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系膜动脉栓塞
- 格式:ppt
- 大小:99.50 KB
- 文档页数:10
肠系膜上动脉栓塞不能吃什么,肠系膜上动脉栓塞的注意事项文章目录*一、肠系膜上动脉栓塞的饮食和注意事项1. 肠系膜上动脉栓塞的饮食注意事项2. 肠系膜上动脉栓塞的其他注意事项*二、肠系膜上动脉栓塞的简介*三、肠系膜上动脉栓塞的高发人群和危害肠系膜上动脉栓塞的饮食和注意事项1、肠系膜上动脉栓塞的饮食注意事项饮食禁忌:1.1、忌吃粘稠的食物。
1.2、忌吃油脂含量高的食物。
1.3、忌吃温补性的食物。
忌吃食物:狗肉:属于温补性的食物,可造成血液粘稠度的增加,不利于血栓的溶解。
宜吃性味平淡的鱼肉。
鲶鱼:脂肪含量比较高,可造成血管壁粘膜的进行性增厚,从而有诱发血栓形成的可能。
宜吃草鱼。
糯米饭:蒸煮型的糯米饭不容易消化,可增加胃肠道的负担。
宜吃糯米粥。
饮食适宜:1.1、宜吃维生素C含量高的食物。
1.2、宜吃酸性的食物。
1.3、宜吃水分含量高的食物。
宜吃食物:柠檬:含有丰富的柠檬酸以及维生素C,具有抑制血栓形成的作用。
3-5片泡水食用。
西红柿:含有丰富的维生素C以及维生素B能够改善机体的免疫功能。
100g与鸡蛋同炒食用。
每周三次。
西瓜:具有很好的利尿作用,且具有溶解血栓的作用。
200g直接食用。
2、肠系膜上动脉栓塞的其他注意事项保持良好的心态非常重要,保持心情舒畅,有乐观、豁达的精神、坚强战胜疾病的信心。
肠系膜上动脉栓塞的简介肠系膜上动脉栓塞是指他处脱落的各种栓子经血液循环至肠系膜上动脉并滞留其末端,导致该动脉供血障碍,供血肠管发生急性缺血性坏死。
肠系膜上动脉主干口径较大,与腹主动脉呈倾斜夹角,栓子易于进入,故临床上本病较多见,约占急性肠系膜血管缺血的40%~50%。
栓子一般来自心脏的附壁血栓,故多见于风心病,冠心病,感染性心内膜炎及近期心梗患者。
此外,栓子来自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及偶见的细菌栓子。
这些栓子自发或在导管检查时脱落。
肠系膜上动脉血栓形成多在严重动脉硬化性闭塞的基础上逐渐发生的。
起病隐匿,多发生于老年人。
肠系膜上动脉栓塞病情说明指导书一、肠系膜上动脉栓塞概述肠系膜上动脉栓塞(superior mesenteric arterial embolism,superior mesenteric artery embolus)是指各种栓子进入肠系膜上动脉发生栓塞,引起肠系膜血供中断而导致肠壁营养、功能障碍,肠缺血性坏死。
栓子多为心源性或血管源性,少数来自经胸腔内自右向左分流的静脉血栓,偶见于血源性的细菌栓子所致。
英文名称:superior mesenteric arterial embolism,superior mesenteric artery embolus其它名称:无相关中医疾病:暂无资料。
ICD 疾病编码:暂无编码。
疾病分类:暂无资料。
是否纳入医保:部分药物、耗材、诊治项目在医保报销范围,具体报销比例请咨询当地医院医保中心。
遗传性:与遗传无关发病部位:腹部常见症状:腹痛、呕吐、腹泻、呼吸困难、休克主要病因:心源性栓子、血管源性栓子、细菌栓子检查项目:体格检查、白细胞计数、血清酶检查、X 线检查、选择性肠系膜上动脉造影、磁共振血流成像、超声检查、腹腔镜检查、诊断性腹腔穿刺或灌洗、手术探查重要提醒:本病是一种极危重的急腹症,死亡率大多在80%以上。
临床分类:暂无资料。
二、肠系膜上动脉栓塞的发病特点三、肠系膜上动脉栓塞的病因病因总述:肠系膜上动脉栓塞多由于其他部位栓子形成后脱落进入肠系膜上动脉导致,肠系膜上动脉主干口径较大,与腹主动脉呈倾斜夹角,栓子易于进入,栓子可为心源性、血管源性或细菌栓子。
基本病因:1、心源性栓子引起本病的栓子主要来自于心血管,如风湿性心脏病、冠心病、慢性房颤、心肌梗死的附壁血栓,心内膜炎和人工瓣膜上的赘生物。
2、血源性栓子常见的血管源性栓子来源为主动脉近端动脉硬化,动脉瘤产生的斑块自发脱落或导管操作时脱落的附壁血栓,少数栓子来自经胸腔内自右向左分流的静脉血栓。
3、细菌栓子偶见于血源性的细菌栓子所致,多见于脓肿或脓血症患者。
肠系膜动脉栓塞肠系膜动脉栓塞是肠系膜上动脉突然被栓子完全阻塞所致的疾病,本病男性较女性多见。
年龄在40~60岁之间,大多数病人有风湿性心脏病、冠心病、心房颤动或动脉硬化史。
此种疾病临床少见,临床表现各有差别,诊断困难。
若诊治不及时后果严重,甚至导致死亡。
肠系膜上动脉栓塞时,栓子的来源有:①心源性。
如风湿性心脏瓣膜病变处的赘生物和左心耳、左心房附壁血栓的脱落;心肌梗塞后的壁栓;亚急性细菌性心内膜炎的瓣膜赘生物;人工瓣膜置换术后形成的血栓脱落;③肺脓肿或脓毒血症的细菌栓子等。
由于肠系膜上动脉与腹主动脉呈锐角相交,且分出较早,管腔较粗,栓子一旦堵塞动脉、且无侧枝循环提供血供时,其远端分支就发生痉脱落。
继而肠壁血液淤滞,充血、水肿,血浆渗至肠壁,肠壁呈出血性梗死。
大量血性液体(包括晶体和胶体)渗出至肠腔和腹腔,循环血容量锐减。
肠管缺血缺氧后的代谢产物和肠腔内的细菌、毒素被吸收,造成低血容量、感染中毒性休克,病情急转直下。
如栓塞发生在肠系膜上动脉入口处,可引起Treitz韧带以下全部小肠和右半结肠的缺血坏死。
较常见的栓塞部位在结肠中动脉入口处以脉,则该段肠曲也会发生坏死。
失,出现血运性肠梗阻。
本病男性较女性多见。
年龄在40~60岁之间,大多数病人有风湿性心脏病、冠心病、心房纤颤或动脉硬化史。
在多数病人发病急骤,突然发生腹部持续性剧烈绞痛,伴有频繁呕吐。
初起时腹软,压痛不明显,肠鸣音存在,与腹痛程度不相称。
往往当病人呕吐血性水样物或排出暗红色血便而腹痛有所减轻时,却出现腹时,才想到本病的可能性,为时已晚。
后期则出现腹胀、脉速无力、1.50岁以上,有心脏、血管病史者,突然出现急性腹痛,呕吐、腹泻、血便应考虑本病。
现。
立诊断意义较大,约70%的病例能够发现栓塞部位。
度、时期等,对于确诊也很有意义。
6.选择性肠系膜上动脉造影被认为是诊断肠系膜上动脉栓塞的金标准。
主要影像学表现为肠系膜上动脉或分支突然中断、半月征、充盈缺损、肠壁强化减弱,诊断敏感性为96%。
肠系膜上动脉栓塞诊治2例病案汇报【摘要】本文报道了关于肠系膜上动脉栓塞诊治的2例病例。
在临床资料部分介绍了患者的基本情况和病史,诊断过程中详细描述了病变的特征和确诊方法。
治疗过程包括手术和药物治疗,同时针对并发症进行了有效管理。
预后评估部分总结了患者的康复情况。
对于肠系膜上动脉栓塞的诊治,本文重点阐述了关键点,并总结了临床经验。
展望未来研究方向,提出了改进诊断和治疗策略的建议。
通过这两例病例的汇报,可以为临床医生提供参考和借鉴,促进对这种疾病的认识和治疗水平的提高。
【关键词】肠系膜上动脉栓塞、诊断、治疗、并发症、预后评估、关键点、临床经验、研究方向、病案汇报1. 引言1.1 肠系膜上动脉栓塞诊治2例病案汇报肠系膜上动脉栓塞是一种常见但危急的急腹症,易导致肠缺血和坏死,严重危及患者生命。
本病案汇报将介绍两例肠系膜上动脉栓塞的临床资料、诊断过程、治疗过程、并发症管理以及预后评估,旨在总结经验并探讨治疗关键点。
病例1为一名70岁男性患者,主诉剧烈腹痛伴腹泻,经检查确诊为肠系膜上动脉栓塞。
病例2为一名65岁女性患者,主诉腹痛、恶心呕吐,术后发生肠梗阻,经常规检查确认为动脉栓塞。
通过本病例汇报,我们将探讨肠系膜上动脉栓塞的临床特点和治疗策略,为临床医生提供参考和借鉴。
2. 正文2.1 临床资料病例一:54岁女性患者,因腹痛、腹胀、呕吐、腹泻1天,查体:腹平软,无明显压痛,未扪及包块。
实验室检查:白细胞计数升高,C-反应蛋白升高,腹部CT示小肠明显气体积聚,肠系膜上动脉栓塞的可能性较大。
经肠系膜上动脉造影确诊,立即行肠系膜上动脉取栓术,术后恢复良好。
以上为本次病例的临床资料,两例患者均出现肠系膜上动脉栓塞的临床表现,经过及时确诊和治疗,病情得到有效控制。
2.2 诊断过程在肠系膜上动脉栓塞的诊断过程中,首先通过患者的病史、症状和体征进行初步的判断。
患者常常表现为突发剧烈腹痛、呕吐、腹部膨隆、腹部压痛等症状,这些都应引起医生的高度重视。
肠系膜上动脉栓塞诊治2例病案汇报1. 引言1.1 引言肠系膜上动脉栓塞是一种罕见但危急的急性腹泻症状。
本文将报道两例患者的病例,以探讨该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方法。
肠系膜上动脉栓塞是一种常见的急性腹泻症状,常见于老年人或有动脉粥样硬化病史的患者。
患者可表现为急性腹痛、腹部膨胀、呕吐等症状,需要及时进行影像学检查以确诊。
治疗方面,早期介入治疗和手术治疗是主要的选择,可有效缓解症状,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本文将详细描述两例患者的病史、临床表现、影像学检查结果、治疗过程和并发症,以期为临床医生提供参考,提高对该疾病的认识和诊治水平。
通过本文的报道,希望能够加深对肠系膜上动脉栓塞的了解,为其诊断和治疗提供参考依据。
2. 正文2.1 病史患者1为男性,63岁,主述腹痛3天,腹胀、腹泻、恶心、呕吐1天,无明显诱因。
既往有高血压史,无手术史。
查体:血压140/90mmHg,心率80次/分,腹部压痛明显,无反跳痛,肝脾未及。
两例患者均无特殊诱因,但患者1有高血压史,患者2存在多种合并症,需要进一步详细检查和综合治疗。
2.2 临床表现临床表现:两例患者均表现为腹部疼痛、腹胀、恶心、呕吐等症状。
患者1为男性,65岁,疼痛为持续性剧痛,伴有腹胀感,恶心、呕吐,腹部压痛明显。
患者2为女性,50岁,疼痛为阵发性绞痛,局部可触及腹部包块,伴有恶心、呕吐。
两例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腹部压痛和腹部包块。
部分患者还出现腹部血管杂音和脉前压痛现象。
实验室检查显示血红蛋白、白细胞计数、C-反应蛋白等指标异常,提示急性腹部情况。
在临床症状上,患者的表现多样,需要结合病史、实验室检查和影像学检查综合判断,以达到早期诊断和治疗的目的。
2.3 影像学检查影像学检查是肠系膜上动脉栓塞诊断的重要手段之一。
在本次病例中,患者在入院后立即进行了腹部CTA检查,发现了明显的肠系膜上动脉栓塞征象。
影像学表现包括肠系膜动脉完全阻塞、相应孤立性肠段血供不足、受累肠管肠壁水肿、部分局部坏死等。
肠系膜上动脉栓塞诊治2例病案汇报1. 引言1.1 病案背景肠系膜上动脉栓塞是一种较为常见的急性腹痛急腹症,常见于老年人。
本病是因为肠系膜上动脉或其分支的栓子阻塞而引起肠系膜上血管供血不足或中断,导致肠壁缺血、缺氧甚至坏死。
病因包括动脉粥样硬化、血液高凝状态、心房颤动、外伤等。
临床上症状多样,包括剧烈的腹痛、恶心呕吐、腹胀、肠鸣等,病情急重,预后差。
早期恶性肿瘤也会诱发本病。
肠系膜上动脉栓塞病例中,肠系膜上动脉栓塞疾病的严重程度往往由梗阻的程度、持续时间和部位决定,病变发展迅速,病情凶险,发病率较高。
且临床表现多样,给诊断和治疗带来困难。
加强对本病的了解和认识,对上述病例的诊治也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1.2 病例特点病例特点:本研究共收集了2例肠系膜上动脉栓塞的患者病历资料。
第一例患者为男性,65岁,主要症状为腹痛、呕吐,伴有腹部明显膨隆;第二例患者为女性,50岁,主要症状为腹痛、恶心,查体发现腹部压痛明显。
两例患者均有明显的腹部症状,但具体的发病原因和病史略有不同。
第一例患者平时有高血压及糖尿病史,长期饮食不规律,体重超标;第二例患者则无明显慢性疾病史,生活方式较为健康。
两例患者均在发病后及时就诊,并接受了相应的治疗措施。
病例特点的比较将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了解肠系膜上动脉栓塞的临床表现及特点,为后续的治疗和疗效评估提供参考依据。
2. 正文2.1 临床表现临床表现:两例患者均为中年男性,分别因腹痛和呕吐入院就诊。
患者1主要表现为腹痛、腹胀、恶心、呕吐,伴有明显的腹部压痛和肌紧张。
体温37.8℃,心率110次/分,血压140/90 mmHg。
患者2则表现为剧烈呕吐、腹部宽阔压痛,伴有明显腹膜刺激征。
体温38.5℃,心率120次/分,血压150/100 mmHg。
两例患者均出现明显的腹胀、胃肠蠕动减弱等症状,提示肠系膜上动脉栓塞可能。
患者1经验纳胃管引流、抗感染治疗和保守治疗后症状减轻,但仍有部分肠段无回潮现象。
急性肠系膜上动脉栓塞患者介入治疗的护理概述急性肠系膜上动脉栓塞(Acute mesenteric ischemia,AMI)是一种因血管内血栓或栓子导致肠系膜上动脉(superior mesenteric artery,SMA)血流量骤减或被中断导致的肠道缺血性疾病。
AMI病死率高,预后不良,常发生于老年人和患有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等基础疾病的人群。
AMI的诊断与治疗难度均较大,并且需要通过介入治疗器械进行处理,患者对治疗的依赖性更高。
介入治疗的护理对于AMI患者,介入治疗是当前最有效的治疗方法之一。
治疗的过程需要较长的时间,需要医生和护士共同配合,完成患者的护理工作。
下面介绍AMI患者介入治疗过程中需要注意的护理问题:治疗前准备治疗前需要检查患者的身体状况,包括血压、心率、心电图、呼吸情况等。
一旦患者有心脏、肺部等方面的疾病,治疗时需要进行特殊处理。
护士需要告知患者治疗的流程和注意事项,并进行安排。
术前准备AMI介入治疗前需要患者进行禁食至少8小时,以免操作时出现呕吐、误吸等情况。
患者需要卧床休息,便于医生进行操作。
在治疗前,护士需要协助医生完成消毒、穿刺、导丝等操作。
术中护理AMI介入治疗的过程较为复杂,需要护士配合完成一些操作,包括子弹导管、应用血栓破解器、应用支架置入器等。
在操作过程中,护士需要随时观察患者的情况,如出现头晕、恶心、呼吸不畅等不良反应,需要及时告知医生进行处理。
术后观察AMI介入治疗后需要患者卧床休息,并且需要进行观察。
护士需要密切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如心率、血压、呼吸、体温等,以及监测经过手术的肠道灌注情况、疼痛、恶心等并发症。
出现不良反应时,需要及时处理或向医生汇报。
术后患者需要禁食24小时,并且进行口腔护理、体位转换等相关护理工作。
出院后护理AMI介入治疗之后患者需要在医院内进行治疗,通过一定时间的恢复后,患者可以出院。
出院后护士需要告知患者注意事项和禁忌症,交代口服药物、饮食及日常保健的小技巧等知识,协助患者完成康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