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人故事]沈从文简介
- 格式:docx
- 大小:37.58 KB
- 文档页数:1
中国现代名人勤学故事
沈从文的故事
沈从文是我国现代著名作家,他出生在湖南省凤凰县的一个农户家庭。
小时候,沈从文就喜欢看戏,常常迷恋着戏台上的各种角色。
由于家境贫寒,他只上了半年学就辍学了。
为了学习,他四处借阅书籍,经常以苦力换取书籍、报刊进行阅读。
买不起本子练字,就在小腿上写字。
正如他自己所讲的:“我有个习惯,就是耐烦做事,把多的事情当作少的来做,不怕事情繁复,如堆柴一样,最后事情会一件也不剩。
”就这样,沈从文硬是靠自己的毅力和耐烦,从一个只字不识的文盲逐渐开始写作,最终成为著名的作家。
徐悲鸿的故事
徐悲鸿是著名的现代画家,他的画技高超,尤其擅长画骏马。
他常常骑着马四处游走,观察马的生活习性和神态,在艺术的追求上非常“痴”。
有一次,他为了画一幅《赛马图》而到某个草原采风,不料被国民党特务跟踪。
当徐悲鸿发现后面有人跟踪时,假装继续作画。
后来他意识到摆脱不了特务的追踪,便把刚才未画完的《赛马图》扔到火里烧毁。
特务们不明白徐悲鸿为什么这样痴迷画画,又无可奈何,只好作罢。
最后徐悲鸿饱经风霜终于创作出传世佳作《群马》。
这些故事都告诉我们一个道理:无论你做什么事情,只要你专心致志、持之以恒地去做,就一定会有所收获。
这些名人之所以能够成
功,就是因为他们能够做到这一点。
沈从文简介参考资料一:沈从文简介沈从文(1902年12月28日-1988年5月10日)原名沈岳焕,笔名休芸芸、甲辰、上官碧、璇若等,乳名茂林,字崇文,湖南凤凰县人,苗族,祖母刘氏是苗族,其母黄素英是土家族,祖父沈宏富是汉族。
沈从文是现代著名作家、历史文物研究家、京派小说代表人物。
14岁时,他投身行伍,浪迹湘川黔边境地区,1924年开始文学创作,抗战爆发后到西南联大任教,1931年—1933年在山东大学任教。
1946年回到北京大学任教,建国后在中国历史博物馆和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工作,主要从事中国古代历史的研究。
沈从文1988年病逝于北京。
沈从文创作的小说主要有两类,一种是以湘西生活为题材,一种是以都市生活为题材,前者透过描述湘西人原始、自然的生命形式,赞美人性美;后者透过都市生活的腐化堕落,揭示都市自然人性的丧失。
其笔下的乡村世界是在与都市社会对立互参的总体格局中获得表现的,而都市题材下的上流社会“人性的扭曲”他是在“人与自然契合”的人生理想的烛照下获得显现,正是他这种独特的价值尺度和内涵的哲学思辨,构起了沈从文笔下的都市人生与乡村世界的桥梁,也正由于这种对以金钱为核心的“现代文学”的批判,以及对理想浪漫主义的追求,使得沈从文写出了《边城》这样的理想生命之歌。
沈从文的一生是坎坷的一生,是奉献的一生。
文学作品《边城》、《湘西》、《从文自传》等,在国内外有重大的影响。
他的作品被译成日本、美国、英国、前苏联等四十多个国家的文字出版,并被美国、日本、韩国、英国等十多个国家或地区选进大学课本,两度被提名为诺贝尔文学奖评选候选人。
沈从文不仅仅是作家,还是历史学家、考古学家。
先生一生中,着有五百万字的著作文章,《边城》、《长河》、《从文自传》是他的代表作。
他晚年专著《中国古代服饰研究》一书,填补了中国物质文化史上的一页空白。
参考资料二:沈从文简介沈从文(1902-1988)原名沈岳焕,苗族湖南凤凰县人,14岁时,他投身行伍,浪迹湘川黔边境地区,1924年开始文学创作,抗战爆发后到西南联大任教,1946年回到北京大学任教,建园后在中国历史博物馆和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工作,主要从事中国古代服饰的研究,1988年病逝于北京。
中国著名作家沈从文简介沈从文(1902-1988),男,原名沈岳焕,笔名休芸芸、甲辰、上官碧、璇若等,乳名茂林,字崇文,湖南凤凰人,中国著名作家、历史文物研究者。
下面是本人为大家整理的中国著名作家沈从文简介,希望大家喜欢!沈从文简介沈从文(1902-1988),中国著名作家,原名沈岳焕,笔名休芸芸、甲辰、上官碧、璇若等,乳名茂林,字崇文。
湖南凤凰县人,祖母刘氏是苗族,其母黄素英是土家族,祖父沈宏富是汉族。
因此,沈从文的民族身份可以是此三个民族的任何一个,但沈从文本人却更热爱苗族,他的文学作品中有许多对于苗族风情的描述。
沈从文是作家、历史文物研究家。
14岁时,他投身行伍,浪迹湘川黔边境地区。
1924年开始文学创作,撰写出版了《长河》、《边城》等小说,1931年-1933年在青岛大学任教。
抗战爆发后到西南联大任教,1946年回到北京大学任教,建国后在中国历史博物馆和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工作,主要从事中国古代历史的研究,1988年病逝于北京。
沈从文的婚姻家庭1930年7月张兆和沈从文在胡适的办公室第一次见面,刚见面时,胡校长大夸沈从文是天才,是中国小说家中最有希望的。
张兆和却不以为然,沈从文对张兆和的爱恋来得默然,却是一发不可收拾,写给她的情书一封接一封,延绵不绝地表达着心中的倾慕。
在1931年6月的一封信中,他以做张兆和的奴隶为已任。
他说,多数人愿意仆伏在君王的脚下做奴隶,但他只愿做张兆和的奴隶。
最终打动了张兆和,于1933年9月9日在北京中央公园成婚。
新婚不久,因母亲病危,沈从文回故乡凤凰探望。
他在船舱里给远在北平的张兆和写信说:“我离开北平时还计划每天用半个日子写信,用半个日子写文章,谁知到了这小船上却只想为你写信,别的事全不能做”。
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历次政治运动打击着沈从文,使他陷入了迷狂状态,他不断念叨着“回湘西去,我要回湘西去”,张兆和无言地面对此情此景,眼泪禁不住滚滚而下。
后来,在妻子悉心的照料和药物治疗下,沈从文渐渐恢复了健康,他和妻子坚强地度过了艰辛清贫的岁月。
沈从文生平经历沈从文(1903年1月4日-1988年5月27日),字舫舟,江苏镇江人。
是一位杰出的文学家,曾获得过多项文学奖项,如1982年度布克奖。
下面是沈从文的生平经历。
1. 出生和家庭:沈从文于1903年1月4日出生在江苏省镇江市一个书香门第的家庭中。
父亲是知名学者,母亲是文学爱好者。
沈从文从小就接受了很好的文化熏陶。
2. 学生时代:1916年,沈从文考入江苏省立第一中学。
在这所学校里,他表现出非凡的才华和智慧,成为了学校里的“才子”。
3. 大学教育:1920年,沈从文考入北平协和大学医学院学习医学。
大学期间,他对文学产生了极大的兴趣。
在大学期间,他成为了一位热爱文学的诗人,在学校的文艺社团里积极参与活动,他在这个时期发表了很多优秀的作品。
4. 文学创作:1923年,沈从文发表了他的第一篇小说《牛》,此后,他开始专门从事文学创作,创作了许多有影响力的作品,如《边城》、《红楼梦外传》、《春蚕》、《湘行散记》等。
5. 改革时期:1949年,沈从文随着中国人民解放军建立了新中国。
在这个时期,他积极投身于文艺战线,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事业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6. 文革时期:1966年,文化大革命爆发。
沈从文因被批判为“叛徒”,遭受了不少痛苦。
但是,他在这个时期继续创作文学,并使《边城》被重新提上一线。
7. 晚年岁月:1988年5月27日,沈从文在北京逝世,享年85岁。
他一生都坚持着文学创作的精神,留下了众多优秀的文学作品。
总之,沈从文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一位伟大的作家,他的文学作品为中国现代文学史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沈从文的故事沈从文,原名沈德鸿,生于湖南省长沙县一个书香门第。
他自幼聪慧过人,深受家庭教育的熏陶。
在家人的影响下,沈从文对文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他在学习上也十分用功,成绩优异,深受老师和同学们的喜爱。
沈从文年轻时就展现出了非凡的文学天赋,他的诗词文章被人们广为传颂。
他的作品以其优美的文字和深刻的思想而著称,深受读者喜爱。
他的代表作品有《边城》、《湘西的雨》等,这些作品都展现了他对湘西风土人情的深刻理解和描绘。
除了文学创作,沈从文还是一位杰出的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
他在教育领域有着深远的影响,他提倡素质教育,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
他还积极参与社会公益活动,为人民谋福祉,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尊重和爱戴。
然而,沈从文的一生并不是一帆风顺的。
他曾经历过家庭的变故和社会的风波,但他始终坚守自己的信念,勇敢面对生活的挑战。
他用自己的文字描绘了湘西的风土人情,展现了湘西人民的坚韧和勇敢。
沈从文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他的故事激励着无数人。
他用自己的文字传递着对生活的热爱和对人民的深情。
他的作品永远流传在人们的心间,成为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
沈从文的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人应该有坚定的信念和勇敢的品格,面对生活的挑战,不畏艰难,勇往直前。
正是因为有了这样一群人,才让我们的文学更加丰富多彩,让我们的社会更加和谐美好。
沈从文的故事,就像他笔下的湘西风情一样,充满了动人的色彩和深刻的内涵。
他的一生,就是一部永远流传的传奇,激励着世代人们不断前行。
让我们铭记这位伟大的作家,传承他的精神,让他的故事继续在我们心中荡漾。
沈从文的简介沈从文是中国现代著名的作家,他一生创作无数,很多作品流传于世并且受到追捧,曾经几度成为诺贝尔文学奖的候选人,下面是搜集整理的沈从文的简介,希望对你有帮助。
沈从文(1902-1988),原名沈岳焕,笔名休芸芸、甲辰、上官碧、璇若等,乳名茂林,字崇文。
湖南凤凰县人,祖母刘氏是苗族,其母黄素英是土家族,祖父沈宏富是汉族。
沈从文本为汉族,早年亦以汉族人自居,晚年时选择了苗族。
沈从文是现代著名作家、历史文物研究家、京派小说代表人物。
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史上屈指可数的文学大师之一,不少人认为他有资格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14岁时,他投身行伍,浪迹湘川黔边境地区。
1924年开始文学创作,抗战爆发后到西南联大任教,1931年-1933年在山东大学任教。
1946年回到北京大学任教,建国后在中国历史博物馆和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工作,主要从事中国古代历史的研究,1981年出版了历时15年的《中国古代服饰研究》专著。
1988年病逝于北京。
沈从文的文学风格沈从文的创作风格趋向浪漫主义,他要求小说的诗意效果,融写实、纪梦、象征于一体,语言格调古朴,句式简峭、主干突出,单纯而又厚实,朴讷而又传神,具有浓郁的地方色彩,凸现出乡村人性特有的风韵与神采。
沈从文以乡村为题材的小说是典型的乡村文化小说,它不仅在整体上与都市“现代文明”相对照,而且始终注目于湘西世界朝现代转型过程中,不同的文化碰撞所规定的乡下人的生存方式、人生足迹及历史命运。
整个作品充满了对人生的隐忧和对生命的哲学思考,一如他那实在而又顽强的生命,给人教益和启示。
沈从文自杀的原因第一次沈从文自杀时,他选择的是触电,他将手放在电插头上企图让电流电死自己,幸运的是被儿子沈朱龙救了下来,待到身体再次好些的时候他又选择第二次自杀,这次他先是喝了家里照明用的煤油,然后又用刀片割自己的手腕,妻子张兆和和堂弟刚巧回家因此又救了沈从文以此,两次从鬼门关里逃生,沈从文的思想依然没有清醒,被送进精神病院休养了一段时间。
沈从文的简介沈从文是中国现代著名的作家,他一生创作无数,很多作品流传于世并且受到追捧,曾经几度成为诺贝尔文学奖的候选人,下面是店铺搜集整理的沈从文的简介,希望对你有帮助。
沈从文的简介沈从文(1902-1988),原名沈岳焕,笔名休芸芸、甲辰、上官碧、璇若等,乳名茂林,字崇文。
湖南凤凰县人,祖母刘氏是苗族,其母黄素英是土家族,祖父沈宏富是汉族。
沈从文本为汉族,早年亦以汉族人自居,晚年时选择了苗族。
沈从文是现代著名作家、历史文物研究家、京派小说代表人物。
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史上屈指可数的文学大师之一,不少人认为他有资格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14岁时,他投身行伍,浪迹湘川黔边境地区。
1924年开始文学创作,抗战爆发后到西南联大任教,1931年-1933年在山东大学任教。
1946年回到北京大学任教,建国后在中国历史博物馆和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工作,主要从事中国古代历史的研究,1981年出版了历时15年的《中国古代服饰研究》专著。
1988年病逝于北京。
沈从文的文学风格沈从文的创作风格趋向浪漫主义,他要求小说的诗意效果,融写实、纪梦、象征于一体,语言格调古朴,句式简峭、主干突出,单纯而又厚实,朴讷而又传神,具有浓郁的地方色彩,凸现出乡村人性特有的风韵与神采。
沈从文以乡村为题材的小说是典型的乡村文化小说,它不仅在整体上与都市“现代文明”相对照,而且始终注目于湘西世界朝现代转型过程中,不同的文化碰撞所规定的乡下人的生存方式、人生足迹及历史命运。
整个作品充满了对人生的隐忧和对生命的哲学思考,一如他那实在而又顽强的生命,给人教益和启示。
沈从文自杀的原因第一次沈从文自杀时,他选择的是触电,他将手放在电插头上企图让电流电死自己,幸运的是被儿子沈朱龙救了下来,待到身体再次好些的时候他又选择第二次自杀,这次他先是喝了家里照明用的煤油,然后又用刀片割自己的手腕,妻子张兆和和堂弟刚巧回家因此又救了沈从文以此,两次从鬼门关里逃生,沈从文的思想依然没有清醒,被送进精神病院休养了一段时间。
关于沈从文曲折的一生名人故事关于沈从文曲折的一生名人故事沈从文的一生是坎坷的一生,是奉献的一生。
他1917年到1922年漂游在湘西沅水流域;1923闯入北京,1923年至1928年在北京以写作谋生;1928年至1930年,沈从文被徐志摩发觉,将这位小青年推荐给中国公学校长胡适,在上海中国公学任讲师,兼《大公报》《益世报》等文艺副刊主编;1931年至1933年在青岛大学任讲师;1934年至1939年在北京主编全国中小学国文教科书;1939年至1947年在昆明西南联合大学任教授;1947年至1949年在北京大学任教授;1950年至1978年在北京中国历史博物馆任文物研究员;1978年至1988年在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所任研究员。
沈从文先生的文学作品《边城》《湘西》《从文自传》等,在国内外有重大的阻碍。
他的作品被译成日本、美国、英国、前苏联等四十多个国家的文字出版,并被美国、日本、韩国、英国等十多个国家或地域选进大学讲义,两度被提名为诺贝尔文学奖评选候选人。
沈从文先生不仅是闻名的作家,仍是闻名的历史学家、考古学家,他撰写出版了《中国丝绸图案》《唐宋铜镜》《龙凤艺术》《战国漆器》《中国古代衣饰研究》等等学术专着,专门是巨著《中国古代衣饰研究》阻碍专门大,填补了我国文化史上的一项空白。
早年有人劝沈从文入党,他冷笑:没爱好。
建国后一番改造,让他惶恐无地。
57年反右,他竟然诬告自己的门生萧乾是间谍。
可是萧乾不敢跟教师计较,连年后去看望沈从文,发觉他住在一个小黑屋子里,就出面替沈从文要屋子,不想沈从文盛怒,吼曰:我还要入党呢!从此与门生断交。
关于沈从文曲折的一生名人故事沈从文的一生是坎坷的一生,是奉献的一生。
他1917年到1922年漂游在湘西沅水流域;1923闯入北京,1923年至1928年在北京以写作谋生;1928年至1930年,沈从文被徐志摩发觉,将这位小青年推荐给中国公学校长胡适,在上海中国公学任讲师,兼《大公报》《益世报》等文艺副刊主编;1931年至1933年在青岛大学任讲师;1934年至1939年在北京主编全国中小学国文教科书;1939年至1947年在昆明西南联合大学任教授;1947年至1949年在北京大学任教授;1950年至1978年在北京中国历史博物馆任文物研究员;1978年至1988年在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所任研究员。
沈从文个人简介沈从文(1902年—1988年),原名沈岳焕,湘西凤凰县人。
1930年后赴青岛大学执教,创作作品多了起来。
沈从文读过两年私塾,正规教育仅是小学,他的知1922年,沈从文脱下军装,来到北京,他渴望上大学,可是仅受过小学教育,又没有半点经济来源的他,最终只能在北京大学旁听,后来一边在香山慈幼院打工,一边勤奋写作。
在他生活最绝望的时候,曾写信给郁达夫求助。
郁达夫登门看望了这位衣衫褴褛的湘西青年,慷慨解囊,并写下激愤的《给一位文学青年的公开状》。
1924年,沈从文迎来命运的转机,他的作品陆续在《晨报》《语丝》《晨报副刊》《现代评论》上发表。
四年以后,当他迁居上海,与丁玲、胡也频一起创办《红黑》杂志时,已是一位小有名气的青年作家了。
随着创作的渐入佳境地,他在社会上也渐渐有了令人羡慕的地位。
1948年开始受到左翼文化界的猛烈批判。
同年,工作重心开始转移到文物研究。
1949年后,长期从事文物研究工作。
1950年因承受不了政治压力而自杀,获救后,沈从文在中国历史博物馆和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工作,主要从事中国古代服饰的研究,1981年出版了历时15年的《中国古代服饰研究》专著。
沈从文自杀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政治高压,亦有心理原因和家庭原因。
光是从政治方面解读,归咎于郭沫若的文章和北大的大字报,是不充分的。
沈从文的“弃文”和“转行”,也不是什么人强迫的,是他自主的甚至可以说理性的选择。
沈氏很早就有“文物癖”,也有不少收藏。
他到故宫博物院,多年努力,终于写出具有开拓意义的《中国古代服饰研究》,可谓失之东隅,收之桑榆。
周恩来总理还过问过此书。
王洛宾一个普通而又传奇的名字。
参加过国民党的军队,又参加了共产党军队;既是国民党将领马步芳的上校政工处长,又是共产党王震将军的座上客,坐过国民党的监狱,又坐过共产党的监狱,不管时势如何变化,毕生致力于西部民歌的收集整理改编,一生荣辱皆因歌而起,由歌而终。
1960年在新疆因莫须有的罪名被判处有期徒刑15年,剥夺政治权利20年。
关于沈从文的名人故事范文一:大家好,我今天要讲一位文学巨匠——沈从文的故事。
沈从文是20世纪中国文学的巨星,他的代表作《边城》、《围城》、《牛》等都深受读者喜爱。
他的名字虽然已经不再陌生,但是他年轻时的经历却不为人知。
沈从文出生于湖南省,从小就在文化氛围浓厚的家庭中长大,父亲是一位知名的教授。
沈从文从小就对文学非常感兴趣,经常独自阅读各种文学作品,培养了对文学的热爱。
然而他的学业却并不顺利。
由于家庭经济困难,沈从文的学业一度受到影响。
他曾在1920年考入湘乡县中学,但由于家庭经济原因而只上了一个月就不得不退学。
此后,他家庭经济状况依旧不佳,但是他的兴趣和热爱却没有因此而减退。
沈从文决心不放弃自己的梦想,他开始自学文学,并开始发表作品。
1928年,他的第一篇小说《春蚕》发表在《湘江》杂志上,从此在文学领域开始了独特的创作生涯。
沈从文的故事告诉我们,无论我们身处何时何地,只要我们保持着对于理想的热爱,认真不放弃,不断努力,就一定能够实现自己的梦想。
写作重点:通过描述沈从文的年轻岁月和经历,希望读者能够了解到一个著名文学家身上所体现的坚持不懈、永不放弃的精神。
同时,以此鼓励大家在追求自己梦想的路上,要全力以赴,勇往直前。
用词分析:文章以简洁明了的语言为主,力求突出主题。
同时,适当使用一些形象生动的形容词,如“文化氛围浓厚的家庭”、“兴趣和热爱”,以增强叙述的感染力。
同时,文章所选择的词汇均为通俗易懂,别具含义的词汇被很好地运用于语言转换中,使读者能够更好地理解文章。
范文二:大家好,我今天要为大家讲述一位名人故事——沈从文。
沈从文的文学生涯非常辉煌,他的作品总是能够打动人们,感动人心,这得益于他深厚的文学造诣和娴熟的文学表现能力,但是,他的才华与性情背后,曾经有一段短暂而又让人感叹的恋爱经历。
在1920年代初期,沈从文20岁左右的时候,他到沙市一家学校里做教员。
这里,他第一次遇见了自己的第一任女友——陈还。
沈从文的简介及作品沈从文的一生是坎坷的一生,是奉献的一生。
下面店铺给你分享沈从文的简介及作品,欢迎阅读。
沈从文的简介沈从文(1902-1988),中国著名作家,原名沈岳焕,笔名休芸芸、甲辰、上官碧、璇若等,乳名茂林,字崇文,湖南凤凰人。
其祖父沈宏富是汉族,祖母刘氏是苗族,母亲黄素英是土家族。
因此,沈从文的民族应是汉族,但沈从文本人却更热爱苗族,他的文学作品中有许多对于苗族风情的描述。
沈从文是作家、历史文物研究者。
14岁时,他投身行伍,浪迹湘川黔交界地区。
1924年开始进行文学创作,撰写出版了《长河》、《边城》等小说。
1931年-1933年在青岛大学任教,抗战爆发后到西南联大任教,1946年回到北京大学任教,建国后在中国历史博物馆和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工作,主要从事中国古代历史与文物的研究,著有《中国古代服饰研究》。
1988年病逝于北京。
个人经历1917年参加湘西靖国联军第二军游击第一支队,驻防辰州(沅陵)。
1918年自家乡小学毕业后,随当地土著部队流徙于湘、川、黔边境与沅水流域一带,后正式参军。
1922年,沈从文脱下军装,来到北京,他渴望上大学,可是仅受过小学教育,又没有半点经济来源,就在北京大学旁听。
1923年去北京。
报考燕京大学国文班,未被录取。
在北京大学旁听。
1924年,他的作品陆续在《晨报》、《语丝》、《晨报副刊》、《现代评论》上发表。
[3]1928年从北京到上海。
与胡也频、丁玲筹办《红黑》杂志和出版社。
1929年去吴淞中国公学任教,爱上女学生张兆和。
1930年后赴国立青岛大学(国立山东大学前身)执教,到抗战前,出版了20多个作品集,有《石子船》、《虎雏》、《月下小景》、《八骏图》等。
1931年陪同丁玲营救胡也频未果,护送丁玲母子回湖南。
1931年至1933年在国立山东大学任文学院讲师;1933年9月9日,与张兆和结婚。
同月23日,与杨振声合编《大公报·文艺副刊》。
1934年完成的《边城》,是这类“牧歌”式小说的代表,也是沈从文小说创作的一个高峰。
沈从文的故事及简介沈从文的故事及简介沈从文的故事:知错就改沈从文是我国现代着名作家,他出生在湖南省凤凰县的一农户家庭。
小时候,沈从文特别喜欢看木偶戏,常常因为看戏入迷而耽误了读书。
有一天上午,沈从文从课堂里溜出来,一个人跑到村子里去看戏,那天木偶戏演的是“孙悟空过火焰山”。
沈从文看得眉飞色舞,捧腹大笑。
一直看到太阳落山,他才恋恋不舍地回到学校。
这时,同学都已放学回家了。
第二天,沈从文刚进校门,老师就严厉地责问他为什么旷课。
他羞红着脸,支支吾吾地答不上来。
老师气得罚他跪在树下,并大声训斥道:“你看,这楠木树天天往上长,而你却偏偏不思上进,甘愿做一个没出息的矮子。
”又一天,老师又把他叫去,对他说:“大家都在用功读书,你却偷偷溜去看戏。
昨天我虽然羞辱了你,可这也是为了你好。
一个人只有尊重自己,才能得到别人的尊重。
”老师的一番话,使沈从文感动得流下了眼泪。
他暗暗发誓,一定要记住这次教训,做一个受人尊重的人。
此后,沈从文一直严格要求自己,长大后成了着名的作家。
沈从文:半生辉煌,半生沉寂1923年,一个来自遥远边城的外省青年怀揣着青春梦想以及对文学的满腔热忱奔京城而来。
当他夹着铺盖从前门车站走下火车时,立刻被眼前豁然开朗的城市所吸引,于是他站在月台上说了一句:“我是来征服你的。
”这个青年名叫沈从文,这一年他21岁。
京城米贵,居之不易。
初来北京的这年冬天,沈从文蜷缩在湖南会馆一间没有炉子的小屋里。
天寒地冻、弹尽粮绝,可他连一件棉袄都买不起。
幸好郁达夫冒着鹅毛大雪来到他的住处。
让郁达夫吃惊的是这位青年一边流着鼻血,一边正用冻僵的双手伏案写稿。
看到这,郁达夫解下自己的围巾替他围上,然后领他去街上吃饭,并把衣兜里剩下的几块钱全部给了他……沈从文一生曾三进北京城。
施蛰存回忆:“为新文学运动和反帝、反封建的新思潮所感召,从文于1923年来到北平,没有熟人,没有亲戚,孤军奋战。
1924年,已在《现代评论》和《北京晨报》上发表创作,大约此时已受知于胡适。
简介:沈从文(1902-1988)原名沈岳焕,湖南凤凰县人,苗族,现代著名作家、历史文物研究家、京派小说代表人物,笔名休芸芸、甲辰、上官碧、璇若等。
沈从文不仅是著名的作家,还是著名的历史学家、考古学家,他撰写出版了《中国丝绸图案》、《唐宋铜镜》、《龙凤艺术》、《战国漆器》、《中国古代服饰研究》等等学术专著。
文学作品《边城》《湘西》《从文自传》等,在国内外有重大的影响。
他的作品被译成日本、美国、英国、前苏联等四十多个国家的文字出版,并被美国、日本、韩国、英国等十多个国家或地区选进大学课本,两度被提名为诺贝尔文学奖评选候选人。
生平:祖父沈宏富为汉族,生身祖母刘氏为苗族,母亲黄素英为土家族[1],沈从文本为汉族,早年亦以汉族人自居,晚年时为家庭利益选择了苗族。
[2][3][4]1917年高小毕业后,进入当地土著部队办理杂事,后任书记。
1923年进入北京大学旁听,同时练习写作。
沈从文只有小学学历。
西南联大要提升沈从文为教授时,刘文典一直看不起搞新文学创作的人。
一次,在西南联大的教务会议上,他提出质疑:“陈寅恪才是真正的教授,他该拿400块钱,我该拿40块钱,朱自清该拿4块钱,可我不会给沈从文4毛钱。
沈从文要是教授,那我是什么?”美籍文学评论家夏志清则对“沈从文在中国文学史上的重要性”予以充分的肯定,在评点沈的《静》时他说,“三十年代的中国作家,再没有别人能在相同的篇幅内,写出一篇如此有象征意味如此感情丰富的小说来。
”在中国公学教书时,沈从文爱上他的女学生张兆和,写了不少的情书追求她,并引发校长胡适的同情,施以援手。
最后,据说因沈从文的情书“写得太好了”,张兆和终于同意嫁给沈从文。
1924年开始发表作品,并结识郁达夫、徐志摩、林宰平等人。
1925年发表第一篇小说《福生》,1926年出版第一个创作文集《鸭子》。
同年底,沈从文在上海与胡也频等自筹资金,创办《人间》、《红黑》杂志,终因资金不足而停刊。
沈从文20年代起蜚声文坛,与诗人徐志摩、散文家周作人、杂文家鲁迅齐名。
沈从文人生经历
沈从文是中国现代著名的文学家、散文家和诗人,生于1904年,逝世于1988年。
他出生在湖南省岳阳市平江县一个知识分子家庭,家
境优越。
自幼聪明好学,十三岁即考入湖南省中学堂。
后来,他考入
北京大学中文系,开启了文学创作之路。
在北京大学期间,沈从文开始发表自己的文学作品,如《瑜伽行》、《中国小说史的回顾》等,其中《边城》一书更是被誉为中国
现代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
1930年代,沈从文先后在南方和北方多个地区从事文学创作和教育工作。
他曾在广州、香港、汉口等地的大学和中学任教,并成立了
多个文艺团体和学会,如“大家文艺社”、“松江社”等。
1940年代初,沈从文由于政治原因被迫辞去教职,转而开始从事爱国宣传写作。
他在《湘江评论》等刊物上发表了许多反对日本侵略
的文章和诗歌,如《烈士之歌》、《清明时节雨纷纷》等。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沈从文一度被任命为文化部副部长,但不久后因工作分歧而被撤职。
随后,他又先后在中央美术学院、复旦大学、上海戏剧学院等学校任教,并继续从事文学创作。
1988年春天,沈从文因病去世,享年84岁。
他虽人已逝去,但
他的文学作品却长存于世,为后人所传颂。
沈从文,名人故事
简介:沈从文,原名沈岳焕,湖南凤凰县人。
1930年后赴青岛大学执教,创作
作品多了起来。
沈从文读过两年私塾,正规教育仅是小学,他的知识和智慧更多是自然和人生
这部大书给他的。
正当最好年龄的人。
黄昏时天气十分郁闷,溪面各处飞着红蜻蜓。
天上已起了云,热风把两山竹篁
吹得声音极大,看样子到晚上必落大雨。
生命都是太脆薄的一种东西,并不比一株花更经得住年月风雨,用对自然倾心的眼,反观人生,使我不能不觉得热情的可珍,而看重人与人凑巧的藤葛。
在同一
月光如银子,无处不可照及,山上篁竹在月光下皆成为黑色。
身边草丛中虫声繁密如落雨。
间或不知道从什么地方,忽然会有一只草莺“落落落落嘘!”啭着它的喉咙,不久之间,这小鸟儿又好象明白这是半夜,不应当那么吵闹,便仍然闭着那
小小眼儿安睡了。
白河下游到辰州与沅水汇流后,便略显浑浊,有出山泉水的意思。
若溯流而上,
《长河》等
是我理想的建筑,这庙供奉的是“人性”(《习作选集代序》)。
沈从文小说集:
《老实人》《蜜柑》《雨后及其他》《神巫之爱》
《龙朱》《旅店及其他》《八骏图》《如蕤集》
《石子船》《虎雏》《阿黑小史》《月下小景》
《从文小说习作选》《雪晴》《新与旧》《主妇集》《春灯集》《黑凤集》《边城》《长河》《阿丽思中国游记》
沈从文07,。
[名人故事]沈从文简介
沈从文简介
沈从文(1902年12月28日-1988年5月10日)原名沈岳焕,笔名休芸芸、甲辰、
上官碧、璇若等,乳名茂林,字崇文,湖南凤凰县人,苗族,祖母刘氏是苗族,其母黄
素英是土家族,祖父沈宏富是汉族。
沈从文是现代著名作家、历史文物研究家、京派小说
代表人物。
14岁时,他投身行伍,浪迹湘川黔边境地区,1924年开始文学创作,抗战爆
发后到西南联大任教,1931年—1933年在山东大学任教。
1946年回到北京大学任教,建
国后在中国历史博物馆和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工作,主要从事中国古代历史的研究。
沈从文1988年病逝于北京。
沈从文创作的小说主要有两类,一种是以湘西生活为题材,一种是以都市生活为题材,前者通过描写湘西人原始、自然的生命形式,赞美人性美;后者通过都市生活的腐化堕落,揭示都市自然人性的丧失。
其笔下的乡村世界是在与都市社会对立互参的总体格局中获得
表现的,而都市题材下的上流社会“人性的扭曲”他是在“人与自然契合”的人生理想的
烛照下获得显现,正是他这种独特的价值尺度和内涵的哲学思辨,构起了沈从文笔下的都
市人生与乡村世界的桥梁,也正由于这种对以金钱为核心的“现代文学”的批判,以及对
理想浪漫主义的追求,使得沈从文写出了《边城》这样的理想生命之歌。
沈从文的一生是坎坷的一生,是奉献的一生。
文学作品《边城》、《湘西》、《从文
自传》等,在国内外有重大的影响。
他的作品被译成日本、美国、英国、前苏联等四十多
个国家的文字出版,并被美国、日本、韩国、英国等十多个国家或地区选进大学课本,两
度被提名为诺贝尔文学奖评选候选人。
沈从文不仅是作家,还是历史学家、考古学家。
先生一生中,着有五百万字的著作文章,《边城》、《长河》、《从文自传》是他的
代表作。
他晚年专著《中国古代服饰研究》一书,填补了中国物质文化史上的一页空白。
沈从文主要文学贡献在于创造了一种描写特殊民情的乡土文学,并受废名影响,取其
抒情笔调,发展了新文学中抒情小说的文学形式。
大部分小说是以湘西生活为背景,对故
乡人民怀有不可言状的同情与温爱。
以其特异的“生命形式”,熔生动丰富的社会风俗画
和优美清新的风情风景画于一炉,展示其民性的粗犷强悍,民俗的淳厚善良,使作品充溢
着浓郁的乡土气息和返璞归真的牧歌情调。
这种乡土抒情体的美学风格代表了京派作家一
定的社会思想,也对后来作家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感谢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