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化系统规划模型
- 格式:pptx
- 大小:102.13 KB
- 文档页数:2
企业信息化战略规划及其管理模型探讨企业信息化战略规划是指企业在信息化发展过程中,根据企业的战略目标和发展需求,制定出一套包括目标、策略、规划和步骤等方面的计划,以指导和推动企业信息化的发展。
企业信息化管理模型是指企业在信息化发展过程中,运用一系列管理方法和模型,确保信息化策略的顺利推进和实施的一种体系。
企业信息化战略规划的核心是根据企业的发展目标和战略需求,将信息化与企业战略有机结合,确保信息化的发展与企业发展相互促进、相得益彰。
在制定企业信息化战略规划时,需要明确企业的战略目标和方向,并结合市场环境和内部资源等因素,确定企业信息化战略的重点和方向。
还需要考虑企业的信息化发展现状和水平,合理制定信息化建设的步骤和时间表,确保信息化策略的有效实施和落地。
企业信息化管理模型是指企业在信息化发展过程中,根据企业的发展需要,制定出一套科学的管理方法和模型,以保障信息化策略的顺利推进和实施。
重要的管理模型包括:信息化治理模型、信息化项目管理模型和信息安全管理模型等。
信息化治理模型主要是建立起一套完整的信息化决策体系,明确信息化的组织架构和决策层级,确保信息化战略能够得到高层领导的重视和支持。
信息化项目管理模型主要是运用项目管理的方法和工具,对信息化项目进行全面管理和控制,确保信息化项目按时、按质、按量完成。
信息安全管理模型主要是建立起一套完整的信息安全管理制度和流程,确保企业信息不受到任何泄漏和破坏。
企业信息化战略规划及其管理模型的探讨对于企业的信息化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它们能够帮助企业明确发展目标和方向,在信息化发展过程中有条不紊地推进和实施。
它们还能够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和运营效率,促进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企业信息化战略规划和管理模型是企业信息化发展过程中必不可少的工具和方法。
通过科学地制定信息化战略规划,结合合理的管理模型,可以推动企业信息化的快速发展,提升企业的竞争力和核心竞争力。
信息系统发展阶段理论: 诺兰的阶段模型美国管理信息系统专家诺兰(Richard·L·Nolan)通过对200多个公司、部门发展信息系统的实践和经验的总结,提出了著名的信息系统进化的阶段模型,即诺兰模型。
诺兰认为,任何组织由手工信息系统向以计算机为基础的信息系统发展时,都存在着一条客观的发展道路和规律。
数据处理的发展涉及到技术的进步、应用的拓展、计划和控制策略的变化以及用户的状况四个方面。
1979年,诺兰将计算机信息系统的发展道路划分为六个阶段。
诺兰强调,任何组织在实现以计算机为基础的信息系统时都必须从一个阶段发展到下一个阶段,不能实现跳跃式发展。
诺兰模型的六个阶段分别是:初装阶段、蔓延阶段、控制阶段、集成阶段、数据管理阶段和成熟阶段。
六阶段模型反映了企业计算机应用发展的规律性,前三个阶段具有计算机时代的特征,后三个阶段具有信息时代的特征,其转折点处是进行信息资源规划的时机。
"诺兰模型"的预见性,被其后国际上许多企业的计算机应用发展情况所证实。
下图中,横坐标表示信息系统的各个阶段,纵坐标表示增长要素。
该模型总结了发达国家信息系统发展的经验和规律,一般模型中的各阶段都是不能跳越的,它可用于指导MIS的建设。
诺兰的阶段模型的主要内容初装阶段计算机刚进入企业,只作为办公设备使用,应用非常少,通常用来完成一些报表统计工作,甚至大多数时候被当做打字机使用。
在这一阶段,企业对计算机基本不了解,更不清楚IT技术可以为企业带来哪些好处,解决哪些问题。
在这一阶段,IT的需求只被作为简单的办公设施改善的需求来对待,采购量少,只有少数人使用,在企业内没有普及。
初始阶段特点:1、组织中只有个别人具有使用计算机的能力;2、该阶段一般发生在一个组织的财务部门。
蔓延阶段企业对计算机有了一定了解,想利用计算机解决工作中的问题,比如进行更多的数据处理,给管理工作和业务带来便利。
于是,应用需求开始增加,企业对IT应用开始产生兴趣,并对开发软件热情高涨,投入开始大幅度增加。
IT规划的四阶段模型
IT规划中最常用的是四阶段模型,该模型包含四个主要阶段:战略IT规划、需求分析、资源分配和项目管理;每个阶段之间的关系,以及方法和输出成果如下图表示:
一、在该模型中,战略IT规划阶段起到提纲挈领的作用,为实现企业的商业目标指明了信息化方向,在IT规划中至关重要。
在这个阶段需要企业高层领导的支持与合作,如企业CEO与CIO组织各部门领导一起完成,不仅明确企业的当前业务策略和发展方向,还明确了
IT技术的现状和发展方向,高层的介入也使各部门能够从大局出发,在信息化的过程中相互协作。
在此阶段有几种方法可以选用,在此限于篇幅,不做一一介绍。
二、在需求分析阶段,有多种方法可以选用,如结构化的分析方法、数据流图、面向对象的方法等,主要是理解企业的组织结构和商业流程,提取出企业的核心信息。
在这个阶段,除部门领导层参与外,最终用户也需要介入,一方面可以为自己的工作单元提出意见,同时也对企业信息化总体思路和将来的信息化状况有所了解。
该阶段最重要的是按照一定的原则建立企业需求的优先级,如投资回报率。
三、资源分配是IT规划的第三个阶段,包含实现需求分析定义的系统需要的硬件、软件、数据通信、设备、人力资源和资金,其中包括新建立的系统和维护或改造原有系统需要的资金、人员能力要求和按照时间排列需要的资源数量。
四、该模型最后的一个阶段是项目管理阶段,制定计划、执行计划完成应用系统的开发,是IT规划的延续。
这四个阶段中,除战略IT规划阶段外,其它三个阶段并不是循环一次就可以完成的,由于环境变化太快,经常需要反复修改项目范围,有时候需求分析阶段和资源分配阶段被融入项目管理中,通过项目管理中的变更管理程序来修改或重新确认项目的范围。
1。
基础建设1。
1中心机房建设满足需要,考虑冗余1。
2 各类客户终端不需采购,但要根据项目进程提出各阶段的需求2。
院内信息集成平台在同一医院环境下,集成不同厂商的产品就成为医院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必然遇到的问题。
一开始几个厂商的产品要达到互连互通,往往是采用点对点的接口方式,因为这种方式简单、易行且成本低,例如,将一个医疗保险的结算系统与医院的住院及门诊病人的费用管理系统集成。
然而,当医院的应用扩展到十几个乃至几十个应用系统时,问题就变得困难起来. 医院信息化能够取得成功必须保证各个系统的有效集成和数据的高度共享。
然而这些系统通常是随着医院的发展需求逐步建设的,它们来源于不同的厂家,基于不同的技术,缺乏统一的信息交换标准,这些系统的集成整合已经逐渐成为制约医院数字化发展的主要障碍。
而如何把这些系统连接实现各部门各专业信息共享就成了医院信息化建设中面临的一大难题。
如果以传统的方式在各系统之间做接口的话就将出现众多的接口,这将给医院信息系统的稳定性、安全性、可靠性、效率等带来巨大的隐患,同时以让医院的运行维护成本成倍增长,如果医院要对其中一个应用系统进行升级或更换就必须再做众多数据接口。
随着国家新医改政策的实施落实,以医院为单位的管理模式已不能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医疗卫生需求,信息共享是实现信息价值最大化的重要途径之一,区域医疗信息共享是信息化发展的必然趋势,为了实现医疗信息的区域化共享,同样需要在医院内部把不同数据资源进行集成整合。
在此背景下通过医院信息集成平台来代替原来数量众多的点到点数据接口,为医院信息化建设提供标准和规范,只要各应用系统都支持这些标准和规范,原则上就能与应用信息平台进行数据交换,并能同与平台相连的应用系统进行数据交换。
2. 建设目标2.1实现医疗信息资源整合与利用为实现各业务系统信息互联互通,如果采用推倒重建的方法,就有可能将浪费大量的资金,并引起业务震荡。
通过医院信息平台的建设尽量减少不必要的重复建设.医院原有的各业务系统和信息系统通过医院信息平台提供的接口实现整合,继承已有的数据资源和服务. 通过建设医院信息平台,将原先分布在各业务系统中的信息交换整合到医院信息平台,实现医院各个科室之间、医院之间信息的互联互通,最大限度地方便病人就医、方便医院一线医护人员工作、方便各类管理人员分析决策.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