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世纪现代主义文学
- 格式:ppt
- 大小:3.33 MB
- 文档页数:25
二十世纪的文学运动与思潮二十世纪是文学史上一个极具变革和多元化的时期,众多文学运动和思潮如雨后春笋般兴起。
本文将探讨二十世纪的文学运动和思潮,从现代主义、超现实主义以及后现代主义三个方面展开论述。
现代主义是二十世纪文学的一大重要运动,它追求独立性和多样性,对艺术的传统观念进行了革新。
现代主义文学的代表作家有詹姆斯·乔伊斯、弗朗茨·卡夫卡和弗吉尼亚·伍尔芙等。
乔伊斯的《尤利西斯》以其复杂的叙事结构和意识流技巧成为现代主义文学的经典之作。
卡夫卡的作品则深入探讨人类存在的意义与困境,他的小说《变形记》和《城堡》以其离奇和荒诞的故事情节表达了对社会制度和官僚主义的深刻批判。
伍尔芙则以《到灯塔》等作品揭示了人类内心的复杂性和人性的深入挖掘。
超现实主义是在二十世纪初兴起的一股激进的艺术思潮,以解放潜意识、追求超脱常规的创作方式而著称。
超现实主义文学的先驱是安德烈·布列东和保罗·艾吕尔等。
布列东的《金字塔》和《纽约的狂欢》等作品以其奇特的意象和充满幻想的情节引人入胜,展示了超现实主义的核心思想。
艾吕尔则以《乌有家园》等作品探讨了人类的无意识和梦境的世界,通过强烈的想象力营造了一种独特的超现实主义氛围。
后现代主义是二十世纪后期兴起的文学思潮,强调对语言和叙事的批判,对传统文学观念进行了颠覆性的挑战。
后现代主义文学的代表作家有托马斯·品钦、艾琳·芒克和哈罗德·皮特等。
品钦的《凡人》以其富有幽默和讽刺意味的叙事风格,展示了后现代主义对现实世界的深刻洞察。
芒克的《饥饿的石头》通过多重叙事视角和碎片化的叙事结构探索了现实与虚构之间的关系,挑战了文学的传统形式。
皮特则以《召唤鸟》等作品对权威和真实性进行了探讨,影射了人类社会中的权力关系。
除了现代主义、超现实主义和后现代主义,还有诸如自然主义、现实主义、意识流、洛丽塔运动等多种文学运动和思潮在二十世纪中兴起并发展。
20世纪现代主义文学一、现代主义文学20世纪上半叶西方文学主要思潮之一,也是在这一思潮影响下所有文学流派的统称;1、以柏格森、弗洛伊德等人的心理学理论为基础,强调非理性因素,主张从个体心灵出发,强调表现内心生活和心理真实,具有主观性和内倾性特征;2、在哲学思想上受尼采的影响,反对传统对个体、物质对心灵、理性对感性的压制,注重在自然与人、社会与人、人与人之间的各种关联中剖析个体的生存状态(异化),具有虚无主义和文化批判倾向;3、热衷于艺术技巧的革新与实验。
二、现代主义文学发展概况1、发展轨迹:肇始期(1890-1910)鼎盛期(1910-1930)衰退期(1930-1950)2、主要流派:未来主义、超现实主义、后期象征主义、表现主义和意识流等。
三、未来主义1、20世纪最早出现的一个以意大利为中心的反传统文学流派,以全新的、发达的未来为号召,肯定机器文明,讴歌力量、运动和速度,在无序联想和自由放任的文字中显示其刺激性和冲击力,致力于清除传统文化,表现出狂热的无政府主义和文化虚无主义。
创始人是意大利作家马里内蒂,代表人物有法国诗人阿波里奈尔,俄国诗人马雅可夫斯基等。
2、未来主义发展概况1909年意大利作家菲利普·托马索·马里内蒂(Filippo Tommaso Marinetti,1876-1944 )在巴黎《费加罗报》发表《未来主义的创立和宣言》,宣告了这一运动的诞生。
未来主义的“诗歌宣言”、“戏剧宣言”、“电影宣言”、“音乐宣言”、“舞蹈宣言”、“雕塑宣言”、“建筑宣言”陆续产生,形成热潮。
20年代初,未来主义出现分化,趋于沉寂。
3、未来主义的美学原则及意义热衷于把握“现代的感觉”,讴歌机器化大生产这一新时代的标志,并由此形成以强烈动感为中心,以力量美和速度美为追求的美学原则;未来主义为现代主义扫清了障碍,提出了文学艺术应为适应工业化发展而变革这一命题,使艺术的创造空间得到延展,对现代主义文学有开拓意义。
二十世纪现代主义文学试题答案一、填空1、剧本《毛猿》以象征寓言的方式表现主题。
2、《喧嚣与骚动》作品的书名取自。
3、约瑟夫·K 是作品中的人物。
4、萨特把自己的戏剧称作剧。
5、德国当代剧作家布莱希特在广泛研究西方戏剧的基础上提出剧理论。
6、美国南方文学的代表作家福克纳把自己以家乡为背景题材的小说统称为。
7、格里高尔·萨姆莎是作品中的人物,该作品形象地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中的现象。
8、美国现代戏剧的奠基者是。
9、二十世纪初用德语写作并被称为是现代小说之父的作家是。
10、《一个青年艺术家的画像》的作是,该作品是作家的创作从现实主义走向的标志。
11、被称为“现代诗歌里程碑”式的作品是。
二、名词解释境遇剧:萨特将自己的存在主义戏剧称作境遇剧,也叫“处境剧”。
(1分)即强调处境,将人物抛入严峻的冲突中,为其提供一个具有巨大胁迫性的生死两难的境地,人被迫在极端的情境中选择自己的行动,造就自己的本质。
(2分)戏剧哲理寓意强,具有巨大的震撼力和强烈的艺术效果。
如《禁闭》、《苍蝇》。
(2分)存在主义文学: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后产生于法国,影响欧美的现代主义文学流派。
(1分)以存在主义哲学为基础,揭露世界与人的存在的荒诞性,表现人在绝望境地中的精神自由。
(2分)创作上文学与哲学交融,以现实的、虚构的或神话的题材表现对人存在状态的关注。
代表作家有萨特、加缪、波伏娃等。
(2分)意识流小说: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流行英、法、美等国家的现代主义文学流派。
是表现人的意识活动、主观生活之流的文学。
(1分)主张捕捉内在感官印象的真实,结构线索上交叉倒错,以心理时空代替物理时空。
采用自由联想与内心独白的方法。
(3分)语言文体上打破传统规范,大胆革新。
代表作家有普鲁斯特、乔伊斯、福克纳等。
(1分)后期象征主义:二十世纪二十年代流行欧美的诗歌流派。
(1分)继承了十九世纪象征主义诗歌的特点,主张暗示的美学,反对客观摹写,反对直抒胸臆,为思想寻找客观对应物。
二十世纪现代主义文学必读作品
◆表现主义
卡夫卡《城堡》《地洞》《在流放地》《变形记》
◆意识流小说
(法)艾杜阿·杜夏丹《月桂树被砍掉了》
普鲁斯特《追忆似水年华》
(英)伍尔夫《达罗卫夫人》《到灯塔去》《海浪》
(爱)乔伊斯《尤利西斯》《都柏林人》
(美)福克纳《喧哗与骚动》《我弥留之际》
◆存在主义
(法)萨特《恶心》《墙》(剧本《间隔》《死无葬身之地》《魔鬼与上帝》)加缪《局外人》《鼠疫》
◆新小说派
(法)罗伯-格里耶《嫉妒》《橡皮》《窥视者》
娜塔丽·萨洛特《一个陌生人的肖像》《天象馆》
米歇尔·布托尔《时间的运用》《变》
克洛德·西蒙《弗兰德公路》《农事诗》
◆拉美魔幻现实主义
(哥伦比亚)马尔克斯《百年孤独》
(危地马拉)阿斯图里亚斯《危地马拉传说》《总统先生》《玉米人》(墨西哥)卡洛斯·富恩斯特《最明净的地区》《阿尔特米奥·克鲁斯之死》胡安·鲁尔福《佩德罗·巴拉莫》
(古巴)卡彭铁尔《消失了的足迹》
◆黑色幽默
(美)海勒《第二十二条军规》
唐纳德·巴塞尔姆《亡父》《白雪公主》
托马斯·品钦《V》《万有引力之虹》
小库尔特·冯尼格《五号屠宰场》《顶刮刮的早餐》
约翰·巴思《羊童贾尔斯》
◆后现代主义
(阿根廷)博尔赫斯《交叉小径花园》《沙之书》《阿莱夫》
(意大利)卡尔维诺《我们的祖先》《寒冬夜行人》
(俄裔美)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微暗的火》
吴鹤兵整理
2005-5-12。
第十章 20世纪文学(二)20世纪西方出现了现代主义文学和后现代主义文学两种不同文学流派现代主义文学:后期象征主义、表现主义、超现实主义、未来主义、意识流小说后现代主义文学:存在主义、荒诞派戏剧、新小说派、黑色幽默、魔幻现实主义第一节概述一、20世纪现代主义文学(一)产生背景时间:19世纪后期,资本主义从自由竞争向垄断资本主义过渡条件: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物质财富不断增加思想:人的孤独感、幻灭感、荒诞感和悲剧感成为主要内容非理性主义盛行:叔本华的“唯意志论”、尼采的“超人哲学”、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萨特的存在主义(二)现代主义文学的基本特征1、现代主义文学以表现现代社会人的异化以及现代人的孤独感、危机感、荒诞感、悲剧感等现代意识为基本主题。
2、在现代主义创作中,人的异化主题主要体现在:人与社会、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自我四种基本关系的扭曲、割裂和矛盾对立几个不同方面。
(1)在人与社会的关系上,现代主义文学从个人角度全面反抗社会。
(2)在人与人的关系上,现代主义文学揭示出一种人们彼此隔膜、倾轧、无法沟通的可怕图景。
(3)在人与自然(包括人与大自然、人与物质世界、人与人的本性)的关系上,现代主义文学持以全面否定的态度。
(4)在人与自我的关系上,现代主义文学从非理性主义出发,抱以不可知论的态度。
(三)艺术特色:1、重在表现主观自我,挖掘,展示人的心灵世界,具有浓郁的非理性色彩和鲜明的主观性、内向性,表现性特征。
2、善于使用象征、意识流、荒诞等表现手法,以及神话模式进行创作,追求艺术的深度模式。
3、大胆采用不合逻辑常规的表现形式,醉心于种种形式技巧的创新和实验。
4、现代主义文学还把“审丑”、“览丑”作为文学创作的主要目的和内容。
二、主要文学思潮(一)象征主义1、象征主义是西方现代主义文学运动中出现最早、影响最大的文学流派,它分为前后两个时期。
前期象征主义流行于19世纪后半叶的法国。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后期象征主义产生,本世纪20年代,后期象征主义达到高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