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细胞治疗脑出血的最新进展报告
- 格式:docx
- 大小:21.85 KB
- 文档页数:7
人类干细胞研究的新进展与治疗应用自从2006年以来,人类干细胞研究已经经历了快速发展的阶段,技术不断创新,且越来越多的研究结果为干细胞治疗应用打开了更广阔的前景。
以下文章旨在介绍人类干细胞研究的新进展和治疗应用。
干细胞种类和发现过程干细胞是指能够分化成多种功能细胞且具有自我更新能力的细胞。
干细胞种类包括胚胎干细胞、诱导性多能性干细胞、骨髓干细胞等。
其中,胚胎干细胞是最早被发现的一种干细胞,来自已受精的胚胎,具有最为广泛的分化潜能,可以分化成所有种类的细胞。
而人类体内的骨髓干细胞,也是广泛应用于治疗的一类干细胞。
干细胞研究的新进展随着科技的不断创新,人类干细胞研究也在不断推进。
近年来,各种新技术正在开发和优化,以最大程度地利用干细胞的潜能。
基因编辑技术聚合酶链反应和基因编辑技术是新的干细胞研究的前沿研究领域。
基因编辑技术可以帮助科学家在干细胞中删减或添加基因,以促进细胞分化和生长。
这种技术的应用范围尚在探索中,但有望在治疗一些遗传性疾病方面取得突破。
人工合成种植技术近年来许多研究也在针对人类干细胞培养的技术上进行了改进。
一些研究者正试图开发出人工合成手段来创造适宜干细胞生长环境的方法,如支架和多孔微环境。
这种基于开发干细胞生长坏境的研究,提高了对体外培养干细胞的质量和数量控制能力,并为干细胞治疗应用提供了更广泛的可能性。
新型药物开发干细胞研究在药物开发方面的应用正在迅猛发展,许多研究有望利用干细胞来开发新的治疗药物,针对一些慢性病的治疗也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
例如,利用干细胞可以针对某些遗传性消化道疾病进行治疗。
治疗应用前景和挑战干细胞在医学中的应用前景广阔,目前已经应用于治疗多种无法治愈的疾病,如心血管疾病、神经退行性疾病和肿瘤。
近几年,一些非正式的疗法例如自体细胞移植已经在临床中得到了验证。
然而,未来还需要解决诸多挑战,例如干细胞使用的安全问题、培养及其生长产量的限制以及严格的法规和道德问题。
此外,干细胞在不同种族、性别、年龄之间的效果还需要更多的临床研究来确定。
干细胞治疗及其应用前景干细胞是一类具有自我更新和分化能力的细胞,它们能够分化成各种细胞,包括神经元、肌肉细胞、心脏细胞等,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干细胞治疗是一种新的治疗方式,可以用于替换损伤的组织和细胞,修复病理状态。
在过去几年中,干细胞治疗已经在许多疾病的治疗中得到了应用,并且显示出了很大的潜力。
本文将介绍干细胞治疗的原理、应用现状及其发展前景。
一、干细胞治疗的原理干细胞治疗通过植入患者体内的干细胞,来修复身体受损的组织和器官。
干细胞可以分化成各种细胞,包括心肌细胞、神经细胞、肝细胞等。
将经过激活的干细胞传输到患者体内,这些细胞可以在患者体内生成所需的新细胞,来修复受损的组织和器官,以此实现治疗的目的。
干细胞治疗的原理为:干细胞能够分化成所需的各种细胞类型,使患者重新获得受损的组织和器官。
干细胞具有自我更新的能力,且可与外界刺激进行交互,因此它们能够持续分化生成所需的细胞类型,以此帮助修复受损的组织和器官,或生成新的细胞用于补充身体消耗的细胞。
二、干细胞治疗的应用现状干细胞治疗目前已经在多种疾病治疗中得到了应用,例如:骨髓移植、心脏和肝脏病、新型冠状病毒感染(COVID-19)等。
干细胞治疗也可用于治疗疾病的模拟体外模型(例如肿瘤模型)。
1、骨髓移植干细胞治疗被广泛地应用于治疗白血病、淋巴瘤等疾病。
在骨髓移植过程中,患者的自身免疫系统被删除,然后植入捐献者的骨髓干细胞,用于治疗白血病、淋巴瘤等血液疾病。
干细胞通过自我更新能力,可持续生成所需的新细胞来重新构建患者体内的免疫系统,从而治疗疾病。
2、心脏和肝脏病干细胞治疗已经应用于许多心脏和肝脏疾病的治疗,例如,干细胞注入可以促进心肌细胞的再生,提高心脏肌肉的收缩,增强心脏功能。
干细胞治疗也可用于治疗肝脏病,例如肝硬化和肝衰竭等。
三、干细胞治疗的发展前景随着技术的进步,干细胞治疗将在未来的临床应用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目前,一些细胞治疗药物已经在临床上成功的开发出来。
脑出血治疗新进展
脑出血是指脑内血管破裂出血,导致脑组织损伤的一种疾病。
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发展,脑出血的治疗也取得了一些新的进展,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血栓溶解剂治疗:血栓溶解剂是一种可以溶解血栓的药物,可以用于脑出血的治疗。
近年来,一些研究表明,在脑出血早期使用血栓溶解剂可以改善患者的预后,减少死亡率和残疾率。
外科治疗:对于一些较大的脑出血,外科手术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
例如,通过开颅手术将出血的血块清除,减轻压力,防止脑水肿等。
同时,还可以通过外科手术治疗脑血管畸形等基础疾病,预防脑出血的再次发生。
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治疗: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是一种可以调节血管张力的药物,可以用于脑出血的治疗。
一些研究表明,通过使用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可以减少脑出血后的炎症反应和脑损伤。
中草药治疗:中草药治疗在脑出血的康复治疗中也有应用,可以起到一定的辅助作用。
例如,黄芪、人参等中药可以调节免疫系统,促进血管修复和神经再生。
需要注意的是,脑出血的治疗需要根据患者具体情况进行个体化治疗,不同的治疗方法需要医生进行综合评估和选择。
同时,一些新型治疗方法的安全性和有效性还需进行更多的
研究和验证。
干细胞技术的研究热点领域与最新进展1.神经退行性疾病治疗:神经退行性疾病如帕金森病、阿尔茨海默病和脊髓损伤等一直是医学界的难题。
然而,干细胞技术为这些疾病的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
最新研究表明,通过将干细胞转化为特定的神经细胞类型,可以在动物模型中实现神经退行性疾病的修复,并且在临床试验中也取得了一些进展。
2.心脏病治疗:心脏病是目前全球范围内的主要死因之一、传统的治疗方法,如药物和手术治疗,只能缓解症状,而不能修复心脏的受损部分。
然而,近年来的研究表明,通过将干细胞注入患者的心脏组织中,可以促进心肌细胞的再生和修复,从而提高患者的心脏功能。
3.癌症治疗:干细胞技术在癌症治疗方面也有着重要的应用。
研究人员发现,癌症干细胞是肿瘤生长和转移的关键因素。
因此,通过干细胞的研究,可以理解肿瘤的发生机制,并发展新的靶向治疗方法。
最新的研究进展包括使用干细胞修复癌症治疗中引起的组织损伤,以及利用干细胞进行肿瘤的药物筛选。
4.组织工程:干细胞技术在组织工程领域也有巨大的应用前景。
研究人员开发出了一种新的方法,利用干细胞来生产各种组织和器官,如皮肤、肌肉和器官血管等。
这种方法不仅可以为整形外科和器官移植提供新的选择,还可以用于替代受损组织的修复和再生。
5.基因治疗:基因治疗是一种利用基因工程技术来修复或代替异常基因的治疗方法。
干细胞技术可以用来生产大量的健康细胞,并用于基因治疗中。
最新的研究进展包括使用干细胞来修复遗传性疾病,如囊性纤维化和血友病等。
总结起来,干细胞技术在神经退行性疾病治疗、心脏病治疗、癌症治疗、组织工程和基因治疗等领域都有着重要的应用。
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我们相信干细胞技术将会为人类的健康和医学领域带来更多的突破和进展。
干细胞医学前沿研究进展干细胞医学是一门前沿的研究领域,其迅速发展引起了广泛的关注。
干细胞具有自我复制和分化为多种功能细胞的潜能,被视为治疗各种疾病和损伤的理想细胞源。
在过去的几十年中,人们取得了许多重要的研究成果,为干细胞医学的应用带来了新的希望。
首先,干细胞的来源非常广泛,包括胚胎干细胞和成体干细胞。
胚胎干细胞具有天然的多向分化能力,可以分化为各种器官和组织的细胞。
虽然胚胎干细胞的研究受到了伦理和法律的限制,但仍然为人们提供了一个重要的研究平台。
成体干细胞存在于成年人的各种组织中,可以自我更新并分化为特定类型的细胞。
例如,造血干细胞可以分化为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用于治疗血液疾病。
近年来,科学家们还发现了许多其他类型的成体干细胞,如皮肤干细胞、肌肉干细胞和神经干细胞等,为各种疾病的治疗提供了新的途径。
其次,干细胞在心脏病、神经系统疾病和创伤等方面的应用潜力巨大。
心脏病是全球范围内的首要死因之一,而干细胞能够修复受损的心肌组织,重建心脏功能。
科学家们已经成功地使用干细胞治疗了许多实验动物模型中的心脏病,并且临床试验也取得了一些积极的结果。
神经系统疾病,如阿尔茨海默病和帕金森病,通常由于神经细胞的损害而引起。
利用干细胞可以生产大量的健康神经细胞,这将有助于治疗这些疾病。
此外,干细胞还可以用于修复创伤,如骨折和皮肤烧伤。
干细胞治疗的潜力为患者提供了更多的治疗选择,增加了康复的机会。
然而,干细胞医学仍面临着一些挑战。
首先,胚胎干细胞的获取和使用受到了伦理和道德的争议。
由于胚胎干细胞的提取通常需要破坏胚胎,因此与宗教和伦理观点存在冲突。
其次,干细胞在体内分化和定位的机制尚不完全清楚。
在病理条件下,分化后的干细胞可能会产生异常细胞或肿瘤,这对治疗的效果和安全性提出了挑战。
此外,干细胞的培养和扩增技术仍然不成熟,限制了其大规模应用的可能性。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科学家们正在不断努力进行研究和创新。
一方面,他们致力于寻找更好的成体干细胞来源,以减少对胚胎干细胞的依赖。
干细胞移植修复神经系统的最新进展近年来,干细胞移植在修复神经系统方面取得了显著的进展。
干细胞是一类具有自我复制和分化为多种细胞类型能力的细胞,可以从胚胎、成人组织或实验室中培养出来。
这些干细胞具有重塑和恢复损伤神经系统的巨大潜力。
本文旨在介绍干细胞移植修复神经系统的最新进展。
干细胞移植在修复神经系统中具有多种应用。
其中,对于中枢神经系统(CNS)的损伤,干细胞移植被广泛研究和应用。
例如,对于脊髓损伤的治疗,研究人员已经开始研究使用胚胎干细胞(ESCs)和诱导多能干细胞(iPSCs)来替代受损的神经组织,以重建功能性的神经连接。
在动物实验中,这些干细胞移植已经显示出恢复运动功能和感觉功能的潜力。
此外,移植神经前体细胞或多能神经干细胞(NSCs)也被用于脑卒中、帕金森病和多发性硬化症等神经系统疾病的治疗。
除了CNS的应用外,干细胞移植在周围神经系统(PNS)的损伤修复中也显示出巨大的潜力。
PNS损伤的常见原因包括创伤、手术和炎症。
传统上,这些损伤的治疗方法往往难以实现完全的功能修复。
然而,干细胞移植通过促进神经再生和重新连接,为PNS损伤的修复提供了新的机会。
一项研究发现,植入来源于骨髓干细胞的干细胞,可以增加神经再生和功能恢复。
此外,使用干细胞来源的神经养护因子如神经营养因子(NT)也被研究用于PNS损伤修复,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尽管干细胞移植在神经系统修复中显示出巨大的潜力,但是仍然存在一些挑战和限制。
首先,移植物的适应性和成熟度是一个关键问题。
干细胞经常需要在实验室中培养和分化,以获得需要的细胞类型。
然而,在移植后,这些细胞是否能够适应宿主环境并完成功能成熟仍然是一个未解之谜。
其次,移植后的免疫排斥反应也需要解决。
由于干细胞源于捐献者或自体,移植后的免疫排斥反应可能会导致移植物的损坏或失败。
因此,开发相应的免疫抑制策略是至关重要的。
此外,干细胞的来源和获取也是一个问题。
胚胎干细胞的使用受到道德和伦理的争议,而成年干细胞和诱导多能干细胞存在获取和分化的难度。
干细胞移植治疗颅脑损伤的新进展【摘要】近年来干细胞的发现为颅脑损伤的治疗打开了新的治疗方法,其中神经干细胞在特定环境和因子的诱导下能定向分化成不同的神经细胞类型,为脑损伤修复及神经性疾病的治疗提供了新的途径;另外骨髓间质干细胞具有多胚层方向分化能力,取材方便、体外扩增相对容易以及无伦理法律限制等方面的优势,使得治疗脑损伤成为研究热点。
【关键词】干细胞移植;颅脑损伤;进展【中国分类号】r651.1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44-5511(2011)11-0493-02过去我们对颅脑损伤的治疗手段和方法非常的单一,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我们对颅脑损伤的救治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但对颅脑损伤后导致脑细胞死亡和脑水肿及脑损伤后产生的炎性介质和带电自由基的积蓄以及局部微循环障碍致神经细胞失去营养支持引起脑组织受损的治疗任缺乏有效地治疗手段。
近年来干细胞的发现为颅脑损伤的治疗打开了新的治疗方法,使得治疗脑损伤成为研究热点。
本文就干细胞在中枢神经系统移植中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1神经干细胞移植治疗颅脑损伤1.1神经干细胞的概念和特性:神经干细胞(neural stem cell,nsc)是神经系统中未成熟的前体细胞,[1]具有多向分化潜能和自我更新、复制的能力,能够向神经元、星形胶质细胞、少突胶质细胞等细胞分化。
1989年ander son等通过实验首先证实它的存在,并首先提出了神经干细胞概念。
[2, 3]nscs具有以下特点:(1)自我维持和自我更新能力;(2)增殖分裂能力,并足以提供大量脑组织细胞;(3)自我更新和分化潜:能可以维持相当长时间,对损伤和疾病具有终生反应能力;(4)多向分化潜能,可以分化为神经元细胞、星形胶质细胞、少突胶质细胞;(5)有一定的迁移能力,能到达损伤或疾病部位并产生新的细胞。
1.2神经干细胞对脑出血的保护作用:[4]jeong等进行了静脉移植人类神经干细胞治疗大鼠脑出血模型的实验。
干细胞的研究进展及其临床应用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人类对于生命本质认识的深入,干细胞技术成为了新一代医学研究领域的热点。
自从1998年人类干细胞的发现以来,干细胞技术一直在不断探索中发展壮大,将为人类健康事业带来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
本文将从干细胞技术的研究现状、应用领域以及最新研究进展等方面进行阐述。
一、干细胞技术的研究现状1. 干细胞的分类干细胞是指具有自我更新和分化为多种细胞类型的能力。
按其来源可以分为胚胎干细胞和成体干细胞。
胚胎干细胞是来源于早期胚胎的万能干细胞,可以分化为各种人体组织细胞;成体干细胞是存在于人体各种成体组织中,如骨髓、脂肪、神经等,可以分化为该组织所需的特定类型细胞。
2. 干细胞的特性干细胞具有两个基本特性:自我更新和分化潜能。
自我更新能力使得干细胞可以不断进行细胞分裂,同时维持其细胞状态的稳定性。
而干细胞的分化潜能则意味着它们可以分化为多个不同类型的细胞,这使得干细胞成为修复和再生组织的优秀候选细胞源。
3. 干细胞的研究进展自从1998年人类第一次成功从胚胎中分离出干细胞以来,干细胞技术一直在快速发展。
目前,科学家已经成功地将干细胞转化为心肌细胞、神经细胞、肝细胞等多种类型细胞,并且通过移植这些细胞,成功地修复了一些疾病组织。
二、干细胞技术的应用领域干细胞技术的应用领域十分广泛,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治疗退行性疾病干细胞可以分化为多个类型的细胞,这使得它们可以作为一种新型的、可再生的治疗方法,为退行性疾病的治疗带来了新的希望,如帕金森病、阿尔茨海默病等。
2. 细胞移植治疗干细胞可以用于组织的修复和再生,包括疾病的诊断和治疗、细胞移植等方面。
干细胞移植治疗已被用于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严重皮肤炎症等皮肤疾病。
3. 新药研发干细胞是一种很好的模型,可以用于测试新药的安全性、有效性和毒性。
干细胞技术已经成为新一代药物研发的重要手段。
三、干细胞技术的最新研究进展1. 制备人工合成血管目前,很多心血管疾病病人已经不能接受传统治疗方法。
神经干细胞移植治疗的新进展从人类身体的角度来看,神经元是最为复杂的细胞类型之一,直接控制着我们的思维、感知和行动。
因此,当神经元受到损伤或失去时,很难从其他组织、器官中寻找替代品来取代它们的功能。
长期以来,针对神经元损伤和退化性疾病的治疗手段非常有限,往往只能通过止痛等措施来缓解病痛。
但是,近年来,神经干细胞移植治疗被认为是一种具有极大潜力的新治疗手段,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恢复失去的神经细胞,并有助于治疗像帕金森病、脊髓损伤等疾病。
下面将详细介绍神经干细胞移植治疗的新进展。
1. 神经干细胞移植治疗的优势神经干细胞是一种早期的、未分化的细胞类型,具有自我复制和分化成大多数类型神经元的潜力。
神经干细胞的移植可以通过产生新生神经细胞来恢复由于各种原因造成的神经细胞损伤或缺失。
和传统的药物或外科治疗方式不同的是,神经干细胞移植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修复受损的组织,从而持久地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此外,神经干细胞可以从多种来源获得,包括自体来源、同种异体来源、胚胎来源等。
自体来源的神经干细胞是从患者自身的身体组织中提取的,这样可以避免免疫排异反应,从而减少术后的不良反应和并发症。
而同种异体来源的神经干细胞则可以从献血者或尸体中获得,这种来源的神经干细胞可以在大范围内利用,从而更好地满足治疗需求。
2. 神经干细胞移植的治疗目标和适用范围神经干细胞移植最主要的治疗目标是恢复患者受损的神经细胞。
在这个方面,神经干细胞可以分化为多种神经元类型,并且可以自主移行到受损部位并产生功能性神经元。
除此之外,神经干细胞移植还可以促进神经的再生和修复,从而最大限度地缓解受损的神经模型和组织。
这种治疗方法在帕金森病、脊髓损伤、脑损伤和神经退行性疾病等方面具有很大的应用前景和潜力。
3. 神经干细胞移植在治疗帕金森病中的应用帕金森病是一种常见的神经退行性疾病,其原因是大量的脑细胞死亡、丧失功能。
目前,外科切断神经束的方法是治疗帕金森病的主要手段,但是这种手术风险高且难以完全恢复病变。
干细胞治疗的现状与未来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干细胞治疗成为了一种备受关注的新型医疗手段。
早在20世纪40年代,人们就已经开始研究干细胞的应用,但直到近年来,随着干细胞研究领域的不断深入和扩展,干细胞治疗才逐渐成为了一种重要的治疗手段。
干细胞,即具有自我复制和分化能力的细胞,在人体中存在于不同器官和组织中,具有极强的再生能力,因此成为了医学领域非常重要的研究对象。
干细胞治疗依靠干细胞在细胞水平上进行修复与再生作用,因此可以用于治疗多种疾病,包括癌症、心脏病、糖尿病、神经退行性疾病等。
其中最为成功的应用是造血干细胞移植。
造血干细胞移植是将来自患者或供体的干细胞移植到患者体内,以修复或替代受损的组织细胞,从而达到治疗目的。
目前,造血干细胞移植被广泛应用于治疗白血病、淋巴瘤、骨髓衰竭等血液系统疾病。
此外,在肝脏、心脏、肺、肾等器官损伤修复上,也已经进行了相关研究。
尽管干细胞治疗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同时也面临着一些问题。
譬如,干细胞来源的限制和优劣性,干细胞扩增及分化的难度以及成本问题。
此外,干细胞在分化过程中可能存在肿瘤形成等潜在风险。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和推进干细胞治疗应用,科学家们正在进行着不断的研究。
一方面,针对干细胞来源的局限性,科学家们正在研究如何开发更为有效的干细胞来源,例如诱导多能干细胞(iPS)技术。
iPS技术可以将成年人的其他细胞通过特定的基因组合使其重新回到多能状态,并能分化成各种细胞类型,如造血干细胞、心肌细胞等。
此外,研究人员正在探索干细胞分化的机制以及调控因子,以期实现有效器官修复。
另一方面,针对干细胞扩增分化的难度和成本问题,科学家们正在探索开发更为先进的技术和方法。
比如,组织重构技术、三维打印技术等,这些技术可以更加精准地制备不同的组织和器官。
同时,一些机构也开始开展干细胞临床试验,以进一步证明其治疗效果。
总的来说,干细胞治疗在未来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虽然目前仍存在着一些问题和挑战,但科学家们正在不懈努力,希望在不久的将来,干细胞治疗能够成为一种更为广泛的医疗手段,为人们提供更为有效的治疗和康复方案。
干细胞治疗技术的应用前景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干细胞治疗技术已经成为了医学界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
干细胞治疗技术可以通过将干细胞注入患者体内,让其分化成需要的细胞,从而修复患者身体的损伤或治疗疾病。
干细胞治疗技术在医学界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本文将从多个维度探讨干细胞疗法的发展趋势。
一、基础医学研究干细胞治疗技术最早源于对干细胞基础研究的探索。
科学家们已经深入研究了干细胞的分化、生长、死亡、重编程等基本生命过程,积累了大量的基础数据,并且不断深化了对干细胞在生物体内发挥作用的理解。
此外,干细胞的生成、分化和命运决定等基本问题也被逐渐破解。
这些研究不仅为干细胞治疗的应用提供了科学证据,还为发明更先进的干细胞治疗工具和技术提供了支持。
二、基于干细胞的疾病治疗随着干细胞的治疗前景逐渐展现,越来越多的临床医生将干细胞作为一种新型疗法,尝试治疗目前常见的疾病。
干细胞治疗已经成功地用于治疗风湿性关节炎、白血病、脑出血、心肌梗塞、大面积烧伤等常见疾病,取得了很好的治疗效果。
而且,干细胞治疗的优势在于其高效的治疗特性,不仅在疾病治疗中表现出强大的作用,还潜在着许多其他潜在的应用领域。
三、干细胞受损修复受到创伤或病变的组织和器官,可以通过干细胞治疗技术得到功效的修复。
干细胞被分化成如神经元、胰岛素细胞等需要的细胞种类,助力患者受损组织和器官的再生。
此外,干细胞配合修复技术,对健康和能力的增强意义也尤为巨大。
经过数次初步研究,干细胞在神经系统、心肌、肌肉组织等器官的修复中具有的潜能受到了充分的展示。
四、个性化医疗个性化医疗是目前医学发展的重要方向,将个体的基因型和表型分析作为协助诊断和治疗的手段。
干细胞因其巨大的再生潜力,可以补充和复制人体在基因组层面上的一些特定的能力,基于特定干细胞的应用,用于特定人群的治疗,潜在的医学价值不容小视。
借助干细胞的研究,科学家们可以揭示啮齿类动物寿命延长的机制并尝试治愈一些难以解决的罕见和难以治愈的疾病。
脑出血临床研究进展脑出血是一种严重的神经系统疾病,具有高发病率、高致残率和高死亡率的特点,给患者家庭和社会带来了沉重的负担。
近年来,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进步,脑出血的临床研究取得了许多重要的进展,为改善患者的预后提供了新的希望。
一、脑出血的发病机制研究脑出血的发病机制复杂,涉及多种因素的相互作用。
目前认为,高血压是导致脑出血最常见的危险因素,长期高血压会导致脑小动脉壁发生玻璃样变性和纤维素样坏死,使血管壁变薄、脆性增加,在血压剧烈波动时容易破裂出血。
此外,脑淀粉样血管病、动脉瘤、动静脉畸形、抗凝或溶栓治疗等也可能导致脑出血的发生。
近年来,炎症反应在脑出血发病中的作用受到了广泛关注。
研究发现,脑出血后血肿周围会出现炎症细胞浸润和炎症因子释放,如白细胞介素-1β、肿瘤坏死因子α等,这些炎症反应会加重脑组织损伤。
同时,氧化应激、细胞凋亡、血脑屏障破坏等也在脑出血的病理生理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二、脑出血的诊断技术进展早期准确的诊断对于脑出血的治疗和预后至关重要。
传统的诊断方法主要依靠头颅 CT 检查,能够快速明确出血的部位、范围和出血量。
随着影像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磁共振成像(MRI)在脑出血的诊断中也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特别是磁敏感加权成像(SWI)技术,能够更敏感地检测出微量出血和微出血灶,对于评估脑出血的病因和预后具有重要意义。
此外,一些新的生物标志物也被发现有助于脑出血的诊断和预后判断。
例如,血清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S100B 蛋白等在脑出血后会明显升高,其水平与脑损伤的严重程度和预后密切相关。
三、脑出血的治疗进展1、内科治疗血压管理:控制血压是脑出血内科治疗的关键。
目前认为,对于收缩压在 150 220 mmHg 之间且无急性降压禁忌证的患者,将收缩压快速降至 140 mmHg 是安全有效的。
但对于收缩压大于 220 mmHg 的患者,应谨慎降压,避免血压下降过快导致脑灌注不足。
干细胞治疗研究进展干细胞是一个具有高度分化和再生能力的细胞,它能够分化成任何类型的细胞,并在体内进行修复和再生。
自干细胞被发现以来,它已经成为医学领域研究的热点之一。
许多科学家认为,利用干细胞技术进行治疗,将是医学史上的一个巨大的飞跃。
在过去的几年里,干细胞已经被应用到许多不同的领域,包括医学、生物工程和再生医学等领域。
这篇文章将介绍干细胞治疗研究的最新进展。
干细胞治疗的优势干细胞治疗是一种新型的生物技术,它可以在治疗过程中利用自体干细胞,使得患者的自身免疫系统对治疗的干细胞不产生排斥反应。
干细胞治疗具有以下优势:1. 有效性:干细胞能够繁殖成多种细胞类型,包括肌肉细胞、神经细胞、心脏细胞等,因此可以用于治疗多种疾病。
2. 安全性:自体干细胞的使用最大程度上减少了治疗过程中对患者的副作用,降低了外源干细胞对组织排斥的风险。
3. 可持续性:由于干细胞能够自我更新和再生,所以可以使治疗效果更加可持续。
干细胞治疗的应用领域干细胞治疗已经应用到许多领域,例如:1. 自闭症治疗:一项针对自闭症患者的干细胞治疗试验正在进行中。
在这项试验中,研究人员将用患者自身的脐血干细胞进行治疗,测试其对自闭症患者的有效性。
2. 关节炎治疗:最近的一项试验显示,干细胞治疗对于关节炎病患者具有显著的疗效。
干细胞治疗可以减轻关节炎病患者的疼痛和肿胀,并促进关节软骨的再生。
3. 心脏病治疗:过去几年中,许多干细胞研究已经集中于心脏病治疗。
一项通过注射干细胞来治疗心脏病的临床试验已经展开。
这项试验证实,干细胞治疗在改善心脏病患者的心功能和心肌缺血方面非常有效。
4. 神经系统疾病:干细胞可以分化为神经元,并进行神经损伤的修复和再生。
目前,干细胞治疗已经被用于治疗脑损伤、阿尔茨海默病和帕金森病等神经系统疾病。
干细胞治疗的未来随着干细胞治疗的研究不断深入,我们可以期待未来干细胞治疗将会有以下进展:1. 干细胞育种技术的发展:干细胞育种技术使得科学家们能够在实验室中通过干细胞育种制备出需要的细胞,从而使得干细胞治疗更加精准和有效。
干细胞治疗与再生医学成果总结近年来,干细胞治疗和再生医学在医学界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研究。
干细胞具有自我更新和分化成多种细胞类型的能力,因此被认为是一种具有巨大潜力的治疗手段。
通过干细胞治疗,我们可以修复受损组织、器官和神经系统,并为许多至今无法治愈的疾病提供希望。
本文将对干细胞治疗和再生医学的一些重要成果进行总结。
首先,干细胞治疗已经在许多领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在心脏病治疗方面,研究人员成功地将干细胞注射到心脏受损区域,促进了心肌细胞的再生和修复。
这些疗法已在临床试验中获得了积极的结果,为心脏病患者提供了新的治疗选择。
类似地,在神经退行性疾病治疗方面,干细胞治疗也取得了显著的进展。
例如,通过将干细胞转化为神经元,研究人员成功地治疗了帕金森病和阿尔茨海默病等神经退行性疾病,有效改善了患者的症状和生活质量。
其次,干细胞治疗在组织再生和损伤修复方面也呈现出巨大的应用潜力。
干细胞可以分化成各种类型的组织细胞,并且能够促进损伤组织的生长和修复。
例如,在骨折治疗中,研究人员发现通过注射干细胞可以刺激骨细胞的生长和骨组织的再生,加速骨折的愈合过程。
此外,在器官移植方面,干细胞治疗也为解决器官短缺问题提供了新的途径。
研究人员正在致力于用干细胞培育人工器官,以满足日益增长的器官需求。
此外,干细胞治疗还在美容领域展现了巨大的潜力。
通过干细胞的再生和修复功能,研究人员已经成功地开发出多种干细胞美容疗法。
例如,通过注射干细胞可以促进皮肤细胞的再生,改善皮肤质量和外观。
此外,干细胞还可以用于乳房重建、面部整容等美容手术中,为人们提供了全新的美容解决方案。
然而,随着干细胞治疗的迅速发展,也引发了一些伦理和安全问题。
使用干细胞的治疗方法需要严格的监管和规范,以确保其安全性和有效性。
此外,干细胞的获取和使用也需要考虑伦理道德问题,如细胞捐赠和知情同意等。
在未来,对干细胞治疗进行进一步的科学研究和临床实践是至关重要的。
综上所述,干细胞治疗和再生医学在医学界取得了许多重要的成果。
干细胞临床研究治疗资料干细胞治疗适应症:1、干细胞移植治疗神经系统疾病如:脑瘫、脊髓损伤、运动神经元病、帕金森病、脑出血、脑梗塞后遗症、脑外伤后遗症等;2、干细胞移植治疗免疫系统疾病如:糖尿病、皮肌炎、肌无力、血管病变、硬化病、白血病等;3、干细胞移植治疗其他疾病:如肝病、肝硬化、股骨头坏死等;干细胞功能作用:重建系统利用造血干细胞移植既可重建造血系统;又可重建免疫系统重建系统;目前是白血病、淋巴瘤、再生障碍性贫血等恶性和非恶性血液病以及部分免疫系统缺陷疾病的一种成熟常规的治疗手段..细胞替代治疗利用间充质干细胞、心肌干细胞等成体干细胞、iPS细胞进行神经系统疾病、心脏疾病、糖尿病、肝病等疾病治疗;技术尚未成熟;干细胞移柱时间、细胞数量以及移植后长期安全性仍需探索..组织工程体外以干细胞为种子细胞培育成一些组织器官;用来替换人体衰老和病变的组织器官;组织和器官同时也可作为药物检测平台和疾病模型;距离治疗性人体器官克隆仍有很多关键性问题尚待解决..基因治疗干细胞是基因治疗的理想靶细胞;为目的基因持续稳定表达创造条件;用于临床尚有许多难以突破困难;如何在提高基因转移效率;使基因持久表达的同时防止基因整合所致的癌变;疗效仍不肯定..国际干细胞研究发展随着干细胞基本原理和相关技术的成熟和更新;以及监管政策的不断转暖;各国已纷纷加快干细胞的临床研究;列入国家科技的战略必争领域..据统计;全球约近100多个重要干细胞研究中心;美国和加拿大有50个先进中英国大约有20个;欧洲其他地区大约25个;亚太地区约30个中心主要在韩国及日本在国际干细胞研究领域;美国一直保持着绝对领先的地位;;美国一直大力支持包括成体千细胞在内的千细胞研FDA至今己批准数百个千细胞临床应用研究..欧洲和亚洲国家也纷纷加快干细胞各个层次的研究;英国药品与保健产品监管局MHRA 己许可针对视网膜黄斑变性开展干细胞人体治疗试验;以色列Pluristem公司最先宣布基于其人胎盘来源贴壁细胞专利技术治疗重度下肢缺血症的药物PLX-PAD已在德国进入临床试验;日本从2000年即启动的“千年世纪工程”;将干细胞工程作为四大重点之一;并在诱导性多能干细iPS领域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印度药品管理局早先即批准了干细胞产品的第一个临床试验..根据美囯囯立卫生研究院管理的临床研究登记系统C| inicaltria|sgov数据显示;截止至2016年5月;全球登记的干细胞临床研究项目共5496项主要是成体千细胞临床试验;涉及血液病、肿瘤、神经系统疾病、心脏疾病、免疫系统疾病等领域;其中美国保持绝对领先的地位;德国、法国等欧洲国家紧随其后;在亚洲;中、韩、日三国也是干细胞研究的热点地区..全球共批准8个干细胞药物;中国并未在其列..中国干细胞临床研究备案机构102家;河北省4家..国家卫计委官方备案的干细胞临床研究项目:1.脐带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治疗狼疮性肾炎的临床研究—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2.自体外周血干细胞治疗糖尿病性皮肤病的临床研究—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3.带间充质干细胞/神经干细胞治疗小儿脑性瘫痪的临床研究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4.脐带间充质干细胞联合脐血干细胞治疗外伤性脊髓损伤胞联合脐血干细胞治疗外伤性脊髓损伤—中南大学湘雅医院5.脐带间充质干细胞联合脐血干细胞治疗脊髓小脑性共济失调—中南大学湘雅医院6.临床级人胚胎干细胞来源的神经前体细胞治疗帕金森病—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7.临床级人胚胎干细胞来源的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治疗视网膜色素变性—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8.临床级人胚胎干细胞来源的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治疗干性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9.自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心梗注射液”移植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多中心临床试验—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10.人自体支气管基底层细胞治疗间质性肺病临床研究—上海市东方医院同济大学附属东方医院11.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治疗心衰的临床研究—上海市东方医院同济大学附属东方医院12.评价异体脂肪来源间充质祖细胞治疗膝骨关节炎安全性和有效性的单中心、随机、双盲的Ⅰ期临床研究—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13.脐带源间充质干细胞治疗视神经脊髓炎谱系疾病的前瞻性多中心随机对照研究—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14卵巢早衰合并不孕症患者脐带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干预的临床研究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15、卡泊三醇+银屑灵优化方联合脂肪原始间充质干细胞治疗中重度寻常型银屑病的随机双盲对照试验广东省中医院干细胞临床治疗最新进展:1、干细胞治疗脱发;减少疤痕2、干细胞开启了脊髓损伤治疗的新大门3、干细胞疗法治疗黄斑退化5.干细胞疗法能够修复更年期的过早出现以及生育问题6.首次证实人神经干细胞移植可改善脊髓损伤猴子的抓力7.揭示SMAD2/3协调人多能性干细胞发育8.利用牙龈中的间充质干细胞来加速伤口愈合9.神经干细胞再生的机制10.中国开展全球首个人类受精胚胎干细胞治疗帕金森病临床试验11.日本批准利用供者干细胞开展治疗老年黄斑变性的临床试验12.干细胞疗法治疗创伤性脑损伤已通过初步临床试验13.干细胞治疗肝脏疾病14.首个临床试验科学家利用异体造血干细胞来治疗阿尔兹海默氏症15.靶向癌症干细胞临床新药获美国FDA突破性疗法认定16.临床试验证明干细胞疗法治疗“渐冻症”的安全性解救“渐冻人”有望落实行动17.全球首次子宫中干细胞疗法临床试验即将开展18.英科学家用间充质干细胞培育出人类骨骼19.间充质干细胞和造血干细胞共同移植可减轻移植物抗宿主病20.类风湿性关节炎的间充质干细胞治疗21.利用黑科技“组合拳”刺激间充质干细胞;解决骨折不愈合22.间充质干细胞治疗慢性肺疾病进展23.间充质干细胞——癌症基因疗法的新视野24.间充质干细胞外泌体——未来更理想的肝病治疗工具25.治疗中风;间充质干细胞或有办法26.间充质干细胞治疗神经退行性疾病;结果喜人27.间充质干细胞治疗脊髓损伤:坐轮椅14年;奇迹站起来。
自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治疗脑出血王辉;王恬【期刊名称】《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年(卷),期】2017(020)017【摘要】目的探讨自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移植治疗对脑出血患者外周血中内皮祖细胞活化度及神经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2014-06-2016-06南阳南石医院86例脑出血患者,依据治疗方案不同分为2组各43例.对照组仅采取常规微创血肿清除术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自体BMSCs移植治疗,统计对比2组治疗后1周、2周、3周、4周外周血内皮祖细胞活化度与治疗后3周、4周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日常生活能力评分及神经营养因子[神经生长因子(NGF)、脑源性神经生长因子(BDNF)]水平.结果观察组治疗后1周、2周、3周、4周内皮祖细胞活化度较对照组提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3周、4周神经功能缺损评分较对照组降低,日常生活能力评分均较对照组提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3周、4周NGF、BDNF水平均较对照组提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脑出血患者应用自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治疗效果显著,可明显减轻患者神经功能损伤,提高内皮祖细胞与神经营养因子水平,促进其神经功能恢复,提升其日常生活能力.%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 of autologous bone marrow mesenchymal stem cells (BMSCs) transplantation on the activation of EPCs and Neurological function in peripheral blood of patients with cerebral hemorrhage.Methods Totally 86 patients with cerebral hemorrhage were admitted to Nanshi Hospital from June 2014 to June 2016.They were divided into groups according to different treatmentschemes,each with 43 cases.The control group received routine minimally invasive hematoma removal treatment,while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treated with autologous BMSCs transplantation on the basis of the control group.The activity of EPCs in peripheral blood between the two groups after 1 week,2 weeks,3 weeks and 4 weeks was compared with the neurological deficit scores,daily living ability scores and neurotrophic factors[nerve growth factor (NGF) and brain-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 (BDNF)]levels at 3 and 4 weeks after treatment.Results The activation rate of EPCs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after 1,2,3 and 4 weeks was higher than that of the control group.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0.05).After 3 weeks and 4 weeks,the scores of neurological impairment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were lower than that in the control group,and the scores of daily living ability were improved compared with the control group,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0.05).The levels of NGF and BDNF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after 3 weeks and 4 weeks were higher than those in the control group,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0.05).Conclusion Autologous bone marrow mesenchymal stem cells transplantation is effective in the treatment of intracerebral hemorrhage.It can obviously alleviate the damage of nerve function,raise the level of EPCs and neurotrophic factors,promote the recovery of nerve function and enhance their daily living ability.【总页数】3页(P25-27)【作者】王辉;王恬【作者单位】南阳南石医院,河南南阳473002;南阳南石医院,河南南阳473002【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43.34【相关文献】1.自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治疗脑出血临床研究 [J], 曹文锋;谢旭芳;张洪连;张昆南;吴晓牧2.自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辅助高压氧治疗高血压脑出血临床观察 [J], 张化明;杨冰3.自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治疗脑出血的疗效观察 [J], 李计成;李晓明;戴如飞;蔡军4.自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治疗脑出血后植物状态1例 [J], 丁新生;李晓波;丁海霞;贾鹏;马虎龙;张耀军5.自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治疗脑出血32例:是否安全、可行及有效? [J], 朱建新;李忠民;肖太武;陈双峰;耿凤阳;傅强;郭传军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干细胞治疗脑出血的最新进展报告干细胞技术的发展,给多种疾病的防控带来了新局面。
近期,有读者多次在博雅干细胞平台留言,希望了解干细胞治疗脑出血后遗症的进展。
1脑出血疾病简述脑出血(intracerebral hemorrhage,ICH)是出血性脑卒中最常见的亚型[1],占急性脑血管疾病(中风)的20%-30%,也有报道是脑出血占中风的10%-27%[2]。
高血压是自发性ICH 的主要原因,ICH 在急性期死亡率为30%-40%,大多数幸存者都伴有持续性、严重的神经功能缺损,给家庭和社会造成沉重的负担[3]。
30天的死亡率与颅内出血的体积和位置有关,相同体积的脑叶出血存活率较高。
颅内出血体积>60 cm3时,深部出血死亡率为93%,脑叶出血为71%;出血体积在30-60 cm3时,深部出血死亡率为64%,脑叶出血死亡率为60%,小脑出血死亡率为75%;出血体积<30 cm3时,深部出血死亡率下降为23%,脑叶出血死亡率下降为7%,小脑出血死亡率为57%[4]。
回顾性研究表明,35%-52%的脑出血患者在发病后1个月内死亡,只有20%的患者6个月后功能残疾有恢复。
普通重症监护治疗的死亡率为25%-83%,而专业神经内科/神经外科重症监护治疗的死亡率下降为28%-38%[4]。
脑出血会导致原发和继发性脑损伤,原发性损伤是指由血肿的占位效应,造成邻近组织的破坏及大脑功能的缺损;继发性损伤包括血细胞裂解(铁,血红素等),凝血酶级联激活和炎症[5, 6]。
凝血酶参与血肿后脑损伤的发生,并影响脑出血后水肿的恢复程度[7],还会引发血脑屏障(BBB)破坏[8]。
脑实质中血肿的存在会触发大脑中的小胶质细胞,激活的小胶质细胞进一步招募其他白细胞引起过度释放的炎症介质,引起炎症反应[9, 10]。
脑中风长久以来便存在着发病率高、致残率高、死亡率高的三高现象,我国脑中风发病率逐年递增,每年罹患脑中风病的人数多达200万,死亡人数可占发病总人数的3/5; 脑中风致残率高达3/4,现存脑中风幸存者中有多达65%的患者不同程度的丧失劳动能力,从而引发出生活不能自理、就业困难、医药费繁重等一系列问题,为社会和家庭造成沉重负担,患者本人还承受着巨大的生理不适感与精神压力,降低了人民总体幸福指数和生活质量[11]。
脑部少量出血可以选择保守治疗,但是的临床实践证明,脑出血患者的年龄越大,手术治疗预后效果就越差[12],因此需要联合更好的治疗手段,从而提高手术的治疗效果和减少脑出血所导致的严重影响生活质量的后遗症。
故寻求脑出血更有效的综合治疗方案意义重大。
2干细胞治疗脑出血疾病动物实验研究结果证实了神经干细胞(NSCs)对脑损伤,脑卒中,遗传性和退行性疾病的巨大治疗潜力。
但是许多关键问题还有待克服,包括神经干细胞来源的局限性、神经干细胞移植出现的免疫排斥反应、移植后的低存活率等限制了临床应用的推广。
与NSCs不同的是,间充质干细胞(MSCs)来源较为丰富,体外培养扩增快,具有支持造血、促进血管再生和营养多种细胞的功能,并且具有低免疫原性,无免疫排斥反应等优点,能够通过血脑屏障等特性,使得MSCs适合用于治疗脑部疾病。
(2.1)间充质干细胞能有效治疗中风间充质干细胞(MSCs)最先在骨髓中被发现,并广泛分布在人体基质中,比如骨髓、脐带、脂肪、脐带血、羊膜、(胎盘)绒毛膜、牙髓、胸腺、滑膜、胎儿血和肝脏等[13, 14]。
MSCs具有多重生物学功能,既能抑制免疫反应消除炎症,还能分泌大量的营养性细胞因子。
MSCs对损伤的组织进行修复,不在于其分化为组织器官的细胞(自体间充质干细胞治疗可能涉及分化机制),而是通过分泌细胞因子,减少炎症、减少组织细胞的凋亡、消除纤维化、促进内源性组织器官的干祖细胞的增殖,从而达到修复组织器官的效果[15-20]。
在脑出血动物模型中移植脐血来源的MSCs,神经功能获得显著改善[21, 22];同时对MSCs 的作用机制进行了研究,包括神经血管的再生和减轻继发性的炎症损伤都是MSCs 发挥作用的关键机制[22]。
动物实验证明了MSCs局部脑注射能减轻脑出血后的脑水肿(减少水通道蛋白4的表达),减少星形胶质细胞的凋亡[23]。
我国多个临床研究证明自体骨髓MSCs能有效改善脑出血患者的病情,改善神经功能。
朱建新等将脑出血患者血肿清除后,将自体骨髓MSCs 注入血肿腔的周围,对移植后的神经功能进行连续的评价,患者的神经功能和活动能力均显著改善[24]。
王万宏等在蛛网膜下腔注射自体骨髓MSCs 可降低脑出血患者血清中的GFAP、S100β 水平,改善脑出血患者神经组织损伤修复[25]。
脐带来源的MSCs体外培养后移植治疗脑出血后遗症,无特殊不良反应,配合综合康复治疗患者各项功能均表现出良好的临床恢复效果[26]。
李秀云等将人脐血分离培养的 MSCs注入到 26 例的脑出血患者的蛛网膜下腔中,经过半年的随访发现,23 例脑出血患者经MSCs治疗后神经功能评分均较治疗前显著提高,3 例无明显疗效[27]。
但是国外MSCs治疗中风的临床研究大部分集中在韩国和美国,而且MSCs治疗的时机在于患者发病至少一个月后[28-32]。
MSCs还可以治疗脑干出血,有41例的临床研究发现,MSCs治疗组在治疗后3个月Bathel index评分及Bathel index加分幅度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33]。
2017年的一个系统性综述和meta分析显示MSCs治疗中风是一个比较安全的,而且多个小样本的临床研究结果都提示MSCs能改善中风患者的神经功能和促进中风患者的康复,但依然需要进一步的临床研究确定最佳治疗方案[34]。
(2.2)MSCs的作用机制目前认为MSCs治疗脑卒中的可能作用机制可能有:①分泌多种营养性细胞生长因子,包括碱性成纤维生长因子、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神经生长因子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等,有神经保护、营养支持作用[35-37];②激活内源性神经干细胞的增殖分化[38];③抑制神经细胞凋亡[39-41];④促进轴突和髓鞘的再生[42];⑤MSCs 促进微血管内皮细胞增殖而新生血管,形成一个长期持久的功能性血管网络,重建血液循环[37, 43-45];⑥免疫调节和抗炎作用,有利于消除出血部位的脑水肿,减少炎症因子水平,从而减少神经细胞的损伤和坏死[21, 46-48]。
(2.3)注射方式干细胞体内移植一般可通过以下四种方式实现。
①外周静脉滴注。
这是最常见的输入方式,简单和便利,不良反应极少。
但是,外周静脉输入后,MSCs大部分滞留在肺部[49-51],只有不到一半的细胞随着血液循环和迁移到肾脏、肝脏、脾脏和损伤的组织器官[52]。
在两项小型人体临床研究中,使用铟标记的MSC外周静脉输入患者体内,尽管早期在肺部发现了大部分信号,但48小时后大部分信号转移到脾脏和肝脏[53, 54]。
MSC静脉输入体内10天后,至少尚有约50%的MSC存留在体内发挥作用,而肺部只有不到5%的滞留量[53]。
因此,需要提高MSCs的细胞数来弥补MSCs在肺部的损失。
动物实验显示静脉注射MSCs同样能有效地治疗脑出血动物,保护脑神经细胞,促进脑神经功能的恢复[55]。
急性期静脉注射脂肪MSCs能抑制脑中CD11+CD45+亚群细胞介导的急性炎症反应,从而改善亚急性期脑出血所致的神经功能缺损,改善运动和认知功能[56]。
病程一年以上的脑卒中患者,给与MSCs静脉注射治疗;干细胞移植组患者移植3个月后其上肢、下肢、感觉、平衡功能均较前改善,其中上肢运动、平衡功能改善尤其显著 (P<0.001)[57]。
②颈内动脉内注入移植。
MSC颈动脉注射治疗大脑中动脉栓塞模型(MCAO)大鼠,24小时后,核磁共振成像(MRI)显示MSC能穿过血脑屏障,迁移到大脑皮层、皮质下白质层、纹状体、脑干部位,甚至观察到MSC能迁移到对侧大脑[58]。
但是,颈动脉注射MSCs需要把握好注射剂量和速度,否则容易引起细胞团栓塞,因此临床上极少采用这种输入方式。
③立体定向靶点注射。
局部微注射人骨髓MSC到大鼠大脑纹状体部位,72天后,依然能检测到人骨髓MSCs的存在,而且MSC能迁移至胼胝体和大脑皮层[59]。
大脑右侧尾状核局部注射MSCs,4周后大脑多个部位均可以检测MSCs的存在,而且发现MSCs在大脑的迁移,偏好于沿着血管的走向[60]。
在MSCs治疗脑瘫的临床研究中,研究者评价了鞘内注射联合脑实质微注射MSCs治疗脑瘫的可行性和有效性;所有患者的总运动功能评分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但脑实质内微注射并未带来额外的益处;研究者只是观察到短暂的低温和伤口疼痛,但没有更严重的不良事件[61]。
骨髓MSCs在大脑缺血区域周边局部注射治疗中风(发病超过6个月)的临床研究,共18名患者,所有患者不开展康复治疗,经过1年的观察和评价(ESS、NIHSS、mRS和F-M总评分和运动功能评分),各种评分得到改善;但是,所有的患者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由于局部注射导致的副作用(经分析和MSC无关),包括头疼、恶心呕吐、抑郁、肌张力增高、疲劳、血糖升高、C反应蛋白升高[31]。
所以,谨慎考虑脑局部微注射MSC这种治疗方式!④蛛网膜下腔穿刺注射(脊髓鞘内)。
MSCs的脊髓鞘内注射常见于治疗神经病变类疾病,包括中风、脑瘫、自闭症等,并且此技术亦可以应用于大多数儿童(包括早产儿)。
据报道,脐带来源的MSCs鞘内注射到8对伴有脑瘫的双胞胎患儿,所有患者间隔3-5天接受4次鞘内注射,经治疗6个月后运动功能明显改善[62]。
另一临床研究显示异体MSCs进行静脉和/或鞘内注射,可以提高脑瘫患儿的肌张力、力量、语言、记忆、认知能力等[63]。
全身麻醉下鞘内注射MSCs时,会出现与输注相关的不良反应,发烧和呕吐最常见,有推测发烧和呕吐可能与全身麻醉有关,甚至出现比较严重的癫痫发作;但所有症状在72小时内自发消退,在6个月的随访期内没有出现进一步的并发症。
20例脑出血患者及时行手术清除血肿,在发病后2-6个月进行干细胞鞘内注射治疗,6个月后对治疗组和对照组进行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定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定,治疗组在移植后6个月NIHSS评分显著降低(P<0.05),BaRhel指数显著升高(P<0.05)[64]。
急性脑卒中常规治疗病情稳定后采用自体骨髓MSCs经蛛网膜下腔移植治疗,患者移植后1、6、12个月后NIHSS 评分与治疗前比较显著降低,FMA 评分和MBI与治疗前比较显著提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65];这些结果说明MSCs局部移植治疗可以一定程度地降低患者神经功能缺损,提高患者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改善急性脑卒中患者的临床症状,提高生活质量,减轻家庭和社会负担[65, 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