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脏粘液瘤的临床及超声特点
- 格式:doc
- 大小:15.00 KB
- 文档页数:3
心脏粘液瘤心脏粘液瘤是临床上最常见的心脏原发性肿瘤,多属良性,恶性者少见。
粘液瘤可发生于所有心脏的心内膜面,95%发生于心房,约75%位于左心房,20%位于右心房,左、右心室各占2.5%。
左心房粘液肿瘤常发生于卵园窝附近,临床上常因瘤体堵塞二尖瓣口,导致二尖瓣口狭窄或关闭不全,粘液瘤可发生于任一年龄,但最常见于中年,以女性多见。
【病理】肿瘤大小不一,多有蒂与心房或心室壁相连,外形多样,外观富有光泽,呈半透明胶冻状。
切面呈实质性,间有斑片状出血区及充满凝血块的小囊腔。
显微镜下可见肿瘤细胞呈星芒状、梭形、圆形或不规则形,散在或呈闭索状分布于大量粘液样基质中,胞核多为单核也可呈多核瘤巨细胞。
粘液肉瘤瘤细胞形态不一,胞核大,染色深,可见核分裂,瘤细胞可浸润至小血管内形成瘤栓。
【临床表现】本病的临床表现取决于肿瘤的部位、大小、性质及蒂的有无和长短。
瘤体大蒂长者易致房室瓣口狭窄或关闭不全,发生血流动力学的改变,出现一系列的症状,瘤体小蒂短者,可长期无症状。
一、症状(一)梗阻症状早期常有心悸、气短、运动耐力减低,左心房粘液瘤如梗阻肺静脉或二尖瓣口可产生酷似二尖瓣病变的肺瘀血症状;阵发性夜间呼吸困难、咯血丝痰,重者可有颈静脉怒张,肝肿大及下肢浮肿。
右房粘液瘤如梗阻腔静脉、三尖瓣口可出现与心包积液相似的症状;颈静脉怒张,肝肿大及水肿。
本病的梗阻症状有随体位变动而发作的特点,如有与体位相关的发作性眩晕及呼吸困难,肿瘤突然堵塞房室瓣口引起心搏量显著降低,可发生突然昏厥或心脏骤停。
(二)栓塞粘液瘤碎片或瘤体表面血栓脱落可发生体、肺循环的栓塞。
左房粘液瘤约有40%发生栓塞,右房粘液瘤者栓塞少见。
(三)全身症状主要有发热、血沉增快,贫血、体重减轻及血清α2、β球蛋白异常增高,此可能与肿瘤内有出血坏死及炎症细胞浸润有关。
二、体征(一)心音的改变左房粘液瘤时可出现:①心尖部第一心音亢进。
②肺动脉瓣第二心音亢进且分裂。
③胸骨左缘下段可听到舒张早期心音一扑落音,可传导至心尖部和心底部,为瘤体被推向左室后突然停止。
心脏黏液瘤的超声诊断分析林晓燕;阮琴韵;陈济添;屈朝阳;林乌拉【期刊名称】《临床超声医学杂志》【年(卷),期】2008(10)12【摘要】目的对心脏黏液瘤的超声心动图特征进行分析和再探讨.方法回顾分析51例经手术及病理确诊为心脏黏液瘤患者的超声心动图资料,总结瘤体的发生部位、形态及声学特征.结果 51例黏液瘤中50例瘤体发生于心腔内,1例在肌壁间.本组心腔内的黏液瘤具有:①多为单心腔单发、多带蒂;②形态为椭圆形或分叶状,表面多较光滑,但少数表面可呈绒毛状,其中3例因出现栓塞而急诊手术;③声像图上表现为不同强度的均质性回声46例,混合性回声4例.术后随访47例,1例复发并恶变.结论心脏黏液瘤的发生部位和表面结构可以多样化,超声心动图对心脏黏液瘤有很高的诊断价值.【总页数】2页(P838-839)【作者】林晓燕;阮琴韵;陈济添;屈朝阳;林乌拉【作者单位】350005福州市,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超声影像科;350005福州市,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超声影像科;350005福州市,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超声影像科;350005福州市,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超声影像科;350005福州市,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心血管外科【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3【相关文献】1.经食管超声心动图与心肌超声造影在心脏黏液瘤中的临床价值 [J], 甘玲;高云华;刘伟超;刘山俊;尹家保2.心脏黏液瘤患者的超声诊断分析 [J], 李春蕾;金殿生3.5例心脏黏液瘤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分析 [J], 任芳4.经食管超声心动图与心肌超声造影在心脏黏液瘤诊断中的临床价值 [J], 雒尧;张佳佳5.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心脏黏液瘤的临床价值 [J], 田钦南;陈祎;李燕君;李美笑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心房粘液瘤编辑心房粘液瘤是最常见的原发性心脏肿瘤,约占50%。
病人年龄大多数在30~50岁之间。
女性发病率比男性略高。
少数病人有家族史。
粘液瘤大多为单发病灶,极少数病例在同一心腔或不同心腔内呈现两个或多个肿瘤。
简介编辑心脏粘液瘤心脏粘液瘤是最常见的原发性心脏肿瘤,约占50%。
病人年龄大多数在30~50岁之间。
女性发病率比男性略高。
少数病人有家族史。
心脏各个房、室均可发生粘液瘤,位于左心房者最为多见,约占80%,次之为右心房,约占15%;心室粘液瘤则较少见。
粘液瘤大多为单发病灶,极少数病例在同一心腔或不同心腔内呈现两个或多个肿瘤。
症状表现编辑体积很小的粘液瘤可以没有症状。
肿瘤长大后即可呈现血流动力学改变、全身表现和周围血管栓塞三类症状。
左心房粘液瘤最常见的临床症状是由于房室瓣血流受阻引起心悸、气急等,与风湿性二尖瓣病变相类似。
体格检查在心尖区可听到舒张期或收缩期杂音,肺动脉瓣区第二音增强。
瘤体活动度较大的病例,在病人变动静脉怒张,杂音的响度和性质可随之改变。
右心房粘液瘤造成三尖瓣瓣口阻塞时可呈现颈静脉怒张,肝肿大、腹水、下肢水肿等与三尖瓣狭窄或缩窄性心包炎相类似的症状。
体格检查在胸骨左缘第4、5肋间可听到舒张期杂音。
移动度较大的粘液瘤如突然阻塞房室瓣瓣孔,病人可发作昏厥,抽搐,甚或引致猝死。
液瘤病例尚可呈现反复发热、食欲不振、体重减轻、关节痛、贫血等全身表现,有红细胞沉降率增快、血清球蛋白增高。
这些症状的产生机制尚不明确,可能是机体对肿瘤的免疫反应。
少数粘液瘤病例最早的临床表现是周围动脉栓塞,摘除栓子经病理切片检查才明确诊断。
左心房粘液瘤在胸部X线检查常显示左心房、右心室增大,肺部瘀血等与二尖瓣病变相变的征象。
心电图表现亦与二尖瓣病变相似,但粘液瘤病例很少出现心房颤动。
左心房粘液瘤的临床诊断易与风湿性二尖瓣病变相混淆。
诊断编辑粘液瘤病例多无风湿热病史,病程较短,症状和体征可能随体位变动而改变。
心电图大多显示窦性心律。
彩色多普勒诊断心房粘液瘤分析【摘要】目的: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心房粘液瘤价值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对我院彩色多普勒诊断10例典型心房粘液瘤,后经手术或DSA确诊为心房粘液瘤患者进行彩色多普勒动态追踪观察及随访,以及声像图进行对比观察分析;结果:10例病例经彩色多普勒诊断,心腔内带蒂附壁高回声光团,随心动周期规律活动及形态结构改变,其中左心房内7例,右心房内3例。
结论:彩色多普勒检查能够很好地、直观地显示肿瘤,对疾病的转归及临床治疗定位、定性价值大。
【关键词】心脏肿瘤;彩色多普勒;血流粘液瘤原发于心腔内,是最常见的心脏良性肿瘤,好发于心房,部分瘤体可活动,易脱落,可堵塞房室通道,造成血流动力学障碍或急性充血性心力衰竭,由于瘤体表面的小碎片容易脱落可造成栓塞及猝死,因其症状、体征缺乏特异性,临床上对心房粘液瘤的明确诊断较困难,很容易误诊及漏诊,现将10例手术及影像学确诊的粘液瘤的彩超表现分析如下:1、材料与方法:我院门诊及住院患者10例,其中男性3例、女性7例,年龄41-68岁,平均年龄54.5岁,所有心房粘液瘤患者均经彩色多普勒超声确诊,3例无明显临床症状,7例有心慌、胸闷等症状,其中2例有晕厥病史,10例粘液瘤患者均经手术或DSA确诊;使用PHILIPS-iE-Elite型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探头频率 2.5MHz-5MHz,检查方法病人取仰卧位和左侧卧位探查,按常规方法显示心脏的长轴、短轴、四腔心等切面,了解各心腔结构、大小及心腔内血流情况,观察瘤体形态、大小、数量及回声,以及瘤蒂长短,瘤体附着部位,瘤体活动范围及活动时的形态变化,以及瘤体活动时相应心腔内血流动力学改变等情况。
2、结果:左房内粘液瘤7例,彩色多普勒显示心腔内瘤体呈高回声不规则团块状,部分边界清晰、回声不均质,呈分叶状,于不同心动周期显示瘤体形态,瘤体具体位置见上表,均随血流运动呈周期性摆动,舒张期向二尖瓣方向摆动,部分瘤蒂较长者超出瓣口,进入左室腔内,舒张期瘤体于血流平行方向变长,与血流垂直方向变短,超声心电图显示二尖瓣于左室舒张期被部分瘤体堵塞瓣口,使左房血流入左室受阻,致使左房轻度增大,收缩期瘤体被推回心房腔内,未探及二尖瓣返流现象。
---------------------------------------------------------------最新资料推荐------------------------------------------------------心脏肿瘤—心脏粘液瘤心脏肿瘤心脏粘液瘤中文:心脏粘液瘤是最常见的心脏原发肿瘤, 70%为良性肿瘤, 30%为恶性肿瘤,多数有瘤蒂,可发生于心脏各房、室腔,最常见于左心房。
病因和形态学:粘液瘤的的发病原因不清楚,一般认为肿瘤起源于心内膜下的多潜能的间质细胞,该细胞在形态学上与房间隔卵圆窝处胚胎残留细胞相似,可分化为内皮细胞、平滑肌细胞、成纤维细胞、骨及骨髓组织,产生无定形酸性粘多糖,构成粘液瘤的组织成分。
极少数粘液瘤可发生恶变,成为粘液肉瘤。
瘤体多为圆形或卵圆形,有深浅不一的切迹或分叶状,或呈葡萄状或息肉状。
外观多呈半透明胶冻状,表面光滑,常有散在大小不一的紫色、暗红和鲜红的出血区,偶有钙化。
瘤体大小可自 1cm 到 15cm,多数在 5cm~6cm。
质软而脆,容易破碎,脱落后可引起周围动脉栓塞或脑血管栓塞。
粘液瘤可发生于各个心腔,最常见于左心房,约占75%。
多数肿瘤有瘤蒂与心房壁相连, 90%的左房粘液瘤附着于心房间隔卵圆窝处。
1/ 14瘤体可随心脏的收缩、舒张而活动。
绝大多数为单发肿瘤,但也可为多发,常有家族遗传倾向。
临床表现:粘液瘤的临床表现主要有:心脏血流动力学紊乱、动脉栓塞和全身表现三个部分。
血流动力学紊乱。
心脏粘液瘤体积增大至相当程度,尤其是蒂长有活动度者,可阻塞二尖瓣口,引起血流障碍,产生瓣膜狭窄的症状和体征。
如心悸、气短、端坐呼吸、晕厥、咯血等。
如果这种梗阻为间歇性发作,患者可出现短暂的昏厥,且常与体位的变化有关,部分患者可能会发生猝死。
少数患者由于肿瘤梗阻或瓣叶损伤,而出现二尖瓣或三尖瓣口关闭不全。
肿瘤也可阻塞肺静脉和腔静脉开口,导致肺静脉和腔静脉引流障碍。
心脏粘液瘤心脏粘液瘤【疾病概述】心脏粘液瘤是最常见的心脏肿瘤,占原发性心脏肿瘤的50%。
患者年龄多在30~50岁之间,心脏粘液瘤可发生于心脏各房、室腔,以左心房最多,占80%。
其中发生于房间隔者占75%,发生于右心房者占7%~20%,发生于双心房、右心室、左心室者约占10%。
粘液瘤起源于瓣膜组织者极少见。
心脏粘液瘤的表现复杂多样,主要取决于瘤体的大小、位置、生长速度、瘤蒂长短及有无脱落、出血、坏死等。
右心房粘液瘤可影响腔静脉血液回流,出现颈静脉怒张、肝大、腹水、下肢水肿等体征;左心房粘液瘤可影响肺静脉血液回流,出现胸闷、气促、呼吸困难等症状。
粘液瘤过大或瘤体移动阻塞房室通道,患者可出现体位性晕厥、甚至猝死。
瘤体脱落可出现动脉栓塞,附着于二尖瓣的粘液瘤更易脱落,造成栓塞。
这是由于瓣叶活动的刺激,以及左心室收缩期压力急剧升高所致。
动脉栓塞以脑动脉栓塞最为多见。
约占栓塞的50%。
粘液瘤发生变性坏死还可出现发热、贫血、血沉增快、C反应蛋白、γ球蛋白升高等,其机制与瘤体变性坏死以及多系统栓塞的免疫反应有关。
一般体积较大的粘液瘤患者较易出现此类非特异表现,可能原因为瘤体较大,其与房室通道摩擦较重,较易释放免疫物质所致。
此类表现可在手术切除后消失。
术后复查免疫学指标,出现明显异常者多提示复发。
胸部X线检查显示:左心房粘液瘤可出现左心房、右心室增大和肺淤血征象。
心电图多呈现窦性心律,部分患者出现窦性心动过速,心房颤动,房性期前收缩,右束支传导阻滞等。
超声心动图检查可探测到能移动的云雾状光团回声波,随心动周期发生移动。
超声心动图检查诊断率极高,是诊断该病的首选检查方法。
心脏粘液瘤一旦确诊,应尽早手术摘除肿瘤,以解除动脉栓塞和猝死的威胁,恢复心脏功能。
心脏粘液瘤复发率为1%~3%,复发的可能原因为肿瘤切除不彻底,遗留细胞种植,粘液瘤有多中心倾向,患者有家族性或染色体异常等。
故术后应定期随诊,并作超声心动图及免疫学检查。
心脏粘液瘤心脏粘液瘤心脏粘液瘤起源于心内膜下的间叶组织, 常为单发, 也有多发及家族性病例, 多为良性, 但也有复发和转移。
恶性粘液瘤较罕见,心脏粘液瘤可发生于任何年龄, 但30岁以上更常见,以女性为多见,男女之比为1:1.5。
心脏黏液瘤大体形态多样,呈结节状、息肉样等,质软、易碎。
肿瘤内含有大量黏液,胶冻状外观,肿瘤外面光滑,颜色多样,可为灰白、暗红、灰黄、淡绿,或多种颜色混杂,肿瘤表面可形成血栓。
切面灰黄或灰白,胶冻样,可有出血、坏死、囊变、钙化。
蒂灰白,质韧,粗细不一。
镜检可见星芒状、梭形、卵圆形或多角形瘤细胞散在、簇状或稀疏分布于黏液样基质中,亦可见红细胞或其碎片。
心脏粘液瘤可见于各个心腔, 其中左心房粘液瘤约占心脏粘液瘤的75.0%, 右心房粘液瘤约占20.0%。
有蒂的约占80.0%, 瘤蒂好发于房间隔卵圆窝(80.0%~90.0%)。
心脏粘液瘤的临床表现取决于肿瘤的大小、位置和活动度等。
临床表现主要有胸闷、气促、心悸、晕厥、栓塞以及急性左侧心力衰竭或右侧心力衰竭的表现,主要由于肿瘤部分或完全阻塞二、三尖瓣或左、右心室流入道或流出道而引起的。
症状往往随体位变化加重或减轻是粘液瘤的一个特征性表现。
粘液瘤还可以因为瘤栓脱落导致各个部位栓塞, 栓塞的发生与病程无明确关系, 其中脑栓塞多见, 据文献报道约占50. 0% ,此外, 粘液瘤还可引起一些全身症状, 如发热、关节疼痛、贫血等, 可能与机体免疫系统对肿瘤以及器官栓塞产生的免疫反应有关。
彩色超声心动图能够显示肿瘤的大小、形状、在心房、心室内往返活动情况以及瘤蒂附着部位, 因此, 对心脏粘液瘤的诊断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心脏粘液瘤随时可能脱落引起器官栓塞和阻塞房室瓣口导致晕厥或急性左、右侧心力衰竭, 甚至可引起猝死, 故一经确诊应尽快手术。
手术切口的选择应根据肿瘤及瘤蒂附着位置、大小而定。
对右心房粘液瘤如瘤体较大或靠近上、下腔静脉开口部位, 最好选用直角腔静脉插管, 如瘤体巨大可经股静脉插管进行体外循环。
心脏粘液瘤心脏粘液瘤是最常见的心脏原发良性肿瘤,多数有瘤蒂,可发生于心脏各房、室腔,最常见于左心房,约占75%。
多数肿瘤有瘤蒂与心房壁相连,90%的左房粘液瘤附着于心房间隔卵圆窝处。
瘤体可随心脏的收缩、舒张而活动。
绝大多数为单发肿瘤,但也可为多发,常有家族遗传倾向。
一般认为肿瘤起源于心内膜下的多潜能的间质细胞,该细胞在形态学上与房间隔卵圆窝处胚胎残留细胞相似,可分化为内皮细胞、平滑肌细胞、成纤维细胞、骨及骨髓组织,产生无定形酸性粘多糖,构成粘液瘤的组织成分。
极少数粘液瘤可发生恶变,成为粘液肉瘤。
瘤体多为圆形或卵圆形,有深浅不一的切迹或分叶状,或呈葡萄状或息肉状。
外观多呈半透明胶冻状,表面光滑,常有散在大小不一的紫色、暗红和鲜红的出血区,偶有钙化。
瘤体大小可自1cm到15cm,多数在5cm~6cm。
质软而脆,容易破碎,脱落后可引起周围动脉栓塞或脑血管栓塞。
粘液瘤可发生于各个心腔,最常见于左心房,约占75%。
多数肿瘤有瘤蒂与心房壁相连,90%的左房粘液瘤附着于心房间隔卵圆窝处。
瘤体可随心脏的收缩、舒张而活动。
绝大多数为单发肿瘤,但也可为多发,常有家族遗传倾向。
疾病症状粘液瘤的表现主要有:心脏血流动力学紊乱、动脉栓塞和全身表现三个部分。
1.血流动力学紊乱。
心脏粘液瘤体积增大至相当程度,尤其是蒂长有活动度者,可阻塞二尖瓣口,引起血流障碍,产生瓣膜狭窄的症状和体征。
如心悸、气短、端坐呼吸、晕厥、咯血等。
如果这种梗阻为间歇性发作,患者可出现短暂的昏厥,且常与体位的变化有关,部分患者可能会发生猝死。
少数患者由于肿瘤梗阻或瓣叶损伤,而出现二尖瓣或三尖瓣口关闭不全。
肿瘤也可阻塞肺静脉和腔静脉开口,导致肺静脉和腔静脉引流障碍。
2.动脉栓塞的原因可以是肿瘤的碎片,也可能是整个肿瘤随血流漂动,引起体动脉栓塞,息肉状和葡萄状的粘液瘤较易脱落导致栓塞。
50%的体循环栓塞发生在脑血管,引起昏迷、偏瘫、失语等症状。
体循环栓塞还可引起急腹症,肢体疼痛、坏死等。
患者女,49岁,因1个多月前肋骨骨折,于外院就诊发现心房肿瘤而入我院。
超声检查:右房室腔扩大,左房及右房内可测及稍强回声团块,大小分别为4.3 cm×1.8 cm、3.6 cm×5.8 cm(图1),随心脏搏动而摆动,右房内团块在舒张期进入右室致三尖瓣口狭窄(图2),团块有蒂附着于房间隔的左右两侧(图3)。
彩色及频谱多普勒示:三尖瓣测及少量反流信号,反流压差约23mmHg(1mmHg=0.133kPa),三尖瓣血流速度1.0m/s。
超声诊断:左房及右房内稍强回声团块,黏液瘤可能性大。
右房室腔扩大伴三尖瓣少量反流。
手术所见:切开右心房,右心房内肿物大小约5 cm×6 cm×5 cm,表面呈“葡萄串珠状”,胶冻样质地,瘤蒂直径10mm,附着于右房卵圆窝处,彻底切除右房肿物;切开卵圆窝,沿左侧瘤蒂附着(与右侧瘤蒂关于卵圆窝对称)处切除左心房肿物,外表同右心房肿物,表面葡萄串珠状,胶冻样质地,肿物大小约4 cm×2 cm×2 cm,瘤蒂直径7mm,附着于卵圆窝左侧。
病理结果:符合黏液瘤。
讨论黏液瘤是心脏最常见的原发性良性肿瘤,约占心脏原发肿瘤的50%,以单发左心房黏液瘤多见(约80%),左心室少见。
多个瘤体者可能在一个心腔,也可能在多个心腔。
本例患者的黏液瘤位于双心房内,较少见。
二者的瘤蒂均位于房间隔卵圆窝同一部位的左右两侧,因此假设黏液瘤是否先发于左房,因左房压力高于右房,由于压力的关系黏液瘤通过未闭的卵圆孔一部分进入右房。
右房内的黏液瘤较左房大,是因为右心房为一容积器官,致右心房内黏液瘤有较大的生长空间。
黏液瘤总体复发率为3.04%,而多蒂、多腔室和非卵圆窝起源的黏液瘤的复发率在33%~42%之间,远高于总体复发率。
超声诊断心脏黏液瘤应与心脏血栓鉴别,心脏内血栓一般多伴有原发性心脏疾病,常见于风心病、扩张型心肌病或冠心病等。
黏液瘤活动度大,具有较明显的规律性,而血栓多无自主活动。
超声诊断心脏黏液瘤准确性及价值分析摘要:目的:探讨分析超声诊断心脏黏液瘤准确性以及价值。
方法:选取经手术病例证实的35例心脏黏液瘤患者,全部患者应用超声进行诊断,观察超声诊断结果,同时和手术病理结果相比较。
结果:经超声检查诊断,左房黏液瘤和右房黏液瘤分别为25例、5例,左室黏液瘤和右室黏液瘤分别为2例、1例,双房黏液瘤有2例。
和手术病例结果比较,有1例右房黏液瘤漏诊,3例左房内没有蒂瘤体者在手术中发现在房壁外存在狭窄短蒂。
结论:在心脏黏液瘤的临床检查诊断中,应用超声检查诊断,准确性较高,可行性强,在临床中具有应用价值。
关键词:准确性;价值;超声;心脏黏液瘤;诊断在临床中心脏黏液瘤属于一种常见心脏原发良性肿瘤,大部分伴有瘤蒂,在心脏各房以及室腔均能发生,其中以左心房作为常见,所占比例大约为75%[1]。
瘤体能够随着心脏舒张或者收缩而活动,大部分属于单发肿瘤,少数为多发,家族遗传比较显著[2]。
在心脏黏液瘤临床诊治中超声所具作用非常重要,下面笔者就超声诊断心脏黏液瘤准确性以及价值进行分析。
1.资料和方法1.1临床资料所选择的对象资料来源于本院2012年11月-2014年9月收治的35例心脏黏液瘤患者,全部患者均通过手术病理证实,其中有20例患者为女性,15例患者为男性,患者年龄在37-64岁之间,平均年龄为42.3±11.5岁。
病史在3周-7个月,大部分患者活动后出现心功能不全症状,比如心悸或者气短。
1.2方法利用超声诊断仪,设备频率在2.0-3.5MHz之间。
根据超声诊断仪操作要求,取左侧卧位,待患者呼吸平静后实施检查,以多切面形式扫查机体胸骨旁左心室长轴、心底短轴、心尖四腔以及剑突下切面等位置,保证患者肿瘤形态、大小、数量、位置、团块回声、瘤体与瓣膜之间的关系、活动度、心脏继发性改变以及有无瘤蒂等可充分展现。
基于此借助于彩色多普勒观察患者瘤体内血流情况和肺动脉压力,明确瓣膜口有无梗阻或者返流等现象。
心脏内粘液瘤的鉴别诊断
1、左房粘液瘤应注意和二尖瓣狭窄相鉴别。
二尖瓣狭窄者常有较响的开瓣音,很少有第四心音,杂音不随体位而变化,无扑落音,对可疑者如能进行超声心动图检查可以鉴别。
左房内球形血栓亦易与左房粘液瘤相混淆,在超声心动图中可见左房血栓大多出现于左房后壁,它的异常反射光团缺乏随心动周期迅速移动的特征,左房血栓常伴发于二尖瓣狭窄,因而也可见二尖瓣活动异常的反射图形。
2、右房粘液瘤应注意与缩窄性心包炎,三尖瓣狭窄,肺动脉瓣狭窄相鉴别,胸骨左缘第3-第4肋间收缩舒张摩擦样来回杂音,症状、杂音与体位改变的相关等有鉴别诊断价值。
心脏粘液瘤、心脏肉瘤丨影像表现心脏粘液瘤Cardiac Myxoma概述:•最常见的原发性心脏肿瘤影像表现:•起源于卵圆窝附近房间隔的心腔内肿块•约85%位于左心房,其次为右心房CT:•典型的腔内低密度灶•右心房粘液瘤约50%可见钙化MRI:•不均质肿物,不均匀强化•在心动周期中可能改变位置•可见其蒂部;可能脱垂或阻塞房室瓣膜•SSFP电影图像可评价其活动性、瓣膜阻塞、流速增加等情况鉴别诊断:•心内血栓•心脏转移•心脏脂肪瘤•原发性心脏恶性肿瘤•心脏乳头状弹力纤维瘤临床相关•约60%的受累患者是女性•症状:瓣膜梗阻(40%),全身症状(30%)•手术切除治疗;3年生存率>95%(左) 胸部正侧位片显示类圆形右心房粘液瘤伴周围弧形钙化。
尽管左心房粘液瘤较常见,但右心房粘液瘤更易发生钙化。
(右) 左心房粘液瘤,轴位CECT显示一左心房低密度灶,边缘光滑,内见血管影,附着于卵圆窝附近的房间隔具有特征性。
(左) 示意图显示心脏粘液瘤的典型形态学特征,有一细短的蒂(弯箭)连接左心房不均质肿块与房间隔。
病变较大在收缩期可阻塞二尖瓣。
(右) 收缩期和舒张期的4腔SSFP电影图像显示左房粘液瘤,粘附于房间隔,在舒张期漏出并阻塞二尖瓣(弯箭),这不常见但具有特征性的。
心脏肉瘤Cardiac Sarcoma概述:•最常见的原发性心脏恶性肿瘤•仅限于心脏和心包影像表现:•最佳诊断线索:累及心壁或心腔的肿块•X线片可能正常或显示心脏增大CECT•累及心壁或心腔的低密度肿物•浸润/侵犯:心包、心肌、纵隔•肺转移MR•T1:不均质,坏死和出血•T2:不均质高信号•T1 +C:不均质强化鉴别诊断:•心脏转移瘤•淋巴瘤•心脏粘液瘤•血栓病理学:•血管肉瘤是最常见的组织学类型(37%)•转移性疾病:在就诊时占66-89%(左) 心脏肉瘤,轴位CECT显示起源于右心房的较低密度肿块,邻近心包的破坏和不规则提示局部受侵。
原发性心脏肉瘤可表现为散在的肿块或弥漫性心脏/心包浸润。
心脏内粘液瘤的检查1.心电图不是诊断依据,虽然可有各种改变如右束支传导阻滞、Ⅰ度房室传导阻滞、期前收缩、心房纤颤、心房扩大、ST或T波改变、心室高血压、心室肥大等。
2.X线胸部平片可显示肺淤血及心脏形态某些改变。
若肺淤血及心影改变较轻而症状较重、体征又较明显者,提示心脏粘液瘤之可能,但只能作为重要参考,不能据之确诊。
3.心导管检查可显示心肺功能改变,但无助于心脏粘液瘤之诊断,且为有创检查,有使肿瘤破溃、碎片脱落而引致栓塞的危险,尤其是左房穿刺应列为禁忌。
4.选择性或数字减影心腔造影亦为有创检查,虽有可能显示充盈缺损,提示心腔内占位性病变,但对有活动性较大的心内粘液瘤(例如左房),一般速度的造影系列片难有十分清晰的影像,不若无创的超声心动图的动态图像明确。
5.放射性核素血池扫描成像为小有创检查,可清晰显示心腔内肿瘤负影,也不如超声心动图的无创、简便。
6.电子计算机X线扫描横断体层摄影(CT)、磁共振成像(MRI)均为无创检查,也均可清晰显示心腔内占位性病变,但费用,昂贵,不适于常规检查心脏粘液瘤。
7.实验室检查心脏粘液瘤特别是全身反应严重的病例多有贫血(血红蛋白可低达40~50g/L)、血沉增快(可>120mm/h)、免疫球蛋白IgM、IgG、IgA等诸多方面的改变,但无特异性。
这些改变只可作为了解全身情况的参考而不能作为确诊依据。
8.心脏粘液瘤的超声心动图诊断M型超声可作出定性诊断,但二维超声心动为首选方法,为定量诊断,可反映下述特征:肿瘤的形态和轮廓;瘤体大小;区别局限性与弥漫性肿瘤;肿瘤边缘的回声是否清楚,有否包膜回声;鉴别心腔内、心肌、心壁及心外肿瘤;侵及范围是单心腔或多心腔;显示蒂的附着部位、长度、或其他形式的起始点;肿瘤运动过程中的形态变异程度;瘤体数目;瘤体回声程度及分布特征;继发性改变包括心脏扩大变形、瓣膜功能异常、心包积液等。
⑴左房粘液瘤明确诊断依据:①左房内见到异常的点片状回声聚集成团。
龙源期刊网
心脏粘液瘤的临床及超声特点
作者:易芳
来源:《健康必读(上旬刊)》2019年第08期
【摘 ;要】目的:总结心脏粘液瘤的临床特点与超声表现。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5月-2019年5月期间收治的心脏粘液瘤患者16例的临床资料、临床特点与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结果。
结果:(1)16例患者主要表现为心律失常、发热、脑梗死、胸闷、昏厥以及心悸的临床症状;(2)16例患者的主要体征包括肿瘤扑落音、舒张期杂音以及双期杂音;(3)超声检查显示16例患者单发心脏粘液瘤13例、多发3例,心房内回声团块略高,边界清晰,内部回声均匀,患者的心房增大,粘液瘤呈现出规律性摆动;(4)患者的血流信号表现为二尖瓣或三尖瓣的收缩期房室瓣口存在少量反流,舒张期血流信号色彩鲜艳。
结论:本病患者的临床症状表现多样,但是存在典型的超声特征,可以快速有效诊断心脏粘液瘤。
【关键词】超声检查;心脏粘液瘤;临床表现
【中图分类号】R47;;;;;;【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83(2019)08-0161-01
心脏肿瘤较为少见,主要包括转移性肿瘤与原发性肿瘤这两种,原发性肿瘤较为少见,心脏粘液瘤是常见的原发性心脏肿瘤的一种,其活动性、大小、所在位置以及周围组织浸润等影响患者的临床表现,患者的典型症状包括阻塞性、栓塞性以及结构性三联征,以栓塞、呼吸困难、心悸、晕厥等为主要表现[1]。
心脏粘液瘤多为良性单发瘤,其恶变的可能性较小,但是其质地脆软,容易出现脱落而造成栓塞,对患者的生命安全造威胁,因此需要及时诊断并采取干预措施。
本次研究主要探讨心脏粘液瘤患者的临床表现与超声检查特点,报道如下。
1;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回顾性分析2017年5月-2019年5月期间收治的心脏粘液瘤患者16例的臨床资料,其中包括男8例、女6例,年龄为19-68岁、平均43.8岁,单发13例、多发3例。
1.2方法
采用GE公司的ViVidE9,飞利浦的7c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进行检查,设置探头频率为2.5-3.5MHz。
检查过程中,受检者取左侧卧位,检查者对心尖四腔心切面、左心室短轴切面以及长轴切面作全面探查,观察粘液瘤的形态、体积、位置、血流信号、活动情况等。
2;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