替加环素与临床常用抗菌药物对碳青霉烯类耐药肠杆菌科细菌的协同作用探讨
- 格式:pdf
- 大小:62.99 KB
- 文档页数:2
替加环素对不同耐药基因型耐碳青霉烯类肠杆菌科细菌的敏感性研究刘立荣;李向阳;瞿玲娜;唐玉霞;曹景宏;颜小萍【摘要】目的:探讨替加环素对不同耐药基因型耐碳青霉烯类肠杆菌科细菌(CRE)的敏感性。
方法采用改良Hodge试验(MHT)筛查厄它培南耐药的肠杆菌科细菌,采用纸片扩散法检测替加环素的抑菌环直径,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测定CRE的β-内酰胺酶基因种类。
结果68株CRE中有48株(70.6%)MHT初筛阳性,其中40株(83.3%)携带能水解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的超广谱β-内酰胺酶基因(KPC、NDM-1、IMP-8、IMP-4,以KPC为最多,占67.5%)。
68株菌株中有54株对替加环素敏感,12株中介,2株耐药,总敏感性为97%。
MHT 筛查试验阳性和阴性菌株对替加环素的敏感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3.599,P>0.05)。
结论替加环素对CRE显示出优异的抗菌活性,其抗菌作用不受β-内酰胺酶的影响。
%ObjectiveTo investigate the sensitivity of carbapenem-resistantEnterobacteriaceae(CRE)with different resistant genotypes against tigecycline.MethodsThe isolates ofEnterobacteriaceae against ertapenem were screened by modified Hodge test(MHT),the diameters of tigecycline inhibition zones were determined by K-B method, and beta-lactamase gene of CRE was determined by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PCR).ResultsA total of 68 isolates of CRE were screened by MHT,and there were 48 positive isolates,accounting for 70.6%. In the 48 positive isolates, there were 40 isolates(83.3%) carrying hydrolyzed carbapenem antibiotics extended-spectrum beta-lactamase gene, includingKPC,NDM-1,IMP-8 andIMP-4.KPC was the most,accounting for 67.5%. In the 68 isolates ofCRE,54 isolates were sensitive,12 isolates were intermediary,2 isolates were resistant,and the total sensitivity was 97%. There was no statistical significance for the sensitivity of positive and negative isolates in the 68 isolates of CRE by MHT(χ2=3.599,P>0.05).ConclusionsTigecycline for CRE exhibits excellent antibacterial activity. Antibacterial effect of tigecycline is not influenced by enzyme activity.【期刊名称】《检验医学》【年(卷),期】2016(031)005【总页数】4页(P383-386)【关键词】耐碳青霉烯类肠杆菌科细菌;替加环素;敏感性【作者】刘立荣;李向阳;瞿玲娜;唐玉霞;曹景宏;颜小萍【作者单位】台州市中西医结合医院检验科,浙江台州 317523;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检验科,浙江温州 325027;台州市中西医结合医院检验科,浙江台州317523;台州市中西医结合医院检验科,浙江台州 317523;台州市中西医结合医院检验科,浙江台州 317523;台州市中西医结合医院检验科,浙江台州 317523【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378.2近年来,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的肠杆菌科细菌所占的感染比例逐年增高[1]。
碳青霉烯类耐药肠杆菌科细菌的分子生物学及其临床感染特征研究细菌耐药性目前已成为全球性关注的问题,耐药细菌所致感染已构成新世纪抗感染治疗的新挑战,是当前人类健康和生命面临的主要威胁。
肠杆菌科细菌分布广,与人类关系密切。
在医院感染中,肠杆菌科细菌包括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等是引起医院感染最常见的病原菌,并以多重耐药菌株引起的感染为显著特点。
碳青霉烯类抗生素是目前临床治疗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xtended Spectrumβ-Lactamases, ESBLs)及AmpC酶等多重耐药菌株所引起感染的最有效的抗菌药。
但随着该类抗生素在临床上的广泛应用及不合理使用,临床上已出现对碳青霉烯类抗生素耐药的菌株。
目前国内外关于肠杆菌科细菌对碳青霉烯类抗生素的耐药机制报道主要集中在四个方面:①产生碳青霉烯酶,如IMP型和VIM型金属酶以及KPC (Klebsiella pneumoniae carbapenemase, KPC)型碳青霉烯酶等;②ESBL和/或AmpC酶过度表达同时合并外膜孔蛋白的丢失;③外排泵高表达的膜屏障机制;④药物靶位改变。
在上述几种耐药机制中,产碳青霉烯酶是肠杆菌科细菌对碳青霉烯类耐药最主要的机制。
骆俊等人对2003年6月到2004年5月华山医院临床分离的耐亚胺培南的革兰阴性杆菌中的碳青霉烯酶进行了筛查,发现细菌产碳青霉烯酶是不动杆菌和弗劳地柠檬酸杆菌对亚胺培南和美罗培南等碳青霉烯类抗生素耐药的主要原因之一。
沈继录等人采用琼脂稀释法测定亚胺培南和美罗培南对199株革兰阴性杆菌的最低抑菌浓度(MIC),结果显示耐碳青霉烯类革兰阴性杆菌对12种抗生素的耐药率均高于碳青霉烯类敏感革兰阴性杆菌的耐药率,而且产生多种碳青霉烯酶,如KPC、IMP、VIM和OXA型碳青霉烯酶等,并在弗劳地柠檬酸杆菌、鲍曼不动杆菌和肺炎克雷伯菌中有产酶克隆株的流行。
在巴西,肠杆菌科细菌中对碳青霉烯耐药已成为主要问题,特别是产KPC酶的耐药株已在多个地区报道。
中国乡村医药·药物与临床·某院2017—2018年替加环素的临床应用调查及用药合理性评价吴积升 阮璐雅 苏银法 杨秀斐 林宝丽 祝尔乐 林冬冬替加环素是一种新的甘氨酰环素类抗菌药物。
随着近几年替加环素在临床广泛使用,出现超说明书应用甚至滥用等现象,导致肠杆菌科细菌替加环素耐药的报道逐年增多[1]。
国家卫健委于2017—2019年提出要加强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以遏制细菌耐药的发生。
现回顾某院替加环素的临床使用情况,为进一步管理提供参考。
1 资料与方法1.1 资料来源 利用医院逸曜合理用药管理系统2.0版回顾性调取2017年1月至2018年12月某院使用替加环素的出院病历250份,使用嘉和电子病历系统收集所有患者相关资料。
1.2 方法 采用Excel电子表格,记录患者性别、年龄、体重、科室、病原菌、感染相关诊断、用法用量、疗程、用药前后感染指标等信息。
以《替加环素临床应用评价细则》为评价标准[2]对病例进行合理性评价。
2 结果2.1 患者基本情况 250例患者中,男174例,女76例;年龄16~96岁,平均68岁,60岁以上189例(75.6%)。
分布在血液科118例(47.2%),重症监护病房75例(30.0%),化疗科16例(6.4%),呼吸内科8例(3.2%),其他33例(13.2%)。
2.2 临床应用情况 5例在住院期间有两个替加环素使用疗程,故总数为255例次。
给药剂量:100mg,每12小时1次157例次(61.6%);首剂100mg,维持50mg,每12小时1次96例次(37.6%);100mg和50mg更换变化,均每12小时1次2例次(0.8%)。
用药疗程:<7天107例次(42.0%),基金项目:温州市基础性科研项目(R20190026)作者单位:325000 浙江温州市中心医院药剂科(吴积升、苏银法、杨秀斐、林宝丽、祝尔乐、林冬冬);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内分泌科(阮璐雅)通信作者:吴积升,7~14天98例次(38.4%),>14天50例次(19.6%)。
1.3 观察指标 生活质量:使用S F -36量表进行评估;护理质量评分:向患者发放护理质量评估量表,包含基础知识㊁服务态度㊁操作实践㊁综合评估,各项为0-10分,分数越高表示护理质量越好㊂1.4 统计学处理 本实验涉及数据信息采用S P S S 20.0软件分析,计量资料用t 检验,用均值标准差表示,计数资料用χ2检验,用%表示,组间比较,差异显著性水平均为:P <0.05㊂2 结 果2.1 两组患者护理质量评分比较 研究组患者基础知识㊁服务态度㊁操作实践㊁综合评估评分均优于参照组,P <0.05,统计学意义存在㊂详情如表1㊂表1 两组患者护理质量评分比较(x ʃs )组别n基础知识服务态度操作实践综合评估参照组427.89ʃ1.457.68ʃ1.347.84ʃ1.197.78ʃ1.29研究组429.13ʃ1.089.21ʃ1.839.45ʃ1.129.32ʃ1.45t 值/4.39144.16956.30845.0808P 值/0.00000.00010.00000.00002.2 两组患者生活质量比较 研究组患者护理后的生活质量评分均优于参照组,P <0.05,统计学意义存在㊂如表2所示㊂表2 两组患者生活质量比较(x ʃs )组别n护理前护理后参照组424.86ʃ1.125.12ʃ1.17研究组424.58ʃ1.347.21ʃ1.09t 值/0.943597.6798P 值/0.34820.0003 讨 论血液透析常用于治疗慢性肾炎㊁糖尿病肾病以及尿毒症患者,有效改善临床症状,控制级并发症,提高生活质量㊂血透室患者由于机体功能衰退,免疫力下降,极易引发院内感染,不利于疾病的治疗,同时延长治疗时间,增加治疗负担,因此,需实施科学护理干预,提高护理质量㊂P D C A 循环护理模式是一种连续性㊁统一性㊁完整性护理方式,其实施过程分为四个阶段8个步骤,分别为计划㊁执行㊁检查㊁处理,属于大环套小环,小环套大环的反复循环过程,表现为螺旋上升式,并非简单重复的过程[2]㊂本次研究中,在血透室患者的治疗过程中实施P D C A 循环管理,首先重点分析护理过程中可能存在的问题,随后根据问题提出相应管理措施,加强护理管理,预防不良事件,随后成立管理小组,针对管理情况进行考核,及时发现问题,提出解决问题方案,并投入下一个循环中㊂本次研究结果显示,研究组患者基础知识㊁服务态度㊁操作实践㊁综合评估评分均优于参照组,P <0.05,统计学意义存在㊂研究组患者护理后的生活质量评分均优于参照组,P <0.05,统计学意义存在㊂综上,血透室患者实施P D C A 循环管理,有效提升护理质量,改善生活质量,护理效果显著,可在临床推广及使用㊂参考文献[1]邵小东.P D C A 循环管理在血液透析患者内瘘维护中应用效果分析[J ].中国卫生产业,2017,14(1):79-80.[2]刘乾仙.P C D A 循环管理对血液透析患者护理质量与并发症的影响[J ].医药前沿,2017,7(1):38-39.ә通信作者,E -m a i l :420172157@q q.c o m ㊂㊃短篇论著㊃耐碳青霉烯类肠杆菌科细菌的耐药基因分析吴春阳,杨剑虹,潘晓园ә(江苏省太仓市第一人民医院检验科,江苏太仓215400) 摘 要:目的 了解太仓市第一人民医院碳青霉烯类耐药肠杆菌科细菌(C a r b a pe n e m -r e s i s t a n t E n t e r o b a c -t e r i a c e a e ,C R E )对常用抗菌药物的敏感性及常见碳青霉烯类耐药基因的流行㊂方法 收集2017年1-12月临床分离的全部C R E 菌株,微量肉汤稀释法测定C R E 对常用抗菌药物的敏感性;聚合酶链反应(P o l ym e r a s e C h a i n R e a c t i o n ,P C R )特异性扩增b l a K P C ㊁b l a N D M ㊁b l a I M P ㊁b l a V I M 和b l a O X A 基因,扩增产物进行琼脂糖凝胶电泳和测序分析,经B L A S T 比对确定耐药基因的基因型㊂结果 共收集到54株C R E 菌株,主要为肺炎克雷伯(57.4%,31/54)㊁阴沟肠杆菌(16.7%,9/54)㊁大肠埃希菌(14.8%,8/54)㊂药敏试验结果表明54株C R E 菌株除了对多粘菌素㊁替加环素㊁阿米卡星的耐药率分别为0㊁3.7%㊁33.3%以外,对其他临床常用抗菌药物耐药率高达50.9%~100%;基因扩增结果表明57.4%(31/54)的菌株检出b l a K P C 基因;5.5%(3/54)的菌株检出b l a N D M 基因;其他基因未检出㊂结论 C R E 对多黏菌素和替加环素之外的大多数临床常用抗菌药物㊃132㊃国际检验医学杂志2019年第40卷Z Ⅱ呈高度耐药;产K P C型碳青霉烯酶是C R E对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耐药的主要耐药机制,基因型主要为b l a K-P C-2㊂关键词:碳青霉烯类耐药肠杆菌科细菌;药物敏感性; K P C型碳青霉烯酶耐药基因肠杆菌科细菌与人类的关系密切㊁分布广泛,是引起医院内感染的常见病原菌㊂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由于抗菌谱广㊁对β-内酰胺酶稳定㊁毒副作用小已经成为治疗严重细菌感染最主要的抗菌药物之一㊂但由于各种原因,对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耐药的肠杆菌科细菌逐渐增多,并且已经打破地域屏障,在我国顶级医院已呈流行趋势[1]㊂碳青霉烯类耐药主要是由于细菌产碳青霉烯酶引起的,肠杆菌科细菌产生的的碳青霉烯酶主要包括K P C型㊁O X A型和金属β-内酰胺酶(N D M型㊁V I M和I M P型)[2]㊂本次研究主要从编码碳青霉烯酶的耐药基因(b l a K P C㊁b l a N D M㊁b l a I M P㊁b l a V I M和b l a O X A)方面探讨C R E的耐药机制㊂1材料与方法1.1材料1.1.1菌株来源收集2017年1-12月本院临床分离的C R E菌株(满足以下任一条件肠杆菌科细菌①对任一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耐药;②产生碳青霉烯酶;③天然对亚胺培南非敏感的细菌,参考除亚胺培南外的其他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的M I C[3])㊂剔除同一患者同一部位分离的重复菌株㊂1.1.2仪器与试剂菌株鉴定使用V I T E K-2C o m-p a c t全自动微生物鉴定系统㊂P C R扩增仪使用B i o e r 的X P-C y c l e r㊂全自动凝胶成像分析系统为美国B i o-R a d公司㊂抗菌药物标准品购自中国食品药品检定研究院㊂MH肉汤为英国O X O I D公司产品㊂d N T P s(10mm o l/L)㊁r T a q酶(5U/μL)㊁10ˑB u f f e r㊁分子量M a r k e r D L1000㊁10ˑL o a d i n g b u f f e r购自T a K a R a生物工程有限公司㊂基因扩增引物㊁琼脂糖购自上海生工生物工程技术有限公司㊂1.2方法1.2.1药敏试验采用微量稀释法进行药敏试验㊂多黏菌素㊁替加环素药敏结果根据欧洲抗菌药物敏感性试验委员会(E U C A S T)标准进行判读,其他抗菌药物药敏试验结果判断参照美国临床与实验室标准化协会(C L S I)2016年标准进行判读㊂选用大肠埃希菌A T C C25922和肺炎克雷伯菌A T C C700603为质控菌㊂采用WHO N E T5.6软件进行药敏数据分析处理㊂1.2.2细菌D N A模板制备细菌D N A模板的制备采用加热煮沸法㊂实验过程为:首先挑取2~3个培养时间在16~18h的新鲜待测菌落,加入1000~2 000μL的无菌T E缓冲液将其悬浊,再置于金属浴中浸浴10m i n以上,高速12000r/m i n离10m i n,然后吸取上清液转移至无菌E P管中㊂1.2.3 b l a基因检测 P C R扩增及测序5种耐药基因的引物见表1[4]㊂在P C R管中建立25μL的P C R 反应体系:P C R扩增试剂2ˑP r e m i x12.5μL,上下游引物各1μL,D N A模板2μL,加无菌d d H2O补足至25μL㊂P C R反应条件:95ħ预变性4m i n,95ħ变性30s,55ħ退火30s,72ħ30s,共循环30次,最终71ħ再延伸4m i n㊂P C R扩增产物经浓度为1%琼脂糖凝胶后使用全自动凝胶成像分析系统观察结果㊂阳性扩增产物交由上海迈浦公司进行D N A测序分析㊂所测序列用G e n B a n k中B L A S T程序的序列进行比对(w w w.n c b i.n l m.n i h.g o v/b l a s t/)以确定基因型㊂表1目的基因引物序列基因序列(5'-3')目的基因长度b l a K P C C G T C T A G T T C T G C T G T C T T G798b pC T T G T C A T C C T T G T T A G G C Gb l a N D M G G T T T G G C G A T C T G G T T T T C621b pC G G A A T G G C T C A T C A C G A T Cb l a O X A G C G T G G T T A A G G A T G A A C A C438b pC A T C A A G T T C A A C C C A A C C Gb l a I M P G G A A T A G A G T G G C T T A A Y T C T C232b pG G T T T A A Y A A A A C A A C C A C Cb l a V I M G A T G G T G T T T G G T C G C A T A390b pC G A A T G C G C A G C A C C A G2结果2.1 C R E菌株分布2017年1-12月共收集54株C R E㊂标本来源以呼吸道分泌物(63.0%,34/54)㊁中段尿(20.4%,11/54)和无菌体液(胆汁+血液, 10.0%,6/60)为主㊂菌株分布主要为肺炎克雷伯菌(57.4%,31/54)㊁阴沟肠杆菌(16.7%,9/54)和大肠埃希菌(14.8%,8/54)㊂科室分布主要为神经外科(46.3%,25/54)㊁重症医学科(11.1%,6/54)和呼吸内科(11.1%,6/54)㊂2.2 C R E菌的体外药敏试验结果54株C R E菌株对厄他培南㊁亚胺培南和美罗培南的耐药率分别为100%㊁66.7%和66.7%㊂仅2株对替加环素耐药(3.7%)㊂对多粘菌素全部敏感㊂对阿米卡星的耐药率为33.3%,对其他临床常用抗菌药物高度耐药,耐药率为50.9%~100%㊂54株C R E菌株对常用抗菌药物的耐药率见表2㊂㊃232㊃国际检验医学杂志2019年第40卷ZⅡ表2 C R E对临床常用抗菌药物的耐药率和敏感率抗菌药物耐药率(%)敏感率(%)头孢曲松100.00.0头孢他啶98.11.9头孢吡肟75.916.7氨曲南92.67.4厄他培南100.00.0亚胺培南66.725.9美罗培南66.725.9环丙沙星79.618.5左旋氧氟沙星77.822.2复方新诺明75.924.1头孢哌酮/舒巴坦83.33.7哌拉西林/他唑巴坦79.65.6庆大霉素63.033.3阿米卡星33.366.7米诺环素50.924.5替加环素3.796.3多粘菌素0.0100.0 2.3 P C R扩增及测序结果对54株C R E菌株进行P C R特异性扩增b l a K P C㊁b l a N D M㊁b l a I M P㊁b l a V I M 和b l a O X A基因,扩增产物经电泳后成像结果显示b l a K P C基因在约798b p处出现特异性条带的菌株有31株,占57.4%;b l a N D M基因在约621b p处出现特异性条带的菌株有3株,占5.5%,各基因P C R 产物经送上海迈浦生物工程公司进行测序,结果B L A S T比对:31株为b l a K P C-2基因㊁2株为b l a N D M-1基因㊁1株为b l a N D M-5基因㊂3讨论本院2017年C R E的检出率为4.2%(60/1276),略低于江苏全省C R E的平均检出率(8.4%)[5]㊂其中超过一半的C R E菌株为肺炎克雷伯菌(57.4%),与美国纽约最近的一项临床多中心C R E流行病学调查结果相符[6]㊂C R E菌株分布呈现地区和院内不同病区的差异性,相应的流行病学调查对采取有效的感染防控措施以遏制其在医院中的播散有着重要意义[5]㊂本院C R E的科室分布主要以神经外科㊁重症医学科和呼吸科为主㊂本院神经外科设有监护室,脑外伤后遗症患者较多,长期卧床并且住院时间长㊂而呼吸科多为长期住院㊁反复使用抗菌药物的老年慢性病患者㊂这3个病区之间时常会有患者的转科㊂这些原因都给C R E的院内传播制造了机会㊂同时本院C R E的标本来源以呼吸道分泌物和中段尿为主㊂这些信息都提示本院C R E的防控应该以这些病区和和相关传播途径(呼吸机相关肺炎㊁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7])为主,着重于重点科室的转科患者和长期卧床患者的耐药菌筛查㊂本次药敏结果显示C R E菌株对多数临床常用抗菌药物呈高度耐药,只有多粘菌素全部敏感㊂表明多粘菌素仍然是治疗C R E感染的重要选择之一[8]㊂此外,C R E对替加环素的敏感性(96. 3%)也较好㊂然而在过去的10年中,该药被广泛用于治疗C R E和其他多重耐药革兰阴性菌引起的严重感染[9],因此我们应该密切关注该药的耐药性变迁并探索其耐药机制㊂与此同时,在抗菌药物合理使用的大环境下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对替加环素的临床的用法提出质疑,毕竟该药最初被批准的适应症是复杂的皮肤及皮肤结构感染㊁复杂的腹腔感染和社区获得性肺炎[10]㊂P C R结果显示本院C R E菌株中的耐药基因以b l a K P C和b l a N D M为主㊂随后的测序结果表明检测出的b l a K P C均为b l a K P C-2型,该型是引起肺炎克雷伯菌对碳青酶烯酶耐药的主要机制㊂目前有S o u l i 等[11]采用两种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联合治疗产K P C-2型碳青霉烯酶的肺炎克雷伯菌感染患者的结果表明两种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联合应用可成为该类感染的一种安全可靠的拯救措施㊂但是只针对低耐C R E 有效,而高耐C R E通常不行,这给我们进一步探索对C R E感染的治疗提供了新的方向㊂b l a N D M检出菌株中2株为b l a N D M-1,1株为b l a N D M-5㊂N D M型碳青霉烯酶耐药表型和传播机制不同于其他碳青霉烯酶,于2009年在印度新德里发现后迅速播散至全球,尽管目前产N D M型酶导致的C R E比例较低,但分布范围较广,亚洲是产N D M酶菌株流行的主要区域[12]㊂C R E耐药基因的检测对于抗菌药物的选择有着重要意义,新型含酶抑制剂的复方制剂头孢他啶-阿维巴坦对产金属酶的C R E无效,但却是目前治疗产K P C型和O X A-48型C R E的最好药物㊂并且该药适用于复杂性尿路感染和院内获得性肺炎[13]㊂是治疗C R E感染的理想药物㊂C R E导致的院内感染不但会引起病死率升高,也明显增加医疗成本㊂鉴于C R E目前的治疗难度,采取有效措施防止其在医院内散播为当务之急㊂对于此类耐药细菌,其所致感染或定植的防控应多管齐下,有效的感染预防控制措施包括:手卫生㊁加强监测㊁接触预防㊁患者隔离(单间隔离或集中隔离)和环境清洁等策略[14]㊂微生物室在定期开展细菌耐药性监测为临床提供本院C R E的流行播散趋势的同时还要协助提高临床医师对C R E的认知度㊂有调查显示认知程度越高的医师,对C R E筛查的时机和指证越清楚[15]㊂医师认知程度的提高有利于我们对重点科室根据耐药性监测提供的信息进行C R E和相关耐药基因的筛查㊂参考文献[1]S H I Q I N G-F E N G,P A N J U-E,MA Y U-Y A N,e t a l.㊃332㊃国际检验医学杂志2019年第40卷ZⅡK n o w l e d g e a n d p r a c t i c e o f C h i n e s e p h y s i c i a n s t o w a r dc a r b a p e n e m-r e s i s t a n t e n t e r o b a c t e r i a c e a e:a n a t i o n w id ec r o s s-s e c t i o n a l s u r v e y i n t o p100h o s p i t a l s[J].J T h o r a cD i s,2018,10(7):4396.[2]P o t t e r R F,D'S o u z a AW,D a n t a s G.T h e r a p i d s p r e a d o fc a r b a p e n e m-r e s i s t a n t E n t e r o b a c t e r i a c e a e[J].D r u g R e s i s tU p d a t.2016;29(1):30-46.[3]C e n t e r s f o r d i s e a s e c o n t r o l a n d p r e v e n t i o n.F a c i l i t y g u i d-a n c e f o r c o n t r o l o f c a rb a p e n e m-r e s i s t a n t E n t e r o b ac t e r i-a c e a e(C R E)2015u pd a t e[E B/O L][2017-07-29].h t t p s://w w w.c d c.g o v/h a i/p d f s/c r e/c r e-g u i d a n c e-508.P d f.[4]P o i r e l L,W a l s h T R,C u v i l l i e r V,e t a l.M u l t i p l e x P C R f o rd e t e c t i o n o f a c q u i r e d c a r b a p e n e m a s e g e n e s[J].D i a g n M i-c r o b i o l I n f e c t D i s,2011,70(1):119-123.[5]程梅,褚少朋,张之烽,等.2017年江苏地区碳青霉烯类耐药肠杆菌科细菌的分布特点和耐药性分析[J].临床检验杂志,2018,36(6):645-649.[6]S a t l i n M J,C h e n L,P a t e l G,e t a l.M u l t i c e n t e r c l i n i c a l a n dm o l e c u l a r e p i d e m i o l o g i c a l a n a l y s i s o f b a c t e r e m i a d u e t o C a r b a p e n e m-R e s i s t a n t e n t e r o b a c t e r i a c e a e(C R E)i n t h e C R E e p i c e n t e r o f t h e U n i t e d S t a t e s[J].A n t i m i c r o b A-g e n t s C h e m o t h e r,2017,61(4):页码范围缺失.[7]T a c c o n e l l i E,C a t a l d o M,D a n c e r S J,e t a l.E S C M I Dg u i d e l i n e s f o r t h e m a n a g e m e n t o f t h e i n f e c t i o n c o n t r o lm e a s u r e s t o r e d u c e t r a n s m i s s i o n o f m u l t i d r u g-r e s i s t a n tG r a m n e g a t i v e b a c t e r i a i n h o s p i t a l i z e d p a t i e n t s[J].C l i nM i c r o b i o l I n f e c t,2014,20(S u p p l1):1-55.[8]T r e c a r i c h i E M,T u m b a r e l l o M.T h e r a p e u t i c o p t i o n s f o rc a r b a p e n e m-r e s i s t a n t E n t e r o b a c t e r i a c e a e i n f e c t i o n s.V i r u-l e n c e2017;8:470-484.和B a s s e t t i M,G i a c o b b e D R,G i-a m a r e l l o u H,e t a l.M a n a g e m e n t o f K P C-p r o d u c i n g K l e b-s i e l l a p n e u m o n i a e i n f e c t i o n s[J].C l i n M i c r o b i o l I n f e c t 2018;24:133-144.[9]W a n g J,P a n Y,S h e n J,X u Y.T h e e f f i c a c y a n d s a f e t y o f t i g e c y c l i n e f o r t h e t r e a t m e n t o f b l o o d s t r e a m i n f e c t i o n s:a s y s t e m a t i c r e v i e w a n d m e t a-a n a l y s i s.A n n C l i n M i c r o b i o lA n t i m i c r o b2017;16:24.[10]N i W T,H a n Y L,L i u J,e t a l.T i g e c y c l i n e t r e a t m e n t f o rC a r b a p e n e m-R e s i s t a n t e n t e r o b a c t e r i a c e a e i n f e c t i o n s a s y s t e m a t i c r e v i e w a n d M e t a-A n a l y s i s[J].M e d i c i n e(B a l-t i m o r e),2016,95(11):e3126.[11]S o u l i M,K a r a i s k o s I,M a s g a l a A,e t a l.D o u b l e-c a r b a p e n-e m c o m b i n a t i o n a s s a l v a g e t h e r a p yf o r u n t r e a t a b l e i n f e c-t i o n s b y K P C-2-p r o d u c i ng K l e b s i e l l a p n e u m o n i a e[J].E u-r o p e a n J o u r n a l o f C l i n i c a l M i c r o b i o l o g y&I n f e c t i o u s D i s-e a s e s,2017,36(7):1305-1315.[12]郝莹莹.山东地区产N D M大肠埃希菌分子特征和传播机制研究[D].济南:山东大学,2017.[13]T o r r e s A,Z h o n g N S,P a c h l J,e t a l.C e f t a z i d i m e-a v i b a c-t a m v e r s u s m e r o p e n e m i n n o s o c o m i a l p n e u m o n i a,i n c l u-d i n g ve n t i l a t o r-a s s o c i a t e d p n e u m o n i a(R E P R O V E):a r a n d o m i s e d,d o u b l e-b l i n d,p h a s e3n o n-i nf e r i o r i t y t r i a l [J].L a n c e t I n f e c t i o u s D i s e a s e s,2018,18(3):285-295.[14]胡付品,朱德妹.医疗机构碳青霉烯类耐药肠杆菌科细菌感染防控指南简介[J].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2018,18(03):331-335.[15]S h i Q P J.P r a c t i c e o f c h i n e s e p h y s i c i a n s t o w a r d c a r b a p-e n e m-r e s i s t a n t e n t e r o b a c t e r i a c e a e:a n a t i o n w i d e c r o s s-s e c-t i o n a l s u r v e y i n t o p100h o s p i t a l s[J].J t h o r a c D i s2018, 10(7):4396-4402.㊃短篇论著㊃临床医学检验重要环节的质量控制李晓燕,黄新强(解放军总医院第六医学中心,北京100048)摘要:目的研究对临床医学检验质量造成影响的众多因素,并分析相对应的解决措施㊂方法本次研究共抽取2016年8月至2018年8月2年之间的800例住院治疗患者,该800例患者均接受临床医学检验,统计其临床医学检验的失误状况㊂结果本次研究中的800例住院患者共计接受临床医学检验1600次,其中有150次失误情况,其检测失误率为9.37%㊂结论综合来讲有多种因素会影响临床医学检验质量控制,所以应当以主客观因素作为主要依据对有关措施进行制定,进而达成检验水平和质量有效提升的目的㊂关键词:临床医学检验;质量控制;影响因素;应对措施近些年来我国社会经济水平不断提升,在此种背景下医疗体制改革制度越发完善,切实提升了临床中药学服务和医疗技术水平,医学技术的研究随之越发深入,广大民众也更加重视医疗服务质量和水平㊂鉴于此,医院需要在患者诊疗期间采取临床医学检验质量控制,不仅可直接影响医疗服务评价,而且有利于医疗服务工作的改善㊂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本次研究的800例患者都在本院2016年8月至2018年8月2年间的住院患者中选出,其中包含500例男性患者,剩余患者都为女性㊂患者年龄都处于13~70岁之间,科学计算得出其平㊃432㊃国际检验医学杂志2019年第40卷ZⅡ。
医院碳青霉烯类抗菌药和替加环素专档管理规定
为规范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的合理应用,加强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和替加环素的管理,根据《国家卫生计生委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遏制细菌耐药的通知》等文件要求,制定本管理规定。
一、组织管理
碳青霉烯类抗菌药和替加环素专档管理工作在医务处领导下进行,各临床科室、药学部、信息科等共同协作完成,日常工作由药学部负责。
二、工作流程
(一)各科室成立抗菌药物临床管理小组,每月5号之前上报本科室上个月碳青霉烯类及替加环素使用情况信息表,纸质版上报医务处,电子版同时报送至医务处和药学部。
(二)药学部每月收集、汇总全院碳青霉烯类及替加环素使用情况信息表,每月15号之前完成分析报告后上报医务处。
医务处根据分析报告结果,采取针对性措施,严格控制碳青霉烯类和替加环素的耐药。
(三)医务处每半年将使用信息报山东省卫生计生委。
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和替加环素使用管理规定根据《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办法》、《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2015年版)》和《2017年抗菌药物临床合理应用督导工作表》的要求,制定本管理流程。
一、严格控制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和替加环素的使用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和替加环素使用条件和程序包括: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和替加环素选用应从严控制,患者病情需要应用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和替加环素,应具备严格临床用药指征或确凿依据。
1.有药敏支持;2.经科室讨论和有关专家会诊同意;3.处方需经具有副高级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医师开具。
临床应用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和替加环素应当严格掌握用药指征,经抗菌药物管理工作组指定的专业技术人员会诊同意后,由具有相应处方权医师开具处方.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和替加环素会诊人员由具有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经验的感染性疾病科、呼吸科、重症医学科、微生物检验科、药学部门等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医师、药师或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抗菌药物专业临床药师担任.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和替加环素不得在门诊使用。
二、临床科室使用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和替加环素相关规定1.住院患者确需使用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和替加环素的,由临床科室提出会诊申请,由指定的具有高级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专家进行会诊,确定是否使用,包括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和替加环素品种、使用剂量、疗程及预后等。
2.经会诊确需使用的,临床科室须填写《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申请表》,由会诊专家签名、具有高级专业技术任职资格的医师开具处方方可使用。
3.使用过程中,严密观察患者用药反应,对于出现严重不良反应的,立即停药,并积极救治.4.紧急情况下未经会诊同意或需越级使用的,处方量不得超过1日用量,并做好相关病历记录。
5.按月填写《医疗机构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及替加环素使用情况信息表》,报临床药学室汇总,进行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及替加环素使用情况分析。
三、管理责任1.权限的控制,在应用程序上实行电脑程序严格把关,医院信息科通过电脑程序控制,将本院抗菌药物设有标识,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和替加环素标识为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
中国卫生产业[作者简介]张兆颖(1981-),女,本科,副主任药师,研究方向为医院药学。
[通信作者]李婷(1986-),女,硕士,主管中药师,研究方向为临床药学,E-mail:******************。
根据《国家卫生计生委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遏制细菌耐药的通知》(国卫办医发[2017]10号)文件的要求,该院抗菌药物管理小组对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及替加环素等特殊级抗菌药物实行了专档管理,临床科室使用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及替加环素时,需要按照要求及时填报相关信息,每月上交医务处,由药学部专人收集、汇总医院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及替加环素使用情况信息表,进行相关数据分析,采取针对性措施,有效控制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和替加环素耐药的发生。
为规范该院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及替加环素的管理工作,了解其使用情况,现对该院2019年1—12月所有使用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及替加环素的病历140份进行汇总点评,为下一步加强该院抗菌药物规范化管理提供理论依据。
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从医院HIS 系统导出该院所有使用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及替加环素的病历,共涉及4种药物(表1),按照使用时间将患者基本信息、药物使用情况等信息填于《医疗机构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及替加环素使用情况信息表》中,进行合理用药专项点评。
1.2方法依据《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2015)》[1]《热病(46版)》[2]、药品说明书、循证医学数据库UpToDate 等,DOI:10.16659/ki.1672-5654.2021.02.1662019年某院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及替加环素使用情况分析张兆颖,李婷徐州市中医院药剂科,江苏徐州221000[摘要]目的了解该院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及替加环素的使用情况,探讨其合理性,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
方法通过HIS 系统,汇总分析该院2019年1—12月使用碳青霉烯类及替加环素的出院病历140份,参照相关指南及评价细则,对合理性进行专项点评。
◇药物治疗学◇摘要目的:比较替加环素和多黏菌素B 治疗重症患者耐碳青霉烯类肠杆菌科细菌(CRE )肺炎的疗效和安全性。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1日至2023年6月30日于我院重症医学科(ICU )接受替加环素或多黏菌素B 治疗的CRE 肺炎患者的临床资料。
主要结局包括28d 全因病死率和28d 临床治愈率。
次要结局包括ICU 病死率、住院病死率、住院时间、ICU 住院时间、微生物清除率、机械通气时间。
采用Cox 回归分析检验影响28d 临床治愈率的独立预测因素。
结果:倾向性评分匹配后纳入83名患者,其中替加环素组54例,多黏菌素B 组29例。
替加环素组28d 全因病死率为31.5%(17/54),多黏菌素B 组为37.9%(11/29),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554);替加环素组28d 临床治愈率为63%(34/54),显著高于多黏菌素B 组的34.5%(10/29)(P =0.013)。
两组的次要结局指标均无统计学差异。
多因素回归分析发现,使用替加环素是28d 临床治疗有效的独立预测因素(HR :2.083,95%CI 1.018-4.263,P =0.045)。
但替加环素组用药后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凝血酶原时间较多黏菌素B 组显著延长(P =0.047;P =0.027),纤维蛋白原显著下降(P <0.001)。
结论:替加环素组和多黏菌素组28d 全因病死率无显著差异;与多黏菌素B 相比,替加环素可能与更高的28d 临床治愈率相关。
同时需注意,替加环素可能增加凝血功能异常的风险。
关键词替加环素;多黏菌素B ;肺炎;耐碳青霉烯类肠杆菌科细菌中图分类号:R563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9-2501(2024)02-0154-10doi :10.12092/j.issn.1009-2501.2024.02.005近年来,细菌耐药趋势日益上升,已经成为全球最紧迫的公共卫生问题之一,严重威胁着人类的健康。
表1替加环素与临床常用抗菌药物联用对碳青霉烯耐药肠杆菌科细菌的抗菌活性(%)替加环素联合用药0.5<FICI ≤11<FICI ≤2联用亚胺培南78.821.2联用美罗培南78.821.2联用比阿培南80.627.5替加环素与临床常用抗菌药物对碳青霉烯类耐药肠杆菌科细菌的协同作用探讨刘培培赵江DOI :10.19522/ki.1671-5098.2019.03.030作者单位:473000河南省南阳市中心医院呼吸内科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属于临床各类疾病用于抗感染的第三线药物[1]。
然而,诸多研究均已证实,由于碳青霉稀类抗菌药物长期以来的过量使用,再加上此类抗菌药物本身特性等原因,临床治疗使用中已经出现了耐药菌株[2],并且耐药菌株的分布范围、比例等均逐年增加。
近几年我国国内研究发现,碳青霉烯类抗菌使用下的耐药菌株,主要包括三大类:肠杆菌科细菌;鲍曼不动杆菌;铜绿假单胞菌。
该三类属于目前最为常见的3种,均产碳青霉烯酶。
该类耐药杆菌的出现与流行,无疑给临床抗感染治疗和院内感染控制带来极大困难[3]。
研究报告显示,替加环素对于控制此类杆菌生长具有较强的作用。
通过与其他类抗菌药物联合使用,对碳青霉烯类耐药的杆菌起到抗菌活性[4]。
在此基础上,可进一步制定可行的联合用药方案。
鉴于此,本研究重点围绕着我院近2年治疗与研究实际,选取相关资料,做进一步探究归纳。
1资料与方法1.1临床资料回顾统计收集了2017年我院住院患者碳青霉烯耐药肠杆菌科细菌,予以观察评估。
对于替加环素的最小抑菌浓度(minimum inhibitory concen -tration ,MIC )测定,将其与3种不同抗菌药物联用观察,即统计联用状态下的药敏试验及其协同表现。
此次随机选取了耐碳青霉烯类的肠杆菌科细菌20株。
菌株的选取,同一例患者再次培养的重复菌株全部不再计数。
1.2方法1.2.1选取样本细菌的鉴定:严格依照《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第3版)要求来进行标本的接种、分纯。
此次使用到的质量控制菌株大肠埃希菌(ATCC25922)选购于浙江省临床检验中心。
1.2.2替加环素MIC 值测定:在测定操作上,药敏试验严格遵照2009年《新型甘氨酰环素类抗菌药物替加环素的体外药敏试验操作规程》中的系列规范为准。
故此,实际试验操作中,采用肉汤稀释的方法测定替加环素对碳青霉烯类耐药肠杆菌科细菌的MIC 值。
改良Hodge 试验(MHT )作为表型确证试验。
试验中使用到的肉汤,均为当天新鲜配制。
为了确保检测的准确性,最大限度保证替加环素理化性质,故在整个试验过程中,药物原液及稀释,置于避光的环境来进行,尽量减少与空气接触的时间。
对此,可选用黑布遮盖、加盖。
之后将稀释好的不同浓度下的含替加环素的M -H 培养基加橡胶塞做密封处理,24h 之后观察记录结果即可。
1.2.3判断标准:选取的20株碳青霉烯耐药肠杆菌科细菌,替加环素(江西豪森药业集团有限公司,H20123394)与亚胺培南(珠海联邦制药股份有限公司,H20084018)、美罗培南(石药集团欧意药业有限公司,H20103094)、比阿培南(石药集团中诺药业,H200807430),3种不同的抗菌药物联合药敏试验。
在参考标准上,计算部分抑菌浓度指数(FICI ),并判断彼此间的相互作用。
关于FICI ,即联合用药时A 药物MIC/单独用药时A 药MIC 值+联合用药时B 药物MIC/单独用药时B 药物MIC 值。
以此为衡量判定标准,当数值未超过0.5,则判定为具有协同作用;当数值在0.5~1.0之间,视为具有相加作用;当数值在1.0~2.0,不具有作用;当数值>2.0时,即具有拮抗作用。
1.3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 21.0处理软件,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以P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MHT 阳性对替加环素敏感10株、中介2株,耐药1株;阴性菌株对替加环素敏感5株、中介2株,耐药0株。
总敏感率为95%(19/20),且MHT 阳性和阴性菌株对替加环素的敏感性[71%(10/14)和71%(5/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3.380,P >0.05)。
替加环素与其余临床常用的5种抗菌药物联合用于治疗,其抗菌活性和FICI 值分布情况见表1。
从结果统计中可以得知,本次选取的3种抗菌药中,亚胺培南、美罗培南、比阿培南联用替加环素下,78.8%~80.6%分布在0.5~1.0(FICI 值),即具有显著的相加作用(P <0.05)。
3讨论关于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出现耐药的肠杆菌科细菌,最早是在美国医院被发现。
该医学重大发现提出之后,对于既往很多患者住院病死率的研究,也变得越来越透彻。
研究表明,大约50%左右的相关感染均来自于此[5]。
具体来看,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种类比较多,正如本研究中所选取的3种不同抗菌药物用于治疗革兰阴性杆菌感染,特别是对于肠杆菌科细菌来说,药理作用非常显著。
对于此类抗菌药物的临床抗感染作用,主要是通过阻碍细胞壁的合成,使得细菌能够在短时间内迅速肿胀并溶解,实现作用于很少受接种菌量及其PH 值的影响,最终起到杀菌活性[6]。
但是,当以肠杆菌科细菌为首的少量菌株出现碳青霉烯类药物耐药时,对于临床病患治疗中抗感染造成了极大困扰。
本研究中使用替加环素分别联合3种不同的抗菌药物,且可实现快速杀菌。
特别是对于革兰阳性球菌、革兰阴性杆菌等,均具有较强的杀灭作用。
在作用机制发挥方面,通过抑制细菌细胞壁的早期合成,直接破坏其完整性。
如此以来,便有助于其他抗菌药物的后期进入,持续增强抗菌效力。
譬如像多黏菌素、磷霉素、氨基糖苷类等药物[7]。
本研究显示,既往常用的各类抗菌药物联合替加环素共同作用抗感染,彼此间的药理协同性和作用相加性显著。
不同的是,替加环素与不同抗菌药物联用下的作用程度也不尽相同。
所以,联用不同的抗菌药物,其作用程度相互比较下也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本研究认为,即便出现全耐药的菌株,通过联合用药的方式来辅助、抗感染治疗,依然可以起到较好的抗菌效果。
替加环素与临床常用抗菌药物联合作用于碳青霉烯类耐药肠杆菌科细菌,协同作用明显,临床实效性优良。
参考文献[1]张小江,徐英春,原英,等.替加环素等14种抗菌药物对多重耐药菌的体外抗菌活性研究[J].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2009,9(5):365-368.[2]胡付品,朱德妹,汪复,等.2012年中国CHINET 碳青霉烯类耐药肠杆菌科细菌的分布特点和耐药性分析[J].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2014,39(5):382-386.[3]胡付品.碳青霉烯类耐药肠杆菌科细菌的耐药机制及其所致医院感染控制研究[D].上海:复旦大学,2010.[4]孙恒彪,陈佑明,尤旭,等.碳青霉烯类耐药肠杆菌科细菌碳青霉烯及头孢菌素类抗生素耐药机制[J].中国感染控制杂志,2017,16(5):404-408.[5]贺毅,吴伟元,陆坚,等.替加环素、米诺环素、多黏菌素B 对碳青霉烯类敏感性降低和不敏感鲍曼不动杆菌体外抗菌活性[J].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2014,14(1):42-46.[6]李梅梅,杜佳,徐春泉,等.耐碳青霉烯类鲍曼不动杆菌对替加环素的耐药机制研究[J].中华微生物学和免疫学杂志,2015,35(10):717-722.[7]张可,蔡文伟,许秋然.替加环素和头孢哌酮钠舒巴坦钠治疗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肺炎的比较研究[J/CD].中华危重症医学杂志:电子版,2016,9(2):116-119.(收稿日期:2018-11-23)甲状腺腺叶切除术治疗甲状腺结节的临床价值郭朝文DOI :10.19522/ki.1671-5098.2019.03.031作者单位:473000河南省南阳市肿瘤医院外科甲状腺结节是临床医学中常见的甲状腺病症,是指甲状腺中具有肿块,可随患者的吞咽动作而上下移动,可因多种疾病所引起,常见分类为:增生性结节性甲状腺肿、肿瘤性结节以及炎症性结节等[1]。
临床医学中对于甲状腺结节的治疗方法为手术治疗。
手术方法的选取对患者的治疗效果以及术后并发症具有重要影响。
本研究选取我院收治的136例甲状腺结节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进一步研究甲状腺腺叶切除术治疗甲状腺结节的临床价值,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临床资料:选自我院于2016年6月至2018年6月收治的甲状腺结节患者136例,经我院临床诊断,患者均符合甲状腺结节的诊断标准,并且满足手术指征,将所选取患者分为试验组68例和对照组68例;试验组中男性31例,女性37例,年龄25~72岁,平均(48±21)岁。
对照组男性32例,女性36例,年龄28~70岁,平均(48±20)岁。
2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等基础资料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05),可以进行对比。
本次研究已获我院伦理委员会批准,同时患者均为自愿参与本次研究,已签署同意书。
1.2研究方法:对照组患者采用甲状腺次全切除术进行治疗,采用局部颈丛麻醉,患者体位为仰卧位,将患者的皮下组织以及颈阔肌切开,对周围组织进行分离处理,避免对患者喉返、喉上神经的损伤,并保护甲状旁腺,充分暴露患者的甲状腺,沿上极将甲状腺上动脉进行结扎,结扎下动脉固有包膜以及腺体旁的动脉分支,避免对患者的喉返神经以及甲状旁腺的血液供应造成影响,采用楔形切除方法对患者的甲状腺体以及峡部进行切除,甲状腺体切除约85%左右,需保留两叶腺体背部,确认无误后,对患者进行引流、缝合[2]。
试验组采用甲状腺腺叶切除术进行治疗,采用颈丛阻滞麻醉,取仰卧位。
在胸骨切际上2横指处行领式切口,切开皮肤、皮下、颈阔肌,在颈阔肌深面游离皮瓣,上至甲状软骨,下至胸骨切际,切开颈白线,直至固有筋膜,游离并观察甲状腺结节,视情况切断并结扎下动静脉,局部切除结节腺叶,尽可能保留正常甲状腺组织,引流、缝合[3]。
1.3观察指标:对2组患者的治疗效果进行对比,主要对比内容为:手术时长、术中出血量以及住院时间。
本研究中出现的术后并发症为低钙抽搐、术后出血以及声音嘶哑[4]。
1.4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 19.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采用率(%)表示,并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x ±s 表示,并给予t 检验,以P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