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现代学制
- 格式:docx
- 大小:15.68 KB
- 文档页数:5
近现代中国教育的变化及发展近现代中国教育的变化及发展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西方列强的侵略和中国内乱的时期。
在这一时期,中国教育系统经历了巨大的变革和,从传统的私塾学习向现代学校体系的转变,为中国现代化的进程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从清朝末年到现代中国教育的变化及发展进行阐述。
清朝末年,中国教育体制主要由私塾教育组成,这种传统的教育形式以儒家经典为教学内容,强调经典的背诵和模仿。
这种教育体制有助于维护统治者的统治地位,但对于提供全面的教育并满足现代化需求存在诸多不足。
因此,在清朝末年,中国开始接触西方列强的教育模式,这标志着中国教育的转型。
中国的教育最早可以追溯到1898年光绪帝在太后的支持下颁布的戊戌变法,这是中国最早的一次教育尝试。
在戊戌变法中,光绪帝试图引进西方的教育体制,包括学制和科目设置的。
然而,由于政治和社会的不稳定,戊戌变法并没有取得预期的效果,教育也受挫。
在清朝灭亡后,中国进入了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这一时期的中国教育仍然面临困境,包括教育资源的不足和社会不稳定因素的影响。
然而,新中国的成立为中国教育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
随着中国开放政策的实施,中国教育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1980年代,中国开始向世界各国学习,借鉴并融入国际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方法。
特别是在科学技术领域,中国教育开始强调培养创新和实践能力,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
此外,大学自主招生制度的推出也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机会和选择。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全球化的进程,中国教育也面临了新的挑战和机遇。
现代中国教育注重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注重素质教育和多元化的教育方式。
此外,中国还推出了一系列的教育措施,包括扩大教育资源的公平分配、提高教师培训质量和加强课程等。
综上所述,近现代中国教育的变化及发展经历了从传统私塾到现代学校体系的转变。
中国政府在教育和发展中的不断努力,使得中国的教育水平不断提高,为国家的现代化进程做出了重要贡献。
近现代中国教育的变化及发展
近现代中国教育经历了巨大的变化和发展。
以下是几个重要方面的变化:
1. 学制改革:20世纪初,中国的学制主要采用“经学制”,即基于儒家经典教学。
20世纪初,随着西方现代教育观念的引入,中国开始实施新的学制改革,包括小学、中学和大学阶段的划分。
2. 普及教育:20世纪初,中国的教育普及率极低,只有少数人能够接受正规教育。
20世纪后半叶以来,中国政府大力推动普及教育,投入大量资源,提供义务教育和九年义务教育。
教育普及率显著提高,越来越多的孩子能够接受教育。
3. 教育体制改革:20世纪末,中国开始进行教育体制改革,逐步实行由政府主导、以市场为导向的体制。
一些普通高等院校实行自主招生制度,私立学校逐渐兴起,激发了教育的多样性和竞争性。
4. 教育内容改革:在过去几十年里,中国教育内容也发生了重大变化。
教育目标从培养学生的知识和技能,转向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
课程设置也更加注重学生的素质发展和实践能力培养。
5. 在线教育:近年来,随着互联网和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中国的在线教育迅速兴起。
在线教育通过提供灵活的学习方式和广泛的学习资源,为更多人提供教育机会。
近现代中国教育经历了从普及程度低、重视知识传授到普及程度高、注重素质发展和实践能力培养的重大变化。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教育体制和内容将继续不断改革和发展。
中国历代教育制度年表公元前206年 - 公元220年:秦汉教育制度公元前206年,秦始皇统一六国,建立了统一的政权。
秦朝实施了一系列教育改革,其中最重要的是推行县官学制,即各县设立官办学校,培养人才为国家服务。
此外,秦朝还实行了一种选拔人才的制度,即推行科举制度,通过文化考试选拔人才。
公元220年 - 公元280年:三国时期教育制度三国时期,教育制度相对较为混乱。
由于地方政权的分裂,各地实行的教育政策不一致。
在这一时期,士人多以门第身份传承学问,私塾逐渐兴起。
公元581年 - 公元618年:隋朝教育制度隋朝时期,推行了新的教育制度。
隋朝设立了国子监,负责培养各级官员。
国子监设置了六经博士、进士、明经、显学、翰林等职务,为培养优秀士人提供了多样的途径。
公元618年 - 公元907年:唐朝教育制度唐朝是中国古代教育发展的巅峰时期。
唐朝推行科举制度,明确规定了文、武、才三种科目的考试内容和选拔程序,培养了大量的人才。
唐朝设立了国子监、太学等教育机构,并出台了许多教育法令,提高了教育水平。
公元960年 - 公元1279年:北宋至南宋教育制度北宋时期,推行了新的教育体制。
设立了国子监、太学、书院等教育机构,注重文化教育。
南宋时期,加强了科举制度,设立了国子监、宗子庙等学府,并提出了“儒学为宗,诗书礼乐为体”的教育理念。
公元1279年 - 公元1368年:元朝教育制度元朝的教育制度延续了宋朝的教育体制,但同时也进行了一些改革。
元朝废除了科举制度,推行了新的选拔官员的制度,如诏选、贡举等。
元朝还设立了四库全书,进行了大规模的图书编纂与收集。
公元1368年 - 公元1912年:明清教育制度明朝时期,推行了科举制度的变革,加强了课程的多样性,如增加了地理、历史、数理等科目的考试内容。
明朝还设立了书院,培养了一批优秀人才。
清朝时期,沿袭了明朝的科举制度,且加强了对儒学的推崇。
1912年 - 1949年:近现代中国教育制度辛亥革命后,中国进入了新时期。
我国的学制改革的历史我国的学制改革的历史(一)建国以前的学制改革1. 壬寅学制1901年,清政府在内外形势的压迫下,开始实行“新政”,进行一系列的改革,其中,学制改革是一项重要内容。
1902年,在管学大臣张百熙的支持下拟定了一系列学制系统文件,统称为《钦定学堂章程》。
因该年为壬寅年,又称“壬寅学制”。
这是中国近代第一个以中央政府名义制定的全国性学制系统。
由于不够完备,所以只是公布没有实行。
很快被“癸卯学制”所取代。
2.癸卯学制1903年,由张百熙、张之洞和容庆依据日本学制,重新拟订了一系列学制系统文件,统称为《奏定学堂章程》,又称“癸卯学制”。
这是中国近现代由中央政府颁布并首次得到施行的全国性法定学制系统,较“壬寅学制”更为系统。
学制主系列分三段七级。
第一段为初等教育,包括蒙养学院、初等小学和高等小学;第二段为中等教育,设中学堂5年,设修身、读经讲经、算术、外国语等课程;第三阶段为高等教育,分为三级:高等学堂或大学预科、大学堂、通儒院,属于研究院性质。
在主系列之外,主要有实业类、师范类等。
3.壬子癸丑学制1911年的辛亥革命,建立了以孙中山为首的中华民国临时政府。
1912年1月成立教育部,教育部仍以日本学制为基础,通过颁布一系列法规,最终形成了一个完整的学校系统,称为“壬子癸丑学制”。
壬子癸丑学制主系列分为三段四级。
初等教育段分初等小学和高等小学;中等教育段设中学校4年,不分级,并专为女子设立了女子中学。
高等教育不分级,设立大学。
大学分为预科、本科、大学院三个层次。
其外,有师范类和实业教育类。
壬子癸卯学制是民国的第一个学制,体现了资产阶级对教育的要求,是民国初期的中心学制。
4.1922年学制由于原有学制中存在的诸多问题以及美国影响的日益扩大,1922年民国教育部又制定和实行了一个新的学制,于11月1日以大总统令公布了《学校系统改革案》,这就是1922年的“新学制”或称“壬戌学制”。
由于采用的是美国式的六三三分段法,又称“六三三学制”。
第五章中国近代教育制度的发展演变【内容提要】1840年鸦片战争后,中国开始进入了近代社会,中国教育也开始进入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大变革时代,中国传统的封建专制主义教育开始向半殖民地半封建教育演变。
伴随着鸦片战争的炮声,以龚自珍、魏源等启蒙思想为先声,以洋务教育为标志,中国近代教育开始起步并出现了以教会学校和洋务学堂为代表的新式学堂。
虽然后来在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时期这些新式学堂表现出来了不同特点,但毕竟使中国教育向前迈进了重要的一步。
除了举办洋务学堂以外,洋务派还开了官派留学教育的先河,19世纪70年代留学教育开始起步,以后成为教育的重要形式之一。
与此同时,许多有识之士开始批评中国传统的教育制度,要求改革传统的教育制度呼声越来越高,清政府终于在1902年和1904年颁布和实施了中国最早的学校教育制度——壬寅学制和癸卯学制。
这个学制对旧中国教育制度影响甚大,不仅比旧的教育制度前进一大步,而且为壬子癸丑学制等中国新型学制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学习指导】1、理解中国近代教育起步的背景。
2、掌握各历史时期主要的新式学堂的特点。
3、理解教会教育的本质,掌握教会教育的几个联合组织。
4、掌握几次留学教育运动的背景和特点,理解留学教育成为教育的重要形式的原因。
5、重点掌握癸卯学制、壬子癸丑学制和壬戌学制,并能够比较。
第一节近代教育的起步与新式学堂的出现1840年的鸦片战争,外国资本主义用大炮打开了中国的大门,中国的社会性质由封建社会逐步向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演变。
中国的教育也由封建专制主义教育开始向半殖民地半封建教育演变,中国教育开始了近代化进程。
一、近代教育的起步1840年前后,中国教育的主体还是传统的封建教育,但这个时期也出现了三种新教育,中国近代教育的起步是在这几种教育的相互影响下开始的。
一是地主阶级内部提出了改革封建教育,向西方学习的思想。
鸦片战争前后,清朝已成为一个衰老的封建帝国,教育仍沿用旧制,日益空疏、腐败,各种矛盾加深。
中国近现代教育制度的演变近现代是一个国家的发展中不可或缺的阶段,也是中国教育制度一系列重大变革的时期。
教育制度的演变反映了社会的变化和政府的政策取向,对于了解中国近现代历史和教育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晚清教育贵族化晚清时期,中国的教育制度处于落后和封闭状态。
封建社会的教育制度使得封建统治者意欲将知识教育掌握在少数人手中,形成了一种教育贵族化的趋势。
在这个时期,高等教育主要由士子儿所主导,他们是具备高贵身份和优越背景的人才,他们受到优质教育的机会远远超过了普通百姓。
这种教育制度的贵族化特征导致了知识分配不均,普通百姓的教育机会极为有限,知识流动性差。
二、近代教育的西化与变革随着近代科技和文化的传入,中国教育开始受到西方教育理念的影响。
为了防止西方列强的侵略,中国政府开始重视教育制度的改革与建设。
1898年,清政府制定了《新式学堂章程》,这一政策进一步推进了中国教育的近代化。
西方的课程、教学方法和学制被引进,与传统的儒家教育相结合,为中国近代教育制度的变革奠定了基础。
近代中国教育的变革中也出现了许多先驱者,例如康有为、梁启超等。
他们积极倡导教育改革,主张以人为本,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创新思维。
这些先驱者的努力促进了中国教育制度的迈向更加民主和科学的方向。
三、教育制度的继承与发展20世纪中叶至今,中国教育制度发生了深远的变革。
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教育制度发展迅速,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在改革开放初期,中国政府着力解决普及教育的问题,推行“义务教育免费化”政策,保障了每个孩子都有平等接受基础教育的机会。
同时,国家大力投资于教育事业,改善教育设施和师资条件,提高教育质量。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民对教育需求的日益增长,中国教育制度不断改革和完善。
特色教育、职业教育、继续教育等新的教育形式相继涌现,为不同人群提供了更多样化的教育选择。
高等教育也得到了迅速发展,越来越多的学生有机会接受大学教育,为国家的科学技术进步和人才培养做出了积极贡献。
我国现代的学制
我国现代的学制经历了几个重要阶段的发展和改革,逐步形成了较为完善的体系。
1.学校制度的确立(1902-1911年)
在这一时期,我国开始废除旧有的科举制度,引进西方的学校教育体系。
1902年,清政府正式确立了"小学、中学、大学"的现代学校制度。
1905年,又颁布了《钦定学堂章程》,明确规定了学校的教育目标、课程设置、学制年限等。
2.学制改革(1912-1949年)
1912年,中华民国政府继续沿用清代学制,并于1922年进行了第一次学制改革。
1932年,又进行了第二次改革,将小学学制由6年改为5年,中学由7年改为6年。
3.全面推行新学制(1949-1966年)
新中国成立后,教育事业得到迅速发展。
1951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确立了"学前教育、小学、初中、高中、大学"的新学制。
1958年,又提出发展职业教育,建立"小学、初中、高中、大学"和"小学、职业中学、职业大学"两条教育渠道。
4.学制调整(1977年至今)
文化大革命结束后,我国教育事业重新步入正轨。
1986年,国务院颁布《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纲要》,确立了"九年义务教育"的基础教育
制度。
此后,学制也进行了相应调整,形成了现行的"3+"(3年学前教育+年义务教育)的基础教育体系。
我国现代学制经历了由无到有、不断完善的过程,为国家培养了大批人才,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我国近现代学制的发展我国近现代学制的发展学制是指各级各类学校的体系。
因此,学制的产⽣是伴随着学校的产⽣⽽产⽣的。
⽏庸赘⾔,没有学校就不可能有学制的产⽣。
那么有了学校是不是就⼀定会有学制的产⽣呢?事实上未必然。
⼀个完整的学制的产⽣要有以下三个条件:其⼀是社会经济的发展。
客观上刺激了社会上对教育所培养⼈才的需求,从⽽使得学校的发展呈现潜在的势头。
其⼆是国家教育权的出现。
国家必须掌握对教育的控制权与管理权,这样才有可能从宏观的⾓度对教育以法规的形式确定下来。
其三,学校的发展必须有⼀定的规模。
这样才会出现⼀定交叉、衔接与⽐例的问题。
才会使得学校在类型与级别上做以区分。
因此,在我国古代社会的初期,虽然有学校的产⽣,但是从严格的意义上来说,还没有构成学制系统。
或者说还没有形成现代意义上的学制系统。
据史料记载,我国最早的学校产⽣于夏朝,不过那时的学校与现代意义上不同,是养⽼、习武兼教育的场所。
“夏后⽒之学在上痒”“序,夏后⽒之序也”“夏⽈校”孟⼦解释到:“痒者,养也;校者,教也;序者,射也。
”到了西周时期初步具有了学制系统,分为国学与乡学两⼤系统。
国学为中央官学,乡学为地⽅官学。
我国古代(从西周到清末)基本上⼀直沿⽤此学制。
到了清朝同治元年,京师同⽂馆的建⽴标志着我国近代教育的开始,于是我国历史上第⼀个近代学制开始产⽣。
(⼀)近代学制1、壬寅学制、癸卯学制(1902年学制和1904年学制)壬寅学制是清政府的管学⼤⾂张百熙于1902年主持拟定的,名⽈《钦定学堂章程》。
因是年为旧历壬寅年,故称,亦称1902年学制。
这是中国近代教育史上最早由国家正式颁布的学校系统,但由于种种原因未付诸实施。
癸卯学制是由张百熙、荣禄、张之洞三⼈于1904年主持拟定的名⽈《奏定学堂章程》,因是年为旧历癸卯年,故称。
亦称为1904年学制。
它是中国近代教育史上第⼀部由国家颁布的并在全国实⾏的学校系统,这个学制将学校教育从纵的⽅⾯分为三段六级:⼩学为9年,中学教育5年,⾼等教育6⾄7年;从横的⽅⾯分为普通学堂、师范学堂、实业学堂,分别实施普通教育、师范教育和职业教育。
教育学原理部分第1章教育学的历史与未来一、课后习题详解:1.教育学独立的条件和标志是什么?独立时期的标志性教育著作有哪些?2.结合实际,谈谈你对形势教育与实质教育思潮的认识。
3.试分析自然主义教育思潮的积极意义和理论缺陷。
4.实用主义教育学观点评述。
5.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6.21世纪教育学发展的主要趋势是什么?二、典型题详解(一)名词解释文化教育学制度教育学(二)简答1.简要介绍批判教育学的基本观点。
2.简述西方国家“教育学”概念的起源于演化。
(三)论述题1. 论述中国教育学的发展过程。
2. 论述教育学的发展阶段。
第2章教育的概念一、课后习题详解:1. 列举三个不同的教育定义,对它们进行比较分析,并试着给出自己的教育定义,嫁衣理论阐述。
2. 比较几种不同的教育起源学说,谈谈你对教育起源的看法。
3. 教育本质论争得意义及主要观点是什么?请给出你自己的教育本质观。
4. 现代教育的概念和基本特征是什么?二、典型题详解(一)名词解释教育要素学校教育(二)简答1.简述现代教育的公共性。
2.“动物界没有教育,教育是人类特有的一种社会活动,它有自己的特殊性”如何理解这一论断。
3.简述教育的构成要素及各要素之间的规律性联系。
(三)论述题1.广义教育与狭义教育有何联系与区别?广义教育在今天为何愈来愈受到中外教育界人士的重视?2.为什么说只有现代教育才具有促进经济发展的功能?第3章教育、社会与人一、课后习题详解:1.教育的文化功能有哪些?2.人的身心发展的规律有哪些?3.教育的相对独立性表现在哪几个方面?4.学校教育的局限性有哪些?5.试述教育与社会的关系。
6.教育为什么在人的发展中起主导作用?试分析实现教育主导作用的前提和条件。
二、典型题详解(一)名词解释“211工程”遗传决定论(二)简答1. 简述影响个体发展的“二层次三因素说”2. 简述教育工作应遵循的青少年儿童身心发展规律。
(三)论述题1. 分析教育与人口状况的关系。
中国教育的发展历程
中国教育的发展历程分为三个时期,分别是原始社会、古代社会和近现代社会的教育。
古代社会以夏朝为开端,分为奴隶社会(夏、商、西周、春秋)和封建社会(战国、汉、隋唐、宋元、明清)。
近现代社会大致以鸦片战争1840年为始。
原始社会教育的特征,第一,有教育、无学校、无学制。
第二,无阶级性、无等级性。
第三,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具有生产性。
第四,教育内容和方法单一。
古代社会教育的特征,第一,有教育、有学校、无学制。
第二,有阶级性、有等级性(等级性在封建社会才出现)。
第三,教育与生产劳动相脱离,具有非生产性。
第四,教育内容和方法道统性、专制性、刻板性和象征性。
近现代社会教育的特征,第一,有教育、有学校、有学制(1905年)。
第二,无阶级性、无等级性。
第三,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具有生产性。
第四,教育内容和方法多元化。
其中20世纪以后教育的特点特殊记忆,总结为“全民多现身”的口诀,分别是全面性、民主性、多元化、现代性和终身性。
我国学制沿革和学制改革一、学制的概念狭义的教育制度即学校教育制度,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指的是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总体系,它具体规定了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目的、要求、入学条件、学习年限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学制与历史发展有密切关系,并随着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教育的发展变化而发展变化。
二、我国古代学制沿革我国古代的学制历史久远,带有明显的等级性,缺少严格的学习年限、系统和学生程度的划分。
西周时期的学校就开始有较为完备的制度,分为国学和乡学两类。
国学又有大学与小学之分,乡学是地方学校,按行政区划,州设序、乡设校、党设庠、家设塾。
西周的入学资格有严格的限制,国学专为统治阶级的上层贵族子弟而设,奴隶被剥夺受教育的权利,平民只能进乡学。
这是我国最初的学校教育制度。
中国封建社会教育制度初步轮廓的确立始于汉代,唐宋日渐完备,相延千年。
学校有官学、私学和亦官亦私的书院三种主要类型。
官学分中央和地方两级。
中央官学一般设有国子学、太学、四门学等,还有教皇族子孙的小学;地方官学有州学、县学等。
私学中一级是教授识字和日用知识的小学或蒙养学堂,主要有乡校、村学、义学、家塾等;一级是程度较高的青年学子研究学问或准备科举的经馆。
书院则是私学教育发展的高级形态,读书人在此苦读儒家名典。
古代的各种形式的学校教育,自元代起日益官学化,这一学校系统的等级相当严格,基本上为统治阶级所垄断,并且形成了以科举制为中心包括官学、私学和书院在内的古代学制,后来逐渐变成科举制度的附庸,严重影响了学校教育的正常发展。
三、我国近现代学制沿革(一)壬寅学制我国的近代学制是从清末开始的。
1902年,清政府颁布了“钦定学堂章程”,亦称“壬寅学制”,这是我国第一个现代学制。
这个学制,将教育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初等教育,第二阶段为中等教育,第三阶段为高等教育,全学程共二十年。
与高等小学堂平行的有简易实业学堂;与中学堂平行的有中等实业学堂、师范学堂;与高等学堂平行的有仕学馆、高等实业学堂、师范馆。
中国近代学制中国近代学制指的是从清朝末期到中华民国时期的学校教育制度。
在这个时期,中国经历了多次政治、经济和文化变革,教育制度也随之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1.壬寅学制1902年,清政府以日本学制为蓝本,拟订了一系列学制系统文件,统称为《钦定学堂章程》,也被称为“壬寅学制”。
这个学制是中国近代教育史上第一次法律规定的学校系统,主要特点包括注重实业教育和国民教育、存在重男轻女的传统思想,以及是我国最早规定义务教育的学制。
然而,“壬寅学制”并没有正式颁布,也没有得到实施。
2.癸卯学制1903年7月,清政府重新拟订了学堂章程,于1904年1月公布,称为“癸卯学制”。
这个学制是我国实行的第一个现代学制,主要体现了洋务运动中张之洞的“中体西用”思想。
这个学制的最显著特点就是修业年限长,修业年限长达26年,并且划分了师范教育,单独建立了师范教育体系。
此外,还规定了班级授课制,这标志着班级授课制在我国的普遍适用,并首次以法令形式将班级授课制推广至全国实施。
然而,这个学制仍然存在一些局限性,例如规定男女不许同校,轻视女子教育等。
3.壬子葵丑学制在辛亥革命后,孙中山为首的南京临时政府颁布了一系列学制改革方案,称为“壬子葵丑学制”。
这是我国教育史上第一个具有资本主义性质的学制。
4.壬戌学制1922年,全国教育联合会颁布了“壬戌学制”,也被称为“新学制”。
这个学制规定了小学六年,初中三年,高中三年,因此也被称为“六三三”学制。
这个学制的制定和实施,是在学习和借鉴西方教育制度的基础上进行的,它对我国现代教育制度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总的来说,中国近代学制的建立和改革,是中国教育史上一个重要的阶段。
这些学制的制定和实施,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需求和价值观念,也为中国教育的发展和现代化奠定了基础。
幼儿教育史(065202)复习资料一、单选题1、我国幼儿师范最初的萌芽是()A.女子师范学堂B.女子学堂C.敬节堂D.初等师范学堂参考答案:B答案解析:无2、“五项教育宗旨”颁定的准确时间()A.1902年B.1904年C.1906年D.1908年参考答案:C答案解析:无3、人类社会的初始教育形式为()A.自然教育B.社会教育C.家庭教育D.学校教育参考答案:A答案解析:无4、1949年11月,中央人民政府教育部成立,我国首次(),使幼教工作有了全国统一的领导A.在初等教育司下设幼儿教育处B.在初等教育司下设学前教育处C.设立学前教育司D.设立幼儿教育司参考答案:A答案解析:无5、最早在中国传播“实利主义之教育”的教育家是()A.胡适B.蔡元培C.陶行知D.陈鹤琴参考答案:B答案解析:无6、1907年,在罗马贫民区开办“儿童之家”的教育家是()A.爱伦•凯B.蒙台梭利C.福禄倍尔D.伊丽莎白•皮博迪参考答案:B答案解析:无7、蒙台梭利强调以()作为课程,希望以此发展儿童的创造力和思想力A.教具B.恩物C.游戏D.作业参考答案:A答案解析:无8、在西方教育史上,首次提出按儿童年龄划分受教育阶段的教育家是()A.苏格拉底B.亚里士多德C.夸美纽斯D.卢梭参考答案:B答案解析:无9、幼儿教育以信奉佛祖,吃苦修行、遵循教规、消极厌世为特征。
这里指的是()A.古印度佛教的幼儿教育B.古埃及的幼儿教育C.古印度婆罗门教的幼儿教育D.古巴比伦的幼儿教育参考答案:A答案解析:无10、美国政府为实现学前教育机会均等的目标而实行的一项重要计划是()A.开端计划B.振兴计划C.倍增计划D.普及计划参考答案:A答案解析:无11、在古代西方以培养性格坚强、英勇善战的军人为教育目的的国家是()A.古埃及B.古罗马C.斯巴达D.雅典参考答案:C答案解析:无12、国1922年制定的学制,确立了学前教育机构在学制系统中作为国民教育第一阶段的地位。
中国近现代学制
中国近现代学制20XX年***** 姚莹文
中国近代学制的演变―― 清末学制
1、壬寅学制1902年8月,清廷公布了管学大臣张百熙主持拟定的一系列学制系统文件,统称的《钦定学堂章程》。
因该年为农历壬寅年,故又称“壬寅学制”这是中国近代第一个以中央政府名义制定的全国性学制系统,具体规定了各级各类学堂的性质、培养目标、入学条件、在学年限、课程设置和相互衔接关系。
但该学制公布后未及实行就为“癸卯学制”所取代。
中国近代学制的演变―― 清末学制
2、癸卯学制1904年1月,清廷公布了张百熙、荣庆、张之洞主持重新拟定的一些列学制系统文件,统称《奏定学堂章程》。
因公布时在农历癸卯年,又称癸(音gui)卯学制。
这是中国近代由中央政府颁布并首次得到施行的全国性法定学制系统。
学制主系列分三段七级。
清末学制的制订是近代以来学习西方教育的系统性成果,是近代中国教育改革的承前启后制作,在中国教育近代化发展中具有标志性意义。
学制的制订特别是“癸卯学制”的颁布,解决了各地兴学无章可依的矛盾,为新式学堂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各级各类学堂的数量和在校生人数不断增加。
中国近代学制的演变――民国学制1、壬子癸丑学制1912
年9月,南京临时政府公布民国学制系统的机构框架,称壬子学制,此后至1913年8月期间,又陆续公布了一些法令法规,使“壬子学制” 得以充实和具体化,综合起来形成了一个全面完整的学制系统,成为壬子癸丑学制,又称1912-1913 年学制。
该学制是民国的第一个学制,较全面地反映了资产阶级对教育的要求。
他是民国初期的中心学制。
中国近代学制的演变――民国学制2、1922年的“新学制”――壬戌学制1922年11月,以大总统令公布了《学校系统改革案》,即1922年的“新学制”,或称壬戌学制,由于采用的是美国式的六三三分段法(此前的教育改革主要是借鉴日本的教育制度),又成为六三三学制。
该学制中各教育阶段,基本上是依据我国青少年身心发展的特点来划分,这在中国近代学制发展史上是第一次。
该学制对辛亥革命以来教育改革的理论和实践进行了较好的总结,是新文化运动在教育领域的一个积极成果,是中国近代教育史上的一座里程碑。
该学制公布后,除进行个别调整外,一直沿用到解放前夕。
我国近代学制的诞生1902年,光绪二十八年,清朝政府颁布了《钦定学堂章程》,亦称“壬寅学制”, 是我国教育史上正式颁布但未实行的第一个学制。
《钦定学堂章程》,由管学大臣张百熙拟订。
章程中分《京师大学堂章程》、《考选入学章程》、《高等
学堂章程》、《中等学堂章程》、《小学堂章程》及《蒙养堂章程》。
这是中国近代教育史上第一次法定学校系统。
我国近代学制的诞生
癸卯学制是中国近代第一个以政府法令公布实施的学制。
1903年(光绪28年)清政府命大臣张百熙、荣庆、张之洞依日本学制拟订《奏定学堂章程》, 亦称《癸卯学制》。
“癸卯学制”以日本学制为蓝本,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经正式颁布后在全国范围内正式推行的学制。
「壬寅学制」――「癸卯学制」
「壬寅学制」因制订过于急促,及本身若干不足和局限,加上清廷内部的权力竞逐,未能付诸实行。
唯张百熙的开创之功,不容抹灭,而后出转精的「癸卯学制」,即在「壬寅学制」的基础之上,发展的更完备,更严谨。
「壬寅学制」和「癸卯学制」的制定与实施,为中国新型学制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学制颁布后,各类各级学校获得了发展。
但是,由于中国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条件下,加之整个学制改革是在“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指导思想下进行的,所以所实行的学制虽形同西方近代资产阶级国家的学制,但实质上仍然是受封建思想支配,表现出明显的半殖民地半封建性。
癸卯学制的指导思想《癸卯学制》规定的立学宗旨是“至于立学宗旨,勿论何等学堂,均以忠者为本,以中国经史之学为基,俾学生心术壹归于纯正,而后以西学瀹其知识,练其艺能,
务期他日成材,各适实用,以仰付国家造就通才,慎防流弊之意。
” ――出自《奏定学堂章程》
癸卯学制的系统图
癸卯学制的特点一、在教育宗旨和指导思想上坚持“中体西用”;
二、在教学内容上偏重读经;三、在教育对象上排斥女性;
四、在教育体制上仍保留科举制的痕迹
癸卯学制的历史局限1、新学制带有明显的封建制度残留色彩;2、生搬硬套日本的学制,有许多不适合当时中国的地方。
壬子癸丑学制壬子癸丑学制系统图
壬子癸丑学制的进步之处1、废除了科举制度的束缚。
2、缩短了普通教育年限3年。
3、在实业教育外,增加了初等和中等补习教育。
4、开始承认女子受教育的权利。
5、取消高等学堂,只设大学预科壬子癸丑学制的不足之处1、过分强调整体划一,缺乏灵活性;2、各学段年限划分的不合理,太偏重于普通教育;3、仍是模仿日本的教育制度,缺乏创新性,带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资产阶级的软弱性。
壬戌学制制订该学制的标准:①适
应社会进化之需要;②发挥平民教育精神;③谋个性的发展;④注意国民经济力;⑤注意生活教育;⑥使教育易于普
及;
⑦给各地方留有伸缩余地。
壬戌学制的进步之处①高小由3年改为2年,中学由4年改为高、初中各3 年。
②废止大学预科,高中毕业可直接升入大学。
③不单设职业学校, 初中附设职业科。
④大学采用选科制。
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