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科学六下消失了的恐龙互联网搜索教案
- 格式:docx
- 大小:289.52 KB
- 文档页数:7
消失了的恐龙-苏教2001版六年级科学下册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道恐龙是哪个时代的生物,恐龙灭绝的原因。
2.掌握化石的概念与制作方法。
3.能够简单描述化石的意义和作用。
4.培养学生探究和思考问题的能力,培养对科学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恐龙的时代和恐龙灭绝的原因。
教学难点:化石制作方法和意义。
三、教学过程设计1. 导入环节声情并茂地播放一段恐龙的视频,让学生惊叹恐龙的神秘与可爱,引导学生进入恐龙的世界。
2. 学习新课(1) 讲解恐龙的时代和灭绝原因。
恐龙是生活在1.5亿年到6000万年前的爬行动物,由于某种原因灭绝了。
在这个时期,地球上的陆地、海洋、天空等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给恐龙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和压力。
这些变化包括气候变化,地形变化,天敌增多等,最后导致恐龙灭绝。
(2) 化石的概念和制作方法。
化石是指动植物遗体进入地下后,经过一系列化学变化后形成的石头。
化石的制作方法主要有两种:一是在沙漠等地,使用刷子、锤子等工具将化石从地下取出来,二是在实验室中用特殊的方法将材料制作成化石。
(3) 化石的意义和作用。
化石不仅能推测生物的生存环境、行为和进化历程,还能为我们提供对生态环境、生物多样性、生命演化等方面的重要信息。
3. 活动实践(1) 制作化石让学生自己动手制作化石,模拟出化石的制作过程。
制作方法是将饼干或泥巴捏成动物的形状,晒干,沾上石灰粉、石膏和颜料,再沙子蒙表面即可。
(2) 分析化石的形态和结构让学生观察化石的形态和结构,比较不同化石的差异。
从中感悟出生物的进化历程和生存环境。
4. 总结反思通过课堂讲解和活动实践,总结探究恐龙灭绝的原因和化石的制作方法、意义和作用,让学生对科学产生浓厚的兴趣,激发对自然环境的敬畏和保护之心。
四、板书设计主题消失了的恐龙内容1.恐龙的时代和灭绝原因2.化石的概念和制作方法3.化石的意义和作用五、教学反思本节课结合了讲解、活动实践和总结反思等多种教学方法,为学生提供了多样的学习机会。
苏教版科学《消失了的恐龙》教学设计苏教版科学《消逝了的恐龙》教学设计【预期学习目标】1、能依据学习的需要,从多种渠道查阅和收集有关资料。
2、了解恐龙的相关学问,知道科学家们是如何进行讨论的并重演考古过程。
3、关注与恐龙有关的各种问题,并对此产生深厚兴趣。
【教学预备】记录纸、恐龙模型、相关图片文字资料。
【教学过程】一、让同学熟悉对恐龙的了解来源于恐龙的化石1、同学们,我们先来看一段录像,从录像上你们了解到了什么?请大家看完后争论一下。
(老师播放一段恐龙以及挖掘恐龙化石的录像)2、同学观看录像,并争论。
3、同学汇报,说说自己的想法。
你们了解到了什么?能说说吗?开头汇报。
4、谁知道关于恐龙更多的学问?可以用简短的话来补充补充。
5、哎呀,同学们的恐龙学问可能比老师的还丰富呢!你们的学问是哪里来的?书上是幻想吗?是猜度揣测吗?科学家们对恐龙的了解又是来源于何处呢?同学进行争论并猜度揣测。
6、说说你们的想法。
(聚焦化石)板书:发觉化石7、下面我们来看看书,看看书上是怎么说的?看书第25页,相关介绍?我们再来看一段视频(化石发掘视频),看看科学家们是通过什么来了解恐龙的。
(请你们边看边思索)老师出示需要请同学思索的问题课件出示问题:(1)科学家们挖掘恐龙化石经过了哪几个步骤?(2)科学家挖掘恐龙化石可是很不简单的,你们觉得他们在挖掘的过程中要留意什么?8、请同学观看视频,并思索这些问题。
同学汇报依据将同学说的步骤板书:挖掘搬运清理修复细致坚持风吹日晒不气馁9、小结:恐龙已经消逝了,我们现在知道的全部有关恐龙的学问,都是通过对恐龙化石的讨论得到的。
板书课题:消逝了的恐龙二、通过让同学亲自参预复原活动体验复原恐龙化石的全过程1、看了古生物学家们的工作,你们想不想学着古生物学家去挖掘恐龙化石?(想)惋惜我们不行能到实地去参预古生物学家的工作,但是我们可以在课堂上模拟科学家在试验室中的后续讨论,你觉得古生物学家在修复了恐龙化石以后,就需要做什么了?(推断、复原、分析、)板书:推断、复原、分析今日江老师为大家带来了恐龙骨骼化石的模型,现在请同学们也来当一次小古生物学家,像古生物学家家那样,对你们的化石模型,进行分析好吗?你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留意要边争论,边记录:出示PPT课件:(1)你从化石模型上获得了哪些信息?(2)你能初步推断它是恐龙骨骼上的那一部分吗?(3)它有哪些功能?(4)你能依据恐龙的骨骼化石,大致推断它有什么习性吗?2、同学争论3、汇报:边汇报边组装苏教版科学《消逝了的恐龙》教学设计重点比较头(1)展现尖角你从这个尖角中得到了哪些信息?你认为它是什么?牙:为什么?(尖尖的)从这颗牙齿中,你能分析一下它有什么功能(撕咬)?为什么?(尖利)它就肯定是牙齿吗?角:为什么?(假如是牙就太大了)你能分析一下,这个角可能长在什么地方吗?(头、背)你的依据是什么?假如想得到答案光靠这一块骨骼行不行?(不行)(2)展现完整的半个头骨介绍半个头骨信息(有牙齿,有尖角,有宽宽的挡板)你认为它可能是什么?(头骨)那么前面的那个角还会不会是牙齿?(不会)为什么?(两个牙齿比例不对)从恐龙的牙齿方面推断你觉得你只恐龙是食草的还是食肉的?(食草)你觉得头骨上面的角可能有什么功能?(防备)这时能不能推断前面的那个小角就是头部的?(不能)那还需要什么?(另外半个头骨)(3)展现另外半个头骨拼装,这时你觉得前面的小角在什么部位?(头部)(4)完成头部拼装其实古生物学家们就是像我们今日一样去分析、争论、讨论的,这只恐龙别的地方还有许多值得讨论的地方,时间关系请同学们简洁说一说?4、(整体拼装好以后)看看刚才同学们说的功能,是不是这样的?现在还能不能发觉其他的信息?(1)低矮(2)防备(3)搏斗5、假如现在要你给这只恐龙命名,你可以起个什么名字呢?为什么?6、小结:其实科学家们最早发觉恐龙化石的时候也无法确认他们是何种生物,但是通过分析发觉具有这样骨骼的生物和目前在地球上生存的蜥蜴类动物很相像,所以给他们取名为"可怕的蜥蜴',翻译过来就是"恐龙'。
苏教版科学六年级下册3.1《消失了的恐龙》教学设计1一. 教材分析《消失了的恐龙》是苏教版科学六年级下册第3单元的第一课,主要让学生了解恐龙的起源、繁盛和灭绝,通过探究恐龙的生活习性和特征,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科学素养,对恐龙有一定的了解。
在学习本课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生物的分类、特征等知识,为本课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但学生对恐龙灭绝的原因可能了解不多,需要通过本课的学习来进一步探究。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恐龙的起源、繁盛和灭绝过程,知道恐龙的主要特征。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分析、讨论等方法,探究恐龙的生活习性和特征。
3.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树立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恐龙的起源、繁盛和灭绝过程,恐龙的主要特征。
2.难点:恐龙灭绝的原因。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视频等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自主探究,解决问题。
3.小组合作法: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课件:恐龙图片、视频等。
2.道具:恐龙模型、化石等。
3.资料:关于恐龙的起源、繁盛、灭绝的相关资料。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恐龙的图片,引导学生回忆对恐龙的了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通过课件呈现恐龙的起源、繁盛和灭绝过程,让学生初步感知恐龙的生活习性和特征。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分析恐龙的生活习性和特征,总结恐龙的主要特征。
4.巩固(5分钟)教师提问,学生回答,巩固对恐龙特征的理解。
5.拓展(5分钟)引导学生探讨恐龙灭绝的原因,让学生了解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6.小结(3分钟)教师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恐龙的特征和灭绝原因。
7.家庭作业(2分钟)布置作业:查阅资料,了解我国发现的恐龙化石及其意义。
苏教版小学六年级下册科学第三单元(1.消逝了的恐龙)教案教学设计1.消逝了的恐龙(教学目标)1.了解一些有关恐龙的知识。
2.能依据不同恐龙的形态找出与它们相对应的化石模型。
3.能依据学习的需要,从多种渠道查阅和搜集有关资料。
了解科学家们是如何进行研究恐龙化石的,并模拟考古过程。
4.了解恐龙化石在科学研究中的价值。
5.关注与恐龙有关的各种问题,并对此产生浓厚的兴趣。
(教学重点)组织学生围绕某个主题展开研讨活动。
(教学难点)指导学生搜集整理与恐龙有关的资料。
(教学打算)教师材料:课件、(恐龙)视频。
学生材料:学生搜集恐龙资料和研究问题记录单。
(教学时间)1-2课时(教学过程设计)一、导入,引入“化石概念〞并了解关于恐龙的知识1.播放恐龙视频。
要求:从这段视频中,你可以获得哪些信息?2.你都了解哪些恐龙?学生交流汇报。
3.同学们很不简单,自己通过自学,了解到这这么多恐龙的知识,老师这里也为同学们搜集了一些的恐龙图片,大家想看吗?教师补充关于恐龙的图片〔课件〕。
二、了解恐龙化石被发觉的历史,以及恐龙骨架被复原的过程1.刚刚看到的图片和短片中的场面是真实的吗?对,我们都了解恐龙是早已灭绝的,我们的地球已有45 亿年的历史,地球上的生物也有38亿年的历史。
这38亿年中,出现过各种各样的生物,有的存活至今,有的走向灭亡。
2.既然恐龙已经灭绝了,这些恐龙模型、图片和影片又是依据什么复制出来的呢?我们所了解的恐龙知识来自哪里?3.学生答复,局部学生是了解依据化石复制的。
4.关于化石,你都了解些什么?学生汇报自己对化石的了解。
5.同学们的答复让我想起了关于第—块恐龙化石的小故事:出示书上“大约200年前在英国一个叫做刘易斯的小地方,住着一位名叫曼特尔的乡村医生,这位曼特尔先生对大自然充满了好奇心,特别喜欢搜集和研究化石。
1822年3月的一天,天气非常的严寒,可是曼特尔先生还是照常出门去给病人看病。
夫人在家里等着丈夫回来,心里总是惦记着他会不会着凉。
《消失了的恐龙》说课材料张忠亮一、教材分析:《消失了的恐龙》是苏教版六年级下册第三单元《进化》的第一课时。
恐龙的种类、恐龙的生活、恐龙的灭绝等都是孩子们最感兴趣的话题之一,它们有着令人不可思议的庞大身躯,有着令人生畏的力量,以至于人们一提起它就会产生敬畏和神秘感,同时也留下了一个个无尽的谜团……学生对于恐龙并非是一无所知,本课以学生对恐龙的零星认识为基础,为他们交流有关恐龙的经验搭建了一个平台,帮助他们梳理零散的点滴知识,形成比较系统的知识结构。
本课围绕“参观恐龙一一了解化右的发现过程一一研究化右模型”的活动顺序,引导学生了解恐龙的有关知识,知道恐龙化石的发现、保护过程,初步了解恐龙化石的价值,并根据已有的经验猜想恐龙灭绝的原因,培养探究恐龙奥秘和了解研究化石的兴趣。
本课的重点是组织学生围绕某个主题展开研讨活动。
难点是指导学生收集、整理与恐龙相关的资料。
《消失了的恐龙》教学设计张忠亮教学目标:过程与方法:1、能根据不同恐龙的形态找出与它们相对应的化石模型。
a能根据学习的需要,从多种渠道查阅和收集有关资料。
科学知识:1、了解一些有关恐龙的知识。
a知道恐龙化石是各种恐龙制品的依据。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知道恐龙化石在科学研究中具有重要价值。
a关注与恐龙有关的各种问题,并对此产生浓厚的兴趣。
教学方法:自主学习:课前让学生先收集有关恐龙的资料,并把这些资料制作成信息卡片的形式,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合作交流:学生通过小组合作交流学习,来认识恐龙模型与化石的关系,培养学生的推理、想象和交流的能力。
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1、教师通过百度搜索引擎搜索一段有关恐龙的视频,引起学生的视觉冲击,调动学纶学习木课的兴趣。
z在学生被影片中的恐龙所吸引的基础上,教师适时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这是什么动物吗?学生回答。
教师:恐龙生活在距今2亿3500万年前到6500万年前的中生代,恐龙在地球上占统治地位。
那时,恐龙数量庞大,种类繁多,有地上跑的,天上飞的,水里游的;有吃植物的,有吃肉的……但在6500 万年前,恐龙在很短的吋间内突然全部灭绝,至于为什么会灭绝的,这至今还是一个难解之谜。
苏教版科学六下《消失了的恐龙》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一些常见的恐龙种类、灭绝等相关知识;2、了解恐龙化石挖掘与还原过程。
3、培养学生对自然科学的爱好和网络学习的技能。
二、教学重点:恐龙与化石的差不多常识三、教学难点:恐龙与化石的知识点繁多四、教学预备:专题学习网站、教师课件、网络教室、恐龙模型等五、教学过程:(一)导入:教师在讲台上摆放一堆恐龙的模型。
提问:同学们,你们明白老师那个地点放的什么吗?(恐龙)差不多上恐龙,他们却不一样,谁又能告诉我,那个是什么恐龙?那个又是什么恐龙?看模样,恐龙还有专门多知识值得我们期待哦。
想不想一起来更深刻的了解他们、?那你有没有在动物园里看见过真正的恐龙?他们去哪了呢?好,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研究第三单元第1课《消逝了的恐龙》。
(3分钟)(二)组织探究活动:1、谈话:关于恐龙,大伙儿有哪些专门想研究的问题?期待了解哪些恐龙的知识?2、学生汇报。
3、师生共同总结出如下问题:(1)恐龙生活在什么时候,生活在什么样的环境里?(2)世界上有多少种恐龙?(3)各种各样的恐龙叫什么名字、长什么样?(4)恐龙什么缘故消逝了?灭绝了?依旧……(5)恐龙的化石是什么样的?又是如何形成的?(6)恐龙都吃些什么?(7)恐龙是如何样繁育后代的?(8)恐龙属于哪一类动物?(9)既然恐龙消逝了,那恐龙的模型、图片和影片又是依照什么做出来的?(10)现在有没有一些动物是恐龙的“亲戚”?4、谈话:上面大伙儿提出了专门多有味的问题,但由于条件和时刻的限制,不可能研究到所有问题,我们今天研究的重点问题是:(3)、(4)、(5)、(9)5、恐龙有这么多的学问,老师讲一节课也讲不完,不如同学们自己去上网学习,到网上全面的了解恐龙的世界吧。
但在上网之前,我们先提几个小要求:(1)自主学习,有问题请举手。
(2)把已解决了的问题写在留言板上。
(3)时刻十五分钟。
6、教师演示使用专题学习网站和留言板。
(7分钟)(指导学生点击桌面上“恐龙”图标,打开专题学习网站,扫瞄网页,并把解决的问题写到留言板上,预备交流。
《消失了的恐龙》创意教案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恐龙的生活习性和外貌特征。
2.探究恐龙消失的原因,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3.培养学生对科学现象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恐龙的生活习性和外貌特征,恐龙消失的原因。
2.教学难点:恐龙消失的原因。
三、教学过程1.导入(1)展示恐龙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描述恐龙的外貌特征。
(2)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恐龙是如何消失的吗?2.探究恐龙的生活习性(1)分组讨论:恐龙的生活环境、食物来源、生活习性。
3.恐龙消失的原因(1)观看科普视频,了解恐龙消失的原因。
(2)引导学生结合视频内容,探讨恐龙消失的可能原因。
4.创意活动:模拟恐龙世界(1)分组讨论:如何模拟恐龙世界,展示恐龙的生活场景。
(2)每组进行模拟表演,其他同学观看并评价。
5.科学探究:寻找恐龙消失的证据(1)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寻找恐龙消失的证据?(2)分组讨论:寻找恐龙化石、地质变化等证据。
(2)拓展:引导学生思考,如何保护现代濒危动物,避免它们消失?四、作业布置1.根据本节课所学内容,绘制一幅恐龙生活场景的画。
2.查阅资料,了解其他已经消失的动物,分析它们消失的原因。
五、教学反思1.在引导学生探讨恐龙消失原因时,要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避免直接给出答案。
2.在创意活动中,要关注每个同学的表现,确保每个同学都能参与到活动中来。
3.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提高他们的团队协作能力。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我对同学们的科学探究能力和合作意识有了更深的了解,为今后的教学提供了有益的参考。
重难点补充:(1)教师展示恐龙图片,问:“同学们,你们能描述一下这张图片上的恐龙长什么样吗?它有什么特别的地方?”(2)学生回答后,教师继续引导:“很好,那你们知道恐龙生活在什么样的环境中吗?它们喜欢吃什么?”(1)教师播放科普视频后,问:“视频中提到了哪些可能导致恐龙消失的原因?”(2)学生回答,教师引导:“地球上的气候变化、asteroid撞击、疾病、自然灾害都有可能是恐龙消失的原因。
苏教版小学六年级下册科学第三单元《1.消失了的恐龙》教
案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了解恐龙的历史和生命周期。
•理解恐龙为什么会灭绝。
•学会使用百度、图书等资料来获得知识。
二、教学重点
•恐龙的历史和生命周期。
•恐龙为什么会灭绝。
三、教学难点
•如何使用百度、图书等资料来获得知识。
•引发学生对恐龙的兴趣。
四、教学方法
•听讲、观察、探究、讨论。
五、教学过程
1. 导入(5分钟)
老师向学生简单介绍恐龙的历史和生命周期,引发学生对恐龙的兴趣。
2. 学习(30分钟)
学生通过百度、图书等途径,了解恐龙的生命周期和历史,以及恐龙为什么灭绝。
3. 深入探究(10分钟)
老师展示一些恐龙的化石图片,让学生评论并猜测这些化石属于哪些恐龙。
4. 讨论交流(10分钟)
学生自由组成小组,讨论自己了解的恐龙知识,并向其他同学分享。
5. 总结提高(5分钟)
老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课学到的知识,并帮助学生想办法应用这些知识。
六、作业布置
学生回家写一篇关于恐龙的文章,要求用自己的语言阐述恐龙的历史和灭绝原因,文章篇幅不低于300字。
可以使用所学过的知识和材料来辅助自己写作。
七、教学反思
通过这次教学设计,学生们能够了解到恐龙的历史和生命周期,以及恐龙为什么会灭绝。
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们通过自己的努力和探究,掌握了许多搜索和研究恐龙知识的方法,同时也引发了他们对恐龙的兴趣,激发了他们的学习热情。
在幼小的年纪,要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并激发他们的兴趣爱好,是非常重要的一点。
苏教版六年级科学下册第三单元1.《消失了的恐龙》教学设计教学目标过程与方法:能够对生物的进化、适应和灭绝现象做出合理的解释。
科学知识:对有关恐龙的知识有一定的了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悟到人应与环境和谐相处。
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组织学生围绕某个主题展开研讨活动。
难点:知道学生收集、整理与恐龙相关的资料。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有关课件,有关恐龙种类、生活方式及绝灭原因的图文资料。
学生准备:纸板、石膏粉、布条、水粉颜料、铁丝、报纸、胶纸带等制作恐龙模型的材料。
教学步骤:本课教学时间为两课时。
课前布置学生查阅有关恐龙和其他灭绝及濒危动物资料。
1、研究与恐龙有关的问题。
可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分别进行研究,最后写出一份研究报告,然后在班级内交流。
2、搞一个恐龙博览会。
每个小组可根据爱好选择其中的活动,做一两件作品。
教师应为学生提供恐龙头骨复印件、恐龙爪子的制作过程图。
如有条件,教师最好课前制作好样品。
如果课堂教学时间不够,教师可鼓励学生课后完成。
3、了解其他已灭绝或濒危的动物,并调查它们灭绝或濒临灭绝的原因。
教师一定要要求学生通过各种信息源,调查相关资料,让他们有一次心灵上的震撼。
4、讨论:恐龙等物种的灭绝给我们什么启示。
教师要给学生充分的时间交流,引导学生认识到环境对生物的制约作用,使他们感悟到,如果人类再无视自然规律,肆意破坏自然环境,那么,人类也终将退出生命的舞台。
教学反思:《消失了的恐龙》一课组织学生开展恐龙图片展;根据不同恐龙的形态,找出与它们相对应的化石模型。
学生对于恐龙并不是一无所知。
他们通过报纸、杂志、电视等各种媒介,了解到恐龙很多知识,如霸王龙的凶残,三角龙独特的角,梁龙巨大的身躯……但这些知识都是零星而琐碎的。
所以本课以学生在课外对恐龙的零散认识为基础,举办恐龙展,为他们交流有关恐龙的知识和经验搭建一个平台,帮助他们梳理这些零星的知识,形成比较系统的对恐龙的认识,建构新的有关恐龙的知识。
六年级下册科学教学设计《1、消失了的恐龙》苏教版一. 教材分析《1、消失了的恐龙》这一课是苏教版六年级下册科学教材的一部分。
本课主要让学生了解恐龙的生活习性、种类以及恐龙的灭绝原因。
通过学习,学生能够对恐龙有更深入的认识,同时培养他们的探究精神和科学素养。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科学知识基础,对恐龙有一定的了解。
在学习本课之前,学生可能已经学习过一些关于恐龙的知识,如恐龙的种类、生活习性等。
但他们对恐龙的灭绝原因可能了解不多,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可以进一步拓展这方面的知识。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恐龙的生活习性、种类以及恐龙的灭绝原因。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分析、讨论等方法,培养学生探究科学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科学的热爱,培养他们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了解恐龙的生活习性、种类以及恐龙的灭绝原因。
2.教学难点:理解恐龙灭绝的原因,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视频等引导学生进入学习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问题驱动法: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
3.小组合作法:学生分组讨论,共同完成任务,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学课件:制作相关的教学课件,包括图片、视频等。
2.教学素材:准备一些关于恐龙的图片、文章等,用于课堂讨论。
3.课堂作业:设计一些相关的练习题,用于巩固所学知识。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恐龙的图片,引导学生回忆已知的恐龙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播放关于恐龙的短视频,让学生了解恐龙的生活习性和种类。
3.操练(10分钟)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如“恐龙为什么会灭绝?”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共同探讨问题,培养他们的探究精神。
4.巩固(10分钟)教师总结恐龙的灭绝原因,学生通过课堂作业,巩固所学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