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拉伯剧变:解读与反思
- 格式:ppt
- 大小:7.29 MB
- 文档页数:40
阿拉伯之春与中东变革近年来,阿拉伯国家和地区发生了一系列的政治、社会和经济变革,这一浪潮被称为“阿拉伯之春”或“中东变革”。
这一时期的变革涉及多个国家,引起了全球的关注和讨论。
阿拉伯之春所引发的社会和政治动荡,对整个中东地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不仅改变了这些国家的面貌,也对世界格局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一、引起阿拉伯之春的原因阿拉伯国家长期以来存在着经济发展不平衡、政治腐败和民主缺失等问题,这些问题一直是民众的痛点。
然而,随着社交媒体和互联网的普及,民众获得了更多的信息和表达的渠道,他们开始意识到自己的权益和权力,愈发渴望改变现状。
同时,世界上其他国家的民主风潮也对阿拉伯国家产生了启示和激励,使得阿拉伯之春的呼声愈发强烈。
二、阿拉伯之春的影响1. 政治影响:阿拉伯之春引发了许多国家的政权更迭和政治改革,涉及的范围广泛而深远。
例如,突尼斯在民众推翻独裁政权后,成功实现了政治体制的改革和多党制的建立。
这一点对其他阿拉伯国家起到了示范作用,激励人们对民主和自由的追求。
2. 社会影响:阿拉伯之春的激情鼓舞了人民的勇气和集体行动,社会变革也成为了人们的共同诉求。
在埃及、利比亚和叙利亚等国家,人民为了争取自由、人权和社会公正而进行了长时间的示威游行和抗议活动。
这一浪潮加速了社会结构的变革,使得一些长期存在的社会问题浮出水面并获得解决。
3. 经济影响:阿拉伯之春引发的政治动荡和社会变革对中东地区的经济产生了一定的冲击。
许多国家的经济发展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影响,尤其是在政权更迭后的短期内。
然而,随着政治稳定的恢复和经济改革的推进,中东地区的经济逐渐恢复,并出现了一些新的发展机遇。
三、阿拉伯之春的启示与反思阿拉伯之春的发生和持续对中东地区和全球都带来了一些重要的启示和反思。
首先,这一浪潮表明人民对自由、民主和社会公正的渴望是不可阻挡的,政权腐败和专制统治必将被民众所推翻。
其次,阿拉伯之春也表明了全球化和信息技术的力量,推动了更广泛的民主化运动和社会变革。
阿拉伯帝国的灭亡与分裂阿拉伯帝国曾经是历史上最辉煌的帝国之一,其辐射力覆盖了亚、非、欧三个大陆。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阿拉伯帝国逐渐走向了灭亡与分裂。
本文将从内外因素两方面分析探讨阿拉伯帝国的灭亡与分裂。
一、内因:1.1 政治腐败与权力争夺阿拉伯帝国在其鼎盛时期经历了多位统治者的更迭,权力的争夺导致政治腐败问题的加剧。
统治阶层内部频繁产生的权力争夺导致了帝国的内部分裂。
无能的统治者对治国无方,政府腐败严重,吏治不严,导致了帝国政权的无力与衰落。
1.2 民族矛盾与领土争端阿拉伯帝国成立之初,包括了许多不同民族和宗教的地区。
长期以来,民族矛盾和领土争端一直困扰着帝国的稳定。
各地区不同民族之间的矛盾激化,极大地削弱了中央政权对外地区的控制力。
同时,阿拉伯帝国也受到了邻近国家的侵略和领土争端的困扰,这使得帝国的领土不断缩小,使统一帝国的任务变得越发困难。
1.3 经济危机与财政困难阿拉伯帝国的繁荣是建立在广阔的领土和繁忙的贸易路线上的。
然而,随着国内外战争的频繁发生和政权的腐败,帝国的经济逐渐衰落。
由于统治者过度征收税收和盗掘国家财富,导致民众负重过重,令国家财政陷入困境。
财政困难进一步削弱了帝国的实力,使得其无法维持对外统治和国内稳定。
二、外因:2.1 外来侵略与战争阿拉伯帝国的灭亡与分裂部分可以归咎于外来侵略和战争的冲击。
历史上,阿拉伯帝国曾遭受过来自拜占庭帝国、蒙古帝国和十字军等敌对势力的侵略。
这些战争不仅损失了大量的人力、物力,也削弱了帝国的统一和稳定。
2.2 宗教纠纷与派系之争伊斯兰教是阿拉伯帝国的宗教信仰,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宗教内部逐渐产生了派系之争。
默罕默德的继任者争夺统治权导致了伊斯兰世界的分裂和内部冲突。
宗教纠纷和派系之争进一步加剧了帝国的内部分裂,加速了帝国的灭亡。
2.3 外交失败与国际孤立阿拉伯帝国曾经辐射亚、非、欧三大洲,与各国保持着密切的贸易往来和政治联系。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帝国内部动荡的加剧,帝国的外交政策出现大的失误,导致国际关系紧张和国际孤立。
试述阿拉伯之春的历史意义和局限性是什么?阿拉伯之春是指2010年至2011年期间,在中东和北非地区爆发的一系列抗议活动和政治变革运动。
这些运动对该地区的现状产生了重大影响,具有一定的历史意义。
然而,阿拉伯之春也存在一些局限性。
本文将试述阿拉伯之春的历史意义和局限性。
历史意义1. 民主要求:阿拉伯之春为中东和北非国家的民众提供了一个争取政治自由和民主的机会。
通过抗议活动和政治变革,这些运动表达了人们追求民主、公正和自由的愿望,提醒了当地政府需要回应人民的诉求。
2. 革命影响:阿拉伯之春的运动在该地区引发了政权的崩溃和政治变革。
例如,突尼斯、埃及和利比亚都发生了政权更迭。
这些政治变革引发了全球对于革命力量的关注,并对其他国家的民主运动产生了启发和影响。
3. 社会觉醒:阿拉伯之春激发了中东和北非国家的社会觉醒。
通过抗议活动和政治变革,人们开始反思和重新审视社会问题,包括贫富分化、人权问题和政府腐败等。
这种觉醒推动了社会的变革和进步。
局限性1. 政治不稳定:阿拉伯之春的政治变革导致了一些国家的政治不稳定和混乱。
一些国家出现了权力真空和政治权力的重新分配,导致了政府无法有效管理国家事务,甚至引发了内战和冲突。
2. 反动势力崛起:部分国家在阿拉伯之春过程中,反动势力和极端分子得到了机会,并利用动荡局势发展壮大。
恐怖主义问题加剧,稳定和安全的局面受到威胁。
3. 经济困境:阿拉伯之春对一些国家的经济造成了负面影响。
政治动荡和社会不稳定导致投资锐减、贸易减少,经济增长放缓。
这给当地民众带来了失业、通货膨胀和经济困境。
总结起来,阿拉伯之春具有历史意义,为中东和北非国家的民主化提供了契机,并引发了全球关注。
然而,阿拉伯之春也面临着政治不稳定、反动势力崛起和经济困境等局限性。
这些局限性需要进一步考虑和解决,以实现持久的政治稳定和经济繁荣。
中东剧变、影响及其应对进入2011年以来,中东、北非国家发生了震惊世界的变化:突尼斯、埃及、利比亚、阿尔及利亚、也门、约旦、巴林、苏丹等国,都有动荡发生。
中东、北非国家为什么会发生如此剧变?针对当前席卷中东的抗议风潮的性质,目前有很多种说法,如“阿拉伯之春”、“起义”、“革命”、“颜色革命”、“反叛”,等等。
事实上,这不是一场令人讳莫如深的“颜色革命”,而是“本色革命”或“无色革命”。
一言以概之,中东之乱,危机源自内力而非外力;诉求始于民生而非民主;症结在于整个社会系统需要改版升级而非简单修补。
一、背景资料所谓的阿拉伯世界,从地理位置上来说,西起大西洋东至阿拉伯海,北起地中海南至非洲中部,面积约为1420万平方公里,位于亚、非两大洲的结合部,其中非洲部分占72%,亚洲部分占28%,具有重要的战略地理位置。
在广袤的土地上,阿拉伯世界有超过3.4亿人口,其中青少年所占比重最大,不到一半的人口为低于15岁的青少年。
他们逐水草而居住,大多数聚居在海岸地带和河谷周围,最突出的例子是埃及,那里有90%的居民生活在面积只有5%的土地上。
在历史上,阿拉伯人曾经充当了东西方文明的使者,创造了辉煌灿烂的文化,著名的阿拉伯数字就出自阿拉伯人之手。
世界上三大天启的宗教犹太教、基督教和伊斯兰教都最初产生于阿拉伯人居住的世界,而后才在全世界传播开来。
如今的阿拉伯世界泛指阿拉伯民族居住的地区,共有22个国家和地区,其中,西亚12国和北非10国。
21世纪的阿拉伯世界是一个多样性社会,居住着若干不同种族、不同语言和不同习俗的群体,但是伊斯兰教和阿拉伯语是整个阿拉伯世界的两个占主导地位的文化现象。
阿拉伯人生活在一片宽广的土地上,统一的历史和传统将他们联系在一起。
尽管他们是22个国家成员,但他们都认为自己是同一个民族的一部分。
阿拉伯国家联盟简称“阿盟”(League of Arab States——LAS),是阿拉伯世界最具代表性和影响力组织,也是世界上最早成立的地区性组织之一。
革命之春阿拉伯世界的动荡与变革在 21 世纪的第二个十年,阿拉伯世界经历了一场深刻而广泛的动荡与变革,这场被称为“阿拉伯之春”的浪潮,给该地区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和深远的影响。
动荡的导火索往往是一些看似偶然的事件,但背后却隐藏着深层次的社会矛盾。
在许多阿拉伯国家,长期存在着经济发展不平衡、高失业率、贫困问题严重等经济困境。
年轻人是社会中最具活力和希望的群体,但他们却面临着就业机会稀缺、教育资源不足的困境。
大量的大学毕业生无法找到与自己专业相关的工作,只能在社会底层徘徊,心中充满了对未来的迷茫和不满。
政治方面,专制统治、权力腐败以及缺乏民主和自由成为了民众普遍诟病的问题。
一些国家的政治权力高度集中在少数人手中,政治体制僵化,缺乏有效的监督和制衡机制,导致了权力的滥用和腐败现象的滋生。
民众渴望政治参与,渴望能够对国家的发展方向发表自己的意见,但这种诉求长期得不到满足。
社会层面,贫富差距悬殊,社会阶层固化,使得底层民众的生活苦不堪言。
富裕阶层享受着特权和奢华的生活,而普通民众却在为温饱而奔波。
这种极度的不公平引发了社会的不满和愤怒,成为了动荡的潜在因素。
在这样的背景下,一些微小的事件便足以点燃民众心中积压已久的怒火。
从突尼斯的自焚事件开始,抗议的浪潮迅速蔓延到埃及、利比亚、叙利亚等多个国家。
民众走上街头,要求政府进行改革,实现民主、自由和社会公正。
在埃及,大规模的示威游行迫使长期执政的穆巴拉克下台。
利比亚则陷入了内战,卡扎菲政权被推翻。
叙利亚的局势更是复杂而严峻,内战持续多年,造成了巨大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然而,这场动荡与变革带来的并非全是积极的结果。
在一些国家,政权更迭后出现了权力真空,导致了政治的混乱和社会的动荡。
极端组织趁机崛起,给地区的安全和稳定带来了严重威胁。
例如“伊斯兰国”在伊拉克和叙利亚的肆虐,造成了大量无辜平民的死亡和流离失所。
经济方面,动荡使得许多国家的经济陷入了衰退。
旅游业、石油产业等支柱产业受到重创,外国投资纷纷撤离,基础设施建设停滞不前。
阿拉伯之春的蔓延与中东的变革人民力量的觉醒近年来,阿拉伯世界发生了一系列惊天动地的事件,被称之为“阿拉伯之春”。
这股浪潮由突尼斯一名果贾底 (Mohamed Bouazizi)的举火自焚所引发,迅速蔓延至整个中东地区,并且在多个国家引发了政治动荡、社会变革以及民主呼声的浪潮。
这些事件所引发的深刻变革,凸显了中东地区人民力量的觉醒,对于当地政治格局和全球秩序产生了深远影响。
阿拉伯世界的政治变革与经济发展密不可分。
长期以来,中东地区的许多国家存在着政治腐败现象,在政权掌控一方面,极不利于社会的健康发展。
人们普遍面临着就业问题、低收入、缺乏人权和政治自由等等。
这种内外压力的共同作用导致了中国的变革需求。
首先,阿拉伯之春显示了人们对民主和政治自由的渴望。
人们向往公平正义,希望能有话语权和参与政治决策的能力。
不满意现有政府的运作方式,人们走上街头集会抗议,表达对既有政权的不满。
他们追求的是一个民主、自由和共同繁荣的社会。
其次,社交媒体的兴起成为阿拉伯之春的推动力量之一。
在过去,中东国家政府对媒体的控制严密,这限制了信息的传播和讨论的自由。
然而,随着互联网和社交媒体的普及,人们获得了自由的信息交流平台。
这为他们分享自己的观点、组织示威、揭露不公提供了机会。
同时,社交媒体也促使国际社会更广泛地了解到这些事件,增加了舆论压力,为人民争取民主权益提供了支持。
最后,全球化和经济变革对中东地区的变革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经济的开放和全球竞争压力迫使中东国家进行改革和调整,推动社会变革。
全球化过程中的经济不平等、社会不公,以及贫富分化等问题,成为了人们对抗争的新动力。
人们希望通过政治改革、制度变革,缩小社会贫富差距,提高整体国家的发展水平。
阿拉伯之春的蔓延与中东的变革人民力量的觉醒,不仅仅是一场政治上的浪潮,更是中东地区人民权益的觉醒和争取民主的努力。
这场变革给当地国家带来了希望和挑战,同时也对国际社会提出了重要的课题和思考。
形势政策论⽂-“阿拉伯之春”对我国与世界经济的影响及启⽰“阿拉伯之春”对我国与世界经济的影响及启⽰⼴州某中医药⼤学梁同学⽂章摘要:在伊拉克战争带来的伤疤还没有痊愈之时,突尼斯、埃及、利⽐亚、也门、叙利亚等国内,⼀系列以“民主”和“经济”等为主题的反政府社会运动悄然兴起,多名领导⼈先后下台,政权颠覆。
事件在西⽅媒体的炒作下,变⾝为“阿拉伯之春”。
这使深处经济低⾕中的世界经济再次绷紧脆弱的神经,也给了我国今后的发展带来了深刻的反思和启⽰。
关键词:阿拉伯之春、利⽐亚动乱、经济、启⽰正⽂:“阿拉伯之春”对我国经济的影响中国与⾮洲及西亚⼤量发展中国家有着密切的合作关系,在其国内有着众多的投资项⽬,涵盖着多个⽅⾯,诸如通讯、交通、能源等关乎国计民⽣的巨额项⽬。
在这些项⽬当中,我们可以钻去不少的财富。
此外,国内出⼝企业“⾛出去”前景被看好,价格合理的商品也在海外,包括发展中国家,倍受欢迎。
但海外危机四伏令投资风险如影相随,“阿拉伯之春”也让我们的前景蒙上⼀层阴霾。
我们可以从以下⼏个国家的状况,感受⼀下阿拉伯之春对我们海外投资集团的影响。
⾸先是看利⽐亚的情况。
继突尼斯“茉莉花运动”之后,“利⽐亚内战”也在所谓的“阿拉伯之春”的背景下爆发,使得北⾮局势持续动荡,出⼝贸易以及投资项⽬⽆不令⼈担忧。
战乱发⽣后,中国展开了前所未有的撤侨⾏动,投⼊⼤量⼈⼒物⼒,举国为之震动和牵挂。
在利⽐亚的中资企业,经济利益业已受到严重损害。
这⼀局势直接影响中国对当地的投资热情,2011年前两⽉在⾮洲地区承包⼯程业务同⽐减半,其中在利⽐亚新签合同额同⽐减少45.3%。
利⽐亚遭空袭以来,中国在当地新建项⽬和在建项⽬被战争梦魇所笼罩。
资料显⽰,国内75家企业,包括13家央企在利⽐亚有投资项⽬。
国资委此前披露消息显⽰,央企在利⽐亚的项⽬全部暂停,这些投资主要集中在基建、电信领域。
战争肆虐之下,⽆法重建的⼯程损失将陆续浮出⽔⾯。
利⽐亚政局的动荡确实对中资企业造成了相当⼤的影响。
阿拉伯之春反思人民的声音和渴望自由的愿望是无法被压制的自2010年底至2011年初,一股被称为“阿拉伯之春”的政治和社会运动席卷了中东和北非地区,引发了激烈的政治变革和社会改变。
这场运动的迅猛发展,向世界展示了人民对于自由、民主和公正的渴望。
无论政权如何压制,人民的声音与愿望始终无法被消除。
这场历史性的运动源于突尼斯一名年轻商贩穆罕默德·布瓦齐亚的自焚事件,他的不幸引发了整个国家的抗议浪潮。
这一行动迅速蔓延到其他国家,包括埃及、利比亚、叙利亚、也门等地,成为一场无法忽视的革命风暴。
这场运动的触发,暴露了许多阿拉伯国家长期以来的政治腐败、经济不平等和社会不公问题。
人民通过示威、抗议和革命等形式,表达了他们对专制政府的不满,并呼吁改革和民主。
正如历史上的其他重要运动一样,阿拉伯之春代表了广大民众对于自由、人权和公正的渴望。
人民的声音通过社交媒体、互联网和其他媒体渠道,传播到国际社会,得到了国际社会的关注和支持。
尽管政权对抗议者采取了暴力手段,限制了言论自由,并激烈地镇压抗议活动,但人民的声音无法被压制。
持续的抗议和斗争,最终导致了一些国家的政治变革和政权更迭。
这些变革和转变虽然存在一些挑战和困难,但它们为人民争取了更多的自由和权利。
阿拉伯之春的反叛精神和追求自由的意愿,影响了全球。
这场运动揭示了互联网及其他社交媒体对于民主运动的重要性,它为人们提供了一个自由表达观点和呼吁变革的平台。
人们能够在全球范围内共享和聆听他们的声音,与其他国家和地区的人民进行交流和联合。
然而,阿拉伯之春也面临了一定的挑战和后果。
许多国家陷入了长期的冲突和内乱,战争造成了人员伤亡和人道主义危机。
此外,某些国家的政权更迭并未改善人民的生活条件,甚至加剧了一些问题,如经济下滑、恐怖主义等。
对阿拉伯之春的反思需要我们认识到,人民的声音和渴望不可忽视,他们的诉求应得到世界的关注和支持。
我们应该保持对于民主、公正、人权的坚定信念,支持那些追求自由的人们。
关《阿拉伯之春》有感《阿拉伯之春》的纪录片讲述了新时代的新的战争武器:互联网,整个报导以脸谱网这样的网络通讯工具为线索,实质记录的是政治战争的题材,引发了对独裁政府、言论自由的深深思考。
突尼斯“街头革命”的导火索是一名青年水果贩抗议城管暴力执法而自焚的事件。
这一事件引燃了当地群众的愤怒,众多处境像布瓦吉吉一样的青年走上街头要求政府有所作为,并与警方发生了激烈冲突。
此后,全国多处地区相继发生大规模社会骚乱,引发冲突。
尽管政府也在极力控制局面,但群众的怒火越烧越旺,首都突尼斯市发生大规模抗议活动,示威者要求总统本·阿里立即下台。
突尼斯“街头革命”在北非、西亚的阿拉伯国家中形成强烈冲击波,仅仅几天之后,在埃及首都开罗、亚历山大、苏伊士等城市爆发游行示威。
示威者走上街头,抗议高食品价格、高贫富差距以及高失业率,要求总统穆巴拉克下台。
这一“街头革命”持续了18 天,直到穆巴拉克宣布辞职。
从一个果贩的自杀,演变成后来的接二连三的国家游行示威推翻政府,在公共危机管理中足见“蝴蝶效应”的强大力量,不可小觑。
但自焚只是一个导火索,游行示威的症结更在于经济的持续发展和民生问题的有效解决。
一个政治体制的成败,主要看它与本国国情的切合程度。
即使是体制对路,还要看其内在机制是否具有较强的自我调解、自我完善能力。
因此,单纯地去评价一种政治模式的优劣是没有意义的。
第二,“街头革命”也不必然导致政权更迭。
它涉及到国内反对派的强弱、西方势力的介入程度、军队的态度以及执政集团的应对策略等问题。
在这次内乱突变中,有一个强有力的战争武器也是不可忽视的,那就是互联网。
互联网自从问世以来,正在不断地迅速改变着人们的生存方式、思维方式和社会关系,而且经济社会越发展,互联网对社会生活的影响就越大。
它以即时快捷、实时互动、无障碍、低成本等区别于传统媒体的显著特点,赢得了数以亿计的“地球人”的青睐。
“街头革命”之所以能够在较短时间内引发政局突变,互联网在其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关键性作用。
形势与政策论文--《浅谈中东剧变》班级:光电信息工程与技术指导老师:李颖学生姓名:徐艺绮学生学号:201231002013年11月浅谈中东剧变一、背景中东是一个欧洲中心论词汇,意指欧洲以东,并介于远东和近东之间的地区。
具体是指地中海东部与南部区域,从地中海东部到波斯湾的大片地区。
在地理上,中东的范围几乎涵盖整个西亚地区,并包含部分北非地区,也是非洲与欧亚大陆的亚区。
中东是当今世界政治、经济和军事最敏感的地区之一。
从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到20世纪90年代初,中东一直是美国和苏联两个超级大国争夺的焦点。
中东的重要海湾——波斯湾蕴藏着丰富的石油资源(占全世界石油资源的74%)。
石油资源在世界能源中的地位逐渐上升,更增加了中东地区的重要性。
另外,领土、淡水、宗教和运河的争执也使中东成为世界关注的焦点地区。
政治概念上的中东问题系指阿拉伯国家(包括巴勒斯坦)与以色列之间的冲突问题,也称巴以冲突。
中东问题是资本主义列强争夺的历史产物,也是世界上持续时间最长的地区热点问题,至今已半个多世纪。
中东问题的核心是巴勒斯坦和以色列领土问题。
二、局势简介从2011年起,中东地区风云突变。
多个国家陷入动荡。
原因不一而足:民生凋敝、经济停滞、社会僵化、部落利益、教派冲突……一系列复杂难解的问题相互纠结,加上外部势力或明或暗地介入,民众的不满情绪涟漪般扩散开来,终于在2011年之初爆发。
2010年12月17日,突尼斯南部地区西迪布吉德一名26岁青年遭到城市警察的粗暴对待,因经济不景气无法找到工作而做起小贩的这名青年,最终因伤势太重,不治身亡。
这一事件,在激起突尼斯人同情心的同时,也激起了突尼斯人长期以来潜藏的对政府、社会生活的严重不满,当地居民开始了要求总统本·阿里下台的持续抗议活动,并演变为全国范围内的大规模社会骚乱。
总统本·阿里被迫选择离开突尼斯,前往沙特避难,总理加努希出任临时总统。
在阿拉伯国家,这是第一次因为民众抗议而政权倒台。
“阿拉伯之春”残局背后的启示中东剧变整整5年了,这场最初被冠以“阿拉伯之春”的社会政治运动曾被寄托了追求民族复兴的无限梦想,但结果却事与愿违,卷入其中的国家大多在所谓转型过程中一步步走向了动乱和衰败。
“阿拉伯之春”变成“阿拉伯之冬”,5年之间的这种急转直下引人深思。
“阿拉伯之春”不能说毫无正面效果,首先它打破了权威,消除了相关国家民众对统治者的畏惧,使人们实现了某种程度的自我解放;其次缓解了相关国家内部的高压,至少在剧变刚发生时使社会和政治生活一潭死水的情况有所改观;再者就是促使相关国家思考和探索新的发展道路。
相对于这些所谓的正面效果,“阿拉伯之春”负面效果或许更为主要甚至更加致命。
这场剧变使相关国家的一些潜在矛盾表面化、公开化,直接引发危机。
比如在分权与集权问题上,民主化的分权尝试在阿拉伯世界带来的是教派意识复苏,导致民主发生异化。
美国政治学者福山将国家建构作为民主建设的先决条件,而“阿拉伯之春”相关国家在这方面显然没处理好,不是一管就死就是一放就乱。
再如世俗和宗教力量的问题。
过去这些阿拉伯国家基本是世俗政权,剧变后一些伊斯兰政治力量上台。
但事实证明它们也解决不了问题,相反只是使世俗与宗教两种力量的争斗更为激烈。
还有就是长期存在的教派问题,什叶派和逊尼派之争在相关国家剧变过程中也加剧了。
或许正是过于为这些问题所扰,阿拉伯国家对于更关键的问题,即在政治转型过程中走什么路、举什么旗并没想太清楚,或者根本没有去想。
当然,除了阿拉伯国家自身的问题,西方国家在此过程中也脱不了干系。
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中东不少国家在民族解放运动中建立起民族主义政权,它们在经济上奉行“进口替代”,致力于推动工业化进程,那个时期实际上成为20世纪以来阿拉伯世界最蓬勃向上、最有希望实现民族复兴的历史时期。
但从70年代开始,以萨达特推行“对外开放”政策为标志,中东国家相继开启自由化、私有化、“融入国际经济体系”进程,埃及等国工业化水平持续倒退,日渐沦为依靠旅游、侨汇、出售石油等原材料度日的“乞讨经济”,在西方主导的国际经济体系中始终处于产业链下游。
中东、北非地区局势动荡——阿拉伯之春2011年风云变幻,世界的政治格局在风雨中飘摇:2011年世界发生的最惊心动魄的大事件莫过于中东、北非政治局势动荡;和欧元区债务危机。
成为贯穿全年的两条轴线。
经过我们小组分析,本年度的中东形势用三个关键词:大变革,大动荡,大调整。
“中东、北非局势动荡——阿拉伯之春”是贯穿整个2011年的大事件,它的变幻世界为之震惊。
然而,动荡往往也孕育着变革,正所谓:大乱则大治。
2010年年底,突尼斯南部地区一个卖水果的小贩,因抗议“粗暴执法”而举火自焚。
从此揭开了中东地区新世纪剧烈动荡的序幕。
100日之内,埃及、摩洛哥、科威特、阿曼、叙利亚等一系列中东国家先后出现不同程度的政治和社会动荡。
动荡的原因纷繁复杂,有经济,政治,军事,宗教信仰:民生凋敝、经济停滞、社会僵化、部落利益、教派冲突……一系列复杂难解的问题相互纠结,加上美国或明或暗的介入,民众的不满情绪便逐渐扩散开来而一发不可收拾,终于在2011年春天,轰然爆发。
动荡中,突尼斯总统本·阿里乘夜出逃,流亡海外;埃及总统穆巴拉克被迫交权,铁笼受审;也门强人萨利赫受伤去国,虽辗转回归,仍只得签下弃权协议;叙利亚领导人巴沙尔·阿萨德深陷重压,前途尚在未定之天。
风暴最为猛烈之处,当属利比亚。
执政40多年的卡扎菲在北约战机的轰鸣声中一步步走向生命的终点,留下狼奔豕突的家人和满目疮痍的国家。
“阿拉伯之春”给当地地区带来历史性剧变,并进而推动全球地缘政治与战略格局的重塑。
当前,这三大进程仍属正在进行时,结局未定。
以下是我们小组结合时事政治和我们所学的形式政治内容进行的部分分析。
1.促进中东剧变或者进行历史性重塑地区发展这一大变革突出体现在一个“变”字:地区原有的政治面貌被重新改写。
原来看似坚不可摧的诸多政权瞬间被推翻或面临被颠覆威胁:突尼斯、埃及、利比亚和也门先后发生政权更迭,叙利亚前景不容乐观。
一些国家发生分裂:苏丹一分为二。
阿拉伯之春与朝鲜的中东外交作者:张杨卿来源:《新生代·下半月》2019年第04期【摘要】:2010年的“阿拉伯之春”势大力沉,将阿拉伯世界逼入无序状态。
各种激进宗教思潮沉渣泛起,并借助民主、自由与革命的外衣在阿拉伯世界粉墨登场。
动乱期间利比亚和叙利亚等与朝鲜交好的国家遭受了最严重的政治动荡,由此引发一系列连锁反应,中东版图改写,中东地区格局重组。
这次剧变无疑对朝鲜的中东外交产生了巨大影响,因此,重新调整对中东的政策,对朝鲜来说,关乎国家利益更是迫在眉睫。
【关键词】:朝鲜中东外交阿拉伯之春一、朝鲜中东政策调整的背景原因阿拉伯之春不仅重塑了中东的权力结构,也极大地影响了该地区外部势力的外交战略,对朝鲜等对中东地区感兴趣的国家来说,阿拉伯之春后,中东战略调整成为他们维护各自国家利益的当务之急。
拿朝鲜来说吧,尽管其面积小,距中东地区地理位置遥远,但朝鲜在中东地区却有很大的利益诉求。
这两个地区本质上都是泛社会主义国家和饱受战争蹂躏的国家。
或许是身份类似、亦或者是同病相怜使然,朝鲜对中东格外关注。
首先阿拉伯之春下的中东动乱严重削弱了反美阵营的地位。
动荡局势下,中东一些国家纷纷倒戈。
朝鲜作为该阵营的主要成员之一感受尤为明显。
例如作为朝鲜亲密的盟友的利比亚,在伊拉克战争后选择修复与西方的关系,之后在卡扎菲下台后,更是毅然转向了对西方的效忠。
此外叙利亚总统巴沙尔阿萨德也面临西方支持的武装反对派的威胁,在某些情况下,他的政权能否幸存取决于外国势力如何以及在多大程度上继续干预。
伊朗方面,由于西方对伊朗核计划实施的重大经济制裁,伊朗遭受了巨大损失。
这反而给了朝鲜与之交好的机会。
其次,动乱结束了几个强人的统治,突尼斯的贝纳利、埃及的穆巴拉克、也门的萨利赫、利比亚的卡扎菲,他们都把自己的儿子培养成了接班人,试图强加一个王朝制度。
与其说在这一点上金氏家族与他们立场一致,倒不如说“同病相怜”。
他们的失败一定会引起朝鲜的注意,王朝政体上的类似,让朝鲜异常担心自己会重蹈他们的覆辙。
Decadence and Turbulence: the Decade after the
"Arab Spring" in Review
作者: 田文林[1]
作者机构: [1]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北京100872
出版物刊名: 国际论坛
页码: 3-17页
年卷期: 2021年 第3期
主题词: "阿拉伯之春";中东剧变;民主转型;西方干预
摘要:"阿拉伯之春"十年来,阿拉伯国家总体处境呈现出悲剧性演变的趋势.一方面,民主转型导致政治衰朽.中东剧变前,中东国家原来的威权政体尚能维持政局稳定、提供公共产品,但民主转型导致相关国家中央政府权威弱化,最终不得不实行"再集权化",更多国家则面临"回不到过去,看不到未来"的困难处境.另一方面,经济发展每况愈下.经济停滞和民生困难原本是导致中东剧变的主要原因,但"阿拉伯之春"并未使相关国家的经济结构、经济增速、失业率等重要指标根本好转,利比亚、叙利亚等国家经济甚至倒退三四十年.这种悲剧性结果是内外两方面原因共同造成的.从内因看,阿拉伯国家在中东剧变后向民主化方向转型犯了方向性错误,中东国家治理问题的主要症结是统治者"忘记初心",但抗议者却将问题归咎于集权政体本身,由此导致灾难性结果.从外因看,西方大国从自身利益出发,对出现政局动荡的阿拉伯国进行"选择性干预",由此导致中东国家日趋偏离正轨,更加依附西方主导的国际体系.长远看,中东国家当务之急是解决政治稳定、经济发展和消除贫富分化等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