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峡两岸的交往》教案
- 格式:doc
- 大小:2.45 MB
- 文档页数:6
一、教案概述关于历史上海峡两岸的交往教案教学设计范文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历史上海峡两岸的交往情况,掌握相关历史知识。
2. 培养学生对祖国历史的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
3. 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内容:1. 历史上海峡两岸的交往概述2. 主要交往事件及影响3. 交往的意义与启示教学重点:1. 历史上海峡两岸交往的主要事件2. 交往的意义与启示教学难点:1. 历史上海峡两岸交往的深入理解2. 交往事件的影响和意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历史事件,阐述交往的意义与启示。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具体交往事件,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3. 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提高表达能力。
二、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教师简要介绍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和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讲授新课(1) 历史上海峡两岸交往概述教师讲解历史上海峡两岸交往的背景,让学生了解两岸关系的发展脉络。
(2) 主要交往事件及影响教师详细讲解几个重要的交往事件,如“三通”(通商、通邮、通航)、“九二共识”等,引导学生了解这些事件对两岸关系的影响。
3. 案例分析教师选取一个具体的交往事件,如“大三通”政策,组织学生进行分析,让学生深入理解交往事件的意义和影响。
4. 讨论交流教师组织学生就历史上海峡两岸交往的意义与启示进行讨论,引导学生思考如何促进两岸关系的和平发展。
6. 布置作业教师布置作业,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
三、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看是否达到教学目标,学生是否掌握了相关知识,以及教学方法是否适合学生等,为下一步的教学提供改进方向。
四、教学评价通过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和学生的讨论参与度等方面,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了解学生对历史上海峡两岸交往知识的掌握程度。
五、拓展活动组织学生进行相关的实践活动,如参观历史博物馆、观看相关纪录片等,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历史上海峡两岸的交往情况,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六、教学活动设计1. 图片展示:教师展示历史上海峡两岸交往的图片,如“大三通”政策签字仪式等,引导学生了解交往事件的具体情况。
海峡两岸的交往教案(一)海峡两岸的交往教案一、教学目标•了解海峡两岸的地理位置及历史背景•掌握海峡两岸的交往形式和特点•培养学生对海峡两岸交流的文化理解和交流技巧二、教学内容1. 地理与历史背景•核心内容:–海峡两岸的地理位置–海峡两岸的历史背景•相关知识点:–台湾的地理特点与位置–两岸的历史渊源及分离原因2. 交往形式和特点•核心内容:–两岸的经济交往形式(贸易、投资等)–两岸的文化交往形式(教育、文化艺术交流等)•相关知识点:–跨海峡两岸的交通方式(航线、航班等)–文化交流的重要活动和项目(交流团、文化节等)三、教学方法•列举法:通过列举两岸的交往形式和特点进行学习•图表法:使用图表呈现地理位置和历史背景的关系•讨论法:让学生就海峡两岸交往的意义展开讨论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导入:通过图片或地图展示台湾的地理位置,鼓励学生谈论自己对台湾的印象。
2.学习:介绍海峡两岸的地理位置和历史渊源。
3.讨论:分组讨论,探讨两岸的分离原因,并列举相关事件。
4.总结:总结地理与历史背景的关系,以图表形式呈现。
第二课时1.复习:回顾上节课的地理与历史背景,进行小组问答。
2.学习:介绍海峡两岸的经济交往形式,如贸易和投资。
3.图表呈现:使用图表展示海峡两岸经济交往的数据和趋势。
4.学习:介绍海峡两岸的文化交往形式,如教育和文化艺术交流。
5.板书:板书重点词汇和概念,让学生进行标注和解释。
第三课时1.学习:回顾上节课的交往形式和特点,由学生做简要讲解。
2.讨论:引导学生讨论海峡两岸交往的意义和对双方的影响。
3.案例分析:给学生分发海峡两岸交流的案例,要求他们分析其中的文化差异和解决办法。
4.总结:通过讨论和案例分析总结海峡两岸交往的文化理解和交流技巧。
五、教学评价1.参与度:学生的参与度和讨论能力评价。
2.知识掌握:通过小组问答和案例分析评价学生对海峡两岸交往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3.表达能力:评价学生在讲解和讨论中的表达能力和思维逻辑。
人教部编版历史八年级下册:第14课《海峡两岸的交往》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海峡两岸的交往》是人教部编版历史八年级下册的一课,主要讲述了台湾与中国大陆之间的历史交往和关系。
教材通过介绍台湾的历史背景、台湾与大陆的交流与合作、以及海峡两岸关系的发展等内容,帮助学生了解和认识台湾与大陆之间的联系和互动。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课时,可能对台湾与大陆之间的交往有一定的了解,但可能对具体的历史事件和人物不是特别熟悉。
学生可能对台湾的地理和文化有一定的兴趣,但对政治和历史背景的知识可能相对较弱。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重引导学生了解历史背景,提供相关的历史知识,帮助学生建立起对海峡两岸交往的全面认识。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了解台湾的历史背景,掌握台湾与大陆的交流与合作情况,了解海峡两岸关系的发展。
2.过程与方法:学生能够通过阅读教材、观看视频等途径获取信息,通过小组讨论、问题解答等方式进行思考和交流。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够认识到台湾与大陆之间的联系和互动,培养对祖国统一的认同感,增强国家意识和民族自豪感。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学生能够了解台湾的历史背景,掌握台湾与大陆的交流与合作情况,了解海峡两岸关系的发展。
2.教学难点:学生可能对具体的历史事件和人物不够熟悉,需要通过教学手段和方法来提供相关信息和背景知识,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
五. 教学方法1.讲授法:教师通过讲解和叙述,提供台湾与大陆交往的历史背景和相关信息,引导学生了解和认识。
2.互动法:教师与学生进行问答和讨论,激发学生的思考和兴趣,促进学生的主动参与和交流。
3.小组合作:学生分组进行讨论和合作,共同完成相关任务和问题解答,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团队精神。
六. 教学准备1.教材:准备人教部编版历史八年级下册的教材。
2.课件:制作与本课相关的课件,包括图片、视频等教学资源。
3.教学资源:收集与台湾与大陆交往相关的历史事件和人物的资料,包括图片、视频、文章等。
海峡两岸的交往教案【教案目标】1.使学生了解海峡两岸的交往是我国历史上一项重要的国家活动;2.激发学生对于海峡两岸交往的兴趣,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操;3.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提高学生的历史素养与综合能力。
【教学重点】1.了解海峡两岸交往的历史背景;2.掌握海峡两岸交往的内容与影响;3.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与合作精神。
【教学难点】1.了解海峡两岸交往的发展与特点;2.探讨海峡两岸交往对于中国的意义与影响。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教师放映一段“乌山亭”片段,引导学生思考以下问题:1.片段中讲了哪些内容?2.你觉得乌山亭里的交流活动是怎样的?3.你在生活中有没有类似的经历?二、讲解(10分钟)1.教师简要介绍海峡两岸交往的历史背景,包括国共内战、台湾成为海峡两岸间的隔断等。
2.教师详细讲解海峡两岸交往的内容:(1)商贸往来:两岸各类经济交往;(2)教育文化交流:学生交流、学术交流、文化交流等;(3)科技合作:科研合作、技术合作等。
三、思辨与讨论(15分钟)1.教师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讨论以下问题,并列举出自己的观点:(1)海峡两岸交往对于中国的意义是什么?(2)海峡两岸交往的形式有哪些?(3)海峡两岸交往中存在的问题与挑战是什么?2.每个小组派一名代表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并进行简短的发言。
四、合作与展示(15分钟)1.教师让学生重新分组,每个小组根据自己的分工完成以下任务:(1)设计一份彩页手册,介绍海峡两岸交往的内容;(2)编写一篇200字左右的海峡两岸交往心得体会。
2.每个小组派一名代表上台进行展示,并负责向全班解释自己设计图书的意义。
五、总结(5分钟)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内容,并提醒学生重要的知识点:1.海峡两岸交往是我国历史上一项重要的国家活动;2.海峡两岸交往对于中国的意义与影响;3.学生对于海峡两岸交往的看法与心得。
【教学拓展】1.鼓励学生通过多种途径了解和参与海峡两岸交往活动;2.教师可以布置一些相关的阅读材料,让学生了解更多关于海峡两岸交往的资料;3.鼓励学生开展有关海峡两岸交往的主题活动,如举办学生交流会、主题班会等。
部编人教八下历史第四单元第14课《海峡两岸的交往》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本课《海峡两岸的交往》是部编人教八下历史第四单元的第14课,主要讲述了台湾历史与大陆的密切关系,以及海峡两岸交往的历史过程。
本课内容涉及台湾地理、历史、文化等方面的知识,旨在让学生了解台湾与大陆的联系,以及我国政府对台政策的演变。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课之前,已经了解了我国历史的一些基本知识,对台湾地区有了一定的认识。
但学生对台湾历史与大陆的联系,以及海峡两岸交往的细节仍需进一步拓展。
此外,学生对政治问题敏感度较高,需要引导他们理性看待海峡两岸的关系。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台湾与大陆的历史联系,掌握海峡两岸交往的主要过程,认识我国政府对台政策的发展变化。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法,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维护国家统一的情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和国家观。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台湾历史与大陆的联系,海峡两岸交往的过程,我国政府对台政策的发展变化。
2.难点:引导学生理性看待海峡两岸的关系,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和国家观。
五. 教学方法1.自主学习:让学生独立思考,通过查阅资料、提问等方式,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2.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引导学生相互交流、分享观点,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
3.案例分析:选取典型事例,让学生分析、总结,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情感教育:通过讲述历史故事、观看纪录片等方式,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和国家观。
六. 教学准备1.教材:部编人教八下历史第四单元第14课《海峡两岸的交往》。
2.课件:制作课件,包含图片、文字、视频等素材,以便于教学展示。
3.资料:收集相关的历史事件、新闻报道等资料,用于案例分析和拓展环节。
4.视频:准备与课题相关的纪录片或视频资料,用于情感教育环节。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讲述台湾历史与大陆的联系,引出本课主题。
一、教案基本信息教案名称:关于历史上海峡两岸的交往教案教学设计范文学科领域:历史年级:八年级课时:2课时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历史上海峡两岸的交往,掌握相关的历史事实和知识。
2. 培养学生分析史料、提炼观点的能力,提高历史思维能力。
3. 引导学生认识海峡两岸交往的意义,增强民族认同感,培养爱国主义情操。
三、教学内容1. 海峡两岸交往的历史背景2. 海峡两岸交往的主要事件3. 海峡两岸交往的意义四、教学方法1. 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视频等资料,为学生营造具体的历史情境,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案例教学法:以具体的历史事件为例,引导学生分析、讨论,提高学生的史实分析能力。
3. 讨论教学法: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学习心得,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五、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1. 展示台湾地图,引导学生关注海峡两岸的位置关系。
2. 提问:你们知道海峡两岸交往的历史吗?二、自主学习1. 学生自主阅读教材,了解海峡两岸交往的历史背景。
2. 教师提问,检查学生的学习效果。
三、课堂讲解1. 讲解海峡两岸交往的主要事件,如:一国两制、九二共识等。
2. 分析这些事件对海峡两岸关系的影响。
四、案例分析1. 教师展示相关案例,如:台湾回归祖国的历史意义。
2. 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学习心得。
五、课堂小结2. 学生分享学习收获。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 复习上节课的内容,检查学生的掌握情况。
2. 提问:海峡两岸交往的意义是什么?二、课堂讲解1. 讲解海峡两岸交往的意义,如:促进两岸经济发展、增强民族认同感等。
2. 分析海峡两岸交往对祖国统一的作用。
三、小组讨论1. 教师提出讨论话题:如何促进海峡两岸的和平发展?2. 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讨论成果。
四、课堂小结2. 学生分享学习收获。
五、课后作业2. 学生通过访问长辈或其他途径,了解他们对于海峡两岸交往的看法。
六、教学评估1. 课堂问答:通过提问方式检查学生对海峡两岸交往历史背景、主要事件和意义的掌握程度。
海峡两岸的交往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海峡两岸的历史背景和现状;2.掌握海峡两岸的交往形式和内容;3.培养学生的国际视野和跨文化交流能力。
二、教学内容1. 海峡两岸的历史背景1.清朝时期的台湾;2.1949年后的两岸分治;3.1979年后的两岸关系发展。
2. 海峡两岸的现状1.政治形势;2.经济合作;3.文化交流。
3. 海峡两岸的交往形式和内容1.政治交流;2.经济合作;3.文化交流;4.民间交往。
4. 海峡两岸的交往案例1.两岸高峰论坛;2.海峡论坛;3.两岸青年交流;4.两岸婚姻。
三、教学方法1.讲授法:通过讲解海峡两岸的历史背景和现状,让学生了解两岸关系的发展过程;2.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海峡两岸的交往案例,让学生了解两岸交往的形式和内容;3.讨论法:通过讨论海峡两岸的交往对两岸关系的影响,培养学生的国际视野和跨文化交流能力。
四、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海峡两岸的地图和图片,引导学生了解海峡两岸的地理位置和历史背景。
2. 讲授(30分钟)讲解海峡两岸的历史背景和现状,包括清朝时期的台湾、1949年后的两岸分治和1979年后的两岸关系发展,让学生了解两岸关系的发展过程。
3. 案例分析(30分钟)通过分析海峡两岸的交往案例,包括两岸高峰论坛、海峡论坛、两岸青年交流和两岸婚姻,让学生了解两岸交往的形式和内容。
4. 讨论(30分钟)通过讨论海峡两岸的交往对两岸关系的影响,包括政治、经济和文化方面,培养学生的国际视野和跨文化交流能力。
5. 总结(5分钟)总结海峡两岸的交往形式和内容,让学生对两岸关系有更深入的了解。
五、教学评价通过课堂讲解、案例分析和讨论,让学生了解海峡两岸的历史背景和现状,掌握海峡两岸的交往形式和内容,培养学生的国际视野和跨文化交流能力。
可以通过课堂测试、作业和小组讨论等方式进行教学评价。
六、教学反思海峡两岸的交往是一个复杂的话题,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历史和政治知识,同时也需要具备跨文化交流的能力。
海峡两岸的交往教案一、教案背景:海峡两岸交往是指中华人民共和国大陆地区与台湾地区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中国大陆与台湾地区之间的关系是中国国内最重要,也是最复杂的问题之一。
对于学生来说,了解海峡两岸的交往,有助于增进对中国历史、政治和文化的理解,提高国际视野和对外交往的能力。
二、教学目标:1. 了解海峡两岸交往的背景与现状;2. 理解海峡两岸交往的意义与影响;3. 掌握相关的基本知识和概念;4. 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和跨文化交流能力。
三、教学重点:1. 了解海峡两岸交往的历史背景和现状;2. 理解海峡两岸关系对中国的影响和意义。
四、教学步骤:步骤一:引入(5分钟)引入海峡两岸交往的背景和概念,提问学生对海峡两岸交往的了解和认识。
步骤二:讲解(15分钟)1. 讲解海峡两岸交往的起因和历史背景;2. 介绍海峡两岸交往的现状和主要领域(经济、文化、教育、科技等);3. 解释海峡两岸交往的意义和影响。
步骤三:讨论(15分钟)1. 分组进行讨论,针对海峡两岸交往的意义和影响进行讨论;2. 提供相关参考问题,如:为什么推动海峡两岸交往?海峡两岸交往对双方有什么好处?海峡两岸交往可能面临的困难和挑战是什么?步骤四:学案总结(10分钟)总结学生的讨论结果,做出相关的结论和评价,引导学生思考和感悟。
五、教学评估:1. 学生参与讨论的积极性和质量;2. 学生对海峡两岸交往的理解和思考的程度;3. 学生能否准确运用相关知识和概念进行表达和分析。
六、教学拓展:1. 可安排学生进行小组研究,深入了解海峡两岸交往的特点和发展趋势;2. 进行社会调研,了解普通民众对海峡两岸交往的看法和态度;3. 分析比较其他国家或地区之间的跨海峡交往的经验和教训。
《海峡两岸的交往》优教教案
一、教学目标
目标1:了解“和平统一、一国两制”对台基本方针的提出及两岸关系开始走向缓和;
目标2:知道台湾当局调整“三不”政策及影响;
目标3:掌握海基会和海协会的成立,“九二共识”的内容,江泽民提出发展两岸关系、推进祖国和平统一的八项主张;
目标4:了解海峡两岸经济文化交往日益密切的史实,认识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目标5:通过回顾知识、动手建构知识体系,培养综合归纳的历史思维能力。
二、探究新知
(一)导入新课
(二)自主学习
教师调用以下套卷,学生分组抢答完成本课基础知识填空:随堂训练——自学检测—《海峡两岸的交往》。
自主学习,及时检测,夯实基础。
(三)合作探究
1.既然台湾是中华大家庭的一员,那今天的台湾和大陆的分离又是怎样造成的呢?
2.从性质来看台湾问题与香港、澳门问题有何不同?
3.海峡两岸能够统一的条件有哪些?为海峡两岸的统一应作出怎样的努力?
(四)课堂小结
请结合本课优教课件
(五)当堂达标
请调用互动学习卡,使用
随堂训练——当堂达标
互动学习,及时测评,高效课堂。
(六)学后反思。
《海峡两岸的交往》教案
第13课海峡两岸的交往
一、教材依据:
《海峡两岸的交往》是人教版教材中国历史八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13课。
二、设计思想:
教学指导思想:由于学生对海峡两岸现状有一定了解,因此本课将着重于讲述大陆和台湾同文、同根、同种的血脉联系,让学生自然而然地产生“台湾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再通过对中国共产党推进祖国统一大业方针的归纳和分析,使学生认识到中国共产党始终把国家民族的利益放在首位,与台独势力形成鲜明的对照。
通过学生展示收集到的两岸交往信息,认识到两岸人民血脉相连,台独分子想使台湾从中国分离出去的企图永远不会得逞,统一是民心所向、大势所趋。
设计理念:根据历史课程标准的规定,本课可以作为开放课,让学生在图书馆、网上收集资料,完成本课的学习:①通过对史实的描述,提高学生语言概括、口头表达能力。
②根据两岸交往日益密切的史实,认识统一是历史大势所趋。
③通过上网搜集和查询资料和制作电子演示文稿,渗透信息和多媒体技术。
④通过开放课,学生也许能更容易、更全面、更深刻地“了解祖国大陆与台湾经济文化交往日益密切的史实,认识祖国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教材分析:本课在人教版中是第十二课《香港和澳门回归的》继续。
主要以台湾和大陆的交流方式为主线,介绍了50年来台湾和大陆关系的变化,旨在说明台湾是中国不可以分割的一个部分,祖国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大潮流所在。
让同学们认识到统一是人心所向,众望所归。
党和国家为了台湾能够顺利回到祖国怀抱,正在做着不懈的努力。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学习课改教材已经一年多,大部分学生的学习方法比较活,学习能力比较强,对于台湾问题学生也比较关心和感兴趣。
但是他们的知识面还不足以深入了解台湾地理、历史和台湾问题的由来。
这一点,必须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加以解决。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①通过对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对台方针;“汪辜会谈”及“九二共识”;江泽民提出的八项主张;海峡两岸交往概况。
②培养并锻炼学生以下能力:归纳分析的能力、合作交流能力、客观评价历史现象的能力、获取和处理历史信息、史论结合地陈述历史问题的能力。
导入新课:倾听诗朗诵《乡愁》(从诗人“愁绪”着手设问:海峡那边的亲人,何日能与母亲团聚?引入新课。
)
讲授新课:首先简介台湾。
然后设疑:为什么说“台湾自古是祖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让学生回答,引入寻根篇)。
(一)回顾历史——寻根
我们血脉相连
展示历史歌谣---同根源:卫温赴夷洲隋通流求岛元设巡检司成功收台湾清置台湾府本是同根源自古皆中华
为何骨肉分离
引入台湾问题的由来:1949年蒋介石败走台湾后,把台湾作为国民党“反攻大陆、复兴党国”的基地。
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美国第七舰队阻止祖国大陆解放台湾,美国政府插手干预中国内政、阻挠中国统一,造成了台湾海峡地区的长期紧张对峙局势。
20世纪80年代至今,台湾当局利用国际反华势力蓄意制造分裂,鼓吹“一中一台”,企图分裂国家,使得两岸统一的进程困难重重。
(1、从温家宝总理的话“浅浅的海峡,是中国最大的国殇,是中华民族最深的乡愁”:
2、七嘴八舌:你赞同用哪一种手段来解决台湾问题?导入党和国家对台方针与政策)
(二)探究现实——求解
是谁不懈努力(党和政府的对台政策)
(质疑:从武装解放到和平解放再到和平统一,党和国家为什么会转变态度,说明什么? 1、当今世界两大主题是和平和发展,和平统一顺应历史发展潮流。
2、两岸同胞血融于水的血肉亲情,求和平、求发展、求安定,希望改善、发展两岸关系如
今已成为台湾的主流民意。
3、中国共产党始终把国家民族的利益放在首位,中国共产党是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代表者。
)
打破两岸僵局(主要事件)
1979年:金门炮击停止 1987年:38年隔绝打破
1992年:“九二共识”达成 1993年:汪辜会谈举行
奈何也,寒流来袭
通过展示以李登辉、陈水扁等台独势力的主张及台湾人民对待台独的态度,举行良心审判台:审判李登辉、陈水扁。
通过审判让学生认识到台独分子想使台湾从中国分离出去的企图永远不会得逞,统一是民心所向、大势所趋。
却又见,融冰契机
关注时事:通过连战、马英九近年来动向及陈江会谈。
说明从连战访问大陆的“破冰之旅”、国民党现任领导人马英九宣布2008年在七月四日达成两岸“周末包机”直航,开放大陆观光客来台两项政策,到2008年11月3日,大陆海协会会长陈云林率领团踏上美丽宝岛台湾,显示两岸交往已进入制度化协商阶段,它不仅富有象征意义,也表明两岸关系已有实质性突破。
“汪辜会谈”过后,两岸关系经历了一段蹉跎岁月。
两岸在走过一段近九年的风雨历程之后,终于迎来了“雨过天晴”的“陈江会谈”。
抚今追昔,展望未来,两岸关系发展正如一道弯弯曲曲的长江之水,“青山遮不住,毕竟
东流去”。
(三)总结过往——成效
二十年余来往,密切
设问:你能介绍一下两岸交流的具体事例吗?然后图片展示民间来往、经济合作、文化交流等方面的交往情况。
(四)结束语:联系实际——拓展延伸
盼期归,我们共同期许!
通过对台湾及国际形势的分析,我们意识到解决台湾问题的艰难、复杂、任重而道远。
如果我们把“China”中“i”上的小点比作台湾的话,对若大的中国来说,台湾可以只算作弹丸之地,但是少了这一点,就不是一个完整的中国。
台湾问题是维护国家统一、捍卫民族尊严的大事,它关系到中国的国际形象和地位,关乎中华民族前途命运与发展的希望。
让我们可喜的是,我们看到了两岸同胞血融于水的血肉亲情,求和平、求发展、求安定,希望改善、发展两岸关系如今成为了台湾的主流民意。
海峡两岸和则两利,分则两伤。
这让我们更加坚信祖国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让
我们对此充满信心、充满期待。
下面请同学们进行激情创作──设计一条呼吁台湾回归的宣传语,来表达对祖国早日统一的美好祝愿(设计宣传语,如“炎黄子孙不忘本,两岸兄弟一家亲。
”、“本是同根,赤子情深”等等)。
(五)课堂总结
面对如诗如画的宝岛台湾,我也想用一首诗表达一下心声,“燕子飞了,有再来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两岸暂时的别离,终有团圆的时候。
我们都坚信海峡两岸的统一一定会实现,因为两岸人民血脉相连,我们都是炎黄子孙,我们都是中国人,最后让我们倾听张明敏演唱的《我们拥有一个名字叫中国》这首歌,来虔诚祝愿我们的祖国早日完成统一大业。
(播放《上下五千年》主题曲《我们拥有一个名字叫中国》
附歌曲歌词:《我们拥有一个名字叫中国》
一把黄土塑成千万个你我,静脉是长江,动脉是黄河,
五千年的文化是生生不息的脉搏,提醒你,提醒我,
我们拥有一个名字叫中国。
再大的风雨我们都见过,再大的逆境我们同熬过,
就是民族的气节,就是中华的脊梁,从来没变过。
手牵手,我们朝前走,昂首唱起腾飞的歌,因为我们拥有
一个名字叫中国。
(六)板书设计
第13课《海峡两岸的交往》
1、寻根篇:我们血脉相连/为何骨肉分离
2、求解篇:是谁不懈努力/打破两岸僵局/奈何也,寒流来袭/却见,融冰契机
3、成效篇:二十余年来往,密切
4、结束语:盼归期,我们共同期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