异位骨化
- 格式:ppt
- 大小:268.00 KB
- 文档页数:33
髋关节术后关节周围大量异位骨化1例【关键词】髋关节术后关节周围大量异位骨化1 病例资料患者,男,24岁,工人,因车祸伤及双下肢及左髋部半小时入院,入院病人呈急性痛苦面容,重度贫血貌,双下肢功能障碍。
查体:为双股骨中段骨折及左髋关节脱位表现,左髋及双股骨X线片示:左髋关节脱位,左髋臼粉碎性骨折(图1),双股骨中段骨折,CT检查证实左髋臼粉碎性骨折,入院紧急抗休克,紧急髋关节复位,左下肢胫骨结节牵引固定,右下肢石膏托外固定。
1周后病人情况稳定,分期做双下肢股骨骨折交锁髓内钉内固定术和左髋臼骨折经腹股沟入路及髋后侧入路髋臼前后柱骨折切开复位重建钢板内固定术〔1、7〕,术后3 d开始用CPM功能锻炼,3个月后复查X线片发现左髋关节周围有大量骨痂生长,患者髋关节活动明显受限,屈仅20°左右,不能正常坐起。
术后6个月X线片发现髋关节周围大量骨痂包围,髋关节部分融合,关节强直(图2),遂再次手术,经前路作左髋臼周围异位化骨切除及髋关节松解术,术中髋屈曲到90°,术后继续CPM功能锻炼。
术后10个月复查X线片,未见异位骨化再生,髋关节可以屈曲90°。
图1左髋臼骨折伴髋关节后脱位(略)1a.术前X线;1b.术后X线图2a术后6个月,关节周围出现大量异位化骨 2b作异位化骨切除术后并作近端锁钉取除术(略)2 讨论异位骨化(HO)是髋关节手术,包括关节置换手术的主要并发症之一。
其发生机理是指在正常情况下没有骨组织的软组织内形成的新生骨。
它与代谢性疾病,如高钙血症,营养不良所致的钙化不同,它形成的是成熟的板层状新生骨〔2〕。
1883年Reidel首先描述了这种现象,1918年Dejerine和Cecillier报道了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脊髓损伤的士兵里出现的异位骨化的情况,称之为关节周围骨关节病(paraosteoarthropathy)。
组织学上,异位骨化与骨痂形成并无区别。
早期表现为大量纤维母细胞的增殖,成熟后与周围软组织分界清楚,呈现典型的分层现象,内层包含大量未分化的间质细胞,中层有大量骨样组织及丰富的成骨细胞,外层有大量矿物质沉积,形成外壳,最后形成致密板层骨〔3〕。
异位骨化名词解释
1. 异位骨化:指在非骨组织内形成骨组织的现象。
2. 韧带性异位骨化:指在关节周围的韧带内形成骨组织的现象。
3. 肌肉性异位骨化:指在肌肉组织内形成骨组织的现象。
4. 脑外伤后异位骨化:指在脑外伤后,颅内或颅外出现异位骨化的现象。
5. 高氟性异位骨化:指由于长期摄入过量氟化物而导致身体出现异位
骨化的现象。
6. 癌症相关性异位骨化:指某些癌症患者因肿瘤分泌某些物质而导致
身体出现异位骨化的现象。
7. 先天性异位骨化:指由遗传因素引起的身体出现异常的形成和发展
过程中出现异位骨化的现象。
8. 神经源性异位骨化:指由于神经系统损伤或异常而导致身体出现异
位骨化的现象。
9. 纤维性异位骨化:指由于纤维组织增生而导致身体出现异位骨化的
现象。
10. 软组织性异位骨化:指在软组织内形成骨组织的现象,如皮下脂肪、肌肉等。
脊髓损伤患者并发症的康复治疗——异位骨
化
作者:未知文章来源:深圳恒生医院录入时间:2009-9-3 16:14:53 异位骨化是指在解剖上不存在骨的部位有新骨形成,可能与失神经有关,也可能与不适当的关节活动有关。
此并发症的好发部位是髋、膝、肩、肘。
多发生于伤后1~4个月内,在受损水平以下,局部出现红、肿、热,有的患者感疼痛,或伴全身低热。
肿胀之后变硬,在皮下形成较硬的团块,急性期血沉、AKP、CPK升高,约两周后X线检查可发现新骨形成。
脊髓损伤后患者防治异位骨化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家属、护理人员或治疗师在活动患者的关节时,应注意动作轻柔,不要粗暴用力,避免肌肉或关节软组织的牵拉伤。
2、如果确定发生异位骨化,运动训练应避免造成疼痛,否则会加重病情。
3、早期局部冰水冷敷,减轻局部的炎症反应。
理疗亦可减轻局部症状。
4、早期预防骨化的药物可用didronel ,该药与钙离子有高的亲和力,主要集中在代谢活跃的骨骼处,防止软骨的骨化。
用法:前两周给20mg/kg/每天,后改为10mg/kg/每天,可用10周,早餐前1小时一次口腹,副作用有胃肠道反应。
5、如果骨化已经发生,限制了关节的活动,在骨化成熟后可以考虑手术切除。
骨化成熟的时间大概需要18个月,过早的手术会导致骨化复发和加重。
术后可早期开始轻柔的被动关节活动。
术后仍可用didronel,10mg/kg/每天,连续12个月。
异位骨化分级:
异位骨化分级常采用Brooker分级,分为0级、I级、II级、III 级和IV级。
0级:X线未见异位骨化灶形成。
I级:关节周围软组织内见多个孤立骨岛。
II级:假体周围骨端有骨赘生长,骨赘距离>10mm。
III级:骨赘之间距离<10mm。
IV级:骨赘相互融合形成骨桥,关节强直。
拓展资料
异位骨化是一种罕见的病症,通常称为进行性骨化性纤维发育不良(FOP)。
它以正常骨骼系统外形成新骨为特点,如软结缔组织(肌肉、肌腱)中形成新骨,这一过程称为异位骨化(HO)。
这种病症在确诊后,需要及早干预和治疗,以防止病情恶化。
异位骨化的原因并不完全明确,但考虑与以下因素有关:
1. 遗传因素:如果父母双方或一方存在先天性关节发育不良的情况,可能会导致子女出现先天性关节发育不良的现象,从而引起异位骨化。
2. 神经病变因素:神经病变可能导致软组织出现成骨细胞,进而引起异位骨化。
3. 创伤性恢复不良或者是过度制动:这些因素可能导致软组织的病理改变,进而引起明显的关节畸形、活动障碍的症状。
关节周围异位骨化与关节功能康复北京博爱医院作者:刘克敏关节周围异位骨化是关节创伤、中枢神经损伤后常见的并发症,与关节功能康复关系密切。
本文旨在结合笔者的临床实践,探讨关节周围异位骨化的概念、临床特点、治疗策略及其与关节功能康复的关系。
异位骨化(Hoterotopic Ossification, HO)作为中枢神经疾病的并发症,最早于1918年被Dejerine[1] 描述,之后于1968年,Roberts[2] 对脑外伤后关节周围HO做了较为全面的报道,引起了临床医生的重视,并逐渐开始了针对该并发症的基础与临床研究。
异位骨化是指在软组织中出现具有正常骨结构的骨组织,即成熟的板状骨结构(lamellarbone),多发生于关节周围[3]。
需要强调的是,临床上往往把异位骨化与骨化性肌炎(myositisossificans,MO)或异位钙化(ectopic calcification,EC)相混淆,这是不正确的[4]。
骨化性肌炎是指在肌肉组织内出现钙盐沉积,而异位钙化则指在其它软组织结构内或周围出现矿物化(mineralization)或石灰样沉积(calcium deposit)。
骨化性肌炎又可分为局限性、进行性和局部创伤性三种[5]。
跟腱末端病钙盐沉积、肩袖钙化、后纵韧带钙化均属于异位钙化的范畴。
HO 有成熟的板层骨、松质骨、骨髓腔、滋养血管,以及少量的造血功能和肌纤维薄膜等类似正常骨的结构,其周围软组织水肿、增生、肌肉坏死和骨质疏松是异位骨化的继发性反应,而不是原因。
HO 往往位于关节周围的肌群或韧带的间隙,而不是侵袭到这些组织内[3,6-8];即使包绕正常的肌肉、肌腱、神经血管等,将异位骨化切除后,这些组织结构仍基本完整,而骨化性肌炎或异位钙化往往侵及组织本身。
因此,异位骨化、骨化性肌炎、异位钙化是不同的概念。
关于HO 发病机制和病因的实验研究较多,临床研究很少;大样本的临床研究,特别是肢体关节周围异位骨化与关节功能康复间关系的研究更少。
肘关节异位骨化的处理方法肘关节异位骨化,也被称作肘关节骨化性关节炎,是一种常见的关节疾病,可导致疼痛、僵硬和功能障碍。
本文将探讨肘关节异位骨化的处理方法。
1. 非手术治疗非手术治疗包括药物治疗、物理疗法和康复训练等。
药物治疗主要是通过镇痛、消炎和改善关节功能等手段缓解病情。
物理疗法包括热敷、冷敷、康复训练和针灸等。
通过适当的锻炼和物理治疗可以改善肌肉力量和关节活动度,从而减轻疼痛和恢复功能。
(1)关节镜手术:该手术采用微创技术,在肘关节内放入一根细的镜管,通过摄像头观察肘关节内部的情况,并进行手术。
这种方法相对较安全,可以避免多数者需要的开放手术。
(2)关节成形术:手术中可以将异常的骨头去除,并调整骨头的形态以改善其功能。
(3)关节置换术:当肘关节严重损坏,无法通过其他手术恢复功能时,可以采用关节置换术。
该手术通过人造关节的置换,来改善关节的功能。
(4)切断桡骨手术:此手术通常用于病情较严重的患者,包括切断桡骨,转移关节负荷等手术。
需要注意的是,肘关节异位骨化手术后需要进行适当的康复训练,以便恢复肌肉力量和关节活动度,避免再次发生异位骨化。
肘关节异位骨化是一种比较常见的关节疾病,早期的非手术治疗可能有效,但在疾病进展到一定程度时手术仍然是最佳选择。
不管是采用哪种治疗方法,康复训练是必不可少的,可以帮助患者早日恢复正常的肘关节功能。
关节镜手术是治疗肘关节异位骨化的常用方法,具有安全性高、创伤小、康复快等优点。
手术中需要将一根细的镜管插入肘关节内,通过摄像头观察肘关节内部情况,并进行手术。
关节镜手术可以通过切除异位骨等手术,改善关节的功能。
对于一些较复杂的情况,可以结合其他手术技术进行综合治疗。
关节成形术是针对肘关节异位骨化的一种手术治疗方法。
手术过程中,医生会对异位骨进行切除并适当调整肘关节骨头的形态,以改善其功能。
关节成形术的主要目的是切除异位骨,减轻疼痛和恢复关节功能。
该手术也有一定的风险,需根据患者的情况进行综合考虑。
异位骨化的形成机制和法医学鉴定摘要:异位骨化是指骨组织在非骨部位形成的现象,其形成机制至今尚未完全明确。
目前认为,异位骨化主要由于局部组织损伤、炎症反应和细胞信号通路异常等因素引起。
法医学鉴定异位骨化主要依靠病史、临床表现、影像学检查和组织学鉴定等方法。
关键词:异位骨化;形成机制;法医学鉴定;引言异位骨化是指骨组织在非骨部位形成的异常现象,常见于骨折、手术、炎症等情况。
尽管已有许多研究对异位骨化进行了探索,但其形成机制尚未完全明确。
目前认为,局部组织损伤、炎症反应和细胞信号通路异常是异位骨化形成的重要因素。
而在法医学鉴定中,通过病史、临床表现、影像学检查和组织学鉴定等方法来确定异位骨化的存在和程度。
深入了解异位骨化的形成机制和法医学鉴定方法,对于预防、治疗和司法实践具有重要意义。
因此,本文将对异位骨化的形成机制和法医学鉴定进行探讨,以期提高对该病理现象的认识和理解。
1异位骨化的定义和分类1.1异位骨化的定义异位骨化是指骨组织在非骨部位形成的异常现象。
正常情况下,骨组织只存在于骨骼系统中,但在某些情况下,骨组织会在软组织、肌肉、关节等非骨部位发生形成,导致异位骨化的发生。
2异位骨化的分类2.1 纤维性异位骨化纤维性异位骨化是指骨组织在纤维组织中形成。
这种类型的异位骨化通常发生在软组织损伤、手术创伤、炎症反应等情况下。
纤维性异位骨化的特点是形成的骨组织由纤维组织和成骨细胞构成,骨骼结构不规则,并且容易引起疼痛和功能障碍。
2.2 肌性异位骨化肌性异位骨化是指骨组织在肌肉组织中形成。
这种类型的异位骨化通常发生在严重的软组织损伤、肌肉挤压或手术创伤等情况下。
肌性异位骨化的特点是形成的骨组织由骨小梁和骨髓腔构成,骨骼结构较规则,并且容易引起肌肉僵硬和功能障碍。
2.3 关节性异位骨化关节性异位骨化是指骨组织在关节部位形成。
这种类型的异位骨化通常发生在关节创伤、关节炎、关节置换术等情况下。
关节性异位骨化的特点是形成的骨组织在关节内部生长,导致关节畸形和功能障碍。
异位骨化的影响因素
异位骨化是指在软组织或肌肉中出现异常的骨化现象。
其影响因素可能包括:
1. 创伤或手术:异位骨化往往与组织损伤或手术有关。
手术中可能会损伤到软组织或肌肉,导致骨化的发生。
2. 骨骼相关疾病:某些骨骼相关疾病,如先天性骨骺发育不全、纤维性骨发育不全等,会增加发生异位骨化的风险。
3. 炎症和感染:某些炎症和感染疾病可能引起组织的炎性反应,导致骨化的发生。
4. 遗传因素:有些家族性疾病会增加发生异位骨化的风险,这可能与遗传基因有关。
5. 预防措施:适当的预防措施可以降低发生异位骨化的风险。
例如,在手术中注意保护周围的组织和肌肉,避免或减少创伤;积极治疗炎症和感染疾病,避免其发展成为慢性炎症。
总的来说,异位骨化是一个复杂的疾病,其发生受多种因素的影响。
不同的人可能受到不同的因素影响,导致异位骨化的发生。
因此,在预防和治疗异位骨化时,
需综合考虑个体因素和环境因素,并针对具体病因进行相应的干预措施。
大面积脑梗死后神经源性异位骨化1例报告摘要:神经源性异位骨化是一种罕见但严重的并发症,通常发生在外伤、手术和炎症后。
我们报告了一例大面积脑梗死后发生神经源性异位骨化的患者,介绍了其临床表现、影像学特征和治疗过程,并对该病例进行了讨论。
关键词:脑梗死;神经源性异位骨化;临床特征;治疗引言神经源性异位骨化是一种罕见但严重的并发症,通常发生在外伤、手术和炎症后。
它的发病机制尚不十分清楚,但与干细胞分化为成骨细胞有关。
脑梗死是脑血管疾病最常见的类型之一,严重的脑梗死可导致神经功能障碍,甚至危及生命。
大面积脑梗死后发生神经源性异位骨化的报道相对较少。
我们报告了一例大面积脑梗死后发生神经源性异位骨化的患者,旨在提高医生对该并发症的认识,并探讨其临床特征和治疗策略。
病例报告患者,男性,59岁,因突发右侧肢体无力被送至我院急诊科。
患者既往无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等慢性疾病史,无过敏史。
查体:神志清楚,右侧肢体肌力Ⅰ级,右侧肢体生理反射减弱,病理征阳性,颈动脉听诊未见异常。
头颅MRI示:左侧大面积脑梗死。
患者行卒中筛查、凝血功能检查及颅内血管造影等相关检查,未见明显异常。
患者予以脱水、脑保护、抗栓溶栓等治疗,并积极进行康复训练。
6个月后,患者因右侧颅内压增高症状再次入院,头颅CT示:左侧颅内低密度区减小,但颅内异物样密度区增大。
颅内血管造影示:颞额区动脉受累。
头颅MRI示:左侧颞叶大面积脑梗死伴脑实质破裂,颞骨内出现高密度区。
患者予以开颅清除颅内异物、抗水肿、生理盐水等治疗。
术后病理学示:颅内异物样组织呈骨化结构。
术后患者神志清楚,无神经功能障碍。
讨论本例患者为男性,59岁,未有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史,突发右侧肢体无力,经头颅MRI示大面积脑梗死,治疗后出现颅内异位骨。
病理学示颅内异物为骨化结构。
根据患者病史、临床表现和影像学特征,诊断为大面积脑梗死后神经源性异位骨化。
大面积脑梗死后发生神经源性异位骨化的机制尚不完全清楚,但目前认为与慢性炎症、神经损伤、干细胞分化等因素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