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中地区的“丁戊奇荒”及应对措施
- 格式:pdf
- 大小:304.83 KB
- 文档页数:5
试析丁戊奇荒时陕西受灾状况
邸二宝
【期刊名称】《陕西教育学院学报》
【年(卷),期】2016(032)006
【摘要】丁戊奇荒席卷了中国北方地区并且波及到了南方部分地区.虽然当时的重灾区主要是河南和山西,但是陕西省的受灾程度也较为严重,人口大量死亡与逃荒,甚至出现了人吃人的现象.并且关中平原土壤肥沃,农工商业发达,是陕西的富庶之地,也是陕西人口的集中居住地,当关中平原出现灾情后,势必会加重陕西的整体灾害程度.本文从自然地理环境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两个角度探讨了陕西与山西、河南两省同为重灾区的原因,从而对丁戊奇荒时陕西灾情能有更深认识.
【总页数】4页(P36-39)
【作者】邸二宝
【作者单位】陕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陕西西安 710119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K25
【相关文献】
1.我国西部山区受灾搬迁农户生计状况研究——基于四川绵竹市清平乡受灾农户的调查研究 [J], 何路路;陈勇;茆长宝;张琴
2.陕西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陕西省地震受灾农村民房恢复重建实施方案的通知[J], ;
3.试析曾国荃在山西"丁戊奇荒"期间的赈灾措施 [J], 郝幸艳
4.赵克志在井陉县慰问受灾群众时强调大力弘扬抗震精神全力做好受灾群众安置和灾后重建工作 [J], ;
5.试析丁戊奇荒时陕西受灾状况 [J], 邸二宝;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丁戊奇荒”中的赈灾洋人1879年,几名金发碧眼的洋人得到了山东百姓送的“万民伞”,这把红色的伞上写着一万个心怀感激的百姓的名字;有人将这些洋人的照片供奉在庙里;成千上万人跟在他们身后,念福音书、向上帝祈祷。
而就在1870年,那场天津教案才刚刚将山东、山西人民的仇教情绪掀向一个高潮:老百姓相信神甫和修女用蒙汗药拐骗了孩子去挖眼剖心,民众暴怒,烧毁教堂,杀死10名修女和两名神父。
这一切改变,是因为从1876年持续到1879年的一场大荒。
这次灾荒中,山东、直隶、河南、山西、陕西五省“草木皆枯、赤地千里”,百姓“饥馑载道,饿死粥厂无算”。
其中最严重的1877、1878年按干支纪年分属丁丑年和戊寅年,故称丁戊奇荒。
奇荒中,是这些洋人向中国百姓发放银钱、粮食。
灾荒来了1874年,一个年轻的英国传教士来到山东青州,在旅馆里住下。
他穿儒士的长袍,并且在脑后系了一根假辫子。
他在这个县城租房定居下来,并给自己起了个中文名:李提摩太。
青州是山东府制机构所在地,也是方圆百里最繁华的城镇。
它很久以前就是一座名城,又是周边各县的文化中心,每过三年,就有成千上万的学子前来参加会试。
然而这个繁华而富饶的城镇,在1876年并不安宁。
这年由冬到春,天旱地燥,没有雪,亦没有雨。
山东旱灾极多,从1644到1839年的196个年头中,全省仅有33年没有旱灾记录。
因此开始人们并未特别注意。
到了4月,播种的最好季节快要过去,这里仍滴雨不下。
靠天吃饭的百姓骚动起来,他们到富户祈粮,在衙门哭诉,去寺庙祈祷。
一天,青州知府在脖子、手腕、脚踝上戴上锁链,步行穿过青州城,去城外最主要的庙里求雨。
而成群的乡民跟在他后面,头上戴着柳条帽,身着素衣,浩浩荡荡,面容严肃。
然而到了5月,仍然没有雨。
加上去年山东亦旱,很多地方“菽不实,麦苗半枯死”,本就家无隔夜粮的贫户已经将种子吃尽。
粮价飞涨,农民们只好将农具换钱。
尽管官府贴出了禁吃牛肉的告示,但饥饿仍让农民们含泪宰杀耕牛,有些本有四五十头耕牛的村庄,被吃得只剩下两头驴子。
浅谈丁戊奇荒对清朝后期社会发展的影响
丁戊奇荒是指发生在清朝的18世纪50年代的大范围灾荒,其中丁未年(1757年)和戊戌年(1768年)是最为严重的两次。
丁戊奇荒的发生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清朝后期社会发展中的一些问题,同时也对社会经济和政治产生了重要影响。
首先,丁戊奇荒暴露出清朝中央政府在应对自然灾害和人口增长方面的局限性。
在灾后,中央政府往往采取向地方政府下发指示、号召人们自救等被动措施,而缺乏有效的救济政策和机制。
由于长期以来的封建制度和保守思想对自然科学的排斥,清朝在防灾减灾方面确实存在一定的困难和不足,进一步加剧了灾害的严重程度。
其次,丁戊奇荒对清朝经济造成了极大的冲击。
灾荒过后,许多地区废墟遍地,粮食和日用品的供应不足,通货膨胀问题严重,造成了社会贫富两极分化、人民生活困苦等问题。
例如,丁未年灾荒后,江南地区的粮价上涨了十倍以上,加剧了社会的不稳定性。
在这种情况下,许多人口从农村涌向城市,进一步激化了城市的社会问题,根据史书记载,丁戊奇荒致使北京地区的饥饿者纷至沓来,咸丰年间,北京的贫民辐辏起义爆发,导致社会动荡。
第三,丁戊奇荒也对清朝后期政治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灾后人民对官员们的不满情绪和不信任感加剧,而许多地方政府和官员在救灾过程中的贪污腐败行为让人民进一步对他们的能力和诚信产生怀疑。
这也间接地为西方列强的入侵创造了一些机遇,例如洋务运动的出现就是在清朝中央政府抵御外国列强侵略的背景下产生的。
综上所述,丁戊奇荒虽然是一场自然灾害,但却暴露出了清朝在社会、经济和政治方面的一些问题,同时也为清朝后期的社会发展和政治变化奠定了一些基础和铺平了一些道路,对今天的社会历史研究和启示仍然具有一定的价值。
浅谈丁戊奇荒对清朝后期社会发展的影响丁戊奇荒是指清朝后期的丁戊年间(1846年至1861年)以及奇荒年间(1876年至1879年),在中国北方地区发生的一系列特大灾荒。
这两次灾荒对清朝社会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本文将从经济、政治和社会三个方面来探讨丁戊奇荒对清朝后期社会发展的影响。
在经济方面,丁戊奇荒给清朝的经济带来了严重破坏。
灾荒导致北方农田耕作受阻、农产减少,严重影响了粮食的供应,导致粮价飞涨。
灾荒也导致大量的人口死亡和流离失所,农村的人口锐减,人口迁移给农村经济带来了巨大冲击。
丁戊奇荒还给清朝的财政带来了极大困难。
灾荒时期,清朝政府不得不增加赈济以及减免导致赤字的税收和赋役,导致财政困局加剧。
丁戊奇荒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清朝经济的发展。
由于丁戊奇荒的严重性,清朝政府被迫采取一系列经济措施来应对灾害。
政府加强了对农田的修复和灾后重建工作,通过减免税收、提供低利贷款和物资援助等方式扶助农民,促进了农业的恢复和发展。
清朝政府还在丁戊奇荒前后实施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如改革税制和农业政策,推动经济结构的调整和优化,提升了经济的竞争力。
丁戊奇荒对清朝政治也产生了重要影响。
灾荒使得清朝政府的统治合法性受到了严峻挑战。
灾荒时期,社会秩序动荡,百姓怨声载道,人民对清朝政府的不满情绪日益增加。
这给民间组织和反清势力提供了可乘之机,形成了一系列的民变和起义。
丁戊奇荒也削弱了中央政府的实际控制能力。
灾害过后,地方藩镇实力增强,对中央政府的控制力减弱,地方官员和民众在政治上的地位提升。
这使得清朝政府在应对灾害和维护社会稳定方面面临更大的挑战。
丁戊奇荒也对清朝政府的统治理念产生了重要影响。
灾荒使得清朝政府认识到应该加强社会福利和民生保障,改进政府的治理模式,增加民众对政权的支持。
在社会方面,丁戊奇荒对清朝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变革。
灾荒时期,社会秩序丧失,民不聊生的情况普遍存在。
社会的阶级矛盾加剧,社会动荡不安,许多百姓流离失所,民间组织和反清势力得到了发展壮大。
浅谈丁戊奇荒对清朝后期社会发展的影响丁戊奇荒是指清朝后期发生在丁酉年(1877年)和戊戌年(1878年)的一场严重的自然灾害,主要集中在华北地区,给当时的社会发展带来了深远的影响。
丁戊奇荒对农业生产造成了巨大的破坏。
灾荒期间,华北地区遭受了连绵的干旱和几次大规模的虫灾,导致庄稼歉收、人畜相夺,农田草木皆枯死。
特别是谷类作物的歉收,导致口粮短缺,农民生活困苦。
农业是当时清朝社会经济的基础,丁戊奇荒的发生直接导致了农业生产的严重衰退,给社会经济带来了巨大的冲击。
丁戊奇荒严重影响了人口和社会的流动。
灾荒造成的饥饿和困苦迫使许多农民离开家园,寻找生存的出路。
大量的流民在丁戊奇荒期间涌向城市,加剧了城市的人口压力和社会矛盾。
一部分农民也选择去他处开垦新的土地,导致内地和边疆地区的人口分布发生了调整。
流民潮的出现,不仅给城市带来了社会稳定的压力,也使得后来的辛亥革命等社会运动有了更广泛的社会基础。
丁戊奇荒还对社会经济的财政收入产生了重要影响。
由于农田荒芜,税收的减少导致了清朝财政收入的大幅衰退。
清朝政府为了应对灾害,不得不增加财政开支,从而导致了更大的财政赤字。
财政的困难使得政府无力投资农田水利、教育医疗等方面的基础设施,进一步阻碍了社会经济的发展。
丁戊奇荒也对清朝政府的统治能力造成了严重的挑战。
在灾荒期间,清廷的赈济措施和救灾能力明显不足,政府的软弱无能进一步暴露出来。
这使得民众对清朝政府的不满情绪加剧,民间反抗活动不断涌现。
丁戊奇荒给清廷的统治地位带来了巨大的压力,为后来的民运活动和革命行动奠定了社会基础。
丁戊奇荒对清朝后期社会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它破坏了农业生产,加剧了社会流动;对财政收入造成了重要的影响;挑战了清廷的统治能力。
丁戊奇荒是清朝末年灾害的一个缩影,也是当时社会问题的集中体现,为清朝的灭亡埋下了伏笔。
土地荒漠化治理与防范措施土地荒漠化是指土地因为自然因素、人类活动或者两者的结合而失去了肥沃度和植被覆盖,进而无法进行农业生产的现象。
全球范围内,土地荒漠化是地球生态环境面临的严重挑战之一。
为了保护和恢复可持续的土地生态系统,采取土地荒漠化的治理与防范措施至关重要。
一、荒漠化的成因:1. 自然因素:包括气候因素(如干旱、高温等)、地质因素(如风蚀、水蚀等)。
这些因素直接影响土地持水能力和保水能力,进而导致土地肥沃度下降。
2. 人为因素:过度放牧、不合理的农业耕作方式、过度开垦和过度采伐等人类活动,破坏了土地的自然平衡,加速了土地荒漠化进程。
二、治理土地荒漠化的重要性:1. 保护物种多样性:荒漠化导致植被减少,破坏了生物多样性,威胁到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可持续发展。
2. 保护水资源:荒漠化使土壤的保水能力减弱,导致水资源的枯竭,威胁到人类和动植物的生存条件。
3. 经济可持续发展:土壤肥沃度下降导致农作物产量减少,给农民和农业经济带来巨大损失。
治理荒漠化可以保证可持续的农业发展和促进就业。
三、治理与防范荒漠化的措施:1. 植被恢复:通过植树造林、草原建设等措施,增加土地的覆被率,提高土壤肥沃度,恢复生态系统的平衡。
2. 水资源管理:合理利用水资源,包括建设水库、水利工程、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等,减少土地干旱,补充土地水分。
3. 土地管理与保护:加强土地的管理与保护,包括土地流转、土地利用规划、禁止不合理的农业耕作等,维护土地的可持续发展。
4. 政策与法律支持:制定相关政策和法律,加大对土地荒漠化治理工作的支持力度,为治理者提供必要的政策支持和法律保障。
四、案例分析:在中国,特别是北方干旱地区,土地荒漠化是一个严重的问题。
然而,中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治理与防范荒漠化,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以河北省为例,该省结合地方实际,制定了土地荒漠化治理规划,通过植树造林、草原保护和水资源管理等措施,成功恢复了大量荒漠化土地,改善了生态环境。
浅谈丁戊奇荒对清朝后期社会发展的影响丁戊奇荒,是清朝后期发生的一场严重的自然灾害,扰乱了社会经济发展和人民生产生活。
它的主要影响如下:一、人口减少丁戊奇荒使得大量人口死亡或迁徙,造成人口锐减。
据统计,河南省和湖北省等地的人口减少了三分之一以上,山西、陕西、河北等地的减少幅度也很大。
这对社会的经济发展带来了不利影响,出现了土地荒芜、工商停滞、市场萎缩等恶性循环。
二、土地荒芜战乱和灾荒导致土地荒芜,农田沙化,河流干枯,使得农业生产无法正常进行。
不少地方出现了废弃耕地或土地荒芜现象,农业生产受到了严重的破坏。
这使得社会生产资源遭到极大浪费,也严重削弱了社会的生产力和经济能力。
三、物价飞涨丁戊奇荒让物资和食品短缺,导致了物价飞涨。
有些地方粮价相当高昂,往往高于人们的收入。
此时,许多穷人,甚至是富人的家庭,都面临着饥饿和贫困。
在此期间,许多人被迫卖掉家产或典当家庭财物以换取食物。
四、社会动荡丁戊奇荒的发生威胁到了清朝的政治稳定。
由于灾害造成的疾病和饥饿,人们对官方的失望和不满情绪达到了顶点。
农民纷纷起义,而且他们觉得自己被剥削,一些工商业者和民间商人也被迫加入抗灾运动,希望能得到政府扶持。
五、文化变革丁戊奇荒的灾害迫使人们重新审视生命,对价值观有了根本性的改变。
不少人对宗教的信仰加强,这使得一些寺庙和教堂变得相当繁忙。
同样,这也为人们的艺术、文学、科学等领域的发展带来了新的动力。
许多人开始关注自然和人类的状态,努力探索它们之间的关系。
这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清朝后期的文化变革。
六、思想和制度创新由于农民和经济力量的觉醒,丁戊奇荒催生了一些有关农民地位和生产制度改革的思想和措施。
在这期间,一些改良主义者提倡改革官僚机构、催生新的经济制度,通过养牛养鸡、木植油料等措施,改善农民的生产状态。
他们的思想在当时或许并没有立即得到实际的推广,但是,这些思想在后来的时间里,反哺了科技发展和经济结构改革。
综上所述,丁戊奇荒是清朝后期一个很重要的事件。
摘 要:英国传教士李提摩太积极参与“丁戊奇荒”赈灾。
在他看来,赈灾是手段,传教才是最终目的。
他提出根除灾荒的开矿、修路等理念,实质是传播西方文明。
他的赈灾行为,直接使灾民受益,赢得了灾民的尊敬。
他亲临实地的灾情报告警醒了《申报》,在《申报》的报道中,李提摩太等西方人成为赈灾的榜样。
他救灾的善举得到了清朝官员的承认与支持。
日后李提摩太之所以能够广泛涉足中国政治,与他赈灾获得的社会声望密切相关。
关键词:李提摩太;丁戊奇荒;赈灾;《申报》中图分类号:K256;C91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257-5833(2006)11-0132-07作者简介:高鹏程,南通大学法政学院讲师 (江苏 南通 226019);池子华,苏州大学社会学院教授 (江苏 苏州 215006)第二次鸦片战争开创了基督教在华传教的新纪元,西方传教士纷至沓来。
英国浸礼会的李提摩太(Timothy Richard,1845-1919)1870年来华传教,赈济灾民、交通大吏、主笔《申报》、接手广学会、参与维新,身影频繁活跃于近代社会舞台,其作用之显著,影响之广泛不容忽视。
即便是对李提摩太本人持彻底批判观点的学者也承认他是“朝野瞩目的‘红人’”①。
国内现有对李提摩太的研究,可分为两个阶段。
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主要是站在揭批帝国主义侵略立场上。
尽管不乏真知灼见,但时代的烙印鲜明,且史料较为单薄。
20世纪80年代后主要集中在李提摩太对西学及社会改革思想传播的研究上,而对他的赈济活动及相关影响的研究较为欠缺。
有鉴于此,本文从李提摩太本人、灾民、《申报》、清政府多视角考察其赈灾行为及影响,以期弥补相关研究的不足。
一赈灾不是李提摩太来华的原因,传教才是他来华的初始动机。
19世纪海外传教事业的迅速发展使新教真正成为世界性的宗教②。
长期受神学教育的李提摩太深受感染,上书浸会布道会,要求到中国北方传道。
他认为中国在未基督化国家中文明程度最高,有利于基督教的推广③。
史 学 月 刊 2014年 第5期·经济社会史·晚清灾荒中的银钱比价变动及其影响———以“丁戊奇荒”中的山西为例*韩 祥[关键词]灾荒;银钱比价;钱贵银贱;丁戊奇荒;山西[摘 要]当发生较大灾荒或战争时,社会上货币的流通结构与规模、物资的市场贸易与运输均会出现与平时显著不同的变动。
通过对“丁戊奇荒”中山西银钱比价变动的初步探析,可以发现,灾荒中的银钱比价呈现出钱价明显上升的剧烈变动,但其上升幅度远不及物价,且灾区钱价的涨幅水平与灾情的严重程度呈正相关性。
随着赈灾活动的大规模开展,短时间内出现了1877~1879年的全国性钱价上涨局面,这对灾区及外部地区产生了明显的负面影响,大大增加了赈灾成本,严重削弱了赈灾效果,并造成了全国性的金融波动。
此外,与既往观点不同,发生“丁戊奇荒”的1877年才是中国19世纪后半期全国性“钱贵银贱”现象出现的时间节点。
*清代的货币问题一直受到学术界的关注,近些年来有不少成果面世①。
不过,其中关于银钱比价问题的研究却相对薄弱,尤其是极少关注灾荒时期的银钱比价变动问题。
当发生较大饥荒或战争时,社会上货币的流通结构与规模、物资的市场贸易与运输均会出现与平时显著不同的情况,是一个值得引起关注的领域。
近些年来,随着灾荒史研究的深入发展,有不少学者已经注意到了灾荒中货币问题的重要性,并出现了一些相关的研究成果。
但囿于资料与视角,现有研究还非常不系统,极少从银钱比价变动的角度分析灾荒的影响与赈灾的效率。
所以,本文拟选取清代最大的灾荒个案———“丁戊奇荒”为研究对象,以“丁戊奇荒”中山西的银钱比价为例,来窥探清代灾荒中的银钱比价变动及其影响。
当前学界关于“丁戊奇荒”的研究已非常丰富,其中不少涉及到了银钱比价的问题。
何汉威在讨论“丁戊奇荒”的救灾成效时,对灾区采取的“以钱赈灾”的措施进行了简要分析,认为由于赈粮不足而需要赈钱来替代,导致大量以银易钱的发生,造成银贱钱贵的困境,而面对高昂的粮价,“赈钱很快便会花费掉,于是以钱赈灾的作用全失”②。
浅谈丁戊奇荒对清朝后期社会发展的影响丁戊奇荒,即1861年至1862年间爆发的全国大规模灾荒,是清朝后期社会发展中的一个重要事件。
在此期间,中国北方、中部和东南部遭受了严重的旱灾,导致了饥荒和社会动荡。
据估计,这场灾荒导致了近1000万人死亡。
这场灾荒对清朝后期社会发展造成了深远的影响,以下是具体分析。
首先,丁戊奇荒加速了清朝后期的衰落。
清朝自18世纪末开始逐渐衰落,1860年代时已经形势严峻。
丁戊奇荒使清朝政府的信誉进一步下降,导致人民对清政府的不满和反抗情绪加剧。
清朝政府无力控制全国范围内的饥荒和动荡,因此这场灾荒反映了清朝政府的失败和无能。
这一事件的影响使清朝的统治合法性受到了威胁,为后来的革命运动埋下了伏笔。
其次,丁戊奇荒导致了人口大规模减少。
据历史数据显示,1861年至1862年期间的灾荒直接导致了相当大数量的人口死亡,还使大量人口流动。
这些剧烈的人口变化对当时的社会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人口减少导致了空城和荒田,大量农民破产,也增加了人力物力的缺口。
这在当时的中国社会中造成了很大的经济和社会问题,也使得农村生活变得更加困难。
第三,丁戊奇荒使中国封建社会的矛盾进一步激化。
当时的中国社会正处在农民起义和民族矛盾不断的时期。
丁戊奇荒导致了人民普遍的困境,社会不稳定的情况更加激化。
在这种情况下,封建制度的矛盾也更加暴露出来。
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的利益冲突不断升级,导致了更多的起义和冲突。
这些矛盾和冲突为后来的民主革命和土地革命提供了基础和背景。
总之,丁戊奇荒是清朝后期社会发展中的一个重要事件。
灾荒导致了社会经济和政治上的巨大动荡,也使得中国社会的复杂矛盾更加激化。
这场灾难对清朝的统治合法性和中国历史上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为后来的革命和变革提供了悬念和动力。
2012年12月新乡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Dec.2012第26卷第6期Journal of Xinxiang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 Edition)Vol.26No.6●历史学研究晚清时期河南灾荒救助体系的特点及存在的问题孙训华(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思想政治理论教学部,河南郑州450015)摘要:晚清时期的河南是我国灾荒频发的地区之一,近年来学者多偏重于对民国时期河南灾荒中某一种类型的灾害进行资料整理和分析研究,而在这一时期河南灾荒救助体系方面尚缺乏宏观系统的研究,因此加强对晚清时期河南灾荒救助体系的宏观研究,深入分析其特点及存在的问题,对于丰富我国灾荒史研究,尤其是推动区域灾荒史研究向深层次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
关键词:灾荒救助;救灾模式;教养并重;弊端中图分类号:K25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4-3334(2012)06-0064-04收稿日期:2012-10-02作者简介:孙训华,男,河南周口人,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讲师。
我国是一个自然灾害频发的国家,河南由于其独特的地理区域结构以及水文状况,在历史上更是一个自然灾害多发地区。
在晚清时期,自然灾害在河南发生的次数以及所造成的破坏力,达到了历史上的一个高峰期。
尽管清政府有着比较完备的赈灾体制和救灾措施,但由于国力衰微等诸多因素,清政府在灾荒救助体系方面出现了一系列前所未有的重大变化。
而河南作为自然灾害频发地区,可以说是近代中国灾荒救助的一面镜子,分析晚清时期河南灾荒救助体系的特点及存在的问题,对于全面深入了解晚清政府灾荒救助体系的宏观特点及成效有着非常重要的价值。
一、晚清时期河南灾荒救助的主要措施近代河南灾害频繁,百姓流离奔徙,面对如此严重的灾情,河南乃至全国各方人士纷纷开展了大量的救灾工作,尽管救灾成效不一,但都充分表明了各方对于河南灾荒的关注和重视。
在这里,我们可以从官方和民间两个角度考察一下具体的灾害救助措施。
中国历史上的4次大旱荒作者:朱奎泽来源:《百科知识》2009年第08期有史以来,人类的生存与发展就伴随着无尽的自然灾害。
中华大地幅员辽阔,地理环境与气候条件复杂多样,灾荒之多,世罕其匹。
自古及今,灾荒成为中华民族发展的一大威胁。
纵观近代的中国社会,由于经济、政治、社会等各种主客观因素的影响,灾害更加频繁,灾情也更为严重。
而在接连不断的灾害中,旱灾尤重,为害尤烈。
据相关统计表明,在整个近代时段内,中国的旱灾竟达60余次,而就全局性影响与危害程度重大者,动辄几十万、几百万甚至上千万人被夺去生命,不计其数的人流离失所。
历史上有4次重大旱荒无需我们沉痛哀念。
“丁戊奇荒”历数近代中国的大旱荒,首当其冲的就是“丁戊奇荒”。
“丁戊奇荒”指的是19世纪70年代后半期(即光绪初期)发生于我国黄河流域广大地区(华北地区尤重)的一次特大灾荒——以干旱为其突出表征。
这场大旱荒是光绪元年(1875年)拉开序幕的。
这一年,北方各省大部分地区先后出现干旱的迹象,京师和直隶地区在仲春时节便显现了灾情。
一直到冬天,仍然雨水稀少。
与此同时,山东、河南、山西、陕西、甘肃等省,都在这年秋后相继出现严重旱情。
光绪二年(1876年),旱情加重,此后持续,受灾范围也进一步扩大,尤以光绪三年(1877年)、四年(1878年)最为严重,而这两年阴历干支纪年属丁丑、戊寅,故名“丁戊奇荒”。
局部地区的旱情持续到1879年。
以直隶、山东、河南、山西、陕西5省为主要灾区,北至辽宁,西至陕甘和川北,南达苏皖,形成了一片前所未有的旱荒区,总面积超过百余万平方千米。
其中又以河南、山西受灾最重,因而又称“晋豫奇荒”或“晋豫大饥”。
这次旱荒持续时间长、波及范围大、后果特别严重,被认为是清朝“二百三十余年来未见之凄惨,未闻之悲痛”,其为害之烈、为患之深,在整个中国历史上也属罕见,实属“大衩奇灾,古所未见”。
大旱使农产绝收,田园荒芜,树木枯槁,青草绝迹,赤地千里,饿殍载途,白骨盈野。
2019年3月第34卷第3期渭南师范学院学报Journal of Weinan Normal UniversityMar.2019Vol.34No.3【秦地文化研究】阎敬铭与“丁戊奇荒”———兼论晚清社会防灾救荒体系与机制党旺旺(渭南师范学院教育科学学院,陕西渭南714099)摘要:以晚清名臣阎敬铭在“丁戊奇荒”中的赈灾活动及其与传统防灾救荒体系机制的互动为视角,钩沉、梳理了阎敬铭在山陕地区赈灾济民的种种努力与口碑,揭示了中国传统社会防灾救荒体系的作用、局限,分析说明了官绅联动、乡里互助、粮食仓储、粮田面积稳定、交通畅达、政府统筹担当和加强吏治建设对于防灾救荒的重要性。
关键词:阎敬铭;丁戊奇荒;山陕;赈灾;防灾救荒中图分类号:K25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9-5128(2019)03-0039-07收稿日期:2018-11-12基金项目:陕西省教育厅专项科研计划项目:“救时宰相”阎敬铭与晚清乡村社会建设研究(13JK0051)作者简介:党旺旺(1963—),男,陕西富平人,渭南师范学院教育科学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中国近代史、秦东历史文化的教学与研究。
19世纪70年代中后期,即清朝光绪初年的1876年至1879年,我国北方发生了二百年不遇的旱荒,涉及地域之广、持续时间之久、灾情之惨重,为历史所罕见。
其中光绪三年(1877)、光绪四年(1878),也就是农历丁丑、戊寅两年,旱荒最为严重,故称“丁戊奇荒”。
整个灾区包括了山西、河南、陕西、山东、直隶、苏北、川北、皖北和甘肃东部地区,山西、河南、陕西3省灾患最重。
灾荒期间因饥饿、疾疫死亡人数达千万以上[1]410,两千多万人流徙他乡,很多地方人口减损过半。
清政府、灾区绅民和传统农业社会的荒政措施都经受了一次漫长而严酷的考验。
本文以陕西朝邑县人、晚清名臣阎敬铭当时在晋、陕两地的救灾活动及其与传统社会防灾救荒机制的互动为视角进行梳理、探讨,以期对我国的防灾救荒及乡村社会建设提供历史资鉴。
丁戊奇荒的名词解释丁戊奇荒是一个有趣的词汇组合,它是由三个汉字组成的,每个字都有自己的意义和含义。
在本文中,我将为大家详细解释丁戊奇荒的每个字的意思,以及它们组合在一起所代表的含义。
首先,我们来解释一下“丁”字的意思。
在汉字中,丁字有多种解释,它既可以表示姓氏,也可以用作量词,还可以表示尾巴等。
但在这里,丁字并不是以上的解释,而是指一种特殊的人类状态。
丁字描述了人们感到迷茫、困惑和无处可去的时候的状态。
当人陷入某种困境或面临难以解决的问题时,就会感到丁丁踏踏。
这种状态下,人们常常会感到沮丧、疲惫和无助。
接下来,是解释“戊”字的含义。
戊字在古代是天干中的第五位,它具有一个与土地和农业相关的概念。
以戊拢后的丁,表达了人们在面对困境时,内心产生了某种焦虑和渴望。
就像盛夏酷暑中的农田,无论水源如何的匮乏,作物还是期待着有一些水能滋润它们,并让它们能继续成长。
这种焦虑和渴望,使人们感到无助和困扰。
最后,是解释“奇荒”这个称谓的含义。
奇荒是古代描述自然灾害的词汇。
奇,意味着异常、奇怪、突发的意思;荒,意味着地死寂、肆虐破坏的状态。
将奇荒与前面提到的丁戊联系起来,它表示了人们在丁丁踏踏的困境中所感受到的异常和破坏。
奇荒不仅仅是自然灾害的描述,更是人们对于无法解决的问题所带来的困扰和不安。
丁戊奇荒这个词汇组合,代表了人们面对困境时所感受到的状态和情绪。
在现实生活中,每个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和问题。
有时候,我们会感到迷茫和无助,不知道下一步该怎么走。
这时候,我们就进入了丁丁踏踏的状态。
在这种状态下,我们会感到焦虑和渴望,希望有一些解决方案能够出现,让我们走出困境。
然而,有时候问题的解决可能并不容易,我们甚至会感受到异常和破坏的情绪,就像丁戊奇荒一样。
面对丁戊奇荒,我们应该怎么办呢?首先,我们要心平气和地面对自己的问题和困境。
接着,我们可以寻求外界的帮助和意见,向他人请教和倾听他们的建议。
有时候,他人的见解和经验可以为我们带来新的思路和解决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