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方诗歌比较
- 格式:doc
- 大小:30.50 KB
- 文档页数:5
从中西方悼亡诗看妻人格苹果摘要:古人云“东向望着,不见西墙;南乡视者,不睹北方。
”本文正是试图以这种观点为指导对中西方悼亡诗的进行分析,对悼亡诗中对妻人格的塑造做客观全面的探寻。
由于人性的共通,中西方悼亡诗有着本质上的一致性。
首先,妻人格在中西方都存在,并且都选择悼亡诗为其塑造的载体。
其次,关于妻人格理想模式的建构和彰显上,中西方悼亡诗表现出共性。
再次,对妻人格的感怀,中西方悼亡诗都表现出以悲哀为主的情感基调,但又暗含着对生命价值积极的态度倾向。
但不同的文化心理、宗教背景又使得中西悼亡诗中的妻人格存在一致性的同时又呈现出异样之美。
关键词:悼亡诗亡妻人格一首首真挚凄美的悼亡诗似中西方纷繁夺目的诗歌花园中异彩独呈的美丽奇葩,经久弥香、常开不衰,在文学艺术园地中始终占有不可动摇的一席之地,吸引人驻足观赏和留恋。
所以,向来都不乏悼亡诗作的探求者和研究者,然而大多都是从个体作家作品入手的,或倾向于分析诗人的泣血神伤、或倾向于探求诗作的艺术魅力。
似乎较少有人关注悼亡对象或者说成是诗人抒情的对象——亡妻。
而假使我们抛开诗中对亡妻的书写,悼亡诗就会显得不合逻辑、不通情理、更无光彩可言。
所以,悼亡诗之所以能历代繁衍不衰,其打动人心的地方绝不仅仅在于诗人内心的真情和诗作本身的魅力,更在于悼亡诗中所塑造的体现着美与善的妻形象、折射着人性光辉的妻人格。
从某种程度上说,正是亡妻成就了诗人的诗情,催生出悼亡诗这样一种精神文化产品。
对于灵心善感的诗人来说爱妻的死亡激发出了内心永不停歇的激情和无限的创作动机,他们怀着悲痛的心情追悼妻子的前尘往事,追寻缅怀昔日的甜蜜相守,发现体悟因妻之死所彰显出的妻永恒的善或美。
这也从一个侧面应证了死亡是具有审美价值的,它可以充分展示某种较之生命更加真与善的价值,而在悼亡诗中所谓“真与善的价值”,其实质就是诗人所怀念赞扬的美好高洁的妻人格。
所以,中西方的悼亡诗无形中就成为探寻妻人格一个独特的视域。
中国古代文学与西方文学的比较中西文学源远流长,拥有独特的文化背景和表达方式。
中国古代文学代表着中国几千年的文化传统,而西方文学则是西方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将从古代叙事文学、诗歌、散文以及戏剧四个方面,对中国古代文学和西方文学进行比较,探讨其相异与相似之处。
一、古代叙事文学中国古代叙事文学代表作品有《红楼梦》、《水浒传》、《西游记》等,而西方文学中的叙事文学代表作品有《奥德赛》、《罗宾汉》、《鲁滨逊漂流记》等。
双方在叙事手法上有共通之处,如采用架空背景描述人物经历;在叙事角度、人物塑造、表现手法上则有很大区别,中国古代文学注重人物性格和人物关系的表达,包含更多政治和社会层面的元素;而西方文学着重于对历史、人性和人物命运的描摹。
二、诗歌中国古诗在全世界都享有盛誉,诗人如李白、杜甫、白居易等名字家喻户晓。
西方文学中的诗歌也有着广泛的影响力,如莎士比亚、拜伦等。
然而,二者的诗歌体裁和写作风格有很大不同,中国古诗受到韵律和格律约束,偏向抒情体和叙事性;西方诗歌则注重韵律和节奏,偏向于象征和措辞的艺术表达。
三、散文散文是一种随笔性质的文学作品。
中国古代散文代表作品有《醒世恒言》、《梦溪笔谈》等,而西方文学中的代表作品则有埃德加·爱伦·坡的《乌鸦》、海明威的《我们逝去的年华》。
两者的散文表现方式有明显差异。
中国古代散文重视“文以载道”,强调语言、文学和思想的准确表达;西方文学则侧重于文学技巧和情感表达。
同时,西方散文通常采用第一人称,反映个人情感和思考过程。
四、戏剧中国戏曲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艺术遗产。
西方戏剧也有着很大的影响,如古希腊悲剧和喜剧、莎士比亚的作品等。
两种戏剧有很大不同,中国戏曲在表现方式和表现形式上相对固定,强调角色扮演和曲艺风格;而西方戏剧则更加注重剧本和情节创新,表现丰富多样。
总的来说,中西文学在叙事、诗歌、散文和戏剧等方面表现出的差异和相似之处也正是二者文化传统、历史和社会经验的反映。
中西诗歌的异同研究摘要:在诗歌领域的发展过程中,中国和西方由于各种原因造成一定的差异,但同时也随着中西文化的融合以及诗歌本身这一文学样式的限定和规则,中国和西方的诗歌自然都遵循着相同的法则,有着不可忽视的共通之处。
本文试图在中西文化中探索中西诗歌在形式和内容上的不同,归纳总结中西诗歌共通遵循的范式,进而让人们更加直观的领略中国和西方的文化异同。
关键词:中国诗歌;西方诗歌;文化;差异;相同一、中西诗歌在内容上的差异诗歌是中国从古至今每个文学变革阶段的参与者。
中西方的诗歌,孕育在不同的摇篮之中,有着不同的文化背景,也就蕴含着不一样的思想感情。
传统认为,抒情是中国诗歌创作的首要动力。
中国诗歌抒情的内容有着时代性的变化,例如同样是爱情的表达,最初诗歌被纯粹的用来表达爱慕,或是“死生契阔,与子相悦,执子之手,与子偕老”(《诗经·邶风·击鼓》),或是“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诗经·周南·关雎)。
到了后来儒教的兴起,儒家思想统治下的爱情,则有了些许的禁锢。
一句“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也,近之则不逊,远之则怨”,一个“男尊女卑,三纲五常”的提出,阻碍了男女爱情的积极表达。
再到近现代的诗歌,人们的天性又一次都得了解放,直抒爱情的方式再一次盛行。
较之中国的诗歌,西方的诗歌是不同的系统。
西方无论在什么领域都冠有理性之名,所以西方的诗歌偏重于真实事件的记录。
他们习惯于利用诗歌来讲故事,例如荷马史诗的两部分《伊利亚特》和《奥德赛》,前者讲述希腊联军对特洛伊的战争,后者讲述在攻陷特洛伊后奥德修斯率队历经十年通过一系列困难后终于归国的故事。
除此之外,宗教性在西方诗歌中被运用的更为广泛,从神话中寻找诗歌创作的主题是西方诗歌中常见的现象。
中国和西方的诗歌由于受到不同文化的熏陶,所以在创作内容上有着不同的倾向。
总的来说,中国从古至今的诗歌都建立在儒释道三家思想之上,无形中包含了许多哲学思想。
简论中西方悼亡诗的艺术差异作者:武岚来源:《文学教育》2009年第03期从写作意图和作品主题来讲,悼亡诗专指为哀悼亡妻而作,表现对亡妻的无限怀念和哀悼之情的诗歌。
而实际上,艺术作品往往又蕴含着超出诗歌诗义之外的深刻内容,其往往反映了作者在现实生活中的整体心境和自悼之情,而透过这些艺术作品,一种更高的文化民俗的内容也附着其中。
中西文化背景的不同使得中西悼亡诗数量悬殊,“在西方表现哀怨的抒情诗的品种很多,但专为怀念亡妻的悼亡诗则极为罕见,而在我国则几乎可以说有一个传统。
”[1]尽管如此,弥尔顿的《On His Deceased Wife》不失为一篇感情真挚的悼亡诗,而且被视为西方悼亡诗的代表作。
中国悼亡诗则从《诗经》开始便不绝如缕,《邶风·绿衣》、《唐风·葛生》等被看作是中国最早的悼亡诗,此后中国古代文学中的悼亡诗可谓比比皆是,其中苏轼写给亡妻的《江城子》更是历来为人们所称道,视为中国文学中悼亡诗词的经典之作。
但如上所论,艺术不仅仅是作者主观意图的产物,其往往是在民族文化的具体化体现,因此,文化精神的不同使同一主题的诗词作品表现出不同的艺术风貌。
本文主要以苏轼的《江城子》和弥尔顿的《On His Deceased Wife》为代表,比较中西方文化影响下悼亡诗的艺术差异。
兹引录两首诗词如下,以便下文比较分析。
《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
自难忘。
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
相顾无言,唯有泪千行。
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岗。
《悼亡妻》我仿佛看到了去世不久圣徒般的妻/回到了我身边/像阿尔塞斯蒂斯从坟墓/被尤比特伟大的儿子用孩力从死亡中救出/苍白而庄弱/交给了她的丈夫/使他欢喜/我的妻/由于古戒律规定的净身礼/而得救/洗净了产蓐上斑斑的玷污/这样的她/我相信我还能再度/在天堂毫无障碍地充今地瞻视/她一身素服/纯洁得和艳心灵一样/脸上罩着面纱/但我仿佛看见/爱、温柔、善良在她身上发光/如此明朗/什么人脸上有这等欢颜/但是/唉/正当她俯身拥抱我的当儿/我醒了/她逃逸了/白昼带回了我的黑天。
文学评论·古典文学中国唐代与西方浪漫主义自然诗差异对比陈欢 贵州大学外国语学院摘 要:本篇针对自然诗在中西间的两个鼎盛时期:中国唐代与西方浪漫主义时期进行讨论。
文章主要讨论了中国唐代自然诗与西方浪漫主义时期自然诗之间的差异点,主要包括了两者间“气质”的不同,一方偏于柔而另一方偏于刚;一方的表现形式是“无我”而另一方是“有我”;一方深受佛、道、儒三家的影响而另一方自古便是形而上学的,主客二分的;一方是体悟式含蓄表达而另一方是主观情绪的宣泄;一方侧重政治隐逸思想而另一方偏重宗教。
关键词:自然诗;意境;无我之境;比较作者简介:陈欢(1996-),女,汉族,广东潮州人,贵州大学外国语学院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英语语言文学。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9)-20-087-03中国是一个诗歌大国,而自然诗在中国诗歌史上也毫不逊色。
中西方写诗风格大为不同:西方有其独特的一套神话系统,而西方的文学家也特别喜欢引用神话里面的人物情节等,但是这种情况在中国却较少出现。
这是因为中国有上下五千年历史,可从盘古伏羲女娲神农蚩尤列数至今,文学家可引用的太多了,便不像西方学者那般揪着神话不放。
不仅是历史悠久,中国也土地广袤,地形多样。
中国成为一个诗歌大国和这些因素脱不了干系,自然诗的出现也是一个必然的结果,而且自然诗的出现还与当时的社会背景以及天人合一的思想有关。
1.中西自然诗的发展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
中国诗歌的一个高峰在唐朝,作为诗歌中的一个小分支——自然诗也不例外。
虽然《诗经》时期已经有描写自然山水的诗作,但是多是用于比兴,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自然诗。
朱光潜先生在《诗论》一书中说过:“最初的诗都偏重人事,纵使偶尔涉及自然,也不过如最初的画家以山水为人物的背景,其兴趣中心却不在自然本身”[1]。
中国的自然诗真正意义上的形成可以追溯到魏晋南北朝时期,诗人谢灵运因仕途上的不顺,郁不得志,寄情山水,写了大量的山水诗;而东晋诗人陶渊明也以田园生活为素材进行了大量的诗歌创造。
中英浪漫主义诗歌对比浪漫主义诗歌,这个词一听就让人想起月光下的诗人、飘动的衣袍和醉人的爱情。
嗯,我知道,这听起来有点老套,但你要是细细想想,浪漫主义诗歌的确有那种迷人的魔力。
你看,西方的浪漫主义诗歌和中国的浪漫主义诗歌,虽然在文化背景上差异挺大,可它们的内涵其实很相似。
说到这个,咱们就得从它们的情感表达说起了。
西方的浪漫主义,像是一场激烈的心灵风暴,诗人们通过文字宣泄自己的情感,常常是把自己摔进大自然的怀抱中,去寻找那些藏在树木、风云、山川中的神秘力量。
而中国的浪漫主义,虽然少了那种爆发性的冲动,但却在诗歌里涌动着无尽的柔情。
两者看似不同,实则同样让人感到那种“心跳加速”的诗意。
说到西方的浪漫主义诗歌,咱们得提一提拜伦、雪莱和济慈这些诗人。
你要知道,这些诗人都可不是等着诗句自己跑出来的那种人。
他们写诗那可真是拼了命。
比如拜伦,他可不是什么绅士,典型的“我行我素”的人物,总是带着点桀骜不驯的气质。
你读他的《唐璜》,你会发现他就像个狂热的年轻人,把爱情、冒险和生命的无常都揉成了一团。
而雪莱呢,他的诗歌就像是从一片沸腾的火山里跳出来的,总是充满了对理想、自由和人类未来的渴望。
你知道嘛,他在《西风颂》中几乎把自己当成了风,想要通过风的力量,来唤醒沉睡的大地。
你看这豪情,那种对生命与自由的无畏,简直让人都想跳起来呐喊一声“我也要这么活!”中国的浪漫主义诗歌,虽然没有那种“冲破天际”的火爆感,但它却带着一种温柔的气息。
比如唐代的李白,你要是读他的诗,可能会被那种豪放的情感给感染到。
你看他写的《将进酒》,那种“人生得意须尽欢”的气概,简直让人忍不住想举杯痛饮。
李白的浪漫不仅仅是写美景、抒发豪情,他更像是把自己融入了自然的每一个细节中。
就像他常常在山川之间徜徉,似乎周围的每一片云,每一座山都在和他低语。
而他对自由的渴望,也让他如同西方浪漫主义的诗人一样,把内心的激情和对世界的想法,毫不保留地倾诉出来。
但说实话,中国的浪漫主义诗歌给人的感觉,更像是那种从内心深处流淌出来的细水长流。
东西方诗歌文化差异会计学院Z10061143100603侯文君东西方诗歌文化差异摘要:诗歌作为一种自我表达和表现诗人对世界的诗性理解, 在形式上分行 排列,并具有一定的节奏韵律的文体,在各种文体中出现的最早,主要有叙事诗 和抒情诗。
限于课时的有限,这里只讨论中西抒情诗的异同。
关键词:诗歌,中西方,音节,抒情一、 中西抒情诗的产生及传统。
中西抒情诗的产生都是个人意识增强的结果。
但其中的个人意识有所不同。
西方古代抒情诗要求抒发个人主观的思想情感; 中 国古代抒情诗总是把个人价值蕴含于社会价值之中,即“小我”之中有“大我” 0二、 中西诗歌情趣。
中西方诗个的不同品格,主要源于社会文化的差异。
中国文化建立在儒道的基础上。
儒家重人事、伦理教化,内圣外王,修身齐 家治国平天下,追求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成为儒家的最高理想。
这使中国 诗歌亦强调诗的教化作用、使用价值。
而追求人的精神超脱、回归自然的道家, 归根结底仍是偏重人事 老子老于世故,庄子的超越精神走向的亦是齐生死、 泯物我、一是非,而不是西方式的宗教世界。
因而,对于中国诗人来说,他们不 满现实之余,在寻求解脱之时,自然往往成为他们唯一的皈依,因而,中国诗人 很少离开人事去穷尽宇宙的本源、精神的本质。
希腊文化和基督教精神,使西方 文化一方面重感情、重现世享乐,另一方面又具有一种彼岸超越意识。
这使得西 方诗歌一方面在大力弘扬英雄主义、 现实关注中又常常保持一种超越精神, 寻求的宗教精神时时贯穿于诗歌之中,使不少诗歌往往有一个主宰宇宙的神明高 居其上或蕴含其中。
从《荷马史诗》、《神曲》、《浮士德》、华兹华斯、拜伦、雪 雨果到艾略、叶芝、瓦雷拉……莫不如此。
中西方不同的文化背景,导致中国诗人更多致力于人与社会现实伦理的沟 人与自然的默契;西方诗人则更偏重于揭示人与自我、人与神的关系。
鉴于 下面仅就爱情与自然两大主题,探讨中西抒情诗的差异。
(一)、爱情抒情诗个人主义精神,渲染人之常情,另一方面在 寻求人的终极拯救,因而代表终极价值的 莱、 通, 此,中西爱情诗都历史悠久,但情趣各异。
中西方爱情诗歌对比分析作者:高钰来源:《青年文学家》2018年第27期摘要:诗歌作为世界上最古老、最基本的文学体裁,意在用最充沛的情感以及最丰富的意象来表现社会生活和人类感情世界,爱情,是人类最美好的情感,无论是在传统含蓄的东方,还是在情感热切的西方,爱情始终是人类热切歌颂的永恒主题。
关键词:爱情诗;中西方;比较;差异[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8)-27--01自古以来,不论东方还是西方,爱情是人类永恒的赞美话题,而诗人将爱情与诗歌的完美融合,成就了文学史上的一朵瑰丽之花。
然而,由于中西方语言、文化、传统等各方面的差异,导致了爱情诗在表达手法和内容风格方面的种种不同。
本文以李商隐《无题》与罗伯特彭斯《一朵红红的玫瑰》为例,分别从抒情方式、诗歌内容、体裁选择三方面具体分析。
一、中西方爱情诗抒情方式差异尽管东西方人在某些情感体验过程中感受到的东西是相似或相同的,但中国诗歌在语言选择上与西方诗歌截然不同。
在爱情诗的创作上,西方诗人喜欢热情奔放的表达,中国诗人则往往喜欢含蓄委婉的表达。
这是因为中国深受农耕文明尤其是儒家礼教的影响,含蓄、内敛、主张意会。
同时,这和中国诗歌创作的传统有很大的关系,因为中国古典诗歌大多形式短小、讲究格律,这就要求用最为经济的手法表达极其丰富的内容。
中国诗人聪明地选择了含蓄委婉的表达方式,并在长期的实践过程中真切感受到了这种表达雅致深远的语言魅力,于是逐渐有意识地形成了一种重视含蓄的美学传统。
比如,诗歌《无题》的内容围绕着第一句,尤其是“别亦难”三字展开。
“东风”句点了时节,但更是对人的相思情状的含蓄比喻。
因情的缠绵悱恻,人就像春末凋谢的春花那样没了生气。
三、四句是相互忠贞不渝、海誓山盟的写照。
五、六句則分别描述两人因不能相见而惆怅、怨虑,倍感清冷以至衰颜的情状。
唯一可以盼望的是七、八两句中的设想:但愿青鸟频频传递相思情。
[中西诗歌表现手法的比较研究]诗歌的表现手法文化的源流传统决定着文化的基本精神,不同的文化土壤造就了其本身特点和流变模式不一的中西文化精神差异。
无论是哪个国家,无论何种风俗,诗歌都是最美的语言精华,也是人类真情实感的凝结。
本文试从中西传统诗歌在体裁、题材、意境及诗者在表现手法上的不同,说明中西方诗歌的差异,进而透视中西文化的差异。
一诗歌体裁的不同比较中西诗歌,可见中西不同的诗体传统。
中国最早出现的文学作品侧重于短小的抒情诗,而西方各民族最早出现的文学作品则偏向于长篇叙事诗。
例如:西方最早描述战争与爱情的荷马史诗《伊里亚特》和《奥德赛》,可谓宏篇巨制。
在以后的历史进程中,西方的诗歌也一直沿袭长篇叙事的题裁,例如:乔叟的《坎特伯雷故事集》、弥尔顿的《失乐园》、《复乐园》等。
而中国最早的诗歌是以短篇抒情诗为主。
例如:《诗经・国风》里的篇章,内容抒情,篇幅短小。
西方叙事长诗的风格塑成和中国的抒情短诗的酝酿形成都离不开文化的土壤。
西方长篇叙事诗从一定意义上来说是文化消费市场刺激的结果,是文化消费市场需要的产物。
首先,在古希腊,作诗、唱诗或诗歌表演是一种“生计”或行业。
根据柏拉图的《伊安篇》所载,这个行业从人数、专长、内容上都颇成气候,形成为一种职业群体,他们四处奔波,以吟唱自己的创作或以表演传统的史诗为生活手段,而荷马被公认为是这个行业的领袖。
诗歌表演作为一种文化消费的行业,文化市场的需求是其生存和发展的前提条件。
古希腊发达的祭祀庆典和观剧制度使这种市场和消费者的形成有了坚实的现实基础。
与希腊完全不同的是,中国古代根本就没有出现过大众意义上的文化消费市场,作为文化垄断的结果,文学和文化遂成为宫廷尊严和荣誉的标志,文化和文学的消费只是在狭小的贵族圈中才存在,占人口绝大多数的奴隶及平民与此几乎无缘。
文学由此成为一种政治舆论工具,而丧失或掩盖了审美功能的本质。
孔子虽有弟子三千,但与西周当时的总人口相比,微乎其微,与古希腊的文化普及相比,相差甚远。
《中西诗在情趣上的比较》《谈中国诗》高考论述性文本阅读练习及答案(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先来看自然诗。
在中国和在西方一样,诗人对于自然的爱好都比较晚起。
最初的诗都偏重人事,纵使偶尔涉及自然,也不过如最初的画家用山水为人物画的背景,兴趣中心却不在自然本身。
《诗经》是最好的例子。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只是作“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的陪衬;“蒹葭苍苍,白露为霜”只是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的陪衬。
自然比较人事广大,兴趣由人事而移到自然本身,是诗境的一大解放,不特题材因之丰富,歌咏自然的诗因之产生,即人事诗也因之得到较深广的义蕴。
所以自然情趣的兴起是诗的发达史中一件大事。
这件大事在中国起于晋、宋之交,约当公元五世纪左右;在西方则起于浪漫运动的初期,在公元十八世纪左右。
所以中国自然诗的发生比西方的要早一千三百年光景。
一般说诗的人颇鄙视六朝。
我以为这是一个最大的误解。
六朝是中国自然诗发轫的时期,也是中国诗脱离音乐而在文字本身求音乐的时期。
从六朝起,中国诗才有音律的专门研究,才创新形式,才寻新情趣,才有较精妍的意象,才吸哲理来扩大诗的内容。
就这几层说,六朝可以说是中国诗的浪漫时期,它对于中国诗的重要亦正不让于浪漫运动之于西方诗。
中国自然诗和西方自然诗相比,也像爱情诗一样,一个以委婉、微妙、简隽胜,一个以直率、深刻、铺陈胜。
本来自然美有两种,一种是刚性美,一种是柔性美。
刚性美如高山、大海、狂风、暴雨、沉寂的夜和无垠的沙漠;柔性美如清风皓月、暗香、疏影、青螺似的山光和媚眼似的湖水。
昔人诗有“骏马秋风冀北,杏花春雨江南”两句可以包括这两种美的胜境。
艺术美也有刚柔的分别。
诗如李杜,词如苏辛,是刚性美的代表,诗如王孟,词如温李,是柔性美的代表。
中国诗自身已有刚柔的分别,但是如果拿它来比较西方诗,则又西诗偏于刚,而中诗偏于柔。
西方诗人所爱好的自然是大海,是狂风暴雨,是峭崖荒谷,是日景;中国诗人所爱好的自然是明溪疏柳,是微风细雨,是湖光山色,是月景。
中西山水田园诗歌比较山水田园诗虽然描写的是自然风景,但主题思想却非常广泛,诗歌没有国界,但诗人们都善于借用山水等主题来表现自己的情感和思想。
中国的山水田园诗几乎同时成熟于晋宋之际,至盛唐兼并合流形成山水田园诗派,是中国古代诗歌中最有特色的一个部分,西方的自然抒情诗是十八、十九世纪浪漫主义诗歌运动的产物,是西方诗坛一株惹人注目的奇葩,二者都是诗人们回归自然的产物都以追求自由、寄意山水、在客观景物中寓主观情像为主要特征,但是,由于分别是中西不同文化的产物,受不同哲学思想美学传统的影响,又在诸多方面迥然异趣,山水田园诗人的典型代表有谢灵运、陶渊明、王维、孟浩然等;主要以自然抒情诗闻名于世的诗人有华兹华斯、雪莱、济慈等。
1 中西山水诗歌的相似性首先,人们在优美宁静的田园生活中,心灵回归到最初的自然和纯净,忘记世俗的一切,沐浴在这种天然纯净的田园中,诗人用自然的美来驱赶心中的烦闷和庸俗,用山水田园美景去抒发心中的美好的情感,在面对世俗地位、权利、金钱的激烈争抢和尔虞我诈时,觉得只有心向自然才能感到到片刻的心理安宁。
因此,向往自然、返璞归真,这是中西诗人们共有的心理倾向。
其次,中西诗歌都可用来借景抒情,都形成了相对固定的抒1/ 4情模式,如:在表现欢乐之情的中诗中,诗人常用艳阳和鸟语花香,在表现哀伤之情的诗歌中,常会用衰草、残月、枯荷等景象。
英诗表现欢乐之情的景象常有燕子呢喃(swallows twitter)、蟋蟀歌唱(hedge-crickets sing)、群羊欢跳(lambs frisk)、牧笛悠扬(shepherds pipe)、布谷鸟欢叫(cuckoo)等,而表现哀伤之情的景象则有丧钟(knell)、墓地(churchyard)等。
2 中西山水诗歌的差异性2.1 在诗中寄托的情感不同中国诗人主要是以自然与官场相对,自然视为安息灵魂、完善生命的理想之所。
因此,在自然中寄托的情感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脱离官场回归自然的怡悦之情,二是不入流俗遗世独立的孤傲之志。
中西现代派自然诗歌比较——以罗伯特•弗罗斯特《未选择的路》和阎安《南方 北方》为例王琪莹 西北大学摘 要:现代派自然诗歌是20世纪文学中的一个重要诗歌流派,激烈批判19世纪后浪漫主义诗歌,力图从古希腊抒情诗和法国象征派中吸取灵感,在创作中追求朦胧美。
他们以特有的创作方式表示着对社会的抗争,流露出对人生的惆怅。
罗伯特•弗罗斯特和阎安是中西现代派诗人的代表,其二人的诗对于现代派诗歌研究有关键的参考和指导价值。
关键词:现代派诗歌;比较研究;《未选择的路》;《南方 北方》作者简介:王琪莹(1993.11-),女,黑龙江省密山市人,西北大学2018级外国语学院英语笔译专业硕士,研究方向:翻译、文学、跨文化。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9)-09-059-02一、前言现代派是一种广义的文化复合体,它既是一种思潮,又是一种文化现象,更具体来说,“这个词常用于表示从第一次世界大战以来。
公认具有非常独特的观念、感受、形式和风格的文学艺术作品”。
(艾布拉姆斯,195)罗伯特•弗罗斯特是20世纪最受欢迎的美国诗人之一,曾四次获得普利策奖,被誉为“美国文学中的桂冠诗人”。
阎安曾获得鲁迅文学奖、海峡两岸诗会“桂冠诗人奖”,被评论家誉为“中国文坛最隐秘的精神贵族”。
二人的诗歌多从农村、民间的生活中汲取题材,相比于很多诗歌的“高大上”的题材,他们的诗则显得更“接地气”,而且他们的诗歌中都凸显了现代派主义和自然风格的写作手法,这对于现代派自然诗歌的研究也有极强的参考借鉴价值。
吴晓东的《中国现代派诗歌的幻象性诗学与拟喻性语言》、刘现合的《隐喻理论与西方现代派诗歌》等都揭示了隐喻与现代派诗歌的关系;谭旻雁的《新时期现代派诗歌的意象艺术》、王泽龙的《论中国现代派诗歌意象艺术》等都重点探究了现代派诗歌与意象艺术的关系。
而以个例入手比较中西现代派诗歌的研究却为数不多,本文旨在通过中西较具代表性的现代派诗人各自的一首作品,以点带面比较中西的现代派诗歌。
中法爱情诗对比诗歌是一种情的文学体裁 , 有其特定的音节、声调和韵律的要求。
它是最古老、最基本的文学形式 , 起源于上古的社会生活 , 因劳动生产、原始宗教等而产生。
中国诗歌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遗产,多来源于上古人类的原始宗教、神话及民歌 ;而欧洲(包括法国)的诗歌 ,由古希腊的荷马和古罗马的维尔吉等诗人开启创作之源。
法国人眼中 , 法语诗歌独特的韵律感是旁观者永远也无法充分领略的 , 其魅力绝不亚于声名远播的法语散文。
对法国人而言,法语诗歌的独特性根植于法国文明的传统 , 也切合法国人的品味。
有人说法国是诗歌的国度 , 法语是诗歌的语言 , 这话毫不夸张。
法国历史上第一部公认的 "正式文学著作 "《罗兰之歌》 , 就是一部长篇叙事史诗。
中世纪的骑士文学、宗教文学和文艺复兴时期那些充满创造力的作品 , 更是处处流淌着诗歌的韵律。
到 20 世纪,十四行诗的格律仍是法国普通中学的必修课。
"有多少法国人就有多少诗人 " 这句话也并非夸张。
人类文化在很大程度上是受语言结构控制的 , 有什么样的语言结构 , 就有什么样的文化结构 , 从而也就有什么样的诗歌。
语言虽是文化的一部分 , 却是最核心的一部分。
语言与文化是互构的 , 而语言常常表现为互构关系中的决定因素。
可以说 , 一切诗歌的特定妙谛根源于特定的语言形式。
视像指诗歌的具体内容借助审美主体的呈象能力而显示为想象世界中看得见的具体物象及诗歌的外部形式如诗行排列 , 书写形式等。
首先看文字本身的图画视像。
世界上现存的大多数文字大都走上了表音道路 ,而汉字却走上了以表意为主的道路 , 其图画特点数千年来一直起着很大的作用。
汉字中明显地存在许多图画味甚浓的象形字 , 故传统中国人的深层审美心理结构中积淀了相当牢固的象形审美观念。
可以说 , 中国诗歌是迄今为止世界上图画视像特点最强的诗歌。
再看诗的建行形式。
诗一旦根据不同的内容采取了相应恰当的诗行形式 ,就会具有建行视像美 , 它使诗人的情绪宣泄程式化和规范化。
中西方文学作品中月亮意象差异比较引言月亮作为一种意象,是许多作者――中西方所青睐的对象,或许是因为其本身所具有的一种朦胧感,而这种朦胧感是其自身所具备的――月光给人的感觉。
这种朦胧感在中西方文学作品中表现是不同的,在中国更多的是浪漫,而西方更多的是现实。
同一个意象截然不同的表达意思。
一、中国文学中特有的月亮意象(一)月亮是一种思念故乡与家人的独特意象中国人怀有一种“月亮情结”,是很多诗人在创作时都涉及的传统主题,所以在很大程度上这种情结蕴含着深刻的中国传统原始文化内涵和独特的审美情趣。
在中国人的心目中,月亮是“家、故乡和祖国”的代名词,每当人们浪迹天涯漂泊在外思念亲人之时,月亮便成为其精神寄托,牵系着相思的心灵,缩短着时空的距离,成为诗人乡愁最无言的见证。
诗人怀念家园、亲人的情思,常寄托于明月,真可谓“明月千里寄相思”。
圆月是家人团聚的象征,中秋佳节即使不能相聚也要“千里共婵娟”,如李白《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思故乡”是由“明月”而“故乡”的联想,是人们共同的心理体验,而无形的思家是一种典型情绪,作客他乡的人,思乡心切,总想望见家乡,于是登高远眺,尽管瞻望不到,但只要距离不是太远,总还是可以给自己的心情一种安慰。
但如果相隔千山万水,那纵使是“望尽天涯路”,也依然是“举头望明月”,因为这样倒能使千里外的他乡游子产生一点“望乡之情”。
此时此刻的月亮正成为游子与故乡亲人之间的中介,视线都交汇在月亮上,即便看不见彼此,但在心理上缩短了彼此间的地面距离,犹如来自故乡的乡人给游子以特别亲切之感一样,正如王维《杂诗》中所描述的那样:“君从故乡来,应知故乡事”,乡人不但带来了故乡的消息,而且还带来了游子所一直思念的家人身上的气息,比如乡音。
月夜思乡是美丽的,美到让人难以名状,美到让人潸然泪下,美到让人静默不语,自始至终都透露着一种美,尽管这种美是不同的:壮美、优美、凄美……如杜甫《月夜忆舍弟》――优美:“戍鼓断人行,秋边一雁声。
中西方爱情诗歌对比作者:高钰来源:《博览群书·教育》2014年第06期摘要:诗歌作为世界上最古老、最基本的文学体裁,意在用最充沛的情感以及最丰富的意象来表现社会生活和人类感情世界,爱情,是人类最美好的情感,无论是在传统含蓄的东方,还是在情感热切的西方,爱情始终是人类热切歌颂的永恒主题。
关键词:爱情诗;中西方;比较;差异中国《诗经》云:“死生契阔,与子相悦,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西方《圣经》中也表述:“爱情众水不能熄灭,大水也不能淹没。
若有人拿家中所有的财宝要换爱情,就全被藐视”。
自古以来,不论东方还是西方,爱情是人类永恒的赞美话题,而诗人将爱情与诗歌的完美融合,成就了文学史上的一朵瑰丽之花。
然而,由于中西方语言、文化、传统等各方面的差异,导致了爱情诗在表达手法和内容风格方面的种种不同。
本文以李商隐《无题》与罗伯特彭斯《一朵红红的玫瑰》为例,分别从抒情方式、诗歌内容、体裁选择三方面具体分析。
一、中西方爱情诗抒情方式差异尽管东西方人在某些情感体验过程中感受到的东西是相似或相同的,但中国诗歌在语言选择上与西方诗歌截然不同。
在爱情诗的创作上,西方诗人喜欢热情奔放的表达,中国诗人则往往喜欢含蓄委婉的表达。
这是因为中国深受农耕文明尤其是儒家礼教的的影响,含蓄、内敛、主张意会,中国古代作家们倡导“赋诗必此诗,定知非诗人”的创作理念,绝大多数诗歌都是委婉地甚至模糊地讲明自己相思之苦、离别之愁。
同时,这和中国诗歌创作的传统有很大的关系。
因为中国古典诗歌大多形式短小、讲究格律,这就要求用最为经济的手法表达极其丰富的内容。
中国诗人聪明地选择了含蓄委婉的表达方式,并在长期的实践过程中真切感受到了这种表达雅致深远的语言魅力,于是逐渐有意识地形成了一种重视含蓄的美学传统,含蓄地表情达意也成为中国人内敛而厚实的整体性格的外在表现方式。
比如,诗歌《无题》整首诗的内容围绕着第一句,尤其是“别亦难”三字展开。
“东风”句点了时节,但更是对人的相思情状的含蓄比喻。
中西方诗歌比较
摘要:诗歌被誉为一个民族文化的结晶和最高体现,同时诗歌也是时代、历史文化沉淀的结果。
中西方诗歌迥然不同,分别体现了中西方的文化、艺术、美学、文论的综合成就。
对中西诗歌进行比较既是文化交流的客观必要,也是研究和发展我国诗歌的主观要求。
关键词:中西诗歌诗歌比较意境韵味
1 前言
中国的诗歌历来受到世界的关注,精炼的语言、优美的意境是其标志特征,西方的诗歌同样的耀眼夺目,我们可以从数量浩大的诗作中发现许多不朽的传世之作。
中西的诗歌在体式、内容、结构等诸多方面存在不同之处,但也不难发现它们之间存在的千丝万缕的内在联系。
诗总在两个阴阳对立的诗潮中交替发展。
“东西方各民族心灵的钟摆总是禁欲与纵欲,古典与浪漫、理性与非理性等二极对立之间作有规律的减幅振荡。
趋向于禁欲、古典理性的这一极可以称之为阴性。
趋向阳性的叫做阳性诗,趋向于阴性的叫做阴性诗。
”“趋向于纯审美但偏重娱乐的诗歌称作阳性,把趋向于纯审美,但偏重于伦理性,认知性的诗称作阴性诗,把只重纯审美的诗叫作元诗,把只重认知性或实用性的诗叫作泛诗。
用一条直线表示出来,则是:元诗——阳(阴)诗——阴(阳)诗——泛诗。
阴阳元泛诗互相对立、融合,补充——转化。
”
从埃兹拉·庞德翻译的《中国》和一些英美译者的翻译作品来看,中国诗的意境逐渐渗入他们的诗歌创作中,中国诗歌文字简洁,意义深刻的特点逐渐为他们所接受,而且也逐渐为他们所学习。
美国著名意象派诗人庞德曾经说过,在中国文学中发现一个“新希腊”,从而发动了一场新的“文艺复兴”。
中国的古典诗词不仅影响他们的创作,还影响着他们的诗歌创作理论。
2 相似之处
中国古典诗词用词凝练,意境含蓄,诗画合一,形象生动的特点在交流中融入了英美现代诗人的诗歌创作中,我们先来比较下面的两首诗:
饮酒
(晋)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
茵纳斯弗利岛
(爱尔兰)威廉·巴勒斯·叶芝
我就要动身去了,去茵纳斯弗利岛;
搭起一个小屋子,筑起泥巴房;
支起几行云豆架,一排蜂蜜巢,
独个儿住着,荫阴下听蜂群歌唱。
我就会得到安宁,它徐徐下降,
从朝雾落到蟋蟀歌唱的地方;
午夜是一片闪亮,正午是一片紫光,
傍晚到处飞舞着红雀的翅膀。
我就要动身去了,因为我听到,
那水声日日夜夜轻拍着湖滨;
不管我站在车行道或灰暗的人行道,
都在心灵深处听见这声音。
从上面的两首诗我们可以看出,两者的意境和用词是非常相似的,“结庐”与“造屋”如出一辙,“采菊”与“种豆、养蜂”异曲同工,“山气”与后一首的中间四句的意境完全可以互相补充。
两位诗人所要表达的意思都是要离开这个充满痛苦的红尘世界,去过世外桃源般的生活,表现了宁静致远的思想和远离尘嚣的真意。
从写作手法上看,两者都用了近乎白描的艺术手法,没有加入主观色彩,客观真实地描写景物,直白地道出胸臆。
这至少可以证明中西方文化之间是有共通性的。
两首诗所表达的飘逸、洒脱的意境在古典诗词和英美现代诗歌都是屡见不鲜的,从李白“笑而不答心自闲”到杜甫“千秋万岁名,寂寞身后事。
”而英美现代诗歌中不乏其例,如T·S·艾略特著名诗歌《荒原》就是个很好的例子,它充分表现了这样的意境。
在艺术表现手法上,两者也有许多共同点。
中国古典诗词最大的特点是含蓄,生动凝练。
气氛只用寥寥数字便可烘托,意境只需片言只语就可表达。
英美现代诗歌的创作显现出含蓄、凝重、集中、富有感情的特点跟他们的诗歌理论受中国的影响有很大的关系,甚至一些表达方式也基本相同。
埃兹拉·庞德的名震西方诗坛的两句短诗《在地铁车站》含蓄、凝练,令人回味无穷:
这些面庞在人群中涌现
湿漉漉的黑树干上花朵瓣瓣
这与中国古典的“杨柳青丝”、“梨花带雨”的意境是大致相同的,反映出中西文化交流的结果。
3 不同之处
中西诗歌虽然在渊源上能找到一定的源头或能证明两者之间的关联与影响,但在比较之中我们还是不难地发现两者的差异。
存在这种巨大的差异是由其本质不同、思维形式不同带来的。
中国诗词善于写景抒情,以写景烘托气氛或造出意境,而英美诗歌则注重描写景物在人们心里唤起的反应,从此来表达自己的主观意识。
这是由两者不同的思维模式造成的差异。
中国人注重表现,西方人注重再现,这种思维模式指挥下发展而来的诗歌文学理论和诗歌创作自然大不相同。
中国诗词讲究含蓄,以淡为美。
而英美诗歌则比较奔放,以感情激越为胜。
很突出的例子就是对待爱情方面,中西方的诗歌特点在此能得到完全的体现。
中国诗人描写爱情“才下眉头,却上心头”,始终不把那种爱表达出来,而西方诗人会高喊“你是我的太阳,爱情之火烧得我浑身焦灼。
”这种直言不讳中国人是很难接受的,产生差异的实质在于彼此的审美取向不同。
另外,中国诗词多以歌颂为主,而英美现代诗歌多以揭露为主。
中国诗词或托物言志,或借景抒情,永远把诗人的情感埋藏于诗词之中,只有通过“感悟”才可能感觉出其美,最突出的例子莫过于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他几乎没有用一个表达感情的词语,只是把“枯藤”、“老树”、“昏鸦”简单地排列在一起,寥寥几笔便勾勒出一幅凄凉寂寥的景象,后面两句把七种静物列在一处,却恰如其分地渲染了寂寞、惨淡的气氛,“夕阳西下”更是给整幅画面涂上了一层昏黄的颜色,最后一笔带出“断肠人在天涯”,感觉上前后好像并无直接联系,但感情是连贯的,思路也是连贯的,一口气读下来,仿佛自己就是诗人所描绘的画中的游子,引起强烈的共鸣。
然而十种静物的并列,虽然没有任何的主观感情,却比再多的语言都要强烈地表达了一种孤寂凄清的感情,这正是中国古典诗歌的魅力所在。
相比之下,英美现代诗歌强调写资本主义社会中畸零人的心理,比较直率地把诗人的所要表达的意思表现出来,直抒胸臆,而毫无造作,言尽而意亦尽,回味的空间相对缩小了,但这样比较符合西方人的心理特征、思维特征。
4 相异之处
与西方商业性、开放性社会所形成的重视概念、范畴内涵的明确性,分析、归纳的逻辑性,和抽象性强的思维方式不同,中国早在先秦已经形成感悟式直觉思维方式。
前者持“天人相分”的哲学观,强调人与自然的对立,故努力明确事物内在联系与逻辑关系;后者持“天人合一”的哲学观,偏重于统一,偏重整体、直观的把握,而忽视了精密和抽象的逻辑分析、归纳,是一种典型的“以物观物”的方式,明显不同于西方的“以我观物” 的方式。
当它运用于文学,特别是诗歌创作时就会产生一系列的特有的概念,如风骨、风雅、阳刚等等。
也就不像西方那样先对概念作明确的界定,经过推理过程,然后才建构理论体系。
它起源于感性体验,经过感悟,后又约定俗成,在前后沿用中逐步发展完善,具有具体与抽象、体验与概括结合的特点。
在这种思维的影响之下,中国的诗歌创作特别强调一个“悟”字,“顿悟”成了诗歌创作的最高境界,这种写作方式是直觉思维方式的产物,它铸造了中国诗歌特有的美丽。
杜甫有一首诗很能突出这个特点。
舟月对驿近寺
(唐)杜甫
更深不假烛,月郎白明船。
金刹青枫外,朱楼白水边。
城乌啼眇眇,野鹭宿娟娟。
皓首江湖客,钩帘独未眠。
虽然全诗只有最后两句表达诗人的感情,但前面的景物为后面感情的连贯做好了铺垫,渲染了气氛,使诗人的感情的流露在诗歌有一气呵成,不会产生唐突之感。
在中国古代诗歌中,这些作品比比皆是,而反观西方诗歌则很少采用这种方式,究其原因是中西的思维模式不同引起的。
5 结语
美国著名科学哲学家库恩和费伊阿本德提出了一条不可通约性(incommensurability)原则,认为科学史上的各个链条之间不可通约,即几乎不存在约数。
这个原则用于现代人类文化研究中得出这样的结论:生活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面对的是不同的世界,看到的是不同的东西,具有不同的经验,提出和解决的又是不同的问题。
文化比较的目的是为了清楚认识问题和提高完善自己,而不是为了推倒一方、否定一方。
交流中还存在本土文化和外来文化的地位的问题。
中西审美习性及倾向不同产生很大的差异,这些与各民族的社会文化背景和文化氛围以及民族思维有关。
任何一种其他民族的东西在进入一个陌生的民族内部时,不可能完全不发生变异,这种变异既是其融入其他民族文化的必要条件,也是自身发展吸收的结果。
而这种变异的结果是两者的结合,最后融为一体。
值得注意的是,这种文化融合是不以消灭一方文化为代价的。
通过中西诗歌的比较,我们不可能得出谁好谁不好的结论,每个民族、每个地域的文化都有自己的特点,文化只存在差异,不存在优劣。
我们的诗歌在很长时期内有令我们甚至子孙后代骄傲的地方,但诗歌的发展不以人为的意志转移,值得骄傲并不代表可以固步自封,只有不断完善、发展,我们的诗歌,我们的文学才可能向更好的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茅于美.中西诗歌比较研究[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7.
[2]朱光潜全集.安徽教育出版社,1995.
[3](美)约翰·丁迪尼,刘介民.现代中西比较文学研究[M].四川人民出版社,1988.
[4]辜正坤.中西诗歌比较鉴赏与翻译理论[M].请华大学出版社,
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