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1.消失了的恐龙
- 格式:doc
- 大小:47.50 KB
- 文档页数:3
消失了的恐龙(范文大全)第一篇:消失了的恐龙《消失了的恐龙》教学反思教师:龙见平恐龙生活在非常遥远的古代,而且是在地球上消失了几千万年的史前动物,学生熟悉而又陌生,说熟悉是因为学生平时看过有关恐龙的书籍、动画等太多,比我们老师懂得的还多;说陌生是因为恐龙离我们的生活十分遥远。
我想如果教师只凭借一张嘴、一支粉笔进行教学,很难使学生真正的了解恐龙的知识,可能还会让学生感到枯燥乏味,甚至教学效果不尽人意。
为此,我鼓励学生回家和父母一同上网查询恐龙的相关资料,然后有条件地把资料打印出来或者重要的记录下来,让大家在课上进行恐龙知识的交流,从而使学生初步了解了一些恐龙的知识。
在课堂上我让学生通过对恐龙图片、模型的观察,对影片的观赏,围绕他们头脑中对这些“恐龙”的来历已经有了疑问,组织学生就这一问题展开讨论,既反映出了学生的疑问,同时也引发出下一部分的教学内容,引发了学生对“恐龙”的理性思考,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接着通过对恐龙化石的挖掘视频的观看,让他们说说自己内心的真实想法,目的在于让学生意识到现在的人们对恐龙的认识和了解是源于科学家的不断发掘和研究,是源于对化石的研究,为下一课教学奠定基础。
同时也体会到科学家工作的辛劳与艰辛,受到情感上的震撼。
然后利用立体拼版模型在现科学家复原恐龙的过程,将复原的恐龙与同类的模型分类摆放,形成恐龙的展示台,从而引入对恐龙消失的启示。
存在的不足是:对于学生探究能力的估计上,我还有保守的心理,教学设计中的许多发挥学生学习主动精神和创造精神的环节中,总担心难以实现。
由于准备有些仓促,部分教学环节的处理不够细致,还有待于进一步推敲和细化,相信学习的实效性会体现的更加明显。
另外,在教学语言的组织上后期不够紧密,有出现的齐答现象,这将是我个人今后的重点训练目标。
第二篇:消失了的恐龙消失了的恐龙教学目标:过程与方法:●能根据不同恐龙的形态找出与它们相对应的化石模型;●能根据学习的需要,从多种渠道查阅和收集有关资料。
3.1消失了的恐龙教案及反思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探索与发现》教材第三章第一节“消失了的恐龙”。
详细内容包括:恐龙的起源、恐龙的分类、恐龙的生活习性、恐龙的灭绝原因以及恐龙化石的研究。
二、教学目标1. 了解恐龙的起源、分类、生活习性及灭绝原因,培养学生的生物知识。
2. 通过学习恐龙化石的研究,培养学生对科学探究的兴趣和热情。
3. 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批判性思维,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恐龙的分类、恐龙的灭绝原因。
教学重点:恐龙的起源、生活习性、化石研究。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恐龙模型、化石标本。
学具:笔记本、彩色笔、剪刀、胶水。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恐龙化石图片,引发学生对恐龙消失原因的思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 讲解:讲解恐龙的起源、分类、生活习性及灭绝原因。
(1)恐龙的起源:介绍恐龙的祖先及其演变过程。
(2)恐龙的分类:按照食性、体型、生活习性等分类方法,介绍各类恐龙的特点。
(3)恐龙的生活习性:讲解恐龙的捕食、繁殖、迁徙等生活习性。
(4)恐龙的灭绝原因:分析环境变化、天体撞击、火山爆发等可能导致恐龙灭绝的原因。
3. 实践活动:分组讨论,让学生结合所学内容,分析恐龙灭绝的可能原因。
4. 例题讲解:分析一道关于恐龙分类的例题,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5. 随堂练习:布置一道关于恐龙生活习性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恐龙的起源、分类、生活习性、灭绝原因。
2. 恐龙灭绝的可能原因:环境变化、天体撞击、火山爆发等。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分析恐龙灭绝的原因,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生物灭绝的看法。
答案示例:恐龙灭绝原因有多种,如环境变化、天体撞击、火山爆发等。
生物灭绝是全球性的问题,我们应该关注生物多样性保护,减少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2. 课后拓展:收集关于恐龙的资料,了解恐龙文化,如恐龙电影、恐龙书籍等。
苏教版小学六年级下册科学第三单元(1.消逝了的恐龙)教案教学设计1.消逝了的恐龙(教学目标)1.了解一些有关恐龙的知识。
2.能依据不同恐龙的形态找出与它们相对应的化石模型。
3.能依据学习的需要,从多种渠道查阅和搜集有关资料。
了解科学家们是如何进行研究恐龙化石的,并模拟考古过程。
4.了解恐龙化石在科学研究中的价值。
5.关注与恐龙有关的各种问题,并对此产生浓厚的兴趣。
(教学重点)组织学生围绕某个主题展开研讨活动。
(教学难点)指导学生搜集整理与恐龙有关的资料。
(教学打算)教师材料:课件、(恐龙)视频。
学生材料:学生搜集恐龙资料和研究问题记录单。
(教学时间)1-2课时(教学过程设计)一、导入,引入“化石概念〞并了解关于恐龙的知识1.播放恐龙视频。
要求:从这段视频中,你可以获得哪些信息?2.你都了解哪些恐龙?学生交流汇报。
3.同学们很不简单,自己通过自学,了解到这这么多恐龙的知识,老师这里也为同学们搜集了一些的恐龙图片,大家想看吗?教师补充关于恐龙的图片〔课件〕。
二、了解恐龙化石被发觉的历史,以及恐龙骨架被复原的过程1.刚刚看到的图片和短片中的场面是真实的吗?对,我们都了解恐龙是早已灭绝的,我们的地球已有45 亿年的历史,地球上的生物也有38亿年的历史。
这38亿年中,出现过各种各样的生物,有的存活至今,有的走向灭亡。
2.既然恐龙已经灭绝了,这些恐龙模型、图片和影片又是依据什么复制出来的呢?我们所了解的恐龙知识来自哪里?3.学生答复,局部学生是了解依据化石复制的。
4.关于化石,你都了解些什么?学生汇报自己对化石的了解。
5.同学们的答复让我想起了关于第—块恐龙化石的小故事:出示书上“大约200年前在英国一个叫做刘易斯的小地方,住着一位名叫曼特尔的乡村医生,这位曼特尔先生对大自然充满了好奇心,特别喜欢搜集和研究化石。
1822年3月的一天,天气非常的严寒,可是曼特尔先生还是照常出门去给病人看病。
夫人在家里等着丈夫回来,心里总是惦记着他会不会着凉。
苏教版科学六年级下册3.1《消失了的恐龙》说课稿1一. 教材分析《消失了的恐龙》这一课是苏教版科学六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第一课。
本课的主要内容是让学生了解恐龙的兴衰史,探讨恐龙消失的原因,以及恐龙与鸟类的关系。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可以对恐龙有更深入的了解,培养他们的科学探究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科学素养,他们对恐龙有一定的了解,对科学探究也有一定的兴趣。
但他们对恐龙的认知主要来源于课外的阅读和影视作品,对恐龙的兴衰史和恐龙与鸟类的关系等方面的了解还不够深入。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需要引导学生通过阅读、讨论、实验等方式,深入探究恐龙的相关知识。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恐龙的兴衰史,知道恐龙消失的原因,理解恐龙与鸟类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讨论、实验等方式,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合作探究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科学的热爱,增强他们的环保意识。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让学生了解恐龙的兴衰史,知道恐龙消失的原因,理解恐龙与鸟类的关系。
2.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探究恐龙消失的原因,以及恐龙与鸟类的关系。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在本课的教学过程中,我将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如问题驱动法、合作学习法、实验探究法等,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和效果。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展示恐龙的图片,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入新课。
2.阅读:让学生阅读教材,了解恐龙的兴衰史,恐龙消失的原因,恐龙与鸟类的关系。
3.讨论: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分享他们的阅读心得,互相提问,解答疑惑。
4.实验:学生进行恐龙化石挖掘实验,让学生亲身体验科学的乐趣。
5.总结:对学生的讨论和实验进行点评,总结本节课的主要知识点。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1.恐龙的兴衰史–兴起:多样化–衰落:原因待探究2.恐龙消失的原因3.恐龙与鸟类的关系–恐龙是鸟类的祖先–恐龙与鸟类的相似之处八. 说教学评价本节课的评价主要从学生的学习态度、参与程度、合作能力等方面进行。
苏教版小学六年级下册科学第三单元《1.消失了的恐龙》教
案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了解恐龙的历史和生命周期。
•理解恐龙为什么会灭绝。
•学会使用百度、图书等资料来获得知识。
二、教学重点
•恐龙的历史和生命周期。
•恐龙为什么会灭绝。
三、教学难点
•如何使用百度、图书等资料来获得知识。
•引发学生对恐龙的兴趣。
四、教学方法
•听讲、观察、探究、讨论。
五、教学过程
1. 导入(5分钟)
老师向学生简单介绍恐龙的历史和生命周期,引发学生对恐龙的兴趣。
2. 学习(30分钟)
学生通过百度、图书等途径,了解恐龙的生命周期和历史,以及恐龙为什么灭绝。
3. 深入探究(10分钟)
老师展示一些恐龙的化石图片,让学生评论并猜测这些化石属于哪些恐龙。
4. 讨论交流(10分钟)
学生自由组成小组,讨论自己了解的恐龙知识,并向其他同学分享。
5. 总结提高(5分钟)
老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课学到的知识,并帮助学生想办法应用这些知识。
六、作业布置
学生回家写一篇关于恐龙的文章,要求用自己的语言阐述恐龙的历史和灭绝原因,文章篇幅不低于300字。
可以使用所学过的知识和材料来辅助自己写作。
七、教学反思
通过这次教学设计,学生们能够了解到恐龙的历史和生命周期,以及恐龙为什么会灭绝。
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们通过自己的努力和探究,掌握了许多搜索和研究恐龙知识的方法,同时也引发了他们对恐龙的兴趣,激发了他们的学习热情。
在幼小的年纪,要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并激发他们的兴趣爱好,是非常重要的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