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赈济体系初探——以“丁戊奇荒”为例
- 格式:pdf
- 大小:520.69 KB
- 文档页数:6
浅谈丁戊奇荒与民间救济——以河南为中心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丁戊奇荒是发生于清朝光绪元年(1875年)至四年(1878 年)之间的一场特大旱灾饥荒。
1875年为丁丑年,1878年为戊寅年,因此史称“丁戊奇荒”。
这场灾害主要波及山西、直隶、陕西、河南、山东等华北地区,造成1000余万人饿死,另有2000余万灾民逃荒到外地,对中国近代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丁戊奇荒的赈济,主要不是依靠政府力量,因为当时的清政府财政入不敷出,已无太多钱粮赈济灾民。
灾民主要靠有限的民间赈济,对于当时的河南来说,主要是靠江南义赈和河南地方士绅的民间自救。
一、官赈的弊端与传教士的刺激光绪初年发生的丁戊奇荒之所以推动了民间救济的发展,就在于在此次灾荒中,传统官赈的弊端层出不穷,再加上西方传教士的介入刺激,才最终促成了江南义赈的兴起和地方士绅救助等民间救济的兴盛。
首先,官赈救荒迟缓。
清政府规定灾害发生后要经过报灾、核查等程序后才予以赈济,其中核查又包括勘灾和查赈两项。
报灾必须由州县官员详报于道府,道府再接着报告给督抚,最后由督抚再报于朝廷。
而这一过程近则需半月,远则更需一整月,等到朝廷放赈之时至少已灾后数月之久。
此时灾区早已物价飞涨,嗷嗷待哺之民早已挨饿数月,能够等到赈济的大都是平时有一定家业的人,贫苦百姓则饿殍遍野。
其次,官赈腐败现象严重。
清朝后期的赈济中有“清灾”和“浑灾”之分。
“清灾”即指在赈灾过程中地方官较为清廉,钱粮能够按照规定发放下去,并且灾民可以得到切实的救济。
“浑灾”则与之相反,赈灾过程中地方官贪污腐败、中饱私囊。
如在报灾时,地方官为保住自己的官位而隐瞒灾情、匿灾不报,并延误放赈,致使灾情加重。
光绪二年(1876年),卫辉府知府李德均虽然据实报灾,但藩司刘齐衔却“指为恫吓之事,详情立予撤任,无论被灾轻重,解粮均限八分之数,致道府州县相戒不敢言实”各地仍继续催征,人民敢怒而不敢言,钱粮发放下来之后,地方官又往往私自挪用。
浅谈丁戊奇荒对清朝后期社会发展的影响丁戊奇荒是指清朝后期的丁酉年(1877年)至戊戌年(1898年)期间所发生的一系列自然灾害。
这段时间内,中国发生了连绵不绝的旱涝灾害,给社会发展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和影响。
本文将从经济、社会和政治等方面,对丁戊奇荒对清朝后期社会发展的影响进行简要分析。
丁戊奇荒对清朝后期的经济发展造成了重大破坏。
灾害导致了农田和农作物的严重损失,大量的农民失去了生计。
由于农业是清朝社会经济的基础,农村经济的萧条无疑直接影响到了整个国家的经济状况。
灾害还导致了物价的飞涨,粮食短缺,造成了社会的饥荒和民生的困境。
经济的动荡和贫困的加剧,使得清朝面临着日益严重的社会问题。
丁戊奇荒对清朝后期社会秩序产生了严重冲击。
灾害导致了农民的大规模迁徙和流离失所,许多人流离失所的农民被迫成为了流民。
大量的流民涌向城市,使得城市拥挤不堪,食品和住房短缺,社会秩序开始崩溃。
与此盗匪和土匪也开始活动频繁,社会治安恶化。
灾害间接导致了社会动荡和社会秩序的恶化,对清朝统治的稳定性带来了巨大的挑战。
丁戊奇荒对清朝政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清朝内部的政治腐败导致了对灾害没有有效的应对措施。
政府官员的贪污腐败使得救灾物资无法有效分发给灾民,增加了灾民的苦难。
这进一步瓦解了百姓对政府的信任,加剧了社会矛盾的加剧。
丁戊奇荒也是中国农民起义活动高峰期之一,许多农民纷纷参与起义行动,对清朝政权提出了挑战。
丁戊奇荒对清朝政治体系的腐败和统治危机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丁戊奇荒对清朝后期社会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经济上,灾害造成了农田和农作物的严重损失,导致整个国家的经济状况恶化,社会问题加剧。
社会上,灾害导致了大规模的迁徙和流离失所,社会治安和秩序严重受损。
政治上,灾害暴露了清朝政府的腐败和无能,加剧了社会矛盾和政治不稳定。
丁戊奇荒无疑是清朝衰落的一个重要因素之一,标志着清朝将要走向灭亡的局面。
丁戊奇荒:中国近代最大旱灾(图)“丁戊奇荒”时期流离失所的灾民自2010年冬季以来,我国华北、黄淮地区的山东、河南、河北等9省份出现了多年不遇的特大旱情,截至现在旱情仍有扩大的迹象。
实际上,在近代中国历史上更是灾害频发,百姓苦不堪言,而尤以晚清光绪初年华北发生的旱灾破坏力最为严重,也是近代历史上最大的一次旱灾。
由于这次大旱以1877年、1878年为主,而这两年的阴历干支纪年属丁丑、戊寅,所以人们称之为“丁戊奇荒”;又因河南、山西旱情最重,又称“晋豫奇荒”、“晋豫大饥”。
山东省内河流全部干涸“丁戊奇荒”孕育于1875年,当年春季旱情已经初露端倪,至秋初,旱情已从直隶扩大到山东、河南、山西等省,持续数年之久的特大旱灾就此拉开了序幕。
1876年,旱灾的范围进一步扩大,同时旱情也更加严重,甚至连黄河也出现了枯水现象。
到了1877年又连续两年仍是大旱,当时晋冀鲁豫陕各省80%以上的州县干旱,没有收成。
更为严重的是,在大部分旱区,蝗灾接踵而至,把本已奄奄一息的庄稼啃食殆尽。
与旱灾相交错,很多地方又接连发生水、蝗、雹、疫、地震等灾害,使得严重的灾情雪上加霜。
在受灾严重的直隶、河南两省,1876年的夏季,旱情最严重的地区又遭遇了一次不大不小的洪水。
在各种自然灾害的交替打击下,这两个省份的农业几乎无任何收成可言。
当时山东整个境内的河流全部干涸了,许多畜生因为缺水而纷纷死亡,到处是枯枝烂木,许多人因为大旱而饿死。
日甚一日的干旱使山东各地的庙宇中都挤满了求雨的人,农田里的高粱、棉花只有两寸来高,从天津起程沿运河行500里到山东德州,沿途麦田颗粒无收,昔日一望无际的农田只剩下黄土一片,到处都是逃荒的人群。
山西灾区是重中之重。
1877年春天,整个山西省滴雨未下,至夏季,虽然个别地区下了一些小雨,但对于久旱的农田来说几乎没有任何作用,眼看麦收无望。
此后从夏至秋,天气干燥炎热,麦收之后补种的杂粮虽然发芽了,但大多数在炎炎烈日下早已枯萎不堪。
“丁戊奇荒”中的赈灾洋人1879年,几名金发碧眼的洋人得到了山东百姓送的“万民伞”,这把红色的伞上写着一万个心怀感激的百姓的名字;有人将这些洋人的照片供奉在庙里;成千上万人跟在他们身后,念福音书、向上帝祈祷。
而就在1870年,那场天津教案才刚刚将山东、山西人民的仇教情绪掀向一个高潮:老百姓相信神甫和修女用蒙汗药拐骗了孩子去挖眼剖心,民众暴怒,烧毁教堂,杀死10名修女和两名神父。
这一切改变,是因为从1876年持续到1879年的一场大荒。
这次灾荒中,山东、直隶、河南、山西、陕西五省“草木皆枯、赤地千里”,百姓“饥馑载道,饿死粥厂无算”。
其中最严重的1877、1878年按干支纪年分属丁丑年和戊寅年,故称丁戊奇荒。
奇荒中,是这些洋人向中国百姓发放银钱、粮食。
灾荒来了1874年,一个年轻的英国传教士来到山东青州,在旅馆里住下。
他穿儒士的长袍,并且在脑后系了一根假辫子。
他在这个县城租房定居下来,并给自己起了个中文名:李提摩太。
青州是山东府制机构所在地,也是方圆百里最繁华的城镇。
它很久以前就是一座名城,又是周边各县的文化中心,每过三年,就有成千上万的学子前来参加会试。
然而这个繁华而富饶的城镇,在1876年并不安宁。
这年由冬到春,天旱地燥,没有雪,亦没有雨。
山东旱灾极多,从1644到1839年的196个年头中,全省仅有33年没有旱灾记录。
因此开始人们并未特别注意。
到了4月,播种的最好季节快要过去,这里仍滴雨不下。
靠天吃饭的百姓骚动起来,他们到富户祈粮,在衙门哭诉,去寺庙祈祷。
一天,青州知府在脖子、手腕、脚踝上戴上锁链,步行穿过青州城,去城外最主要的庙里求雨。
而成群的乡民跟在他后面,头上戴着柳条帽,身着素衣,浩浩荡荡,面容严肃。
然而到了5月,仍然没有雨。
加上去年山东亦旱,很多地方“菽不实,麦苗半枯死”,本就家无隔夜粮的贫户已经将种子吃尽。
粮价飞涨,农民们只好将农具换钱。
尽管官府贴出了禁吃牛肉的告示,但饥饿仍让农民们含泪宰杀耕牛,有些本有四五十头耕牛的村庄,被吃得只剩下两头驴子。
第33卷第1期2017年2月华北水利水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Journal of North China University of Water Resources and Electric Power(Social Science Edition)Vol.33 No. 1Feb. 2017论中原晚清“丁戊奇荒”赈济的多元化(郑州大学历史学院,河南郑州450001)摘要:“丁戌奇荒”被认为是晚清最惨烈的饥荒。
它直接波及北方山西、河南、陕西、山东、直隶五省,连苏、皖、 川、陇四省也受其影响。
其中河南是名副其实的重灾区,“歉收者50余州县,全荒者28州县”。
在如此严峻的状况下,清廷开始了吃力的官方救济。
鉴于当时国力颓废、财政吃紧、仓储不足,虽然这种救济显得 有些“心有余而力不足”,但民间社会力量的发达和资讯流通的自由弥孙了这一缺陷。
这表现在江南士绅 的“义赈”和国际力量的“洋赈”所发挥的作用上,没有这些力量的参与,饥荒势必会更加恶化。
这种多元化的赈济形式对现代的灾后救济仍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赈济;社会自主力量;官赈;义赈;洋赈中图分类号:K25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M44( 2017) 01—0080—03在中国历史上,饥荒从来不是陌生话题,即使到 了近现代也是如此。
从某种意义上说,河南可以被 视作中国历史的缩影,中国的苦难在河南往往表现 得最为典型,也最为惨烈。
尤其是近代以来,中原大 地始终被饥荒所袭扰,而清代的“丁戊奇荒”即为其 中之一。
预先设定清廷昏聩腐败的论断,并刻意无 视其有限的赈济举措并不是研究者应有的客观态 度。
从目前学者们的研究成果看,当时清廷的赈济 措施中还是存在相当多的积极因素,而且这些因素 对当今社会仍然有着积极的借鉴意义。
一、吃力的荒政:官赈(一)官赈的方式当饥荒于光绪二年(1876年)发端时,清廷所能 依靠的唯一的救荒手段就是荒政(截漕、发帑、协 济、开捐)。
浅谈丁戊奇荒对清朝后期社会发展的影响丁戊奇荒是指清朝后期的丁戊年间(1846年至1861年)以及奇荒年间(1876年至1879年),在中国北方地区发生的一系列特大灾荒。
这两次灾荒对清朝社会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本文将从经济、政治和社会三个方面来探讨丁戊奇荒对清朝后期社会发展的影响。
在经济方面,丁戊奇荒给清朝的经济带来了严重破坏。
灾荒导致北方农田耕作受阻、农产减少,严重影响了粮食的供应,导致粮价飞涨。
灾荒也导致大量的人口死亡和流离失所,农村的人口锐减,人口迁移给农村经济带来了巨大冲击。
丁戊奇荒还给清朝的财政带来了极大困难。
灾荒时期,清朝政府不得不增加赈济以及减免导致赤字的税收和赋役,导致财政困局加剧。
丁戊奇荒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清朝经济的发展。
由于丁戊奇荒的严重性,清朝政府被迫采取一系列经济措施来应对灾害。
政府加强了对农田的修复和灾后重建工作,通过减免税收、提供低利贷款和物资援助等方式扶助农民,促进了农业的恢复和发展。
清朝政府还在丁戊奇荒前后实施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如改革税制和农业政策,推动经济结构的调整和优化,提升了经济的竞争力。
丁戊奇荒对清朝政治也产生了重要影响。
灾荒使得清朝政府的统治合法性受到了严峻挑战。
灾荒时期,社会秩序动荡,百姓怨声载道,人民对清朝政府的不满情绪日益增加。
这给民间组织和反清势力提供了可乘之机,形成了一系列的民变和起义。
丁戊奇荒也削弱了中央政府的实际控制能力。
灾害过后,地方藩镇实力增强,对中央政府的控制力减弱,地方官员和民众在政治上的地位提升。
这使得清朝政府在应对灾害和维护社会稳定方面面临更大的挑战。
丁戊奇荒也对清朝政府的统治理念产生了重要影响。
灾荒使得清朝政府认识到应该加强社会福利和民生保障,改进政府的治理模式,增加民众对政权的支持。
在社会方面,丁戊奇荒对清朝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变革。
灾荒时期,社会秩序丧失,民不聊生的情况普遍存在。
社会的阶级矛盾加剧,社会动荡不安,许多百姓流离失所,民间组织和反清势力得到了发展壮大。
绅士参与义赈的原因分析--以“丁戊奇荒”为例刘彩虹【期刊名称】《淮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年(卷),期】2016(015)005【摘要】The “Ding Wu Qi”Huang period was the time when Chinese culture exchanged and collided with western culture.That gentlemen involved in charity relief was influenced not only by traditional culture but also western culture.In the process of traditional culture’s colliding with western culture, the gentlemen appeared paradoxically:to learn from Western relief mechanism while misunderstanding, distrusting,and even competing with foreigners.Focusing on the subj ect of"gentleman",the author takes the idea of charity as the main clue,and investigates the reasons by using methods of literature re-search and qualitative analysis.%“丁戊奇荒”时期正值中西文明交流、碰撞时期,绅士们参与义赈,这既与传统文化的影响有关,也有受到西方文化思想影响的因素。
在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的撞击中,绅士们往往表现出矛盾心态:在借鉴西方赈灾机制的同时又对外国人赈灾误解、猜疑甚至与其展开竞争。
韩祥:晚清灾荒中的银钱比价变动及其影响——以“丁戊奇荒”中的山西为例作者:文章来源:《史学月刊》2014年第5期更新时间:2014年11月27日摘要:当发生较大灾荒或战争时,社会上货币的流通结构与规模、物资的市场贸易与运输均会出现与平时显著不同的变动。
通过对“丁戊奇荒”中山西银钱比价变动的初步探析,可以发现,灾荒中的银钱比价呈现出钱价明显上升的剧烈变动,但其上升幅度远不及物价,且灾区钱价的涨幅水平与灾情的严重程度呈正相关性。
随着赈灾活动的大规模开展,短时间内出现了1877-1879年的全国性钱价上涨局面,这对灾区及外部地区产生了明显的负面影响,大大增加了赈灾成本,严重削弱了赈灾效果,并造成了全国性的金融波动。
此外,与既往观点不同,发生“丁戊奇荒”的1877年才是中国19世纪后半期全国性“钱贵银贱”现象出现的时间节点。
关键词:灾荒银钱比价钱贵银贱丁戊奇荒山西清代的货币问题一直受到学术界的关注,近些年来有不少成果面世①。
不过,其中关于银钱比价问题的研究却相对薄弱,尤其是极少关注灾荒时期的银钱比价变动问题。
当发生较大饥荒或战争时,社会上货币的流通结构与规模、物资的市场贸易与运输均会出现与平时显著不同的情况,是一个值得引起关注的领域。
近些年来,随着灾荒史研究的深入发展,有不少学者已经注意到了灾荒中货币问题的重要性,并出现了一些相关的研究成果。
但囿于资料与视角,现有研究还非常不系统,极少从银钱比价变动的角度分析灾荒的影响与赈灾的效率。
所以,本文拟选取清代最大的灾荒个案——“丁戊奇荒”为研究对象,以“丁戊奇荒”中山西的银钱比价为例,来窥探清代灾荒中的银钱比价变动及其影响。
当前学界关于“丁戊奇荒”的研究已非常丰富,其中不少涉及到了银钱比价的问题。
何汉威在讨论“丁戊奇荒”的救灾成效时,对灾区采取的“以钱赈灾”的措施进行了简要分析,认为由于赈粮不足而需要赈钱来替代,导致大量以银易钱的发生,造成银贱钱贵的困境,而面对高昂的粮价,“赈钱很快便会花费掉,于是以钱赈灾的作用全失”②。
浅谈丁戊奇荒对清朝后期社会发展的影响丁戊奇荒是指清朝后期发生在丁酉年(1877年)和戊戌年(1878年)的一场严重的自然灾害,主要集中在华北地区,给当时的社会发展带来了深远的影响。
丁戊奇荒对农业生产造成了巨大的破坏。
灾荒期间,华北地区遭受了连绵的干旱和几次大规模的虫灾,导致庄稼歉收、人畜相夺,农田草木皆枯死。
特别是谷类作物的歉收,导致口粮短缺,农民生活困苦。
农业是当时清朝社会经济的基础,丁戊奇荒的发生直接导致了农业生产的严重衰退,给社会经济带来了巨大的冲击。
丁戊奇荒严重影响了人口和社会的流动。
灾荒造成的饥饿和困苦迫使许多农民离开家园,寻找生存的出路。
大量的流民在丁戊奇荒期间涌向城市,加剧了城市的人口压力和社会矛盾。
一部分农民也选择去他处开垦新的土地,导致内地和边疆地区的人口分布发生了调整。
流民潮的出现,不仅给城市带来了社会稳定的压力,也使得后来的辛亥革命等社会运动有了更广泛的社会基础。
丁戊奇荒还对社会经济的财政收入产生了重要影响。
由于农田荒芜,税收的减少导致了清朝财政收入的大幅衰退。
清朝政府为了应对灾害,不得不增加财政开支,从而导致了更大的财政赤字。
财政的困难使得政府无力投资农田水利、教育医疗等方面的基础设施,进一步阻碍了社会经济的发展。
丁戊奇荒也对清朝政府的统治能力造成了严重的挑战。
在灾荒期间,清廷的赈济措施和救灾能力明显不足,政府的软弱无能进一步暴露出来。
这使得民众对清朝政府的不满情绪加剧,民间反抗活动不断涌现。
丁戊奇荒给清廷的统治地位带来了巨大的压力,为后来的民运活动和革命行动奠定了社会基础。
丁戊奇荒对清朝后期社会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它破坏了农业生产,加剧了社会流动;对财政收入造成了重要的影响;挑战了清廷的统治能力。
丁戊奇荒是清朝末年灾害的一个缩影,也是当时社会问题的集中体现,为清朝的灭亡埋下了伏笔。
义与利:清末民赈中的商人赈济作者:张玮来源:《文艺生活·中旬刊》2018年第04期摘要:中国是一个灾害频发的国度,自古以来尤以饥荒为甚。
荒政作为一项国家政策,其传统由来已久。
其中,以政府主导的官赈成为最主要的赈济方式,民间组织的民赈则是其重要的补充方式。
光绪初年爆发的“丁戊奇荒”给华北五省造成了巨大的灾难,其中受灾最重的山西,在官赈逐渐失效的情况下,以山西商人主导的民赈发挥了重要作用。
商人在参与民间赈济中的各种行为,既有出于道义的慷慨,更在于其赈济背后的利益考量。
关键词:清末;商人赈济;道义;利益中图分类号:D691;K25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8)11-0137-02一、前言商人在古代传统荒政体系中占有非常重要的一环。
在以往的救荒史研究中,常常对于商人的慷慨解囊多予“义举”嘉许,却往往忽视了商人“义”举背后出于“利”的考量。
本文以丁戊奇荒为例,主要依据荒政文献的记载,通过对灾荒场合商人赈济的考察,试图揭示我国传统社会中赈济的丰富内容以及商人这一群体的另一个侧面。
不妥之处,敬祈指正。
二、丁戊奇荒概述“丁戊奇荒”是19世纪70年代后期发生在我国北方地区的一次特大旱灾,持续时间久、波及范围广、造成影响剧烈,是中国近代历史上的一起重大事件。
其中尤以山西、河南二省受灾更甚。
山西的旱灾从光绪元年为萌芽期,光绪二年到四年为三年大灾荒时期,光绪五、六年旱灾逐渐减退。
这六年问,综合各类灾害统计,如下表:根据上表分析可知,光绪三年以来,旱灾所占比例极高;光绪三年以后,旱灾灾情逐年递减,但其他灾害(狼灾、鼠患、瘟疫等)呈现上升趋势,并成为主要灾害。
可以说,山西光绪初年的灾荒是一场以旱灾为主,多灾并发的复合性大灾荒。
这场灾荒使得山西人口锐减、经济凋敝、文教停滞,出现了人相食、鬻子女、恶兽横行等骇人景象。
“荒政”作为我国传统社会的主要救灾方式,通过国家政权制定一系列救济法令、制度与政策措施来组织实施。
浅谈丁戊奇荒对清朝后期社会发展的影响丁戊奇荒,是清朝后期发生的一场严重的自然灾害,扰乱了社会经济发展和人民生产生活。
它的主要影响如下:一、人口减少丁戊奇荒使得大量人口死亡或迁徙,造成人口锐减。
据统计,河南省和湖北省等地的人口减少了三分之一以上,山西、陕西、河北等地的减少幅度也很大。
这对社会的经济发展带来了不利影响,出现了土地荒芜、工商停滞、市场萎缩等恶性循环。
二、土地荒芜战乱和灾荒导致土地荒芜,农田沙化,河流干枯,使得农业生产无法正常进行。
不少地方出现了废弃耕地或土地荒芜现象,农业生产受到了严重的破坏。
这使得社会生产资源遭到极大浪费,也严重削弱了社会的生产力和经济能力。
三、物价飞涨丁戊奇荒让物资和食品短缺,导致了物价飞涨。
有些地方粮价相当高昂,往往高于人们的收入。
此时,许多穷人,甚至是富人的家庭,都面临着饥饿和贫困。
在此期间,许多人被迫卖掉家产或典当家庭财物以换取食物。
四、社会动荡丁戊奇荒的发生威胁到了清朝的政治稳定。
由于灾害造成的疾病和饥饿,人们对官方的失望和不满情绪达到了顶点。
农民纷纷起义,而且他们觉得自己被剥削,一些工商业者和民间商人也被迫加入抗灾运动,希望能得到政府扶持。
五、文化变革丁戊奇荒的灾害迫使人们重新审视生命,对价值观有了根本性的改变。
不少人对宗教的信仰加强,这使得一些寺庙和教堂变得相当繁忙。
同样,这也为人们的艺术、文学、科学等领域的发展带来了新的动力。
许多人开始关注自然和人类的状态,努力探索它们之间的关系。
这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清朝后期的文化变革。
六、思想和制度创新由于农民和经济力量的觉醒,丁戊奇荒催生了一些有关农民地位和生产制度改革的思想和措施。
在这期间,一些改良主义者提倡改革官僚机构、催生新的经济制度,通过养牛养鸡、木植油料等措施,改善农民的生产状态。
他们的思想在当时或许并没有立即得到实际的推广,但是,这些思想在后来的时间里,反哺了科技发展和经济结构改革。
综上所述,丁戊奇荒是清朝后期一个很重要的事件。
2019年4月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Apr.ꎬ2019第37卷第2期JOURNALOFSOCIALSCIENCEOFJIAMUSIUNIVERSITYVol.37㊀No.2晚清地方政府救荒措施探析∗以沧州 丁戊奇荒 救济为例王新玮ꎬ刘明月(沧州师范学院历史学院ꎬ河北沧州061000)[摘㊀要] 丁戊奇荒 是光绪初年华北地区遭遇的重大旱灾ꎬ受旱灾及其并发灾害的影响ꎬ沧州地区农业生产严重破坏ꎬ粮食减产ꎬ粮价飞涨ꎮ为应对此次旱灾ꎬ清政府官方采取调粮平粜㊁蠲免积欠㊁鼓励士绅捐赈㊁整肃吏治等多种救荒措施ꎬ在救灾体系中居于主导地位ꎮ官方救济与民间自救相结合ꎬ为光绪初年直隶政治稳定奠定了良好基础ꎬ有利于同光交际之时政局的顺利交接ꎮ[关键词]丁戊奇荒ꎻ沧州地区ꎻ官方救荒[中图分类号]K252㊀㊀㊀[文献标识码]A㊀㊀㊀[文章编号]1007-9882(2019)02-0145-03㊀㊀ 丁戊奇荒 特指光绪初年华北地区的特大旱灾ꎮ旱情持续四年ꎬ至少造成一千余万人饿死ꎬ二千余万人流离失所ꎬ被山西巡抚曾国荃称为 二百年来未有之灾ꎮ [1]沧州地区①也受到本次旱灾的波及ꎬ李鸿章曾奏称 直隶灾歉ꎬ以河间㊁保定㊁正定㊁深州㊁冀州五属为甚ꎬ河属灾区尤多ꎮ [2]22旱灾不仅造成粮食的大幅度减产ꎬ而且带来了较为严重的社会隐患ꎬ直隶山东交界一带因 秋禾歉收ꎬ民情不靖ꎬ南北驿路时有劫夺之案ꎮ [3]477官方救荒在清代救济体系中居于中心地位ꎬ旱灾持续四年ꎬ清廷为救济灾荒㊁平抑粮价㊁恢复生产采取了多种措施ꎬ充分调动了各方面力量ꎮ一㊁调运银粮ꎬ平抑粮价受旱灾的影响ꎬ沧州地区粮食产量锐减ꎬ粮食价格飞涨ꎮ同治十三年ꎬ河间府粟米㊁麦每石均在二两左右ꎬ光绪三年起均突破四两[4]ꎻ天津府粮价虽较河间府略低ꎬ但也近乎翻番ꎮ抑制粮价过快上涨ꎬ避免大量贫民流离失所是清代官方救济的主要目标ꎮ为缓解直隶的粮荒ꎬ光绪二年四月ꎬ李鸿章奏请派人前往奉天等省采买粮食ꎬ 奉省上年秋收中稔ꎬ粮米来津络绎不绝 其价尚不甚昂ꎬ又合北方食性ꎬ民间便于购买ꎮ [5]65大量调运奉天粮食赈济直隶旱灾ꎮ对前往奉天采买粮食的船只ꎬ均发给执照ꎬ以便 沿途经过关卡照案迅速验放ꎬ免征厘税ꎮ [5]107同时筹集白银十万两ꎬ由轮船招商局在江南采买粮食ꎬ并准许运粮船只 照沙船海运漕粮章程ꎬ准其搭货二成ꎬ进出海口免予输税ꎮ [5]107为防止不法商人在直隶就近采买粮食ꎬ哄抬粮价ꎬ牟取暴利ꎬ清廷下令天津等海运口岸 认真稽查ꎬ必须米自南来ꎬ始准给以照票ꎮ如有以京仓米者ꎬ即行查办ꎮ [3]491咸丰末年以来ꎬ直隶受第二次鸦片战争㊁捻军运动的影响ꎬ灾害频仍ꎬ同治年间又承担定东陵陵工㊁东北救荒的款项ꎬ光绪初年已是 库项支绌万分ꎬ难筹巨款 [5]65为缓解直隶府库的压力ꎬ两宫皇太后下诏加恩即由部库发银十万两ꎬ交万青藜㊁张澐卿㊁李鸿章将顺天府及直隶所属酌分成数ꎬ派员赴部请领ꎮ [3]229同年五月又允许直隶赈灾先行动用北洋海防经费ꎮ其中 献县原拨银一万两ꎬ又续借给银一万两ꎻ景州原拨银两万两ꎬ另行借给东光银一万两ꎬ共计北洋海防经费项下已借拨过籽种银五万两ꎮ [2]85拨付的银两虽然不多ꎬ但反映出清廷积极动用政府力量平抑粮价的决心ꎮ除拨付赈灾款项㊁积极采买外省粮食救济灾民外ꎬ清政府还允许直隶截留部分漕粮ꎮ光绪四年ꎬ李541∗[收稿日期]2018-12-29[基金项目]2018年度沧州市社会科学发展研究课题: 沧州 丁戊奇荒 研究 (2018010)[作者简介]王新玮(1991-)ꎬ男ꎬ河北沧州人ꎬ历史学硕士ꎬ沧州师范学院历史学院讲师ꎬ研究方向:中国近现代史ꎻ刘明月(1991-)ꎬ女ꎬ河北沧州人ꎬ历史学硕士ꎬ沧州师范学院历史学院讲师ꎬ研究方向:中国近现代史ꎮ鸿章上奏称因采买的米粮已经用尽ꎬ但直隶旱灾仍未缓解ꎬ请求 特恩拨给江苏漕米十二万石ꎬ江北漕米四万石ꎬ共十六万石ꎮ [2]45两宫皇太后接受了李鸿章的请求ꎬ同意直隶地区截留漕粮十六万石ꎮ调运粮草平抑粮价并未留于空文ꎬ仅光绪四年二月就 拨河间府属阜城高粱六千石ꎬ献县五千石ꎬ景州㊁交河㊁东光㊁宁津各四千石ꎬ河间三千石ꎬ吴桥二千五百石ꎬ任丘㊁故城各一千石ꎬ肃宁五百石ꎮ [2]23光绪五年开始ꎬ沧州地区农业生产逐渐恢复正常ꎬ粮价逐渐回落ꎬ甚至出现 新粮上市ꎬ价值平减ꎬ且到处有粮ꎬ乏人承买 竟有谷贱伤农之病ꎮ [3]635二㊁蠲免积欠ꎬ减轻民众负担蠲免积欠是清代救荒的重要措施ꎬ按照清代的规定ꎬ 灾蠲有缓征ꎬ有赈ꎬ有贷ꎬ有免一切逋欠ꎮ [6]对蠲免的数额ꎬ也有具体的规定ꎬ如 被灾十分者免其七ꎬ九分免六ꎬ八分免四ꎬ七分免二ꎬ六分免一ꎬ灾情重者ꎬ全行蠲免ꎮ [6]自光绪元年开始ꎬ清政府多次下诏减免直隶积欠ꎬ减轻民众负担ꎮ光绪元年三月ꎬ为庆贺光绪帝即位ꎬ两宫皇太后下旨 所有各直省民欠钱粮ꎬ即著蠲免ꎬ用示子惠元元至意ꎮ [3]26本次蠲免积欠直隶一省共免除 银一百五十九万五千九百两三分二毫三厘ꎬ米谷粮豆二万九千四百三十九石九斗三千六合九勺一抄五撮ꎬ草一万一千五十六束一分六厘九毫ꎮ [7]329虽然严格来说本次蠲免积欠并非救荒措施ꎬ但却在客观上减轻了民众的负担ꎮ光绪二年ꎬ李鸿章奏称 直隶连年灾歉ꎬ民情困苦ꎬ积欠杂项势难催征ꎬ准将同治十年以前民欠未完出借仓粮籽种㊁口粮㊁牛具㊁芦课㊁学租㊁杂税等项ꎬ随同钱粮一律豁免ꎮ [5]4同年又奏请 将直隶省同治十三年以前民欠及缓带征地粮㊁旗租㊁灶课各案补征银两ꎬ及出借仓谷㊁籽种㊁口粮㊁牛具㊁学租等项ꎬ即予全行豁免ꎮ [5]109这一建议得到朝廷的认可ꎬ 所有直隶省同治十三年以前民欠及缓征代征地粮㊁旗租各案补征银两及出借仓谷籽种口粮牛具学租等项ꎬ加恩著全行豁免ꎬ以恤民艰ꎮ [3]232对于蠲免积欠的原因ꎬ李鸿章表示 直隶地本瘠贫ꎬ民多困穷ꎬ迭被灾伤ꎬ元气虚耗 仅能勉完新赋ꎬ徒存带征之名ꎬ俾胥吏借词追呼ꎬ重累闾阎ꎬ实无俾于库款ꎮ [5]109在清廷看来ꎬ 豁缓与赈抚相辅而行ꎬ朝廷宽一分正供ꎬ民间即纾一分之急ꎮ [2]23如果不顾民众的生计强行征收赋税ꎬ不仅会造成民众生活的困苦ꎬ还有可能因官吏的贪腐动摇统治基础ꎮ除了减免积欠外ꎬ自光绪二年开始ꎬ清政府在沧州地区多次缓征各项赋税ꎬ避免民众因无力承担赋税铤而走险ꎮ光绪二年ꎬ针对献县等地的旱情ꎬ两宫皇太后下诏 本年直隶献县秋禾被灾 加恩所有献县四邅等九十村歉收四分ꎬ应征光绪元年梁租屯米谷豆并河与海防经费储备军饷等项地租及出借仓谷等项ꎬ一律缓至光绪三年麦后起征ꎬ仍减免差徭ꎬ以恤民力ꎮ [5]325光绪四年ꎬ朝廷扩大缓征赋税的面积 加恩所有成灾歉收之交河㊁东光㊁献县㊁肃宁㊁吴桥㊁青县㊁沧州㊁南皮㊁盐山㊁河间㊁任丘等州县内歉收三分村庄应完光绪三年正杂粮租㊁灶课ꎬ及该州县内成熟村庄应完光绪三年并节年正杂粮租㊁灶课ꎬ除已完外ꎬ凡有未完之项均著缓至光绪四年秋后代征ꎬ以恤民力ꎮ [2]22同年秋ꎬ李鸿章再次奏请河间府 成灾五㊁六㊁七㊁八㊁九分村庄ꎬ应纳光绪五年春征新赋正杂粮租ꎬ均请缓至光绪五年秋后起征ꎻ其歉收三㊁四分村庄ꎬ应纳光绪五年春征新赋正杂粮租ꎬ缓至光绪五年麦后起征ꎮ [2]290蠲免积欠㊁缓征当年赋税的做法减轻了受灾农民的负担ꎬ为光绪初年安定民心ꎬ树立新君爱民如子的良好形象起到了重要的作用ꎮ三㊁奖励捐赈ꎬ调动官绅力量在清政府看来ꎬ直隶素来贫困ꎬ光绪初年的旱灾又 旱区甚广ꎬ此后为日方长ꎬ例赈尚待徐筹ꎬ必须先筹接济ꎮ [5]107为此ꎬ清政府一方面减免赋税ꎬ调运粮食ꎬ另一方面ꎬ也积极组织调动民间力量ꎬ鼓励官绅㊁富户 量力集捐ꎬ不拘粮米银钱ꎬ不限升斗数目ꎬ即以本地捐款匀济本地贫民ꎮ [5]107对积极捐赈者 仍照赈捐章程核给奖叙ꎬ以期踊跃ꎮ [5]107直隶捐赈得到了官绅的积极响应ꎬ自光绪二年起ꎬ直隶全省 统计收捐银钱衣粮共合银十五万四千三百五十四两一钱四分四厘二毫ꎮ [2]104虽然沧州地区具体收捐数额不详ꎬ但作为直隶旱灾的主灾区ꎬ银米数量应不在少数ꎮ为鼓励地方官员和乡绅捐赈ꎬ李鸿章多次奏请朝廷给与奖励ꎮ光绪四年ꎬ沧州籍候选游击刘凤舞因捐散钱米ꎬ赏加副将衔ꎮ [3]420对没有官职的乡绅ꎬ李鸿章也奏请发给牌匾ꎬ予以褒奖ꎮ景州乡绅刘景芬不仅捐银一千两ꎬ而且开设粥场ꎬ捐助粮米三百余石ꎬ朝廷认为刘景芬 随办赈务ꎬ历时已久ꎬ任劳任怨ꎬ有裨地方ꎬ给与 乐善好施 字样ꎮ [2]77对不愿捐赈官绅ꎬ清政府也予以惩处ꎮ景州乡绅赵志和㊁赵谦父子均曾为官ꎬ且拥有巨额财富ꎬ但在救灾过程中拒不出资ꎬ李鸿章认为此举 实于地方大有碍ꎬ应请旨将赵志和及其子赵谦一律革职ꎬ以示薄惩ꎮ [2]77士绅捐赈在沧州 丁戊奇荒 救灾过程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ꎬ四年的救荒过程中河间府 先后拨给漕米杂粮十四万余石ꎬ借拨库款银八万五千两 [2]13ꎬ其中 捐款银七万四千二百一十两ꎬ洋银一千元ꎬ制钱二万二千五百串ꎮ [2]13而 阜城系专用李金镛募捐之款ꎮ [2]85体现了士绅捐赈的重要作用ꎮ641在整个捐赈过程中政府始终居于主导地位ꎮ通过鼓励官绅捐赈ꎬ极大地调动了民间的力量ꎬ缓解了政府财力的不足ꎬ同时也有助于减轻贫困农户对官绅的仇视ꎬ加强了政府对地方的控制ꎬ维持了地方的安定ꎮ四㊁整肃吏治ꎬ安定民心在清代统治者看来ꎬ重大的灾荒是上天对君主施政过失的警示ꎬ旱灾的发生ꎬ恰逢光绪帝初登大宝ꎬ两宫皇太后十分重视ꎬ多次下诏自省ꎮ光绪二年三月ꎬ两宫皇太后要求内外大臣 朝廷政事如有阙失ꎬ必当直言无隐 毋再玩忽因循ꎬ共安缄默 [3]204ꎻ光绪四年二月ꎬ两宫皇太后以光绪帝名义下罪己诏称 小民何辜?上天降罚何不移于宫廷ꎬ以免民生之厄 惟有悔过省愆ꎬ以实心行实政ꎬ庶几感格昊苍ꎬ速降甘澍ꎬ起吾民于沟壑 [3]552-553并下令 将宫闱一切应用之需力加裁减ꎮ [3]552李鸿章作为直隶总督ꎬ也自请罪责ꎬ称直隶 甘霖尚未沃沛ꎬ其咎实由于臣等奉行不力ꎬ政事未修ꎬ致招灾祲 惟有仰恳天恩ꎬ予臣以严谴 倘蒙恩加罪于臣之一身ꎬ而使亿万姓得被时雨ꎬ有年之庆ꎬ尢臣所愿望顶祝者也ꎮ [2]38下罪己诏㊁上奏请罪这种做法虽然带有政治作秀的成分ꎬ但也表明君臣力求通过反思己过ꎬ整肃吏治以安定民心ꎬ提升救荒质量的愿望ꎮ丁戊奇荒 四年间ꎬ沧州地方官至少三次被人参奏侵吞赈粮ꎬ引发民怨ꎬ两宫皇太后十分重视ꎮ光绪四年四月ꎬ有人奏称 景州门丁马濡霖勾串劣绅刘经枌㊁高贻方等阻挠赈务ꎬ贻害良民ꎬ并马濡霖冒充职官 劣绅贱役勾串舞弊ꎬ假公济私ꎬ该知州所司何事ꎬ乃竟毫无觉察ꎬ殊属不成事体ꎮ [2]75经过细心查访ꎬ李鸿章认为 署知州恩廉办赈劝捐ꎬ借富济贫ꎬ尚无不合ꎻ绅士刘景芬首先捐银千两ꎬ并随同办赈ꎬ亦尚认真ꎬ应请均免置议ꎮ [2]74而 门丁马升平日不自检束ꎬ致招物议ꎬ应令即行驱逐ꎬ不准留用ꎮ [2]74同年五月ꎬ因吴桥知县吴积銞在救济过程中 灾分查勘未能平允 散放赈抚粮石并未逐细抽查ꎮ [2]78因此朝廷下诏 (吴积銞)暂行革职留任ꎬ如再不知愧奋ꎬ即著严参治罪ꎮ [2]78光绪四年六月ꎬ有人参奏沧州知州杨琛私扣赈粮ꎬ刁难领粮民众ꎻ沧州吏目车德符阻挠乡绅设立粥厂ꎬ索取贿赂ꎮ李鸿章派员查访后认为ꎬ 知州杨琛已于三㊁四月间迭次散放籽种抚粮ꎬ办理尚属认真ꎻ迨续领漕米ꎬ因系加抚之项ꎬ须另行普查户口ꎬ催交捐粮ꎬ核数匀放ꎬ并无稽延ꎻ其余被参各节ꎬ亦多查无实据ꎮ [2]136而 吏目车德符不安本分ꎬ声明颇劣ꎬ应即革职ꎬ以示惩警ꎮ [2]136这三次处罚都以上谕的形式明发全国ꎬ清代以上谕形式宣布对知州㊁知县甚至门丁一级官吏的处罚并不常见ꎬ从中也可看出朝廷对赈灾期间吏治的重视ꎮ从 丁戊奇荒 期间救荒的实际情况来看ꎬ官方救荒在平抑粮价㊁恢复生产㊁安定民心的过程中始终处于核心位置ꎮ官方救荒与民间自救相互结合ꎬ为光绪初年直隶地区的政治稳定奠定了良好的民意基础ꎬ有利于同光交际之时政局的平稳过渡ꎬ为已在蓬勃开展的洋务运动持续发展提供了舆论和民意支持ꎮ[注㊀㊀释]①因行政区划变动ꎬ本文所指沧州地区包含河间府全部及天津府部分区域ꎮ[参㊀考㊀文㊀献][1]曾国荃.请饬拨西政军饷疏.曾忠襄公奏议:卷五. [M].台北:文海出版社ꎬ1969:33.[2]顾廷龙ꎬ戴逸.李鸿章全集:第八册[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ꎬ2008.[3]朱寿鹏.光绪朝东华录:第一册[M].北京:中华书局ꎬ2016.[4]清代道光至宣统年间粮价表:第三册[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ꎬ2009:222 225.[5]顾廷龙ꎬ戴逸ꎬ主编.李鸿章全集:第七册[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ꎬ2008.[6]赵尔巽.清史稿:卷一百二十一[M].北京:中华书局ꎬ1976:3552.[7]顾廷龙ꎬ戴逸ꎬ主编.李鸿章全集:第六册[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ꎬ2008.MeasuresforFamineReliefbyLocalGovernmentsinLateQingDynastyTakeCangzhou s DingWuGreatFamine ReliefAsanExampleWANGXin-weiꎬLIUMing-yue(SchoolofHistoryꎬCangzhouNormalUniversityꎬCangzhou061000ꎬChina)Abstract:The DingWuGreatFamine wasamajordroughtinNorthChinaintheearlyGuangxuDynasty.Af ̄fectedbythedroughtanditsconcurrentdisastersꎬCangzhouagriculturalproductionwasseriouslydamagedꎬgrainpro ̄ductionwasreducedandgrainpricessoared.InordertocopewiththedroughtꎬtheQinggovernmenttookmanymeas ̄urestorelievefamineꎬsuchasregulatinggrainꎬeliminatingaccumulateddebtsꎬencouragingthegentrytodonatemoneyandreliefꎬandeliminatingofficialsꎬwhichplayedaleadingroleinthereliefsystem.Thecombinationofofficialreliefandprivateself-helplaidagoodfoundationforthepoliticalstabilityofZhiliintheearlyyearsofGuangxuDynastyꎬandwasconducivetothesmoothtransitionofpoliticalsituationintheperiodofcommunicationwithGuangzhou.Keywords:DingWuGreatFamineꎻCangzhouꎻgovernmentrelief[责任编辑:田丽华]741。
浅谈丁戊奇荒对清朝后期社会发展的影响丁戊奇荒,即1861年至1862年间爆发的全国大规模灾荒,是清朝后期社会发展中的一个重要事件。
在此期间,中国北方、中部和东南部遭受了严重的旱灾,导致了饥荒和社会动荡。
据估计,这场灾荒导致了近1000万人死亡。
这场灾荒对清朝后期社会发展造成了深远的影响,以下是具体分析。
首先,丁戊奇荒加速了清朝后期的衰落。
清朝自18世纪末开始逐渐衰落,1860年代时已经形势严峻。
丁戊奇荒使清朝政府的信誉进一步下降,导致人民对清政府的不满和反抗情绪加剧。
清朝政府无力控制全国范围内的饥荒和动荡,因此这场灾荒反映了清朝政府的失败和无能。
这一事件的影响使清朝的统治合法性受到了威胁,为后来的革命运动埋下了伏笔。
其次,丁戊奇荒导致了人口大规模减少。
据历史数据显示,1861年至1862年期间的灾荒直接导致了相当大数量的人口死亡,还使大量人口流动。
这些剧烈的人口变化对当时的社会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人口减少导致了空城和荒田,大量农民破产,也增加了人力物力的缺口。
这在当时的中国社会中造成了很大的经济和社会问题,也使得农村生活变得更加困难。
第三,丁戊奇荒使中国封建社会的矛盾进一步激化。
当时的中国社会正处在农民起义和民族矛盾不断的时期。
丁戊奇荒导致了人民普遍的困境,社会不稳定的情况更加激化。
在这种情况下,封建制度的矛盾也更加暴露出来。
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的利益冲突不断升级,导致了更多的起义和冲突。
这些矛盾和冲突为后来的民主革命和土地革命提供了基础和背景。
总之,丁戊奇荒是清朝后期社会发展中的一个重要事件。
灾荒导致了社会经济和政治上的巨大动荡,也使得中国社会的复杂矛盾更加激化。
这场灾难对清朝的统治合法性和中国历史上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为后来的革命和变革提供了悬念和动力。
“丁戊奇荒”中山西的灾荒与救济清代光绪初年,包括山西在内的华北地区发生了特大旱灾,而其中以1877年、1878年两年最为严重。
因这两年分别为旧历丁丑、戊寅年,故史称“丁戊奇荒”。
开展对“丁戊奇荒”的研究,不仅有利于深化我们对于近代中国社会的理解,而且对当今社会的防灾、救灾工作也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本文拟在前人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丁戊奇荒”期间山西省的灾荒与救济史实进行初步的梳理。
不当之处,敬请方家批评指正。
一、“丁戊奇荒”中山西各地的灾情山西地处气候干燥的黄土高原,“‘十年九旱’是山西劳动人民对于旱情频率的认识”。
在生产力极不发达的封建社会,风雨稍有不调,动辄颗粒无收,灾民遍地。
据统计,“在清王朝统治的270年里,全省一次受灾面积在10州县以上的较大旱灾共有16次,前期200年间8次,后期70年间8次”|2]。
而当“丁戊奇荒”来袭,“泛种罂粟、连年战乱,差役繁重及交通不便”的山西更是首当其冲。
山西无论是在灾害的持续时间还是受灾地域范围上均较其他省份为重,堪称“二百三十余年未见之惨状”。
其他省份大规模的旱灾多集中于光绪二年至五年,但早在同治十一年(1872),山西的部分地区就已经呈现旱象,从晋南的运城、临汾到晋中的广大区域,相继出现不同程度的旱情。
1872年,绛州“三月旱”,平陆“春末遇旱”,文水“夏旱”,吉州“九月旱”,永济“秋后旱”。
1873年,干旱继续蔓延,不仅地处山西中部的阳城“秋无雨”,沁水“秋旱”,就连地处晋北的岢岚也遇“冬旱”。
1874年,受灾面积不减反增。
虞乡“春夏旱”,文水“夏旱”、岢岚“冬无雪”。
1875年(光绪元年),正当晋省民众期待新帝即位大赦天下或许可以扫除旧灾之时,已在部允地区持续3年之久的干旱,几乎蔓延整个三晋大地,其中包括临汾、夏县在内的十六州县旱情记载较详。
如汾西“光绪元年旱”、岢岚“夏无雨”凹、临汾“光绪元年旱”、吉州“夏秋旱”、黎城“冬无雪”、夏县“秋旱”、蒲县“冬雪稀少”。
丁戊奇荒丁戊奇荒丁戊奇荒指19世纪70年代中后期,即 1877 — 1878 年发⽣在中国⼤地的特⼤灾荒,主要是饥荒是⼈民的灾难,⼜是豪绅、贪官、奸商、⾼利贷者⼤发横财的良机,有所谓“⼀⽋等三收”。
简介 丁戊奇荒丁戊奇荒,是中国华北地区发⽣于清朝光绪元年(1875年)⾄四年(1878年)之间的⼀场罕见的特⼤旱灾饥荒。
1877年为丁丑年,1878年为戊寅年,因此史称“丁戊奇荒”。
时任⼭西巡抚的曾国荃称之为“⼆百余年未有之灾”[1]。
这场灾害波及⼭西、直⾪、陕西、河南、⼭东等省,造成1000余万⼈饿死,另有2000余万灾民逃荒到外地,对中国晚清历史发⽣了深远影响。
发⽣ 19世纪70年代中后期,正当洋务派“求强”“求富”活动紧锣密⿎地进⾏之际,⼀场罕见的特⼤灾荒洗劫了中国⼤地,特别是北部中国。
直⾪、⼭东、河南、⼭西、陕西等省持续三年⼤⾯积⼲旱,这次⼤旱的特点是时间长、范围⼤、后果特别严重。
从1876年到1879年,⼤旱持续了整整四年;受灾地区有⼭西、河南、陕西、直⾪(今河北)、⼭东等北⽅五省,并波及苏北、皖北、陇东和川北等地区;⼤早旱不仅使农产绝收,⽥园荒芜,⽽且。
饿殍载途,⽩⾻盈野”,饿死的⼈竟达⼀千万以上!由于这次⼤旱以1877年、1878年为主,⽽这两年的阴历⼲⽀纪年属丁丑、戊寅、所以⼈们称之为“丁戊奇荒”;⼜因河南、⼭西旱情最重,⼜称“晋豫奇荒’、“晋豫⼤饥”。
这场灾荒的主要原因是持续四年的旱灾,但也有⼈祸,也就是当时清政府公开允许种植鸦⽚(⼟药),导致农村⼤量⼟地种植利润更⾼的鸦⽚,⽽粮⾷播种⾯积减⼩。
地⽅各省官员禁⽌本省粮⾷出省,对邻省搞封锁,也加剧了灾情。
灾情 这场⼤旱灾是光绪元年(1875年)拉开序幕的。
这⼀年,北⽅各省⼤部分地区先后呈现出乾旱的迹象,京师和直⾪地区在仲春时节便显⽰了灾情。
⼀直到冬天.仍然⾬⽔稀少。
与此同时,⼭东、河南、⼭西、陕西、⽢肃等省,都在这年秋后相继出现严重旱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