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
- 格式:ppt
- 大小:244.50 KB
- 文档页数:36
1、饮湖上初晴后雨二首·其二苏轼〔宋代〕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2、题西林壁苏轼〔宋代〕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3、江城子·密州出猎苏轼〔宋代〕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
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
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4、蝶恋花·春景苏轼苏轼〔宋代〕花褪残红青杏小,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
枝上柳绵吹又少。
天涯何处无芳草。
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
笑渐不闻声渐悄。
多情却被无情恼。
5、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苏轼〔宋代〕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6、念奴娇·赤壁怀古苏轼〔宋代〕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
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7、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苏轼〔宋代〕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
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
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
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8、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苏轼〔宋代〕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
已而遂晴,故作此(词)。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苏轼的一生及诗句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文学家、书法家、美食家、画家。
苏轼是北宋中期文坛领袖,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很高成就。
文纵横恣肆;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苏轼善书,“宋四家”之一,擅长文人画,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读一读这极具代表性的25首诗词,到苏东坡跌宕起伏的人生里走一回!和子由渑池怀旧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
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
老僧已死成新塔,坏壁无由见旧题。
往日崎岖还记否,路上人困蹇驴嘶。
1061年,苏轼仕途正式开启。
24岁,前路坦荡,人生顺遂,似乎一抬眼就能看到闪着光芒的未来。
1061年冬,苏辙送苏轼至郑州,分手回京,作诗寄苏轼,这是苏轼的和作。
苏辙19岁时,曾被任命为渑池县主簿,未到任即中进士。
他与苏轼赴京应试路经渑池,同住县中僧舍,同于壁上题诗。
如今苏轼赴陕西凤翔做官,又要经过渑池,苏辙因而作《怀渑池寄子瞻兄》,诗云:“相携话别郑原上,共道长途怕雪泥。
归骑还寻大梁陌,行人已度古崤西。
曾为县吏民知否?旧宿僧房壁共题。
遥想独游佳味少,无言骓马但鸣嘶。
”苏轼的和诗,四个脚韵与原作全同,却纵笔挥洒,丝毫未受束缚。
饮湖上初晴后雨(其二)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1071年,苏轼因反对王安石变法被调离京师,迎来他人生的第一个失意点。
他在担任杭州通判时期,曾经写下了许多关于西湖美景的诗,《饮湖上初晴后雨》作于1073年。
从诗意看,作诗当天朝晴暮雨,诗人既为酒所醉,亦为美景所醉。
既写了西湖的水光山色,也写了西湖的晴姿雨态。
西湖水波荡漾,波光闪闪,十分美丽。
在雨幕笼罩下,西湖周围的群山,迷迷茫茫,若有若无,非常奇妙。
可以想见在不同天气下的湖山胜景,也可想见诗人即景挥毫时的兴会及其洒脱的性格、开阔的胸怀。
苏轼有哪些著名古诗40首苏轼有哪些著名古诗 11、《题西林壁》——诗人苏轼所作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2、《惠崇春江晓景》——诗人苏轼所作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洒豚欲上时。
3、《饮湖上初晴后雨》——诗人苏轼所作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4、《念奴娇·赤壁怀古》——诗人苏轼所作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
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5、《水调歌头》——诗人苏轼所作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6、《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
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
7、《江城子·密州出猎》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
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
欲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8、《满江红》——诗人苏轼所作江汉西来,高楼下、葡萄深碧。
犹自带、岷峨云浪,锦江春色。
君是南山遗爱守,我为剑外思归客。
对此间、风物岂无情,殷勤说。
江表传,君休读。
狂处士,真堪惜。
空洲对鹦鹉,苇花萧瑟。
不独笑书生争底事,曹公黄祖俱飘忽。
愿使君、还赋谪仙诗,追黄鹤。
9、《江城子·湖上与张先同赋》凤凰山上雨初晴。
水风清,晚霞明。
一朵芙蓉,开过尚盈盈。
何处飞来双白鹭,如有意,慕娉婷。
忽闻江上弄哀筝。
苦含情,遣谁听?烟敛云收,依约是湘灵。
苏轼简介苏轼简介 苏轼的⽂学观点和欧阳修⼀脉相承,但更强调⽂学的独创性、表现⼒和艺术价值。
下⾯是⼩编整理的苏轼的简介,欢迎⼤家阅读。
苏轼简介: 苏轼(1037-1101),北宋⽂学家、书画家、美⾷家。
字⼦瞻,号东坡居⼠。
汉族,四川⼈,葬于颍昌(今河南省平顶⼭市郏县)。
⼀⽣仕途坎坷,学识渊博,天资极⾼,诗⽂书画皆精。
其⽂恣肆,明⽩畅达,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家”之⼀;诗清新豪健,善⽤夸张、⽐喻,艺术表现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派,对后世有巨⼤影响,与⾟弃疾并称苏⾟;书法擅长⾏书、楷书,能⾃创新意,⽤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与黄庭坚、⽶芾、蔡襄并称宋四家;画学⽂同,论画主张神似,提倡“⼠⼈画”。
著有《苏东坡全集》和《东坡乐府》等。
苏轼⽣平: 公元1037年1⽉8⽇,苏轼⽣于眉州眉⼭。
苏轼的⽗亲苏洵,即《三字经》⾥提到的“⼆⼗七,始发奋”的“苏⽼泉”。
苏洵发奋虽晚,但⽤功甚勤。
苏轼晚年曾回忆幼年随⽗读书的状况,感觉⾃⼰深受其⽗影响。
当然,假若没有苏洵的发奋读书,也就不可能使苏轼幼年接受良好的家教,更不能年未及冠即“学通经史,属⽂⽇数千⾔”,也更不可能有⽇后的⽂学成就。
1056年(嘉祐元年),虚岁⼆⼗⼀的苏轼⾸次出川赴京,参加朝廷的科举考试。
翌年,他参加了礼部的考试,以⼀篇《刑赏忠厚之⾄论》获得主考官欧阳修的赏识,却因欧阳修误认为是⾃⼰的弟⼦曾巩所作,为了避嫌,使他只得第⼆。
1061年(嘉祐六年),苏轼应中制科考试,即通常所谓的“三年京察”,⼊第三等,为“百年第⼀”,授⼤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
其母在家乡病故,1069年(熙宁⼆年)服满还朝,仍授本职。
苏轼的许多师友,包括当初赏识他的`恩师欧阳修在内,因反对新法与新任宰相王安⽯政见不合,被迫离京。
朝野旧⾬凋零,苏轼眼中所见,已不是他⼆⼗岁时所见的 “平和世界”。
元丰七年(1084年),苏轼离开黄州,奉诏赴汝州就任。
由于长途跋涉,旅途劳顿,苏轼的幼⼉不幸夭折。
关于苏轼的三个典故1、苏轼退房苏轼居于常州,他花掉了最后一点积蓄,买了一所房子,正准备择日迁入住,一个偶然的机会,听到一老妇哭得十分伤心。
他问老妇哭什么,老妇说,她有一处房子,相传百年了,被不孝子孙所卖,因此痛心啼哭。
细问之下,原来苏轼买的房子,就是老妇所说的祖传老屋。
于是苏轼对她说:“妪之故居,乃吾所售也,不必深悲,今当以是屋还妪。
”苏轼当即焚烧了房契,只是租房子住。
2、吟诗赴宴苏轼二十岁的时候,到京师去科考。
有六个自负的`举人看不起他,决定备下酒菜请苏轼赴宴打算戏弄他。
苏轼接邀后欣然前往。
入席尚未动筷子,一举人提议行酒令,酒令内容必须要引用历史人物和事件,这样就能独吃一盘菜。
其余五人轰声叫好。
“我先来。
”年纪较长的说:“姜子牙渭水钓鱼!”说完捧走了一盘鱼。
“秦叔宝长安卖马!”第二位神气地端走了马肉。
“苏子卿贝湖牧羊!”第三位毫不示弱地拿走了羊肉。
“张翼德涿县卖肉!”第四个急吼吼地伸手把肉扒了过来。
“关云长荆州刮骨!”第五个迫不及待地抢走了骨头。
“诸葛亮隆中种菜!”第六个傲慢地端起了最后的一样青菜。
菜全部分完了,六个举人兴高采烈的正准备边吃边嘲笑苏轼时,苏轼却不慌不忙地吟道:“秦始皇并吞六国!”说完把六盘菜全部端到自己面前,微笑道:“诸位兄台请啊!”六举人呆若木鸡。
3、出人头地苏轼在京城会考时,主审官是大名鼎鼎的北宋文学名家欧阳修。
他在审批卷子的时候被苏轼华丽绝赞的文风所倾倒。
为防徇私,那时的考卷均为无记名式。
所以欧阳修虽然很想点选这篇文章为第一,但他觉得此文很像门生曾巩所写,怕落人口实,所以最后评了第二。
一直到发榜的时候,欧阳修才知道文章作者是苏轼。
知道真实情况后欧阳修后悔不已,但是苏轼却一点计较的意思都没有,苏轼的大方气度和出众才华让欧阳修赞叹不已:“这样的青年才俊,真该让他出榜于人头地,并正式收苏轼为弟子。
苏轼个人简历“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你知道东坡居士的事迹和文学成就吗?一起来看看我整理的“苏轼个人简历”,欢迎阅读,供您参考。
苏轼个人简历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
汉族,北宋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
嘉祐二年(1057年),苏轼进士及第。
宋神宗时曾在凤翔、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职。
元丰三年(1080年),因“乌台诗案”受诬陷被贬黄州任团练副使。
宋哲宗即位后,曾任翰林学士、侍读学士、礼部尚书等职,并出知杭州、颍州、扬州、定州等地,晚年因新党执政被贬惠州、儋州。
宋徽宗时获大赦北还,途中于常州病逝。
宋高宗时追赠太师,谥号“文忠”。
苏轼是宋代文学最高成就的代表,并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了很高的成就。
其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其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其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苏轼亦善书,为“宋四家”之一;工于画,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
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等传世。
生平事迹早年经历苏轼于宋仁宗景祐三年十二月十九日(1037年1月8日)出生于眉州眉山,是初唐大臣苏味道之后。
苏轼的祖父是苏序,表字仲先,祖母史氏。
苏轼的父亲苏洵,即《三字经》里提到的“二十七,始发奋”的“苏老泉”。
苏洵发奋虽晚,但是很用功。
苏轼其名“轼”原意为车前的扶手,取其默默无闻却扶危救困,不可或缺之意。
苏轼生性放达,为人率真,深得道家风范。
好交友,好美食,创造许多饮食精品,好品茗,亦雅好游山林。
进京应试嘉祐元年(1056年),苏轼首次出川赴京,参加朝廷的科举考试。
苏洵带着二十一岁的苏轼,十九岁的苏辙,自偏僻的西蜀地区,沿江东下,进京应试。
当时的主考官是文坛领袖欧阳修,小试官是诗坛宿将梅尧臣。
宋代诗人苏轼的个人简介相信大家都读过唐宋八大家之一苏轼所创的不少作品吧!那么你对这位诗人有怎样的了解?想知不知道他有哪些成就吗?如果想知道,那么你更加不能错过这篇文章了,赶紧和小编我一起来了解这位诗人吧! 基本信息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
汉族,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文学家、书法家、画家。
嘉祐二年(1057年),苏轼进士及第。
宋神宗时曾在凤翔、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职。
元丰三年(1080年),因“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
宋哲宗即位后,曾任翰林学士、侍读学士、礼部尚书等职,并出知杭州、颍州、扬州、定州等地,晚年因新党执政被贬惠州、儋州。
宋徽宗时获大赦北还,途中于常州病逝。
宋高宗时追赠太师,谥号“文忠”。
苏轼是北宋中期的文坛领袖,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了很高的成就。
其文纵横恣肆;其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其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其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苏轼亦善书,为“宋四家”之一;工于画,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
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等传世。
文学成就【诗作】苏轼对社会的看法和对人生的思考都毫无掩饰地表现在其文学作品中,其中又以诗歌最为淋漓酣畅。
在二千七百多首苏诗中,干预社会现实和思考人生的题材十分突出。
苏轼对社会现实中种种不合理的现象抱着“一肚皮不入时宜”的态度,始终把批判现实作为诗歌的重要主题。
更可贵的是,苏轼对社会的批判并未局限于新政,也未局限于眼前,他对封建社会中由来已久的弊政、陋习进行抨击,体现出更深沉的批判意识。
苏轼一生宦海浮沉,奔走四方,生活阅历极为丰富。
他善于从人生遭遇中总结经验,也善于从客观事物中见出规律。
在他眼中,极平常的生活内容和自然景物都蕴含着深刻的道理,如《题西林壁》和《和子由渑池怀旧》两诗。
苏轼是哪个朝代的诗人苏轼是哪个朝代的诗人苏轼(1037~1101)宋朝人,号“东坡居士”,谥号文忠,享年66岁,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苏轼是哪个朝代的诗人,希望大家喜欢。
苏轼简介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1-3] 。
汉族,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
嘉祐二年(1057年),苏轼进士及第。
宋神宗时曾在凤翔、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职。
元丰三年(1080年),因“乌台诗案”受诬陷被贬黄州任团练副使。
宋哲宗即位后,曾任翰林学士、侍读学士、礼部尚书等职,并出知杭州、颍州、扬州、定州等地,晚年因新党执政被贬惠州、儋州。
宋徽宗时获大赦北还,途中于常州病逝。
宋高宗时追赠太师,谥号“文忠”。
[4]苏轼是宋代文学最高成就的代表,并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了很高的成就。
其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其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其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苏轼亦善书,为“宋四家”之一;工于画,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
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等传世。
苏轼人物生平早年经历苏轼于宋仁宗景祐三年十二月十九日(1037年1月8日)出生于眉州眉山,是初唐大臣苏味道之后。
苏轼的祖父是苏序,表字仲先,祖母史氏。
苏轼的父亲苏洵,即《三字经》里提到的“二十七,始发奋”的“苏老泉”。
苏洵发奋虽晚,但是很用功。
苏轼其名“轼”原意为车前的扶手,取其默默无闻却扶危救困,不可或缺之意。
苏轼生性放达,为人率真,深得道家风范。
好交友,好美食,创造许多饮食精品,好品茗,亦雅好游山林。
进京应试嘉祐元年(1056年),苏轼第一次出川赴京,参加朝廷的科举考试。
苏洵带着二十一岁的苏轼,十九岁的苏辙,自偏僻的西蜀地区,沿江东下,于嘉祐二年(1057年)进京应试。
苏轼最有名的文言文1. 《赤壁赋》(节选):-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
清风徐来,水波不兴……客喜而笑,洗盏更酌。
肴核既尽,杯盘狼籍。
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
2. 《记承天寺夜游》:-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3. 《石钟山记》(节选):- 元丰七年六月丁丑,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而长子迈将赴饶之德兴尉,送之至湖口,因得观所谓石钟者……因笑谓迈曰:“汝识之乎?噌吰者,周景王之无射也;窾坎镗鞳者,魏庄子之歌钟也。
古之人不余欺也!”4. 《前赤壁赋》(与《赤壁赋》为同一篇,此处为全文的另一部分,为避免重复,仅列开头几句以示区别):- 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
清风徐来,水波不兴。
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
5. 《刑赏忠厚之至论》(节选):- 尧、舜、禹、汤、文、武、成、康之际,何其爱民之深,忧民之切,而待天下以君子长者之道也……夫君子之所取者远,则必有所待;所就者大,则必有所忍。
6. 《范增论》(节选):- 汉用陈平计,间疏楚君臣。
项羽疑范增与汉有私,稍夺其权。
增大怒曰:“天下事大定矣,君王自为之!愿赐骸骨归卒伍。
”……增不去,项羽不亡。
呜呼!增亦人杰也哉!7. 《贾谊论》(节选):- 非才之难,所以自用者实难。
惜乎!贾生,王者之佐,而不能自用其才也……夫君子之所取者远,则必有所待;所就者大,则必有所忍。
8. 《晁错论》(节选):- 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
昔禹之治水,凿龙门,决大河而放之四海。
方其功之未成也,盖亦有溃冒冲突可畏之患……使当时无禹,则天下之人为鱼鳖矣。
9. 《黠鼠赋》:- 苏子夜坐,有鼠方啮。
拊床而止之,既止复作。
使童子烛之,有橐中空贮焦谷者,鼠啮其背。
苏轼简介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美食家。
字子瞻,号东坡居士。
汉族,四川人,葬于颍昌(今河南省平顶山市郏县)。
一生仕途坎坷,学识渊博,天资极高,诗文书画皆精。
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艺术表现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世有巨大影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擅长行书、楷书,能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画学文同,论画主张神似,提倡“士人画”。
著有《苏东坡全集》和《东坡乐府》等。
生平作者:佚名公元1037年1月8日,苏轼生于眉州眉山。
苏轼的父亲苏洵,即《三字经》里提到的“二十七,始发奋”的“苏老泉”。
苏洵发奋虽晚,但用功甚勤。
苏轼晚年曾回忆幼年随父读书的状况,感觉自己深受其父影响。
当然,假若没有苏洵的发奋读书,也就不可能使苏轼幼年接受良好的家教,更不能年未及冠即“学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也更不可能有日后的文学成就。
1056年(嘉祐元年),虚岁二十一的苏轼首次出川赴京,参加朝廷的科举考试。
翌年,他参加了礼部的考试,以一篇《刑赏忠厚之至论》获得主考官欧阳修的赏识,却因欧阳修误认为是自己的弟子曾巩所作,为了避嫌,使他只得第二。
1061年(嘉祐六年),苏轼应中制科考试,即通常所谓的“三年京察”,入第三等,为“百年第一”,授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
其母在家乡病故,1069年(熙宁二年)服满还朝,仍授本职。
苏轼的很多师友,包括当初赏识他的恩师欧阳修在内,因反对新法与新任宰相王安石政见不合,被迫离京。
朝野旧雨凋零,苏轼眼中所见,已不是他二十岁时所见的“平和世界”。
1079年(元丰二年),苏轼到任湖州还不到三个月,就因为作诗讽刺新法、以“文字毁谤君相”的罪名入狱,史称“乌台诗案”。
苏轼坐牢103天,几次濒临被砍头的境地。
幸亏北宋时期在太祖赵匡胤年间既定下不杀士大夫的国策,苏轼才算躲过一劫。
苏轼写的10首经典古诗1、《题西林壁》宋代:苏轼原文: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译文:从侧面看庐山岭连绵起伏,远处、近处、高处、低处呈现不同的样子。
之所以辨不清庐山真正的面目,是因为我人身处在庐山之中。
2、《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宋代:苏轼原文: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译文:丙辰年(公元1076年)的中秋节,高高兴兴地喝酒直到天亮,喝了个大醉,写下这首词,同时也思念弟弟苏辙。
明月从什么时候才开始出现的?我端起酒杯遥问苍天。
不知道在天上的宫殿,何年何月。
我想要乘御清风回到天上,又恐怕在美玉砌成的楼宇,受不住高耸九天的寒冷。
翩翩起舞玩赏着月下清影,哪像是在人间。
月儿转过朱红色的楼阁,低低地挂在雕花的窗户上,照着没有睡意的自己。
明月不该对人们有什么怨恨吧,为什么偏在人们离别时才圆呢?人有悲欢离合的变迁,月有阴晴圆缺的转换,这种事自古来难以周全。
只希望这世上所有人的亲人能平安健康,即便相隔千里,也能共享这美好的月光。
3、《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宋代:苏轼原文: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
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
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
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译文:你我夫妻诀别已经整整十年,强忍不去思念可终究难忘怀。
孤坟远在千里之外,没有地方能诉说心中的悲伤凄凉。
即使你我夫妻相逢怕是也认不出我来了,四处奔波早已是灰尘满面两鬓如霜。
昨夜在梦中又回到了家乡,看见你正在小窗前对镜梳妆。
你我二人默默相对无言,只有泪落千行。
料想那明月照耀着、长着小松树的坟山,就是妻子年年痛欲断肠的地方了吧。
苏轼简介苏轼简介 苏轼,字⼦瞻,⼜字和仲,号“东坡居⼠”,世称“苏东坡”。
以下是⼩编给⼤家整理苏轼简介的内容,欢迎查看! 苏轼(1037年1⽉8⽇-1101年8⽉24⽇)字⼦瞻,⼜字和仲,号“东坡居⼠”,世称“苏东坡”。
汉族,眉州眉⼭(今四川眉⼭,北宋时为眉⼭城)⼈,祖籍栾城。
北宋著名散⽂家、书画家、词⼈,是豪放词派的代表。
和⽗亲苏洵,弟弟苏辙合称为唐宋⼋⼤家中的三苏。
苏轼是苏洵的次⼦(苏洵长⼦夭折),1057年(嘉祐⼆年),与弟弟苏辙同登进⼠。
唐宋⼋⼤家之⼀。
《饮湖上初晴后⾬》是描写西湖的古诗中⽆⼈能超越的。
苏轼⽣于1037年1⽉8⽇(景祐三年⼗⼆⽉⼗九⽇)⽣于眉州眉⼭(今属四川)。
苏轼的⽗亲苏洵,即《三字经》⾥提到的“⼆⼗七,始发愤”的“苏⽼泉”。
苏洵发奋虽晚,但⽤功甚勤。
苏轼晚年曾回忆幼年随⽗读书的状况,感觉⾃⼰深受其⽗影响。
当然,假若没有苏洵的发奋读书,也就不可能使苏轼幼年承受好的家教,更不能年未及冠即“学通经史,属⽂⽇数千⾔”,也就更不可能有⽇后的⽂学成就。
1056年(嘉祐元年),虚岁⼆⼗⼀的苏轼⾸次出川赴京,参加朝廷的科举。
翌年,他参加了礼部的考试,以⼀篇《刑赏忠厚之⾄论》获得主考官欧阳修的赏识,却因欧阳修误认为是⾃⼰的弟⼦曾巩所作,为了避嫌,使他只得第⼆。
1061年(嘉祐六年),苏轼应中制科考试,即通常所谓的“三年京察”,⼊第三等,为“百年第⼀”,授⼤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
后逢其母于汴京病故,丁忧扶丧归⾥。
1069年(熙宁⼆年)服满还朝,仍授本职。
他⼊朝为官之时,正是北宋开始出现政治危机的时候,繁荣的背后隐藏着危机,此时神宗即位,任⽤王安⽯⽀持变法。
苏轼的许多师友,包括当初赏识他的恩师欧阳修在内,因在新法的施⾏上与新任宰相王安⽯政见不合,被迫离京。
朝野旧⾬凋零,苏轼眼中所见,已不是他⼆⼗岁时所见的 “平和世界”。
苏轼因在返京的途中见到新法对普通⽼百姓的损害,⼜因其政治思想保守,很不同意参知政事王安⽯的做法,认为新法不能便民,便上书反对。
苏轼最好诗词30首苏轼(1037年—1101年),字子瞻,又字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坡仙。
眉州眉山(今四川省眉山市)人,北宋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历史治水名人。
与父苏洵、弟苏辙三人并称“三苏”。
苏轼最好诗词30首介绍如下:1、题西林壁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词句注释:⑴题:书写,题写。
西林:西林寺,又称乾明寺,位于江西庐山七岭之西。
⑵横看:从正面看。
庐山总是南北走向,横看就是从东面西面看。
侧:侧面。
⑶各不同:各不相同。
⑷不识:不能认识,辨别。
真面目:指庐山真实的景色、形状。
⑸缘:因为,由于。
此山:这座山,指庐山。
译文:从正面、侧面看庐山山岭连绵起伏、山峰耸立,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庐山,庐山呈现各种不同的样子。
我之所以认不清庐山真正的面目,是因为我自身处在庐山之中。
创作背景:苏轼于神宗元丰七年(1084)由黄州(治所在今湖北黄冈)贬所改迁汝州(治所在今河南临汝)团练副使,赴汝州时经过九江,与友人参寥同游庐山。
瑰丽的山水触发逸兴壮思,于是写下了若干首庐山记游诗。
《题西林壁》是游观庐山后的总结。
据南宋施宿《东坡先生年谱》记载可知此诗约作于元丰七年五月间。
赏析参考:此诗描写庐山变化多姿的面貌,并借景说理,指出观察问题应客观全面,如果主观片面,就得不出正确的结论。
《题西林壁》不单单是诗人歌咏庐山的奇景伟观,同时也是苏轼以哲人的眼光从中得出的真理性的认识。
由于这种认识是深刻的,是符合客观规律的,所以诗中除了有谷峰的奇秀形象给人以美感之外,又有深永的哲理启人心智。
因此,这首小诗格外含蓄蕴藉,思致渺远。
这首诗寓意十分深刻,但所用的语言却异常浅显。
深入浅出,这正是苏轼的一种语言特色。
苏轼写诗,全无雕琢习气。
诗人所追求的是用一种质朴无华、条畅流利的语言表现一种清新的、前人未曾道的意境;而这意境又是不时闪烁着荧荧的哲理之光。
从这首诗来看,语言的表述是简明的,而其内涵却是丰富的。
苏轼最著名的十首历史故事
苏轼(1037年-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是北宋时期著名的文学家、书法家和政治家。
他以才华横溢、洒脱豪放的文风而闻名于世。
以下是苏轼最著名的十首历史故事:
1. 《惠山奇遇》:苏轼在南宋时期被贬惠州任县尉。
在他的任职期间,他发现并修复了惠山古刹,并将此事写成了《惠山奇遇》一文。
2. 《洞庭湖赋》:这是苏轼的一篇著名赋作,描述了洞庭湖的壮丽景色和湖光山色之美。
3. 《水调歌头》:这是苏轼南宋晚期在黄州任职时创作的一首词,以其深情和抒发自己的政治抱负而闻名。
4. 《满江红》:苏轼是北宋著名作家,而《满江红》则是他最著名的七言绝句之一,以其慷慨激昂的豪情而受到广泛赞誉。
5. 《定风波》:这是苏轼在福建泉州期间创作的一首词,描述了自己深受打击后的心情和思考。
6. 《江城子·密州出猎》:这是苏轼的一首抒发猎趣和豪情壮志的词作,被誉为江南景色的一张名片。
7. 《·赤壁怀古》:苏轼以自己对于历史的怀旧之情,以及对于赤壁战役的敬仰,创作了这首脍炙人口的词作。
8. 《赤壁赋》:这是苏轼的一篇赋文,描写了赤壁之战的壮观景象和描绘了英雄人物的形象。
9. 《梦粱录》:苏轼在他的晚年时写下了《梦粱录》一书,记录了他的一些思想理论和政治见解。
10. 《东坡九尺》:这是苏轼自己写给自己的一首自嘲诗,描述了自己的身高离奇的缩短,以及自嘲的语调。
这些历史故事不仅展示了苏轼的才华和个性,也深刻地影响了后世文学和文化。
这些作品中所传达出的情感和思想,至今仍然触动人心。
苏轼用典的诗1. 《念奴娇·赤壁怀古》里“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这可不就是用典嘛!就好像我们现在说起某个传奇地方,总会说那是谁谁谁战斗过的地方一样。
2. 《水调歌头》中“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哎呀呀,这多像我们在困惑时仰头问老天爷呀,这也是用典呢!3. 《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里“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这不就是化用了古人对梦境和思念的表达吗,就如同我们会回忆起过去和亲人的美好时光一样。
4. 《定风波》中“一蓑烟雨任平生”,哇塞,这不就是借鉴了古人那种洒脱自在的态度嘛,好像我们说不管遇到啥都坦然面对一样。
5. 《临江仙·送钱穆父》里“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这和我们常说的人生就像一场旅行不是很像吗,这就是巧妙的用典呀!6. 《西江月·世事一场大梦》中“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秋凉”,这简直就是把古人对人生如梦的感慨拿来用了呀,就像我们有时候也会感叹人生的虚幻一样。
7.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里“生子当如孙仲谋”,这明显就是借用前人对孙权的评价嘛,好比我们会说谁谁谁真厉害,要像他那样。
8. 《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中“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这和古人用孤雁来表达孤独不是如出一辙嘛,就跟我们感到孤单时的心情似的。
9. 《蝶恋花·春景》里“天涯何处无芳草”,这也是引用了前人的经典呀,不就像我们常说哪里没有好东西一样嘛。
10. 《浣溪沙·游蕲水清泉寺》中“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这就是苏轼在用古人对时光的思考呀,就好像我们也会不甘心时光流逝,反问难道就不能再年轻一次吗?苏轼的诗就是这么有魅力,用典用得恰到好处,让我们能在他的诗里感受到那么多的情感和思考。
他真的是太厉害啦!。
历史名人苏轼的十个故事历史名人苏轼的十个故事苏轼一生仕途坎坷,学识渊博,天资极高,诗文书画皆精。
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艺术表现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历史名人苏轼的十个故事,欢迎查阅。
1、反唇相讥相传,苏东坡一次与王安石同行,偶见一房子根基已动,一面墙向东倾斜。
王安石出上句以戏东坡:“此墙东坡斜矣!”苏东坡仰头大笑,即吟下联反讥王安石:“是置安石过也!”嵌名为巧,双关尤妙。
2、暗助新郎秦少游娶苏小妹时,被一难再难,及至新房门口,苏小妹再出一联:闭门推出窗前月。
秦观思索良久不得下联,苏东坡有心相帮,在远处拾一石子远远丢进湖中,秦少游受到启发,冲口而出:投石冲开水底天。
3、学无止境苏轼年少时,天资聪颖,他广泛阅读诗书,博通经史,又长于作文,因而受到人们的赞赏,自矜之情亦随之而萌。
一日,苏轼于门前手书一联:“识遍天下字;读尽人间书。
”“尽”与“遍”对,活画出苏轼当时的自傲之心。
没料到,几天之后,一鹤发童颜老者专程来苏宅向苏轼“求教”,他请苏轼认一认他带来的书。
苏轼满不在乎,接过一看,心中顿时发怔,书上的字一个也不认识;心高气傲的苏轼亦不免为之汗颜,只好连连向老者道不是,老者含笑飘然而去。
苏轼羞愧难当,跑到门前,在那副对联上各添上两字,境界为之一新,乡邻皆刮目:“发愤识遍天下字;立志读尽人间书。
”4、寺态炎凉苏东坡游莫干山时到一寺中小坐。
寺中主持和尚见来了个陌生人,就淡谈地说:“坐。
”又对小和尚喊:“茶。
”两人落坐交谈后,主持和尚发现对方脱口珠玑,料想此人不凡,就请客人进厢房叙谈。
入室后,主持和尚客气地说;“请坐!”又叫小和尚:“敬茶!”再一打听,方知来者是赫赫有名的苏东坡,主持和尚连忙作揖打恭地引他进客厅,连声地说:“请上坐!”并吩咐小和尚:“敬香茶!”苏东坡临走时,主持和尚请他题副对联。
苏东坡胸有成竹,含笑挥毫,顷刻书就:坐,请坐,请上坐。
苏轼最有名的七言律诗篇一:苏轼,北宋文学家、政治家、书法家,被誉为中国文学史上的巨擘。
他的诗文广泛流传,其中七言律诗是他最擅长的一种诗体。
以下是苏轼最有名的七言律诗及其简要赏析。
1.《水调歌头·丙辰中秋》:“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宁静而浪漫的秋夜景象,用简洁而优美的语言传达出苏轼对自然和人间的赞美之情。
2.《题西林壁》:“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这首诗以庐山为背景,表达了苏轼对自然景观的热爱,同时也抒发了他对于人们在高山之中固步自封、不识真相的深深感叹。
3.《江城子·密州出猎》:“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这首诗写的是历史上著名的隋唐时期的将领李靖,描绘了李靖壮志凌云的形象,表达了苏轼对英雄气概和坚韧精神的赞美。
4.《念奴娇·赤壁怀古》:“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这首诗以赤壁之战为背景,以雄浑激昂的词句描绘了战争的残酷与壮烈,同时也表达了苏轼对历史文化的怀念和对英雄人物的敬仰。
5.《定风波·南海归赠王定国侍人寓娘》:“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这首诗以南海为背景,以朴实自然的意象描绘了苏轼返乡的心情,表达了他对自由自在生活方式的追求。
6.《江城子·密州出猎》:“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这首诗以历史上著名的罗浮山之战为背景,表达了苏轼对英雄的敬佩和对国家命运的思考。
7.《青玉案·元夕》:“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宁静而浪漫的夜晚,以流动的画面表达了岁月流转,人事如梦的意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