讨论法:分组讨论,引导学生分享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
3. 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课文中的具体情节,引导学生从中提炼出道理。
五、教学准备:1. 课文《我用残损的手掌》文本。
2. 作者冰心先生的相关资料。
3. 教学课件或黑板。
4. 学生分组讨论所需材料。
5. 教学评价工具。
教案一、导入(5分钟)1. 开场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什么是关爱吗?你们是如何关爱的呢?2. 引出课题:今天,我们要学习一篇关于关爱的课文,课文的题目是《我用残损的手掌》。
二、新课导入(10分钟)1. 阅读课文《我用残损的手掌》,让学生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2. 讲解课文,分析作者冰心先生的写作背景及其作品的主题思想。
3. 引导学生理解并感受作者通过描写残损的手掌所表达的深刻情感。
三、分组讨论(10分钟)1. 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就课文内容进行讨论。
2. 讨论课题:从课文中提炼出关爱他人、珍惜美好生活的道理。
3. 分组分享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四、案例分析(10分钟)1. 教师通过分析课文中的具体情节,引导学生从中提炼出关爱他人、珍惜美好生活的道理。
2. 学生分享自己的感悟,教师点评并总结。
五、课堂小结(5分钟)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关爱他人、珍惜美好生活的重要性。
2. 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收获,教师点评并鼓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