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第一
- 格式:docx
- 大小:151.54 KB
- 文档页数:16
金匮要略细目一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第一【原文】问曰:上工治未病,何也?师曰:夫治未病者,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
四季脾王不受邪,即勿补之。
中工不晓相传,见肝之病,不解实脾,惟治肝也。
夫肝之病,补用酸,助用焦苦,益用甘味之药调之。
酸入肝,焦苦入心,甘入脾。
脾能伤肾,肾气微弱,则水不行,水不行,则心火气盛,则伤肺;肺被伤,则金气不行,金气不行,则肝气盛。
故实脾,则肝自愈。
此治肝补脾之要妙也。
肝虚则用此法,实则不在用之。
经曰虚虚实实,补不足,损有余,是其义也。
余脏准此。
【原文阐释】本条论述已病防传和虚实异治的治疗原则,重点阐述治未病的意义。
【经义索隐】本条以肝病实脾为例,是对已病防传治未病的示范,同时指出不仅治疗已病要辨虚实,治疗未病也应分清虚实,强调熟悉五脏相关、五行生克制化理论和治未病思想的重要性,对临床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要点二【原文】夫人禀五常,因风气而生长,风气虽能生万物,亦能害万物,如水能浮舟,亦能覆舟。
若五脏元真通畅,人即安和,客气邪风,中人多死。
千般疢难,不越三条:一者,经络受邪,入脏腑,为内所因也;二者,四肢九窍,血脉相传,壅塞不通,为外皮肤所中也;三者,房室、金刃、虫兽所伤。
以此详之,病由都尽。
若人能养慎,不令邪风干忤经络,适中经络,未流传脏腑,即医治之;四肢才觉重滞,即导引、吐纳,针灸、膏摩,勿令九窍闭塞;更能无犯王法、禽兽灾伤,房室勿令竭乏,服食节其冷热苦酸辛甘,不遗形体有衰,病则无由入其腠理。
腠者,是三焦通会元真之处,为血气所注;理者,是皮肤脏腑之文理也。
【原文阐释】本条论述了天人合一的整体观念、发病原因及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的防治原则。
【经义索隐】本条从人与自然相关的整体观念出发,论述发病与摄生的重要关系,以及未病先防,已病早治的原则。
要预防疾病的发生,既重视内因—五脏元真通畅,又不忽视外因—客气邪风中人。
故养生防病,需内养正气,外避邪气。
同时强调人体发病后,为防止疾病由浅入深,由轻转重,应及时予以治疗。
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第一一、发病、病因病机及预防(一)发病与预防。
(二)病因。
(一)发病与预防夫人禀五常,因风气而生长,风气虽能生万物,亦能害万物,如水能浮舟,亦能覆舟。
若五脏元真通畅,人即安和。
客气邪风,中人多死。
千般疢难,不越三条:一者,经络受邪,入脏腑,为内所因也;二者,四肢九窍,血脉相传,壅塞不通,为外皮肤所中也;三者房室、金刃、虫兽所伤。
以此详之,病由都尽。
若人能养慎,不令邪风干忤经络;适中经络,未流传脏腑,即医治之。
四肢才觉重滞,即导引、吐纳、针灸、膏摩,勿令九窍闭塞;更能无犯王法、禽兽灾伤;房室勿令竭乏,服食节其冷、热、苦、酸、辛、甘,不遗形体有衰,病则无由入其腠理。
腠者,是三焦通会元真之处,为血气所注;理者,是皮肤脏腑之文理也。
(2)1.人与自然的关系夫人禀五常,因风气而生长,风气虽能生万物,亦能害万物,如水能浮舟,亦能覆舟。
体现了中医的整体观念。
疾病可以是人体内、外环境失调所造成。
2.杂病的发病机理疾病的发生与否,取决于邪、正力量的对比。
3.杂病的发病原因千般疢难,不越三条:脏腑经络分内外,客气邪风为主因。
(1)经络受邪,入脏腑;(内部疾病形成的原因)(2)邪气侵犯人体,仅在血脉间传注,导致四肢九窍壅塞不通;(外部疾病形成的原因)(3)房室、金刃、虫兽所伤。
陈无铎(宋):内伤外感分内外,三因无主次之分。
4.预防措施(1)未病先防:养慎不令邪风干忤经络勿犯王法,禽兽灾伤房室勿令竭乏服食节其冷、热、苦、酸、辛、甘不遗形体有衰,而且保持五脏元真通畅(2)有病早治适中经络,未流传脏腑,即医治之。
四肢才觉重滞,即导引、吐纳、针灸、膏摩,勿令九窍闭塞。
(二)病因1.反常气候问曰:有未至而至,有至而不至,有至而不去,有至而太过,何谓也?师曰:冬至之后,甲子夜半少阳起,少阳之时阳始生,天得温和。
以未得甲子,天因温和,此为未至而至也;以得甲子而天未温和,此为至而不至也;以得甲子而天大寒不解,此为至而不去也;以得甲子而天温和如盛夏五六月时,此为至而太过也。
金匮要略方论汉张仲景《金匮要略方论》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第一1.问曰:上工治未病,何也?师曰:夫治未病者,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
四季脾王不受邪,即勿补之。
中工不晓相传,见肝之病,不解实脾,惟治肝也。
夫肝之病,补用酸,助用焦苦,益用甘味之药调之。
(酸入肝,焦苦入心,甘入脾。
脾能伤肾,肾气微弱,则水不行;水不行,则心火气盛则伤肺;肺被伤,则金气不行;金气不行,则肝气盛,则肝自愈。
此治肝补脾之要妙也。
)肝虚则用此法,实则不在用之。
经曰:虚虚实实,补不足,损有余。
是其义也。
余脏准此。
2.夫人秉五常,因风气而生长,风气虽能生万物,亦能害万物。
如水能浮舟,亦能复舟。
若五脏元贞通畅,人即安和,客气邪风,中人多死。
千般疢难,不越三条:一者,经络受邪,入脏腑为内所因也;二者,四肢九窍,血脉相传,壅塞不通,为外皮肤所中也;三者,房室金刃,虫兽所伤,以凡详之,病由都尽。
若人能养慎,不令邪风干忤经络,适中经络,未流传腑脏,即医治之。
四肢才觉重滞,即导引吐纳,针灸膏摩,勿令九窍闭塞。
更能无犯王法,禽兽灾伤,房室勿令竭之,服食节其冷、热、苦、酸、辛、甘,不遗形体有衰;病则无由入其腠理。
腠者,是三焦通会元贞之处,为血气所注;理者,是皮肤脏腑之文理也。
3.问曰:病人有气色见于面部,愿闻其说。
师曰:鼻头色青,腹中痛,苦冷者死。
一云:腹中冷苦痛者死。
鼻头色微黑者,有水气;色黄者,胸上有寒;色白者,亡血也。
设微赤非时者死。
其目正园者,痉,不治。
又色青为痛,色黑为劳,色赤为风,色黄者便难,色鲜明者有留饮。
4.师曰:病人语声寂然,喜惊呼者,骨节间病;语声喑喑然不彻者,心膈间病;语声啾啾然细而长者,头中病。
(一作痛)5.师曰:息摇肩者,心中坚;息引胸中上气者,咳;息张口短气者,肺痿唾沫。
6.师曰:吸而微数,其病在中焦,实也,当下之即愈,虚者不治。
在上焦者,其吸促;在下焦者,其吸远。
此皆难治。
呼吸动摇振振者,不治。
7.师曰:寸口脉动者,因其王时而动,假令肝王色青,四时各随其色。
金匮背诵背诵条文金匮背诵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第一1.夫人禀五常,因风气而生长,风气虽能生万物,亦能害万物,如水能浮舟,亦能覆舟。
若五脏元真通畅,人即安和。
客气邪风,中人多死,千般疢难,不越三条:一者,经络受邪,入脏腑,为内所因也;二者,四肢九窍,血脉相传,壅塞不通,为外皮肤所中也;三者,房室,金刃.虫兽所伤。
以此详之,病由都尽。
若人能养慎,不令邪风干忤经络,适中经络,未流传藏府,即医治之,四肢才觉重滞,即导引、吐纳、针灸、膏摩,勿令九窍闭塞;更能无犯王法.禽兽灾伤,房室勿令竭乏,服食节其冷.热.苦.酸.辛.甘,不遗形体有衰,病则无由入其腠理。
腠者,是三焦通会元真之处,为血气所注;理者,是皮肤藏府之纹理也。
〔2〕2.(反常气候)问曰:有未至而至,有至而不至,有至而不去,有至而太过,何谓也?师曰:冬至之后,甲子夜半少阳起,少阴之时,阳始生,天得温和。
以未得甲子,天因温和,此为末至而至也;以得甲子,而天未温和,为至而不至也;以得甲子,而大大寒不解,此为至而不去也;以得甲子,而天温如盛夏五六月时,此为至而太过也。
〔8〕3.清邪居上,浊邪居下,大邪中表,小邪中里,馨饪之邪,从口入者,宿食也。
五邪中人,各有法度,风中于前,寒中于暮,湿伤于下,雾伤于上,风令脉浮,寒令脉急,雾伤皮肤,湿流关节,食伤脾胃,极寒伤经,极热伤络。
〔13-2〕4.(己病防传,虚实异治)问曰:上工治未病,何也?师曰:夫治未病者,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四季脾旺不受邪,即勿补之;中工不晓相传,见肝之病,不解实脾,惟治肝也。
夫肝之病,补用酸,助用焦苦,益用甘味之药调之。
酸入肝,焦苦入心,甘入脾。
脾能伤肾,肾气微弱,则水不行;水不行,则心火气盛,则伤肺;肺被伤,则金气不行;金气不行,则肝气盛,则肝自愈。
此治肝补脾之要妙也。
肝虚则用此法,实则不在用之。
经曰:“虚虚实实,补不足,损有余”,是其义也。
余脏准此。
〔1〕痉湿暍病脉证治第二1.(柔痉)太阳病,其证备,身体强,几几然,脉反沉迟,此为痉,栝蒌桂枝汤主之。
《金匮要略》原文背诵条例整理版(2012)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第一1.【发病与预防】夫人禀五常,因风气而生长,风气虽能生万物,亦能害万物,如水能浮舟,亦能覆舟。
若五脏元真通畅,人即安和,客气邪风,中人多死。
千般疢难,不越三条:一者,经络受邪,入脏腑,为内所因也;二者,四肢九窍,血脉相传,壅塞不通,为外皮肤所中也;三者,房室、金刃、虫兽所伤,以此详之,病由都尽。
若人能养慎,不令邪风干忤经络;适中经络,未流传脏腑,即医治之;四肢才觉重滞,即导引、吐纳、针灸、膏摩,勿令九窍闭塞;更能无犯王法、禽兽灾伤;房室勿令竭乏,服食节其冷热苦酸辛甘,不遗形体有衰,病则无由入其腠理。
腠者,是三焦通会元真之处,为血气所注;理者,是皮肤脏腑之文理也。
2.【病因-反常气候】问曰:有未至而至,有至而不至,有至而不去,有至而太过,何谓也?师曰:冬至之后,甲子夜半少阳起,少阳之时阳始生,天得温和。
以未得甲子,天因温和,此为末至而至也;以得甲子而天未温和,此为至而不至也;以得甲子而天大寒不解,此为至而不去也;以得甲子而天温和如盛夏五六月时,此为至而太过也。
3. 【病因-病邪特性】清邪居上,浊邪居下,大邪中表,小邪中里,穀饪之邪,从口入者,宿食也。
五邪中人,各有法度,风中于前,寒中于暮,湿伤于下,雾伤于上,风令脉浮,寒令脉急,雾伤皮腠,湿流关节,食伤脾胃,极寒伤经,极热伤络。
4.【论治-已病防传、虚实异治】问曰:上工治未病,何也?师曰:夫治未病者,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
四季脾王不受邪,即勿补之。
中工不晓相传,见肝之病,不解实脾,惟治肝也。
夫肝之病,补用酸,助用焦苦,益用甘味之药调之。
酸入肝,焦苦入心,甘入脾。
脾能伤肾,肾气微弱,则水不行,水不行,则心火气盛,则伤肺;肺被伤,则金气不行,金气不行,则肝气盛,则肝自愈。
此治肝补脾之要妙也。
肝虚则用此法,实则不在用之。
经曰:“虚虚实实,补不足,损有余”,是其义也。
余脏准此。
痉湿暍病脉证治第二5. 【湿病-基本治法-发汗】风湿相搏,一身尽疼痛,法当汗出而解,值天阴雨不止,医云此可发汗,汗之病不愈者,何也?盖发其汗,汗大出者,但风气去,湿气在,是故不愈也。
金匮要略-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第一(一)(总分100, 做题时间90分钟)一、单项选择题1.《金匮要略》首篇第一条指出“上工治未病”,此处治未病的含义是______ • A.未病防病• B.已病早治• C.已病防传• D.谨防误治• E.适时治疗SSS_SIMPLE_SINA B C D E2.《金匮要略》认为杂病发生的主要因素在于______• A.客气邪风中人• B.五脏元真失于通畅• C.七情失调• D.饮食失宜• E.房室、金刃、虫兽所伤SSS_SIMPLE_SINA B C D E3.下列哪首方剂的配伍用药体现了肝病实脾的精神______• A.逍遥散• B.龙胆泻肝汤• C.黛蛤散• D.泻青丸• E.四逆散SSS_SIMPLE_SINA B C D E4.察色切脉当与四时合参,下列哪种情况提示为病态______• A.春季色青脉弦• B.夏季色赤脉洪• C.长夏时色黄脉软弱• D.秋季色青脉弦• E.冬季色黑脉石SSS_SIMPLE_SINA B C D E5.气候与节令理当相应,若不相应,则易致病,比如,冬至之后,至而太过。
此处的“至而太过”是指:______• A.以得甲子,而天因温和• B.以未得甲子,而天因温和• C.以得甲子,而天未温和• D.以得甲子,而天大寒不解• E.以得甲子,而天温和如盛夏五六月时SSS_SIMPLE_SINA B C D E6.气血相并的卒厥病人,发病后出现唇口青,身冷的病理机制是______• A.血行瘀滞,阳气闭阻• B.血行瘀滞,阳气涣散• C.阳气衰败,阴寒内盛• D.阳气虚馁,血行失主• E.肝气乘脾,中阳衰败SSS_SIMPLE_SINA B C D E7.气血相并的卒厥病人,发病后出现身和、汗自出的病理机制是______• A.阳气外脱• B.表卫不固• C.阴盛格阳• D.气血流通• E.阴阳相得SSS_SIMPLE_SINA B C D E8.假设逢春季,诊得病人面色白、脉毛,其病机是______• A.肺气失宣• B.外邪袭肺• D.风邪恋肺• E.肺金乘肝木SSS_SIMPLE_SINA B C D E9.《金匮要略》首篇描述气候与节令不相应的表现有冬至之后,未至而至、至而不至、至而不去、至而太过,其中的“至而不去”是指______• A.以得甲子,天温如盛夏五、六月时• B.以得甲子,天未温和• C.未得甲子,天因温和• D.以得甲子,天温和不去• E.以得甲子,天大寒不解SSS_SIMPLE_SINA B C D E10.《金匮要略》首篇所论病证分类,阳病是指______• A.外感病证• B.邪实病证• C.热性病证• D.在经络的病证• E.在上部的病证SSS_SIMPLE_SINA B C D E11.《金匮要略》首篇所论病证分类,阴病是指______• A.内伤病证• B.正虚病证• C.寒性病证• D.在脏腑的病证• E.在下部的病证SSS_SIMPLE_SINA B C D E12.《金匮要略》首篇中“甲子”的含义是指______• B.甲子日• C.甲子月• D.甲子年• E.冬至之后的60天SSS_SIMPLE_SINA B C D E13.据五邪中人的法度,其性泛散,常犯人体属阳的表部,伤人多在午前的病邪是______• A.风邪• B.寒邪• C.湿邪• D.雾露之邪• E.热邪SSS_SIMPLE_SINA B C D E14.根据五邪中人的法度,其性紧束,常犯人体属阴的里部,伤人多在傍晚的病邪是______• A.风邪• B.寒邪• C.湿邪• D.雾露之邪• E.热邪SSS_SIMPLE_SINA B C D E15.据五邪中人的法度,其性轻清属阳,易伤人体上部和皮腠的病邪是______• A.风邪• B.湿邪• C.寒邪• D.雾露之邪• E.热邪SSS_SIMPLE_SINA B C D E16.据五邪中人的法度,其性重浊属阴,易伤人体下部和关节的病邪是______ • A.痰饮• B.水湿• C.寒邪• D.雾露之邪• E.谷饪之邪SSS_SIMPLE_SINA B C D E17.土虚不制,肾水反侮,常见鼻头呈现______• A.赤色• B.微黑色• C.青色• D.黄色• E.白色SSS_SIMPLE_SINA B C D E18.因肝寒乘脾,血脉凝滞致痛时,可见面色______• A.青• B.黑• C.白• D.黄• E.赤SSS_SIMPLE_SINA B C D E19.因中焦邪实而影响呼吸时,可见______• A.吸远• B.吸促• C.吸而微数• D.息张口短气• E.呼吸动摇振振SSS_SIMPLE_SINA B C D E20.病在上焦妨碍呼吸时,可见______• A.吸促• B.吸远• C.吸而微数• D.息摇肩• E.吸微SSS_SIMPLE_SINA B C D E21.下列何种病邪不属《金匮要略》所论五邪范畴______• A.风• B.雾• C.湿• D.燥• E.宿食SSS_SIMPLE_SINA B C D E22.据《金匮要略》五脏病“各随其所不喜者为病”精神,肝阴血虚时最不喜______• A.酸• B.辛• C.咸• D.苦• E.甘SSS_SIMPLE_SINA B C D E二、双项选择题• A.已病早治• B.已病防传• C.未病先防• D.谨防误治• E.因势利导SSS_SIMPLE_SIN1.“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符合上述何种治疗原则______A B C D ESSS_SIMPLE_SIN2.“适中经络,未流传脏腑,即医治之”,符合上述何种治疗原则______A B C D ESSS_SIMPLE_SIN3.“四肢才觉重滞,即导引、吐纳、针灸、膏摩,勿令九窍闭塞”,符合上述何种治疗原则______A B C D ESSS_SIMPLE_SIN4.“若人能养慎,不令邪风干忤经络,更能无犯王法、禽兽灾伤,房室勿令竭乏,服食节其冷、热、苦、酸、辛、甘”,符合上述何种治疗原则______A B C D E• A.尤怡• B.徐忠可• C.吴谦• D.赵良仁• E.魏荔彤SSS_SIMPLE_SIN5.对《金匮要略》首篇第一条中的“十五句”持否定意见,认为“疑非仲景原文,类后人谬添注脚”的注家是______A B C D ESSS_SIMPLE_SIN6.对《金匮要略》首篇第一条中的“十七句”持肯定态度,将其中的“伤”字作“制”字解的注家是______A B C D ESSS_SIMPLE_SIN7.对《金匮要略》首篇第一条中的“十七句”持肯定态度,认为此符合“亢则害,承乃制。
《金匮要略》一级原文(1-90)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第一1.夫人禀五常, 因风气而生长, 风气虽能生万物, 亦能害万物, 如水能浮舟, 亦能覆舟。
若五脏元真通畅, 人即安和。
客气邪风, 中人多死。
千般疢难, 不越三条: 一者, 经络受邪, 入藏府, 为内所因也;二者, 四肢九窍, 血脉相传, 壅塞不通, 为外皮肤所中也;三者, 房室、金刃、虫兽所伤, 以此详之, 病由都尽。
(2)2.清邪居上, 浊邪居下, 大邪中表, 小邪中里, 谷饪之邪, 从口入者, 宿食也。
五邪中人, 各有法度, 风中于前, 寒中于暮, 湿伤于下, 雾伤于上, 风令脉浮, 寒令脉急, 雾伤皮肤, 湿流关节, 食伤脾胃, 极寒伤经, 极热伤络。
(13)3.问曰: 上工治未病, 何也?师曰: 夫治未病者, 见肝之病, 知肝传脾, 当先实脾, 四季脾旺不受邪, 即勿补之。
中工不晓相传, 见肝之病, 不解实脾, 惟治肝也。
夫肝之病, 补用酸, 助用焦苦, 益用甘味之药调之。
(1)痉湿暍病脉证治第二4.太阳病, 发热无汗, 反恶寒者, 名曰刚痉。
(1)5.太阳病, 发热汗出, 而不恶寒, 名曰柔痉。
(2)6.太阳病, 其证备, 身体强, 几几然, 脉反沉迟, 此为痉, 栝蒌桂枝汤主之。
(11)栝蒌桂枝汤方栝蒌根二两桂枝三两芍药三两甘草二两生姜三两大枣十二枚上六味, 以水九升, 煮取三升, 分温三服, 取微汗。
汗不出, 食顷, 啜热粥发之。
7.风湿相搏,一身尽疼痛,法当汗出而解,值天阴雨不止,医云此可发汗,汗之病不愈者,何也?盖发其汗,汗大出者,但风气去,湿气在,是故不愈也。
若治风湿者发其汗,但微微似欲出汗者,风湿俱去也。
(18)8.太阳病, 关节疼痛而烦, 脉沉而细(一作缓)者, 此名湿痹(《玉函》云中湿)。
湿痹之候, 小便不利, 大便反快, 但当利其小便。
(14)9.湿家身烦疼, 可与麻黄加术汤, 发其汗为宜, 慎不可以火攻之。
(20)麻黄加术汤方麻黄三两(去节)桂枝二两(去皮)甘草二两(炙)杏仁七十个(去皮尖)白术四两上五味, 以水九升, 先煮麻黄, 减二升, 去上沫, 内诸药, 煮取二升半, 去滓, 温取八合, 覆取微似汗。
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并治第一1.《金匮》所论病证分类,阴病、阳病各指什么?阳病指属外表经络的病证;阴病指属内部脏腑的病证。
2.“病者素不应食而反暴思之”的病机为什么?脏气为邪气改变3.“卒厥者,唇口青,身冷”其病机与预后“卒”同“猝”,忽然之意。
“卒厥”是指忽然发生昏厥的病证。
其病机为阴阳气血逆乱,脏腑功能失调。
卒厥的预后,《金匮》以入脏、入腑来判断。
病人卒然昏倒之后,如出现唇口青、身冷,说明邪气内闭,血流郁滞,阳气涣散,内闭外脱,属入脏,预后不良,所以说“入脏即死”。
若见身和、汗自出,说明气血流通恢复正常,属在腑,比较容易治愈,所以说“入腑即愈”。
所谓“入脏”、“入腑”,重要指病位的深浅,犹言在里、在外,是相对而言。
同样,“即死”、“即愈”也非绝对之辞。
因脏性藏而不泻,腑则泻而不藏,病邪入腑尚可排泄,治疗较易。
而邪入脏则邪无出路,需要通过攻其相为表里的腑才干驱除,所以难治。
4.“治未病”的含义防止疾病从已病脏腑向为病脏腑传变,也叫既病防传。
5.五邪中人的特点。
五邪是指风、寒、雾、湿、饮食五种病邪:风邪多在午前侵犯肌表,脉多浮缓;寒邪多在暮时中于经络之里,脉多紧急;湿邪常伤于身体下部或流注关节;雾邪易伤于身体上部,侵犯皮腠;榖饪之邪损伤脾胃,形成宿食,极寒极热均能伤经络。
6.《金匮》论脉有几种意义?原文第九条:“脉浮者在前,其病在表,脉浮者在后,其病在里,腰痛背强不能行,必短气而极也”是阐明同一脉象出现在不同部位,主症也不同样,必须在凭脉辨证的同时,结合其他症状全面考虑,才干对的诊断和治疗。
总之,金匮中的脉象有阐明病因、病机、辩证、治疗及预后等多方面意义,不可单凭脉,也不可不重脉,应脉症合参,掌握脉象重要精神。
7.“未至而至,至而不去,至而不至,至而太过”的含义。
前一个“至”指时令,后一个指那个时令的气候到。
未至而至:时令未到,气候已到。
eg未到雨水节,而气候已经温暖.至而不去:时令已到而气候未到。
(一)A型题(选项中只有一个正确答案,每题1分,共30 分)1.仲景认为预防疾病发生的最好方法是()A.养慎B.无犯王法C.避免禽兽灾伤D.房室勿令竭乏E.服食节其冷热辛甘2.其性紧束,常于日暮伤人经络之里,且令脉紧急的病邪是()A.寒邪B.湿邪C.风邪D.雾邪E.饮食之邪3.长夏时节,病人见面色黑、脉沉,其病机是()A.木乘土B.土乘水C.水侮土D.水乘火E.土侮木4.某患者感受风寒,出现恶寒、身痛,医误下之,损伤脾胃阳气,续得下利清谷不止。
此时,治疗的最佳方案是()A.先解表,后温里B.解表为主,兼温里C.先温里,后解表D.表里同治E.重在温里,兼解表5.《金匮》中五邪是指()A.风寒暑湿燥邪B.风寒湿燥火邪C.寒湿暑火食邪D.风寒雾湿食邪E.寒暑雾湿火邪6.其性紧束收敛,好发于薄暮,发病部位较深的病邪是()A.风邪B.寒邪C.雾露之邪D.水湿之邪E.宿食7.《金匮》一书强调杂病发病的主要病因在于()A.客气邪风侵袭B.五脏元真不通畅C.七情拂郁D.饮食不节E.房室失节8.土虚不制,肾水反侮,常见鼻头呈现()A.青B.黑C.黄D. 白E.赤9.胸膈间有病,病人语声的表现是()A.语声啾啾然细而长B.语声洪亮C.语声喑喑然不彻D.语声寂然喜惊呼E.10.疾病发生发展的主要因素()A.客气邪风侵袭B.五脏元真不足C.七情内伤D.房室、金刃、虫兽所伤 E以上都不是11.其性散漫,多发午前侵犯肌表,脉多浮缓之邪是()A. 风邪B.雾邪C.寒邪D.湿邪E.火邪(二)【B型题】(备选答案在前,试题在后。
每组若干题。
每组题均对应同一组备选答案.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
每个备选答案可重复选用,也可不选用,每题1 分,共10 分)A.伤人下部B.午后伤人C.伤人皮腠D.令脉浮E.流住关节1.风邪伤人的特点是()2.雾邪伤人的特点是()【X型题】(选项中有两至五个正确答案,每题1 分,共10 分)1.《金匮要略》中脉象的作用有( )A.推测病因B.诊断疾病C.阐释病机D.判断预后E.明确病位2.清邪伤人的规律有()A.午前伤人 B.伤人皮腠 C.伤人上部 D.伤人肌表 E.令脉浮3.下列哪些邪气,不属于五邪范畴()A.风邪B.寒邪 C.暑邪 D.湿邪 E.燥邪4.张仲景在其预防思想中,提出了哪些原则()A.养正气 B.防外邪 C.多运动 D.慎房室 E.调寒热填空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空1分,共10分)请在每小题的空格中填上正确答案。
金匮要略目录
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第一痉湿暍病脉证第二百合狐惑阴阳毒病证治第三疟病脉证并治第四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第五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第六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脉证治第七奔豚气病脉证治第八胸痹心痛短气病脉证治第九腹满寒疝宿食病脉证治第十五藏风寒积聚病脉证并治第十一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第十二消渴小便不利淋病脉证并治第十三水气病脉证并治第十四黄疸病脉证并治第十五惊悸吐血下血胸满瘀血病脉证治第十六呕吐哕下利病脉证治第十七疮痈肠痈浸淫病脉证并治第十八趺蹶手指臂肿转筋阴狐疝蛔虫病脉证治第十九妇人妊娠病脉证并治第二十妇人产后病脉证治第二十一妇人杂病脉证并治第二十二《金匮要略》是我国东汉著名医学家张仲景所著《伤寒杂病论》的杂病部分,也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论述杂病诊治的专书,原名《金匮要略方论》。
“金匮”是存放古代帝王圣训和实录的地方,意指本书内容之珍贵。
全书分上、中、下三卷,共25篇,载疾病60余种,收方剂262首。
所述病证以内科杂病为主,兼及外科、妇科疾病及急救卒死、饮食禁忌等内容。
被后世誉为“方书之祖”。
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建议查阅《金匮要略》原著或咨询中医学专家,获取更全面准确的信息。
《金匮要略》讲稿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第一概述本篇论述了人在大自然中,“因风气而生长”,与自然气候息息相关。
虽然“客气邪风,中人多死”,但“五脏元真通畅,人即安和”。
提出了“内养真气,外慎邪风”,“不遗形体有衰”的“未病先防”和“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的既病防变得治未病思想;提示了人体疾病有外感,有内伤,而外邪中人,总是“阳邪亲上,阴邪亲下,热邪归阳,寒邪归阴”,遵循“物从其类”的规律;简明扼要地指出各种疾病都可以用望色、闻声、切脉和询问疾苦等“四诊”进行审察和认识,其疾病都是变动不居,其病从内走外者易治,从外入内者难治,并根据人体疾病的新久、表里、虚实和五脏常性以及五脏所合,确立了“分缓急施治”、“分先后施治”、“随五脏常性施治”和“随病脏所合施治”等等治疗原则。
本篇具有全书纲领性的意义。
问曰:上工治未病,何也?师曰:夫治未病者,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
四季脾旺不受邪,即勿补之。
中工不晓相传,见肝之病,不解实脾,惟治肝也。
夫肝之病,补用酸,助用焦苦,益用甘味之药调之。
酸入肝,焦苦入心,甘入脾,脾能伤肾,肾气微弱,则水不行,水不行,则心火气盛,则伤肺;肺被伤,则金气不行,金气不行,则肝气盛,则肝自愈。
此治肝补脾之要妙也。
肝虚则用此法,实则不在用之。
经曰:“虚虚实实,补不足,损有余”,是其义也。
余脏准此。
夫人禀五常,因风气而生长,风气虽能生万物,亦能害万物,如水能浮舟,亦能覆舟。
若五脏元真通畅,人即安和,客气邪风,中人多死。
千般疢难,不越三条:一者,经络受邪,入脏腑,为内所因也;二者,四肢九窍,血脉相传,壅塞不通,为外皮肤所中也;三者,房室、金刃、虫兽所伤,以此详之,病由都尽。
若人能养慎,不令邪风干忤经络,适中经络,未流传脏腑,即医治之;四肢才觉重滞,即导引、吐纳、针灸、膏摩,勿令九窍闭塞;更能无犯王法,禽兽灾伤;房室勿令竭乏,服食节其冷热苦酸辛甘,不遗形体有衰,病则无由入其腠理。
腠者,是三焦通会元真之处,为血气所注;理者,是皮肤脏腑之纹理也。
金匮要略-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第一(二)(总分100,考试时间90分钟)一、单项选择题1. 病在下焦而影响呼吸时,常见______A.吸促 B.吸微 C.吸远 D.肩息 E.吸而微数2. 病人语声寂然喜惊呼者,其病痛多在______A.骨节间 B.心膈问 C.头部 D.脏腑 E.胸胁3. 病人语声喑喑然不彻者,其病多在______A.骨节间 B.心膈间 C.腹中 D.胁下 E.少腹4. 病人头中有病痛时,闻诊常见______A.语声啾啾然细而长 B.语声喑喑然不彻 C.语声寂然,喜惊呼 D.语声高亢急促 E.语声微弱短促5. 望诊见鼻头色青,又诉腹中痛者,其病机与下列哪项有关______A.脾气虚 B.肝乘脾 C.肝侮肺 D.心火盛 E.肺气虚6. 望诊见鼻头色微黑,当考虑与下列哪项因素有关______A.内有水气 B.内有寒邪 C.内有瘀血 D.劳伤精气 E.血少不荣7. 望诊见两目正圆,直视而不能转动,多为哪种病证的征象______A.喝病 B.湿病 C.中风 D.虚劳 E.痉病8. 望诊见病者面色鲜泽光亮,多提示体内有何种病邪______A.留饮 B.宿食 C.瘀 D.虫积 E.湿浊9. 望诊见面色白,多为阴血亡失,设亡血者面色反现微赤之象,而此时又非炎热之夏季,预示______A.病已愈 B.病将愈 C.预后极差D.预后较差E.预后较好10. 脾阳虚波及子肺累于母心致心肺阳气俱虚,胸上有寒者,其面色可见______A.黄而鲜 B.黄而晦 C.苍白 D.黑而晦 E.青紫11. 假设病人尺部脉浮而无力,并见腰痛背强不能行,短气而极,多表示______A.心肺气虚 B.湿流下焦 C.肾虚兼外邪 D.肾阳虚阳浮 E.病势向上12. 适逢夏季诊得脉沉、色黑,其机理是______A.水气内停 B.瘀血阻滞 C.心火亢盛 D.劳伤肾精 E.心火耗伤肾水13. 《金匮要略》首篇根据五邪中人以阴从阴、以阳从阳的特点提出“极热”多______A.伤皮腠 B.伤关节 C.伤络 D.伤经 E.伤脏腑14. 《金匮要略》首篇根据五邪中人以阴从阴、以阳从阳的特点,提出“极寒”多______A.伤脏腑 B.伤关节 C.伤经 D.伤络 E.伤肌肉15. 《金匮要略》首篇“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的含义是______A.见肝之病,必先补脾 B.肝虚脾旺,补肝泻脾 C.肝虚脾不旺,但用酸补 D.肝实脾不旺,治肝实脾 E.见肝之病,惟治其肝16. 《金匮要略》首篇将致病原因和途径概括为三条,其立论依据是______A.以脏腑经络分内外 B.以内伤外感分内外 C.以病情寒热分内外 D.以邪正盛衰分内外 E.以病位上下分内外17. 下列哪种情况符合《金匮要略》首篇所说“五脏病各有所得者愈”的精神______A.肝病苦急而得温燥 B.心病苦缓而得辛散 C.脾病苦湿而得滋润 D.肺病苦气上逆而得苦泄 E.肾病苦燥而得温燥18. 下列哪项符合《金匮要略》“五脏病各有所得者愈”的精神______A.肝病阴血虚而得酸甘之品 B.脾病湿困而进滋补 C.肺病痰喘而得阴柔之品 D.肾病阴虚而用苦燥剂 E.心病火盛而得辛温之品19. 下列哪一组药物的配伍符合《金匮要略》治肝阴血虚当酸甘焦苦合用的原则______A.白芍、五味子、酸枣仁、乌梅 B.白芍、焦栀子、炙甘草、乌梅 C.焦栀子、黄连、黄芩、黄柏 D.白术、苍术、山药、茯苓 E.炙甘草、小麦、大枣、胶饴20. 假设问诊知“病人素不应食而反暴思之”,提示病者______A.病邪已去B.胃热消谷C.胃气来复D.必将发热E.病已痊愈二、双项选择题A.急当救里B.急当救表C.表里同治D.先治卒病,后治痼疾E.先治痼疾,后治卒病1. 《金匮要略》首篇提出:表里同病时,症见下利清谷不止,身体疼痛者,治宜______2. 《金匮要略》首篇提出:表里同病时,身体疼痛,清便自调者,治宜______3. 《金匮要略》首篇认为新久同病时,一般的治疗原则是______A.饮邪B.寒邪C.谷饪之邪D.水湿之邪E.雾露之邪4. 其性轻清属阳,多犯人体上部的病邪是______5. 其性重浊属阴,多伤人体下部的病邪是______6. 其性紧束属阴,伤人多在傍晚,常伤于人体属阴的里部的病邪是______A.未至而至B.至而未至C.至而不去D.至而太过E.至而不至7. 未至雨水节,气候都已经转暖,此属______8. 气候与节令本当相应,假设已到雨水节,而气候仍然寒冷,此属______9. 气候与节令本当相应,假设已到雨水节,气候温暖竟如盛夏五六月时,此属______A.鼻头色青B.鼻头色微黑C.面色黄而晦D.面色白E.面色赤10. 肝气夹肾寒乘脾时,望诊可见______11. 土虚不制,肾水反侮时,可见______12. 脾阳虚累及心肺,致寒生于上焦时,可见______三、名词解释题1. 膏摩2. 五邪3. 厥阳4. 卒厥5. 脉脱6. 腠理7. 随其所得而攻之8. 五劳9. 七伤10. 六极四、判断题1. 凡见肝病,都应该采取治肝补脾的方法。
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第一【主要内容】〖概说〗本篇论述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属全书概论性质。
本篇对杂病的病因、病机、诊断、治疗及预防等方面,都举例说明,并作出原则性的提示,在全书中具有纲领性的意义。
本篇篇名含义深刻。
脏腑主持人体的生理功能,经络是运行气血的道路而将人体内外各组织器官联系为一有机整体。
,病邪可由经络传入脏腑,脏腑病变也可反映于经络,二者相互影响,相互传变。
脏腑经络学说是《金匮要略》的理论核心,脏腑经络辨证思维统贯全书。
某脏或某腑及其经络发生病变时,临证当根据其先后缓急,着眼全局,确立相应的治则。
〖整体观念〗①脏腑相关的整体观。
(见第1条)②人与自然整体观。
(见第2条、第8条)〖治未病思想〗①一脏有病,可影响其他脏腑发病,并且有一定的传变规律。
既病防传,故除治疗本脏之外,兼顾未病之脏。
(见第1条)②预防为主,已病早治。
如邪中经络,四肢才觉重滞,未流传脏腑,即医治之。
(见第2条)〖四诊合参〗①望诊:望气色,望目,望呼吸形态。
(见第3条、第5条、第6条)②闻诊:通过闻声而辨别疾病的部位及性质,为仲景诊病之特色。
(见第4条)③问诊:(见第16条)④切诊:(见第7条)〖治病总则〗①虚实异治治则。
(见第1条)②表里同病治则。
(见第14条)③新久同病治则。
(见第15条)④攻其所得治则。
(见第17条)〖病因说〗归纳为“千般疢难,不越三条”。
〖其他〗①疾病分类法及五邪(风、寒、湿、雾、饮食)中人特点。
(见第13条)②“厥阳独行”的含义。
(见第10条)【原文讲解】第1条〖原文〗问曰:上工治未病,何也?师曰:夫治未病者,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四季脾旺不受邪,即勿补之;中工不晓相传,见肝之病,不解实脾,惟治肝也。
夫肝之病,补用酸,助用焦苦,益用甘味之药调之。
酸入肝,焦苦入心,甘入脾。
脾能伤肾,肾气微弱,则水不行;水不行,则心火气盛;心火气盛,则伤肺,肺被伤,则金气不行;金气不行,则肝气盛。
故实脾,则肝自愈。
此治肝补脾之要妙也。
肝虚则用此法,实则不在用之。
经曰:“虚虚实实,补不足,损有余”,是其义也。
余脏准此。
〖词解〗上工:指高明的医生。
治未病:这里指治未病的脏腑。
实脾:即调补脾脏之意。
四季脾旺:脾主土,土寄旺于四季,故云四季脾旺。
〖释义〗本条从人体脏腑相关的整体观出发,论述杂病的治疗法则。
从五行生克制化关系来说明脏腑在生理情况下相互资生,相互制约;在病理情况下,相互影响,相互传变。
首先本条含有“既病防传,先治未病之脏”思想。
脏腑病变传变的规律是:“五脏受气于其所生,传之于其所胜”、“五脏相通,移皆有次”(《素问·玉机真脏论》)。
肝木能克伐脾土,如见肝实之病,应认识到肝病最易传脾,在治肝的同时,要注意调补脾脏,就是治其未病。
其目的在使脾脏正气充实,防止肝病的蔓延。
传变有虚实之分,肝实则传,肝虚则不传;脾虚受传,脾实则不受传。
如果脾脏本气旺盛,则可不必实脾。
反之,见肝之病,不解实脾,惟治其肝,就是缺乏整体观的治法,就不能收到满意的效果。
其次,指出治病当分虚实,并举肝病为例来说明。
肝病,补用酸,助用焦苦,益用甘味之药调之,这是肝虚的治法。
酸入肝,补之以本味;焦苦入心,心为肝之子,子能令母实,所以助用焦苦;甘味之药能够调和中气,《难经·十四难》:“损其肝者缓其中”,所以益用甘味之药。
至于肝实病证,便须泻肝顾脾,上法就不适用。
对“酸入肝……此治肝补脾之要妙也”十七句的认识,主要有两种观点,一种认为是衍文,非仲景原文;一种解释是仲景从人体内部脏腑相关的整体观念出发,根据五行生克制化的原理,从多个脏腑进行治疗,以达到纠正肝虚的目的,这里的“伤”字,不能作伤害解,而应作制约来理解。
本条最后引用经文,强调杂病虚实异治原则。
虚者补之,补其不足;实者泻之,损其有余。
不能违背经旨,虚证用泻法,实证用补法,反其道而行,肝病如此,其他诸脏以此类推。
〖教学参考〗吴谦《医宗金鉴》:“……上工,良医也。
中工,常医也。
已病,已然之病也。
未病,未然之病也。
假如现在肝病,此已然之病也;肝病将来传脾,此未然之病也。
良医知肝病传脾,见人病肝,先审天时衰旺,次审脾土虚实,时旺脾实则知不受肝邪,不须补脾,直治已病之肝;若时衰脾虚,则知肝必传脾,先补未病之脾,兼治已病之肝。
彼常医不晓四时所胜,五脏相传之理,见肝之病,惟泻已病之肝,不知补未病之脾也。
上工不但知肝实必传脾虚之病,而且知肝虚不传脾,虚反受肺邪之病,故治肝虚、脾虚之病,则用酸入肝,以补已病之肝,用焦苦入心,以助不病之心,用甘入脾,以益不实之脾。
使火生土,使土制水,水弱则火旺,火旺则制金,金被制则木不受邪,而肝病自愈矣。
此亢则害,承乃制,制则生化,化生不病之理,隔二、隔三之治,故曰:此治肝补脾之要妙也。
然肝虚则用此法,若肝实则不用此法也。
中工不晓虚实,虚者泻之,是为虚虚;实者补之,是为实实。
非其义也。
上工知其虚实,补其不足,损其有余,是其义也。
其余四脏,皆准此法。
伤字,作制字看。
”尤怡《金匮要略心典》:“酸入肝以下十五句,疑非仲景原文,类后人谬添注脚,编书者误收之也。
盖仲景治肝补脾之要,在脾实而不受肝邪,非补脾以伤肾,纵火以刑金之谓,果尔,则是所全者少,而所伤者反多也。
且脾得补而肺将自旺,肾受伤必虚及其子,何制金强木之有哉!细按语意,见肝之病以下九句,是答上工治未病之辞。
补用酸三句,乃别出肝虚正治之法,观下文云肝虚则用此法,实则不在用之,可以见矣。
盖脏病惟虚者受之,而实者不受,脏邪惟实者能传,而虚则不传。
故治肝实者,先实脾土,以杜滋蔓之祸,治肝虚者,直补本宫,以防外侮之端。
此仲景虚实并举之要旨也。
”第2条〖原文〗夫人禀五常,因风气而生长,风气虽能生万物,亦能害万物,如水能浮舟,亦能覆舟。
若五脏元真通畅,人即安和。
客气邪风,中人多死。
千般疢难,不越三条:一者,经络受邪,入脏腑,为内所因也;二者,四肢九窍,血脉相传,壅塞不通,为外皮肤所中也;三者,房室、金刃、虫兽所伤。
以此详之,病由都尽。
若人能养慎,不令邪风干忤经络;适中经络,未流传脏腑,即医治之。
四肢才觉重滞,即导引、吐纳、针灸、膏摩,勿令九窍闭塞;更能勿犯王法、禽兽灾伤,房室勿令竭乏,服食节其冷、热、苦、酸、辛、甘,不遗形体有衰,病则无由入其腠理。
腠者,是三焦通会元真之处,为血气所注;理者,是皮肤脏腑之文理也。
〖词解〗禀:受。
五常:即五行。
风气:这里指自然界的气候。
客气邪风:外至曰客,不正曰邪,指致病的不正常气候。
疢难:即疾病。
导引:《一切经音义》:“凡人自摩自捏,伸缩手足,除劳去烦,名为导引;若使别人握搦身体,或摩或捏,即名按摩也。
”吐纳:是调整呼吸的一种养生祛病方法。
膏摩:用药膏摩擦体表一定部位的外治方法。
勿犯王法:王法即国家法令。
是指不要触犯国家的法令。
服食:即衣服、饮食。
《灵枢·师传篇》“食饮衣服,亦欲适寒温。
”元真:即元气,或真气。
〖释义〗《内经》云:“人禀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天地合气,名之曰人”。
天布五行,以运万类。
人禀先天之五行而成形,又禀后天五行而生长,故曰人禀五常。
万物生长化收藏,均有赖于自然界气候的正常。
异常的气候则能伤害万物,人体亦不例外。
如“水能浮舟,亦能覆舟”一样。
疾病的发生,取决于正邪两个方面。
如果人体正气充盛,畅通无阻,平素注意摄生,养护正气,所谓“虚邪贼风,避之有时”,“饮食有节,起居有常”,则抗病力强,邪气就不能逾越腠理屏障而侵害人体。
所谓“正气存内,邪不可干”。
在这里仲景强调平时注意养慎的重要性。
其次仲景将病因分为三条:一是经络受邪之后,脏腑正气虚弱之人,很快传入脏腑,而为内因;二是肌表受邪之后,因脏腑正气强,邪气仅在血脉传注,使四肢九窍壅塞不通,而为外因;三是以房室、金刃、虫兽所伤,而另为一因。
本条对后世的三因学说的创立具有启发作用。
本条的三因说与宋·陈无择的三因说不同,陈氏以六淫邪气为外因,五脏情志所伤为内因,而以饮食、房室、金刃为不内外因,注意加以区别。
此外,本篇还含有预防为主,已病早治的思想。
邪气传变的途径一般为,由表入里,由浅入深,由脏及腑。
未病之前,要注意摄生预防,既病之后,要及早治疗,防止病邪深入蔓延。
一旦经络中病,在其未传脏腑之前,就要及早治疗。
平素未病之前,四肢才觉重滞,经络气血运行稍有滞碍,元真欠于通畅,即用导引、吐纳等法积极治疗。
还要在房室、饮食、起居等方面,都要加以注意调节,并防备意外灾伤,则病从何而生?〖教学参考〗朱光被《金匮要略正义》:“风为百病之长,故以客气邪风总括致病之源。
以经络脏腑、皮毛血脉总括营卫表里之辨。
内因外因,即邪之在内在外为言,非内伤外感也。
内虽为中风家主论,然邪之中人,先皮毛,后经络,入脏腑,由浅而深,百病皆然,故曰千般疢难,不越三条,欲人于三条中悟治病之大法也。
”第3条〖原文〗问曰:病人有气色见于面部,愿闻其说。
师曰:鼻头色青,腹中痛,苦冷者死;鼻头色微黑者,有水气;色黄者,胸上有寒;色白者,亡血也,设微赤非时者死;其目正圆者痉,不治。
又色青为痛,色黑为劳,色赤为风,色黄者便难,色鲜明者有留饮。
〖词解〗苦冷者死:腹中冷,苦痛者死。
水气:水饮内停。
寒:水饮。
目正圆:两目直视不能转动。
劳:指肾精不足虚劳证。
难:指大便难。
〖释义〗本条论述面部望诊在临床上的应用。
鼻为“面王”,内应于脾,故面部望诊首先从鼻开始。
如鼻部出现青色,青是肝色,症又见腹中痛,为肝乘脾;如再见极度怕冷,则属阳气衰败。
鼻部色现微黑,黑为水色,此属肾水反侮脾土之象,所以主有水气。
色黄是指面色黄,不单纯指鼻部。
鼻部色黄,黄为脾色,多系脾病不能散精四布,因而水饮停于胸膈之间,所以色黄者胸上有寒,寒指水饮而言。
面色白是血色不能上荣于面,失血过多之征,所以色白者主亡血。
如亡血之人面色反现微赤,又不在气候炎热之时,此为血去阴伤,阴不涵阳,虚阳上浮之象。
目正圆是两眼直视不能转动,此为风邪强盛,五脏之精气亡绝,多见于痉病,证属不治。
但必须指出,本书各篇中所称死或不治,多为表明疾病危笃,并非绝对不治,不可以辞害意。
“色青为痛”以下一段,仍论面部的望诊。
青为血脉凝涩之色,所以主痛。
黑为肾色,劳则肾精不足,其色外露,所以主劳。
风为阳邪,多从火化,火色赤,所以面赤主风。
黄为脾色,若其色鲜明是湿热蕴结,脾气郁滞,多有大便难之症。
面色鲜明为体内停积水饮,上泛于面,形成面目浮肿,所以反见明亮光润之色。
〖教学参考〗吴谦《医宗金鉴》:“气色见于面部,而知病之死生者,以五气入鼻,藏于五脏,其精外荣于面也。
色者,青、赤、黄、白、黑也;气者,五色之光华也。
气色相得者,有气有色,平人之色也,即经云:青如翠羽,赤如鸡冠,黄如蟹腹,白如豚膏,黑如乌羽者生也。
气色相生者,色或浅深,气或显晦,病人之色也,即经云:浮泽为外,沉浊为内,察其浮沉,以知浅深;察其夭泽,以观成败;察其散博,以知新故;视色上下,以知病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