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准成本科目
- 格式:xls
- 大小:47.00 KB
- 文档页数:6
SAP 标准成本、计划成本、目标成本、实际成本计算公式(1)标准成本=标准价*标准量即根据物料主数据上的标准价S*BOM上的物料数量等到标准价,一般来讲我们是通过T-code CK24 发布出来,即我们在物料主数据成本视图2看到的就是标准价。
(2)目标成本=标准价*实际量,标准价同(1),实际量的来源于T-code CO11N 报工后的工时得到。
所以如果你的目标成本有误,一定要去查一下是否没有报工。
(3)实际成本=实际价格*实际量,因为你是采用标准价,所以出入库都是标准价格,系统本身并没有实际价格,但是在CO88 结算后会结算出产品差异,即标准价+差异=实际价格。
(4)计划成本=计划价格*计划数量+作业价格*计划数量,计划成本为生产订单计划生产量*计划生产变式中定义的价格,计划成本同目标成本的差别是:目标成本是成本控制的需要,计划成本是企业全面预算和计划控制的需要,计划成本核算的时间为计划订单产生时,当你保存订单时已计划成本会自动计算,如果你做出的更改与成本核算有关,则在你保存订单时,会重新计算已计划的成本。
在生产订单中实际成本的计算如下:1、直接材料成本:是为生产订单直接领用的物料成本,等于本张订单领用物料的数量*此物料主数据中的价格,数据来源于MM模块;2、直接人工费:等于本张订单耗用的实际工时*本产品的单位小时人工费率,实际工时在订单确认时输入,单位小时人工费率来自于作业价格,通过工艺路线中的工作中心计算得出,其贷方为对应的成本中心;3、制造费用:等于本张订单耗用的实际工时*本产品的单位小时制造费费率,实际工时在订单确认时输入,单位小时制造费率来自于作业价格,通过工艺路线中的工作中心计算得出,其贷方为对应的成本中心;实际成本同目标成本对比计算差异,以进行成本控制。
假定下面的场景1. 成品A 下面需要两个组件B(2个)、 C(3个);2. 原材料B的成本视图有三个价格:标准价格-2元;计划价格-1.5元;移动平均价-2.2元;3. 原材料C的成本视图也有三个价格:标准价格-3元;计划价格-2.6元;移动平均价-2.5元;注:根据核算变式中定义的存取顺序取价4. 成本中心对应的价格为:人工-3元/H; 机器-2元/H ;(KP26中的价格-计划作业价格)5. 工艺路线数据(只有一道工序):人工-0.5小时;机器-0.6小时;6 .有生产订单要生成成品A50件;7. 月末成本中心分割、价格计算、生产订单价格重估后成本中心实际价格为:人工-6元/H; 机器-5元/H,实际工时: 人工0.2, 机器0.3 8. 入库数量为20件标准成本= 50_ * ( 2*2+3*3 +0.5*3 +0.6*2)这里标准成本的核算变式PPC1是取原材料的标准价计划成本= 50*( 2*1.5+3*2.6 +0.5*3 +0.6*2) 这里订单核算变式PPP1取的是原材料的计划价,这里可能修改订单组件目标成本= 20*( 2*2+3*3 +0.2*3 +0.3*2)实际成本= 20*( 2*2.2+3*2.5 +0.2*6 +0.3*5) 这里数量和价格都是实际数,原材料取价根据PPP2里面定义的取数逻辑。
标准成本法存货科目
标准成本法是一种用于计算和核算存货成本的方法。
在标准成本法下,存货科目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原材料成本,原材料成本是指用于生产过程中直接投入的材料的成本,包括购买原材料的费用、运输费用、关税等。
2. 直接人工成本,直接人工成本是指直接参与生产过程中所需的人工费用,包括工人的工资、福利费用等。
3. 制造费用,制造费用是指与生产过程直接相关的费用,包括生产设备的折旧费用、维修费用、工厂租金、能源消耗费用等。
4. 间接费用,间接费用是指与生产过程间接相关的费用,无法直接归属于某个具体产品,但对整体生产过程有影响,包括管理人员的工资、办公用品费用、保险费用等。
5. 生产成本差异,生产成本差异是指实际产生的成本与标准成本之间的差异,可能由于原材料价格波动、人工效率变化、制造过程中的浪费等因素引起。
6. 期末存货调整,根据标准成本法,期末存货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以反映实际的存货价值。
这可能包括对过时、损坏或陈旧的存货进行减值处理。
需要注意的是,标准成本法是一种理论上的计算方法,用于衡量存货的成本,而实际的存货成本可能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如市场价格波动、供应链变动等。
因此,在实际应用中,还需要结合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和分析。
SAP 标准成本、计划成本、目标成本、实际成本计算公式(1)标准成本=标准价*标准量即根据物料主数据上的标准价S*BOM上的物料数量等到标准价,一般来讲我们是通过T-codeCK24 发布出来,即我们在物料主数据成本视图2看到的就是标准价。
(2)目标成本=标准价*实际量,标准价同(1),实际量的来源于T-code CO11N报工后的工时得到。
所以如果你的目标成本有误,一定要去查一下是否没有报工。
(3)实际成本=实际价格*实际量,因为你是采用标准价,所以出入库都是标准价格,系统本身并没有实际价格,但是在CO88 结算后会结算出产品差异,即标准价+差异=实际价格。
(4)计划成本=计划价格*计划数量+作业价格*计划数量,计划成本为生产订单计划生产量*计划生产变式中定义的价格,计划成本同目标成本的差别是:目标成本是成本控制的需要,计划成本是企业全面预算和计划控制的需要,计划成本核算的时间为计划订单产生时,当你保存订单时已计划成本会自动计算,如果你做出的更改与成本核算有关,则在你保存订单时,会重新计算已计划的成本。
在生产订单中实际成本的计算如下:1、直接材料成本:是为生产订单直接领用的物料成本,等于本张订单领用物料的数量*此物料主数据中的价格,数据来源于MM模块;2、直接人工费:等于本张订单耗用的实际工时*本产品的单位小时人工费率,实际工时在订单确认时输入,单位小时人工费率来自于作业价格,通过工艺路线中的工作中心计算得出,其贷方为对应的成本中心;3、制造费用:等于本张订单耗用的实际工时*本产品的单位小时制造费费率,实际工时在订单确认时输入,单位小时制造费率来自于作业价格,通过工艺路线中的工作中心计算得出,其贷方为对应的成本中心;实际成本同目标成本对比计算差异,以进行成本控制。
假定下面的场景1. 成品A下面需要两个组件B(2个)、 C(3个);2. 原材料B的成本视图有三个价格:标准价格-2元;计划价格-元;移动平均价-元;3. 原材料C的成本视图也有三个价格:标准价格-3元;计划价格-元;移动平均价-元;注:根据核算变式中定义的存取顺序取价4. 成本中心对应的价格为:人工-3元/H; 机器-2元/H ;(KP26中的价格-计划作业价格)5. 工艺路线数据(只有一道工序):人工-小时;机器-小时;6 .有生产订单要生成成品A50件;7. 月末成本中心分割、价格计算、生产订单价格重估后成本中心实际价格为:人工-6元/H; 机器-5元/H,实际工时: 人工,机器 8.入库数量为20件标准成本= 50_ * ( 2*2+3*3 +*3 +*2)这里标准成本的核算变式PPC1是取原材料的标准价计划成本= 50*( 2*+3* +*3 +*2) 这里订单核算变式PPP1取的是原材料的计划价,这里可能修改订单组件目标成本= 20*( 2*2+3*3 +*3 +*2)实际成本= 20*( 2*+3* +*6 +*5) 这里数量和价格都是实际数,原材料取价根据PPP2里面定义的取数逻辑。
标准成本与实际成本中国的会计法规,认可的是实际成本法。
大多数外资企业和国外ERP软件,均要求标准成本法,因此其间产生了矛盾,同时,也产生了需求:在中国投资的国外企业,要求会计体系符合中国会计制度要求,即实际成本法。
同时提供国外母公司的报表要求,即标准成本法。
我们见过这种既能满足标准成本法,同时又能满足实际成本法核算要求的ERP软件吗?可能有人会说,有的,XXX软件就行。
但可能不是这么简单。
应用ERP,同时支持两种差异庞大的会计核算体系,其难度是显而易见。
那个地点就简单说几点标准成本核算体系和ERP系统设计思路:1、业务数据按单据设计规那么,在储存或审核确认时,即自动生成会计凭证,储存在业务系统的凭证库中。
假如业务人员要修改业务数据,会计凭证也随着业务数据的变化而变化;2、采购差异数据、生产差异数据的聚拢,是利用业务系统会计凭证传到总账系统中后,财务归集运算得到的。
业务系统不进行成本运算,只作标准成本数据搜集、分析、汇报与治理;3、因此业务数据,必须在作业开始前,先制定出相应的标准数据,如标准工时、标准成本等;4、。
这几点,在实际成本法核算体系下,确信不行用。
因此,实际成本法也有一套类似的管控方法。
然而均是在实际业务的基础上,不断调整与总结后,再用之检查和指导业务。
按照辩证法的观点:实际成本法是先实践,再理论,再实践的循环。
而标准成本法,是先理论,再实践,再理论的循环。
标准成本一种成本运算方法。
这种方法不仅间接费用是估量的,而且直截了当材料和直截了当人工等也是按估量的数字来运算的,这种成本的运算方法称为标准成本制度。
〔一〕标准成本的性质:标准成本是指在正常和高效率的运转情形下制造产品的成本,而不是指实际发生的成本。
在典型的实际成本制度中,间接费用是按事先规定的比率分摊到产品中去的,而标准成本制度也同样的方法处理。
这两种方法的要紧区别是对直截了当材料和直截了当人工的运算方法不同。
实际成本制度采纳每种产品实际发生直截了当成本数额;而标准成本制度那么采纳从直截了当材料和直截了当人中,产生的标准单位成本,有的会计制度规定存货用标准成本记账,有的会计制度规定存货,既用标准成本,也用实际成本记账。
标准成本法培训目的ERP 系统管理培训目的基础资料是系统进行管理所必须的各项基础数据的总称,在系统中具体包括科目、币别、凭证字、计量单位、结算方式、仓位、核算项目管理、客户、部门、职员、物料、仓库、供应商、成本对象、成本对象组、成本中心、劳务、成本项目、要素费用、费用、分支机构、工作中心、现金流量项目、辅助资料管理等ERP 系统管理--基础资料物料标准成本卷算的对象是指物料属性指定为自制、委外加工、配置类、组装件。
生产成本核算的对象是指物料属性指定为自制或配置类的物料。
自制、委外加工、配置类、组装件属性的物料不能自行维护<单位标准成本>,必须由经过标准成本卷算、标准成本生效等流程才可以;除这四类属性的物料可以自行维护<单位标准成本>,前提是此物料没有业务发生,没有业务发生是指没有物流异动单据,不包括采购订单、销售订单、BOM 资料等与物流无关的业务数据。
同时<单位标准成本>也可作为标准成本中物料标准单价的引入源。
标准成本卷算:依据基础资料中设定的标准BOM等各项标准数据,自动卷算产品的标准成本。
成本卷积计算一次性按顺序由低层到高层完成所有BOM层次成本计算,包含各层入库单、出库单记账、期末处理、材料及外购半成品耗用表取数、成本计算、产成品成本分配,中间没有任何交互。
同时对其中所有核算型仓库的出入库单据类型进行记账,并所有仓库进行期末处理。
成本卷积一般有两种计算路线,企业选择计算路线的主要依据为:生产工艺、成本管理、工序还原、卷积计算需要等。
“附加费率(%)”行,录入此物料对应的附加费率,用于标准成本父级物料成本的卷算、实际生产领料费用中附属成本的计算。
主要处理无法明细及统计的费用,用固定的百分比计算,使得单位标准成本更贴近实际业务可在<标准数据>中设置“成本BOM”行,录入标准成本卷算时物料对应的标准BOM,其中配置类属性的物料设置标准BOM,组装件属性的物料设置供应链设置的组装件BOM。
标准成本制度标准成本制度:是指根据标准成本来计算成本,能将成本计划、成本控制和成本分析结合起来的一种成本制度。
一 标准成本的制定直接材料标准成本=产品或零部件某种材料标准耗用量×该种材料标准单价 直接工资标准成本=产品或零部件单位产品的标准工时×小时标准工资制造费用标准成本=产品或零部件单位产品的标准工时×小时标准制造费用率二 标准成本差异计算标准成本=标准数量×标准价格实际成本=[(标准数量+数量差异)×(标准价格+价格差异)]-(标准数量×标准价格)成本差异=实际成本-标准成本=标准价格×数量差异+标准数量×价格差异+数量差异×价格差异 =标准价格×数量差异+(标准数量+数量差异)×价格差异=标准价格×数量差异+实际数量×价格差异=数量差异+价格差异1 直接材料标准成本差异计算直接材料数量差异=∑材料标准价格×(材料实际耗用量-材料标准耗用量)直接材料价格差异=∑(材料实际价格-材料标准价格)×材料实际耗用量2 直接工资标准成本差异计算直接工资数量差异 =标准小时工资率×(实际工时-标准工时)(或称这为直接工资效率差异)直接工资价格差异=实际工时×(实际小时工资率-标准小时工资率)(或称直接工资的工资分配率差异)3 制造费用标准成本的计算制造费用可分为变动制造费用和固定制造费用,因此,制造费用标准成本差异可分为变动制造费用差异和固定制造费用差异两部分。
1)变动制造费用标准成本差异计算变动制造费用数量差异=标准小时费用率×(实际工时-标准工时)(或称变动制造费用效率差异)变动制造费用价格差异=(实际小时费用率-标准小时费用率)×实际工时(或称变动制造费用的费用率分配差异)2)固定制造费用标准成本差异计算(或称固定制造费用效率差异)(或称固定制造费用的费用率差异)上式以整理可得: =消耗差异+生产能力利用差异 根据以上分析,可将固定制造费用价格差异(费用分配率差异)分解成两部分: 消耗差异=实际固定制造费用-预算固定制造费用生产能力利用差异=[预算(标准)工时-实际工时]×固定制造费用预算(标准)分配率 注:标准成本差异应根据具体情况不同方法处理。
标准成本账务处理The document was prepared on January 2, 2021一、标准成本系统账务处理概述在标准成本系统的账务核算体系中,我们将标准成本和差异分开来列示,原材料、在产品、产成品和销售成本均按标准成本入账,同时根据差异类别分别设置账户反映各种可能出现的差异.这种做法大大简化了日常的账务处理和报表编制工作.在账务处理中,除了“材料”、“基本生产”、“在产品”“产成品”等科目外,应就不同性质的差异分别设置专门的账户.的借方和贷方分别反映有利和不利的差异.直接材料标准成本的制定假设生产一种产品需耗用n种原材料,则该产品的直接材料的标准成本可以根据如下公式计算:直接人工标准成本的制定如果产品的生产环节中涉及不同工资标准的直接人工,可以采取类似确定直接材料标准成本的方法加以确定:当然,也可以将不同等级人工的标准工时和小时标准工资率换算为同一等级的人工标准,再据以确定直接人工的标准成本.制造费用标准成本的制定☉ 变动性制造费用的标准成本假设企业的制造费用以机器小时为分配基础,则单位机器小时的制造费用分配率为:单位产品分配的变动性制造费用为:☉假设企业的制造费用以机器小时为分配基础,分配率为:单位产品分摊的固定性制造费用为:1.某企业生产一种产品,其预算资料如图表:预算期内,企业计划生产产品6500件.2.预算执行结果如下:1 企业预算期初没有在产品,期间内投产6300件产品,其中6000件已完工入库,另300件尚未开始加工.2 期间购入A材料100000千克,单价元/千克;购入B材料50000千克,单价元/千克;3 期间领用A材料64000千克,B材料31000千克;4 预算期间实际用工20000小时,总计支付直接人工工资130000元;5 实际发生变动性制造费用41000元,固定性制造费用85000元;6 生产的产成品已经售出5800件,实现销售收入1160000元;7 实际支付变动性销售费用18560元,固定性销售费用13000元,经营管理费用25000元.应计入在产品A材料标准成本为:6300 × 10 × = 333 390元原材料的采购根据资料可以确定,A、B两种材料的标准成本及实际成本资料如下:A材料的标准成本=100 000×=530 000 元实际成本=100 000×=510 000 元价格差异=100 000× = 20 000元B材料的标准成本=50000× = 340 000 元实际成本=50000× = 360 000 元价格差异=50000× = 20 000元账务处理如下:1 借:原材料-A材料530 000贷:应付账款510 000材料价格差异-A材料20 0002 借:原材料-B材料340 000材料价格差异-B材料20 000贷:应付账款360000原材料的领用按标准价格计算的实际领用A材料成本为:64 000× = 339 200 元A材料数量差异为:339200-333900 = 5 300元同样可以计算,应计入在产品的B材料标准成本为:6 300×5× = 214 200 元按标准价格计算的实际领用B材料成本为:31 000× = 210 800 元B材料数量差异为:210 800-214 200 = -3400 元账务处理如下1 借:在产品333 900材料数量差异-A材料 5 300贷:原材料─A材料339 2002 借:在产品214 200贷: 原材料-B材料210 800材料数量差异-B材料 3 400根据资料可以知道:企业在产品的直接人工的标准成本= 6××6 000 = 126 000 元实际成本 = 130 000 元差异 = 4 000 元其中:直接人工效率差异=20000-6000××6 =-6000元账务处理如下:12 将发生的直接人工工资计入成本:借: 在产品126 000直接人工工资率差异10 000贷:制造费用等 130 000直接人工效率差异 6 000根据资料:企业累计完工6000件产品,所以其标准成本应是774000元26000×129,期末在产品账户余额26100元为期末300件已投入的在产品的材料成本.根据资料,1.2. 核算销售成本3.销售费用、经营管理费用的核算借: 变动性营业费用18 560固定性营业费用13 000经营管理费用25 000贷: 有关账户56 560通过比较,可以知道变动性销售费用、固定性销售费用和经营管理费用的实际执行结果都偏离了事前的预算,具体分析如图表:对于这些期间费用,我们也可以采用前面的差异分析方法,逐一分析差异产生的原因,并进一步查明责任人.在本例中,由于几项差异的发生额都不是很大,因此未作进一步的分解.账务处理如下:借: 主营业务成本 5 900材料价格差异-A材料20 000材料数量差异-B材料 3 400直接人工效率差异 6 000变动性制造费用效率差异 2 000固定性制造费用耗费差异 6 000固定性制造费用效率差异 4 000贷:材料价格差异-B材料20 000材料数量差异-A材料 5 300直接人工工资率差异10 000变动性制造费用耗费差异 1 000生产能力利用差异11 000。
附录2:SAP系统财务模块名词解释以下名词按字母排序:B版本:合并中可以用不同的版本来定义不同的设置和数据,并模拟不同的合并结果,如用版本进行不同币种的合并。
标准成本:标准成本是指企业在正常、稳定的运转情况下制造产品的成本,是按产品的各项标准消耗量(如材料、工时等)及标准价格,事先计算出的产品成本。
就直接材料来说,标准成本是制造单位产品所需要的材料标准用量和相应标准价格的乘积。
成本中心标准层次:是SAP系统中默认的成本中心组。
是成本中心、成本中心组的的结构形式。
不活动日期:指资产主数据中填写资产销账日期的字段,一般在资产报废等业务记账时自动产生不可修改行项目的凭证错误:一般为凭证科目、金额等发生错误,更正时需进行冲销。
C参考凭证:包括科目分配模型、周期性凭证、样本凭证。
对有规律重复的的业务采用参考凭证有助于在输入新凭证时减少输入数量,提高效率。
科目分配模型账户可以包含在模型中而成本中心和金额字段为空,待使用模型时将所有需录入字段完整录入以便过账。
样本凭证创建后可以被复制到新的记账凭证中。
周期性凭证需经过创建、定期执行。
测试运行:当系统在进行一项较为复杂的后台运行时,为避免操作人员的失误,我们先要进行测试运行,即打上钩执行,这样可使结果显示出来,但不是真正地进行系统运行,而且不会造成无法挽回的损失,操作人员可以根据测试的结果看是否正确,如果不正确,可在修改后再进行正式运行,即取消“测试运行”后再执行。
长文本:资产主数据中填写技术参数的字段成本对象(CO object):成本对象是SAP中成本收集、控制的对象,包括成本中心、内部订单、获利能力段、生产订单等。
某些成本对象只能归集成本、费用,如成本中心;某些成本对象既可以归集成本费用,也可以归集收入,如获利能力段、利润中心等。
成本控制范围(Controlling Area):成本控制范围是用来定义公司的管理会计操作的组织单元,侧重于对费用和利润进行分析。
目录成本基础设置 (1)凭证分录 (2)系统运行和人工操作负荷 (3)成本变动 (4)查询报表 (7)开发与开发量 (7)成本分析与控制的复杂程度 (8)成本分析与控制的有效性 (11)总结 (12)物料有数量和金额两种属性,依据对这两种属性的不同处理方式,存在三种成本计算方法:实际成本、标准成本、计划成本。
(1)实际成本,物料在采购时按照实际数量和实际成本金额记录,以后也以此为基础进行后续处理。
(2)标准成本,物料在采购时按照实际数量和标准成本金额记录,标准成本和实际成本之间的差异落入标准成本差异科目。
(3)计划成本,物料在采购时按照标准数量和标准成本金额记录,这种方式在以前手工记账的计划经济时代采用较多,有很多问题,现代基本不用。
下面比较标准成本和实际成本。
成本基础设置(1)实际成本:物料不进行成本金额方面的特别基础设置。
(2)标准成本:物料需要输入一个标准金额,然后设定一个标准成本差异科目。
这里的重点在于⏹每个标准成本物料都需要制定一个标准成本,输入系统。
如果物料较多,这个制定工作可能相当耗费工作量。
⏹为了制定出物料的标准成本,需要财务部门联系兄弟部门通力协作。
举例,需要涉及的部门包括但不仅限于以下部门:实际成本和运费由采购部配合提供;关税、报关费由相应部门提供;如果成品的标准成本除了物料标准成本之外还要包括人工工资和费用的标准成本,那么还需要生产部、人事部配合,等等……需要特别注意的是,一般物料的标准成本都是指物料的材料价值,对于产品,是否要包括生产这个产品是耗用的人工和费用,这个要慎重考虑。
而且,系统中产品料、工、费的归集直接牵涉到生产模块实施方案的制定,比如,是否启用工艺路线,怎样在生产模块中归集工和费等等,所以,怎样制定产品的标准成本需要通盘考虑,需要倚重生产方案及其制定者。
⏹需要尽早制定一个标准成本维护流程,在标准成本新建、变更时遵循此流程,以提高效率,避免混乱。
⏹标准成本越准确越好,有效期越长越好,变更频率越少越好。
定额成本法和标准成本法的区别定额法与标准成本法都属于成本计算方法,两者有基本相同的功能和实施环节,都要事先制订产品的目标成本(即定额成本和标准成本)作为产品应该发生的成本,并以此作为成本控制的依据。
在此基础上,将实际消耗水平与定额成本或标准成本进行比较,计算脱离目标成本的差异,分析发生差异的原因,采取措施,挖掘潜力,降低成本。
但是两种方法又有许多不同之处。
一、制订目标成本的依据不同1.定额法。
定额成本是按现行定额以及计划单位成本、分成本项目(即原材料费用、生产工资费用和制造费用)来制订的。
2.标准成本法。
标准成本的制订比较灵活,通常有理想标准成本、正常标准成本、现行标准成本、基本标准成本。
标准成本的制订,通常从直接材料成本、直接人工成本和制造费用三方面着手进行。
但与定额法不同的是,直接材料成本包括标准用量和标准单位成本两方面;直接人工成本包括标准用量和工资率两方面(计时工资时);制造费用分为变动制造费用和固定制造费用两部分,都是按标准用量和标准分配率来计算。
二、制订目标成本所依据的定额的稳定性不同1.定额法。
由于定额成本所依据的消耗定额就是现行定额,是企业在当时生产技术条件下,在各项消耗上应达到的标准,所以任何一项生产技术有所变化时,现行定额都应予以修订。
也就是说,定额法下的定额是可能变化的,应设计一套定额变动计算方法,以计算定额变动的趋势和金额。
如:以按新定额计算的单位产品费用与按旧定额计算的单位产品费用之比确定系数的方法,来计算定额变动的差异。
2.标准成本法。
标准成本是有效经营条件下发生的一种目标成本,也叫“应该成本”。
它具有较强的稳定性和约束性,一般在一个会计年度内是固定不变的,因此也不用设计相应方法来计算其变动差异。
三、实际成本与目标成本差异的揭示方法不同1.定额法。
脱离定额的差异是指生产过程中各项生产费用的实际支出脱离现行定额或预算的数额。
定额法下的差异是通过每一笔领料或加工零件来揭示并通过差异凭证来反映。
标准成本法会计分录标准成本法是一种管理会计方法,它通过制定标准成本来衡量企业的生产成本,并将实际成本与标准成本进行比较,以便管理层了解企业的生产效率和成本控制情况。
标准成本法的核心是标准成本,它是企业在一定生产条件下,生产一定数量产品所需的成本。
标准成本法会计分录是标准成本法的重要组成部分,下面我们来详细了解一下。
标准成本法会计分录的基本原则是将生产成本分为直接材料成本、直接人工成本和制造费用三个部分,并将它们分别计入相应的会计科目中。
具体来说,标准成本法会计分录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直接材料成本直接材料成本是指生产产品所需的原材料成本,包括购买原材料的成本、运输费用、关税等。
标准成本法会计分录中,直接材料成本应计入原材料库存账户中,具体分录如下:借:原材料库存账户贷:材料成本账户2. 直接人工成本直接人工成本是指生产产品所需的人工成本,包括工资、社会保险费、福利费等。
标准成本法会计分录中,直接人工成本应计入直接人工成本账户中,具体分录如下:借:直接人工成本账户贷:工资应付账户3. 制造费用制造费用是指生产产品所需的间接成本,包括工厂租金、设备折旧、维修费用、管理费用等。
标准成本法会计分录中,制造费用应计入制造费用账户中,具体分录如下:借:制造费用账户贷:现金账户以上是标准成本法会计分录的基本内容,但实际操作中还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调整。
例如,如果实际成本高于标准成本,就需要计入差异账户中,以便管理层了解成本控制情况。
具体分录如下:借:差异账户贷:制造费用账户标准成本法会计分录的作用是帮助企业了解生产成本的构成和控制情况,以便管理层及时采取措施,提高生产效率和降低成本。
同时,标准成本法会计分录还可以为企业提供准确的成本数据,以便制定合理的产品定价和销售策略。
标准成本法会计分录是标准成本法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可以帮助企业了解生产成本的构成和控制情况,提高生产效率和降低成本,为企业的发展提供有力支持。
SAP标准成本、计划成本、⽬标成本、实际成本计算公式SAP 标准成本、计划成本、⽬标成本、实际成本计算公式(1)标准成本=标准价*标准量即根据物料主数据上的标准价S*BOM上的物料数量等到标准价,⼀般来讲我们是通过T-code CK24 发布出来,即我们在物料主数据成本视图2看到的就是标准价。
(2)⽬标成本=标准价*实际量,标准价同(1),实际量的来源于T-code CO11N 报⼯后的⼯时得到。
所以如果你的⽬标成本有误,⼀定要去查⼀下是否没有报⼯。
(3)实际成本=实际价格*实际量,因为你是采⽤标准价,所以出⼊库都是标准价格,系统本⾝并没有实际价格,但是在CO88 结算后会结算出产品差异,即标准价+差异=实际价格。
(4)计划成本=计划价格*计划数量+作业价格*计划数量,计划成本为⽣产订单计划⽣产量*计划⽣产变式中定义的价格,计划成本同⽬标成本的差别是:⽬标成本是成本控制的需要,计划成本是企业全⾯预算和计划控制的需要,计划成本核算的时间为计划订单产⽣时,当你保存订单时已计划成本会⾃动计算,如果你做出的更改与成本核算有关,则在你保存订单时,会重新计算已计划的成本。
在⽣产订单中实际成本的计算如下:1、直接材料成本:是为⽣产订单直接领⽤的物料成本,等于本张订单领⽤物料的数量*此物料主数据中的价格,数据来源于MM模块;2、直接⼈⼯费:等于本张订单耗⽤的实际⼯时*本产品的单位⼩时⼈⼯费率,实际⼯时在订单确认时输⼊,单位⼩时⼈⼯费率来⾃于作业价格,通过⼯艺路线中的⼯作中⼼计算得出,其贷⽅为对应的成本中⼼;3、制造费⽤:等于本张订单耗⽤的实际⼯时*本产品的单位⼩时制造费费率,实际⼯时在订单确认时输⼊,单位⼩时制造费率来⾃于作业价格,通过⼯艺路线中的⼯作中⼼计算得出,其贷⽅为对应的成本中⼼;实际成本同⽬标成本对⽐计算差异,以进⾏成本控制。
假定下⾯的场景1. 成品A 下⾯需要两个组件B(2个)、 C(3个);2. 原材料B的成本视图有三个价格:标准价格-2元;计划价格-1.5元;移动平均价-2.2元;3. 原材料C的成本视图也有三个价格:标准价格-3元;计划价格-2.6元;移动平均价-2.5元;注:根据核算变式中定义的存取顺序取价4. 成本中⼼对应的价格为:⼈⼯-3元/H; 机器-2元/H ;(KP26中的价格-计划作业价格)5. ⼯艺路线数据(只有⼀道⼯序):⼈⼯-0.5⼩时;机器-0.6⼩时;6 .有⽣产订单要⽣成成品A50件;7. ⽉末成本中⼼分割、价格计算、⽣产订单价格重估后成本中⼼实际价格为:⼈⼯-6元/H; 机器-5元/H,实际⼯时: ⼈⼯0.2, 机器0.3 8. ⼊库数量为20件标准成本= 50_ * ( 2*2+3*3 +0.5*3 +0.6*2)这⾥标准成本的核算变式PPC1是取原材料的标准价计划成本= 50*( 2*1.5+3*2.6 +0.5*3 +0.6*2) 这⾥订单核算变式PPP1取的是原材料的计划价,这⾥可能修改订单组件⽬标成本= 20*( 2*2+3*3 +0.2*3 +0.3*2)实际成本= 20*( 2*2.2+3*2.5 +0.2*6 +0.3*5) 这⾥数量和价格都是实际数,原材料取价根据PPP2⾥⾯定义的取数逻辑。
h t t p://w w w.c q x y w.c o m标准成本与实际成本详解物料有数量和金额两种属性,依据对这两种属性的不同处理方式,存在三种成本计算方法:实际成本、标准成本、计划成本。
(1)实际成本,物料在采购时按照实际数量和实际成本金额记录,以后也以此为基础进行后续处理。
(2)标准成本,物料在采购时按照实际数量和标准成本金额记录,标准成本和实际成本之间的差异落入标准成本差异科目。
(3)计划成本,物料在采购时按照标准数量和标准成本金额记录,这种方式在以前手工记账的计划经济时代采用较多,有很多问题,现代基本不用。
下面比较标准成本和实际成本。
成本基础设置(1)实际成本:物料不进行成本金额方面的特别基础设置。
(2)标准成本:物料需要输入一个标准金额,然后设定一个标准成本差异科目。
这里的重点在于每个标准成本物料都需要制定一个标准成本,输入系统。
如果物料较多,这个制定工作可能相当耗费工作量。
为了制定出物料的标准成本,需要财务部门联系兄弟部门通力协作。
举例,需要涉h t t p://w w w.c q x y w.c o m及的部门包括但不仅限于以下部门:实际成本和运费由采购部配合提供;关税、报关费由相应部门提供;如果成品的标准成本除了物料标准成本之外还要包括人工工资和费用的标准成本,那么还需要生产部、人事部配合,等等……需要特别注意的是,一般物料的标准成本都是指物料的材料价值,对于产品,是否要包括生产这个产品是耗用的人工和费用,这个要慎重考虑。
而且,系统中产品料、工、费的归集直接牵涉到生产模块实施方案的制定,比如,是否启用工艺路线,怎样在生产模块中归集工和费等等,所以,怎样制定产品的标准成本需要通盘考虑,需要倚重生产方案及其制定者。
需要尽早制定一个标准成本维护流程,在标准成本新建、变更时遵循此流程,以提高效率,避免混乱。
标准成本越准确越好,有效期越长越好,变更频率越少越好。
输入标准成本后,至少一年之内不要变动。
目标成本:成本控制的参照物,它与实际成本有相同的成本核算项目,便于成本分项控制。
SAP成本管理常用的目标成本版本OKV6有三种:目标成本版本0:以目前标准成本估算为参照去控制实际成本;目标成本版本1:以计划成本/初步成本估算为参照去控制实际成本;目标成本版本2:以目前标准成本估算为参照去控制计划成本。
所以目标成本的计算实际上是按照订单实际收货的数量展开的,而目标收货的数量和金额是在订单差异计算后产生的,所以成本分析的时候特别注意。
计划成本:?SO的计划成本是SO创建时自动计算产生的成本;订单的计划成本是订单保存或下达时自动计算产生的成本。
实际成本:实际领用的材料成本+订单确认或作业类型过帐CK21N产生的费用。
标准成本:按标准生产批量以当期标准成本估算为计算基准所得到的成本。
????在这里有必要解释一下,所谓当期成本估算为计算基准就是以最近一次发布标准价格????由于有些作业对应的工时计算是跟生产订单表头总数量是没有关系的,所以在公式里面区分开:作业1和数量有关系,作业2和数量没有关系,主要由工作中心作业类型公式码决定。
成本公式:XX成本=组件价格/价格单位*?数量+作业2价格+作业1价格*数量组件数量=BOM组件数量*表头物料批量/表头基础数量作业数量=途程作业标准值/基础数量/作业分割*表头物料批量(注:如果作业加价单位和工时计量单位不一样,公式还会考虑换算系数,数量根据批量展开BOM或途程就好了,如果SAP连这点都算错了,那它就不是ERP NOBER ONE了)不管哪个成本,计算的公式都是一样的,只是由于取价变式的取价顺序不一样或取价时间点的不一样导致的价格不一样,由于BOM和任务清单(途程)展开时间不一样导致的数量不一样,由于批量不一样导致的单位作业2成本的差异导致的。
保存时。
????当然,从替代工厂领料等特殊采购类型的,计划、标准、目标成本的取价是以本工厂的价格计算的,而实际成本按发料工厂计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