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著阅读成果展示课---《红星照耀中国》
- 格式:ppt
- 大小:2.90 MB
- 文档页数:15
《红星照耀中国》教学设计(上课前,利用白板的媒体插入功能播放:电视剧版《红星照耀中国》片头曲)导入:【屏显】PPT展示大厂县今昔图片对比同学们,你们想知道老师像你们这个年纪的时候我生活的环境是怎样的吗?如果在三十几年前有人告诉我,这将是大厂县在三十年后的样子,你认为我会不会相信?(让学生七嘴八舌说,说信或不信都没关系。
)我想我一定会说:简直痴人说梦,但如今他的预言却如实地展现在我们面前。
那生活中真的有人能够准确预言未来吗?今天我们要读的这本书,就是一个预言。
一个八十年前做出的关于中国未来的大胆预言。
【屏显】——《红星照耀中国》导读一、解题《红星照耀中国》是一部经典的新闻纪实作品。
有谁知道这个书名是什么意思?【ppt显示】(学生朗读)师:我们已经知道,《红星照耀中国》--这是一部纪实作品,【ppt屏显】纪实作品师:红星照耀中国记录的是斯诺通过采访、对话和实地考查得来的事实,是当时的红色中国正在发生着的现实,而在今天在读者看来则是已经成为过去的历史,这是一部用事实说话的杰出作品。
师:同学们想不想知道,这本书的作者是什么样的人?他为什么会做出这样一个预言?师:今天,我们同学将有机会与作者埃德加·斯诺先生,一起了解过去、探索未来,大家高兴吗?好,我们有请埃德加·斯诺先生。
那么,谁想来采访一下斯诺先生呢?二、读书汇报第一环节:了解作者记:斯诺先生,欢迎您来到我们八年级6班《红星照耀中国》阅读课现场,我们是您忠实的粉丝,为了迎接您的到来,我们全体同学已经对《红星照耀中国》这本书有了初步的阅读,并进行了分组探讨活动,但有些问题还是希望通过您有更深入的了解。
斯:好的,同学们你们都读过《红星照耀中国》吗?(全体同学:读过),非常荣幸能来到我们班的阅读课现场,我也非常开心,也愿意和同学共同探讨,以求更深的理解,也希望更多的同学能喜欢我的作品。
记:好的,斯诺先生,请您先来进行一下自我介绍好不好?斯诺自我介绍记:斯诺先生,我们知道您为了得到红区的第一手资料,在宋庆龄女士的帮助下对当时的中央苏区进行为历时四个月的采访,那么您的西北之旅一定是终生难忘的,这一主题我们的同学们进行了结组探讨,不知是否能让同学代表您来说说呢?斯:当然,我非常高兴。
《红星照耀中国》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名著导读新课导入走近作者【埃德加·斯诺】美国著名记者。
他于1928年来华,曾任欧美几家报社驻华记者、通讯员。
1933年4月到1935年6月,斯诺同时兼任北平燕京大学新闻系讲师。
1936年6月斯诺访问陕甘宁边区,写了大量通讯报道,成为第一个采访红区的西方记者。
抗日战争爆发后,又任《每日先驱报》和美国《星期六晚邮报》驻华战地记者。
1942年去中亚和苏联前线采访,离开中国。
阅读指导纪实作品:把握作品所写的事实Ø利用序言、目录等,迅速获得对作品的整体印象;Ø边读边注意梳理作品中事实的前因后果、发展线索;《红星照耀中国》曾易名《西行漫记》,使西方人第一次了解到中国共产党人的真实生活。
两个层面:一是作者1936年6月至10月采访“红色中国”的过程;二是“红色中国”的历史、现状和未来。
Ø把握作品中的“事实”之后,还要读明白作者想用事实说什么“话”;Ø要从中获得启迪,用来指导自己的学习与生活。
作者从多个方面展示中国共产党为民族解放而艰苦奋斗、牺牲奉献的崇高精神,瓦解了种种歪曲、丑化共产党的谣言。
专题探究专题一:领袖人物和红军将领的革命之路•外貌形象与言谈举止•出身与家庭•童年的经历•受教育情况•参加革命的起因•参加革命后的经历专题二:关于长征•长征的起因•长征的路线•长征中面临的困难•长征中具有重大意义的事件•长征的历史价值专题三:信仰与精神•中国共产党人的革命信仰•长征精神的内涵•当代青少年如何传承长征精神谢谢观看Thank You!。
《红星照耀中国》说课稿精选 一、 教材分析 1、 说教材 《红星照耀中国》是部编教材八年级语文上册指定必读书目,它是美国著名记者埃德加·斯诺的不朽经典名著。原名《西行漫记》,作为第一部向世界介绍和传播中国共产党和中国革命历程的图书,它在世界获得了轰动性影响,是一部文笔优美、纪实性很强的报道性作品,被誉为研究中国革命的经典百科全书。学生通过研读和探究,感知那段历史,学习红军的可贵精神。 2.说学情 经过的一年多的初中语文学习,大多学生对新课标教材的知识内容与体系有了一个初步的了解,能认识到名著阅读是语文教与学中的一部分,但由于学习压力和时间的限制,学生们很少能静下心来认真阅读这些名著作品,这本书属于纪实性作品,又是以前的革命时期,学生相对的兴趣不浓,所以就不能系统的去阅读,更谈不上仔细欣赏了。所以教师有针对性的导读分析至关重要,往往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说教学目标 根据上述教材的内容与特点及学生的基本情况分析,依据语文新课程标准,考虑到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心理特征 ,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跳读作品中关于人物的重点章节,通过品读关键词句 ,理解纪实作品真实性、文学性兼有的特点。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把握纪实作品的基本特点,总结阅读纪实作品的方法,学会用客观、理性的态度阅读纪实作品。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了解经典纪实作品中人物的成长历程、信仰追求、精神品质、感悟其中蕴含的精神力量,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 4、说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纪实作品中的真实性与文学性。 教学难点:拉近学生与红色经典纪实作品的距离,帮助学生正确认识红色经典纪实作品的价值。 二、教法、学法分析 在教学中,不仅要使学生“知其然”而且要使学生“知其所以然”,语文阅读教学更要如此,《新课标》明确指出:“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评价的能力。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该以老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所以,结合本节课特点,我主要采用的教学方法是:情境激励法、范例法,批注法,合作探究法。 三、教学过程分析 (一)创设情境: 1、在一个特殊的年代,铜墙铁壁,新闻封锁;有这样一个人,冲破国民党严密的封锁线,经过四个多月的实地考察,用了14本密密麻麻的笔记本和30卷胶卷,第一个向世界报道了红军长征的消息,并且写成这样一本书,以至于中国的万千青年走上革命之路,连加拿大白求恩也毅然奔赴抗日前线,这个人是谁?这本书又是? 【设置意图:通过一系列的数字和事实让学生对这本书和作者心生敬佩之情,激发学生学习本书的兴趣和欲望。】 2.出示教学目标 (二)课前调查 设问:孩子们,《红星照耀中国》这本书大家已经读完,我想做一个调查,你们喜欢读这本书吗?抽查学生说说理由 【设置意图:让学生对纪实作品的特点有一个初步感知】 (三)分析人物形象 1,猜一猜: 通过PPT出示教师摘录的文字让学生猜测人物 2、说一说: 教师引导:斯诺笔下的红军人物比较多,你喜欢哪一个?有怎样的性格特点,请用下列句式“我喜欢 ,(人物)因为他 (性格特点)”说话。 3、读一读:选读关键情节,感知人物形象 教师引导:选读你最喜欢的人物事迹的章节,标注最让你感动的故事或细节,读一读,并做好批注。 学生分享:最让我难忘/感动的故事或细节:(说感受 ): 【设置意图:通过游戏的方式吸引学生的兴趣,更好深入研读文本,结合考点深入分析人物形象,感知人物身上的精神品质和人格魅力】 (四)理解纪实作品的真实性。 1、斯诺着墨最多的是哪个人物?(毛泽东) 2.从同学们的分享中,我们看到了在斯诺笔下,毛泽东作为苏维埃的掌权人物,精明睿智,气度非凡,质朴又不失纯真,幽默又富有深邃的情感,他作为红军领袖,平易近人,和战士们同甘共苦,是一个极富魅力的伟人。但同时,他又因为和父亲有争执,就威胁父亲;因为一位朋友在他面前说买肉,就说朋友庸俗,从此再也不理别人,甚至在来访问他的记者面前松裤带、抓虱子,当着红军大学校长的面,脱掉裤子,躺着和别人谈工作。可见他又是一个生活随意,甚至可能有些邋遢的凡人。斯诺曾说,毛泽东是一个极令人感兴趣而复杂的人物。(这个时候屏显:他是一个令人极感兴趣而又复杂的人)如果你就是斯诺,要你写这本书,这些内容你会不会放到自己的作品中去呢? 学生回答: 3、教师总结:这就是纪实作品基本特点——真实性。纪实作品是用事实说话,无论是写人还是叙事,都必须真实。 【设计意图:通过人物赏析,品读文字,感受纪实作品真实性的特点,并学习读好纪实作品应有的态度和立场】 (五) 理解纪实作品的文学性 通过分析季帮和朱德的几段文字来感知纪实作品的文学性。 【设计意图:通过描写人物的文字,从文字修改、对比来真切地感知纪实作品中细致的描写、生动的修辞、富有情感的议论和抒情等文学性的特点】 (六)感悟纪实作品的启示性 教师提问:读完这本书,你有怎样的启示?又有什么收获? 学生通过思考分享交流 【设置意图:通过分析让学生从伟人的身上感悟其人格魅力,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 (七)课堂小结:今天我们一起走进最真实的故事里,回顾了革命先辈们最感人的事迹,感受了他们最伟大的精神品质,我们不得不承认,不知在什么时候,我们很多人失去了这些精神财富。但我们更相信,我们能够找回来。那就让我们多读这些经典的纪实作品,走近这些真实而鲜活的生命,从他们身上汲取精神的营养和力量,获得人生的指引和启迪。从而遇见更好的自己,做更好的中国人。 (八)布置作业: 1、用本堂课学到的方法,研读作品中其他章节,进一步体会纪 实作品的特点。 【设计意图:通过深入研读文本可以更多感知纪实作品的特点,同类题材书目的阅读,可以让学生更全面的感知红军精神,培养学生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四、说板书 板书追求简洁明了,以提纲呈现有利于学生对本节课的内容形成较清晰的思路,有利于学生系统记忆。 板书: 理解纪实作品中的真实性 体会纪实作品中的文学性 感悟纪实作品中的启示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