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尿路尿路上皮癌的基因组学特征及分子分型研究共3篇
- 格式:docx
- 大小:39.06 KB
- 文档页数:5
膀胱尿路上皮癌的临床病理特征及辅助治疗选择引言膀胱尿路上皮癌是一种常见的泌尿系统肿瘤,其发生率逐年增高。
病理特征对于膀胱尿路上皮癌的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探讨膀胱尿路上皮癌的临床病理特征以及辅助治疗选择。
临床病理特征组织学类型根据病理组织学特征,膀胱尿路上皮癌可分为非肌层浸润性癌和肌层浸润性癌。
非肌层浸润性癌又可细分为移行细胞癌、鳞状细胞癌和腺癌等类型。
肌层浸润性癌通常表现为浸润性生长,累及膀胱肌层。
组织学分级膀胱尿路上皮癌的组织学分级是根据肿瘤细胞异型性、核分裂以及肿瘤的浸润深度来进行评估的。
分为低分级(分级I), 中分级(分级II)和高分级(分级III)。
分期和分级分期是根据肿瘤的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以及远处转移进行的。
常用的分期系统包括TNM分期和国际膀胱癌分期系统(IUCC)。
其中,TNM分期系统根据原发肿瘤的大小(T)、淋巴结转移情况(N)和远处转移(M)分为不同阶段。
IUCC分期系统又分为0期、I期、II期、III期和IV期。
辅助治疗选择膀胱尿路上皮癌的手术治疗手术是膀胱尿路上皮癌的主要治疗方法,尤其是对于早期病例而言。
常见的手术方法包括经尿道切除术(TURBT)、部分膀胱切除术(partial cystectomy)和全膀胱切除术(radical cystectomy)等。
选择适当的手术方式应综合考虑患者的年龄、肿瘤分期、组织学类型及患者的整体情况。
辅助放疗辅助放疗是在手术后进行的一种治疗方式,旨在减少术后复发和提高患者生存率。
辅助放疗常采用外科手术后的放疗模式,可减小术后残留肿瘤的风险。
新型药物治疗近年来,一些新型药物在膀胱尿路上皮癌的治疗中显示出良好的效果。
免疫治疗药物,如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和细胞因子疗法,已被广泛用于晚期膀胱尿路上皮癌的治疗。
靶向治疗药物,如EGFR抑制剂和VEGF抑制剂等,也显示出一定的疗效。
化疗化疗在膀胱尿路上皮癌的治疗中也占据重要地位。
常用的化疗药物包括顺铂、博来霉素和环磷酰胺等。
膀胱尿路上皮癌组织中生存素基因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摘要:膀胱尿路上皮癌(UC)是一种常见的泌尿系统肿瘤,生存素(SURV)是一种重要的抗凋亡分子,在肿瘤形成和发展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本文旨在分析UC组织中SURV基因的表达及其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以探讨其临床价值。
方法:收集UC患者的肿瘤组织标本及与之配对的非癌组织标本,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SURV基因的表达水平,并分析SURV基因表达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
结果:UC组织中SURV基因的表达水平明显高于非癌组织(P<0.05)。
SURV基因的高表达与UC的不良预后指标(TNM分期和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P<0.05),提示SURV基因在UC的进展和预后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结论:SURV基因在UC组织中高表达,可能成为UC进展和预后的重要生物标记,并有望成为UC治疗的新靶点。
关键词:生存素;膀胱癌;表达;临床意义Methods: Tumor tissue specimens and matched non-cancerous tissue specimens were collected from UC patients, and the expression levels of the SURV gene were detected by real-time quantitative PCR. The correlation between SURV gene expression and clinicopathological features was analyzed.Keywords: survivin; bladder cancer; expression; clinical significance.。
膀胱尿路上皮癌组织中生存素基因的表达及临床意义1. 引言1.1 疾病背景膀胱尿路上皮癌是一种主要发生在膀胱、输尿管、肾盂等器官上皮组织的一种恶性肿瘤。
据统计,膀胱尿路上皮癌在全球范围内的发病率逐年上升,尤其在发达国家尤为突出。
据世界卫生组织(WHO)的统计数据显示,膀胱尿路上皮癌是男性中第四常见的恶性肿瘤,女性中第七常见。
而且,膀胱尿路上皮癌的发病年龄逐渐年轻化的趋势也日益凸显。
膀胱尿路上皮癌的发展过程是一个多环节的复杂过程,受多种因素的影响。
目前对于膀胱尿路上皮癌的治疗主要包括手术切除、放疗、化疗等综合治疗方法。
膀胱尿路上皮癌的治疗效果并不理想,预后较差,特别是晚期患者的存活率令人担忧。
研究膀胱尿路上皮癌的发病机制及寻找新的治疗靶点显得尤为迫切。
在这种背景下,本研究旨在探讨膀胱尿路上皮癌组织中生存素基因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为进一步了解膀胱尿路上皮癌的病理生理机制、寻找新的治疗靶点和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提供科学依据。
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是为了探讨膀胱尿路上皮癌组织中生存素基因的表达情况以及其在疾病发展和预后中的潜在作用。
通过分析生存素基因在膀胱尿路上皮癌中的表达水平,我们希望揭示其在肿瘤发生、发展和转移过程中的生物学功能,进一步探讨生存素基因调节机制以及其与膀胱尿路上皮癌临床病理特征和预后的关联。
通过本研究,我们旨在为生存素基因在膀胱尿路上皮癌中的临床应用提供依据,为疾病的治疗和预后评估提供新的靶点和参考。
通过综合分析研究结果,我们期望揭示生存素基因在膀胱尿路上皮癌中的重要作用及其在临床实践中的潜在意义,为进一步的研究和临床应用提供基础。
1.3 生存素在膀胱尿路上皮癌中的作用生存素是一种重要的基因,在膀胱尿路上皮癌的发生和发展过程中扮演着关键的角色。
研究显示,生存素基因的表达与膀胱尿路上皮癌的发生密切相关,可以促进癌细胞的生长和扩散。
生存素还参与调节癌细胞的凋亡和抗凋亡过程,从而影响膀胱尿路上皮癌的预后。
尿路上皮癌干细胞及细胞表面特征性分子标记的研究进展作者:姜锡男顾昌世钟思文李登宝石家齐孙发来源:《现代养生·下半月》2018年第09期【摘要】目前越来越多的研究中发现肿瘤中都存在有一类具有自我更新且不断增殖能力的类干细胞功能的细胞,被称为肿瘤干细胞。
在经过不断的研究中发现尿路上皮癌中也有这种类似功能的细胞存在,该细胞与尿路上皮癌频繁术后复发及对放化疗抵抗有密切的联系。
为了更好的了解尿路上皮癌细胞及尿路上皮癌干细胞的特性,在此综述中主要讨论了什么是尿路上皮癌,尿路上皮癌干细胞的特征及针对性的治疗方向。
【关键词】尿路上皮癌;尿路上皮癌干细胞;分子标记尿路上皮癌是一种异质性疾病,即可在同一个病人体内出现多个病灶。
单克隆(即多个肿瘤均来源于单个细胞的恶性化)及区域癌变理论可解释该病的多发性特点[1]。
Cheng和他的团队在试验中发现尿路上皮肿瘤和区域癌变最终形成浸润性膀胱癌[2]。
尿路上皮癌病变可以通过两条不同的通路发展,l、形成非浸润性的乳头状瘤;2、形成浸润性膀胱癌[3]。
膀胱乳头状瘤术后会频繁复发(复发率可高达80%),但其疾病本身并不致命而且仅有15%的病例可能会转化为浸润性膀胱癌或者出现远处转移灶[4,5]。
在乳头状瘤中的基因改变最常见的原因是基因的突变,其中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受体3和HRAS是最为常见的突变基因,这两个基因在乳头状瘤的发生突变的概率率各为75%和30%[6,7]。
与此不同的是,浸润性膀胱癌的发生主要是通过使肿瘤抑制通路TP53、RBI和PTEN失活。
其他可以在乳头状瘤和浸润型癌中观测到的基因改变有,磷脂酰肌醇三激酶(PI3K),突变发生率>10%;肿瘤抑制因子(TSCl)的异常删除,发生率大约10%; Pathched的异常删除,发生率40%; CDKN2A和DBC1的异常删除,发生率大约50%。
Chan和其团队在试验中发现了一小群细胞。
这类细胞的独特之处在于它拥有类似于尿路上皮癌干细胞/祖细胞的基因特性,这种基因特性在体内实验中己被证明可以增强细胞转移癌的能力。
泌尿系肿瘤的分子分类与治疗泌尿系肿瘤是指发生在泌尿系(涉及肾脏、输尿管、膀胱、前列腺等器官)中的肿瘤。
与其他癌症相比,泌尿系肿瘤早期症状表现不明显,很多患者在迟至症状明显时才被确诊。
在治疗上,背景、病理学类型、分子特征等因素的差异会影响患者的治疗方案。
这里将着重介绍泌尿系癌症的分子分类与治疗。
一、分子分类泌尿系肿瘤的分子分型研究在近年来获得了飞速发展。
基于基因表达谱的分子分类法,已成为了当前分子研究热点领域之一。
其中,输尿管上皮癌与膀胱移行细胞癌不同于肾癌和前列腺癌,两者分子表型和临床症状差异较大。
1. 肾癌的分子分类法:基于基因表达谱分子分类法,按分子亚型可分为以下四类:- 一类:清细胞肾癌(ccRCC);- 二类:嗜酸肉瘤/成纤维样变性肾癌(papillary RCC);- 三类:嗜碱性肉瘤肾癌(chromophobe RCC);- 四类:肾平滑肌肿瘤(SMC RCC)。
2. 膀胱癌的分子分类法:基于基因表达谱和肿瘤基因组学的分子分类法,可分为五个独特的分子亚型:- 假乳头状结构形成型(FGFR3-DUP);- 类基底细胞癌(BCPN);- 包膜非浸润性膀胱移行细胞癌(POLE-MUT);- 肿瘤基因组稳定型(CNA-LO);- 肿瘤基因组不稳定型(CNA-HI)。
3. 前列腺癌的分子分类法:基于基因表达谱可分为三个亚型:- 前列腺癌贫血素样反应亚型(luminal A);- 前列腺癌内分泌耐药亚型(luminal B);- 前列腺癌基底细胞亚型(basal)。
二、治疗泌尿系肿瘤常规治疗方式为手术切除、放疗和化疗。
然而在分子分型的指导下更有针对性的治疗方案被研究和探索。
此外,免疫治疗在泌尿系肿瘤治疗中也呈现出了一定的优势。
肾癌治疗:1. 一类:清细胞肾癌(ccRCC)这种类型的肾癌对抗血管生成的靶向治疗有良好的反应,该类肾癌的主要靶点为VEGF和VEGFR,治疗药物一般是选择抗VEGF单抗(Bevacizumab) 和TkIs(多种酪氨酸激酶抑制剂)。
上尿路尿路上皮癌患者的评估和诊断尽管是一种罕见的疾病,上尿路尿路上皮癌的发病率正在上升。
它与多种风险因素有关,包括吸烟、接触芳香胺、摄入马兜铃酸和砷以及慢性炎症。
CT 尿路造影是推荐的首选成像方式,并在特定情况下辅以 MRI、超声和 IV 尿路造影。
正在积极寻找用于检测上尿路尿路上皮癌的尿液标志物。
流行病学上尿路尿路上皮癌(UTUC) 是一种罕见疾病,仅占所有尿路上皮癌的 5-10%。
1]。
在所有接受血尿检查的患者中,有 0.1% ~ 0.7% 出现这种情况[2,3]。
近年来,AUA 要求对所有可见血尿和≥35 岁的镜下血尿患者进行检查,这导致发病率和诊断后早期迁移的增加。
美国国家癌症研究所的监测、流行病学和最终结果 (SEER) 数据库研究发现,年发病率从 1973 年的每 10 万人 1.88 例上升到 2005 年的 2.06 例。
4]。
尽管如此,大多数患者(高达60%)仍然在晚期肌肉浸润阶段被诊断出来,而膀胱肿瘤中只有 15-25% [5]。
5 年疾病特异性生存率总体为75%,原位、局部、区域和远处疾病的生存率分别为95%、88.9%、62.5% 和16.5%。
与膀胱尿路上皮癌相似,UTUC 对男性的好发率为 3:1,发病率在 70-90 岁人群中达到高峰[6]。
发生 UTUC 的风险因素包括接触烟草、职业接触致癌芳香胺、摄入马兜铃酸和砷以及慢性炎症。
烟草暴露会以剂量依赖的方式增加 UTUC 的风险:在 20 包年或以下的患者中增加两倍,在 60 包年或以上的患者中高达 6.2 倍。
7]。
幸运的是,戒烟有助于将 UTUC 风险从 4.4 倍降低到 2.3 倍 [8]。
此外,在接受根治性肾输尿管切除术的患者中,重度吸烟史和手术时吸烟状况与疾病复发和癌症特异性死亡率的风险增加有关。
9]。
接触联苯胺和β-萘等职业危害也会增加UTUC 的风险。
尽管这些物质自1960 年代以来已被禁止,但在接触后可能会长时间发生肿瘤 [7]。
膀胱尿路上皮癌组织中生存素基因的表达及临床意义1. 引言1.1 背景膀胱尿路上皮癌是泌尿系统中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发病率逐年增加,给患者的生活质量和生存带来了严重影响。
目前,膀胱尿路上皮癌的发病机制仍不完全清楚,治疗效果并不理想。
寻找新的治疗靶点和预后指标对于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和生活质量至关重要。
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是探讨膀胱尿路上皮癌组织中生存素基因的表达情况及其临床意义,为进一步揭示生存素基因在膀胱尿路上皮癌发生发展过程中的作用提供依据。
通过分析生存素基因在膀胱尿路上皮癌中的表达情况和临床特征,研究生存素基因在膀胱尿路上皮癌患者预后中的潜在影响,探讨生存素基因在膀胱尿路上皮癌治疗中的应用前景。
通过本研究的开展,旨在为膀胱尿路上皮癌的诊断、治疗和预后评估提供新的分子标志物和靶向治疗方向,为临床个体化治疗膀胱尿路上皮癌提供新的方法和理论基础。
通过对生存素基因的研究,希望进一步了解其在膀胱尿路上皮癌中的作用机制,为提高膀胱尿路上皮癌的治疗效果和生存率提供新思路和方法。
1.3 研究对象本研究的研究对象为患有膀胱尿路上皮癌的患者。
膀胱尿路上皮癌是一种常见的恶性肿瘤,常见于膀胱和尿道等部位。
患有膀胱尿路上皮癌的患者通常表现为排尿困难、血尿、腹痛等症状。
本研究将选择符合研究条件的膀胱尿路上皮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以探究生存素基因在这类肿瘤组织中的表达情况及其临床意义。
研究对象的选择标准包括:确诊为膀胱尿路上皮癌的患者,未接受任何治疗或已接受相同治疗,愿意主动参与研究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排除有其他系统性疾病或合并其他癌症的患者,以确保研究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通过对这些患者进行生存素基因的表达情况分析、生存素基因在膀胱尿路上皮癌中的作用研究以及与临床预后的关联等方面的研究,旨在为膀胱尿路上皮癌的诊断和治疗提供更深入的理论依据和临床指导。
2. 正文2.1 生存素基因的表达情况生存素基因在膀胱尿路上皮癌组织中的表达情况一直备受关注。
基础研究尿路上皮癌干细胞及细胞表面特征性分子标记的研究进展姜锡男 顾昌世 钟思文 李登宝 石家齐 孙 发贵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泌尿外科 贵州省贵阳市 550004【摘 要】目前越来越多的研究中发现肿瘤中都存在有一类具有自我更新且不断增殖能力的类干细胞功能的细胞,被称为肿瘤干细胞。
在经过不断的研究中发现尿路上皮癌中也有这种类似功能的细胞存在,该细胞与尿路上皮癌频繁术后复发及对放化疗抵抗有密切的联系。
为了更好的了解尿路上皮癌细胞及尿路上皮癌干细胞的特性,在此综述中主要讨论了什么是尿路上皮癌,尿路上皮癌干细胞的特征及针对性的治疗方向。
【关键词】尿路上皮癌;尿路上皮癌干细胞;分子标记尿路上皮癌是一种异质性疾病,即可在同一个病人体内出现多个病灶。
单克隆(即多个肿瘤均来源于单个细胞的恶性化)及区域癌变理论可解释该病的多发性特点[1]。
Cheng和他的团队在试验中发现尿路上皮肿瘤和区域癌变最终形成浸润性膀胱癌[2]。
尿路上皮癌病变可以通过两条不同的通路发展,1、形成非浸润性的乳头状瘤;2、形成浸润性膀胱癌[3]。
膀胱乳头状瘤术后会频繁复发(复发率可高达80%),但体检,针对妇科体检结果需要进行全面评估,给出患者改善身体状况的建议,根据患者病症适当进行干预治疗,并积极调整患者心态,确保其能够配合医师治疗,提高诊疗的效果。
(2)对妇科疾病患者进行科学的健康知识宣教工作,这些知识包括日常妇科卫生保健知识、避孕的措施以及流产和生产后的自我保健方法等,妇科健康知识的宣教可以使患者了解妇科疾病的复杂性和多变性,使得患者能够积极配合医生的治疗手段,并能做好后期的卫生保健工作,使妇科疾病的发生概率降低。
(3)帮助妇科疾病患者做好营养保健,并对其进行健康锻炼提出建议。
因为部分妇科疾病与营养的摄入与配比、饮食习惯等情况有一定的相关性,如与饮食有关的糖尿病可以引起霉菌性阴道炎。
通过科学饮食和体育锻炼来控制体重,可以提高患者免疫系统的能力,使之能够为患者妇科疾病治疗效果的提供保障。
上尿路移行上皮细胞癌的预后研究的开题报告
标题:上尿路移行上皮细胞癌的预后研究
背景和意义:上尿路移行上皮细胞癌(UTUC)是一种罕见但具有较高危害性的泌尿系统恶性肿瘤。
它发病率低,但是预后差,治疗难度大,死亡率高。
目前治疗UTUC的方法主要包括外科手术、化疗、放疗等,但是治疗效果并不理想,因此研究UTUC的预后因素对于制定更加有效的治疗方案具有重要意义。
研究问题和目的:本研究旨在分析UTUC的预后因素和生存情况,探究UTUC的治疗策略和预后评估方法。
研究方法:本研究将纳入2009年至2019年在XX医院诊断为UTUC的患者,收集患者的基本数据、疾病情况、治疗方案和随访资料。
然后对患者的生存情况进行统计分析,探究UTUC的预后因素和生存情况。
预期结果:通过本研究,我们将发现UTUC的预后因素和生存情况,为临床治疗提供有效的指导和评估方法,提高治疗效果和生存质量。
研究局限性:本研究的局限性在于只纳入一家医院的患者,受到单中心数据的局限性,研究结论可能存在偏差。
研究意义:本研究将为UTUC的治疗提供新的思路和理论基础,为改善UTUC患者的预后情况提供有力支持。
双侧上尿路尿路上皮癌危险因素的研究进展王伟;曹冠姝;施国伟;何家扬【摘要】上尿路的尿路上皮癌(upper tract urothelial carcinoma,UTUC)单侧发病多见,双侧发病较为少见,可能具有一些特定的危险因素.本文从马兜铃酸、非那西丁、膀胱癌史和遗传性非息肉病性结直肠癌等角度综述了双侧UTUC发病的危险因素,以期引起泌尿外科医师的注意,尤其在诊治、随访具有这些危险因素的患者时需警惕双侧UTUC的可能性.【期刊名称】《现代泌尿外科杂志》【年(卷),期】2016(021)002【总页数】3页(P156-158)【关键词】尿路上皮癌;双侧;危险因素;双侧上尿路【作者】王伟;曹冠姝;施国伟;何家扬【作者单位】复旦大学附属上海市第五人民医院泌尿外科,上海200240;复旦大学泌尿外科研究所,上海20004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37.13·综述·上尿路的尿路上皮癌(upper tract urothelial carcinoma,UTUC)是指起源于肾盂和输尿管尿路上皮的恶性肿瘤,临床较少见,只占所有尿路上皮癌的5%~10%。
其中,双侧上尿路的尿路上皮癌则更为罕见,发病率极低,仅占所有UTUC的1%~2.8%,可表现为同期发病或相继发病。
前者是指在初次诊断时即发现双侧均存在病灶,约占所有UTUC的1.6%[2]。
后者是指单侧UTUC的患者在随访期间对侧上尿路发生UTUC,约占单侧UTUC患者的3.1%[3]。
UTUC已确定的主要危险因素为吸烟和长期接触工业化学产品等[4]。
目前关于双侧UTUC的文献大多集中在探讨治疗策略,很少研究致病的原因。
本文将双侧UTUC的可能病因或危险因素综述如下,以期引起泌尿外科医师的注意。
马兜铃酸(aristolochic acid,AA)是马兜铃科马兜铃属植物所含的共同成分, 是植物界中发现的第一个硝基化合物。
自然界含有AA的植物可能达600余种, 广泛分布在热带和亚热带地区。
Cancer Cell:上尿路尿路上皮癌(UTUC)分子分型以及分子
诊断新方法的研究
曾津(介评)
【期刊名称】《现代泌尿外科杂志》
【年(卷),期】2022(27)3
【摘要】上尿路尿路上皮癌(upper urinary tract urothelial carcinoma,UTUC)包括肾盂癌和输尿管癌,与膀胱癌同属尿路上皮癌。
UTUC发病年龄多为50~70岁,占全部尿路上皮癌的5%~10%。
UTUC与膀胱癌有许多类似的临床病理特征,但是UTUC本身也有其特殊点。
UTUC侵袭性更高、预后较差,术后仍有22%~47%的患者在随访期间出现膀胱内复发。
此外,UTUC起源自胚胎的中胚层,可能与Lynch 综合征(遗传性非息肉病性结直肠癌)有关;也有研究表明UTUC有可能是由马兜铃酸的暴露所诱发。
然而,相比于膀胱肿瘤,目前对于UTUC发生发展的分子机制研究甚少,同时也缺乏有效的生物标志物用于分子分型、精准诊断以及预后判断。
【总页数】2页(P262-262)
【作者】曾津(介评)
【作者单位】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泌尿外科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737.11
【相关文献】
1.尿路内翻性乳头状瘤和尿路上皮癌分子病理学对比研究进展
2.上尿路尿路上皮癌预后分子的研究进展
3.HER2与膀胱尿路上皮癌临床病理分子分型的相关性
4.上尿路尿路上皮癌的分子生物学研究进展
5.基于免疫组化的膀胱浸润性尿路上皮癌的分子分型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尿路上皮癌中FGFR3基因的研究进展梁宇【摘要】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受体3(FGFR3)是跨膜的酪氨酸蛋白激酶受体家族成员之一,近年大量的研究表明,FGFR3基因的突变与病理分级、临床分期低的尿路上皮癌有密切的相关性,有可能成为对尿路上皮癌诊断、进行监测随访的分子标志物和治疗的靶点.本文就FGFR3基因在尿路上皮癌中作用的研究讲展作一综述.【期刊名称】《癌变·畸变·突变》【年(卷),期】2011(023)001【总页数】4页(P72-74,77)【关键词】尿路上皮肿瘤;FGFR3基因;分子标志物;治疗靶点【作者】梁宇【作者单位】蚌埠医学院附属连云港医院泌尿外科,江苏,连云港,222006【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37.1大多数尿路上皮癌(urothelial carcinoma,UCC)发生在膀胱,只有5%左右发生在输尿管或肾盂(即上尿路的尿路上皮癌, upper urinary tract urothelial carcinoma,UUT-UCC)。
尿路上皮细胞癌初诊时多为非肌层浸润性,但其具有高复发率;并且伴随复发次数的增加,肿瘤恶性程度会提高并转为肌层浸润性肿瘤[1]。
随着分子生物学的发展及其在肿瘤中的应用,现在认为肿瘤的发生机制主要是原癌基因的激活和抑癌基因的失活导致细胞增殖失控及凋亡缺陷,所以,肿瘤被视为一种基因疾病。
纠正肿瘤细胞中异常基因的行为,抑制癌基因的过度表达,增强抑癌基因的功能将从分子水平上治疗肿瘤。
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受体3(fibroblast growth factor receptor 3, FGFR3)基因在尿路上皮癌中的作用日益受到重视,并成为近年研究的热点。
FGFR3基因定位于人类染色体4p16.3,长约16.5 kb,由19个外显子和18个内含子组成。
FGFR3的cDNA大小为4.4 kb,可译框架有2 520个核苷酸,编码840个氨基酸组成的蛋白。
2021 ASCO GU 上尿路尿路上皮癌研究进展(全文)上尿路尿路上皮癌(UTUC)约占尿路上皮癌(UC)的5%-10%,但60%的UTUC初诊时即为侵袭性,相较而言,来源于下尿路的膀胱尿路上皮癌(UBC)的初诊时侵袭性疾病比例只有15-25% 1;因此UTUC比下尿路尿路上皮癌(LTUC)带来了更大的临床危害。
而且,流行病学显示以中国为代表的亚洲人群UTUC发病率明显高于西方人群 2 ,近年中国晚期尿路上皮癌临床研究发现来源于UTUC的病例接近一半。
因此,国内对于UTUC的诊治更为关注。
以下就将来自今年ASCO-GU大会的UTUC 研究进展做出梳理并呈现给读者:一、UTUC围手术期研究进展1.术后辅助治疗何去何从POUT研究更新数据是唯一一个进入到今年ASCO-GU大会Poster Highlight session并进行讨论的UTUC研究。
2018年首次报道的POUT 研究掀起了UTUC术后辅助化疗的新篇章。
当时研究将56个中心261例pT2-4N0-3M0分期的UTUC术后患者随机分配至辅助化疗组和观察组。
辅助化疗方案包括:GP方案(要求eGFR>50ml/min)或GC方案(eGFR:30-49ml/min)术后辅助化疗4周期。
结果显示,与观察组相比,辅助化疗组显著改善无病生存时间(DFS)和无转移生存(MFS)时间,当时的总生存(OS)数据尚不成熟,但HR为0.55,有利于辅助化疗组。
POUT研究是当时UTUC唯一的III 期临床研究,循证医学证据级别较强,研究结果基本确定了UTUC术后辅助化疗的地位。
研究设计但随后对于POUT研究的质疑声也开始出现,包括:1、认为根治性肾输尿管全长切除术(RNU)后肾功能的改变,可能影响术后化疗方案的选择,从而把新辅助化疗(此时的肾功能储备良好)推到UTUC治疗前沿;2、POUT研究的亚组人群获益不一致(N+或切缘+患者未明确获益);3、既往研究(EORTC 30994)3显示术后辅助化疗相比于延迟(至复发时)化疗并未显著改善OS。
尿路上皮癌组织学变异型的病理特征及诊断
张兆祥;刘宇飞
【期刊名称】《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年(卷),期】2008(24)6
【摘要】@@ 肾盏、肾盂、输尿管、膀胱及尿道均由尿路上皮衬覆,各部位发生的癌大多有相似的组织病理学特征[1].如膀胱恶性肿瘤90%~95%是尿路上皮癌(urothelial carcinoma,UC),而其余5%~10%是间叶性肿瘤和其他罕见型上皮性肿瘤,后者虽罕见但同样起源于尿路上皮,说明尿路上皮细胞具有多能性或异向分化能力,由此发生的肿瘤被称为UC伴异向分化(UC with divergent differentiation)[2,3].特别是高核级或高分期的UC,最常见的是伴有灶性鳞状分化或腺上皮分化.
【总页数】6页(P729-734)
【作者】张兆祥;刘宇飞
【作者单位】三峡大学医学院病理学教研赛室,宜昌443002;三峡大学医学院病理学教研赛室,宜昌443002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737.1
【相关文献】
1.恶性黑色素瘤组织学变异型与鉴别诊断 [J], 叶明福;张哉根;王亚丽;汤金梁
2.尿路上皮癌组织学变异型的病理特征及诊断 [J], 张兆祥;刘宇飞
3.膀胱巢状变异型尿路上皮癌1例 [J], 黄宇;刘靖宇;王海峰;丁明霞;王剑松
4.大巢状变异型尿路上皮癌3例并文献复习 [J], 白洁;王潇飞;董丽儒;熊艳杰;李双;唐慧;刘芳;宋旭东
5.尿路上皮癌组织学变异型:鉴别诊断和临床意义 [J], Lopez-Beltran A;Cheng L;张仁亚(摘译);刘飞飞(摘译)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上尿路尿路上皮癌的基因组学特征及
分子分型研究共3篇
上尿路尿路上皮癌的基因组学特征及分子分型研究1
上尿路尿路上皮癌的基因组学特征及分子分型研究
上尿路尿路上皮癌是一种严重的泌尿系统恶性肿瘤,也是导致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
该疾病的发病率逐年增加,对疾病的早期诊断和治疗十分关键。
目前的研究表明,上尿路尿路上皮癌是由多种遗传和环境因素共同作用引起的复杂疾病。
各种基因组学技术的发展为了解上尿路尿路上皮癌的发病机制和分子病理学提供了有力的工具。
在遗传学方面,上尿路尿路上皮癌的最显著的遗传变异是FGFR3的突变。
FGFR3是一种膜受体酪氨酸激酶,其突变是上
尿路尿路上皮癌的最常见突变。
FGFR3突变可导致宿主细胞中
的信号转导通路发生变化,从而导致细胞增殖、分化、凋亡等生物学过程发生异常。
此外,与肿瘤代谢转化相关的各种基因也参与了上尿路尿路上皮癌的发生和发展,如 P53 基因、哈
维拉斯卡尔基因(KRAS)和BRAF基因等。
在分子分型方面,上尿路尿路上皮癌也具有多样性。
一般来说,它们可分为非浸润性和浸润性两类。
这两类疾病在基因组水平上具有不同的分子特征。
非浸润性上尿路尿路上皮癌主要是低分化肿瘤,分子分型多为致畸癌。
非浸润性肿瘤的发展速度较缓慢,且治疗效果较好。
浸润性上尿路尿路上皮癌通常为明显
的高分化肿瘤。
浸润性肿瘤生长迅速,进展快,治疗效果不理想。
分子分型表明BFGFR3特异性转录因子(BASIC-Helix-Loop-Helix-Class E Protein1,BHLHE41)基因的表达水平与非浸润性上尿路尿路上皮癌的发生相关,而RHOA基因表达水
平则与浸润性上尿路尿路上皮癌的发生相关。
通过基因组学技术的应用,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上尿路尿路上皮癌的发病机理和分子特征。
了解这些特点将为早期诊断、治疗和预后评估提供有力的科学依据。
未来,我们可以预见,基因组学技术在上尿路尿路上皮癌的研究和诊治中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总之,基因组学技术在上尿路尿路上皮癌的研究中已经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我们不断深入了解肿瘤的基因水平异质性,进而可以制定个体化的诊疗方案,有效地延长患者的生存期和提高其生命质量。
未来,我们更期待该领域的不断发展和积淀,带来更多科技进步和优美人生
上尿路尿路上皮癌的基因组学特征及分子分型研究2
上尿路尿路上皮癌的基因组学特征及分子分型研究
上尿路尿路上皮癌(upper urinary tract urothelial carcinoma, UUTUC)是一种发生在肾盂、输尿管和膀胱之外的尿路上皮组织恶性肿瘤。
UUTUC是一种相对罕见的肿瘤类型,
占尿路恶性肿瘤的5-10%。
然而,在某些高风险人群中,如工
业污染区居民,特别是长期沿海生活、重金属污染区和含砷水区人群,UUTUC的发病率较高。
近年来,基因组学技术的快速发展使得对癌症的研究更加深入和全面。
基于基因组学技术,研究者们针对UUTUC的基因组学特征和分子分型展开研究。
UUTUC的基因组学特征主要包括基因突变、基因扩增和缺失、DNA甲基化、染色体易位和拷贝数变异等。
基于全基因组测序
和染色体比较基因组杂交技术的分析结果表明,UUTUC的基因
突变和扩增涉及到多个途径,包括FGFR3和TP53等基因的突变、CCND1、EGFR、ERBB2和MYC等基因的扩增等,这些异常
进一步导致了肿瘤细胞的增殖、抗凋亡和侵袭能力增强。
此外,UUTUC瘤细胞的染色体易位和整倍性改变也是该癌症发展过程
中的关键特征。
细胞周期/凋亡途径和转录调控通路也被认为
是UUTUC基因组学异常的重要机制。
在分子分型方面,UUTUC可以被分为papillary型和flat型
两种亚型。
其中,papillary型的UUTUC 通常易于切除,具有较好的预后。
相反,flat型的UUTUC通常存在较高的肿瘤浸
润和淋巴结转移的风险。
最近的一些研究表明,在分子分型上,UUTUC的molecular deiagnostis有着显著的临床前景。
例如,基于炎性基因表达的分子分型研究能够识别出不同亚型之间的不同形态和复杂性欠佳病理特点。
在临床应用方面,分子分型可能有助于预测患者的肿瘤侵袭和转移风险,因此可以进行更加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从基因组学的角度出发,针对UUTUC研究的不断深入,旨在更好地识别出其病理生物学过程和疾病特征,最终促进更为有效和个性化的治疗方案的实现
总之,UUTUC是一种罕见但严重的肿瘤疾病,其病理生物学特
征和进展机制非常复杂。
通过深入研究其基因组学异常和分子分型等方面,可以更好地理解该病发展的机制,并为制定更有效、更个性化的治疗方案提供宝贵的参考。
未来的研究将进一步探索UUTUC的基础研究,开发更多新的分子诊断工具和精准治疗策略,最终改善患者的生存率和生活质量
上尿路尿路上皮癌的基因组学特征及分子分型研究3
上尿路尿路上皮癌的基因组学特征及分子分型研究
随着基因组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癌症的分子分型研究已经成为了肿瘤学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
近年来,对上尿路尿路上皮癌的分子分型研究也越来越引起了人们的关注。
本文将对上尿路尿路上皮癌的基因组学特征及分子分型研究进行综述。
上尿路尿路上皮癌是一种常见的泌尿系肿瘤,其包括肾盂癌、输尿管癌和膀胱癌,这三种肿瘤有着不同的临床特征和生物学行为。
在之前的研究中,人们已经发现了很多上尿路尿路上皮癌的分子标记,如TP53、FGFR3、Ras等,这些标记不仅能够
用于诊断和预后预测,也对疾病的治疗提供了指导。
随着基因组学技术的发展,人们开始越来越重视细胞的基因组变异对于疾病的影响,同时分子分型研究也越来越受到关注。
目前,对于上尿路尿路上皮癌的分子分型研究主要是基于肿瘤的基因表达谱、DNA甲基化和基因突变等方面。
以肾盂癌为例,研究者发现肾盂癌的分子分型可以分为基础型、泛型、激动性型和增殖型,这些类型在临床表现和治疗反应方面也有着不同
的特征。
此外,研究者还发现在肾盂癌中,FGFR3和PPARγ基因的突变与肿瘤的发生有着密切的关系。
在输尿管癌和膀胱癌方面,也有不同的分子分型方法。
研究者通过基于基因表达谱的分子分型技术,将膀胱癌分为基础型、中间型和神经型,而输尿管癌的分子分型则可以分为分泌型、神经型和组织因子型等。
这些分子分型的方法对于疾病的治疗和预后预测方面也有着很大的帮助。
总之,上尿路尿路上皮癌的分子分型研究已经成为了肿瘤学领域中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
通过对肿瘤的基因组学特征进行研究,不仅有助于更准确地诊断疾病,预测疾病的治疗反应和预后,而且还有助于深入了解疾病发生的机制,为新的治疗方法的开发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未来,随着生物学和技术的不断进步,相信上尿路尿路上皮癌的分子分型研究会越来越深入,为疾病的治疗和预后预测提供更准确和有力的依据
随着分子生物学和生物技术的不断发展,上尿路尿路上皮癌的分子分型研究已经成为了当前肿瘤学领域中的热点研究之一。
通过对肿瘤基因组学特征的研究,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疾病的发生机制,并为精准医疗提供更有力的依据。
未来,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相信这个领域的研究会取得更大的进展,为疾病的治疗和预后预测提供更加准确和可靠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