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七上第3章第二节《海陆变迁》(第1课时)教案
- 格式:doc
- 大小:150.00 KB
- 文档页数:5
商务星球版地理七上第3章第二节《海陆变迁》(第一课时)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商务星球版地理七上第3章第二节(第一课时)》这一节教材,主要介绍了地球表面海陆变迁的现象及其原因。
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使学生了解海陆变迁的基本概念,掌握海陆变迁的主要类型和原因,认识海陆变迁在全球范围内的影响,培养学生对地理环境变化的认知能力和科学探究精神。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内容前,已初步掌握了地理基础知识,对地球有一定的认识。
但学生对海陆变迁的概念、原因和影响等方面的理解还比较模糊,需要通过具体实例和科学探究活动来加深理解。
同时,学生应具备一定的观察、分析、推理和概括能力,以便于在学习过程中主动探究,提高学习效果。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使学生了解海陆变迁的基本概念,掌握海陆变迁的主要类型和原因,认识海陆变迁在全球范围内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观察、分析、推理和概括等方法,培养学生对地理环境变化的认知能力和科学探究精神。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热爱地球、关注地球环境变化的情感,增强保护地球家园的责任感。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海陆变迁的基本概念、主要类型和原因,海陆变迁在全球范围内的影响。
2.教学难点:海陆变迁的原因及其在全球范围内的影响。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科学探究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提高学习效果。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地图、模型等教学辅助手段,直观展示海陆变迁的现象和原因,增强学生的空间观念。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地球表面的海陆变迁现象,引发学生对海陆变迁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2.讲授新课:介绍海陆变迁的基本概念、主要类型和原因,引导学生理解海陆变迁的地球科学意义。
3.案例分析:分析典型海陆变迁案例,使学生了解海陆变迁在全球范围内的影响。
4.小组讨论:分组讨论海陆变迁的原因及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培养学生的合作与交流能力。
海陆变迁(第一课时)【课型】新授课【课标要求】●举例说明地球表面海洋和陆地处在不断的运动和变化之中。
【教学目标】1.举例说明地球表面的海陆变迁,并了解海陆变迁的主要原因。
树立海陆不断运动变化的科学观点。
2.知道大陆漂移学说及其基本观点,形成科学的地理态度。
(重难点)【教学模式】学案导学。
【教学方法】演示观察法、合作探究、问题导学、阅读分析等方法。
【教具准备】剪刀、透明纸、学生课前收集的海陆变迁的实例、简单PPT等。
【教学过程】【当堂达标】1、喜马拉雅山上有海洋生物的化石,说明()A、喜马拉雅山原来是海洋岛屿上的山脉B、海洋生物原来生活在山上C、喜马拉雅山所在地区原来是一片汪洋D、有人将海洋生物带到了山上2、“沧海桑田”说明的地理知识是()A、地球上只有茫茫大海和桑田B、大海可以被人类劳动改造成良田C、茫茫大海在地壳运动过程中也有可能成为陆地D、大海也是农田3、下列叙述中不能证明海陆变迁的是()A.台湾海峡海底发现森林遗迹和古河道 B.南极洲地下埋藏着丰富的煤C.东非大裂谷不断扩张 D.麦哲伦船队环球航行4.图2为不同时期的大陆分布示意图,下列叙述能为其提供证据的是()①南极大陆有丰富的煤炭资源②荷兰国土的20%是人工填海造出来的③南美洲大陆凸出的部分与非洲大陆凹进的部分几乎是吻合的④大陆的形状大多是三角形的A.①③B.②④C.①②D.③④5.魏格纳是根据哪两个大洲的轮廓相吻合而提出大陆漂移学说的()A.非洲与南美洲 B.亚洲与大洋洲 C.北美洲与南美洲 D.南美洲与南极洲【教学反思】这节课的内容不多,重点是知道大陆漂移学说及其基本观点,形成科学的地理态度,树立海陆不断运动变化的科学观点。
难点是根据生活中的见闻,举出海陆变迁的实例。
为突破难点,课前一定要让学生搜集这方面的资料。
关键是课上要让学生大胆说出自己的猜想、受到的启示等,会让你有意想不到的惊喜。
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海陆变迁教案优秀5篇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海陆变迁教案优秀5篇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学设计,根据课程标准,教学大纲和教科书要求及学生的实际情况,教案是保证教学取得成功、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条件。
下面我们来聊一下七年级教案吧。
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海陆变迁教案篇1知识目标1、初步认识亚洲是世界第一大洲,并能说明依据;2、能结合地图描述亚洲的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及范围。
能力目标1、初步掌握使用地形图和地形解剖面图及相关资料的能力,学会总结归纳亚洲地形和河流特点;2、理解河流分布与地形之间的关系。
情感,态度目标1、培养学生热爱我们所居住的大洲——亚洲的良好情感,激发学生的自豪感;2、通过参与观察,分析,讨论,竞赛,辩论等课堂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实践能力和合作精神。
教学重点1、亚洲的位置特点;2、亚洲地形与河流分布的关系。
教学准备资料图片,幻灯片,投影片教学过程:师生活动导入:点出上学期从全球角度,按照地理要素来研究问题。
这个学期以大洲为研究对象,去研究某一个区域的地理环境状况。
通过一系列提问,让学生回答,引出亚洲。
(展示“东西两半球图”)复习七大洲、四大洋的名称和位置师:要认识一个大洲,首先要明确它的位置。
观察一下亚洲位于东西半球和南北半球中的哪个半球?小结:亚洲主要位于东半球和北半球,这是它的纬度位置。
完成P3活动一(1)(2)引导:了解一个地区的位置还要了解其海陆位置。
观察亚洲周围的大洋,各位于亚洲的方位。
亚洲周围的大洲,各位于亚洲的方位。
学生看图回答。
小结:这样我们就明确了亚洲的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
完成P3活动二(1)(2)(展示“亚洲的范围图”)引导:亚洲和其他大洲之间,有些是以海洋作为天然洲界,有些大陆相连的地方则是人为划定的洲界线。
如亚洲与非洲,亚洲与欧洲之间。
提问:参照地图能描述出亚洲与周围其他大洲的界线吗?学生读图讨论回答:亚洲西北以乌拉尔山脉、乌拉尔河、里海、大高加索山脉、黑海、和土耳其海峡与欧洲分界;西南临非洲,以苏伊士运河为洲界;东北隔着白令海峡与北美洲相望;东南与大洋州隔海相望。
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二章第二节《海陆的变迁》(第1课时)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本节课为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二章第二节《海陆的变迁》(第1课时),主要内容为地壳变动、海平面升降等造成海陆变迁的现象。
教材通过生动的图片、图表和文字,帮助学生理解地球表面形态处于永不停息的运动与变化之中,以及海陆变迁的原因。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具备一定的地理知识基础,对地理现象有好奇心,但地理知识体系尚不完善。
在生活实际中,学生可能对海陆变迁有初步的感知,但缺乏系统性的理解和掌握。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重培养学生对地理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地壳变动、海平面升降等造成海陆变迁的现象,认识板块构造学说,能运用地理知识解释海陆变迁的原因。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分析、讨论等方法,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地理现象的好奇心,提高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观念。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海陆变迁的现象及原因。
2.难点:板块构造学说及海陆变迁的地质作用。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图表、视频等素材,创设生动的情境,激发学生对海陆变迁现象的好奇心。
2.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通过分析、讨论等方式解决问题,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3.案例分析法:以具体的海陆变迁实例进行分析,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海陆变迁的原因。
六. 教学准备1.教学素材:图片、图表、视频等。
2.教学工具: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等。
3.学生活动:预习教材,了解海陆变迁的基本概念。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展示地球表面形态运动与变化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地球表面的形态是如何变化的?引入本节课的主题——海陆的变迁。
2.呈现(10分钟)介绍地壳变动、海平面升降等造成海陆变迁的现象,展示板块构造学说示意图,让学生初步了解海陆变迁的原因。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分析不同板块的运动方向及对海陆变迁的影响。
海陆变迁【课标要求】●举例说明地球表面海洋和陆地处在不断的运动和变化之中。
【教学模式】问题导学【教学方法】观察法、小组合作法【教具准备】地图册、多媒体图片【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多媒体展示:黑龙江伊春6月19日电:近日,嘉荫县一农民采山时发现一块鱼化石(见下图)。
“石头”里面嵌着一条“鱼”,鱼头、脊柱、尾巴、鱼刺清晰可见。
据专业人士介绍,这是一块鱼化石,目前,保存这样完整、清晰的鱼化石不多见。
两年前,距离发现这块鱼化石不远处的一座山上,也曾发现过类似的鱼化石。
问:山上哪来的鱼化石呢?点拨:鱼被掩埋进泥土中,后来由于压力学生观看、思考、交流:说明这里原来可能是海洋,后来成为高山,鱼在漫长年代中变成了化石。
通过了解化石发现的报道,引起学生探索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等原因,泥土和鱼都变成了石头。
鱼化石非常珍贵,它们对研究地壳运动、地质变迁等都有着重要的作用。
我们这节课来了解海陆变迁。
提出问题研讨学习1、你能解释下列现象吗?从这些现象中你得到了什么启示?①在青藏高原上发现海洋生物化石。
②台湾海峡海底发现森林遗迹和古河道。
③东非大裂谷不断扩张将形成海洋。
④地中海的面积不断缩小,最终将消亡。
2、海陆变迁的原因是什么呢?实验演示活动:(1)在地球内力作用下:①地壳由于水平方向上受力发生变形,造成海陆变迁:两本书挤压演示中间隆起成山、拉伸演示中间出现空缺成海②在垂直方向上,地壳隆起或下陷,海平面升降使海陆变迁:一摞书,抬升到桌面以上,形成“陆地”;降到桌面以下形成海洋。
(2)在外力作用下,海陆的变迁:两摞书,从一摞抽书到另一摞演示由海变陆。
一种是自然外力:河流三角洲;一种是人为之力:填海造陆。
3.分别举例:珠峰的升高、渤海沿岸的沉降、大西洋的扩大、地中海缩小这些现象的成因。
尽管我们没察觉,地表一直在运动和变化之中。
1、学生积极讨论后回答:①说明这里原来是海洋。
②说明这里原来是陆地。
商务星球版地理七上第3章第二节《海陆变迁》(第1课时)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商务星球版地理七上第3章第二节(第1课时)教学设计》是一节关于地球表面形态变化的教学。
本节课通过介绍地壳运动、海平面上升等自然现象,使学生了解海陆变迁的原因,掌握海陆变迁的基本知识。
教材内容丰富,插图生动,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具备一定的生活经验和地理基础知识,对地球表面的地形、气候等方面有所了解。
但学生对海陆变迁的原因及其具体过程可能尚不清楚。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认知水平,采用合适的教学方法,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海陆变迁的知识。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了解海陆变迁的原因,掌握海陆变迁的基本知识。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分析、讨论等方法,培养学生探究地理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地球表面形态变化的兴趣,增强学生对地理环境的关爱。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海陆变迁的原因及其具体过程。
2.难点:理解地壳运动、海平面上升等自然现象对海陆变迁的影响。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海陆变迁的现象。
2.案例分析法:以具体的海陆变迁案例为依据,引导学生深入剖析变迁原因。
3.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地理思维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学素材:收集相关的海陆变迁图片、视频等资料。
2.教学工具:多媒体设备、地球仪等。
3.教学设计:提前规划教学流程,准备好相关问题和讨论话题。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展示地球表面的海陆变迁现象,引导学生关注地球表面的变化。
2.呈现(10分钟)展示地球表面的地形、气候等图片,让学生了解地球表面的多样性。
3.操练(10分钟)让学生观察地球仪,指出不同地区的海陆变迁现象,并分析其原因。
4.巩固(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各自找到的海陆变迁案例,总结海陆变迁的原因。
5.拓展(10分钟)引导学生思考人类活动对海陆变迁的影响,如填海造陆、气候变化等。
课题 3.2 海陆变迁主备教师授课时间年级科目七年级地理课时一课时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举例说明地球表面海陆的变迁。
2.了解大陆漂移说和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观点。
3.说出世界著名山系及火山、地震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读图观察活动,探究发现并归纳总结出地壳的变动、海平面的升降是引起海陆变迁的主要原因。
2.通过实验演示,探究发现板块运动的方式和产生的地形,探究发现地震、火山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通过列举海陆变迁的证据,树立海陆不断变化的辩证唯物主义科学观点。
2.通过地震、火山相关内容的学习,培养防灾减灾的观点和自我保护的意识。
教学重点1.了解大陆漂移说和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观点。
2.说出世界著名山系及火山、地震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
教学难点1.了解海陆变迁的地理事实并能分析其形成的原因。
2.会用板块构造学说解释世界海陆地形的成因。
学习者特征分析学生的年龄特点,决定了他们对千变万化的自然界充满好奇心,教师在教学中设置探究性和悬念性很强的问题,开启学生求知欲望;根据学生已掌握的地理技能,为学生创造自主学习的氛围。
教学方法和手段创设情景法、实验探究法、读图分析法、总结归纳法、启发引导法、交流谈话法。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在我们生活的这个美丽的星球上,不论是多姿多彩的陆地,还是一望无际的大海,万事万物都处在不断的运动变化之中。
你听说过台湾与大陆有过亲密接触、台湾海峡曾经是陆地的地理事实吗?日前,与台湾隔海相望的福建省东山县博物馆考古人员,从水下考古地挖掘到了100多件与台湾有关的哺乳类动物化石。
近些年来,台湾渔民先后在台湾海峡捕捞作业时拖网拖上来的有3000多件陆生哺乳动物化石,这些哺乳动物化石有剑齿象、亚洲象、古菱齿象、熊、中国犀、马、猪、四不象鹿、斑鹿、山羊等。
至此,近年来在台湾海峡已通过海底考古挖掘、收集了哺乳类动物化石达3100多件。
台湾海峡曾经是陆地的地理事实,就说明了地球自形成以来,海陆变迁就一直在不断的发生,这也就是我们今天要研究和探讨的问题。
海陆变迁【课型】新授课【课标要求】●举例说明地球表面海洋和陆地处在不断的运动和变化之中。
【教学目标】1.能举例说明地球表面的海陆变迁,并了解海陆变迁的主要原因。
树立海陆不断运动变化的科学观点.2.知道大陆漂移学说及其基本观点,了解地理科学发展史,并注意科学兴趣的培养。
【教学模式】问题探究。
【教学方法】演示观察法、合作探究。
【教具准备】地理助学、课件等。
【教学过程】地壳运动可以使海陆发生改变,人类活动也可以使海陆发生变化。
承接地壳运动可以使海陆发生改变,人类活动也可以使海陆发生变化.难点突破教师让学生阅读P49‘思考’.教师利用多媒体展示黄河三角洲变化.黄河三角洲是由黄河所带泥沙冲积而成黄河三角洲第一幅图黄河三角洲第二幅图黄河三角洲第三幅图教师展示荷兰围海造田图片学生阅读‘思考’内容学生读图。
看黄河三角洲的变化。
将‘思考’第1题黄河三角洲变化以图片形式出现让学生更好理解。
教师对于‘思考’第2题可以向学生列举出来。
A:浅海海底的煤炭资源B:我国东部海域海底发现古河流C:日本填海造陆学生看图片体会人类活动改变海陆.学生将这些内容作为补充内容记下学生的知识有限让学生通过图片更好理解人类活动对海陆改变的影响学生由于条件限制不能自己完成,可由教师提出学生体会.承接通过刚才学习同学知道地球上的海洋与陆地在地壳运动、人类活动等作用下是可以相互变化。
因而有些同学可能对我们先前学习的‘海陆分布'内容里海陆分布情况有一个大胆推测:在很久之前的地球海陆分布可能不是现在样子.知识建构【当堂达标】一、选择题1、下列沧海桑田的变化,由人类活动引起的是:A、喜马拉雅山中的海洋生物化石.B、海底的古河流三角洲C、荷兰的填海造陆D、红海的不断扩大2、下列国家中不太可能进行填海造陆活动的是( )A.中国 B.日本 C.英国 D.蒙古3、大陆漂移学说的证据不包括( )A.气候变暖 B.古生物分布C.地质构造 D.大陆轮廓4、下列现象与形成原因的连线错误的是()A.在喜马拉雅山发现岩层中含有鱼、海藻等海洋生物化石—-地壳抬升.B.在我国东部海底发现有古河流及水井等遗迹——地壳下沉C.欧洲的荷兰全国约四分之一的陆地低于海平面-—海水侵蚀D.非洲的西部海岸与南美洲东部海岸轮廓相似——破裂分离5、以下哪一幅图表示的是现代大陆的分布状况()二、填空题1.在世界地图上,南美洲大陆_________部分与_________洲大陆凹进部分几乎是吻合的。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二节《海陆的变迁》精品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本节课的教材是《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二节《海陆的变迁》。
这部分内容主要讲述了地球表面海陆分布的变化,以及造成这种变化的自然和人为因素。
教材通过生动的案例和丰富的图片,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海陆变迁的知识。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进入七年级之前,已经对地球的基本知识有所了解,但对于海陆变迁的深层次原因可能还不够清楚。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和实例来解释海陆变迁的现象和原因。
三. 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理解海陆变迁的概念,掌握海陆变迁的原因,能够分析现实生活中的一些海陆变迁现象,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
四.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海陆变迁的概念,海陆变迁的原因。
教学难点:海陆变迁的原因的理解和应用。
五.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案例分析法、小组讨论法等多种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
六.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教材、教案、多媒体课件、案例材料、小组讨论的问题。
学生准备:课本、笔记本、笔。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地球表面海陆分布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海陆变迁的现象,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2.呈现(15分钟)教师通过多媒体课件,呈现海陆变迁的原因,包括地壳运动、海平面变化、人类活动等。
同时,教师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解释这些原因,帮助学生理解。
3.操练(10分钟)教师设计一些练习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来分析和解答。
例如,给出一些地理现象,让学生判断是属于海陆变迁的哪一种原因。
4.巩固(5分钟)教师通过小组讨论的方式,让学生分小组讨论一些现实生活中的海陆变迁现象,并用所学的知识来解释这些现象。
5.拓展(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思考海陆变迁对人类生活的影响,以及人类如何应对海陆变迁带来的挑战。
6.小结(5分钟)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海陆变迁的概念和原因,提醒学生注意海陆变迁对人类生活的重要性。
海陆变迁七年级地理教案(通用3篇)1.海陆变迁七年级地理教案第1篇设计理念依据地理新课标的要求,课程要面向学生的生活世界和社会实践,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辅助地理教学,创设学习情景,引领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合作学习,培养学生运用资料说明或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学会使用“证据”表明自己的观点,建立“用事实说话”的科学态度,从而实现学习方式的改变,让学生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
教材分析本节内容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海陆的变迁”是第二章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介绍地球面貌形成的原因。
地球自诞生以来,风云变幻,历经沧桑,处于永恒的变化之中。
今天海陆的分布及千姿百态的地表形态只是地球发展中的一幕。
通过学习本节海陆的变迁等实例,初步认识自然环境的变化对人类造成的影响,初步认识自然界的发展变化是无止境的,人类对自然规律的认识和利用自然的手段也无止境。
编者的意图:使学生认识地球面貌的变化发展过程,培养学生的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
第一课时教学内容安排:沧海桑田——海陆的变迁从世界地图上得到的启示——大陆漂移教学目标知识目标:举例说明地球表面海陆在不断的运动和变化之中,知道大陆漂移假说。
能力目标:通过实物图、课件的阅读分析;动画模拟的演示过程;学生拼合非洲和南美洲大陆轮廓的吻合,初步了解地球海陆变迁的发展变化,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读图能力和推理能力。
情感目标:通过讲述魏格纳大陆漂移假说的故事,培养学生善于观察发现问题的能力,不畏艰险、勇于探索、为科学献身的精神。
重难点的确立及依据:确立:大陆漂移假说依据:初一学生抽象思维能力差,知识面窄,但要培养学生的读图与分析问题的能力。
教法指导教法及依据:启发探究式教学方法在教学中根据初一学生的心理特点(好奇心、求知欲),结合本节课文的内容,多选精选实例,配以实物投影片和动画效果,设置一些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尽可能地给学生动脑、动手、动口的机会,启发学生分析想象,培养学生自我获取知识的能力和参与意识、主体意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
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海陆变迁教案优秀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三章《地球上的海陆变迁》。
主要内容包括:海陆变迁的概念、原因、实例及对我国地理环境的影响。
具体章节为3.1节《海陆变迁的证据》和3.2节《海陆变迁的原因》。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海陆变迁的概念,掌握海陆变迁的原因及其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2. 通过实例分析,培养学生运用地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增强学生的地理素养,激发他们对地理学科的兴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海陆变迁的原因及其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难点:理解海陆变迁的动态过程,运用地理知识分析实际问题。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地球仪、地图、多媒体课件。
学具:笔记本、彩色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利用多媒体展示地球上的海陆变迁现象,如冰川融化、大陆漂移等,引发学生思考。
2. 知识讲解(1)海陆变迁的概念(2)海陆变迁的原因:地壳运动、气候变化、人类活动等(3)海陆变迁的实例:喜马拉雅山脉的成因、我国东部沿海地区的变迁等3. 实践情景引入(1)展示我国某沿海城市地图,让学生分析该地区海陆变迁的原因。
4. 例题讲解(1)列举地壳运动对海陆变迁的影响。
(2)分析气候变化对海陆变迁的作用。
5. 随堂练习(2)根据所学知识,解释我国东部沿海地区海陆变迁的原因。
强调海陆变迁的原因、实例及其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六、板书设计1. 海陆变迁1.1 概念1.2 原因1.3 实例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简述海陆变迁的概念及其原因。
(2)分析我国东部沿海地区海陆变迁的原因及其影响。
2. 答案:(1)海陆变迁是指地球表面海洋和陆地的位置、形态发生变化的现象。
其原因包括地壳运动、气候变化、人类活动等。
(2)我国东部沿海地区海陆变迁的原因主要有地壳运动、海平面变化、河流冲积等。
其影响包括海岸线变化、土地资源变化、生态环境变化等。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通过实例分析和随堂练习,使学生掌握了海陆变迁的概念、原因及其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地理七上第3章第二节《海陆变迁》(第1课时)教案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能举例说明地球表面的海陆变迁,并了解海陆变迁的主要原因。
树立海陆不断运动变化的科学观点。
2.知道大陆漂移学说及其基本观点,了解地理科学发展史,并注意科学兴趣的培养。
教学重点:
举出海陆变迁的实例,并了解海陆变迁的主要原因。
教学难点:
知道大陆漂移学说及其基本观点,了解地理科学发展史,并注意科学兴趣的培养。
教学方法:
观察法、小组合作法。
教具准备:
地图册、多媒体图片。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多媒体展示:黑龙江伊春6月19日电:近日,一农民采山时发现一块鱼化石(见下图)。
“石头”里面嵌着一条“鱼”,鱼头、脊
柱、尾巴、鱼刺清晰可见。
据专业人士介绍,这
是一块鱼化石,目前,保存这样完整、清晰的鱼
化石不多见。
两年前,距离发现这块鱼化石不远
处的一座山上,也曾发现过类似的鱼化石。
师问:山上哪来的鱼化石呢?
学生观看、思考、交流。
点拨:鱼被掩埋进泥土中,后来由于压力等原因,泥土和鱼都变成了石头。
鱼化石非常珍贵,它们对研究地壳运动、地质变迁等都有着重要的作用。
我们这节课来了解海陆变迁。
(使用“学乐师生”APP拍照\录像\录音,收集学生典型成果,在“授课”系统中展示。
)
二、新授
1.你能解释下列现象吗?从这些现象中你得到了什么启示?
(1)在青藏高原上发现海洋生物化石。
(2)台湾海峡海底发现森林遗迹和古河道。
(3)东非大裂谷不断扩张将形成海洋。
(4)地中海的面积不断缩小,最终将消亡。
学生积极讨论后回答:
(1)说明这里原来是海洋。
(2)说明这里原来是陆地。
(3)说明现在地壳现在还在活动。
启示:地壳在活动中;海洋和陆地在不断的变化,这就是海陆变迁。
2.海陆变迁的原因是什么呢?
实验演示活动:
(1)在地球内力作用下:
①地壳由于水平方向上受力发生变形,造成海陆变迁:两本书挤压演示中间隆起成山、拉伸演示中间出现空缺成海。
②在垂直方向上,地壳隆起或下陷,海平面升降使海陆变迁:一摞书,抬升到桌面以上,形成“陆地”;降到桌面以下形成海洋。
(2)在外力作用下,海陆的变迁:
两摞书,从一摞抽书到另一摞演示由海变陆。
一种是自然外力:河流三角洲;
一种是人为之力:填海造陆。
3.学生试举例子,分别说明是哪种原因形成的:
①青藏高原(挤压成山)
②台湾海峡(海平面上升)
③黄河三角洲(自然外力)
④荷兰、日本(人为之力)
总结:学生结合演示活动并看课本49页文字后回答:地壳运动(挤压、拉伸)和海平面的升降是造成海陆变迁的主要原因。
此外,人类活动也能引起海陆的变化:如香港填海造陆、荷兰围海造田、日本填海造陆等。
从以上现象我们不难看出海陆是变迁的。
那么我们今天的海陆分布状况在漫长的地质
年代里是如何发生变化的呢?对此,科学家提出了不同的假说,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是大陆漂移说。
4.感受假说:
分小组拼图。
全班分五个小组,每个小组分到一份剪开的七大洲地图(亚欧大陆连成一体)。
要求各组学生根据七大洲轮廓进行拼合,看看哪些大洲轮廓能够吻合,并提出自己的观点。
得出观点有两种:①巧合;②一些大洲能基本吻合,如南美洲和非洲,它们可能原来相连。
5.介绍假说:
学生读课本第50页文字和大陆漂移示意图
(1)哪国的哪位科学家提出了大陆漂移的假说?
(2)假说的基本观点是什么?
6.证明假说:
学生读课本第51页内容,自主学习和小组合作学习。
对于第②种观点,要求学生找出证据证实自己的观点正确。
各个小组回答后,在老师帮助下整理出来论据:南美洲东海岸与非洲西海岸大陆轮廓线惊人的吻合,甚至能拼合在一起;大西洋两岸大陆生物有亲缘关系,一些古生物的化石也是同类的;南美洲和非洲的古老地层相似。
7.证实假说
随着现代科学的发展,人造卫星测量证实,大陆确实在漂移着,平均每年移动1—2cm。
8.应用假说:现在的南极洲地层中有很多煤,煤是由于温暖气候下大片森林埋入地下受高温、高压影响而形成的。
那么,冰天雪地的南极洲过去怎么会有森林呢?
学生结合所学知识思考、交流、总结:
因为在很久以前南极洲曾位于温带或热带,生长有大片森林,后来大陆漂移才来到南极地区。
大陆为什么会漂移呢?魏格纳未能对此作出合理的解释。
因此一段时间后,大陆漂移学说便销声匿迹了,到底是什么原因使大陆漂移呢?——板块运动是大陆漂移的重要原因。
我们下节课再来了解它。
三、练习
1.下列沧海桑田的变化,由人类活动引起的是()
A. 喜马拉雅山中的海洋生物化石
B. 海底的古河流三角洲
C. 荷兰的填海造陆
D.红海的不断扩大
2.德国科学家魏格纳提出了大陆漂移说,图
3.4是不同时期大陆分布示意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以下哪一幅图表示的是现代大陆的分布状况()
A. ①
B.②
C.③
D.④
(2)下列事实中,可以作为大陆漂移说证据的是()
A.陆地主要分布在北半球
B.世界陆地轮廓都比较破碎
C.大西洋两岸古老地层的相似性
D.我国东部海域发现古河流的遗迹
(3)地球科学研究表明,大陆漂移的原因是()
A.陆地上大量的水土流失
B.岩石圈板块的运动
C.火山和地震
D.全球气候的变化
四、总结
五、作业
1.实记本节课的知识点。
2.
完成同步导学相应练习。
六、板书设计
海陆变迁海陆变迁
海陆变迁的实例板块运动
海陆变迁的原因
大陆漂移观点:大陆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在缓慢漂移
证据:南极洲的煤层
大西洋两岸古生物、古老地层相似
海陆变迁海陆变迁
海陆变迁的实例
板块运动
海陆变迁的原因
大陆漂移
观点:大陆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在缓慢漂移
证据:南极洲的煤层
大西洋两岸古生物、古老地层相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