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开雷电之谜
- 格式:ppt
- 大小:462.50 KB
- 文档页数:17
四年级下册语文《揭开雷电之谜》教案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理解课文《揭开雷电之谜》的主要内容,了解雷电的形成原因。
学会生字词,并能正确书写。
提高阅读理解能力,能够回答相关问题。
2.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课文,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会通过查阅资料、讨论等方式,增加对雷电的了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激发对自然现象的兴趣。
培养学生热爱科学、勇于探索的精神风貌。
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掌握雷电的形成原因。
学会生字词,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教学难点:理解雷电的形成过程,掌握相关科学知识。
教学准备:课文《揭开雷电之谜》文本。
与雷电相关的图片或视频资料。
生字词卡片。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1. 激发兴趣:同学们,你们见过雷电吗?你们知道雷电是怎么形成的吗?今天,我们就要揭开雷电的神秘面纱,探索其中的奥秘。
2. 板书课题:揭开雷电之谜二、自主学习1. 自读课文,理解大意。
2. 学生分享学习生字词的情况,教师检查并指导。
三、课堂讲解1. 教师引导学生学习课文,讲解雷电的形成原因。
2. 学生通过课文内容,了解雷电的产生过程。
四、课堂练习1. 学生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2. 教师针对学生完成情况进行讲评,及时纠正错误。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 复习上节课学习的内容,检查学生对雷电形成原因的掌握情况。
2. 板书课题:揭开雷电之谜二、课堂讲解1. 教师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探讨雷电现象的奥秘。
2. 学生通过讨论、查阅资料等方式,增加对雷电的了解。
三、课堂练习1. 学生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2. 教师针对学生完成情况进行讲评,及时纠正错误。
四、总结拓展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雷电的形成原因。
2. 学生谈谈对本节课学习的感受,激发对科学探索的兴趣。
教学评价:通过课后练习题的完成情况,评估学生对雷电形成原因的理解程度。
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了解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无畏无形无限——《揭开雷电之谜》的文本解读上海市浦东新区园西小学四年级语文备课组《揭开雷电之谜》这篇课文主要记叙了美国科学家富兰克林冒着生命危险,从天空摄取闪电,揭开雷电之谜的故事。
赞扬了富兰克林敢于实践、勇于献身科学的崇高精神。
本单元的教学重点:边读边想,对课题、课文内容提问题的要求。
本文采用了总分总的写作方法,开头先交代了富兰克林的大致情况,然后具体描写他冒着生命危险揭开雷电之谜的过程,最后总结富兰克林实验的重要意义。
课文开头有这么一句话“美国科学家富兰克林是18世纪电学史上的勇士”,这是本课最关键的句子,本课的设计就围绕着“勇士”一词展开,起到了“牵一发动全身”的引领、主导作用。
一、补充资料深入勇士有限的文本,无限的背后故事,无畏的勇士精神。
(1)课前两分钟与学生交流雷电现象,继而引出“富兰克林”,让学生说说自己课前搜集的资料,老师再加以补充:富兰克林是十八世纪美国最伟大的科学家。
他对科学的研究范围极其广泛:在数学方面,他创造了八次和十六次幻方;在热学中,他改良了取暖的炉子,可以节省四分之三燃料,被称为“富兰克林炉”;在光学方面,他发明了老年人用的双焦距眼镜,戴上这种眼镜既可以看清近处的东西,也可看清远处的东西。
这极大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对课堂学习有了更深的期待。
(2)在学习第二小节中,针对“富兰克林大胆提出那是自然界的一种‘放电现象’”,教师在备课时有疑惑,为什么富兰克林能大胆提出这种想法呢?通过网上搜索,了解到事件背景,给学生做了填补:在十八世纪以前,人们还不能正确地认识雷电到底是什么。
当时人们普遍相信雷电是上帝发怒的说法。
一些不信上帝的有识之士曾试图解释雷电的起因,但从未获得成功。
在一次试验中,富兰克林的妻子不小心碰到了莱顿瓶(电容器),一团电火闪过,丽德被击中倒地,面色惨白,足足在家躺了一个星期才恢复健康。
这虽然是试验中的一起意外事件,但思维敏捷的富兰克林却由此而想到了空中的雷电。
他经过反复思考,断定雷电也是一种放电现象,它和在实验室产生的电在本质上是一样的。
小学四年级下册语文《揭开雷电之谜》教案(精选3篇)小学四年级下册语文《揭开雷电之谜》篇1[教学目标]1、自主学习生字,通过查、等方法理解词语“摄取、勇士、揭开”等词语的意思。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围绕课文内容,进行提问。
通过联系上下文理解、解释关键词理解句子等方法解决问题。
3、根据文中的描述,能介绍富兰克林的制作的风筝及简单原理。
4、通过阅读,感受科学家勇于为科学献身的伟大精神。
[教学重点和难点]围绕课文内容,进行提问。
通过联系上下文理解、解释关键词理解句子等方法解决问题。
[教学准备]1、媒体。
2、预习课文:(1)读通课文,读准生字的字音。
(2)圈画自己不理解的词语,用自己认为合适的方法去理解。
[教学时间]1.5课时—2课时[教学过程]一、揭示课题:1、板书:雷电师:这是一种自然现象,你见过吗?谈谈你所知道的。
学生谈。
2、师:同学们通过书籍、电视等多种渠道,了解了雷电之谜。
(板书:之谜)有一位美国科学家富兰克林,他曾冒着生命危险,从天空摄取闪电,揭开了雷电之谜。
板书:揭开做动作理解:揭开联系生活经验初步了解“揭开”的不易。
齐读课题3、出示第一小节:美国科学家富兰克林,是18世纪电学的一位勇士。
他曾冒着生命危险,从天空摄取闪电,揭开了雷电之谜。
指名读,(及时用多种方法理解:摄取)师引读体会两句的因果关系,男女生合作读体会。
质疑:雷电之谜是什么?为什么要揭开雷电之谜?怎样揭开的?结果怎样?有什么生命危险呢?……二、深入研读:1、学习第2小节:雷电之谜是什么?为什么要揭开雷电之谜?(1)出示句子:从前,人们一直认为,天空中出现电闪雷鸣,这是大自然在显示神威。
指名读引导理解:人们——大多数人;一直——说明存在很久了;大自然在显示神威——认为是天公在发火,对大自然充满了敬畏。
再指名读。
(2)出示:可是,富兰克林却大胆提出,那是大自然的一种“放电现象”。
指名读师:他敢于向当时的传统观念挑战,提出自己与众不同的观点,向大自然挑战,真是勇气可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