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作描写让人物活起来
- 格式:ppt
- 大小:411.00 KB
- 文档页数:18
微课解说词在写文章时,如何让动作描写出神韵,让动作描写活起来?我想大家都想掌握一些好方法,下面就由我来告诉大家几个方法吧!我相信对大家肯定有所帮助的。
其实人物动作描写,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的几个方法:方法一:选用准确的动词描写方法二:把人物的动作细致入微地描摹出来(即在动词前添加恰当的修饰语)方法三:描写要符合人物的身份和年龄特点方法四:选择那些最能揭示人物性格、心理等动作进行描写方法五:用上比喻等修辞手法。
方法六:和其它人物描写的方法相结合。
还有其他方面,我就不在这里一一列举了。
下面就由我逐一给大家做详细的介绍吧!方法一:选用准确的动词描写这里的“准确”,包括两层含义:一是体现人物特点,二是符合生活实际。
这是把行动写具体的首要条件。
不同性别、性格、年龄、身份的人,行动的特点也一定是不同的;人在不同情景、环境中,行动的特点更是不同的。
这就提醒同学们,在描写人物行动时,务求做到“准确”二字,也就是抓住人物在特定情境中行动的特点写;实事求是,人物是怎么做的,就怎么写,真实地反映生活实际。
例如: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有一段关于捕鸟动作的描写:(扫)开一块雪,(露)出地面,用一支短棒(支)起一面大的竹筛来,下面(撒)些秕谷,(看)鸟雀下来啄食,走到竹筛底下的时候,将绳子一(拉),便(罩)住了。
这段话中,用了(扫)(露)(支)(撒)(看)(拉)(罩)几个连续性动作词,给我们介绍了少年闰土是如何在雪中捕鸟,用词非常精准,一幅雪中捕鸟图便跃然纸上。
方法二:把人物的动作细致入微地描摹出来(即在动词前添加恰当的修饰语)在描写每一个动作时,不但要写清人物做了什么,还要写出人物是在什么情境、背景下做的,是怎么做的,这些都是人物动作描写的内容。
把这些内容写清楚,人物的动作描写自然也就具体了。
例如:他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
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
他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眼泪很快的流下来了。
有这样一个故事:有个哑巴去商场买剪刀,他不能说话,无法用语言告诉服务员自己要买什么。
于是,他就伸出自己的右手,伸出食指和中指当作剪刀,并且上下动动,好像是在剪东西的样子。
服务员一看就明白了这个人要买剪刀。
同学们想一想:哑巴没说话,服务员是怎么知道的呢?其实很简单,因为这个人通过自己的动作来说话。
哑巴买剪刀如此,我们写作文也是这样。
作文时我们把人物的一举一动细致描写出来,写出人物具体动作,那么所写的人物形象就会跃然纸上,活起来。
一提到动作描写,肯定要准确运用动词。
比方说,表示“看”这个动作的词语就有“瞄”“瞟”“盯”“瞥”“端详”等,我们在写人物动作的时候,就不能总是“我看了一眼”可以根据当时的情况,写成“我漫不经心地瞟了他一眼”或“我死死地盯着他”。
这样,通过准确运用动词,就能把人物的动作写得准确、具体、鲜明。
要想让描写更加具体,人物更加生动,给大家介绍一些小技巧。
妙招一:准确拿捏得运用词语比方说下面的句子:我走到门前。
我走到妈妈面前。
我走过去。
“走”就是一个万能词,还有“看”“拿”“吃”等等。
这些词用起来看似没有任何问题,可以用来写人物的动作。
但是要知道,这些万能词有时却是万万不能的,因为它们不够准确。
例如:一个家境富裕的孩子,他是把一块钱拿在手里。
而一个贫穷的孩子,他会把一块钱攥在手里。
再如:一个腼腆的人,笑的时候是“抿着嘴,嘴角微微翘起”的微笑,而一个爽朗的人笑得时候是“咧开嘴巴,露出牙齿”的开怀大笑。
我们都知道,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个人,人物的性别、性格、年龄、身份不同,他们所表现出来的行动的特点也一定是不同的。
所以,在描写人物动作的时候,要充分结合人物的性别、性格、年龄、身份等,要表现出人物的特点。
这里的“准确”第一点包括两层含义:一是体现人物特点,二是结合具体情境。
这就要求在写人物动作的时候,避免使用那些“万能词”。
什么是万能词呢?就是那些无所不能,多用途的词语。
第二点人在不同情景、环境中,行动的特点更是不同的,更需要注意准确用词。
妙笔生花,让人物“鲜活”起来尊敬的评委,老师们:大家下午好!今天,想跟大家在这里分享,我在习作指导上的心得与做法。
《妙笔生花,让人物“鲜活”起来》纵观整个三年级的语文教学,最难啃的骨头要属如何让学生轻松面对作文了。
当然这不仅是老师的难题,更是学生和家长最头疼的问题。
三年级的学生刚刚接触习作,难免有畏难情绪,在实际习作中,我发现孩子们存在的最大问题就是忽略了人物的动作描写,事情的过程写得很笼统,因此就出现了无话可说、无事可写、无病呻吟等一系列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我为孩子们量身订做了这节课。
老舍先生曾说过“只有描写行动,人物才能站起来。
”人物的动作行为是人物性格、思想品质的具体表现。
我们平时说的要把事情写具体,主要就是要描写好人物的动作。
人物的动作写具体了,事情的过程就比较清楚;人物的动作写生动了,人物的性格、品质也会鲜明突出。
所以我着手从以下几个方面引导学生。
(一)创设情境,让人物“生动”起来创设情境,会使课堂更鲜活,能充分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调动学生的积极思维。
通过播放公益广告“给妈妈洗脚”的视频片段,创设情境,这段视频学生们都比较熟悉,经常在电视里看到,通过挖掘学生的生活资源,构建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学习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引导学生观察小男孩的动作,描述画面。
学生起初描述的是“小男孩给妈妈洗脚。
”我引导学生们再次观看视频,观察小男孩一共有几个动作,把每一个动作连续地说出来。
在我的引导下,孩子们说出:“小男孩端了一大盆水,端得很高,摇摇晃晃地向妈妈走来。
他很努力地想保持平衡,可是水还是溅了出来,溅起的水花打到他的脸上,他努力睁开眼,微笑地说:’妈妈洗脚。
’”随后引导孩子们总结写人物的动作时,要细化动作,延长过程,这样才能写得生动具体。
(二)挖掘资源,让人物“丰富”起来生活是习作素材的主要来源,因此,指导学生观察生活,从生活中挖掘素材,是写好习作的关键。
课上出示录制好视频,如:学生课间活动;做值日;在劳动实践基地做手工;上学要迟到了等。
通过动作描写把人物写活作文朋友!你知道吗?要把一个人物写得活灵活现,动作描写可是个超级厉害
的法宝!
就拿我们班的“调皮大王”小李来说吧。
每次下课铃一响,他就像一只被
松开缰绳的野马,“嗖”地一下从座位上弹起来,然后以百米冲刺的速度冲向
教室门口。
那两条腿迈得呀,快得都能出现幻影了。
一边跑还一边挥舞着双手,嘴里大喊着:“冲啊,出去玩咯!”
还有我们的班长小王,她可就稳重多啦。
上课铃响,老师还没来的时候,
教室里总是闹哄哄的。
这时候,小王会不紧不慢地站起来,双手轻轻按在桌子上,眼神坚定地扫过每一个同学,然后用不大不小却很有威严的声音说:“安静,准备上课!”她那挺直的腰板和严肃的表情,让人一下子就不敢吭声了。
再说说我们的数学老师吧。
他在黑板上解题的时候,那动作可有意思了。
一只手拿着粉笔,高高地举起来,像是要指挥一场大型交响乐。
写数字的时候,那粉笔在黑板上“唰唰唰”地滑动,声音清脆又响亮,仿佛在说:“看,这道
题就这么简单!”
动作描写就像是给人物画了一幅动态的画像,让他们在我们的笔下活蹦乱跳,就像在眼前一样。
所以啊,下次写作文,咱们可得好好抓住人物的动作,
把他们写得生动有趣,让读者也能感受到他们的活力和个性!
怎么样,通过这些动作描写,是不是感觉这些人物都“活”起来啦?。
生:他伸出左手摊开巴掌在下巴颏下接着。
一个烧饼吃完,芝麻也就铺满了一巴掌。
师:好的,同学们用词都非常到位,那我们再接着往下看,这时候小空的烧饼吃完了,手里的芝麻也铺满了。
这么多芝麻,分散在手掌的不同位置。
如果是你会怎么做呢?
生:把它们拢在一起。
师:很好,接下来小空该吃芝麻了,如果他慢慢把芝麻放进嘴里,那过程中芝麻是不是就掉下来了啊。
所以,他会怎么办?
生:快速放进嘴里。
师:我们不用“放”,可以试着换一个表现速度很快的词,比如“拍”。
那么当他吃完芝麻之后,会怎么做呢?嘴上和手上是不是还沾了许多芝麻和饼渣呢?
生:擦干净。
师:“擦”也太笼统,我们想想手上有芝麻你们会怎么做?生:搓一搓。
师:很好,那嘴上的呢?
生:舔一舔,擦一擦。
师:特别好,我们可以用“抹”这个词,而且是左右开弓地抹。
是不是很有画面感呢?
师:同学们观察的都很仔细,那我们下面来看下这个视频,看看一个完整的吃烧饼的过程是如何来具体描述的?同学们要仔细观察了哦!——(看视频)
师:看完视频,我们一起来看下这个文段,找出小空吃烧饼的动作!可以边总结边自己演绎一下哦!
下面找一名同学一起来根据这些动词把整个吃烧饼的过程描述下!
生:……
师:下面这些词语请同学们积累在笔记本上!
【当堂练习】
可以参考之前的文本进行习作。
【考察孩子动词积累和联想能力——注意摘抄好词】作业布置、要求强调。
怎么描写人物的动作:行为描写让人物活起来动作描写是通过人物行动的描写,来表现人物思想性格的一种方法。
一个人的行为、动作,往往是他的思想感情和性格特征最真实的外化。
看一个人,一仅要听他怎么说,更要看他如何做,正所谓“听其言,观其行”。
因此,动作描写是直接刻画人物形象、展示人物精神面貌、把人物写“活”的重要手段。
那么,怎么描写人物的动作呢?首先,要选择关键的动作来写一个人做事的时候,会有许多动作。
但作者不可能也没有必要把这些动作一个不少地都写出来。
这个时候,就要求作者从中选择那些关键的、最有代表性的、最有意义的动作来写。
《荷花淀》中的水生嫂在得知水生“明天要到部队去”时,手指不禁“颤动”——苇眉划破手指,亦是其内心思想的颤动,写出了水生嫂没有思想准备,舍不得丈夫离去的细微心理态。
这里没有其他多余的描写,只一个“颤动”就将水生嫂的情感表现得淋漓尽致。
其次,描写要准确同一个动作可以用很多动词来表示,但只有那些有特色、最能反映人物气质的动词,才能把人写“活”。
有一位作家说过“最难的不是写动作,而是写出有特色的动作,从动作中写出人来”,可准确描述动作有多么重要。
例如,有一段文字写到:“一个个小手冻麻了,冻红了,可谁也不叫冷,只是互相笑一笑,搓搓手,再呵呵热气,又喊着笑着,热火朝天地玩起自己的游戏来。
”这里,用“冻”、“笑”、“喊”等动词描写,准确地表现了孩子们贪玩、可爱的特点。
老舍先生说过:“描写人物最难的地方是使人物能立得起来。
我们都知道利用职业、阶级、民族等特点,帮忙形成特有的人格;可是这些东西并不一定能使人物活跃。
反之,有的时候反因详细的介绍,而使人物更死板。
我们应记住,要描写一个人必须知道此人的一切,但不要作相面式的全写,我们必须随时用动作表现出来。
每一个动作中清楚地有力地表现出他,他须越来越活泼,越来越实在。
这样,人物的感诉力才能深厚广大。
”这就是说,只有成功地描写了人物的动作,才能使读者真切地感受到作者笔下的是一个活生生的人,人物的精神世界才能得以充分的展示,形象才能真正地站立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