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科学上册 1.5 科学探究学案
- 格式:doc
- 大小:40.00 KB
- 文档页数:2
七年级科学上册1.5科学探究教案(新版)浙教版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七年级科学上册1.5 科学探究教案(新版)浙教版)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七年级科学上册1.5 科学探究教案(新版)浙教版的全部内容。
课题: 1.5 科学探究教学目标:1、了解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和一般方法。
2、理解提出问题对科学探究的意义,理解猜想和假设在科学探究中的作用。
3、理解科学探究需要收集、处理信息和相关的技术。
4、初步学会运用科学探究的方法解决生活生产中的一些简单的问题。
教学重点、难点:科学探究是了解科学的基本方法。
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需以学生日常生活中较为熟悉并有初步体验的实例为载体。
结合学生初步具有的观察、分析和实验能力,进行简单的科学探究实践活动。
在活动的过程中认识、体会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在认识理解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中,要着重提高如何提出问题,建立猜想与假设,怎样收集处理数据,以及如何分析数据得出结论的能力。
培养学生有意识地、主动地运用所学的科学探究方法解决日常遇到的问题,为今后的学习和探究奠定基础.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实验法教学过程:一、引人新课:1、在日常生活中,有许多问题曾经在我们脑海中盘旋过,例如:(1)当我们跳起后,不论跳得多高,为什么总是落到地上?(2)为什么一颗小小的种子会长成参天的大树?(3)我们又是怎样从小小的婴幼儿长到现在的青少年?小结:对于这些问题,大家都思考过,但你有没有研究过?你想知道该如何去研究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研究问题的方法一一科学探究。
第1章科学入门第5节科学探究学校 _________ 七()班姓名___________________ 组别_______一、课前尝试1、白学科学书P27-31 习科学家的探究精神,总结探究的基本步骤包括:2、准备一个盒了,里面放点小东西,让同桌猜一猜放的是什么东西?二、新知尝试1生活屮的探究电灯为什么会突然熄灭了?在生活屮我们探究问题时,_般会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 ,直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那科学家是怎么探究的呢?讨论琴纳咲生发现天花疫苗的过稈大致可以分成哪些步骤?(连线)发现问题:①往人的鼻孔吹痘痂粉可预防天花%1养牛场挤奶女丁屮没有人患天花%1已经得过天花的人不会再次感染天花提出假设:收集证据:作出解释:得过一次天花,人体会对天花产生免疫力将牛痘脓浆接种到人的身上,观察变化把牛痘脓浆接种到人的身上,使人通过得轻微的天花后,产生对天花的免疫力三、变化尝试1、提出问题【例】最近几年,全国大雪灾不断,道路严重积雪,白天熔化的雪到了晚上会结成冰,会更加光滑,更易发生交通事故。
为此,护路工人在路面上直接撒上一定最的食盐,使熔化了的冰雪到晚上不再结冰, 从而缓解交通压力,尤其是降低了夜晚交通事故的发生。
【练1】某同学设计了这样的实验:他将小麦种了分为等量的两组,给予适量的水,适宜的温度,一组放在阳光下,另一组放在黑暗透气的纸盒里,观察两组的发芽情况,他想要探究的问题是什么?【练2]种了的萌发需要一定的外界条件。
下表是某校生物兴趣小组为探究“某因素对萬苣种了萌发的影响”设计的实验。
相同花盆大小形状相似的萬苣种了放置环境温度水1号100粒暗室50 °C适量2号100粒暗室20 °C适量请你根据实验设计冋答有关问题:他们提出的问题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根据上述事例,结合你所学科学知识, 请你提出一个科学问题。
第11课时1.5 水的浮力(三)——物体浮沉条件的应用学习目标1.能用物体浮沉条件解释、解决实际问题。
2.理解密度计的原理,会用密度计测液体的密度。
3.加强对浮力知识的有关计算。
课堂学习设计[课前练习]1.简述物体浸没在液体中时物体的浮沉情况。
2.浸没在液体中的某一物体,如果它所处的深度增加,则它受到液体的 ( A )A.压强增加,浮力不变B.压强增加,浮力增加C. 压强不变,浮力增加D.压强不变,浮力不变3.如图l一28所示,A、B是体积相同的木块和铁块,当同时将它们的绳子剪断后,在木块上浮未露出水面和铁块下沉未到底部的过程中,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D )A.木块所受的浮力增大,铁块所受的浮力减小B.木块所受的浮力减小,铁块所受的浮力增大C. 木块所受的浮力增大,铁块所受的浮力不变D.木块所受的浮力不变,铁块所受的浮力也不变4.甲、乙两只小球的质量、体积都相同,把它们分别浸在A、B两种不同的液体中,静止状态如图1—29所示。
若它们受到的浮力是F甲与F乙,两种液体的密度为ρA与ρB,则( C )甲>F乙,ρA>ρB甲<F乙,ρA<ρBC. F甲=F乙,ρA>ρB甲=F乙,ρA<ρB[科学探究]一、实验将一块橡皮泥放在水面上,可观察到橡皮泥下沉到容器底部。
将橡皮泥捏成碗状再放在水面上,又可观察到橡皮泥将漂浮在水面上。
1.轮船:用钢铁制成空心即可。
其大小通常用排水量表示。
排水量是轮船装满货物后排开水的质量,即为轮船满载时受到水的浮力,排水量可用吃水线来表示。
2.潜水艇。
潜水艇的浮沉原理是靠改变自身重力来实现的。
需下沉时,水舱内充水,到G>F浮;当G=F浮时,能停在任何位置(悬浮);需上浮时,用压缩空气将水排出,到G<F浮。
[思考] 你知道生活在水中的鱼靠什么来实现上浮和下沉的?它的原理是否跟潜水艇一样?二、密度计1.用途:测量液体的密度。
2.工作原理:漂浮原理即F浮=G。
科学探究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了解科学探究的过程,了解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和一般方法。
2、过程与方法:理解提出问题对科学探究的意义,掌握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和技能,初步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热爱科学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
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素养,让学生体会到自己一直在探究,喜欢科学探究
告诉学生这些科学家之所以伟大那么有名,
而之所以有伟大的成果,
寻求证据,运
对每一种原因可能产生的结果进一步探究,直到
找到真正的原因,采取相应的措施。
那老
根
么?当然,我们能得到和使用的信息越多,对信息。
《科学探究》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理解提出问题对科学探究的意义,理解猜想和假设在科学探究中的作用2.理解科学探究需要收集、处理信息和相关的技术3.知道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
初步学会运用科学探究的方法解决生活生产中的一些简单的问题【教学重点、难点】重点: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难点:理解提出问题、建立假设在科学探究中的意义【教学过程设计】一、引入教师给出课题“科学探究”,师生思考探究离我们的生活远不远?(学生回答可能不远)我们的生活中哪里有些思考涉及到探究活动。
二、生活中的探究给出一个不能工作的蓝牙音响。
提问:如果家用电器不能工作了,你会怎么办?小组活动:让学生提出可能的猜想,并尽量设计方案验证自己的猜想是否准确。
小组汇报:组1——认为充电器损坏了。
组1的方案——将充电器连接到手机上,发现手机显示正在充电。
说明充电器没有损坏。
组2——认为电源损坏了。
组2的方案——将充电器连接到蓝牙音响上,发现音响上的电源指示灯亮了。
说明蓝牙的电源没有损坏。
组3——认为开关损坏了。
组3的方案——要在电源接通的情况下,按下开关。
发现开关无法按下。
说明开关损坏了。
体会:生活中解决一个小问题都利用了探究,说明探究离我们并不远。
【归纳】探究的基本过程。
提出问题:音响为什么不能启动?建立假设:1、可能充电器坏了;2、可能是电池坏了;3、可能是开关键坏了收集证据、验证假设:充电器连接其他用电器;观察电源指示灯;充电状态下按开关。
得到结论:不能启动的原因确实是开关键坏了三、科学家的探究小组活动:阅读书本的故事,了解琴纳寻找抵御天花方法的过程,并找出此过程中的步骤分别对应哪个探究环节?小组汇报:提出问题——为什么得过牛痘的女工不会患天花呢?建立猜想与假设——或许得过一次天花,人体就对天花产生了免疫力设计方案——“从牛身上采集牛痘脓浆,接种到人的身上”,观察变化。
获取事实与证据——微量牛痘脓浆,接种到一个8岁男孩的手臂上。
一个多月后,竟没有出现任何天花病症。
第一章生物与环境第五节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实验:尝试探究水温变化对金鱼呼吸的影响实验目的尝试探究水温变化对金鱼呼吸的影响,初步学会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
背景资料尝试探究水温的变化对金鱼呼吸次数的影响,从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定计划、实施计划、得出结论、讨论交流六个环节上完整地训练学生进行科学探究。
这三项探究活动就地取材、简便易行,循序渐进,逐步提高。
再通过本章设计安排的其他探究活动,促使学生:①体验到科学探究是人们获取科学知识、认识世界的重要途径;②意识到提出问题是科学探究的基础,解决科学问题常常需要作出假设。
③意识到科学探究可以通过观察、实验、调查等多种途径来获得事实和证据;④意识到科学探究既需要观察、实验、调查,又需要进行推理和判断。
⑤体会到科学探究需要正确地表达、需要与人交流和合作。
教学目标尝试探究水温变化对金鱼呼吸的影响,初步学会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
重点难点重点:尝试探究水温变化对金鱼呼吸的影响,初步学会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
难点:理解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
实验关键理解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控制变量和设置对照的应用。
实验器材金鱼、鱼网、温度计、两个小鱼缸、冰块或热水教学过程1.导入师:前面几节课我们学习了生物的有关知识,知道了生物学是人类在长期的科学探究中积累和发展起来的,因此,科学探究是人类揭开自然界的奥秘、获取知识的重要途径,那么,如何进行科学探究?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是什么?2.学案之一: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师:其实,探究离我们并不遥远,我们日常生活中经常要进行各种各样的探究。
有同学可能会说:我们每天学习、吃饭、睡觉并没有进行什么探究呀!下面我们就来看一个生活中探究的例子:当你走进车棚想骑自行车时,发现自行车没气了,你首先想到什么问题?生:跑去找打气筒。
师:当你把打气筒找来的时候,结果发现气门芯被人拔了,那你不白跑一趟。
显然并不是急着找打气筒。
生:我认为首先想到的是:自行车为什么没气呢?师:这位同学说的很好,这个问题是最直接的,也应该是最先想到的。
冀教版七年级科学(上册)导学案教案
一、教材分析
本教材包含八个单元,分别是:
1. 科学探究
2. 生命的奥秘
3. 物质的结构和性质
4. 物质的变化
5. 声与光
6. 热的传递和物质状态
7. 地球与地图
8. 跑得快
每个单元都涵盖了科学相关的基本知识和实践技能,其内容贴近生活,易于理解。
本教材注重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观察能力,强调科学实验的重要性,非常适合初中科学课程。
二、教学目标
本课程旨在让学生:
1. 掌握科学基础知识和实践技能;
2. 培养科学思维和观察能力;
3. 培养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4. 理解并运用科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5. 培养对科学事物的兴趣和热爱。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 教学重点: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实践技能;
- 教学难点:帮助学生理解并掌握物质变化和声与光等方面的
知识,以及如何进行科学实验。
四、教学方法
- 讲授法:结合图文讲解基础知识和实验步骤;
- 案例分析法:让学生自己分析解决具体问题的方法;
- 实验法:通过实验让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实践技能。
五、教学评价
采用多元化的教学评价方法,既包括知识点的测试,也包括实验报告、观察记录、课堂互动等方面。
评价的重点在于学生是否掌握了科学思维和实践技能,是否能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并解决问题。
C 体温计玻璃炮的容积比细管的容积大得多 D、体温计是根据液体热胀冷缩性质制成的5、用钢尺测量工件的长度时,如果把钢尺在火上烤一会儿再测,那么测得的结果与真实值相比将会()A、偏大B、偏小C、都一样D、以上说法都错科学探究的步骤和方法:1.提出科学问题(1)从日常生活、自然现象或实验现象的观察中发现并提出可以进行科学探究的问题(2)能书面或口头表述这些问题。
生活中有时晚上我们在用电的时候发现电灯不亮了,这是为什么呢?我们一起来探究吧!2.进行猜想和假设(1)能根据经验和已有知识对问题的成因提出猜想。
(2)能对探究的方向和可能出现的实验结果进行推测与假设。
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可以提出许多引起电灯熄灭的原因1、小区可能停电了?2、保险丝可能烧断了?3、可能接触不良?4、灯泡可能坏了?3.制定计划、设计实验①针对探究的目的和条件,根据相关的实验原理,列出探究实验所使用的相关材料、仪器、设备等,设计相关实验方案,画出相关装置图②分析影响实验结果的主要因素,对所研究的问题中的各种变量进行确认与分类③将变量转化为可感知、可量度的事物、现象和方法,说明在实验中如何测量一个变量,说明需要“做什么”和“怎样做”,应用控制变量方法来设计实验1、推开窗户,发现其他楼层都亮着灯。
结论:小区没停电,问题出在自己家里。
2、走到另一个房间,打开开关,点灯亮了。
结论:保险丝没断,问题出在灯泡上3、拧动灯泡,发现电灯仍然不亮。
结论:接触没问题,问题出在灯泡上4、换一个新灯泡,灯亮了。
结论:灯泡坏了。
4.观察与实验,获取事实与证据(1)会正确、规范的使用天平、弹簧测力计、量筒、温度计、电流表、电压表、滑动变阻器、学生电源等实验仪器。
(2)会阅读简单仪器的说明书,能按书面说明操作。
(3)能通过观察和实验收集数据。
(4)能通过阅读信息收集证据。
在探究“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这一问题时,班级“物理小博士”为同学们做了如图所示的一系列实验,请你从图中选出一些图,针对某一因素进行探究,并通过比较分析弹簧测力计的示数,说出你的探究结果。
第五节科学探究1.科学探究是获得科学知识的一种________。
它是一个不断地________ ,通过各种途径寻求________,并通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达成共识的过程。
2.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从科学家的科学探究过程中,我们可以发现,在科学探究时,应当善于________问题。
针对提出的问题,依据自己已有的________________,通过思考,建立________设。
要依据探究的目的和条件制定________。
通过观察、实验等多种途径获取事实与证据,对假设进行检验。
还要对_____________进行评价,并以口头或书面的形式表达出来,与他人进行交流和讨论。
知识点一、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和一般方法4、(2018秋•泰山区期中)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提出问题是科学探究的前提。
下列不属于科学问题的是()A.鼠妇喜欢生活在什么样的环境中?B.雨后蚯蚓为什么会爬到地面上来?C.植物园里哪种郁金香的花最漂亮?D.绿色植物为什么能增加大气湿度?5、孙老师在上课时,发现一位同学精神不振,脸色有些苍白,显得很疲劳,同时伴有咳嗽,他推测该同学可能体温不正常,要求该同学测量体温。
上述信息中,老师的推测在科学探究过程中属6、(2018•深圳)2016年已经全面放开二孩,想知道深圳人民关于全面放开二孩的想法,用的方法是()A.调査法B.实验法C.观察法D.探究法知识点二、提出问题对科学探究的意义,猜想和假设在科学探究中的作用7、小梅家有一批盆栽的郁金香,过去一直开红色花,现在却开出了紫色的花,有人认为这是土壤中缺水引起的,但小梅经过一段时间补充水分后,还是开紫色的花。
这说明实验结果与原来的假说是不符合的,此时小梅最好的处理方法是()A.修改假说,重新实验B.修改实验过程,使之与假说相符C.修改结果,使之与假说相符D.实验不成功,停止探究8、(2018•日照)下表是土壤对落叶分解作用的探究实验过程。
七年级科学总复习学生学案(一)第一章科学探究1.小军看到螺丝刀头部会吸引铁螺钉,于是他便产生了疑问:螺丝刀头为什么能够吸引铁螺钉呢?他认为这是因为螺丝刀有磁性。
于是他便决定做个实验:他打算把螺丝刀先后靠近小指南针两端,观察现象:如果指针两端都被螺丝刀吸引证明螺丝刀没有磁性;如果指针一端被吸引另一端被排斥证明螺丝刀有磁性。
经过实验,他发现指针一端被螺丝刀吸引,另一端被推开。
因此小军得到结论螺丝刀有磁性。
阅读以上资料回答下列问题:(1)小军在发现现象后提出了什么问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小军作出的假设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小军先进行实验设计,再进行实验,实验中他看到的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最后小军得到的结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实验室常用的工具有很多:①试管(取少量液体,可直接加热)②烧杯(取较多液体,不可直接加热)③量筒(准确量取液体的体积,不可直接加热)④天平(测量物质的质量)⑤漏斗(过滤)⑥温度计(测量温度)⑦酒精灯(加热)⑧滴管(滴取少量液体)(1)做实验时,我们利用__________来加热。
(填序号)(2)要较准确的测量一瓶液体的体积,我们应该用___________。
(填序号)(3)下列仪器不能用来加热的是()A①B②C③(4)右下方是过滤水的装置,请找出期中的错误之处。
3.(1)能正确表示沸水温度的是……………………………………()A.100 B.100度 C.100° D.100℃(2)下列哪个单位不是表示液体体积的单位……………………()A.mL B.L C.㎡D.m3(3)下列属于长度单位的是…………………………………………()A 米B 克C 米2D 毫升(4)下表是某人测得的自身的身高,体重,体温和心率,请你选择适当的工具和单位,并填写在表格中:测量项目工具名称三次测得的平均值(单位)身高160()体重50()体温37.0()心率75()4.(1)用天平测量左盘中物体的质量,当天平平衡时,右盘中的砝码和游码的位置如下左图所示,则物体的质量为________克。
《科学探究》教学方案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 学生能够理解科学探究的基本步骤和方法。
2. 学生能够了解科学探究在科学发展和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二、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模拟科学探究过程,学会提出问题、建立假设、设计实验、收集和分析数据、得出结论的科学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激发学生对科学探究的兴趣,培养其科学探究能力和创新思维。
2. 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和批判性思维。
教学重点科学探究的基本步骤和方法科学问题的提出和假设的建立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进行有效的科学探究,并培养其批判性思维教学准备科学探究案例资料实验器材(根据探究主题而定)数据记录表小组分工表教学流程一、导入(5分钟)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常常需要借助一些引人入胜的话题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其中一个脍炙人口的例子便是“为什么苹果会落地而不是飞上天?”这个问题不仅在日常生活中经常被提及,而且也是牛顿定律的一个基本问题。
这个问题背后的答案,即地球引力的作用,无疑为学生开启了一扇通往科学探究的大门。
首先,我们可以从日常生活中的现象入手,引导学生探讨科学探究的重要性。
比如,我们可以让学生观察苹果落地的过程,让他们思考为什么苹果会受到地球的吸引力。
通过这个问题,我们可以引导学生了解到,科学探究不仅仅是解答一个问题,更是揭示自然界规律的过程。
其次,我们可以让学生参与到实验过程中,让他们亲自动手,亲身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
例如,我们可以让学生尝试在不同环境下观察苹果落地的现象,如在月球表面、在水面上等。
这样的实验不仅能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到科学探究的乐趣,也能让他们深刻理解到科学探究的方法和技巧。
再者,我们可以通过讲解科学家们的研究历程,让学生了解到科学探究的意义。
比如,我们可以讲述牛顿是如何通过观察苹果落地的现象,进而发现地球引力的。
这个过程不仅可以让学生了解到科学探究的艰辛,也能让他们感受到科学家们追求真理的坚定信念。
最后,我们可以引导学生将科学探究的精神应用到他们的日常生活中。
苏少版七年级上册科学教案(全册)
本教案共涵盖苏少版七年级上册科学全册内容。
这些教案应适用于所有七年级科学老师,以帮助他们在课堂中有效地教授这些教材。
教案结构
教案被分为若干个模块,每个模块涵盖一个主题。
每个模块包含以下组成部分:
- 目标:阐明本模块的教学目标。
- 预备知识:列出学生需要掌握的相关预备知识。
- 教学步骤:列出教学步骤,以帮助老师正式讲授课程。
- 典型问题:列出典型问题及其答案,以帮助老师对学生的提问做出回复。
- 作业:每个模块的结尾都有作业可以分配给学生。
教案修改和适应性
这些教案应视为初始版本,需要根据特定的教育水平和地理位
置进行修改。
教师可以使用这些教案作为模板,根据需要进行修改
和适应。
他们还可以从这些教案中获得启示,并自己创建新的教案。
结论
苏少版七年级上册科学教案是一个有用的资源,可以帮助老师
教授科学知识。
这些教案提供了一些有用的资源和想法,但也可以
根据需要进行修改和适应,以获得最佳结果。
【教学目标】1、学习并知道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2、能开展简单的探究活动3、能规范的书写问题、假设、结论【重点难点】1、能按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开展探究活动【知识罗列】一、基本概念1、_____________是获得科学知识的基本方式,它是一个不断地___________,通过多种途径寻求_____________,运用创造性思维来解决问题,并通过评价与交流达成共识的过程。
2、在科学探究时,首先要发现和提出__________,然后,针对需要探究的问题,根据自己的已有经验、科学知识和已掌握的有关该问题的信息,通过思考,建立____________或_____________。
3、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是: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 、设计验证方案、______ _____、检验假设与 _____________。
二、科学探究的案例1、天花和牛痘2、身高与脚印长度的关系3、联系生活实际,挑选问题展开探究【课后练习】1、下列不属于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的过程是( )A、根据问题提出假设B、收集证据,检验假设是否正确C、根据收集的证据,得出结论D、先找合适的工具2、你感冒到医院里看病时,通常医生问你是否头疼、咳嗽、鼻塞,然后给你测量体温,医生采取这些行动的直接目的是为了 ( )A、交流B、获取事实证据C、制订计划D、检验与评价3、中医给病人看病时讲究“望、闻、问、切”,其主要目的是为了()A、提出问题:病人得的是什么病?B、建立假设:病人得的可能是××病C、获取相关的事实与依据,以证实医生心中对病人病情的初步猜测D、为了积累更多的临床经验,以便与其他医生进行更好的交流4、小梅家有一批盆栽的郁金香,过去一直开红色的花,现在却开出了紫色的花,有人认为这是土壤中缺水引起的,但此批盆栽经过一段时间补充水分后,还是开紫色的花。
这说明实验结果与原来的假设是不相符的,最好的处理方法是 ( )A、修改假设,重新实验B、修改实验过程,使之与假设相符C、修改结果,使之与假设相符D、实验不成功,停止探究5、小明在校园里浇花时发现了一只潮虫,他和同学们对潮虫的生活环境发生了兴趣, 一起去寻找探索,他们记录了发现潮虫的各处环境和潮虫的数(如表所示)。
1 实验报告:科学探究:摩擦力
班级 姓名 座号
一、实验目的:探究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 二、实验方法:控制变量法
三、实验器材:弹簧测力计,木板,木块,毛巾,钩码、小车 四、实验步骤:
1、用弹簧测力计沿水平方向拉木块,使木块在木板上做匀速直线运动,将弹簧测力计的示数记录在表格里;
2、在木板上铺一条毛巾,重复步骤1的实验;
3、取走木板,用弹簧测力计水平拉木块在桌面上匀速滑动,将弹簧测力计的示数记录在表格里;
4、在木块上加放一个钩码,重复步骤3的实验; 实验记录表:
1、分析1、2两次实验,得到结论: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接触面的粗糙程度__________;在__________一定时,接触面越粗糙,滑动摩擦力____________。
2、分析
3、4两次实验,得到结论: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压力_______________;在__________一定时,压力越大,滑动摩擦力____________。
拓展实验:
1、你能否利用桌上的器材探究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运动方向的关系?
(实验思路:控制其他条件不变,然后只改变__________,若滑动摩擦力的大小_________,说明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接触面大小__________。
)
结论: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接触面的大小__________。
(有关或无关)
2、你能否利用桌上的器材探究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接触面大小的关系? (实验思路:控制其他条件不变,然后只改变__________,若滑动摩擦力的大小_________,说明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接触面大小__________。
)
结论: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接触面的大小__________。
(有关或无关)。
1.5 科学探究【知识梳理】(1)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是:→ → → → →(2)实验方案设计的基本要求:①。
实验组与对照组只允许有一个变量,即要符合单一变量的原则(注意:变量不能写某某的有无,也不能写控制该变量的具体方法)。
②。
目的是通过设置对照或对比实验增加实验结论的说服力(或可信度)。
③实验的对象(样本)尽量多一些。
目的是。
(3)多次实验的目的:①为了得到一个结论:多次实验避免或排除实验结论的,使实验结论更具有;②为了得到一个数据:多次实验目的是求,减小,提高实验结果的。
(4)常见的科学探究方法① 在研究由多个因素(变量)影响的问题时,每次只改变其中的某一个因素,而控制其余几个因素不变,从而研究被改变的这个因素对事物的影响,然后对其他因素分别加以研究,最后综合得出结论的研究方法。
① 在科学实验中有许多物理特征、过程和物理量,要想直接观察和测量很困难,这时往往把所需观测的变量换成其他间接的可观察或测量的变量进行研究的研究方法。
① 对于不易研究或不好直接研究的科学问题,通过研究其表现出来的现象、效应作用效果,问接研究问题的方法。
① 由一类事物所具有的某种属性,可以推测与其类似的事物也应具有这种属性的推理方法。
① 根据已知现象和规律,通过想象和推理对未知的现象做出科学地推理和预见的研究方法。
① 通过引入模型(能方便我们解释那些难以直接观察到的事物的内部构造、变化以及事物之间的关系的符号、公式、表格、实物等),将问题实际化。
【习题练习】1. 为研究学校近视防控措施的效果,每个学期我们都需要检查视力。
“检查视力”的过程属于科学探究环节中的( )A .提出问题B .建立假设C .设计实验方案D .收集事实与证据2. 科学家做了这样一个实验:在房间里挂了许多铃铛,然后让蝙蝠在其中自由飞翔。
第一次未对蝙蝠有任何限制,铃铛未响;第二次蒙住蝙蝠的眼睛,铃铛也未响;第三次塞住蝙蝠的耳朵,房间中的铃铛响了。
下列哪些问题是实验所研究的( )①蝙蝠飞行是靠什么躲避障碍物的 ①房间大小对蝙蝠的飞行是否有影响 ①耳朵对蝙蝠飞行是否起作用 ①铃铛发声的机理是怎样的 A. ①①B.①①C.①①①D.①①①3. 下表是小明用豌豆种子来研究影响种子萌发因素的实验记录。
§1.5科学探究
自主式学案稿备注【学习目标】
1、了解科学探究的过程,了解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和一般方法。
2、理解提出问题对科学探究的意义,理解猜测和假设在科学探究中的作用,理
解科学探究需要收集、处理信息和相关技术,初步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课前学习:
【对话课本】阅读教材P26-29
【记下问题】
【课前尝试】
认真阅读书本P26-27叶中的“天花和牛痘的故事”,回答下列问题:
(1).如果你是爱德华.琴纳,了解到只有养牛场的挤奶工中没有人患天花,你会提出
怎样的问题:
(2).针对上述问题,琴纳提出了怎样的猜想:
(3).针对猜想,琴纳又设计了怎样的实验加以验证:
.
(4)获得事实与证据的步骤:。
(5)实验结果,琴纳的猜想 .人们获得了抵御天花的新方法 .
课内对话:
一.科学家和科学探究
从上述故事中,我们发现科学家进行探究时有一个基本步骤:
-- -- -- -- --
二.我们一起来探究
1.怎样根据人脚印的长度来判断人的身高?
(1)提出问题:
(2)建立假设:脚印的长度可能与身高有关,身高越高,脚印长度
(3)设计实验方案:测量不同人群的身高和长度。
(4)收集事实证据:
(5)检验假设:
(6)交流:
2.黑盒里面有什么?
(1)建立假设:、、
(2)设计实验方案:
(3)检验假设:
(4)交流:
【课堂小结】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课堂巩固】
1.下列不属于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的过程是()
A、根据问题提出假设
B、收集证据,检验假设是否正确
C、根据收集的证据,得出结论
D、先找合适的工具
2.当你感冒到医院里看病时,通常医生问你是否头痛、咳嗽、鼻塞,然后给你
测量体温,医生采取这些行动的直接目的是为了( )
A交流 B获取事实证据 C制定计划 D检验与评价
3.中医给人看病时讲究“望、闻、问、切”,其目的主要是为了()
A、提出问题:病人得的是什么病?
B、建立假设:病人得的可能是XX病
C、获取相关的事实与证据,以证实医生心中对病人病情的初步猜测
D、为了积累更多的临床经验,以便与其他医生进行更好的交流
4.某同学在两个同样的花盆中种下了大豆种子,并设计了如下实验。
从实验可
知:他在探究影响大豆发芽的因素是()
花盆光线情况温度水
甲向阳处20℃充足
乙向阳处20℃不充足A阳光 B空气 C温度 D水分
课后反审:
【反思小结】对照学习目标,把重点用红笔在学案稿上标出,
【完成作业】作业本B第6页
教(学)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