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语文·选修先秦诸子选读(人教版)练习:第一单元三、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Word版含解析
- 格式:doc
- 大小:626.00 KB
- 文档页数:9
课时作业3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基础巩固1.下列各项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A.由,诲女知之乎B.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C.过也,人皆见之D.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彫也【解析】A项,“女”通“汝”;B项,“食”通“蚀”;D项,“彫”通“凋”。
【答案】 C2.下面加点实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是知.也知:聪明B.小人之过也必文.文:文雅C.民信.之矣信:信任D.逝者..如斯夫逝者:往者,过去的【解析】文:掩饰。
【答案】 B3.下列句中加点的“于”用法和意义解说正确的一项是()①仲尼岂贤于.子乎②于.斯三者何先③躬自厚而薄责于.人④君子之至于.斯也A.①②相同,③④不同B.①②相同,③④相同C.①②不同,③④不同D.①②不同,③④相同【解析】①介词,比;②介词,对于;③介词,对于;④介词,到。
【答案】 C4.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属于古今异义词的一项是()A.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B.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C.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彫也D.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解析】C项中的“然后”,古义:这样以后。
今义:承接连词,表示一件事情之后接着又发生另一件事情。
其余三项,古今同义。
【答案】 C5.下列各组句子中的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①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②君子一言以为知.B.①过.而不改,是谓过矣②愿枉车骑过.之C.①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②足食.,足兵,民信之矣D.①躬自厚而.薄责于人②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解析】A项,①②两个“知”都通“智”,智慧,聪明。
B项,①名词用作动词,犯错误;②动词,拜访,探问。
C项,①通“蚀”;②粮食。
D项,①连词,表并列;②连词,连接主语和谓语,如果。
【答案】 A6.从词类活用的角度看,下列句中加点词的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例句:足.食,足兵,民信之矣A.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B.非道弘.人C.欲速.则不达D.过.而不改,是谓过矣【解析】例句中的“足”,为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充足。
高中语文第一单元三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训练(含解析)新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一、语基落实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 .诲.女(huǐ) 是知.也(zhì) 更.也(ɡēnɡ) B.弘.道(hónɡ) 薄.责(báo) 莒.父(Jǔ) C.无.欲速(wú) ní) yuè) D.后彫.(diāo) 逝.者(shì) 不舍.昼夜(shè) 解析:A 项,“诲”应读“huì”;B 项,“薄”应读“bó”;D 项,“舍”应读“shě”。
答案:C2下列各项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A .由,诲女知之乎B.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C.小人之过也必文D.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彫也解析:A 项,“女”通“汝”;B 项,“食”通“蚀”;D 项,“彫”通“凋”。
答案:C3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躬自厚而薄责.于人 责:要求。
B.更.也,人皆仰之 更:改正。
C.人能弘.道,非道弘人 弘:扩大、光大。
D.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舍:舍弃。
解析:D 项,舍:止息。
答案:D4下列句中加点的词与所给例句中加点词的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例: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彫也 A .吾末如之.何也已矣 B.小人之.过也必文 C.子之.武城 D.如日月之.食焉 解析:B 项与例句同,都是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A 项,代词,他;C 项,动词,往;D 项,结构助词,的。
答案:B5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古今意义不同的一项是( )A .夫子莞尔..而笑 B.过而不改..,是谓过矣 C.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彫也 D.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解析:C 项,“然后”在句中指“这样以后”。
答案:C二、阅读理解(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6~9题。
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大车无,小车无,其何以行之哉?”(《论语·为政》)子贡问政。
课时作业3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基础巩固1.下列各项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A.由,诲女知之乎B.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C.过也,人皆见之D.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彫也【解析】A项,“女”通“汝”;B项,“食”通“蚀”;D项,“彫”通“凋”。
【答案】 C2.下面加点实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是知.也知:聪明B.小人之过也必文.文:文雅C.民信.之矣信:信任D.逝者..如斯夫逝者:往者,过去的【解析】文:掩饰。
【答案】 B3.下列句中加点的“于”用法和意义解说正确的一项是()①仲尼岂贤于.子乎②于.斯三者何先③躬自厚而薄责于.人④君子之至于.斯也A.①②相同,③④不同B.①②相同,③④相同C.①②不同,③④不同D.①②不同,③④相同【解析】①介词,比;②介词,对于;③介词,对于;④介词,到。
【答案】 C4.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属于古今异义词的一项是()A.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B.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C.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彫也D.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解析】C项中的“然后”,古义:这样以后。
今义:承接连词,表示一件事情之后接着又发生另一件事情。
其余三项,古今同义。
【答案】 C5.下列各组句子中的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①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②君子一言以为知.B.①过.而不改,是谓过矣②愿枉车骑过.之C.①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②足食.,足兵,民信之矣D.①躬自厚而.薄责于人②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解析】A项,①②两个“知”都通“智”,智慧,聪明。
B项,①名词用作动词,犯错误;②动词,拜访,探问。
C项,①通“蚀”;②粮食。
D项,①连词,表并列;②连词,连接主语和谓语,如果。
【答案】 A6.从词类活用的角度看,下列句中加点词的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例句:足.食,足兵,民信之矣A.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B.非道弘.人C.欲速.则不达D.过.而不改,是谓过矣【解析】例句中的“足”,为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充足。
释文题“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语出《论语·为政》,意思是说,懂了就是懂了,不懂就是不懂。
这句话充分体现了孔子的生存智慧,他告诉我们要正视自己的无知,要坦然地承认自己的无知,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学到更多的知识。
从孔子身上,我们感受到一种生存的大智慧。
庄子也是先秦时期的一位文化巨人。
他曾经感慨:“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
”(《庄子·养生主》)对所有的人来说,这都是一个事实。
不管是古代还是现代,每一个人都注定要用有限的生命,来面对广阔无垠的知识海洋;相对于自己的无知而言,每一个人的知识都不过是沧海一粟。
那么,我们应该用什么样的态度,来对待自己的无知呢?孔子告诫我们,一个人的聪明不在于他比别人知道得多,而在于他坦然地承认自己的无知。
从孔子的告诫中,我们应该学会如何对待自己的无知。
明主旨本课所录选文集中反映了孔子生存的大智慧,孔子的很多观点,诸如要正视自己的无知,并想方设法改变自己的无知;要勇于承认自己的错误,并努力地改正错误;要严于律己,宽以待人;凡事不能急功近利,欲速则不达;要以诚信为本,取信于人;要坚守自己的志向节操,经得起各种考验;要珍惜时间,努力学习,奋发向上等,都闪耀着理性的光辉,给我们以深刻的启示,教会我们如何立身处世。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2)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3)小人之过也必文。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4)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一、夯实双基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C )A.诲.(huǐ)女是知.(zhì)也更.(ɡēnɡ)也B.弘.(hónɡ)道薄.(báo)责莒.(jǔ)父C.无.(wú)欲速无车兒(ní)无车兀(yuè)D.后彫.(diāo)逝.者(shì)舍.(shè)昼夜【解析】A.诲:huì,B.薄:bó,D.舍:shě2.下列句子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C )A.由,诲女知之乎。
B.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
C.小人之过也必文。
D.无欲速,无见小利。
E.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彫也。
【解析】A.女通“汝”,B.食通“蚀”,D.无通“毋”,E.彫通“凋”3.下列句子中的“过”字,意义不同的一项是导学号 46924038( A )A.过而不改,是谓过.矣B.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C.过.也,人皆见之D.小人之过.也必文【解析】A.过错,其它都是犯过错4.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意义相同的一项是导学号 46924039( D )A.知之为.知之为.国以礼,其言不让B.更.也,人皆仰之更.那堪,冷落清秋节C.无欲速.,无见小利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D.不舍.昼夜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解析】两个“舍”都是停止、放弃的意思。
A为:①是,②治理,B.更:①更正,②又,C.速:①快,②招致,动词。
5.下列句子中的加点词,和例句中的加点词意义相同的一项是导学号 46924040 ( B )例:逝者如斯夫.A.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B.亡之,命也夫.C.夫.三子者之言何如?D.夫.战,勇气也【解析】都是语气词,可译为“啊”6.下列句子中的“之”字,分类正确的一项是导学号 46924041( C )①诲女知之乎②君子之过也③人皆见之④小人之过也必文⑤民信之矣⑥然后知松柏之后彫也⑦闻弦歌之声⑧是鲁孔丘之徒与A.①③⑤/②④⑥⑧/⑦B.①③⑤/②④⑦⑧/⑥C.①③⑤/②④⑥/⑦⑧D.①/③⑤/②④⑦⑧/⑥【解析】代词/取独/结构助词7.下列对科举制度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导学号 46924042( D )A.太学:古代设在京城的最高学府。
三、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在生活中,我们常常能够听到一些耳熟能详、充满智慧、内涵丰富、脍炙人口的成语,如'欲速则不达''小不忍则乱大谋''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等。
同学们你们知道这些成语都出自哪儿吗?其实这些成语都出自几千年前的孔子之口。
孔子这位先哲圣人,给后人留下了太多的文化宝库,从他身上我们能够感受到一些有关人生和生存的大智慧。
今天我们学习的这篇文章中,就有很多非常有启发性的人生格言。
一、本文的内容比较简单,同学们可以先看注释,掌握重要词语。
1、为下列加红词语注音。
莒父____________ 輗____________ 軏____________ 彫____________(提示:jǔ、fǔ、ní、yuè、diāo)2、解释下列加红词语在句中的含义。
(1)诲女知之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是智也:____________。
(3)更也:____________。
(4)小人之过也必文:____________。
(5)人能弘道:____________。
(6)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子在川上曰:____________。
(8)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____________。
(提示:(1)教导;事物的道理(2)这(3)改变(4)掩饰(5)扩大、光大(6)自身、自己;远离(7)河(8)停止)3、找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指出是通什么字。
(1)诲女知之乎____________通____________。
(2)如日月之食焉____________通____________。
(3)无欲速____________通____________。
(4)然后知松柏之后彫也____________通____________。
(提示:(1)'女'通'汝'(2)'食'通'蚀'(3)'无'通'毋'(4)'彫'通'凋')4、指出下列句子中的特殊句式。
课时跟踪检测(三)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一、基础知识1.下列句子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A。
诲女知之乎 B.如日月之食焉C。
于斯三者何先D。
然后知松柏之后彫也解析:选C A项,女—汝;B项,食—蚀;D项,彫—凋。
2.下列句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A、错误!B、错误!C、错误!D、错误!解析:选C A项,代词,代车子;加强反问语气的副词。
B项,音节助词;代词,代子路。
C项,均为动词,担任。
D项,一定;假使。
3.下列加点的词的用法,和例句中加点词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例句:浴乎沂,风.乎舞雩A。
足.食,足兵,民信之矣B.过.而不改,是谓过矣C.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D.欲速.则不达解析:选B A项,使动用法;C项,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远离”;D项,形容词作动词,“快速完成”;B项与例句都是名词作动词.4.下列句式与“其何以行之哉”相同的一项是()A。
以吾一日长乎尔B.贤哉,回也C。
他人之贤者,丘陵也D。
不吾知也解析:选D D项与例句均为宾语前置句。
二、阅读理解(一)课内阅读阅读下面片段,完成5~8题.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论语·为政》)子曰:“不曰‘如之.何,如之何’者,吾末如之何也已矣!”(《论语·卫灵公》)子曰:“过而不改,是谓过矣!”(《论语·卫灵公》)子贡曰:“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
”(《论语·子张》)子夏曰:“小人之过.也必文。
"(《论语·子张》)5。
下列句中加点的词与例句中的“之”字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例: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A。
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B.过也,人皆见之.C。
不曰“如之.何,如之何”者D.更也,人皆仰之.解析:选A例句与B、C、D三项中的“之”是代词。
A项中的“之”为结构助词。
三、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释文题“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语出《论语·为政》,意思是说,懂了就是懂了,不懂就是不懂。
这句话充分体现了孔子的生存智慧,他告诉我们要正视自己的无知,要坦然地承认自己的无知,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学到更多的知识。
从孔子身上,我们感受到一种生存的大智慧。
庄子也是先秦时期的一位文化巨人。
他曾经感慨:“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
”(《庄子·养生主》)对所有的人来说,这都是一个事实。
不管是古代还是现代,每一个人都注定要用有限的生命,来面对广阔无垠的知识海洋;相对于自己的无知而言,每一个人的知识都不过是沧海一粟。
那么,我们应该用什么样的态度,来对待自己的无知呢?孔子告诫我们,一个人的聪明不在于他比别人知道得多,而在于他坦然地承认自己的无知。
从孔子的告诫中,我们应该学会如何对待自己的无知。
明主旨本课所录选文集中反映了孔子生存的大智慧,孔子的很多观点,诸如要正视自己的无知,并想方设法改变自己的无知;要勇于承认自己的错误,并努力地改正错误;要严于律己,宽以待人;凡事不能急功近利,欲速则不达;要以诚信为本,取信于人;要坚守自己的志向节操,经得起各种考验;要珍惜时间,努力学习,奋发向上等,都闪耀着理性的光辉,给我们以深刻的启示,教会我们如何立身处世。
1.词语理解(1)通假字①由,诲女.知之乎通“________”,____________②知之为知.之……是知也通“________”,____________③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通“________”,____________④无.欲速,无见小利通“________”,____________⑤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彫.也通“________”,____________ (2)一词多义①信⎩⎪⎨⎪⎧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足食,足兵,民信.之矣: 信.可乐也: 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 欲信.大义于天下: 自可断来信.,徐徐更谓之:②过⎩⎪⎪⎨⎪⎪⎧雷霆乍惊,宫车过.也: 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君子之过.也: 过.而能改,善莫大焉: 闻大王有意督过.之: 愿枉车骑过.之: 裘马过.世家焉:③舍⎩⎪⎨⎪⎧shè⎩⎨⎧ 南北百里,东西一舍.: 渔夫樵父之舍.,皆可指数: shě⎩⎨⎧ 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3)古今异义 ①是.知也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判断动词,表肯定。
三、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一、语基落实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诲.女(huǐ) 是知.也(zhì) 更.也(ɡēnɡ)B.弘.道(hónɡ) 薄.责(báo) 莒.父(Jǔ)C.无.欲速(wú) 无(ní) 无(yuè)D.后彫.(diāo) 逝.者(shì) 不舍.昼夜(shè)项,“诲”应读“huì”;B项,“薄”应读“bó”;D项,“舍”应读“shě”。
2下列各项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A.由,诲女知之乎B.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C.小人之过也必文D.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彫也项,“女”通“汝”;B项,“食”通“蚀”;D项,“彫”通“凋”。
3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躬自厚而薄责.于人责:要求。
B.更.也,人皆仰之更:改正。
C.人能弘.道,非道弘人弘:扩大、光大。
D.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舍:舍弃。
项,舍:止息。
4下列句中加点的词与所给例句中加点词的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彫也A.吾末如之.何也已矣B.小人之.过也必文C.子之.武城D.如日月之.食焉项与例句同,都是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A项,代词,他;C项,动词,往;D项,结构助词,的。
5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古今意义不同的一项是( )A.夫子莞尔..而笑B.过而不改..,是谓过矣C.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彫也D.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项,“然后”在句中指“这样以后”。
二、阅读理解(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6~9题。
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大车无,小车无,其何以行之哉?”(《论语·为政》)子贡问政。
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
”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曰:“去兵.。
”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曰:“去食。
三、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一、基础达标1.下列句子中,加点实词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A.⎩⎪⎨⎪⎧人而无信.民信.之矣 B.⎩⎪⎨⎪⎧小人之过.也必文过而不改,是谓过.矣 C.⎩⎪⎨⎪⎧如日月之食.焉足食.,足兵D.⎩⎪⎨⎪⎧人皆见.之无见.小利 解析:D 项,均为动词,看见。
A 项,名词,信用/动词,信任。
B 项,动词,犯错误/名词,错误。
C 项,通“蚀”,动词,亏、缺/名词,粮食。
答案:D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而:如果 B .是谓.过矣 谓:所谓C .躬自厚而薄责.于人 责:要求D .更也,人皆仰.之 仰:景仰 解析:B 项,谓:叫作、是。
答案:B3.下列句子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A .诲女知之乎B .如日月之食焉C .于斯三者何先D .然后知松柏之后彫也 解析:A 项,女—汝;B 项,食—蚀;D 项,彫—凋。
答案:C4.下列句子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A.⎩⎪⎨⎪⎧其.何以行之哉其.何伤于日月乎 B.⎩⎪⎨⎪⎧其何以行之.哉是故哂之. C.⎩⎪⎨⎪⎧子夏为.莒父宰愿为.小相焉D.⎩⎪⎨⎪⎧小人之过也必.文必.不得已而去 解析:C 项,均为动词,担任。
A 项,代词,代车子/副词,加强反问语气。
B 项,音节助词/代词,代子路。
D 项,副词,一定/副词,假使。
答案:C二、阅读鉴赏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8题。
鲁定公问于颜回曰:“子亦闻东野毕之善御乎?”对曰:“善则善矣。
虽然,其马将必佚。
”定公色不悦,谓左右曰:“君子固.有诬人也。
”颜回退。
后三日,牧来诉之曰:“东野毕之马佚,两骖曳两服入于厩。
”公闻之,越席而起,促驾召颜回。
回至,公曰:“前日寡人问吾子以东野毕之御而子曰善则善矣其马将佚不识吾子奚以知之?”颜回对曰:“以政知之。
昔者帝舜巧.于使民,造父巧于使马。
舜不穷其民力,造父不穷其马力,是.以舜无佚民,造父无佚马。
三、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一、夯基训练1.以下句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为哪一项 ()A.诲女知之乎B.君子之过也 ,如日月之食焉C.子夏曰 : “小人之过也必文。
”D.无欲速答案: C分析: A 项 ,女,通“汝”;B项,食,通“蚀”;D项,无,通“毋”,不要。
2.以下句中加点词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不同样的一项为哪一项()A. 子在川上曰 : “逝者如斯夫 ,不舍日夜 ! ”..B.见小利则大事不可..C.岁寒 ,而后知松柏以后彫也..D.君子之过也 ,如日月之食焉..答案: C分析: C 项中的“而后”,古义 :这样此后。
今义 :承接连词 ,表示一件事情以后接着又发生另一件事情。
其余三项,古今同义。
3.以下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同样的一项为哪一项 ()①知之为知之 ,不知为不知 ,是知也A. {②君子一言认为知①过而不改 ,是谓过矣B.{②愿枉车骑过之①君子之过也 ,如日月之食焉C.{②足食 ,足兵 ,民信之矣①人而无信 ,不知其可也D.{②低眉信手续续弹答案: A分析: A 项,①②两个“知”都通“智”,形容词 ,智慧、聪慧。
B 项,①名词用作动词 ,出错误 ;②动词 ,拜见、探听。
C 项,①通“蚀”,亏耗 ;②名词 ,粮食。
D 项,①名词 ,信誉;②副词 ,随意。
4.以下句中加点的“于”的意义和用法 ,剖析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 ()( 导学号 50730006)①仲尼岂贤于子乎②于斯三者何先③躬自厚而薄责于人④吾...十有五而志于学.A. ①②同样 ,③④不一样B. ①②同样 ,③④同样C.①②不一样 ,③④不一样D.①②不一样 ,③④同样答案: D分析:①介词 ,比;②介词 ,关于 ;③和④都是介词 ,关于。
5.以下各句的文言句式与例句同样的一项为哪一项()例句 :知之为知之 ,不知为不知 ,是知也A. 子夏为莒父宰 ,问政B.过而不改 ,是谓过矣C.其何以行之哉D.躬自厚而薄责于人答案: B分析:例句与 B 项都是判断句。
双基限时练(三)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一、基础巩固1.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旋律天籁协奏曲休止符余音缭绕不绝如缕B.文采脚本座右铭俱乐部鸿篇巨制异曲同功C.履职禀报亲合力传帮带弊绝风清惠民工程D.机率调剂孺子牛气垫船顾名思义一如既往解析B.功—工;C.合—和;D.机—几。
答案 A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解析A.比/对;B.这/就;C.都是“如果”之意;D.用/因为。
答案 C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解析A.信用/信任;B.犯了错误/错误;C.通“蚀”/粮;D.看见。
答案 D4.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现在我们单位职工上下班或步行,或骑车,为的是倡导绿色、低碳生活。
尤其可喜的是,始作俑者....是我们新来的局长。
B.几年前,学界几乎没有人不对他的学说大加挞伐,可现在当他被尊奉为大师之后,移樽就教....的人简直要踏破他家的门槛。
C.他是当今少数几位声名卓着的电视剧编剧之一,这不光是因为他善于编故事,更重要的原因是他写的剧本声情并茂....,情节曲折。
D.旁边一位中学生模样的青年诚恳地说:“叔叔,这些都是名人的字画,您就买一幅吧,挂在客厅里不仅美观大方,还可附庸风雅....。
”解析A.始作俑者:比喻恶劣风气的创始人。
不合句意。
B.移樽就教:比喻主动去向人请教。
符合句意。
C.声情并茂:指演唱的音乐、唱腔和表达的感情都很动人。
D.附庸风雅:指缺乏文化修养的人为了装点门面而结交文人,参加有关文化活动。
答案 B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编队参谋长在“连云港”号指挥现场告诉《国际先驱导报》记者,这是中国海军首次组织和指挥这么多国家进行海上联合搜救任务,整个搜救计划由中方拟定。
B.人民币升息可能会加大人民币升值压力。
一般来说,如果利率上涨,持有货币的意愿会增加,汇率也会相应走高。
C.美国在捷克部署导弹防御雷达设备的计划3月17日遭遇挫折,原因是计划部署雷达的军事基地附近一个村庄的居民通过“公决”的形式否决了这一会给身体健康带来危害的行为。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导学案教学目标:1.理解、运用文中关于学习、从政和为人处世的名言警句,进一步培养文言阅读能力。
2.感受孔子光辉人格魅力,感受人生和生存的大智慧。
3.联系自身学习实际,体会课文丰富的内蕴,端正学习态度,改进学习方法。
教学重点:1.分析文中内涵丰富、脍炙人口的成语的主要思想内涵。
2.重点欣赏文中关于学习和为人处世等方面的片段并且尽可能背诵。
教学难点:深层理解文章内蕴;引导学生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导学过程:一、本文的内容比较简单,同学们可以先看注释,掌握重要词语。
1、为下列加红词语注音。
莒父____________ 輗____________ 軏____________ 彫____________2、解释下列加线词语在句中的含义。
(1)诲女知之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是智也:____________。
(3)更也:____________。
(4)小人之过也必文:____________。
(5)人能弘道:____________。
(6)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子在川上曰:____________。
(8)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____________。
3、找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指出是通什么字。
(1)诲女知之乎______通______。
(2)如日月之食焉_______通________。
(3)无欲速_______通_______(4)然后知松柏之后彫也______通_____。
4、指出下列句子中的特殊句式。
(1)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2)过而不改,是谓过矣!(3)其何以行之哉?5、指出下列词语在句中的意思。
(1)知之为知之为____________子夏为莒父宰为____________ (2)过而不改而____________人而无信而____________二、结合注释,疏通文意。
三、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孔子主张“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对不知道的事物采纳存而无论的态度,那么中智以下的人自然不行能样样都知道。
除了神怪幽明之事外,认可有所知、有所不知,是一种老实的态度,也是最聪慧的态度。
惟其有所“不知”,才能成其“有所知”。
美字体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赏美文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蒲雯韩愈在《师说》中,尖利地责备了当时社会上耻于从师的恶习:“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惑而不从师,其结果要么诱惑无知,要么就是不懂装懂。
我由此联想到孔子曾说过的话:“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孔子认为,学习是老老实实的事,认可自己有不懂的地方,自己就是认识上的一种进步。
但是,在我们身旁,不懂装懂,自认为是,因羞于脸面而不敢去问的人却不在少量,而这类心理和思想就大大克制了我们的发展,抵消了人们的才能和努力,令人的骄傲自满心理潜滋暗长,因此就没有了“无知感”“求知欲”,“不知”便认为“知”,这才是最可怕的无知。
但是,那些真实的学识家,由于懂得学无止境,所以总能看到自己无知的一面。
孔子曾说:“盖有不知而作之者,我无是也。
多闻,择其善者而从之,常见而识之,知之次也。
”孔子其实不否定“生而知之”,但他认为自己不是这样的人。
他多次谈到,他的成绩受益于虚心勤学。
正由于这样,孔子关于不懂装懂、侃侃而谈的行为是痛心疾首的。
有这样一个例子:有一位青年对誉满全世界的大科学家爱因斯坦称自己“无知”并感觉百思不解。
于是他向爱因斯坦问了这个问题,爱因斯坦笑着顺手取出一张纸,在上边画了一大一小两个圆圈。
而后指着大圆圈说,我的知识圈比你大,自然未知领域的接触面也比你大。
可见,知识越是增添,“无知感”越是激烈,这就是有成就的伟人、学者们的广泛领会。
法国数学家笛卡尔说过:愈学习,愈发现自己的无知。
由此可知,此刻的我们,就更应懂得学识的道理,莫非我们还有原由“惑而不从师”吗?翻开人类的前进史,从太古到此刻,再到未来,都是人们对四周事物由“不知”到“知”的逐渐完美的认识过程,过去这样,未来也是这样,所以人类的发展,既要靠有知来发现,更需要有着“无知感”的有志者去开辟。
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第1单元3、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三、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知识·梳理]第1步读准字音——千言万语总关音诲.(huì)女莒父..(Jǔ fǔ)(ní)(yuè)彫.(diāo) 第2步识记通假——奥妙无穷方块字(1)诲女知之乎(“女”,通“汝”)(2)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食”,通“蚀”)(3)无欲速,无见小利(“无”,通“毋”,不要)(4)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彫也(“彫”,通“凋”,衰落)第3步一词多义——看我七十二变(1)过君子之过.也(犯错误,动词)过.犹不及(超过、越过,动词)愿枉车骑过.之(拜访,动词)(2)知诲汝知.之乎(懂得、明白,动词)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懂得,了解,动词)是知.也(聪明,形容词)君子一言以为知.(通“智”,智慧,名词)(3)信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信用、诚信,名词)烟涛微茫信.难求(实在、确实,副词)忌不自信.(相信,动词)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信物、凭证,名词)低眉信.手续续弹(任意、随意,副词)第4步古今异义——词语的昨天和今天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彫也古义:这样以后今义:承接连词第5步词类活用——词性变异含义迥(1)过.而不改,是谓过矣(名词用作动词,犯过错)(2)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形容词用作动词,严格要求) (3)欲速.则不达(形容词用作动词,快速完成) (4)足.食,足.兵,民信之矣(使动用法,使……足够、充足) (5)小人之过也必文.(名词作动词,掩饰) (6)则远.怨矣(使动用法,使……远离) 第6步文言句式——特殊句式多留意(1)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判断句) 译文:懂就是懂,不懂就是不懂,这就是聪明。
(2)过而不改,是谓过矣!(判断句) 译文:犯了错误不改正,这就是错误啊!(3)躬自厚而薄责于人。
(宾语前置) 译文:严于要求自己,而少要求别人。
三、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孔子主张“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对不知道的事物采取存而不论的态度,那么中智以下的人当然不可能样样都知道。
除了神怪幽明之事外,承认有所知、有所不知,是一种老实的态度,也是最聪明的态度。
唯其有所“不知”,才能成其“有所知”。
【课内挖掘】课内素材到孔子那里寻找生存的智慧早在1988年,全世界诺贝尔奖获得者在法国巴黎集会,瑞典科学家汉内斯·阿尔文博士(1970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在其等离子物理学研究领域中的辉煌生涯将近结束时,这位科学界的老人对人类的生存与发展产生了一种深深的忧患意识,演讲中说道:“人类要生存下去,就必须回到25个世纪以前去吸取孔子的智慧。
”这是对孔子的高度评价。
本文节选的孔子与弟子们的对话,分别从求知、为人、从政、治国、处世等方面给予我们深远的启示。
求知方面,要实事求是,正视自己的无知,知错能改。
因为人的知识再丰富,总有不懂的问题,只有采取实事求是的态度,正视自己的无知,才能学到更多的知识。
另外,“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有了过错并不可怕,可怕的是知道错了,不加改正。
处世方面,要严于律己,宽以待人。
因为人与人相处难免会有各种矛盾与纠纷,一旦发生了矛盾,人应该多作自我批评,而不能一味指责别人的过错,这是保持良好和谐的人际关系所不能缺少的原则。
从政方面,要切记“欲速则不达”,勿贪求小利。
做任何事情都要遵循事物发展的规律,循序渐进;急功近利,贪求小利,就做不成大事。
治国处世方面,要讲究诚信,因为诚信是人立身处世的基点,人无信不立,所以在工作、学习、交往等方面都要讲诚信。
运用角度【课外应用】掀开人类的行进史,从远古到现在,再到将来,都是人们对周围事物由“不知”到“知”的逐步完善的认识过程,过去如此,将来也是如此,所以人类的发展,既要靠有知来发现,更需要有着“无知感”的有志者去开拓。
所以,我们这一代青少年,就更应该总结前人的教训,要有疑就问,有意识去问,有胆量去问。
三、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孔子主张“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对不知道的事物采取存而不论的态度,那么中智以下的人当然不可能样样都知道。
除了神怪幽明之事外,承认有所知、有所不知,是一种老实的态度,也是最聪明的态度。
唯其有所“不知”,才能成其“有所知”。
韩愈在《师说》中,尖锐地批判了当时社会上耻于从师的陋习: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惑而不从师,其结果要么迷惑无知,【课内挖掘】课内素材到孔子那里寻找生存的智慧早在1988年,全世界诺贝尔奖获得者在法国巴黎集会,瑞典科学家汉内斯·阿尔文博士(1970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在其等离子物理学研究领域中的辉煌生涯将近结束时,这位科学界的老人对人类的生存与发展产生了一种深深的忧患意识,演讲中说道:“人类要生存下去,就必须回到25个世纪以前去吸取孔子的智慧。
”这是对孔子的高度评价。
本文节选的孔子与弟子们的对话,分别从求知、为人、从政、治国、处世等方面给予我们深远的启示。
求知方面,要实事求是,正视自己的无知,知错能改。
因为人的知识再丰富,总有不懂的问题,只有采取实事求是的态度,正视自己的无知,才能学到更多的知识。
另外,“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有了过错并不可怕,可怕的是知道错了,不加改正。
处世方面,要严于律己,宽以待人。
因为人与人相处难免会有各种矛盾与纠纷,一旦发生了矛盾,人应该多作自我批评,而不能一味指责别人的过错,这是保持良好和谐的人际关系所不能缺少的原则。
从政方面,要切记“欲速则不达”,勿贪求小利。
做任何事情都要遵循事物发展的规律,循序渐进;急功近利,贪求小利,就做不成大事。
治国处世方面,要讲究诚信,因为诚信是人立身处世的基点,人无信不立,所以在工作、学习、交往等方面都要讲诚信。
运用角度【课外应用】掀开人类的行进史,从远古到现在,再到将来,都是人们对周围事物由“不知”到“知”的逐步完善的认识过程,过去如此,将来也是如此,所以人类的发展,既要靠有知来发现,更需要有着“无知感”的有志者去开拓。
所以,我们这一代青少年,就更应该总结前人的教训,要有疑就问,有意识去问,有胆量去问。
泰戈尔为自以为是的人画了这样一幅像:“青烟对天空夸口,灰烬对大地夸口,都以为它们是火的兄弟。
”蒙田则把真正有学问的人比喻成麦穗:“当它们还是空的,它们就茁壮挺立,昂首藐视;但当它到臻于成熟,饱含鼓胀的麦粒时,便开始低垂下来,不露锋芒。
”因此,只有我们有了“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的意识,才能“从而师之”,才会有所发展。
一、基础达标1.下列句子中,加点实词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A.⎩⎪⎨⎪⎧人而无信.民信.之矣B.⎩⎪⎨⎪⎧小人之过.也必文过而不改,是谓过.矣 C.⎩⎪⎨⎪⎧如日月之食.焉足食.,足兵D.⎩⎪⎨⎪⎧人皆见.之无见.小利 解析:D 项,均为动词,看见。
A 项,名词,信用/动词,信任。
B 项,动词,犯错误/名词,错误。
C 项,通“蚀”,动词,亏、缺/名词,粮食。
答案:D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而:如果 B .是谓.过矣 谓:所谓C .躬自厚而薄责.于人 责:要求D .更也,人皆仰.之 仰:景仰 解析:B 项,谓:叫作、是。
答案:B3.下列句子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A .诲女知之乎B .如日月之食焉C .于斯三者何先D .然后知松柏之后彫也 解析:A 项,女—汝;B 项,食—蚀;D 项,彫—凋。
答案:C4.下列句子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A.⎩⎪⎨⎪⎧其.何以行之哉其.何伤于日月乎 B.⎩⎪⎨⎪⎧其何以行之.哉是故哂之. C.⎩⎪⎨⎪⎧子夏为.莒父宰愿为.小相焉D.⎩⎪⎨⎪⎧小人之过也必.文必.不得已而去解析:C项,均为动词,担任。
A项,代词,代车子/副词,加强反问语气。
B项,音节助词/代词,代子路。
D项,副词,一定/副词,假使。
答案:C二、阅读鉴赏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8题。
鲁定公问于颜回曰:“子亦闻东野毕之善御乎?”对曰:“善则善矣。
虽然,其马将必佚。
”定公色不悦,谓左右曰:“君子固.有诬人也。
”颜回退。
后三日,牧来诉之曰:“东野毕之马佚,两骖曳两服入于厩。
”公闻之,越席而起,促驾召颜回。
回至,公曰:“前日寡人问吾子以东野毕之御而子曰善则善矣其马将佚不识吾子奚以知之?”颜回对曰:“以政知之。
昔者帝舜巧.于使民,造父巧于使马。
舜不穷其民力,造父不穷其马力,是.以舜无佚民,造父无佚马。
今东野毕之御也,升马执辔,御体正矣;步骤驰骋,朝礼毕矣;历险致远,马力尽矣,然而犹乃求马不已。
臣以此知之。
”公曰:“善,诚若吾子之言也。
吾子之言,其义大矣。
愿少进乎。
”颜回曰:“臣闻之,鸟穷则啄,善穷则攫,人穷则诈,马穷则佚。
自古及今,未有穷其下而能无危者也。
”公悦,遂以告孔子。
孔子对曰:“夫其所以为颜回者,此之类也。
岂足多.哉!”(选自《孔子家语·颜回》)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君子固.有诬人也固:原来B.昔者帝舜巧.于使民巧:灵巧C.是.以舜无佚民是:此,这D.岂足多.哉多:称赞解析:巧:高妙,擅长。
答案:B6.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前日寡人问吾子/以东野毕之御/而子曰善/则善矣/其马将佚/不识吾子/奚以知之B.前日寡人问吾子以东野毕之御/而子曰善/则善矣/其马将佚/不识吾子奚以知之C.前日寡人问吾子/以东野毕之御/而子曰善则善矣/其马将佚/不识吾子/奚以知之D.前日寡人问吾子以东野毕之御/而子曰/善则善矣/其马将佚/不识吾子奚以知之解析:可据文段中动词的含义进行断句。
答案:D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A.鲁定公开始认为颜回对东野毕有偏见,后来,在掌管畜牧的官员的进谏下,他改变了自己的看法。
B.颜回认为,不管是驭马,还是治民,都要持之有方,否则就会产生严重的后果。
C.颜回认为东野毕的驭马技能虽然比较高明,但他同造父一样,都远未达到尽善尽美的境地。
D.鲁定公心悦诚服地向孔子转述了颜回的话,孔子分析了颜回之所以成为颜回的心理原因。
解析:A项,“在掌管畜牧的官员的进谏下”表述有误,应该是听了掌管畜牧的官员的回报,证实颜回的判断正确后,通过深入的对话明白了。
C项,错误在于“他同造父一样……的境地”,这里是说他不能像造父那样“不穷其马力”。
D项,错误在于“孔子分析了颜回之所以成为颜回的心理原因”,原文中的意思应该是孔子分析了颜回有这方面的认识能力。
答案:B8.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公闻之,越席而起,促驾召颜回。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自古及今,未有穷其下而能无危者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翻译时要以直译为主,注意对“越”“促驾”“穷其下”等重点词语的落实。
答案:(1)鲁定公听说了这件事,离开座席站起来,派人把颜回召回来。
(2)从古到今,没有听说使他的臣民穷困而国家没有危险的啊。
参考译文:鲁定公问颜回说:“先生你也听说东野毕擅长驭马吗?”(颜回)回答说:“擅长是擅长。
即使是这样,他的马将来一定会逃走。
”定公面色不高兴,对左右随从说:“君子原来也会陷害别人。
”颜回退下。
过了三天,饲马人来陈述说:“东野毕的马逃走了,两匹骖马拉着两匹服马进了马厩。
”鲁定公听说了这件事,离开座席站起来,派人把颜回召回来。
颜回到了,定公说:“前几天我向您询问东野毕驭马,您说‘擅长是擅长,但是他的马将来一定会逃走’,不知道您凭什么知道这件事?”颜回回答说:“凭治理国家可以知道。
从前帝舜擅长管理百姓,造父擅长驭马。
舜不穷尽百姓的力,造父不穷尽马的力,因此舜没有逃亡的百姓,造父没有逃跑的马。
现在东野毕驭马,登车执辔,正体端坐;急速驾驶,用尽朝礼;经历危险的地方到达远方,马力用尽了,然而还不停地苛求马。
我凭这知道。
”定公说:“对,的确像您所说的那样。
您的话,意义很大啊,希望您再说一些。
”颜回说:“我听说,鸟急了就会乱啄,兽急了就会乱抓,人急了就会叛乱,马急了就会逃跑。
从古到今,没有听说使他的臣民穷困而国家没有危险的啊。
”定公很高兴,把这件事告诉孔子。
孔子回答说:“他之所以是颜回,就是这样。
哪里值得去夸奖呢?”三、语言运用9.请以“社会承传”为开头重组下面的句子,可增删个别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
赵孟的墨迹显露出多重人格结构的聚合,这种现象虽然与“融汇百家而了无痕迹”的观点相悖,却清楚地显示了个体人格受制于社会承传这一文化特征。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考查句式的变化,重组时要注意做到语句通顺,符合原意,不得另用开头。
答案:社会承传制约着个体人格这一文化特征,清楚地显示在赵孟的墨迹显露出多重人格结构的聚合的现象中,虽然这种现象与“融汇百家而了无痕迹”的观点相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