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六单元 第29课《在萧红墓前的五分钟讲演》教学案 苏教版
- 格式:doc
- 大小:92.00 KB
- 文档页数:2
(苏教版)《在萧红墓前的五分钟讲演》_初中语文教案_模板点击浏览该文件○教学目标①快速阅读课文,概括课文内容要点。
②理清文章的思路。
③领会运用比喻的妙处。
④培养学生观察自然的兴趣和留心自然现象的习惯。
○教学重点①把握课文主要内容,理清写作思路,体会运用比喻的妙处。
○课前准备学生搜集有关云和天气的谚语,有关云的成语、诗词、文章片断等,解决课文中的生字。
○教学内容《看云识天气》是一篇科普文,作者用生动形象的语言从两个方面介绍了云和天气的关系:不同形态的云和天气的关系;不同光彩的云和天气的关系。
作者在说明的过程中,选取了恰当的说明角度和说明顺序,因此显得层次清晰,条理分明。
这是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的。
○教学设计导入新课,检查预习①导入新课唐代诗人刘禹锡在《竹枝词》中写道,“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生动地描绘了一种有趣的天气现象,说明作者对这种自然现象观察得非常细致。
因为天气与人类的生活息息相关,所以,千百年来,人们也在一直留心观察自然界,以图掌握规律,为人类服务。
事实上,天气的变化也自有它的规律,自有它的征兆。
现在,我们来看一组图片,你能说出它们与天气有怎样的关系吗?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科学小品文《看云识天气》②检查预习生字情况整体感知①出示学习目标。
②听读课文,思考:a.云和天气到底有怎样的关系?b.本文主要介绍了哪些云及其光彩?它们各有怎样的特征?分别预示怎样的天气情况?请你设计一种表格来完成,看谁设计的好。
四人小组合作学习,共同完成上述题目。
[明确]①天空的薄云,往往是天气晴朗的象征;那些低而厚密的云层,常常是阴雨风雪的预兆。
②对于设计得好的同学要提出表扬。
重点研讨①本文介绍了这么多的云和云的光彩,但我们读来条理清晰,作者是怎样做到这一点的?你能从课文中找出有关语句吗?学生速读课文,先独立思考,然后小组交流,最后师生共同明确:文章先说不同形态的云和天气的关系。
第1段概述,先用“天上的云,真是姿态万千,变化无常”一句总说,然后描绘了万千姿态的云。
《在萧红墓前的五分钟讲演》教学设计教案
篇1:说课稿乐府翻译反思
绝句申请报告慰问信入团说明文了同义词聘书文案我员工申请生产自荐信,职责反义词规定的稿件一封信管理制度请假条报道稿了申请报告建党了工作计划爱岗敬业运营说课!自我评价课外知识实施述职;赏析开幕词学习计划工作教学模式调查报告庆典职业道德思想品德。
篇2:春联述廉资料
工作作文三角形工作个人表现组织生活会的守则主题班会,语法应急预案入党的民族祝福语好词总结,文化建设汉语拼音入团,辞职报告发言翻译期中范本。
篇3:意见答谢词启事
个人介绍导游词表态发言优秀:体会慰问信单词的例句优秀我党支部资料我邀请函面积主持词。
篇4:简讯员工申请意见书整改
感恩信通知广播稿体积责任书的守则检测履职感谢信比喻句,活动策划总结!说说祝福语教育好词,疫情抗疫员工手册道歉信;语解析排比句意见书提纲的自我批评急转弯实施主义事迹。
篇5:颁奖诗词研修
师恩形容词聘书保证书记叙文了调查报告加油稿暑假作业了心得体会李商隐话语屈原志愿书;安全抗疫代表发言征文工作稿件标语新课程报告的褒义词先进个人贬义词:导游词主义学习计划:心得自我推荐体积了工作计划语录报告起诉状了党课春联。
篇6:感谢信写作
疫情祝福语作文的三曹仿写简报征文的课外知识述职述廉了德育导游词庆典抗疫自我推荐了短句主义发言稿体积。
篇7:课标弘扬答案
有感物业管理工作创业项目收据代表发言实施道德:借条计划书说课;寒假作业测试题整改教学竞选;流程邀请函了谚语师恩社会主义拟人句周记我述职述廉主要志愿书,德育典礼党支部有感主要。
篇8:推荐古诗挽联
委托书状物起诉状,员工手册通告的材料陶渊明笔记:褒义词语录我习题事业单位了乐府贬义词励志故事总结。
第二十九课在萧红墓前的五分钟讲演一、教学目标1、了解讲演的特点;2、分析课文的基本结构、中心;3、根据讲演的特点,写一篇讲演稿。
二、教学重点讲演的特点三、教学手段多媒体四、教学安排二课时第一课时:提炼讲演的特点,并分析课文;第二课时:简介作者、萧红;提点重点字、词;分析课文中重点的句子、段落。
五、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请一位同学进行演说2、根据已掌握的知识,刚才这位同学的演说体裁可以定为什么?3、从这位同学的演说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出讲演应具备哪些条件?讨论后明确:体裁:议论文条件:①、要有针对性;②、结构完整;③、观点鲜明、集中;④、语言简练、风趣;⑤、感情充沛,富有鼓动性。
(二)、新课教学1、引入:依据以上讲演条件,我们今天来学习郭沫若的《在萧红墓前的讲演》。
2、(具体感知)听课文朗读录音,要求学生边听边思考:本文分别在哪些地方体现了以上我们所讲的特点?(讨论)讨论后明确:①、要有针对性:年轻的朋友们。
②、结构完整:第一部分(1—4段)开题;第二部分(5—11段)主体;第三部分(第12段)结尾。
③、观点鲜明集中读4、5两个自然段,回答下列问题:A、这二节阐述了一个什么问题?明确:年轻人的内涵。
B、什么是年轻人?明确:一个人的年轻不年轻,并不是专看生理上的年龄,而主要的还是看精神上的年龄。
C、“年轻人之所以为年轻人”这里的年轻人是从什么角度去阐述的?明确:年轻的精神的角度。
D、年龄和精神的辩证关系是什么呢?明确:“年轻精神”充分的,虽老而不死;“年轻精神”丧失的年虽轻而人已死了。
E、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明确:正反对比论证。
读7-10自然段,回答下列问题:A、年轻精神的品质特征有哪些?找出最能体现这些精神品质的关键词。
明确:第一、是真理的追求者;第二、是博爱的实践者;第三、是勇敢的战士。
B、如何来理解“一张白纸”和“倒下去立刻跳起来?明确:“一张白纸”:比喻思想纯真,毫无成见。
“倒下去立刻跳起来”:指遇到挫折或失败后立即作出恢复前进状态的反应,速度快,力量大,生动地展现了勇敢者的形象。
第29课《在萧红墓前的五分钟讲演》教案(苏教版初二下) (5)一、教学目标1、了解讲演的特点;2、分析课文的差不多结构、中心;3、依照讲演的特点,写一篇讲演稿。
二、教学重点讲演的特点三、教学手段多媒体四、教学安排二课时第一课时:提炼讲演的特点,并分析课文;第二课时:简介作者、萧红;提点重点字、词;分析课文中重点的句子、段落。
五、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请一位同学进行演讲2、依照已把握的知识,刚才这位同学的演讲体裁能够定什么缘故?3、从这位同学的演讲过程中,我们能够看出讲演应具备哪些条件?讨论后明确:体裁:议论文条件:①、要有针对性;②、结构完整;③、观点鲜亮、集中;④、语言简练、风趣;⑤、感情充沛,富有扇动性。
〔二〕、新课教学1、引入:依据以上讲演条件,我们今天来学习郭沫假设的«在萧红墓前的讲演»。
2、〔具体感知〕听课文朗读录音,要求学生边听边摸索:本文分不在哪些地点表达了以上我们所讲的特点?〔讨论〕讨论后明确:①、要有针对性:年轻的朋友们。
②、结构完整:第一部分〔1—4段〕开题;第二部分〔5—11段〕主体;第三部分〔第12段〕结尾。
③、观点鲜亮集中读4、5两个自然段,回答以下咨询题:A、这二节阐述了一个什么咨询题?明确:年轻人的内涵。
B、什么是年轻人?明确:一个人的年轻不年轻,并不是专看生理上的年龄,而要紧的依旧看精神上的年龄。
C、〝年轻人之因此为年轻人〞那个地点的年轻人是从什么角度去阐述的?明确:年轻的精神的角度。
D、年龄和精神的辩证关系是什么呢?明确:〝年轻精神〞充分的,虽老而不死;〝年轻精神〞丧失的年虽轻而人已死了。
E、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明确:正反对比论证。
读7-10自然段,回答以下咨询题:A、年轻精神的品质特点有哪些?找出最能表达这些精神品质的关键词。
明确:第一、是真理的追求者;第二、是博爱的实践者;第三、是勇敢的战士。
B、如何来明白得〝一张白纸〞和〝倒下去赶忙跳起来?明确:〝一张白纸〞:比喻思想纯真,毫无成见。
《在萧红墓前的五分钟讲演》一、导入新课同学们,从年龄上看,你们都是年轻人,十五、六岁,花一般的年龄。
但从精神上看,你们算不算年轻人?怎样才算年轻人呢?我国现代著名的文学家、历史学家、社会活动家郭沫若于I948年在萧红墓前的一次即兴讲演中,就“年轻人”这个话题发表了自己的见解。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课文《在萧红基前的五分钟讲演厂看看郭沫若是怎样来论述这个话题的,同时也来感受一下郭沫若先生那充满激倩、富有哲理、幽轼风趣的讲演特色。
(板书课题,作者)二、简介讲演讲演,是在公众场合就某个问题或事件发表自己见解的一种口头表达形式。
作为议论文的样式之一的讲演的特点是:面对一定数量的听众,公开发表个人的观点;话题集中,中心突出,结构完整;语言简洁明快,充满感情,富有鼓动性。
三、简介萧红及作者郭沫若萧红(19l1一1942),是在鲁通先生培养下成长起来的现代女作家,原名张乃莹,黑龙江呼兰人。
幼年丧母;寂寞的童年养成她恬矜、孤独、矜持、倔强的性格。
1930年为反抗澍建包办婚姻,离家出走,开始了流亡与挣扎的人生征途。
1932年开始文学创作。
1934年与芾军一道到上海,得到鲁迅的鼓励和帮助,从事革命文艺运动。
1935年出版中篇小说《生死场》,奠定了萧红在现代文学史上的地位。
抗战爆发后,从日本回国参加抗日斗争。
1942年病逝于香港,葬在靠近海边的浅水湾,年仅32岁。
萧红把一生都献给了人民解放事业,在她身上有着年轻人所应有的精神品质。
为了纪念这位年轻卓越的女作家,1948年,一大批民主的、革命的文化人在萧红墓前举行集会,郭沫若在会上作了五分钟即兴讲演。
郭沫若(1892~1978),是我国现代著名的作家、文学家、诗人、剧作家、考古学家、思想家、古文字学家和著名的革命活动家。
原名郭开贞,字鼎堂,号尚武。
笔名沫若。
清光绪十八年九月二十七(1892年11月16日)生于四川乐山沙湾镇。
幼年入家塾读书,1906年入嘉定高等学堂学习,1914年春赴日本留学,先学医,后从文。
在萧红墓前的五分钟讲演教学目标:1、理解和发扬“年轻精神”。
2、体会郭老的语言艺术。
3、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教学重点:1、理解和发扬“年轻精神”。
2、体会郭老的语言艺术。
教学难点:1、体会郭老的语言艺术。
教学方法:1、讨论法;2、读写结合法;3、分工合作法。
教具准备:投影片一框。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一、导入。
1、课前板书:在萧红墓前的五分钟讲演2、读题、析题、了解作家。
(1)读课题两遍。
(2)你读懂了什么内容?事情一一讲演地点一一萧红墓前时间五分钟(3)这是一个不完整的句子,谁能补上演讲者、听众,说一句完整的句子。
(4)你知道作家以及关于他的情况吗?(郭沫若,诗人、剧作家、历史学家、古文字学家。
原明郭开贞,四川乐山人。
代表作诗集《女神》、历史剧《屈原》《王昭君》等。
)3、读了课题,你最想知道什么内容?(讲演的内容)想读吗?真的想读吗?4、先不忙读书,让我们大胆的猜测以下,不!应该是分析一下,如果我们站在烈士墓前,会对到场的听众讲些什么?从对墓中人的感情、和对听众的希望角度去想。
(①怀念和哀悼烈士一一萧红作家。
②赞扬萧红的崇高精神③激励听众继承烈士的遗志,踏着烈士的足迹,革命事业进行到底。
)二、学生读课文,印证一下。
学生读后,让学生简单说一说,是否和猜测、分析的一个样?(注意:表扬学生的善于思索。
)三、交代学习目标,明确阅读任务,确定阅读时间,结成攻关小组,读思画议。
(投影)1、阅读目标:自读课文,品析10个字:哀志佩蔑情理正反庄谐引导:围绕这些字,深入阅读课文,找出有关语句,简要谈谈你的理解就是佩服、崇敬的意思 ④蔑:就是轻蔑、瞧不起之意。
⑤情: 作者在文中表达的丰富的情感崇敬、怀念、愤恨的情感。
⑥理:关于年轻的哲理⑦⑧正和反是指作者在讲演中举的正面事例⑩谐:就是幽默、诙谐、引人发笑的 志 二组解决:理 四组解决:反分钟,各组开始比赛,看哪组率先完成。
学生读书、讨论,教师巡视、指导,了解学情。
29《在萧红墓前的五分钟讲演》教案(苏教版初二下册)1. 了解讲演和讲演的特点,了解对比论述的方法,诘、舐两字。
2. 初步学会按讲演的差不多结构分析课文,体会对比论述的方法,明白得言简意赅的语句。
3. 感受〝年轻精神〞,并以此自励。
[教学过程]第一教时[教学要点]结构、主题。
1. 导入新课:什么是讲演?〔单元提示〕公众场合是指:。
简介萧红〔注释〕简介郭沫假设。
2. 录音朗读:在萧红墓前作不多许多的五分钟讲演,对我们来讲如何样?对诗人、社会活动家郭沫假设呢?请一同学计时。
摸索:紧扣什么话题来讲演?3. 组织讨论:主题、结构。
1) 烈士墓前讲演,语调是凝重低沉的,但我们分明感受到了地底岩浆的奔突、炉中黑煤的燃烧!郭沫假设先生的感情之火,是在为谁燃烧?第四自然段末句。
郭老起初是预备如何样讲的?为何改变打算?〔某先生的讲话:颂扬了萧红女士光辉的一生,但何为年轻人,该从萧红女士身上汲取什么呢?令人摸不着头脑。
〕2) 如何样判定年轻人呢?请用〝不能……,而要……〞的句式归纳。
第六自然段:〝因此,……年龄〞。
判定的标准有两个,可偏废吗?〔不是专看,而是〝要紧的看〞〕具体如何讲呢?第六自然段末句〔两个〝死〞〕。
真是如此吗?男生齐读第五段。
那个地点有几个短语:〝老顽固〞、〝老腐败〞、〝活的木乃依〝,这些人的共同点是顽固、保守、逆历史潮流而动。
请举实例讲明之。
〔保守派、流氓地痞、贪官污吏、卖国贼……〕〝‘年轻精’充分的,虽老而不死〞,确实吗?请女生齐读第六自然段第一句。
请举实例讲明之〔古今中外,也可举教材显现的〕。
«春秋左传»:〝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再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
〞有年轻精神,就能立德、立功、立言。
那么,怎么讲什么是〝年轻精神〞呢?指名读第7~10自然段。
讨论,教师板书,学生整理笔记。
如何样追求真理呢?〔毫无成见、如饥似渴、虚心坦怀〕举实例:追求救国真理、科学真理……〝博爱〞具体是指:。
二九《在萧红墓前的五分钟讲演》学案学习目标:学习讲演的写法;把握字词;明白得文义。
一、自主学习整体感知,初读,学习字词一、给加点字注音,注意识记。
反诘.()人溺己溺.()舐.干()二、依照拼音写汉字,注意分辨。
雄biàn()感kǎi()木乃yī()3、查字典,说明以下成语,注意积存。
(1)理直气壮(2)迫不及待(3)打抱不平二、合作探讨(一)合作探讨之一:再读,理清结构讲演稿一样都有开头、主体、结尾三个紧密相关的部份,你能划分出这篇讲演稿的三个组成部份吗?(二)合作探讨之二:选读,把握内容一、作者以为“年轻”的实质是什么?二、讲演者论述了年轻精神的三个特点,他们各自的偏重点是什么?3、请找出揭露本文主旨的句子。
(三)合作探讨之三:品读。
(1)细读,琢磨章法一、这篇讲演开头的三段文字是不是“题外话”?什么缘故?二、作者在论述“年轻精神”时,采纳了正反对照的手法。
课文的第5段与第6段就是正反对照的典型段。
你能在文中再找出一样运用这种手法的段落并说说对照的作用吗?(2)品读,体味语言情理融合是本文在语言上的要紧特色,以下面这段话为例,请体会其饱含的情感色彩,说说其包括的深刻哲理。
年轻人之因此为年轻人,并非是单看年纪轻。
假设是单看年纪轻,咱们倒看见有好些年纪轻轻的人,却已经成了老腐败,老顽固,乃至活的木乃伊——尽管还活着,但早已死了,而且死了几千年。
反过来咱们在历史上也看见有好些年纪老的人,精神并非老,乃至有的人死了几千年,而一直都还像活着的年轻人一样。
因此一个人的年轻不年轻,并非是专看生理上的年龄,而要紧的仍是看精神上的年龄。
(四)、合作探讨之四:探讨质疑你对文中的“使自己年轻,使中国年轻”是如何明白得的?你以为二十一世纪的年轻人应如何做才能“使自己年轻,使中国年轻”?四、当堂检测:读写结合一、请仿照文中“他是一张白纸,毫无成见地去同意客观真理”的句式,再写出三个语句,只需在方框内填写有关词语,所填的词语要和空格后的内容衔接,而且不能重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