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并治第一恢复
- 格式:ppt
- 大小:3.26 MB
- 文档页数:56
金匮要略释义及方解(1)脏腑经络先后病脉并治第一(上)小白郎中:中医医案/医话/学中医学临床的参考文章《金匱要略》释义及方解(1)脏腑经络先后病脉并治第一(上)王东海【原文】夫人秉五常,因风气而生长;风气虽能生万物,亦能害万物,如水能浮舟,亦能覆舟。
若五脏元真通畅,人即安和。
客气邪风,中人多死,千般灾难,不越三条:一者,经络受邪入脏腑为内所因也;二者,四肢九窍血脉相传,壅塞不通,为外皮肤所中也;三者,房室、金刃、虫兽所伤。
以此详之,病由都尽。
若人能养慎,不令邪风干忤经络;适中经络,未流传脏腑即医治之;四肢才觉重滞,即引导、吐纳、针灸、膏摩,勿令九窍闭塞。
更能无犯王法;禽兽灾伤、房室勿令竭之,服食节其冷热、酸苦辛甘,不遣形体有衰,病则无由入其腠理。
腠者,三焦通会元真之处,为气血所注;理者,是皮肤脏腑之文理也。
【注释】五常,即四时五行运行之气令。
风者,木之气,居岁令之首,以统一岁五行运行之气,人生天地之中,顷刻不离于气。
气之用即是风,风之体即是气。
风之所生,由阴阳变动、五行偏亢相激而成。
五行本互生互克之矛盾,所以在生长之中,亦有杀害,因杀害而后生长,生杀相因,才能有生生不已之循环。
其风应五行所主之令而来,无太过不及之差,为和风,为正令之气,主生长万物;若非其时而至或从客克方而来,克方者,如春月之风,从西方而来,为邪风,主杀害万物。
正气为病,人必触冒而后感,则病轻;邪气为病,不必触冒而亦病,则病重。
但外邪之感人,经谓:“必因其身形之虚而后客之也”。
若其人元阳真阴壮实,真气内充,气血周流,內之脏腑调和,外之营卫固密,体自安和。
客气者,非时而来之气也;邪风者,从克方而来之风也。
但虽千般病患、灾难,不外如下三条:一者,身形若虚,虽经络受邪而能内入脏腑,为内所因也;二者,四肢九窍血脉互相传送,外邪中伤则壅塞不通,为外身躯之病;三者,房室金创虫兽所伤。
为诸多病患之由。
若人能慎重保养,善于避免;或偶感外邪,在皮肤或经络之时,即行解散,则邪气不能留传而入脏腑;四肢觉沉重凝滞,即引导、按抹、导邪外出。
《金匮要略》一级原文(1-90)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第一1.夫人禀五常,因风气而生长,风气虽能生万物,亦能害万物,如水能浮舟,亦能覆舟。
若五脏元真通畅,人即安和。
客气邪风,中人多死。
千般疢难,不越三条:一者,经络受邪,入藏府,为内所因也;二者,四肢九窍,血脉相传,壅塞不通,为外皮肤所中也;三者,房室、金刃、虫兽所伤,以此详之,病由都尽。
(2)2.清邪居上,浊邪居下,大邪中表,小邪中里,谷饪之邪,从口入者,宿食也。
五邪中人,各有法度,风中于前,寒中于暮,湿伤于下,雾伤于上,风令脉浮,寒令脉急,雾伤皮肤,湿流关节,食伤脾胃,极寒伤经,极热伤络。
(13)3.问曰:上工治未病,何也?师曰:夫治未病者,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四季脾旺不受邪,即勿补之。
中工不晓相传,见肝之病,不解实脾,惟治肝也。
夫肝之病,补用酸,助用焦苦,益用甘味之药调之。
(1)痉湿暍病脉证治第二4.太阳病,发热无汗,反恶寒者,名曰刚痉。
(1)5.太阳病,发热汗出,而不恶寒,名曰柔痉。
(2)6.太阳病,其证备,身体强,几几然,脉反沉迟,此为痉,栝蒌桂枝汤主之。
(11)栝蒌桂枝汤方栝蒌根二两桂枝三两芍药三两甘草二两生姜三两大枣十二枚上六味,以水九升,煮取三升,分温三服,取微汗。
汗不出,食顷,啜热粥发之。
7. 风湿相搏,一身尽疼痛,法当汗出而解,值天阴雨不止,医云此可发汗,汗之病不愈者,何也?盖发其汗,汗大出者,但风气去,湿气在,是故不愈也。
若治风湿者发其汗,但微微似欲出汗者,风湿俱去也。
(18)8.太阳病,关节疼痛而烦,脉沉而细(一作缓)者,此名湿痹(《玉函》云中湿)。
湿痹之候,小便不利,大便反快,但当利其小便。
(14)9.湿家身烦疼,可与麻黄加术汤,发其汗为宜,慎不可以火攻之。
(20)麻黄加术汤方麻黄三两(去节)桂枝二两(去皮)甘草二两(炙)杏仁七十个(去皮尖)白术四两上五味,以水九升,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二升半,去滓,温取八合,覆取微似汗。
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第一(一)问日:上工治未病,何也?师日:病不外邪正虚实,邪气盛则实,正气夺则虚,是邪正统于虚实中也。
夫上工治未病者,见肝邪之为实病,知已病之肝必传未病之脾,当先实脾。
若春之三月,夏之六月,秋之九月,冬之十二月四季脾王不受邪,即勿补之。
所以然者,脏病唯虚者受之,而实则不受;脏邪唯实则能传,而虚则不传也。
中工不晓邪实则相传,贝肝之病,不解先实未病之脾,唯治其肝,不防其传也。
夫肝虚之病,补其本脏之体,则用酸,经云:木生酸,酸生肝,遂其曲直之性也。
补之犹恐不及,则用助。
助其阳必用焦热之药,使心旺而气感于肝也。
助其阴,必以苦,用苦寒之药养心液之不足,泄君火之有余,则得其养矣。
助之犹恐不足,则用益,益用甘味之药调之。
盖稼穑作甘,则用培土升木之法,其法悉备于乌梅丸之中也。
若中工不解,误以酸入肝,焦苦人心,甘入脾,脾能伤肾,肾气微弱,则水不行。
水不行,三句为克制之治。
然则肝虚正治之法,当从于何处求之。
以下十二句是述中工之误,以为补则心火气盛,则伤肺,肺被伤则金气不行,金气不行则肝气盛,则肝自愈,以此为治肝补脾之要妙也。
然则上工治肝虚之病则用此酸甘焦苦之药,按调补助益之妙法,若治肝实之病则不在治肝虚之例可用之。
经日:无虚虚,无实实,补不足,损有余,是其义也。
余脏准此。
余脏,他脏也。
实者防其传,先治其未病之脏;虚者补其虚,求本脏之体用,遵经旨而治之则得矣。
此论五行之理,以次而传,别中上二工之治,学者所当审其虚实,而分其治法焉。
[正日]此总言上工治未病,谓治未病之脏腑,非治未病之人。
上段言肝实必传脾,故脾未病而先实之:中段言肝虚必受肺邪,故肺未病而先制之,伤字作制字看。
助心益脾,扶土制水,水弱则火旺,火旺则制金,金被制,则木不受邪而肝病自愈矣。
隔二隔三,真治未病之上工也。
末段又承发虚实之理而推及余脏,以明此为全书之通例云尔。
徐彬、高世拭所解均同,独修园注中段,言肝虚之法当从何处求之,已下十二句,是述中工之误,添出支节,转生迷眩。
金匮要略全文及译文注释《金匮要略》是中医经典古籍之一,作者是汉代的张仲景。
全文及译文注释如下:原文:金匮要略第一篇: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第一夫人禀五常,因风气而生长。
风气虽能生万物亦能害万物。
如水能浮舟,亦能覆舟。
若五脏元真通畅,人即安和;客气邪风中人多死。
若人能养慎,不令邪风干忤经络,适中经络,未流传脏腑即医治之;四肢才觉重滞即导引吐纳、针炙膏摩,勿令九窍闭塞,更能无犯王法,禽兽灾伤,房室勿令竭之,服食节其冷热,苦酸辛甘,不遗形体有衰,病则无由入其腠理。
鼻头色微黑者有水气。
色黄者胸上有寒也。
色白者亡血也。
设微赤非时者死,其目正圆者痉不治。
又色青为痛;色黑为劳;色赤为风;色黄者便难;色鲜明者有留饮。
息引胸中上气者咳。
第二篇:痓湿暍病脉证治第二痓之为病,身热足寒颈项强急,恶寒时头热面赤目赤独头动摇,卒口噤背反张,若手足搦者,痓病也。
若发其汗者,寒湿相得,其表益虚,即恶寒甚。
发其汗已,其脉如蛇。
湿之为病,身疼发热,面黄而喘,头痛鼻塞而烦,其脉大,自能饮食,腹中和无病。
病在头中寒湿,故鼻塞。
纳药鼻中则愈。
中暍之为病也,恶寒头痛,口渴身热而喘。
其脉弦细芤迟。
若发其汗则身重而下泄。
复恶寒,则阳气微。
当数熨其背,而勿冷也。
夫脉浮数者,法当汗出而愈。
若下之身重心悸者,不可发汗也。
里虚宜温之也。
第三篇:百合狐惑阴阳毒病脉证治第三百合病者百脉一宗,悉致其病也。
意欲食复不能食,常默默然欲卧不能卧,欲行不能行,欲饮食或有美时或有不用闻食臭时,如寒无寒如有热无热,口苦小便赤诸药不能治,得药则剧吐利,如有神灵者舍此复何求耶?百合知母汤主之。
狐惑之为病也,状如伤寒,默默欲眠目不得闭,卧起不安蚀于喉为惑蚀于阴为狐,不欲饮食小便赤大便不利或数日不大便或时时小便浓如血蚀于上部则声嗄音哑咽喉干燥热痛饮以苦参汤洗之以苦参地黄皂荚丸主之。
第四篇:疟病脉证并治第四疟脉自弦也弦数者多热;弦迟者多寒;弦小紧者下之差;弦迟者可温之;弦紧者可发汗针灸也;浮大者可吐之;弦数者风发也以饮食消息止之。
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第一(1)《金匮要略》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第一一、已病防传,虚实异治[代表原文]问曰:上工治未病,何也?师曰:夫治未病者,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四季脾旺不受邪,即勿补之。
中工不晓相传,见肝之病,不解实脾,惟治肝也。
夫肝之病,补用酸,助用焦苦,益用甘味之药调之。
酸入肝,焦苦入心,甘入脾。
脾能伤肾,肾气微弱,则水不行;水不行,则心火气盛,则伤肺;肺被伤,则金气不行;金气不行,则肝气盛。
故实脾,则肝自愈。
此治肝补脾之要妙也。
肝虚则用此法,实则不在用之。
经曰:虚虚实实,补不足,损有余,是其义也。
余藏准此。
[白话语释]提要:本条从脏腑整体观出发,以肝病为例,论述“治未病”和虚实异治的原则。
语译问:上工治未病,这句话是什么意思?老师说:治未病的意义,如见到肝病,知道肝会影响到脾,就应当先补脾,但如一年四季脾气旺盛的时候,脾就不会受到肝邪的侵袭,那就不必补脾。
一般的医生不知这种相传的道理,见到肝病,也不了解应当先实脾的方法,而只知道治肝。
治肝虚病,要用酸味药来补已病的肝,加上焦苦味的药以扶助不病的心,还要用甘味药来调和其脾。
因为酸味药入肝,焦苦味人心,甘味入脾,脾气旺盛便能制肾,肾受到制约,肾中阴寒水气便不会亢而为害,由是可保持心之少火旺盛,而心之少火旺盛可以制约肺金,肺气受制,则肝气便可逐渐旺盛,所以补脾,肝病就会自然痊愈,这是用补脾来治疗肝病的一种重要方法。
不过这种方法只能用在肝虚病,肝实病就不宜应用。
医经上说,“虚证用泻药,则虚证愈虚,实证用补药,使实证更加重,只有不足的病用补法,有余的病用泻法才是恰当的”,所讲的就是这个意思。
其余脏腑的治法,均可按照这个例子依法类推。
阐释:本条的基本精神,可以归纳为以下三方面。
(1)举肝病传脾为例,说明脏腑病理传变规律,提示在治疗时应注意照顾未病的脏腑,以预防疾病的传变。
仲景治未病何以突出肝脾为例?这是因为四时之气始于春,人体五脏之气始于肝,而脾为后天之本,生化之源,在疾病过程中,如果脾脏受损,气血营卫的来源就会缺乏,因而导致病情趋向恶化。
《金匮要略》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第一(1)原创书柏書百遍 11月17日问曰:上工治未病,何也?师曰:夫治未病者,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四季脾王不受邪,即勿补之。
中工不晓相传,见肝之病,不解实脾,惟治肝也。
夫肝之病,补用酸,助用焦苦,益用甘味之药调之。
酸入肝,焦苦入心,甘入脾。
脾能伤肾,肾气微弱,则水不行;水不行,则心火气盛,则伤肺;肺被伤,则金气不行;金气不行,则肝气盛。
故实脾,则肝自愈。
此治肝补脾之要妙也。
肝虚则用此法,实则不在用之。
经曰:虚虚实实,补不足,损有余,是其义也。
余藏准此。
倪海厦从这段可知,治肝有三个重点--补用酸,助用焦苦,益用甘味,所以治肝病的经方中有补-酸-乌梅丸;助-焦苦-吴茱萸汤;益-甘-小建中汤。
这是治疗肝虚的三个法则,肝实不用。
肝实则下利,有时呕吐,肝实热发炎,则肝肿,热进入大肠,则便脓血便-白头翁汤证。
所以实热症用凉药。
肝出现问题,应该先实脾,这是基本法则。
就是为了不让肝病不进入脾脏,不让他传经。
肠胃吸收食物以后“肝胆之液,渗入胃”,故胃中含有肝的酸,胆的苦,脾的甜和胰脏的黏液。
肝受寒后,就会吐酸,故用燥止呕。
呕酸是肝液外出-吴茱萸汤。
如果肝热,则吐胆汁,口苦-小柴胡汤证。
如果苦味严重,重用黄芩、半夏。
肝气郁久以后,会造成食物残毒停留,囤积久了,就会生湿,病人容易恶心。
其实胃本身没有问题,而是肝脏湿气郁结积聚于此,压迫胃,致使恶心,甚至呕吐。
“湿胜则肝胆不调,故多呕。
”湿胜则易生虫-乌梅丸。
苦药多寒凉,主泄,主向下走,温能化湿。
乌梅丸苦温。
“以乌梅之酸;细辛、干姜、蜀椒、桂枝、附子之温;及黄连、黄柏之苦燥。
而后胃湿温化,肝胆之郁方得调达。
”这个是治疗肝胆湿热很好的处方。
中医的湿分为两种情况,蛔虫病和久痢,但是下痢便脓血时不要吃。
第二个就是吴茱萸汤,吴茱萸+生姜、甘草、人参,是专治胃下垂的处方。
在中医的观念里,下垂就是胃功能不好,胃寒。
为什么会寒呢?因为肝脏功能不好,肝压迫胃,胃没办法动,只好下垂。
金匮今释——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第1条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第一论十三首,脉证二条。
此篇非仲景旧文也。
《伤寒论》篇首,有“辨脉”、“平脉”、“伤寒例”,人皆知出于王叔和。
《玉函经》篇首,有“证治总例”,太炎先生辨为出于六朝人。
此篇之文,亦与全书不类,盖仲景书经汉末丧乱,即便散佚,后之编次者不止叔和一人,各以己意,作为篇首耳。
今从赵氏,以下注本之例,存而释之。
每篇所标论若干首,脉证若干条,数之不能悉合,无关弘旨,略而弗斠。
1.问曰:上工治未病,何也?师曰:夫治未病者,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
四季脾王不受邪,即勿补之。
中工不晓相传,见肝之病,不解实脾,惟治肝也。
夫肝之病,补用酸,助用焦苦,益用甘味之药调之。
酸入肝,焦苦入心,甘入脾。
脾能伤肾,肾气微弱则水不行,水不行则心火气盛,心火气盛则伤肺,肺被伤则金气不行,金气不行则肝气盛,故实脾则肝自愈。
此治肝补脾之要妙也。
肝虚则用此法,实则不在用之。
经曰:虚虚实实,补不足,损有余,是其义也。
余脏准此。
此条当分三段,自问曰至惟治肝也为一段:举例以明上工治未病之理,且示肝实之治法。
自夫肝至调之为一段:言肝虚之治法。
自酸入肝至要妙也十一句,似以后人注释语掺入正文,当删。
肝虚以下为又一段,总结上两段。
今分释之。
今上工治未病一段,意谓治病须先知其传变而预防之也。
肝病传脾者,所谓木王侮土也。
先实脾者,补脾气,使不受肝之克贼也。
难经七十七难亦持此说。
然上工治未病之文,昉见《灵枢�逆顺篇》,其文曰:上工刺其未生者也,其次刺其未盛者也,其次刺其已衰者也,下工刺其方袭者也,与其形之盛者也,与其病之与脉相逆者也。
故曰,方其盛也,勿敢毁伤,刺其已衰,事必大昌。
故曰,上工治未病不治已病,此之谓也。
灵枢所云,不过言各种疾病,当及其未生与其方衰而刺之,非谓预防传变,义与金匮、难经自异。
意者,上工治未病,盖医家自古相传之语,后贤见仁见智,解释遂有不同耳。
(脾王不受邪之王字,读如旺。
)于此须研究者,肝病是何种病,脾病是何种病,肝病又何以必传脾。
《金匮要略》之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第一(论十三条脉证二条)【原文】问曰:上工治未病,何也?师曰:夫治未病者,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四季脾王不受邪,即勿补之。
中工不晓相传,见肝之病,不解实脾,惟治肝也。
【译文】有人问道:“技术高超的医生治病,往往治疗尚未发病的脏腑,这是什么意思呢?”老师回答道:“治疗尚未发病的脏腑,以防止疾病蔓延。
以肝脏病的诊断为例,临床上见到肝病患者,知道肝病可以传到脾脏,就要在治疗时首先调补脾脏。
但如果一年四季脾气都旺盛,就不需要调补脾脏。
一般的医生不了解疾病相传的规律,见到肝病不懂得实脾的意义,就只知道治肝。
”【原文】夫肝之病,补用酸,助用焦苦,益用甘味之药调之。
酸入肝,焦苦入心,甘入脾。
脾能伤肾,肾气微弱,则水不行;水不行,则心火气盛则伤肺;肺被伤,则金气不行;金气不行,则肝气盛,则肝自愈。
此治肝补脾之要妙也。
肝虚则用此法,实则不在用之。
【译文】对于肝病的治疗,应当用酸味的药物予以补益,用焦苦的药物辅助,再用甘味的药物予以调和。
五味之中,酸味入肝经,焦苦味入心经,甘味入脾经。
脾气旺盛就能制约肾气,肾气虚弱,体内水气代谢就会失常,水气不畅,心火就会旺盛,转而伤害肺脏,肺气则因此虚弱,无法制约肝脏,肝气就会旺盛,如此肝病就能自行痊愈。
这就是治肝补脾的奥妙所在。
治疗肝的虚证时用此法,实证就不适用了。
【原文】经曰:虚虚实实,补不足,损有余,是其义也。
余藏准此。
【译文】《内经》上说:“不要伤害正气虚弱的脏腑,也不要补益邪气旺盛的脏腑。
应当用补法治疗虚弱的脏腑,用泻法治疗邪气旺盛的脏腑。
”这就是《内经》的含义。
其他脏腑在治疗时都可以仿照此种方法。
【原文】夫人禀五常,因风气而生长,风气虽能生万物,亦能害万物。
如水能浮舟,亦能覆舟。
若五脏元贞通畅,人即安和,客气邪风,中人多死。
千般疢难,不越三条:一者,经络受邪,入脏腑为内所因也;二者,四肢九窍,血脉相传,壅塞不通,为外皮肤所中也;三者,房室金刃,虫兽所伤,以凡详之,病由都尽。
金匮要略心典卷上《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第一》自序金匮要略者。
汉张仲景所着。
为医方之祖。
而治杂病之宗也。
其方约而多验。
其文简而难通。
唐宋以来。
注释阙如。
明兴之后。
始有起而论之者。
迄于今。
乃不下数十家。
莫不精求深讨。
用以发蒙而解惑。
然而性高明者。
泛骛远引。
以曲逞其说。
而其失则为浮。
守矩者。
寻行数墨。
而畏尽其辞。
而其失则为隘。
是隘与浮者。
虽所趣不同。
而其失则一也。
余读仲景书者数矣。
心有所得。
辄笔诸简端。
以为他日考验学问之地。
非敢举以注是书也。
日月既深。
十已得其七八。
而未克遂竟其绪。
丙午秋日。
抱病斋居。
勉谢人事。
因取金匮旧本。
重加寻绎。
其未经笔记者补之。
其记而未尽善者复改之。
覃精研思。
务求当于古人之心而后已。
而其间深文奥义。
有通之而无可通者。
则阙之。
其系传写之误者。
则拟正之。
其或类后人续入者。
则删汰之。
断自脏腑经络之下。
终于妇人杂病。
凡二十有二篇。
厘为上中下三卷。
仍宋林亿之旧也。
集既成。
颜曰心典。
谓以吾心求古人之心。
而得其典要云尔。
虽然。
刘氏扰龙。
宋人刻楮。
力尽心。
要归罔用。
余之是注。
安知其不仍失之浮。
即失之隘也耶。
世有哲人。
箴予阙失而赐之教焉。
则予之幸也。
雍正己酉春日。
饮鹤山人尤怡题于北郭之树下小轩。
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第一问曰。
上工治未病。
何也。
师曰。
夫治未病者。
见肝之病。
知肝传脾。
当先实脾。
四季脾王不受邪。
即勿补之。
中工不晓相传。
见肝之病。
不解实脾。
惟治肝也。
夫肝之病。
补用酸。
助用焦苦。
益用甘味之药调之。
酸入肝。
焦苦入心。
甘入脾。
脾能伤肾。
肾气微弱。
则水不行。
水不行。
则心火气盛。
则伤肺。
肺被伤。
则金气不行。
金气不行。
则肝气盛。
则肝自愈。
此治肝补脾之要妙也。
肝虚则用此法。
实则不在用之。
经曰。
虚虚实实。
补不足。
损有余。
是其义也。
余脏准此。
按、素问云。
邪气之客于身也。
以胜相加。
肝应木而胜脾土。
以是知肝病当传脾也。
实脾者。
助令气王。
使不受邪。
所谓治未病也。
设不知而徒治其肝。
则肝病未已。
脾病复起。
岂上工之事哉。
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第一倪海厦讲金匮#倪海厦讲金匮#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第一问曰:上工治未病,何也?师曰:夫治未病者,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四季脾王不受邪,即勿补之。
中工不晓相传,见肝之病,不解实脾,惟治肝也。
当肝有问题的时候,这个是相生,第一个会影响到脾脏,可是你怎麽知道肝有问题呢?这是,我们中医呢,这个上工治未病,不单是我们知道肝病会传脾,而是要知道这个人要发肝病,这个肝有问题,不是说要靠检验,看这个肝的指数是多少,不是这样的。
肝呢,本身呢,是晚上一点到三点,在针灸来说是它气血流注的时间,亥焦子胆丑肝通,丑时开肝。
所以你如果晚上一点到三点不能睡觉,这就已经要注意你的肝脏。
那肝呢,我们所谓经方家呢,我们治肝呢,治肝呢,我们一定要治大肠,哦,因为肝脏是这样子,这是肝脏,肝脏下方呢,有个血管通到大肠,所以我们肝脏有两个地方排泄,一个是胆,排胆汁出来,一个是肝脏从这边也可以进入大肠,这样子的时候,有宣泄的管道。
所以我们治疗肝脏,要把肝脏里面的压力,就是所谓的“积毒”,我们肝脏是解毒之脏,能够把它宣泄掉的时候我们可以从大肠走。
所以说,我们要随时要保持大便的通畅,当你有便秘的时候,我们就已经要注意到肝脏了,不单单是说,老师:大承气,小承气,大柴胡哦。
这种清肝的清大便的药,还有呢,注意的是小便的颜色,肝病呢,在发肝病之前小便的颜色都比较黄。
那病人都比较没有胃口,这时候呢,你已经知道他肝有问题了。
况且呢,饭前呢,吃饭的时候,肚子不会很饿。
那手掌拿起来看,手掌要粉红色,我们在介绍伤寒的时候介绍过,慢慢变成深红到暗红,那肝脏里面已经有问题了。
所以,当我们知道肝脏有问题的时候,如果实脾,实脾的目的是什么?就是把病阻止在肝脏,它不会再传。
就是到此为止,停住。
这就是实脾的目的。
《金匮要略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第一》补正林连美【摘要】目前学术界多从五行生克制化角度入手论述张仲景治疗肝虚证的特点,忽略其使用“用”“助”“调”等词的巧妙之处,并举《金匮要略·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第六》酸枣仁汤为例加以说明.笔者从“腠”与肾、三焦之间的关系论述“腠者”为“三焦通会元真之处”之理,从“腠”与手少阳三焦经、手厥阴心包经、脾之间的关系论述“腠者”“为血气所注”之理,并举《金匮要略·奔豚气病脉证治第八》阳虚寒逆奔豚病为例加以说明.【期刊名称】《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年(卷),期】2018(024)005【总页数】3页(P578-579,606)【关键词】《金匮要略》;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第一;补正【作者】林连美【作者单位】湖北中医药大学,武汉 43006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222.3《金匮要略·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第一》主要从脏腑和经络两方面入手论述了杂病的一般原则,是全书的总纲,对全书其余各篇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1]。
然笔者在多年教学中发现,该篇多条原文文义未明,现不揣谫陋,针对其中原文1、2提出拙见如下。
[原文1]:问曰:上工治未病,何也?师曰:夫治未病者,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
四季脾旺不受邪,即勿补之。
中工不晓相传,见肝之病,不解实脾,惟治肝也。
夫肝之病,补用酸,助用焦苦,益用甘味之药调之。
酸入肝,焦苦入心,甘入脾,脾能伤肾,肾气微弱,则水不行,水不行,则心火气盛;心火气盛,则伤肺,肺被伤,则金气不行,金气不行,则肝气盛。
故实脾,则肝自愈。
此治肝补脾之要妙也。
肝虚则用此法,实则不在用之。
经曰:虚虚实实,补不足,损有余,是其义也,余脏准此。
图1显示,拾遗:原文主要是从肝实证和肝虚证的治疗入手论述杂病治疗的原则。
对“酸入肝……此治肝补脾之要妙也”十七句的认识,目前主要有两种观点,一种认为是衍文,即非张仲景原文。
如尤在泾《金匮要略心典》:“酸入肝以下十五句,疑非仲景原文,类后人谬添注脚,编书者误收之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