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著《红星照耀中国》
- 格式:doc
- 大小:26.00 KB
- 文档页数:7
《红星照耀中国》名著知识点+真题演练作家作品《红星照耀中国》又名《西行漫记》,是美国著名记者埃德·斯诺的不朽名著,也是一部文笔优美的、纪实性很强的报道性作品。
埃德加·斯诺于1928年来华,曾任欧美几家报社驻华记者、通讯员。
1933年4月到1935年6月,斯诺同时兼任北平燕京大学新闻系教授。
1936年6月斯诺访问陕甘宁边区,写了大量通讯报道,成为第一个采访红区的西方新闻记者。
作者于1936年6月至10月对中国西北革命根据地进行了实地考察,根据考察所掌握的第一手资料完成了《红星照耀中国》的写作。
斯诺作为一个西方新闻记者,对中国共产党和中国革命做了客观评价,并向全世界做了公正报道。
典型形象一、毛泽东肖像:他是个面容瘦削、看上去很像林肯的人物,个子高出一般的中国人,背有些驼肖像一头浓密的黑发留得很长,双眼炯炯有神,鼻梁很高,颧骨凸出。
给人的印象是一个非常精明的知识分子的面孔。
出身:他出身于农民家庭,父亲原是一个贫农,克勤克俭,后来渐渐富裕起来。
他的父出身亲管教严格,母亲是个心地善良的妇女,为人慷慨厚道,随时愿意接济别人,可怜穷人。
人物体征:他是个农民出身的知识分子,革命家,一个令人极感兴趣而复杂的人。
他有着中国农民的质朴纯真的性格,颇有幽默感喜欢憨笑。
说话平易,生活简朴,有些人可能认为他有点粗俗。
天真质朴同锐利机智和老练世故相结合。
他博览群书,记忆力异乎常人,专心致志的能力不同寻常。
他精力过人,不知疲倦,对于工作事无巨细、一丝不苟,是个天才的军事和政治战略家。
他生活节俭,平易近人,个人习惯和外表落拓不羁,对于吃的东西很随便,有着南方人爱吃辣的癖好。
二、周恩来肖像:他个子清瘦,中等身材,骨骼小而结实肖像尽管胡子又长又黑,外表上仍不脱孩子气,又大又深的眼睛富于热情。
出身:他是大官僚家庭出身。
祖父曾任清朝大出身官,父亲是个杰出的教书先生,母亲不同凡俗,是个博览群书的妇女。
人物特点:他确乎有一种吸引力,似乎是羞怯、个人魅力和领袖的自信的奇怪混合的产物。
八年级上册名著导读——《红星照耀中国》(一)作者简介埃德加·斯诺(1905.7.19~1972.2.15),美国著名新闻记者、作家。
1928年来华,曾任欧美几家报社驻华记者、通讯员。
1933年4月到1935年6月,兼任北平燕京大学新闻系讲师。
1936年6月斯诺访问陕甘宁边区,写了大量通讯报道,成为第一个采访红区的西方记者。
他是中国人民的真正朋友,他在弥留之际所说的一句话便是“我热爱中国”。
(二)作品简介《红星照耀中国》又名《西行漫记》,是一部报告文学,作者真实记录了自1936年6月至10月在我国西北革命根据地(以延安为中心的陕甘宁边区)进行实地采访的所见所闻。
是世界上第一本忠实描绘红色中国的著作,使西方世界第一次了解中国共产党,该书让西方世界明白了由中国共产党所领导的一个全新的中国将出现在世人面前。
《西行漫记》中译本出版后,在中国同样产生巨大的反响,成千上万个中国青年因为读了《红星照耀中国》,纷纷走上革命道路。
(三)主要内容《红星照耀中国》是一部文笔优美的纪实性很强的纪实性作品。
本书描写的时间段是1927~1937年,恰值土地革命时期。
作者以忠实的原则记述了中国革命的历程,全面地展现了中国革命者的风采,中国革命的艰苦历程。
全书共12篇,分为四个部分——关于红军长征的介绍;对中国共产党和红军主要领导人的采访;中国共产党的抗日政策,红军的军事策略以及作者的整个采访经历和感受等。
(四)主题思想作者通过与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人毛泽东、周恩来、朱德、刘志丹、贺龙、彭德怀等以及广大红军战士、农民、工人、知识分子的接触交往,了解了革命根据地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生活各方面的真实情况,准确、鲜明、生动地反映了中国共产党和工农红军的斗争业绩。
毛泽东和周恩来是作者埃德加·斯诺笔下最具代表性的人物形象。
(五)艺术特色《红星照耀中国》不仅在政治意义上取得了极大的成功,而且在报告文学创作的艺术手法上也成为同类作品的典范。
作者简介埃德加·斯诺,美国记者,毕业于美国密苏里大学新闻系。
他于1928年来到中国,担任欧美报社驻华记者和通讯员;1933年到1935年在燕京大学担任新闻系讲师。
写作背景《红星照耀中国》,又名《西行漫记》,是一部纪实性很强的报道性作品。
斯诺于1936年6月从北平出发,经西安突破封锁,冒险访问陕北根据地,写了大量的新闻报道,成为第一个采访中国红区的西方记者、次年写成《西行漫记》,对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做了客观的评价,向全世界进行了公正的报道。
整体感知《红星照耀中国》全书共12篇,记录了作者自1936年6月至10月在中国西北革命根据地(以延安为中心的陕甘宁地区)进行采访的所见所闻,拍摄了许多珍贵照片,以时间为线索记录了一路所见的人和事,内容包括:对红军长征的介绍,对中国共产党和红军主要领导人的采访介绍,中国共产党的抗日政策,红军的军事政策等。
《红星照耀中国》通过一个外国记者的所见所闻,客观地向全世界报道了中国红军和中国革命,使西方人真实地了解了中国共产党的情况;作者还深入分析了“红色中国”产生的原因和发展过程,对中国共产党和红军进行了客观的评价《红星照耀中国》是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写成的纪实作品。
1936年,斯诺冒着生命危险,深入延安,深入根据地,了解第一手资料,写成了这本书。
当时为了在国统区出版方便,曾改名为《西行漫记》。
作者真实记录了自1936年6月至10月在中国西北革命根据地(以延安为中心的陕甘宁边区)进行实地采访的所见所闻,向全世界真实报道了中国共产党和红军以及许多红军领袖、红军将领的情况,搜集了大量有关长征的第一手资料。
作为经典纪实作品,《红星照耀中国》既具有史料价值,又具有文学价值。
它写的是真人真事,具有“真实性”,有史料价值;它语言质朴无华又形象传神,叙事手法巧妙,具有“文学性”,具有文学价值。
写作特点:(1)高度的真实性作为新闻纪实性作品,真实性是其生命。
作者在书中统计的包括货币、红军军队等方面的数据全部是真实的,起到了揭示真相的作用(2)充满人文情怀作者拥有对文化多样性的包容,客观描写了中国人民及其生活习惯,没有矫揉造作和歌功颂德,言语中充满了很强的人性关怀。
八年级名著---《红星照耀中国》习题及答案1.《红星照耀中国》是由美国记者___所写的。
为了在___统治区出版方便,曾将书名改为《西行漫记》。
2.“红星”在《红星照耀中国》中的含义是,___及其领导的红色革命犹如一颗闪亮的红星,不仅照耀着中国的西北,而且必将照耀全中国。
3.《红星照耀中国》共12篇,包括探寻红色中国、去红都的道路、在保安、一个员的由来、长征、___在西北、去前线的路上、同红军在一起、同红军在一起(续)、战争与和平、回到保安、又是白色世界。
6.在《红星照耀中国》一书中,___认为___的万里长征是“革命的播种机”,因为它是历史上最大的一次流动的武装宣传。
7.在《红星照耀中国》一书中,___认为“大迁移”指的是___的万里长征。
8.在___的笔下,___是一个非常精明而又博学多才的知识分子,天才的军事家和政治战略家,代表了___的迫切要求,生活简朴,廉洁奉公,能吃苦耐劳,身体像铁打的。
9.在井冈山时,___实行的“三项纪律”是行动听指挥,打土豪款子要归公,不拿老百姓一个红薯。
10.西安事变的过程是在劝说___联共抗日遭拒绝的情况下,___、___两位将军于1936年12月12日发动“兵谏”,在西安拘捕___,并提出改组___、停止一切内战等八项主张。
______赴西安,与___、___合作,迫使___接受___抗日条件,使事变得以和平解决。
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标志着十年内战的结束,对___两党再次合作,团结抗日起了巨大的促进作用。
11.在《西行漫记》一书中,___对___的印象是非常好的,认为他是一位非常有才能和魅力的领导人。
1)___展现了乐观、豁达、勇敢的精神品质。
他身边没有警卫,只有一个哨兵在司令部门口,但他仍然上街。
即使___空投传单悬赏捉拿他,他也命令将传单保存起来,并在背面___的宣传品。
他还与少先队员开玩笑,被他们逗得哈哈大笑,展现了他平易近人、活泼风趣的性格特点。
2)___大公无私,他唯一的个人衣服就是用缴获的降落伞做成的背心。
名著《红星照耀中国》知识点汇总1.文学常识(1)《红星照耀中国》别名《西行漫记》,是美国著名记者埃德加·斯诺的不朽名著,一部文笔优美的纪实性很强的报道性作品。
(2)《红星照耀中国》题目中“红星”象征着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红色革命,《红星照耀中国》特指共产党反帝反封建的社会革命,有明显的赞誉意味。
(3)《红星照耀中国》作为第一部向世界介绍和传播中国共产党和中国革命历程的图书,它在英语世界获得了轰动性影响,被誉为研究中国革命的经典的百科全书。
《红星照耀中国》中译本出版后,在中国同样产生巨大的反响,成千上万个中国青年因为读了《红星照耀中国》,纷纷走上革命道路。
2.内容梗概与思想主题作者真实记录了自1936年6月至10月在西北革命根据地(以延安为中心的陕甘宁边区)进行实地采访的所见所闻,向全世界真实报道了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工农红军以及许多红军领袖、红军将领的情况。
共产党主动要求停止内战,主张联合抗日,并对国民党做出了退让。
共产党主动要求停止内战,主张联合抗日,并对国民党做出了退让。
彰显了共产党以国家利益为先,以民族利益为先,以人民利益为先的大公无私精神。
✧第一章探寻红色中国讲述作者对红色世界的好奇,开始深入苏维埃红区的冒险,去探究苏维埃共和国、红军、共产党的秘密。
并且讲述了张学良和杨虎成与共产党达成一致抗日协议的原因和经过。
✧第二章去红都的道路讲述在进入红区的路途上被白匪追逐的经历,并讲述了国民党通过“民团”这一组织对地方的统治和镇压政策。
介绍了周恩来及贺龙的人生经历以及他们独特的个人魅力。
介绍了许多年轻的红军战士们因为被剥削被压迫的命运而参加红军、热爱红军的故事。
✧第三章在保安讲述了共产党领导人毛泽东给作者的初步印象:健康、质朴纯真,有幽默感、精明、精力过人,是一个颇有天赋的军事和政治战略家。
谈到了共产党的基本政策是反帝反封。
红军大学开展的各项课程以及红军剧社开展的宣传工作。
✧第四章一个共产党员的由来讲述了共产党领导人毛泽东的人生经历、思想变改以及成长为红军领导人的过程。
一、作者简介埃德加·斯诺于1905年出生在美国密苏里州堪萨斯市,他的父亲开了一家小印刷厂,但他却走上了一条与父亲截然不同的道路,成为世界著名记者。
埃德加·斯诺于1928年来华,曾任欧美几家报社驻华记者、通讯员,同时兼任北平燕京大学新闻系讲师。
1936年6月斯诺访问陕甘宁边区,写了大量通讯报道,成为第一个采访红区的西方记者。
二、写作背景斯诺于1936年6月至10月,对中国西北革命根据地进行了实地考察,他同毛泽东、周恩来等进行了多次长时间的谈话,搜集了二万五千里长征第一手资料。
此外,斯诺还实地考察,深入红军战士和老百姓当中,对苏区军民生活、地方政治改革、民情风俗习惯等作了广泛深入的调查。
之后斯诺带着他的采访资料、胶卷和照片从陕北回到北平,经过几个月的埋头写作,这部伟大的报告文学作品终于诞生。
三、内容梗概《红星照耀中国》(Red Star Over China),又名《西行漫记》是美国著名记者埃德加·斯诺的不朽名著,是一部文笔优美,纪实性很强的报道性作品。
作者真实记录了1936年6月至10月在中国西北革命根据地进行实地采访的所见所闻,向全世界真实报道了中国和中国工农红军以及许多红军领袖的情况,先后被译为二十多种文字,几乎传遍了全世界。
作者通过与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人毛泽东、周恩来、朱德、贺龙、彭德怀等,以及广大红军战士、农民、工人、知识分子的接触交往,了解了革命根据地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生活各方面的真实情况,准确生动地反映了中国共产党和工农红军的斗争业绩。
全书共12篇。
四、分篇介绍第一篇:探寻红色中国斯诺在中国的七年间, 关于与中国红军、苏维埃和共产主义运动有关的问题,一直得不到令人满意的答案。
所以当1936年6月斯诺得到一个能够亲身进入红区、打破持续 9年的新闻封锁的机会时,他义无反顾地决定这次冒险。
一天午夜, 斯诺登上了去西安的火车。
当时西北天花、霍乱、伤寒、斑疹和鼠疫流行, 因此斯诺在出发前在臀部和腿部注射了这些传染病的疫苗。
《红星照耀中国》名著导读【内容简要】《红星照耀中国》又名《西行漫记》是美国著名记者埃德加•斯诺的不朽经典名著。
作为第一部向世界介绍和传播中国共产党和中国革命历程的图书,它在英语世界获得了轰动性影响,是一部文笔优美、纪实性很强的报道性作品,被誉为研究中国革命的‚经典的百科全书‛。
主要内容包括:关于红军长征的介绍;对中国共产党和红军主要领导人的采访;中国共产党的抗日政策、红军的军事策略;作者的整个采访经历和感受等. 由于斯诺在西北红色区域的冒险中引起的激情和对中国人民的热爱, 全面地重现中国共产党在长征途中真实而艰辛的历史史实,给人鼓舞,催人奋进。
作者简介:埃德加. 斯诺(1905-1972)于1905 年出生于美国堪萨斯城的一个贫苦家庭,年轻时当过农民,铁路工人和印刷学徒,大学毕业时开始从事新闻工作。
1928年到达中国的上海,担任《密勒氏评论报》的助理编辑,以后兼任纽约《太阳报》和伦敦《每日先驱报》的特约通讯员。
1930 年以后,为采集新闻,遍访中国主要城市和东三省、内蒙、台湾及日本、朝鲜、荷属东印度。
他是首先把鲁迅著作介绍到西方的人之一,也是在红色区域进行采访的第一个西方新闻记者。
在他的一生中,除了为欧美报刊写作通讯稿以外,他完成了11本著作,其中极大部分是和中国问题有关。
他所写的《西行漫记》始终是许多国家的畅销书。
作者于1936年6月至10月对中国西北革命根据地进行了实地考察, 根据考察所掌握的第一手材料完成了《西行漫记》的写作. 斯诺作为一个西方新闻记者, 对中国共产党和中国革命作了客观评价, 并向全世界作了公正报道。
《红星照耀中国》从1937年初版至今,历经时间淘洗,一直被不同时代的读者阅读,它的活力从未衰减过,是弘扬长征精神最权威的纪实文学作品,呈现出经典作品的别样光芒。
在中华民族危急存亡的关头,1936年6月,刚刚30岁的斯诺是到达陕甘宁边区进行采访的第一位外国记者。
进入西北红色根据地后,斯诺对中国人民表现出了极大的同情和敬重,毛泽东主席以博大胸怀、周恩来以热情真诚的态度迎接这位有好奇心,尊重眼见为实、客观公正的美国客人的到来。
名著《红星照耀中国》知识点归纳一、引言《红星照耀中国》是一部由奥地利作家埃德加·斯诺撰写的现实主义小说,以描写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时期的英勇斗争为主线,展示了中国共产党的奋斗历程和人民大众的无私奉献。
本文将对该小说中几个重要的知识点进行归纳和分析。
二、大跃进运动1.背景概述大跃进运动是中国共产党推行的一项集体化进程和经济发展计划。
其目标是在短时间内实现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城市工业化的迅猛推进。
1958年至1960年期间,中国国内农田水利、钢铁、冶金等重点产业得到大规模投资和发展,但由于计划的过分激进和管理上的失误,导致了严重的经济后果。
2.影响与教训大跃进运动期间的农业集体化和“人民公社化”导致了农村经济的严重衰退,农作物减产和食物短缺危机,进而引发了三年困难时期。
这一时期的教训是,正确的经济管制和计划应该与实际情况相匹配,不可过分激进,否则将会导致严重的后果。
三、文化大革命1.背景概述文化大革命是毛泽东发动的一场政治运动,旨在清除资本主义和封建主义影响,强调共产主义思想的纯洁性。
它对整个中国社会造成了广泛的政治和社会动荡,对教育、文化、历史和经济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影响与教训文化大革命期间,许多知识分子被迫离开学校,文化遗产被毁坏或丢失,知识分子受到迫害。
这场运动导致了长时间的社会不稳定和文化发展的停滞。
教训是,政治运动应注意均衡,不应过度干预社会发展和知识产权保护。
四、抗日战争1.背景概述抗日战争是中国人民抵抗日本侵略的一场全面战争,时间跨度从1937年到1945年。
中国共产党和国民党以及广大人民群众团结一致,共同抵抗外敌入侵,为中国取得了战争的胜利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2.影响与教训抗日战争的胜利对于中国政治、军事和经济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这场战争巩固了中国共产党的地位,并为解放战争和新中国的成立铺平了道路。
教训是,坚定的意志、民族团结、卓越的领导能力和正确的战略规划是取得战争胜利的关键。
红星照耀中国名著专题
《红星照耀中国》(Red Star Over China)是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所著的一部纪实性文学作品,于1937 年首次出版。
以下是关于《红星照耀中国》的一些专题:
1. 作者与背景:介绍埃德加·斯诺的生平、他前往中国采访的原因,以及当时中国的社会背景和政治环境。
2. 红军的形成与发展:阐述红军的起源、组织结构、战略战术,以及红军在中国革命中的重要作用。
3. 领导人与战术:分析毛泽东、朱德等中国共产党领导人的领导风格和战略思想,以及他们对中国革命的影响。
4. 农民与土地改革:探讨农民在中国革命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及土地改革对农民生活的影响。
5. 长征:描述红军长征的历史背景、过程和意义,以及长征对中国共产党和中国革命的重要性。
6. 统一战线与抗日战争:分析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期间的策略,以及与其他抗日力量的合作。
7. 作品影响与评价:讨论《红星照耀中国》在世界范围内的影响,以及不同历史时期对该书的评价。
这些专题可以帮助读者更深入地了解《红星照耀中国》的内容和意义,同时也可以从不同角度探讨中国革命的历史和发展。
《红星照耀中国》知识点总结摘要:一、作者与作品背景1.作者:埃德加·斯诺(美国)2.作品背景:中国工农红军长征时期二、作品结构与内容1.全书共12篇,又名《西行漫记》2.记录了作者1936年6月至10月在中国西北革命根据地实地采访的所见所闻三、作品意义1.政治意义:向全世界真实报道了中国和中国工农红军的情况2.文学意义:成为报告文学创作的艺术手法典范四、主要人物1.毛泽东: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人,作者采访的主要对象2.朱德、周恩来、彭德怀、贺龙、刘志丹、徐海东等:共产党和红军的领导人,作者采访的其他重要人物正文:《红星照耀中国》是美国著名记者埃德加·斯诺的一部不朽名著,全名为《西行漫记》。
这部作品是一部文笔优美的纪实性很强的报道性作品,作者真实地记录了自1936年6月至10月在中国西北革命根据地(以延安为中心的陕甘宁边区)进行实地采访的所见所闻。
全书共12篇,以毛泽东为主要采访对象,展示了中国共产党和红军在艰苦岁月里的顽强精神和革命意志。
斯诺作为一名西方新闻记者,对中国共产党和中国革命作了客观评价,并向全世界作了公正报道。
在陕北,斯诺除了采访毛泽东外,还采访了朱德、周恩来、彭德怀、贺龙、刘志丹、徐海东等共产党和红军的领导人。
通过他们的讲述,斯诺生动地描绘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红军战士们坚韧不拔、英勇斗争的形象,让全世界看到了中国革命的希望之光。
《红星照耀中国》不仅在政治意义上取得了极大的成功,而且在报告文学创作的艺术手法上也成为同类作品的典范。
斯诺的文字生动活泼,既有深入浅出的政治分析,又有富有情感的人物描绘,使得这部作品成为了深入了解中国革命历史的重要窗口。
总的来说,《红星照耀中国》是一部具有重要历史价值和文学价值的著作,它为我们呈现了一幅宏伟的历史画卷,让我们更加深刻地理解了中国工农红军长征时期的艰苦岁月和英勇精神。
红星照耀中国名家点评原文
《红星照耀中国》是埃德加·斯诺的纪实文学名著,以下是一些名家对这部作品的点评原文:
从多个方面展示中国共产党为民族解放而艰苦奋斗和牺牲奉献的精神,瓦解了种种歪曲、丑化共产党的谣言。
斯诺通过对领导人和普通民众的观察和描述,把枯燥的红区党组织、各种文件、会议等内容转变为让读者读起来感到亲切生动的文字。
核心内容是第四篇《一个共产党员的由来》(即《毛泽东自传》)和第五篇《长征》。
这份毛泽东同志唯一亲自修改的自传,以第一人称口述,读来真实生动,自然亲切,又撼人心魄。
名著《红星照耀中国》练习题
1. 《红星照耀中国》又名《》,是国著名记者的不朽名著,是一部文笔优美的纪实性很强的报道性作品。
作者真实记录了自至在中国西北革命根据地(以延安为中心的陕甘宁边区)进行实地采访的所见所闻,向全世界真实报道了中国和中国工农红军以及许多红军领袖、红军将领的情况,先后被译为二十多种文字,几乎传遍了全世界。
2. 红军给战士规定了三条简明的纪律是:行动听指挥;;打土豪要归公。
3. 在《苏维埃的掌权人物》《一个共产党员的由来》中,我读到了年届不惑的。
他的童年、在长沙的日子、革命的前奏、国民革命时期、苏维埃运动、红军的成长,不仅呈现了他,而且呈现了红军的成长历史。
我还读到了书生出身的“造反者”——他是大官僚家庭的儿子,先后就读南开中学、南开大学;先后在法国、英国、德国学习,先后组织了上海罢工、,是党的创建人,是著名的革命组织者??无私地忠于一种思想,从不承认失败的不屈不挠的精神,都包含在这个红军创建者的故事之中。
4. 在《红星照耀中国》一书中,还有很多令人印象深刻的人物。
一家被灭口66人、让斯诺懂得“阶级斗争”的红色窑工;人生五十始的教育委员,还有平均年龄在25岁以下的强渡大渡河的英雄们,觉得别人整天唱歌花费太多时间的电气专家,参
加了二万五千里长征的16岁的江西老表,已经64岁自称是年纪最大的红军战士,担心记者把自己写进专著、被外国人误以为“鸡巴”而影响红军声誉的红军小鬼向季邦??
5. 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在《红星照耀中国》一书中写道:“在某种意义上讲,这次大迁移是历史上最大的一次流动的武装宣传。
”文中的“大迁移”是指()
A 、国民革命军北伐B、朱、毛红军会师井冈山C、北方少数民族南迁D、中国工农红军万里长征
6. 美国记者斯诺在《红星照耀中国》一书中写道:“在某种意义上讲,这次大迁移是历史上最大的一次流动的武装宣传。
”文中的“武装宣传”是指()
A 、国民革命军出师北伐,扩大了革命影响B、太平天国北伐、东征,打击了中外反动势力
C 、工农红军的万里长征,成为“革命的播种机”D、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开辟了革命根据地
7. 美国著名记者埃德加.斯诺的《红星照耀中国》一书以纪实性手法向西方国家大量介绍了红色中国以及红军长征的事迹,一度风靡全世界。
2016年是红军长征胜利()
A 、50周年B、60周年C、70周年D、80周年
8. 美国著名记者埃德加·斯诺在《红星照耀中国》一书中写道:“冒险、探索、发现、勇气和胆怯、胜利和狂喜、艰难困苦、英勇牺牲、忠心耿耿,这些千千万万青年人的经久不衰的热
情,始终如一的希望,令人惊诧的革命乐观情绪,像一把火焰,贯穿着这一切,他们无论在人力面前,或者在大自然面前,上帝面前,死亡面前,都绝不承认失败。
”这是斯诺对以下哪一事件的评价()
A 、五四运动B、红军长征C、北伐战争D、抗日战争
9. 埃德加·斯诺在《红星照耀中国》一书中写道:“在西安进行的这场军事政变时机抓得很好,执行得也十分利落??使中国最终站到了即将来临的世界反法西斯斗争一边。
”斯诺所说的“这场军事政变”是指()
A 、八一三事变B、西安事变C、九一八事变D、七七事变10. 美国人埃德加·斯诺是较早向世界报道中国共产党和中国革命的外国记者。
1937年10 月,其西北革命根据地采访录《红星照耀中国》在英国出版,引起世界轰动。
1938年12月,该书在上海发行的中文版却更名为《西行漫记》, 其改名原因最有可能是()
A 、凸显延安的抗战中心地位
B 、便于该书在中国顺利发行
C 、准确界定采访活动的区域
D 、遵循新闻采访的中立原则
11. 毛泽东说:“长征是历史记录上的第一次,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长征是以我们的胜利,敌人失败的结果而结束的。
”“长征一完结,新局面就开始。
”以下
说法不符合相关史实的是()
A 、红军长征是历史上的壮举B、长征的胜利,为开创中国革命的新局面奠定了基础
C 、红军长征过程中宣传了革命的思想D、长征的胜利,意味着中国民主革命取得了成功
12. 《红星照耀中国》被誉为是研究中国革命的“经典的百科全书”,该书真实地记录了作者斯诺自1936年6月至10月在我国西北革命根据地进行实地采访的所见所闻。
斯诺可能报道了()
A 、工农红军在会宁会师B、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C、台儿庄战役胜利D、西安事变和平解决
13. 阅读下列材料:
我第二次到北京期间,读了许多关于俄国情况的书。
我热心地搜寻那时候能找到的为数不多的用中文写的共产主义书籍。
有三本书特别深地铭刻在我的心中,建立起我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
我一旦接受了马克思主义是对历史的正确解释以后,我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就没有动摇过??到了一九二○年夏天,在理论上,而且在某种程度的行动上,我已成为一个马克思主义者了,而且从此我也认为自己是一个马克思主义者了。
“我被派到上海去帮助组织反对赵恒惕的运动。
那年(一九二二年)冬天,第二次党代表大会在上海召开,我本想参加,可是结果没有能出席。
我回到湖南,大力推动工会的工作。
——埃德加·斯诺《红星照耀中国》
(1)文中的“我”是谁?
(2)下列有一本书不属于材料中提到的“三本书”是()
A 、《共产党宣言》B、《资本论》C、《阶级斗争》D、《社会主义史》
(3)在横线上填入适当的文字。
14. 阅读下列材料:不论我们对这一事件的动机及政治背景作如何评论,都必须承认这一点,在西安进行的这场军事政变时机抓得很好,执行得十分利落??使中国最终站到了即将来临的世界反法西斯斗争一边。
——埃德加·斯诺《红星照耀中国》
请回答:
(1)、材料中所说的“在西安进行的这场军事政变”发生在哪一年?是谁发动的?
(2)、“这场军事政变”的动机是什么?
《红星照耀中国》练习题答案
1.《西行漫记》,美,埃德加·斯诺,1936.6-1936.10
2. 不拿贫农一点东西
3. 毛泽东,个人的成长轨迹,周恩来,八一起义
4. 徐海东,徐特立,朱作其,老李
5.D
6.C
7.D
8.B
9.B 10.B 11.D 12.A
13.毛泽东,B,忘记了开会的地点,又找不到任何同志
14. 【答案】1936 年。
张学良杨虎城【答案】逼蒋抗日,停止内战共同抵抗日本帝国主义侵略。
【答案】西安事变和平解决,标志着十年内战基本结束,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
【答案】西安事变是一次爱国的行动,它反映了国民党内部的分化,说明`停止内战,一致抗日是全国人民的共同心愿,有利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
15. (鸡蛋,不给蛋也不给肉)
16. (给他们饭吃,多次发生过争吵)
17. (懒而无用,跪一条腿磕头)
18. (替父亲记账,继续读书,《盛世危言》)
19. (种田的农民)
20. (瓜分中国;国家兴亡,匹夫有责)
21. (湖南省立图书馆,买两块米糕吃)
22. (湖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
23. (杨昌济,英国,一百分)
24. (雨浴,日光浴,风浴,在寒冷的河水里游泳)
25. (一百六十块钱,三分之一,上井冈山)
26. (杨昌济,李大钊,八块钱)
27. (民团,处死)
28. (水塘,七块钱,两个铜板)
29.D
30. (七元,半年)
31. (南昌起义,陈独秀,帝国主义的工具)
32. 长沙,‘秋收起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