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股沟疝的病历讨论详解
- 格式:ppt
- 大小:952.00 KB
- 文档页数:20
病历附页姓名:蒋稳芝 科室: 外妇科 床号:29床 住院号:9636云南省统一住院病历 第页 病历附页 1 首次病程记录2014-02-28 12:00患者:蒋稳芝,女,82岁,因“右侧腹股沟区可复性肿物4年”于2014年2月28日10:40入院,我于2014年2月28日10:41到病房查看患者,其病史特点如下:一、 病例特点患者老年女性于4年前体力劳动后发现右侧腹股沟区肿物,约“乒乓球”大小,站立、行走、腹压增加时肿物突出明显,平卧后肿物消失,无腹胀、腹痛,无恶心、呕吐,未在意。
之后肿物间断出现,并逐渐增大,现约“鸡卵”大小,时可降入阴囊,现为求诊治而来我院,门诊经检查后以“右腹股沟斜疝”收入我科。
病程中患者无发热,无咳嗽、咳痰,无尿频、尿急、尿痛,饮食佳,睡眠可,大小便正常,体重无明显变化。
,。
既往否认药物过敏史,否认输血史。
入院查体:增加腹压后右侧腹股沟区可见一约6.0cm ×6.0cm 大小肿物,肿物周围无红肿,无波动感,质软,无压痛,平卧后肿物消失,以手指压迫内环口肿物不出现,嘱病人咳嗽,指尖有冲击感,透光试验阴性。
左侧腹股沟区未触及异常,双侧睾丸、附睾未见异常。
腹软,全腹无压痛,无反跳痛及肌紧张,全腹叩诊呈鼓音,听诊肠鸣音3-5次/分。
实验室资料:暂缺二、拟诊讨论: 诊断:1、右侧腹股沟斜疝,诊断依据:1)发现右侧腹股沟区可复性肿物4余年;2)查体增加腹压后右侧腹股沟区可见一约6.0cm ×6.0cm 大小肿物,肿物周围无红肿,无波动感,质软,无压痛,平卧后肿物消失,以手指压迫内环口肿物不出现,嘱病人咳嗽,指尖有冲击感,透光试验阴性。
:;3)辅助检查:暂缺。
拟诊讨论:1、腹股沟直疝:常见于年老体弱者,在腹股沟内侧端、耻骨结节上外方出现一半球形肿块,不伴有疼痛,平卧后肿块多能自行消失,绝不进入阴囊,极少发生崁顿。
与该患不相符。
2、股疝:疝块往往不大,常在腹股沟韧带下方卵圆窩处表现为一半球形的突起。
右侧腹股沟疝病例讨论-回复什么是右侧腹股沟疝病例?右侧腹股沟疝是指腹腔内的组织或器官通过腹股沟区域的腹壁缺损进入腹股沟.腹股沟区域是位于腹股沟皮下组织表面的外斜肌轮状纤维环。
腹腔器官进入这个缺损通道后,会形成一个膨胀的袋状突起。
右侧腹股沟疝的表现有哪些?右侧腹股沟疝的主要表现是局部隆起、肿块或突起。
在站立或用力的情况下,疝囊内的脂肪或肠道可以压迫周围的神经,导致疼痛或不适感。
疝囊还可能在咳嗽、打喷嚏或用力排便过程中扩大或下降。
如何诊断右侧腹股沟疝?诊断右侧腹股沟疝通常依靠完整的病史和体格检查。
医生会询问有关症状的详细信息,并进行身体检查以确定是否存在肿块或突起。
进一步的影像学检查,如超声波或CT扫描,可以帮助确认诊断,了解疝囊的大小、是否有肠道穿孔等并发症。
右侧腹股沟疝有哪些治疗选择?治疗右侧腹股沟疝可以采用保守治疗或手术治疗。
保守治疗主要包括监测肿块的大小变化、穿戴腹股沟疝具、避免过度用力和咳嗽等,以减轻疼痛和不适感。
手术治疗则是通过修补腹股沟缺损,将器官或组织重新放回腹腔,以避免进一步的膨胀和穿破。
常见的手术修补方法有哪些?常见的手术修补方法包括胸腔镜手术和开放手术。
胸腔镜手术是通过小切口插入腹腔镜器械,在显微镜下操作修补腹股沟区域的缺损。
这个方法具有较小的创伤、快速恢复和美观的优势。
开放手术是通过较大的切口直接修复腹股沟区域的缺损,适用于较大、复杂或伴有并发症的疝病例。
手术治疗的风险和并发症有哪些?手术治疗的风险和并发症包括感染、出血、术后疼痛、伤口裂开和复发等。
尽管手术风险存在,但对于大多数右侧腹股沟疝患者来说,手术仍然是最有效的治疗选择,可以减轻疝囊扩大和引起症状的压力。
术后护理和康复过程有哪些?术后护理和康复过程可能因个体和手术方式的不同而有所不同。
但通常包括术后休息、疼痛管理、切口护理和饮食调整等。
在恢复期间,避免剧烈运动和用力以防止切口裂开。
术后常规随访和定期复查是确保手术效果和监测可能的并发症的重要步骤。
临床腹股沟疝手术治疗要点总结
术前CT
要点总结
对于嵌顿性腹股沟疝,嵌顿时间小于6 至8 个小时,可以尝试手法复位,再择期行无张力修补术。
对于嵌顿时间长或者复位失败的,尽快急诊手术。
手术时注意:
1、先打开疝囊,确认疝内容物;
2、助手固定住疝内容物,快速打开卡压疝环,解除肠管绞窄;
3、对卡压肠管进行抢救处理,血运可,回纳入腹腔,血运无法恢复,切除吻合肠管,回纳入腹腔;
4、分离腹股沟区结构,回纳肠管未切除,腹股沟区组织无明显水肿,可行无张力修补,反之,肠管切除吻合,行巴西尼法修补。
右侧腹股沟疝病例讨论一、诊断与鉴别诊断1. 诊断:对于右侧腹股沟疝,通常可以观察到以下症状:腹股沟区有一突出的肿块,平卧时消失,站立或用力时再次出现;伴随疼痛、坠胀等不适感。
通过体格检查和超声检查,可以更准确地诊断右侧腹股沟疝。
2. 鉴别诊断:右侧腹股沟疝需与以下几种疾病进行鉴别诊断:a) 腹股沟淋巴结肿大:肿大淋巴结平卧时也可推入腹腔,但位置较深,表面皮肤正常,站立时仍可摸到。
b) 精索鞘膜积液:肿块位于腹股沟管内,平卧时肿块不消失,表面皮肤正常。
透光试验阳性。
c) 腹股沟斜疝:易与腹股沟直疝相混淆。
斜疝的疝块呈梨形或椭圆形,回纳后压住内环肿块不再突出;直疝的疝块呈半球形,回纳后压住内环肿块仍可突出。
d) 睾丸下降不全或睾丸异位:腹股沟管内可触及睾丸样肿块,透光试验阳性。
二、手术治疗1. 手术适应症:对于右侧腹股沟疝,通常需要进行手术治疗。
手术方法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和医生的经验而有所不同。
2. 手术禁忌症:对于有严重心、肺、肝、肾疾病的患者,应首先处理内科疾病,待好转后再行手术。
3. 术前准备:术前需要告知患者手术注意事项,如戒烟、戒酒、保暖、咳嗽时腹部按压等。
同时需要进行各项检查,包括心电图、血常规、尿常规、生化检查等。
4. 手术方法:右侧腹股沟疝的手术方法有多种,包括传统疝修补术、无张力疝修补术和腹腔镜疝修补术等。
具体采用哪种手术方法需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和医生的经验进行选择。
5. 术后处理:术后需注意伤口护理,保持伤口干燥、清洁,避免感染。
同时需要给予抗生素预防感染。
术后需注意休息,避免剧烈运动和重体力劳动。
6. 并发症及处理:术后并发症包括阴囊血肿、切口感染、慢性疼痛等。
对于这些并发症,需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如穿刺抽液、抗生素治疗、理疗等。
7. 再次手术:对于复发或出现严重并发症的患者,可能需要进行再次手术治疗。
三、非手术治疗1. 非手术治疗适应症:对于一些特殊情况下,如年老体弱、患有严重疾病等不能耐受手术的患者,可以选择非手术治疗。
腹股沟疝大病历患者姓名:张某性别:男年龄:60岁主诉:右侧腹股沟处肿块病史:无特殊疾病史现病史:患者张某,男性,60岁,主诉右侧腹股沟处有肿块。
患者病发时无明显诱因,最初出现一周前,起初无明显症状,仅有轻微不适感。
随着时间的推移,肿块逐渐增大,并伴有疼痛感。
患者未曾就诊,病情逐渐加重,故前来就诊。
既往史:患者无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等慢性疾病史,无手术史,无过敏史,无传染病史。
个人史:患者无吸烟、酗酒等不良生活习惯,饮食习惯正常,无药物过敏史。
体格检查:一般情况:患者体型较为肥胖,神志清楚,面色稍微苍白,精神状态尚好。
皮肤:全身皮肤无黄染、皮疹及异常色素沉着。
淋巴结:颈部无肿大淋巴结。
心肺听诊:心音有力,无杂音,肺部无干湿啰音。
腹部检查:腹部平坦,无压痛,无肌紧张,无包块,肝脾肋下未触及,肠鸣音正常。
右侧腹股沟区触及一可随咳嗽、用力排尿、站立、咳嗽等动作出现腹股沟肿块,质地柔软,可复位,肿块大小约3厘米,无明显压痛。
辅助检查:血常规、肝肾功能、电解质、尿常规等均未见异常。
腹股沟疝腔部影像学检查:右侧腹股沟区可见腹股沟疝腔影像,肿块内可见肠袢,未见肠梗阻。
诊断:右侧腹股沟疝治疗:对于腹股沟疝,目前主要的治疗方法是手术治疗。
针对患者的情况,建议采用开放修补手术。
手术中,医生将通过切开疝门,将腹腔内脏器官复位,并修补疝门,以防止再次脱出。
手术后,患者需注意休息,避免剧烈运动,避免便秘,避免咳嗽用力等动作,以免对伤口造成过度压力。
预后:腹股沟疝的预后通常较好,手术治疗后,患者症状能够明显改善,肿块不再脱出,疼痛感逐渐减轻。
遵守医生的指导,定期复查,预防术后并发症,可有效提高预后。
结语:腹股沟疝是一种常见的疾病,早期症状轻微,但如果不及时治疗,病情可能逐渐加重,严重影响生活质量。
患者应及早就诊,接受手术治疗,避免疝囊绞窄等严重并发症的发生。
定期复查和遵循医生的建议,可帮助患者获得更好的康复效果。
腹股沟疝病历一、疾病介绍腹股沟疝是指腹部的内脏器官通过腹股沟部位的肌肉和韧带缺陷突出至阴囊或大阴唇外侧的一种疾病。
该病多见于男性,但女性也有发生。
本病通常表现为下腹部或鼠蹊部突出物,咳嗽、活动或站立时加重,休息或平卧时减轻。
二、发病原因1. 先天性因素:包括遗传、胎儿期发育异常等;2. 肌肉韧带松弛:长期过度劳累、重物提取等导致肌肉韧带松弛;3. 腹压增高:患有慢性咳嗽、便秘等引起的腹压增高;4. 其他因素:如手术后并发症等。
三、临床表现1. 突出物:在活动或用力时可触及到阴囊或大阴唇外侧的突出物;2. 疼痛不适:突出物会引起局部压迫感和不适感,也可出现阴囊或大阴唇疼痛;3. 咳嗽、站立等加重:由于腹压增高,咳嗽、站立等动作会使突出物加重;4. 休息或平卧减轻:在休息或平卧时,突出物会减轻或消失。
四、诊断方法1. 体格检查:医生通过触诊来确定是否有突出物,并判断其大小和位置;2. 影像学检查:如超声、CT等检查可以明确疝的部位和大小;3. 内窥镜检查:可通过内窥镜直接观察疝的情况。
五、治疗方法1. 外科手术治疗:是目前最常用的治疗方法,包括传统开放手术和微创手术两种方式;2. 保守治疗:一般适用于老年人或患有其他严重疾病的患者,包括穿戴腹股沟托带、避免过度用力等措施。
六、预防措施1. 避免过度用力:如举重等;2. 预防便秘和慢性咳嗽等导致腹压增高的疾病;3. 避免长时间站立或坐着,应适当休息和活动;4. 健康饮食,保持体重正常。
七、注意事项1. 疝气是一种常见的外科疾病,及时就医治疗可以避免并发症的发生;2. 术后应注意休息和恢复,避免剧烈运动;3. 定期体检可以及早发现腹股沟疝等相关疾病。
腹股沟疝的护理病历摘要:1.腹股沟疝的概述2.腹股沟疝的护理要点3.腹股沟疝的手术后护理4.腹股沟疝的预防措施正文:【腹股沟疝的概述】腹股沟疝是指腹腔内的脏器通过腹股沟区的缺损处突出到阴囊或大阴唇的一种病症,常见于老年人和儿童。
根据疝内容物的不同,腹股沟疝可分为斜疝和直疝。
斜疝的内容物多为小肠,直疝的内容物多为盲肠和阑尾。
【腹股沟疝的护理要点】1.观察病情:密切观察患者病情变化,如疝块的大小、形状、质地、移动度等,及时发现并报告异常。
2.避免增加腹内压:指导患者避免剧烈咳嗽、用力排便、举重等增加腹内压的动作,以减少疝的发生。
3.保持切口清洁干燥:手术后患者要遵循医嘱,按时换药,保持切口清洁干燥,防止感染。
4.适当活动:患者可适当进行活动,以促进血液循环,预防血栓形成。
但应避免剧烈运动,以免加重疝病情。
5.饮食调理:患者应保持均衡饮食,多摄取高纤维食物,以预防便秘。
同时,避免过度饱食,以免增加腹内压。
【腹股沟疝的手术后护理】1.术后卧床休息:患者术后需卧床休息,避免剧烈运动,以利于切口愈合。
2.切口护理:遵循医嘱,按时换药,保持切口清洁干燥,防止感染。
3.术后饮食:术后患者应保持均衡饮食,多摄取高纤维食物,以预防便秘。
同时,避免过度饱食,以免增加腹内压。
4.活动指导:术后患者可适当进行活动,以促进血液循环,预防血栓形成。
但应避免剧烈运动,以免加重疝病情。
【腹股沟疝的预防措施】1.加强腹肌锻炼:增强腹肌力量,可减少腹股沟疝的发生。
2.避免腹内压过高:避免剧烈咳嗽、用力排便、举重等增加腹内压的动作。
3.控制体重:肥胖者应积极减肥,以降低腹股沟疝的发病风险。
腹股沟疝大病历-回复姓名:王先生性别:男年龄:55岁主诉:右侧腹股沟处隐痛,伴有腹股沟突出病历号:20210501主诉:王先生是一名55岁的男性,近期出现右侧腹股沟处隐痛,同时在该部位有明显的突出感。
他并未感到明显的其他不适,但由于疼痛和突出导致他感到担忧,因此决定就医求助。
现病史:王先生过去从未有过类似的问题。
除了腹股沟处隐痛和突出外,他并未出现其他症状,例如发烧、呕吐等。
他没有受过任何手术,也没有其他疾病史。
既往史:王先生的既往史中没有任何与当前病情相关的疾病或手术的记录。
他有轻度高血压,并在定期服用降压药。
家族史:王先生的家族史中没有与腹股沟疝有关的疾病。
父亲在70岁时死于心脏病,母亲在晚年时患上老年斑。
现场观察:王先生的体格检查显示,在右侧腹股沟处存在一个压痛和稍微突出的肿块。
该肿块可通过轻揉或咳嗽时更加明显。
除此之外,王先生的腹部和其他部位没有其他明显异常。
初步诊断:右侧腹股沟疝鉴于患者病史和体格检查结果,初步诊断为右侧腹股沟疝。
腹股沟疝是指腹部器官(通常是肠道)通过腹壁薄弱点进入腹股沟区域的异常情况。
这种情况通常会导致腹股沟处的疼痛和肿块。
进一步检查:超声检查为了确认诊断和了解更多详细信息,对王先生进行了超声检查。
超声检查结果显示右侧腹股沟处存在一个疝囊,其中可见部分肠道组织。
这进一步确认了右侧腹股沟疝的诊断。
治疗方案:手术治疗对于腹股沟疝,目前最有效的治疗方法是手术。
手术可以修复腹壁薄弱点,并将突出的器官重新放回到腹腔内。
对于王先生的情况,他需要进行右侧腹股沟疝修复手术。
手术后恢复和预后:手术结束后,王先生需要在医院住院观察一段时间。
术后恢复期的具体时间取决于手术的复杂性和个体差异。
通常情况下,大部分患者可以在几天内出院,并在约6周内恢复正常活动水平。
预防措施:腹股沟疝是一种常见的疾病,但可以采取预防措施来降低患病风险。
这些措施包括:1. 避免举重过重物品,以减轻腹部压力。
2. 控制体重,减少腹部脂肪堆积。
病例分析--腹股沟疝并嵌顿(1)病史摘要:男,49岁,3小时前解大便后出现右下腹疼痛,右下腹可触及一包块,既往体健。
主诉:右下腹痛并自扪及包块3小时。
(2)体格检查:体温:T 37.8℃,P 101次/分,呼吸22次/分,BP 100/60mmHg,腹软,未见胃肠型蠕动波,肝脾肋下未及,于右侧腹股沟区可扪及一圆形肿块,约4cm×4cm大小,有压痛、界欠清,且肿块位于腹股沟韧带上内方。
(3)辅助检查:实验室检查:血常规:WBC 5.0×109/L,N 78%。
尿常规正常。
多普勒超声检查:沿腹股沟纵切可见一多层分布的混合回声区,宽窄不等,远端膨大,边界整齐,长约4~5cm。
腹部X线检查:可见阶梯状液气平。
问:(1)简述该病人的诊断及诊断依据。
(2)简述该病人的鉴别诊断。
(3)简述该病人的治疗原则。
答:1.诊断:嵌顿性腹股沟斜疝合并肠梗阻。
诊断依据:℃右下腹痛并自扪及包块3小时;℃有腹胀、呕吐,类似肠梗阻表现;腹部平片可见阶梯状液平,考虑肠梗阻可能;腹部B超考虑,腹部包块内可能为肠管可能;℃有轻度毒性反应或是中毒反应,如T 37.8℃,P 101次/分,白细胞中性分类78%;℃腹股沟区包块位于腹股沟韧带上内方。
2.鉴别诊断:①睾丸鞘膜积液:鞘膜积液所呈现的肿块完全局限在阴囊内,其上界可以清楚地摸到;用透光试验检查肿块,鞘膜积液多为透光(阳性),而疝块则不能透光。
②交通性鞘膜积液:肿块的外形与睾丸鞘膜积液相似。
于每日起床后或站立活动时肿块缓慢地出现并增大。
平卧或睡觉后肿块逐渐缩小,挤压肿块,其体积也可逐渐缩小。
透光试验为阳性。
③精索鞘膜积液:肿块较小,在腹股沟管内,牵拉同侧睾丸可见肿块移动。
④隐睾:腹股沟管内下降不全的睾丸可被误诊为斜疝或精索鞘膜积液。
隐睾肿块较小,挤压时可出现特有的胀痛感觉。
如患侧阴囊内睾丸缺如,则诊断更为明确。
⑤急性肠梗阻:肠管被嵌顿的疝可伴发急性肠梗阻,但不应仅满足于肠梗阻的诊断而忽略疝的存在;尤其是病人比较肥胖或疝块较小时,更易发生这类问题而导致治疗上的错误。
腹股沟疝大病历
一、患者基本信息
患者姓名:[XXXXX]
性别:男
年龄:XX岁
就诊时间:XXXX年XX月XX日
主诉:发现左侧腹股沟区肿块1年,加重2个月。
二、病史记录
既往史:无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史。
无手术外伤史。
家族史:无家族遗传性疾病史。
过敏史:无过敏史。
三、症状描述
患者自述左侧腹股沟区有一肿块,站立或用力时明显突出,平卧时可还纳。
近2个月来,肿块逐渐增大,并伴有轻度疼痛。
四、体征检查
1.腹部检查:左侧腹股沟区可见一肿块,约3cm×4cm大小,质软,表面光滑,有轻度压痛。
2.其他检查:无特殊。
五、影像学检查
1.超声检查:左侧腹股沟区可见一囊性肿块,边界清晰,内可见肠管样回声。
2.X线检查:未见异常。
六、鉴别诊断
1.鞘膜积液:超声检查有助于鉴别。
鞘膜积液透光试验阳性。
2.淋巴结肿大:淋巴结肿大一般无疼痛,质地较硬。
超声检查可鉴别。
3.脂肪瘤:脂肪瘤多见于皮下组织,质地软,无疼痛。
超声检查有助于鉴别。
七、治疗经过
1.手术治疗:于XXXX年XX月XX日在全麻下行左侧腹股沟疝修补术。
手术顺利,术后给予抗炎、止痛、对症治疗。
2.术后护理:术后给予常规护理,如监测生命体征、保持伤口清洁干燥等。
患者恢复良好,无并发症发生。
八、医嘱
1.术后注意休息,避免剧烈运动和重体力劳动。
2.定期复查,如有不适及时就诊。
3.保持大便通畅,避免便秘和慢性咳嗽等增加腹压的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