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语法比较:以诗为例
- 格式:ppt
- 大小:20.00 KB
- 文档页数:5
比较中西诗歌史诗与爱情诗的异同(5篇范文)第一篇:比较中西诗歌史诗与爱情诗的异同比较中西诗歌史诗与爱情诗的异同诗歌,是文学体裁中最早出现的一种文学样式,诗歌,总是以倾吐心灵的婉曲、精神的归宿和赞颂壮美自然景观以及物质家园为亘古不变之主题。
本文主要是从中西诗歌史诗创作和爱情诗歌方面来比较异同。
一、比较中西诗歌在史诗创作上的异同。
中国诗歌应说是从《诗经》开始的,它所收录的诗歌几乎全部是抒情诗,可以这样说,我国从古到今都是一个抒情诗歌的国度;而世界的另一条古老而深蕴的诗歌长河——“西方诗歌”则是从“史诗”开始的,它对西方诗歌历史发展的影响可谓深远,一直延伸到当今的西方诗歌。
西方诗歌中的史诗传统,尤其是英雄史诗,特具震撼人心的力量。
古希腊荷马的《伊利亚特》和《奥德修记》两部著名德史诗成为西方诗歌的先驱,也开创了西方诗歌的史诗传统。
最有代表性的是英国,英国一直都很注重史诗和戏剧的发展,留下了很多不朽的叙事诗篇,其中最早的和最有代表性的诗篇主要有《贝奥伍尔夫》。
在十七世纪,弥尔顿三大篇著名的史诗《失乐园》、《复乐园》和《力士参孙》;拜伦的《恰尔德·哈罗德游记》和《唐璜》;雪莱德《解放了的普罗米修斯》等诗篇,都是史诗类的代表名篇或戏剧。
在欧洲,尤其是西欧各民族的英雄史诗则更多(翻翻西方的文学史便可成串地枚举,在此不再详说)。
而拥有五千年灿烂文学史的中国,遗存各类佳作如海,却为何没有类似的英雄史诗呢?难道说自古至今中国就没有一位值得称颂的英雄吗?答案不言而喻,饱含战争之苦炎黄子孙,古往今来,涌现出不计其数可歌可泣并令华夏儿女永生追忆难忘的英雄人物,其中有许多至今仍被人们摆在神龛中以神的形式盛誉地供奉着。
中国古今众多的文学作品对其都有颂扬、立传。
只是中国文人极少用诗歌的形式来颂扬,而是多采用其它的文学样式留世后人的。
具体地说,中国的英雄人物多是通过散文和小说等文学样式来描述和颂扬的。
如司马迁的《史记》中就记载了大量的英雄人物得以保存流传至今;明清经典小说《水浒》、《三国演义》是专门写侠盗和英雄的事迹的。
中西诗在情趣上的比较朱光潜诗的情趣随时随地而异,各民族各时代的诗都各有它的特色,拿它们来参观互较是一种很有趣昧的研究。
我们姑且拿中国诗和西方诗来说,它们在情趣上就有许多的有趣的同点和异点。
西方诗和中国诗的情趣都集中于几种普泛的题材,其中最重要者有(一)人伦(二)自然(三)宗教和哲学几种。
我们现在就依着这个层次来说:(一)先说人伦西方关于人伦的诗大半以恋爱为中心。
中国诗言爱情的虽然很多,但是没有让爱情把其他人伦抹煞。
朋友的交情和君臣的恩谊在西方诗中不甚重要,而在中国诗中则几与爱情占同等位置。
把屈原、杜甫、陆游诸人的忠君爱国爱民的情感拿去,他们诗的精华便已剥丧大半。
从前注诗注词的人往往在爱情诗上贴上忠君爱国的徽帜,例如毛苌注《诗经》把许多男女相悦的诗看成讽刺时事的。
张惠言说温飞卿的《菩萨蛮》十四章为“感士不遇之作”。
这种办法固然有些牵强附会。
近来人却又另走极端把真正忠君爱国的诗也贴上爱情的徽帜,例如《离骚》《远游》一类的著作竟有人认为爱情诗。
我以为这也未免失之牵强附会。
看过西方诗的学者见到爱情在西方诗中那样重要,以为它在中国诗中也应该很重要。
他们不知道中西社会情形和伦理思想本来不同,恋爱在从前的中国实在没有现代中国人所想的那样重要。
中国叙人伦的诗,通盘计算,关于友朋交谊的比关于男女恋爱的还要多,在许多诗人的集中,赠答酬唱的作品,往往占其大半。
苏李[①],建安七子,李杜,韩孟,苏黄、纳兰成德与顾贞观诸人的交谊古今传为美谈,在西方诗人中为歌德和席勒,华兹华斯与柯尔律治,济慈和雪莱,魏尔伦与兰波诸人虽亦以交谊著,而他们的集中叙友朋乐趣的诗却极少。
恋爱在中国诗中不如在西方诗中重要,有几层原因。
第一,西方社会表面上虽以国家为基础,骨子里却侧重个人主义。
爱情在个人生命中最关痛痒,所以尽量发展,以至掩盖其他人与人的关系。
说尽一个诗人的恋爱史往往就已说尽他的生命史,在近代尤其如此。
中国社会表面上虽以家庭为基础,骨子里却侧重兼善主义。
中英文同题诗比较赏析作者:王耀松来源:《语文天地·高中版》2009年第03期笔者在教学19世纪英国“湖畔派”代表诗人威廉·华兹华斯的作品《孤独的收割人》时,也参考了其他的译本,并且把它介绍给学生。
如课文第二段就有几种译法,现择其二:(1)在荒凉的阿拉伯沙漠里/疲惫的旅人憩息在绿阴旁/夜莺在这时嘀呖啼啭/也不如这歌声暖人心房/在最遥远的赫伯利群岛/杜鹃声声唤醒了春光/啼破了海上辽阔的沉寂/也不如这歌声动人心肠/(顾子欣译)(2)夜莺哪有这样美的歌吟/来安慰那些困乏的旅客/当他们找到栖宿的树荫/在那阿拉伯大漠/杜鹃的歌喉怎及她婉转/当它们在春日纵情啼啭/在千里迢迢的赫布里底/啼声划破了海上的岑寂/(杨德豫译)对于这两种译法,两位译者各有各的理解,但学生却提出了这样的问题,为什么同一首诗却有这么多的译法,其实这就牵涉到诗歌翻译理论的问题。
笔者在这里并没有急于向学生介绍,而是想让学生亲自翻译诗歌,体会一下当“翻译家”的感受。
根据高一学生英语学习的情况,笔者选择了英国诗人雪莱的一首短诗《Music, When Soft VoicesDie》,让学生利用词典进行翻译,翻译后再进行交流。
在交流的过程中,出现了百花齐放的局面,全班50 名学生,几乎就有50种译法。
在这个时候,笔者又适时指出,其实不但英文诗歌翻译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中文诗歌,特别是经典的唐诗宋词翻译比英文更难。
现以王之涣《登鹳雀楼》为例举两种译文:1.Ascending the Stock Tower/The sun is setting behind the mountains/Theyellow River speeding toward the sea/Climb a storey higher/And you'll get a view of a thousand - li/(文殊王晋西邓炎昌译)2.The mountain is eating away the setting sun/Going seawards the Yellow River is on the run/If you desire to have a good and boundless sight/Come to the upper storey by climbing one movelight/(吴钧陶译《千家诗》)通过以上例子不难看出,诗歌不但有不同的译法,而且,经过翻译以后,都或多或少地失去了原来的意味,特别是唐诗作为中国诗歌艺术发展的一个高峰,讲究节奏、韵律,具有音美、形美和意美的特征,经过翻译以后,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游子吟》与《Mother`s Hands》之比较母爱是人类纯真崇高的感情,是文学创作和研究的永恒性主题和母题,讴歌之惟恐不逮,佳作自然不少。
这两首诗都是歌颂伟大母爱之作。
在中西不同的时空的文化、民族、语言的背景下,它们具有相同性的主题——母爱,并且在某些方面具有或明或暗的共通处。
然而,通过作者的文字和英文可以看出他们表达情感方式是不一样的。
这两首诗中存在着或明晰或隐微的契合点和相同性。
第一,它们的内容题材的相似性,这也是类型学研究中一个颇为引人入胜的领域。
两者都是表达对母亲的无限爱意和感激之情,极力赞扬诚挚的母爱。
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中西学中这种暗合现象,也表明了不同地域的人类共同心理的客观存在。
第二:在这两首可以明显看出来的就是,它们的母题是相同的,那就是母爱。
母爱是具有客观性,恒常性,普遍性的一种情感,不论在哪个国家,都会存在这一种感情。
第三,两首诗在艺术上都将冲淡的感情得之于平和的语言,浓情淡化,引起广泛的共鸣,那情感是一种美好的而又是沉重的。
离亲别故在社会现实生活的人际活动中总会发生的,思亲恋故之情又谁能避免?然而,现在,我想谈谈这两首诗的不同之处,首先,它们母爱传达的途径是不一样的。
《游子吟》是一篇着重抒情的文章,先借临行缝制的游子衣来叙述母亲对游子的依恋,以最后两句“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寄托了赤子炽热的情意,对于春天阳光般厚怅的母爱。
此游子与母亲的爱是双方达成的共鸣。
而《Mother`s Hands》通过对母亲的手给作者的抚摸和感受来赞扬母亲的深爱,此作者只是单方面强调母亲的爱像她那双手那么的纯粹和美好。
其次,这两首诗的风格是迥异的。
前者通过慈母缝衣来铺陈,接着表达浓烈和深刻的情感。
它的语言追求真率,情感深刻。
后者通过母亲的手的动作,那带给作者的精神鼓励,委婉而含蓄的表达那些淡雅空灵的平静的爱。
接着,这两首诗在语言上也有不同之处,一是,前者汉语诗听觉和视觉长度一致,五言六句,诗型整齐。
中西诗歌之比较品读中西诗歌,感受文化魅力自古以来,诗歌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学形式,是世界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是文化长廊中浓墨重彩的一朵奇葩,没有诗歌的文化世界,将逊色不少。
而无论是中国的诗歌,还是西方的诗歌,都有其自身悠久的历史和各自的特色。
由于其环境、地域、文化等方面的差异,东西方诗歌有着很大的差异。
同时,当你深入下去细细比较的话,在差异的同时也能看出许多相同的地方。
下面就针对孟郊的《游子吟》与W.Dayton Wedgefarth的《Mother’s Hands》,让我们一起走进文化的长廊,感受诗歌文化的魅力。
首先,让我们来看一下《游子吟》与《Mother’s Hands》之间共同的文化魅力。
第一,在其主题内容上,表达的都是母爱,对母亲的赞颂。
中国自古以来,就崇尚“孝”,将“孝”作为修身、治国、平天下中所必需的素养。
在中国的古典诗歌中,也有许多表达“孝”与“母爱”的主题形式,这首《游子吟》就是其中的代表。
诗篇中,诗人通过写一个母亲在游子临行的时候,为儿子赶制衣物的动人故事,并以“密密缝”表现了一个母亲对儿子的悉心关怀,这是中国传统母爱中一个典型的场景。
在诗的最后,作者为了表达游子对母亲的感激之情,“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一句成为传颂千古的佳话。
在W.Dayton Wedgefarth的《Mother’s Hands》中,诗人将母亲的手作为线索与描述的对象,写母亲用温柔的手表达对儿子的爱,用直接赤裸的语言歌颂母爱,表达了深深的感激之情。
第二,在表达的方式上,都借助一定的事物,或者意象来表达主题思想。
在《游子吟》的结尾处,诗人通“寸草”、“春晖”来表达儿子对母亲的感激之情,在《Mother’s Hands》中,我们可以更明显的看出,诗人借助“母亲的手”来表达母爱。
无论哪一个,都借用一定的事物寓于表达,起到了良好的效果。
第三,在节奏方面,都比较注重诗歌的节奏感。
虽然由于文化等方面的差异,中西方在节奏的安排上存在很大差异,然而不可否认的是,中西方都比较注重诗歌的节奏感,是诗歌读起来顺畅而且感觉舒服。
中西爱情诗歌比较爱情是人类永恒的主题,诗歌是表达爱情的最佳方式之一。
中西方文化的不同背景,也使得中西爱情诗歌在表达方式上存在一些差异。
本文将从风格、主题和形式三个方面,对中西爱情诗歌进行比较。
一、风格比较中西爱情诗歌在风格上存在明显的差异。
从诗歌的表达方式来看,中文诗歌倾向于以抒情为主,通过描写情感、表达心声来表达爱情;而西方爱情诗歌更注重形容词形容等修辞手法,以绘画般的描述来表达爱情。
例如,李白的《静夜思》以婉约抒情的方式表达了思念之情:“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而西方诗人雪莱的《爱的抱枕》则通过比喻手法细腻地描绘了爱情的美妙:“我爱你的我的个体,我爱你的灵魂不变。
”二、主题比较中西爱情诗歌的主题有相似之处,也有不同之处。
中文诗歌更多地将爱情与自然、季节等元素相融合,表现出深情厚意的爱情。
李煜的《浪淘沙令》通过描写自然景色来表达对爱情的思念:“夜久犹为报,钟山何处响。
客心自有主,凭谁看落晖。
”而西方爱情诗歌更注重揭示内心情感和矛盾,对于爱情的探索和思考更加深入。
例如,英国诗人拜伦的《谢尔盖娅的回忆》通过描写一段短暂而绝望的爱情,表达了对失去爱人的痛苦和悔恨:“我伫立在你的昔日宴会厅,回忆起我的错误,心都碎了。
”三、形式比较中西爱情诗歌在形式上也存在一些差异。
中文诗歌在形式上较为自由,常采用律诗、绝句等传统形式,并注重音韵的工整和平仄的控制。
李商隐的《锦瑟》用辞华丽,声调优美:“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
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而西方爱情诗歌则更灵活多样,没有固定的形式限制,可以运用自由诗、散文诗等形式。
例如,美国诗人金斯伯格的《爱之歌》采用散文诗的形式,赋予爱情以真实而感人的力量:“我爱你,就像一只小鸟爱阳光。
我不能没有你,就像花朵不能没有雨露。
”综上所述,中西爱情诗歌在风格、主题和形式上存在一定差异。
中文爱情诗歌注重抒情,将爱情与自然融为一体,表达深情厚意;而西方爱情诗歌更注重形容和描述,强调内心情感的矛盾与探索。
一、诗歌My Lost YouthOFTEN I think of the beautiful townThat is seated by the sea;Often in thought go up and downThe pleasant streets of that dear old townAnd my youth comes back to me.And a verse of a Lapland songIs haunting my memory still:A boy's will is the wind's will,And the thoughts of youth are long,long thoughts.虞美人听雨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
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
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
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
二、作者介绍1.蒋捷,字胜欲,号竹山,阳羡(今江苏宜兴)人,生卒年不详。
宁度宗咸淳十年(1274) 进士。
宋亡不仕,抱节以终。
其词多承苏、辛一路而兼有众长,与周密、王沂孙、张炎并称“宋末四大家”。
有《竹山词》。
三、诗歌赏析1.此词从“听雨”这一独特视角,表现了少年、壮年、晚年三个人生阶段的不同境遇、不同况味的不同感受。
作者通过时空的跳跃,依次推出了三幅“听雨”的画面,而将一生的悲欢歌哭渗透、融汇其中。
“少年听雨”的画面,由“歌楼”、“红烛”、“罗帐”等绮艳意象交织而成,传达出春风骀荡的欢乐情怀。
尽管这属于灯红酒绿的逐笑生涯,毕竟与忧愁悲苦无缘,而作者着力渲染的正是“不识愁滋味”的青春风华。
“壮年听雨”的画面,以“客舟”为中心视点,而在四周点缀以“江阔”、“云低”、“断雁”、“西风”等衰飒意象,映现出在风雨飘摇中颠沛流离的坎坷遭际和悲凉心境。
“而今听雨”的画面,则刻意凸现出僧庐之冷寂与鬓发之斑白,借以展示晚年历尽离乱后的憔悴而又枯槁的身心。
中西方诗歌比较摘要:诗歌被誉为一个民族文化的结晶和最高体现,同时诗歌也是时代、历史文化沉淀的结果。
中西方诗歌迥然不同,分别体现了中西方的文化、艺术、美学、文论的综合成就。
对中西诗歌进行比较既是文化交流的客观必要,也是研究和发展我国诗歌的主观要求。
关键词:中西诗歌诗歌比较意境韵味1 前言中国的诗歌历来受到世界的关注,精炼的语言、优美的意境是其标志特征,西方的诗歌同样的耀眼夺目,我们可以从数量浩大的诗作中发现许多不朽的传世之作。
中西的诗歌在体式、内容、结构等诸多方面存在不同之处,但也不难发现它们之间存在的千丝万缕的内在联系。
诗总在两个阴阳对立的诗潮中交替发展。
“东西方各民族心灵的钟摆总是禁欲与纵欲,古典与浪漫、理性与非理性等二极对立之间作有规律的减幅振荡。
趋向于禁欲、古典理性的这一极可以称之为阴性。
趋向阳性的叫做阳性诗,趋向于阴性的叫做阴性诗。
”“趋向于纯审美但偏重娱乐的诗歌称作阳性,把趋向于纯审美,但偏重于伦理性,认知性的诗称作阴性诗,把只重纯审美的诗叫作元诗,把只重认知性或实用性的诗叫作泛诗。
用一条直线表示出来,则是:元诗——阳(阴)诗——阴(阳)诗——泛诗。
阴阳元泛诗互相对立、融合,补充——转化。
”从埃兹拉·庞德翻译的《中国》和一些英美译者的翻译作品来看,中国诗的意境逐渐渗入他们的诗歌创作中,中国诗歌文字简洁,意义深刻的特点逐渐为他们所接受,而且也逐渐为他们所学习。
美国著名意象派诗人庞德曾经说过,在中国文学中发现一个“新希腊”,从而发动了一场新的“文艺复兴”。
中国的古典诗词不仅影响他们的创作,还影响着他们的诗歌创作理论。
2 相似之处中国古典诗词用词凝练,意境含蓄,诗画合一,形象生动的特点在交流中融入了英美现代诗人的诗歌创作中,我们先来比较下面的两首诗:饮酒(晋)陶渊明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
英国十四行诗与中国古诗韵律比较-2019年文档英国十四行诗与中国古诗韵律比较诗作为模仿的艺术,亚里士多德指出,“诗的特征便是在于用节奏、语言、音调来模仿”“也是出于我们的天性”。
他也谈到诗的起源,认为这是“出于模仿的本能,”同时,亚里士多德是用“音调感”“节奏感”来概述诗在表现上的特征。
诗歌的音调感,节奏感,主要是通过韵律表现。
英国十四行诗形式要求韵律节拍,严格押韵合辙,原本是由行吟诗人创造,以琵琶伴奏演唱.从意大利传入英国,在这块土地上茁壮成长,清芬竞吐,成为文坛的一颗奇葩。
体裁样式多种多样。
最为著名的是莎士比亚式以及斯宾塞体。
莎士比亚式:行: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韵:a b a b c d c d e f e f g g共有七个韵脚。
最后两句对仗。
如:Sonnet 18Shall I compare thee to a summer's day?(/ei/)Thou art more lovely and more temperate: (/t/)Rough winds do shake the darling buds of May,(/ei/) And summer's lease hath too short a date,(/t/)Sometime too hot the eye of heaven shines,(/ai:ns/)And often is his gold complexion dimm'd: (/md/)And every fair from fair sometime declines, (/ai:ns/) By chance, or nature's changing course,untrimm'd(/md/)But thy eternal summer shall not fade,(/eid/)Nor lose possession of that fair thou ow'st(/oust/) Nor shall Death brag thou wand'rest in hisshade,(/eid/)When in eternal lines to time thou grow'st.(/oust/) So long as men can breathe, or eyes can see,(/ei/) So long lives this, and this gives life to thee. (/ei/) 格律严谨,与欧洲鸣奏曲相似,短短的十四行诗中,完成对于时间,变化,美与永恒等主题的深刻思考过程。
中英诗歌语言层面差异The differences between Chinese and English poemsFrom linguistic perspective——从非格律角度出发摘要:诗歌在中英文学作品中都占有重要席位,但两国诗歌无论是在选材、格律、立意还是描写方式上都存在较大差异,今天我们就从语言层面(除去格律方面)谈谈中英诗歌差异。
关键词:表达方式;意向选择;表达量化;选材偏好一、表达方式的差异:含蓄和直白The differences in expressing: implicit and explicit斗鸭阑干独倚,碧玉搔头斜坠终日望君君不归,举头闻鹊喜。
——冯延已《谒金门》译文(母语译者)1. All day long, she expects him.But, somehow, he is not back.She raises her head upward,Hearing the magpie’s chick-chack.译文(外语译者)2. Waiting for you the whole day long wears out my eyes;Raising my head, I’m glad to hear magpies.这首词通过写景,以象征的手法巧妙地揭示出一位富贵人家的少妇不平静的内心世界。
从抒情的角度来看,由于身居深闺的上层妇女长期受“温柔敦厚”之类封建礼教的熏陶和束缚,在涉及男女爱情这类心理活动时,感情宣泄较含蓄,起伏也较微弱。
译文1通过“喜鹊”的文化继承性意义——喜鹊报喜——含蓄地传达出作者以象征的手法精心营造的氛围,这般处理符合词中主人公情感的宣泄方式,真可谓意在言外,且又意藏词中。
相形之下,译文2就显得稍稍直露了些,把那种可通过“喜鹊”这一形象传达出主人公内心的喜悦自然化解了。
由此可见中文诗歌以含蓄、微妙胜,而英诗的直率和铺陈也可以从以下一首诗窥见一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