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细胞分析仪计数血小板假性减少原因分析
- 格式:docx
- 大小:27.23 KB
- 文档页数:2
在输液的同一臂侧抽血。
这样不仅使血容量发生改变,而且输液中的成分直接影响检测的结果,如血糖、肾功异常增高、二氧化碳结合力降低等,这种情况在实际工作中并不少见。
⑤抽错标本,主要发生在住院病人,是由于医务人员的责任心不强所致。
这种情况在实际工作中也会发生,这是一个很危险的因数,而又不容易被实验室人员所发现。
3 血液的孵育①孵育的方式,常推荐的是恒温水浴法,该法不仅可以加快血液的凝固,还可以保持一定的湿度,使血液中的成分含量不会发生较大的变化;而恒温孵箱孵育法,可以加快血液的凝固,但它同时使血液中的一部分水份蒸发导致结果偏高,尤其是临界值的指标。
建议各实验室统一使用恒温水浴法。
②孵育的时间,未加抗凝剂的血液需要孵育30~60m in 才能析出血清,而在实际工作中往往未达到所要求的时间。
致使血清分离不完全,部分凝血因子散落其中,形成血清凝块,堵塞仪器的管道,影响测定结果。
4 血清的离心分离血清的离心条件是1500~2000rp m 10~15m in,血浆的离心条件是2000~2500rp m 10~15m in 。
而有的实验室往往未达到离心时间的要求,致使血清(浆)分离不完全,在其中存在一些微粒成分,除了影响检测结果外,还有可能堵塞仪器的管道,致使仪器无法正常工作。
5 标本的移取在大多基层实验室,由于仪器的原因,往往无法将离心的标本直接测定,需要人工移取血清(浆)标本。
在移取的过程中,有些实验室人员一个吸头多用,造成交叉污染影响测定结果;有的甚至加错标本,造成结果完全错误。
这些都是要引起大家所重视的。
此外有的实验室同时使用血清与血浆来作生化项目的测定,虽然对一些指标没有显著的差异,但两者的介质却存在差异,血浆中的一些微粒对测定项目的比色有干扰。
因此在选择标本前要先做对照实验,结果没有差异后再慎重选用。
综上所述,影响血标本准备的因数很多,需要医务人员尤其是基层的同志要全面了解影响的各个环节,规范自己的操作,保证血液标本的质量,才能得到一个准确的结果。
当代医学 2008年9月总第149期 C ont em pora ry M edi c i ne,Sept e m ber 2008,I ss ue N o.149临床医学C l i n i c a l M e d i c i n e 血细胞分析仪具有快速、方便、重复性好、工作效率高等优点。
在检验工作中广泛应用,但是我们每天的血细胞分析中都会遇到白细胞、红细胞直方图正常,但是血小板直方图异常且血小板数目减少的标本。
根据血小板直方图的提示,再次用分析仪进行复查并进行显微镜下计数。
我们发现有很多的标本是假性的血小板减少。
假性血小板减少如不及时纠正会给临床医生误导,有时会引起医疗纠纷。
因此,必须重视和纠正这样的情况。
现就血细胞分析仪计数血小板假性减少原因分析如下。
1采血是否顺利采血是否顺利是造成血小板偏低的一个重要因素。
静脉经多次穿刺而引起的水肿及皮下出血时,因组织损伤后,组织凝血因子易于混入血液标本产生肉眼看不见的小凝块,也就是造成测定结果偏低的常见因素。
对这样的标本应该涂片复检后建议重采血测定。
2标本的放置时间用乙二胺四乙酸(ED TA )盐作为抗凝剂已被国际血液学标本化委员会(I CSH )认定,并广泛应用。
ED TA K 2作抗凝剂时会使血小板形态发生变化,其外膜形成的微小管游离端向外伸展,从而在血小板周围形成丝状伪足,数个这样的伪足相互缠绕,形成血小板可逆聚集体。
此时测定血小板,结果偏低,直方图尾部抬高或成锯齿状。
但是随着时间的延长ED TA 使血小板变形,可逆聚集体破散,此时测定血小板,就可以避免血小板假性减少。
3大血小板的影响正常情况下血小板多分布在2~15fl 区域内。
仪器通常设定血小板阈值,且仪器只识别颗粒大小而不区别颗粒的性质血小板与红细胞在同一通道内计数。
当血小板体积大于24fl 时,血小板会被误认为是小红细胞而不纳入血小板的计数范围。
因此而使血小板计数降低的这种情况多见于肿瘤、白血病、肝病患者等。
浅谈血细胞分析仪计数血小板的影响因素及其质量控制血细胞分析仪的广泛使用使临床检验工作提高到了一个新的水平,不仅能检测更多的实验参数而且大大提高了检测结果的准确性。
但在计数过程中的影响因素也不容忽视,尤其是计数血小板时影响因素比较多,现将使用血细胞分析仪出现血小板假性减少和假性升高的原因及质量控制总结如下:1 血小板计数假性升高因素1.1 地线和电源:血细胞分析仪要求良好的接地效果,如果地线未接或接地不良,均可形成静电脉冲信号而影响血小板计数,其主要表现在血小板直方图的起点偏左,并形成小峰,这种情况一定要排除地线和电源的因素,再寻找其他原因。
1.2 试剂质量原因:血细胞分析仪在做血常规分析时,由于稀释液或溶血素过滤不严或被污染导致本底偏高时会引起血小板计数假性增多,故在每天开机做本底检测时发现本底偏高,应进行清洗使本底降至规定范围。
1.3 标本溶血:溶血对红细胞和血小板影响最大,因为红细胞破坏,其计数值减少,而破坏的红细胞形成大小不等的碎片,分析仪将其识别为血小板,使血小板升高,故血细胞分析前应避免溶血。
1.4 小细胞对血小板计数影响:赵勇等[1]报道用血细胞分析仪进行血小板计数时,其结果易受红细胞体积的影响,小细胞数量越多,红细胞体积越大,影响越大,即血小板直方图降波向右延伸范围越大,这与血小板间接计数中红细胞和血小板的形态学及其量的改变一致。
避免方法是注意观察红细胞直方图的起点及血小板降波是否达到基底,否则,应及时做血涂片观察或用显微镜进行直接计数。
1.5 药物影响:有些药物可以影响血小板的计数。
钱敏等[2]报道患者输用脂肪乳后影响血小板计数,认为脂肪乳剂中的脂肪乳颗粒直径和患者血小板相近,导致输入脂肪乳的患者血小板会假性增高,并建议患者输用脂肪乳后如需检测血小板最好在5~6h以后,如出现血小板过高时应随时和临床联系,最后经血片观察方可报出结果。
1.6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DIC患者的血小板计数仪器法与手工法结果有很大差异,仪器法计数明显高于手工法,这是由于病人血管内溶血产生的红细胞碎片对仪器法计数血小板所造成的正向干扰引起的。
血小板计数假性减少原因分析及其对策赵卫华发表时间:2018-12-03T10:51:17.083Z 来源:《中国误诊学杂志》2018年第28期作者:赵卫华[导读] 血细胞分析仪使用中会因为较多因素引起血小板计数假性减少,实际检测中需要重视上述相关因素的影响。
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检验科天津市 300150摘要:目的:总结血小板计数假性减少原因,从而采取管理对策。
方法:本研究时间在2016.4-2018.4,研究对象为80例血小板计数假性减少患者,回顾分析血小板计数假性减少原因,根据分析的原因采取管理对策。
结果:80例血小板计数假性减少原因为:乙二胺四乙酸引起的45例,冷凝集引起6例,大血小板引起24例,白细胞周围卫星现象2例,原因不明3例。
枸缘酸钠抗凝剂仪器法与手工计数方法在检测结果方面无统计学意义,而采用乙二胺四乙酸二钾抗凝剂则存在血小板计数假性减少,与上述检测结果相比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血细胞分析仪使用中会因为较多因素引起血小板计数假性减少,实际检测中需要重视上述相关因素的影响。
关键词:血小板计数;假性减少;原因分析;应用对策血液分析仪在实际应用中因具有操作简单、重复性好、工作效率高以及检测简单等优势,在临床生化分析检验中得到广泛应用。
随着血液分析仪的使用,临床文献报道指出血液分析仪在使用中存在血小板计数假性减少问题,影响到实际检测结果的可靠性[1]。
为明确血小板计数假性减少原因,进而为血液分析仪应用中血小板计数假性减少预防提供依据。
本文结合笔者整理的2016.4-2018.4期间收治的80例血小板计数假性减少患者,对其原因以及应用情况进行分析。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本研究时间在2016.4-2018.4,研究对象为80例血小板计数假性减少患者,所有患者使用血液分析仪实施检查。
其中男性44例+女性36例。
年龄:24—75岁、平均年龄(48.65±5.48)年;所有患者使用血液分析仪检查期间,血小板值明显降低,不足50×109/L。
血细胞分析仪计数血小板误差原因分析随着全细胞分析仪的广泛应用,手工计数法已逐渐被替代。
由于血小板体积小,易聚集,检测时受影响因素较多,出现误差的几率较大,因此当血小板计数过高、过低或与临床不符时应当涂片镜检观察,并用手工法进行校正。
经过日常工作的观察分析,现综述原因如下。
血小板假性减低的因素采血不顺利:此种情况多发生在老人,儿童及体质较差的的患者身上,因采血不顺引起组织损伤,凝血因子混入血标本造成血小板集聚[1],产生微小的目测不到的凝块。
这是引起血小板假性减低最常见的原因。
这些标本涂片镜检时可见大量的血小板凝聚成团。
标本放置时间:用EDTAK2作为抗凝剂已被国际血液学标本委员会认定并广泛应用。
EDTAK2会使血小板形态发生变化,其外膜形成微小管。
游离端向外伸展形成伪足,这些伪足缠绕在一起形成血小板可逆聚集体若在。
此时测定血小板会假性减低,直方图呈锯齿状异常。
但随着时间延长可逆性聚集体会破坏[2]。
因此采取室温放置30分钟可以避免这种情况的血小板假性减少[3]。
血小板EDTA依赖性聚集:一些患者血标本与EDTA抗凝剂混合后其血小板会发生EDTA依赖性聚集,有报道认为血小板EDTA依赖性聚集与血小板表面抗原(IGA、TGG、IGM)的自身抗体以及患者血清中抗心磷脂抗体有关由于全细胞分析仪对凝集体的结构不能识别,一些血小板未被计数导致血小板假性减低[4],这种凝集可见血小板直方图异常,涂片镜检可见大量血小板凝集成团。
巨大血小板导致血小板计数假性降低:病人由于某些疾病血小板体积较大,超出了血细胞分析仪测定血小板的阈值,使血小板计数假性降低。
在此种情况可见血小板直方图底部分布较宽,MPV值较高。
血涂片瑞氏染色后可见血小板体积较大。
血小板卫星现象:血小板卫星现象是指EDTA抗凝血中血小板黏附于白细胞周围,这是由于白细胞表面的IGG或FC片断与血小板表面的GPⅡB/ⅢA结合所致。
由于一些血小板黏附于白细胞上,细胞分析仪计数血小板时未被计入导致血小板假性减少[5]。
假性血小板减少及原因分析摘要:目的:探讨假性血小板减少的相关因素,为提高测定结果的准确度提供参考。
方法:抽取同一患者当天静脉血,分别采用乙二胺四乙酸二钾(ethylenediaminetetraacetic acid-k2,edta-k2)抗凝,枸橼酸钠抗凝,edta-k2抗凝后转为枸橼酸钠抗凝处理的血液样本,三种方法处理后的血样均采用三分类和五分类法进行血小板测定,此外三种处理方法的血样均推血涂片,染色后置光学显微镜下观察血小板聚集情况。
查阅相关文献结合此次实验结果分析引起测定结果差异的可能原因。
结果:由于edta-k2导致血小板的聚集,使得依赖性假性血小板减少;经枸橼酸钠抗凝处理后,未见血小板聚集及假性血小板减少现象;自动化血细胞分析仪误将聚集的血小板判读为白细胞而使得白细胞假性增加。
结论:edta-k2抗凝可能会引起血小板聚集与血小板假性减少,对于此类情况应采取手工计数和涂片复检法进行复测,以保证结果的准确性及避免误诊。
关键词:edta 枸橼酸钠抗凝假性血小板减少血小板聚集doi:10.3969/j.issn.1671-8801.2013.07.223【中图分类号】r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3)07-0202-02血小板在人体内具有维护血管内皮完整性和粘附、聚集、释放、促凝及血块收缩等重要功能,对血小板进行检测已成为入院后的常规检查项目,对于诊断多种疾病有重要作用。
目前各大医院常用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对血小板进行测定,依据电阻抗或光散射原理推断血细胞的大小与数量,但有时血小板会以聚集状态存在,仪器误读为其它血细胞,最终出现血小板计数减少的假象,即假性血小板减少,故分析血小板假性减少的原因及应对策略就显得非常重要。
本文就工作中出现的1例血小板假性减少现象进行报道并对相关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
2013年1月15日来我院内科就诊的73岁女性患者,在体检中心抽取该患者的静脉血,进行血细胞分析。
全自动血液分析仪测定血小板计数假性减少的原因及对策岳晓蓉;岳朝娥;李亚芳;黄亚梅【期刊名称】《遵义医学院学报》【年(卷),期】2009(32)5【摘要】目的分析全自动血液分析仪测定血小板计数假性减少的原因及对策.方法将全自动血液分析仪测定血小板计数减少的346例样本,分为血小板数(80~100)×109/L组,(60~80)×109/L组,(40~60)×109/L组,(20~40)×109/L组,<20×109/L组.以手工法分别计数血小板数,并进行配对t检验.结果血小板计数为(80~100)×109/L组,(60~80)9/L组,共150例,全自动血液分析计数法、手工法二种方法无显著差异(P>0.05);血小板计数为(40~60)×109/L组,(20~40)×109/L组,<20×109/L组,其中87%117例二种方法有极显著差异(P<0.01),仪器法计数结果明显低于手工计数法,13%25例二种方法无显著差异(P>0.01).结论EDTA盐抗凝静脉血、仪器法测定血小板数,计数偏低、特别是<60×109/L时,需用手工法计数加以复核,并观察血小板质和量的变化,当仪器法与手工法结果悬殊特别大时,应考虑为假性血小板减少.【总页数】2页(P485-486)【作者】岳晓蓉;岳朝娥;李亚芳;黄亚梅【作者单位】贵阳中医学院一附属医院,检验科,贵州,贵阳,550002;花溪区中医院,贵州,贵阳,550025;贵阳中医学院一附属医院,检验科,贵州,贵阳,550002;贵阳中医学院一附属医院,检验科,贵州,贵阳,550002【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446.11+1【相关文献】1.相差显微镜血小板计数法对血液分析仪测定"血小板计数减少"结果的复核作用[J], 巩惠芸;顾晓菁2.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假性血小板减少的原因及处理方法 [J], 杨巧赟n;陈远东;陈冬芸;钟羡3.96例血细胞分析仪检测血小板计数假性减少原因分析与纠正 [J], 孙育4.47例血细胞分析仪血小板计数假性减少原因分析 [J], 刘甲辰;赵娇;孙岚;冯子建5.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假性血小板减少的原因及处理方法 [J], 杨巧赟; 陈远东; 陈冬芸; 钟羡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血细胞分析仪计数血小板假性减少原因分析
摘要】目的总结血细胞分析仪计数假性血小板减少因素和解决办法。
方法重新抽静脉血分别用EDTA-K2和EDTA-K2#NaF抗凝, 1 h后用BC-5500全自动血细胞分
析仪检测, 2次仪器检测值与人工显微镜计数值进行比较。
结果用仪器检测全血
模式、预稀释模式和手工法比较,三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
结论抽血不当和EDTA依赖性凝集是造成假性血小板减少的主要因素, EDTA依赖性凝集患者
需用EDTA-K2#NaF抗凝血检测;有大血小板和小血小板干扰检测时,必须手工显
微镜计数,同时还应加强血片的复检。
【关键词】血细胞分析仪血小板计数假性减少
【中图分类号】R44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
编号】2095-1752(2014)03-0192-01
随着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在医院临床实验室广泛使用,使血小板的检测常规的
检测方法。
但由于受到采血等原因的影响,出现和造成血小板假性减少,造成错
误的临床经验结果的出现,现将引起血小板假性减少的原因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收集2011年5月~2012年5月,我院住院患者血液分析中的
标本共1558例。
采集患者静脉全血、血涂片复查。
凡人为差错、标本放置时间、仪器故障等因素所致均不计入在内。
1.2 仪器和仪剂深圳迈瑞BC-5500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严格按照操作规程,每
日用前在全血模式下测试,结果在质控范围内才能进行样本测试。
同时采用日本Olympus CX41型双目显微镜。
校准物、质控物、溶血剂由深圳迈瑞公司提供,均在有效期内使用。
1.3 检测方法
(1)全血模式计数PLT。
(2)预稀释模式下计数PLT。
(3) 血涂片复核。
1.4 统计学处理以显微镜计数法为血小板计数的标准,结合血涂片情况,以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血小板真性减少用仪器检测全血模式、预稀释模式和手工法比较测定结果较
一致的共1448例,三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
3 血小板假性减少的原因
3.1 临床采血不当
在护士临床采血中,特别是高龄老年患者和低龄儿童患者,在采血时难以做
到一针见血,造成抽血时间延长,从而导致血管破坏处水肿及皮下出血。
因组织
损伤后组织因子浸入血标本中,产生肉眼看不见的小凝块,造成血小板减少。
3.2 抗凝剂与血液的比例使用不当
当血液比例过高时,由于抗凝剂相对不足,血浆中出现微血块的可能性增加,微凝块可能堵塞仪器,造成血小板的数量减少。
如果血少,抗凝剂的浓度增高,血
细胞会肿胀崩解,产生正常血小板大小的碎片,从而无法得出正确的检测结果。
3.3 标本存放时间过短
EDTA-K2作抗凝剂时,会使血小板形态发生变化,其外膜形成的微小血管游离端
向外伸展,从而在血小板周围形成丝状伪足,数个这样的血小板伪足相互缠绕,形成
血小板可逆聚集体,使血小板数结果偏低。
随着时间延长,EDTA能使血小板由盘
状变为球状,血小板伪足回缩到胞质内,相互缠绕的血小板逐渐离散[1]。
因此采血
30min后进行血细胞分析可提高结果的准确性[2],从而避免血小板假性减少的发生。
3.4 血小板的体积偏大
一般血细胞分析仪计数血小板阈值在230fl,血小板体积大于30fl时,超过仪器
计数血小板阈值,不被纳入血小板计数范围,被误认为是小红细胞,从而使血小板计
数结果偏低[3]。
3.5 EDTA依赖性血小板假性减少
EDTA依赖性血小板假性减少症,在临床的发病率约为0.09%~0.21%[4]。
此
疾病为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此类患者中有很大比例血清免疫球蛋白升高,出现
抗血小板自身抗体,多见于肿瘤、心脏病、肝病等的患者中。
氟化钠对EDTA依
赖性血小板聚集有很好的抑制作用。
枸橼酸钠抗凝剂也可抽血后马上测血小板,
时间越长,结果越低。
4 讨论
血小板假性凝集的主要原因是采血不当和EDTA依赖。
由于临床采血不当而
引起的血小板减少,则应加强临床护士采血的责任制管理,同时加强临床护士采
血专业技能培训,让临床护士了解检验结果的准确性与实验前标本采集的密切关系,加强临床采血制度建设和规范化和标准化操作。
参考文献
[1] 丛玉隆.当代血液分析技术与临床[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7:34.
[2] 马文新,林其燧.血小板微粒子及其检测方法研究进展[J].中华检验医学杂志,2002,25(1):55.
[3] 赵红燕.血细胞分析仪测定血小板计数结果的分析[J].上海医学检验杂志,1998,13(2):127.
[4] 涂传清,吴建曾,赵锦,等.EDTA依赖性假性血小板减少症1例[J].临床血
液学杂志,2006,(4):246-2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