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河沈从文故事梗概
- 格式:docx
- 大小:36.36 KB
- 文档页数:1
《长河》赏析《长河》为沈从文最后一部中篇小说,从题材与人物来看,可以看成是《边城》的姊妹篇。
这是他继《边城》之后,对的湘西人物、风情的又一曲挽歌。
如果说,《边城》是与外界几近隔绝的桃花源式的的湘西,那么《长河》就是桃花源式湘西的俗世化,尽管同时期的湘西在沈从文的笔下并没有一般现实主义作家描写的那样凄惨,但与边城相比,已变化了太多,无奈了太多。
长河更多地将湘西置于时代的大背景之下,描写了一个变迁中的湘西。
沈从文湘西系列的乡土小说注重当地风景,物产,风俗,民情的描写,充满乡土气息,诗情画意。
作者对淳朴的民风,美丽的山水,人与人之间的友好往来,美好人格进行讴歌赞美。
质朴的人性美,奇特的风俗美,和谐的自然美是沈从文湘西小说的重要着笔点。
的于十四岁离开家乡,十八年后的1934年第一次回到家乡后,创作了《边城》和《湘行散记》,沈从文抗日战争时期第二次返乡的产物是〈长河〉和〈湘西〉,〈长河〉写于1938年的抗战时期的云南昆明大后方。
沈从文本想写长篇,但由于政治原因未写完,只写了第一卷《长河》,第一卷由11个短章节组织而成,像篇篇散文相连缀。
长河讲的故事是上个世纪三十年代,湖南沅水流域上游有一条支流叫辰河,辰河的中部小口岸是吕家坪,吕家坪上住着当地商会的会长,还有驻扎着保安队。
河下游约四里一个小土坡叫“枫树坳”,坳上有个滕姓祠堂。
祠堂前后有十几株老枫木树,祠堂前老枫树下,摆摊子坐坳的,是个弄船老水手。
枫木坳对河萝卜溪有一大片桔子园,园主滕长顺有两个儿子三个女儿,小女儿夭夭最漂亮,外号“黑中俏”。
那一年,桔子又丰收了,桔子树上结满了硕大的果子。
老水手从摊子前来往的过客那里听说“新生活”就要来临,这种“新生活”在他看来似乎不是什么好事情,于是他有了一点“杞忧”。
他过河告诉长顺,然而长顺非常坦然并不以为意。
吕家坪上的会长也从辰溪县归来的伙计那里听说“新生活”就要来了。
其实,“新生活”并不会这么快就来临,但是,保安队长来了。
现代和国家意识《长河》赏析《长河》为沈从文最后一部中篇小说,是抗日战争时期第二次返乡的产物是〈长河〉和〈湘西〉,写于1938年的抗战时期的云南昆明大后方。
沈从文本想写长篇,但由于政治原因未写完,只写了第一卷《长河》,第一卷由11个短章节组织而成。
从题材与人物来看,可以看成是《边城》的姊妹篇。
如果说,《边城》是与外界几近隔绝的桃花源式的的湘西,那么《长河》就是桃花源式湘西的俗世化,现代化。
与边城相比,已变化了太多,无奈了太多。
长河更多地将湘西置于现代化的大背景之下,描写了一个变迁中动态的湘西。
从视角来看,沈从文采取的观照都市的视角,是典型的乡下人视角。
沈从文在都市辗转了近二十年,但是对"乡下人"的那份自我体认仍没有舍弃,在《长河》里,"乡下人"则成为一种视角,传达着湘西人对"城里人"的想像。
有着"如哈哈镜一样"的夸张和变形。
他站在"乡下人"的立场来建构对"城里人"以及都市生活的想像:城里大学堂教书的,一个时刻拿的薪水,抵得过家中长工一年收入!花两块钱买一个小纸条,走进一个黑暗暗大厅子里去,冬暖夏凉。
坐下来不多一会儿,就可看台上的影子戏,真刀真枪打仗杀人,一死几百几千,死去的都可活回来,坐在柜台边用小麦管子吃橘子水和牛奶!上有天堂,下有苏杭,全苏州到处都是水,人家全泡在水里。
……如此或如彼,这些事述说到乡下人印象中时,完全如哈哈镜一样,声音是叙事者的,但模仿的是乡下人的口吻,给人的感觉就像中国人看西洋景一样,都市生活在乡下人的叙述中就有一种奇观效应。
甚至在某种程度上,叙事者的口吻中还有一种嘲笑,又譬如下面一段:顶可笑的还是城里人把橘子当补药,价钱贵得和燕窝高丽参差不多,还是从外洋用船运回来的。
橘子上印有洋字,用纸包了,纸上也有字,说明补什么,应当怎么吃。
若买回来依照方法挤水吃,就补人;不依照方法,不算数。
沈从文长河简介
沈从文(1902-1988),中国现代著名作家、历史文物研究家,原名沈岳焕,字崇文,号少荃(又号素书)、老渔,湖南凤凰人。
曾留学日本和美国。
1924年回国后开始文学创作。
主要作品有
短篇小说集《边城》《长河》,长篇小说《湘西》,散文集《湘行
散记》等。
他的作品风格独特,具有浓郁的湘西地方色彩,是
20世纪中国最有影响力的作家之一。
沈从文的代表作《边城》写于1938年。
这部小说以20世纪30年代湘鄂西边界的茶峒小镇为背景,通过对一名普通船夫与
一个少女之间故事的描写,展示了人性的善良美好与心灵的澄澈
纯净。
小说以白描手法展示了湘西世界自然风光的美丽和人情风俗
的优美,其意境悠远恬淡,给人一种宁静和谐之感。
小说中人物
形象塑造得有血有肉、栩栩如生,是湘西世界美好人性与自然美
的艺术再现。
作品在表现形式上也具有独特而鲜明的艺术风格,
用散文化形式叙事和描写自然风景与人情风俗相结合,使作品呈
现出清新优美而又深邃含蓄之美。
—— 1 —1 —。
2024年沈从文长河读后感范文《长河》是沈从文先生的一部重要作品,讲述了一个家庭和一个民族的变迁和成长故事。
通过对长河的描写,沈从文深刻展现了人性的复杂性和社会的变革,同时也体现了他对于家庭、民族和文化的深情厚意。
故事以一个富有的地主之家为背景,讲述了三代人的命运传承。
小说第一章以长河为线索,通过对河流的描写,展示了它作为时间的象征和人事变迁的见证。
长河承载了百年家族的荣辱兴衰,流淌着家人的血脉和记忆。
沈从文通过对长河的描写,将时间和空间紧密联系在一起,使得整个故事具有了深厚的历史感和现实感。
小说中的人物形象丰满而鲜明,他们各有特色,个性鲜明。
尤其是主人公杨文秀,她具有传统的家庭美德,她是长河文化的传承人。
她能够继承父辈的家学,传承家族的血脉和文化。
她对家庭的忠诚和对传统文化的尊重让人深感敬佩。
与此相反,小说中的反派人物张钦之则呈现出了人性的复杂性。
他出身富裕,但却对传统的家庭价值观产生了怀疑和否定。
他追求自由,追求个人的价值实现,但也因此付出了沉重的代价。
沈从文通过对张钦之的生平描写,深刻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变迁和对传统文化的怀疑和冲击。
小说有着丰富的社会背景,虽然以一个家族为背景,但却展示了整个社会的变化和发展。
从封建时代到民国时期,再到抗日战争,小说中的人物和故事展示了中国社会的变迁和演变。
同时,小说中也体现了沈从文对于家族、民族和文化的深情厚意,他通过对长河的描写,寄托了对于家乡的深情和对于传统文化的珍视。
通过阅读《长河》,我感受到了沈从文深厚的情感和对于家庭、民族和文化的热爱。
长河是他家乡的代表,也是他童年时光的见证,他用深沉的笔触展示了家族的荣辱兴衰和个人的成长历程。
同时,他也通过对长河的描写,表达了对于传统文化的敬仰和尊重。
《长河》是一部让人流连忘返的作品,它通过对河流的描写,展示了时间的流转和人事的变迁,通过对人物的塑造,揭示了人性的复杂性和社会的变革,通过对社会背景的描绘,展示了整个社会的变迁和演变。
沈从文《长河》沈从文小说《长河》的人性美沈从文(1902-1988),原名沈岳焕,字崇文,湖南凤凰县人。
现代著名作家、历史文物研究家、京派小说代表人物,二十世纪最优秀的中国文学家之一。
主要作品有:小说《边城》、《长河》、《八骏图》,散文集《从文自传》、《湘行散记》,文论集《烛虚》、《云南看云集》等。
他的作品充满了对人性的隐忧和对生命的哲学思考,给人教益和启示。
凭借独特的创作风格,沈从文在中国文坛中被誉为“乡土文学之父”。
《长河》共十一章,写得舒展,开阔,有些散漫,不像《边城》那样精致,却有厚实粗拙的美感。
沈从文的小说《长河》是一部以辰河流域一个小小的水码头作背景,就作者所熟悉的人事作题材,写出了这个地方一些“平凡人物生活上的“常”与“变”,以及在两相乘除中所有的哀与乐。
”沈从文在这里综合了田园式的风味、喜趣和社会批判来表现出文中人性美。
作品着力突出的主要是乡村中纯朴的自然、人性美与残暴不仁、寄生虫样的统治者以及惟实惟利的庸俗人生观之间尖锐的对立。
和“小国寡民”的《边城》有所不同,在这里,湘西世界不只有“常数”,在那千年不变的恒定的因素下,因外来事物的侵略,它开始变得躁动不安了,有了他们难以理解的“政府”和“新生活”。
一、《长河》中人性美文中除了从正面来叙述自然美和人性美外,还运用反衬手法衬托人性美。
用保安队队长代表外来人事的侵略和“新生活”带来的恐惧表现当地人的原始美,外来人事带来的堕落,实利主义和贪污贿赂, 改变了湘西农村民众的生活准则, 导致了他们道德的败坏, “农村社会所保有的那些正直朴素人情美, 几几乎快要消失无余, 代替而来的却是近二十年实际社会培养的一种唯实利庸俗人生观”。
致使那些保有正直、朴素人情美几乎消亡殆尽。
(一)老水手的典型的湘西百姓形象老水手是《长河》中着墨最多的主要人物之一。
较《边城》中的老船工,其在对人生命运的思考产生了一些“变”。
在《边城》的老船工身上,留有信天由命的深刻印痕,虽有对命运的抗争,却终于回天无力;而《长河》里的老水手则不在有对生命的哀怨,尽管迭遭命运的打击,仍不放弃在人生变易中把握机遇、随时准备与命运较量的努力。
《长河》是中国作家沈从文的代表作之一,出版于1947年。
它是一部长篇小说,主要以沈从文的故乡湖南沅陵为背景,通过描绘长河两岸的人物和事件,展示了中国农村社会的生活、传统习俗、人际关系和社会变革。
小说以沅江为中心,围绕着四个家族的人物展开。
其中,潇湘一家是传统士族,守旧保守;萧家则是商人家族,注重经商和社会地位;洞庭一家是农民家族,依靠土地为生;湘江一家则是文人家族,追求艺术和文化。
通过这四个家族的交织和碰撞,展现了不同社会阶层和人物的命运和思想观念的变化。
小说中的主要人物有潇湘、萧友亭、洞庭、湘江等。
他们的命运、婚姻、家庭纷争、爱情和友情等情感纠葛构成了故事的主要线索。
小说通过描绘这些人物的经历和内心世界,展示了农村社会的繁华和衰败、传统观念和现代思潮之间的冲突与碰撞。
《长河》以其深刻的人物刻画、丰富的情感描写和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关注而广受赞誉。
它通过长河的流动,象征着时间和社会的变迁,同时也展示了人类对生活和命运的思考和追求。
这部作品以其独特的艺术手法和深邃的思想内涵,被视为中国现代文学的经典之一。
《长河》的故事主要分为三个部分:潇湘传、萧友亭传和洞庭传。
以下是每个传中的主要情节和内容概述:潇湘传:故事以潇湘为主线,描写了他从小的成长经历和家族的命运。
潇湘来自一个传统的士族家庭,他渴望自由和独立,与家族的保守观念发生冲突。
他与萧友亭成为好友,并对友亭的妹妹雅楠产生了爱慕之情。
然而,由于家族的反对和种种原因,潇湘无法与雅楠圆满地在一起,最终与外地的女子吕翠翠成婚。
萧友亭传:这一部分主要以萧友亭的人生经历为线索,他是一个商人出身的知识分子。
友亭在经商过程中经历了许多挫折和困境,但他一直追求自由和独立的精神。
他与潇湘的友情和家族的纷争交织在一起,最终在个人和家族的压力下,友亭离开了故乡,前往上海追求新的生活。
洞庭传:这部分以洞庭为主角,描写了他的农民身份和与土地的紧密联系。
洞庭是一个勤劳善良的人,但他一直受到封建社会的压迫和剥削。
简析《长河》的思想和艺术特点
《长河》是沈从文的一部长篇小说。
思想:作品思想上的突出之点,是敢于对国民党反动统治进行揭露与批判。
1、作者嘲讽批判蒋介石提倡的所谓“新生活运动”。
2、小说通过吕家坪保安队长与滕长顺一家的矛盾,揭露与批判国民党地方势力的罪恶。
同时,作者还写到苗民对国民党地方罪恶势力的反抗。
艺术特色:
《长河》依然写人性美与风俗美,尤其对橘林秋色、农家摘果等乡土风俗风情,写得绚丽多彩,诗意盎然,颇具乡土气息。
从人性美的表现看,滕长顺和夭夭的身上,保留着《边城》中老船夫与翠翠的影子,作者试图通过这两个人物,表现湘西的自古不变的“常”,即人性永恒的美。
沈从文《长河》笔记《长河》是沈从文先生的一部重要作品,它以独特的视角和细腻的笔触描绘了湘西世界的生活画卷。
小说的故事背景设定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的湘西,那时的社会正处于动荡与变革之中。
作者通过对辰河岸边乡村人物和生活的刻画,展现了传统乡村社会在时代浪潮冲击下的种种变化。
书中的人物形象丰富而生动。
老水手满满,他经验丰富,对世事有着自己独特的见解。
他的善良和豪爽,让人感到亲切。
还有年轻的夭夭,她活泼、聪明、勇敢,充满了生命的活力。
她对待生活的积极态度和对未来的憧憬,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而滕长顺,作为当地的一位富农,他勤劳、正直,具有传统农民的优秀品质,同时又能适应时代的变化,努力在新的环境中谋求发展。
沈从文先生以他细腻的笔触,描绘了湘西美丽的自然风光。
清澈的辰河、连绵的青山、金黄的稻田,这些景色不仅构成了故事的背景,也成为了人物性格和情感的映衬。
在他的笔下,湘西的山水仿佛都有了生命,与人们的生活紧密相连。
《长河》所展现的乡村生活充满了浓郁的地方特色。
这里的人们遵循着传统的生活方式,他们耕种、捕鱼、赶集,过着简单而又充实的日子。
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淳朴而真挚,邻里之间相互帮助,充满了温暖。
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外部世界的影响逐渐渗透进来。
政府的税收加重、保安队的蛮横无理,这些都打破了乡村原有的宁静与和谐。
小说中对于人性的刻画也十分深刻。
在面对外界的压力和诱惑时,有的人坚守着内心的善良和正直,如滕长顺;而有的人则迷失了自我,变得贪婪和自私。
这种对人性的真实描绘,让我们看到了生活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同时,《长河》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种种问题。
比如,政府的腐败导致了百姓的负担加重,社会的动荡让人们的生活陷入困境。
作者通过这些描写,表达了对社会现实的关注和对人民命运的同情。
从文学价值上来看,《长河》的语言优美而富有韵味。
沈从文先生运用了大量的湘西方言和俗语,使作品充满了地域特色和生活气息。
他的文字简洁明了,却又能准确地传达出人物的情感和内心世界。
未完不续——长河《长河》是沈从文先生1937年回到离别十余年的湘西时写下的文章,计划是一个三十万字的长篇,却不知什么原因只留下了第一卷,也就是现在能够读到的《长河》。
文字风格与之前的《边城》相似,用细碎的表述勾勒出湘西小城里的众生相:有一个活泼开朗美好的女子夭夭,一个乐善好施的小城有产者长顺,一个心地善良目光有限的老水手,都生活在风景如画的临水小城。
但是这篇文章里开始出现不谐,比如顺手揩油、对夭夭不怀好意的保安队长,比如官场中的一些腐败现象。
我们在外地时总会去想念故乡,想得最多的自是与当今所在地的反差,往往因此感叹“还是我的小城好”,而事实上,等我们回到家乡才会知道一直以来心心念念着的地方早已生了变化,再不是自己熟悉并沉溺的那处念想。
先生也一样。
他对再见到湘西有了些许失望,这座处地偏远的小城也不能免俗地在时间里悄然变化开来,在他看来小城的民风不够纯朴了,人们对名利的追求之心厚重了,但他依然深爱着他的小城,所以即便在文字中对种种社会现象有着这样或那样的批评,仍不妨碍他继续用最美好的文字描述着小城里的人们。
主角长顺这一家人“一切传统的节会与禁忌,都遵守奉行,十分虔诚”,两男三女皆已成人,孙儿已绕膝,曾经收留了破落的老水手,当作自家人一般相处,经济上是小城的首富,不愁吃穿,更与会长是干亲。
这么一个富足和谐的家庭,在大时代的背景之下,需要支付着各种捐税之外,还得承受在地保安队那帮人的小盘剥。
家里的橘子园被保安队长看上,想着给点意思钱就弄一船走说是去送礼实则是去下游卖个好价钱;三女儿夭夭性格外向,被队长看上,几番撩拨。
因为只是第一卷,无从猜测后续保安队这拨人会给长顺的家庭带来怎样的伤害,对夭夭造成怎样的伤害。
故事里一直提到“新生活”这三个字,代表着大时代对小城的冲击,小到生活习惯上的更新,大到生活方式的被迫改变。
以老水手最为担忧。
是那种对未来走向的不了解而生的恐惧,导致了对新生事物的隐约排斥,这代表着相当一部分最普通人们的心声。
《长河》学习任务单一、学习目标1、理解小说《长河》的主题、人物形象、情节发展和艺术特色。
2、掌握小说中的重要段落和语句,能够进行分析和解读。
3、提高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二、学习内容1、作者简介了解作者沈从文的生平经历、创作风格和文学成就,为理解《长河》的创作背景和风格特点打下基础。
2、故事梗概熟悉《长河》的主要情节,包括人物关系、故事发展的脉络和重要事件。
3、人物分析对小说中的主要人物,如老水手、夭夭等进行深入剖析,理解他们的性格特点、行为动机和在故事中的作用。
4、主题探讨探究小说所反映的社会现实、人性问题以及作者想要传达的思想和情感。
5、艺术特色研究小说的语言风格、叙事技巧、结构安排等方面的特点,体会其文学价值。
三、学习资料1、《长河》原著2、相关研究论文和评论文章3、有关湘西地区历史和文化的资料四、学习方法1、阅读法仔细阅读《长河》原著,做好读书笔记,标记重要段落和语句,记录自己的理解和感悟。
2、讨论法与同学或老师就小说中的人物、情节、主题等进行讨论,分享各自的观点和看法,拓宽思路。
3、分析法对小说中的重要段落和语句进行分析,探讨其语言运用、写作手法和所表达的深层含义。
4、比较法将《长河》与沈从文的其他作品或同时期其他作家的作品进行比较,分析其异同之处,加深对作品的理解。
五、学习进度安排第一周1、阅读《长河》原著的前三分之一部分。
2、查阅作者沈从文的生平资料,了解其创作背景。
第二周1、继续阅读《长河》原著的中间三分之一部分。
2、针对已读部分,整理人物关系和情节发展线索。
第三周1、完成《长河》原著的阅读。
2、选取小说中的重要人物,进行性格特点和行为动机的分析。
第四周1、回顾小说的整体情节,探讨主题。
2、收集相关研究论文和评论文章,加深对作品的理解。
第五周1、分析小说的艺术特色,如语言风格、叙事技巧等。
2、与同学进行小组讨论,分享自己的学习成果和体会。
第六周1、撰写学习心得,总结对《长河》的理解和感悟。
《长河》读后感
沈从文的《长河》是一部让人无法忘怀的小说,在读完之后,我领悟到了很多的道理。
这本小说讲述了一个家族三世的亲情故事,以江南的山水、人文和生活为背景,通过对三代人情感的展示,再现了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和家庭伦理的纯粹真善美。
小说从容深沉,情节复杂,叙述生动,塑造了一批色彩丰富、形象逼真的人物,让读者感受到强烈的现实感。
这部小说最令人印象深刻的,是它所表现的亲情。
全书几代人因情感的纠缠、追求和分离而共同构成了一条长河,每一位主人公背后,都包含了许多柔情似水的故事。
小说中的生动场景和美丽描写,让我们的内心震撼。
人的感情是世间最美好的东西,也是最宝贵的。
亲情、友情、爱情,不论哪一种都不能被轻视和忽略。
同时,《长河》还有很多其他的启示:人生是一场征程,每个人都会走过自己的路,过自己的人生,大家都是自己的主角。
尽管生活中会有很多的挫折和困难,但是如果你有固定的目标和坚定的信念,那么便可以经受得住考验和挑战;生命的意义在于拥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将自己的注意力和时间放在值得珍视的事物
上。
总之,《长河》这本书让我更好地理解了亲情,在这以后,我更会珍惜和家人在一起的时光。
同时,对于人生的另一层面,我也开始更多地思考和探索。
此外,也更加领悟到,生活是由点点滴滴积累而成,所以我们应该具备勤奋和耐心,发现美好并且去追求它。
沈从文《长河》(下)一有事总不免麻烦会长所有几只货船全拢了吕家坪码头,忙坏了这个当地能人。
先是听说邻县风声不大好,已在遣将调兵,唯恐影响到本地。
他便派先前押船回来的那个庄伙,沿河下行,看看船过不过了辰溪县。
若还不进麻阳河,在沅水里停泊,暂时就不要动,或者把货起去,屯集到县里同发利货栈上去,赶快把自己那一条船放空来吕家坪,好把镇上店中收屯的六百桶桐油,和一些杂货,一船橘子,装船下运。
上行货搁到辰溪县货栈中,上下起落虽得花一笔钱,究竟比运来本镇稳当。
船装货下行,赶到常德,就不会被地方队伍封船的。
可是这管事动身不久,走向下游四十里,就碰见了本号第一只船。
问问水手,才知道船拢辰溪县,谣言多不敢上行,等了两天。
问问同发利栈上人,会长并无来信指示。
公路局正在沿河岸做码头,拉船夫服务,挑土扛石头,用的人很多。
只怕一停下来又耽搁事情,所以还是向上开。
所有船只都来了,正在后面一点上滩。
管事庄伙得到这个消息后,又即刻赶回吕家坪报告。
船既到了地,若把几船货物留在镇上,换装屯集的油类下行,万一有事,还依然是得彼失此,实不大经济。
会长想:地方小,队伍一开拔,无人镇压,会出麻烦。
县城到底是大地方,又有个石头城,城中住了个县长,省里保安队当不至于轻易放弃。
并且一有了事,河上运输中断了,城里庄号上必特别需要货物,不如乘此把这几船货物一直向上拖,到了上游一百五十里的麻阳县城里去,这里另外找船装桐油下常德。
因此货船一拢码头时,会长就亲自去河边看船。
几个船上舵把子过辰溪县时,业已听说风声不大好,现在又听说货物不起卸,另外还有办法,心中正自狐疑不定。
会长到得河下时,看看货船很好,河水还不曾大落,船货若上运,至多到高村地方提提驳,减轻一点载重,就可一直到麻阳县。
六七个弄船的正在河滩上谈下河新闻,一见会长都连声叫喊。
会长也带着友情向那边打招呼。
“辛苦辛苦!我上前天还要周管事沿河去看你们的。
还以为船不进小河,等等看也好。
如今都来了,更好!”一个老船主说:“辰溪县热闹得很,我看风向不大对。
沈从文长河读书笔记《长河》是沈从文先生的最后一篇小说,仅仅完成了不到半部。
此后他再未动笔写过小说,余生埋首研究文物。
下面是小编向各位推荐的沈从文长河,希望对各位能有所帮助!沈从文长河读书笔记篇一湘西回来读《长河》。
告诉自己沈从文的文学就好在安安静静的世界,我若是持着一颗喧腾的心,那是看不出什么好来的。
早在1943年他就在本书的题记中说了点对家乡的丧气话,发表时正好相去《边城》整整十年——“表面上看来,事事物物自然都有极大进步,试仔细注意注意,便见出在变化中那点堕落趋势。
最明显的事,即农村社会所保有那点正直素朴人情美,几几乎快要消失无余,代替而来的却是近二十年实际社会培养成功的一种唯实唯利庸俗人生观。
”《边城》所表现的正是这种“素朴人情美”,而在《长河》的岁月中,作者自己都懈气了,我们又怎么指望今日再去发掘呢!读来读去都好风景,像这样的山歌:三株枫木一样高,枫木树下好恋娇;恋尽许多黄花女,佩烂无数花荷包。
好像全书都在说闲话,处处是闲笔,几句话颠来倒去说,情节总不进展。
然后读久了,觉得这些闲笔就是沈从文的时间,他借了老水手的口对夭夭说:“世界上有多少东西,都是无用的。
譬如说,你问那些东西(鹌鹑、蝌蚪)为什么活下来?他照规矩是不理会你的。
它就这么活下来。
”这里就传达了几分天意。
故事讲着讲着出了一个坏人,有意要说一说国民党那点腐败,却也是按下不表,隐忍不发,到结局也还算是太平景象。
那是抗战前湘西的一段故事,其实也算不得什么故事,至多是一段家常。
最后夭夭说的好:好看的都应当长远存在。
社会是不好看的,自然是好看的,那么湘西的民风算是社会还是自然呢?而老水手因为自己的遭遇对世界是悲观的,却说:好看的总不会长久。
好碗容易打破,好花容易冻死——好人不会长寿,恶汉活千年,天下事难说!这话是不是预示着夭夭和湘西的结局呢?书后附注解,沈从文当过国民党的兵,对战死的战友有很深的感情。
又附三封家书,与妻,与兄弟,看读到当时文人糊口的一点艰难。
《长河》读书笔记《长河》是沈从文一九三七年回到湘西,并且在沅水中部一个县城里住了约四个月之后有感而写的一篇随记。
是他继《边城》之后,关于湘西人物、风情的又一曲挽歌。
跟随沈从文的笔触,我再次走进了湘西,走进了沅水流域,走进了那段战火纷飞中的历史长河。
小说的开篇,沈从文用他一贯的细腻笔触,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湘西乡村的秋景图。
他写橘园,写橘香,写人们在摘橘子时欢快的歌声和笑语。
这不仅是湘西的秋,更是沈从文心中的秋,是对故乡深深的眷恋和怀念。
小说的主人公是滕长顺,一个勤劳、善良、朴实的湘西农民。
他代表了湘西人民的精神面貌,他们虽然生活艰辛,但却始终保持着乐观、坚韧的精神。
滕长顺的生活,就是湘西农民的真实写照,他们靠着勤劳的双手,在贫瘠的土地上辛勤耕耘,为了生活,为了家庭,为了那份对土地的深深热爱。
在《长河》中,沈从文不仅为我们展现了湘西的自然风光和人文风情,更深入地揭示了湘西社会的种种矛盾和冲突。
他写到了湘西人民与外界的隔阂,写到了他们在新旧时代的冲击下的无奈和挣扎。
他通过滕长顺的视角,让我们看到了湘西人民在战火纷飞中的坚韧和顽强,他们虽然身处困境,但却始终保持着对生活的热爱和对未来的希望。
读完《长河》,我深深地被沈从文的文字所打动。
他以其独特的视角和笔触,为我们展现了一个真实而又充满魅力的湘西世界。
他让我们看到了湘西人民的勤劳和善良,看到了他们在困境中的坚韧和顽强。
他让我们明白,生活虽然充满了艰辛和挑战,但只要我们保持着对生活的热爱和对未来的希望,就一定能够战胜一切困难,走向光明。
总的来说,《长河》是一部充满人文关怀和深刻思考的作品。
它不仅是沈从文对湘西的深情告白,更是他对人性、社会和历史的深刻洞察。
读完这部作品,我深深地感受到了沈从文的文学魅力和人文关怀精神。
我相信,这部作品将会成为中国文学史上的一部经典之作,永远闪耀着它独特的光芒。
长河决赛作品鉴赏《长河》这部田园诗,被认为是《边城》的续篇,是一部以1936年前后几年来湘西事变为背景的长篇小说,在沈从文较长的作品中是最优秀的。
它生动地描写了乡村生活,观察入微,场面开阔。
写活了湘西和那里的人们。
“是对湘西往昔生活方式的一曲挽歌”。
1937年冬,沈从文在家逗留四个多月,了解了因现代文明侵入后乡村中出现的许多变化。
有一天,他弟弟突然收到长沙急电,限他三天内,率兵开往南昌与日军作战。
沈从文去为他送行,心情悲壮而肃穆。
由此触动了心思,认为要消除外人把湘西当“匪区”的错误看法,就得向他们介绍湘西的实情,并且批评蒋介石有意想采取种族灭绝政策来消灭苗族生力,到处抓兵,使湘西军队时时满额,重上前线,结果剩下一地孤儿寡母。
所以就写了这部不同凡响的作品。
《长河》是他计划中三部曲里的第一部(由于后来恶劣的环境,作者不可能再写下面两部了)。
沈从文在这里综合了田园风味、喜趣和社会批判。
把描写景色和仪式,当做是构成小说内容的主要部分。
那里秋收的美丽、采橘子季节喧闹的仪式等情节,都被真挚地记载下来,不亚于作者抒写主角的天真、直率等性格。
然而,和“小国寡民”的《边城》不同,这里的湘西世界不只有“常数”,那千年不变的恒定的本土性因素,因外来侵蚀,它开始躁动了,有了“政府”和“新生活”。
长沙来的新主人使湘西社会走向堕落与腐朽;“新生活”这个关键词则来源于蒋介石所提倡的“新生活运动”。
它并没有给当地人带来希望,反倒带来了恐慌。
在它面前,连生活富裕的果园主人滕长顺都感到无力应付苛捐杂税,和地方官吏、保安队不断的骚扰,如粮赋、粮赋附加捐、保安附加捐、公债以及不定期的驻防军借款、派粮、派捐、派夫役、剿匪清乡子弹费,绑票勒索、明火抢掠等。
人们“一年收入用之于“神”的若需一元,用之于“人”的至少得有二十元”。
因此,这个世界就不像“静态化”的《边城》那么“温暖”了。
最见特色的是它连轴式的乡村风俗画的描述,让人目不暇接。
它的人物设计也和《边城》有着某种对应性。
长河读后感沈从文的《长河》是一部深刻反映湘西社会变迁与人性探索的长篇小说。
这部作品以其细腻的笔触和独特的视角,让我对湘西的风土人情、社会变迁以及人性的复杂性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长河》通过讲述湘西地区一户农家的生活变迁,展现了全面抗战前夕湘西社会的历史命运。
小说中的吕家坪,作为一个典型的湘西乡村,其变迁历程既是个体命运的缩影,也是整个湘西社会在时代大潮中的写照。
这种以小见大的手法,让我更加深入地感受到了湘西社会的历史变迁和人民的生活状态。
《长河》中的人物形象鲜活立体,各具特色。
主人公长顺是一个勤劳谨慎的橘子园主人,他在动荡的社会环境中努力维持家庭生计,展现出顽强的生命力。
而老水手则是一个充满智慧和人生经验的老人,他的存在为小说增色不少。
此外,夭夭、会长等人物形象也都栩栩如生,他们的喜怒哀乐、悲欢离合让我感受到了人性的真实与复杂。
在阅读过程中,我深受小说中描绘的湘西景致人情的吸引。
沈从文以细腻的笔触勾勒出了湘西独特的自然风光和人文风情,让我仿佛置身于那片美丽的土地之中。
同时,小说中的湘西方言也让我感受到了浓郁的地域特色,增加了阅读的趣味性。
《长河》还让我对家国政治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小说中的湘西社会虽然地处偏远,但却不可避免地受到了国家政治的影响。
在乱世危局中,湘西人民既要面对生活的艰辛,也要承担国家的重任。
这种家国情怀让我感受到了人民的担当与责任。
《长河》不仅是一部描绘湘西社会变迁的长篇小说,更是一部富含深刻哲理和人生智慧的文学杰作。
其中,有许多经典语句,它们既反映了湘西的风土人情,也揭示了人性的真谛和生活的哲理。
以下是对《长河》中一些经典语句的解读:“一切都像个梦,从老到少,他们过的日子仿佛同做一场大梦。
”这句话表达了作者对湘西人民生活的感慨。
在动荡的时代背景下,人们的生活仿佛陷入了一场大梦之中,无法摆脱命运的束缚。
这种描述既揭示了湘西社会的现实困境,也表达了作者对人民生活的深切同情。
“一个民族的历史是一面镜子,这面镜子照见了这个民族的过去,也照见了这个民族的未来。
鄢永华:人物命运的悲剧必然——读沈从文长篇小说《长河》|书评蓝色星雨等:蓝色情怀第一期同题诗文/鄢永华【本文由作者授权发布】沈从文生逢乱世,在乱世中成长、经历,耳闻目睹了各种人间悲剧,因此《边城》是他心向往之的世外桃源,那个无官匪欺扰,人和人之间充满友好和睦的和平世界,是他的一个梦。
然而,《长河》是他以湘西吕家坪为背景书写的民国时期动荡黑暗的社会现实,这个真实的世界,充满压迫和剥削,令人担惊受怕、颤颤惊惊。
在这样的社会里,弱势善良的百姓随时承受贪官污吏的欺压,社会和平随时会被破坏,美丽随时会被摧残。
所以,美丽的夭夭姑娘的悲剧命运是必然的。
我们来看小说文本:人的命运全凭“气运”在沈从文的笔下,生活在长河边的百姓的命运,得全靠“气运”而兴衰。
“当地有一半人在地面上生根,有一半人在水面各处流转。
人在地面上生根的,肉体寄托在田园生产上,精神寄托在各式各样神明禁忌上,幻想寄托在水面上,忍劳耐苦,把日子过下去。
”然而,他们往往“气运”不济,不幸往往不期来临。
人们往往幻想着把日子过好,便从山中砍几棵大树造一条船,便去做水上人,靠“气运”去河上讨营生。
如果“气运”好,“捞了二三百洋钱,便换只三舱双橹大船……”然而,又由于“气运”不济,本已拥有大船的“水上人”,或遭遇沉船,或被匪抢,或生病,或吃官司,或做错事,等等,致妻离子散、家破人亡。
最后“穷病不能支持,就躺倒一只破旧的空船中去喘气,身边虽一无所有,家乡橘子树林却明明朗朗在记忆里,绿叶丹实,烂漫照眼。
于是用手舀一口长流水咽下,润润干枯的喉咙。
水既由家乡流来,虽相去八百一千里路,必俨然还可以听到它在家屋门前河岸边激动水车的呜咽声,于是叹一口气死了,完了,从此以后这个人便与热闹苦难世界离开,消灭了。
”作者用整整一个章节《人与地》写了长河人,不管“气运”好发迹了的,“气运”不好衰败了的,男的女的,等等一干众生的必然悲剧宿命。
老百姓命运的必然悲剧,缘于一切靠“气运”,他们的一切兴衰,全靠“气运”。
长河沈从文故事梗概
《长河》是沈从文的一篇小说,讲述了一个名叫翠翠的少女在长河边上度过的一段青涩的爱情故事。
翠翠是一个贫困的乡村女孩,在长河边上住着。
她一天遇到了一个名叫李刚的年轻人,两人相互产生了好感。
李刚是一个富裕的青年,但他对翠翠的贫穷并不介意,他和翠翠谈起了恋爱。
在一次渔民闹市的活动中,翠翠被一个男子强行带走。
李刚和他的朋友们四处寻找翠翠,但最终他们只能在长河的水边找到翠翠的尸体。
李刚对翠翠的死非常伤心,他决心再也不回长河了。
尽管翠翠已经离世,但她留下的美好记忆仍然存在于长河之畔。
虽然长河依旧流淌,但翠翠的爱情故事将永远留在人们的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