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方诗歌传统比较
- 格式:docx
- 大小:17.62 KB
- 文档页数:4
中西方诗歌的比较诗歌作为文学的一种形式,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自然形成了不同的风格和特点。
中西方诗歌的比较正是探讨这种差异的一种方式。
本文将以中西方诗歌的主题、形式和语言风格为比较对象,从而深入探究这两种文化的差异和共鸣。
一、主题中西方诗歌的主题存在较大的差异。
中方诗歌通常着重于抒发情感、赞美自然和表达个人体验。
例如,唐代的诗人们描绘了大自然的壮丽景色,表达了人与自然的和谐之美。
而西方诗歌则更加注重社会和哲学思考,通过诗歌将个人的情感体验与社会现实相结合。
弗罗斯特的《雪夜》和雪拉比的《自由钟》等作品更多的反映了人们对社会现象的思考和探索。
二、形式中西方诗歌在形式上也存在明显差异。
中方诗歌常采用五言绝句或七言绝句的形式,注重音律的把握和节奏感的呈现。
而西方诗歌则更加注重自由诗的形式,不受特定音律和格律的约束,更加强调个人的表达和自由创作。
例如,英国浪漫主义诗人拜伦使用了一种自由韵律的形式,在诗歌创作中更具个性和表现力。
三、语言风格中西方诗歌的语言风格也有所不同。
中方诗歌多用意象丰富、富有感染力的文字表达内心的情感和景象。
而西方诗歌则更注重抽象的思维,通过富有哲理和象征意义的词句表达抽象的概念和思想。
例如,莎士比亚的诗歌中常常运用隐喻和比喻来表达情感和思想,使得作品更富有层次和深度。
尽管中西方诗歌存在诸多差异,但也有一些共同之处。
首先,无论中西方诗歌都强调情感和内心的表达。
无论是中方的山水情怀还是西方的社会思考,诗歌作为一种表达情感的方式,都具有悲喜交织、真挚动人的特点。
其次,中西方诗歌还都具有文化传承和个人创新的双重性。
中方诗歌承载着山水文化的传统,西方诗歌则体现了个人的创新和思考。
再次,中西方诗歌都具有音乐性和节奏感。
无论是中方的五言绝句还是西方的自由韵律,诗歌都追求一种旋律和节奏的感受。
总之,中西方诗歌在主题、形式和语言风格等方面存在较大的差异。
中方诗歌注重情感、自然和个人体验,形式上更加注重音律的安排;西方诗歌着重社会、哲学和个人思考,形式上更加自由创新;而在共同之处,两种诗歌都强调情感的表达、文化传承和个人创新,以及音乐性和节奏感的呈现。
中西方诗歌的比较引言:诗歌是一种美妙的艺术形式,它在不同的文化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中西方诗歌各有其独特的风格和特点,本文将探讨中西方诗歌的比较,以期能够深入了解两种文化间诗歌创作的异同之处。
一、语言和结构的差异:中西方诗歌在语言和结构上有显著的差异。
西方诗歌注重押韵和韵律,常常采用定型诗的形式,例如十四行诗、抒情诗等。
而中文诗歌则更加注重意境和意象的表现,较少使用押韵和韵律。
中文诗歌通常以五言或七言绝句为主,这种形式给予了诗人更大的自由度,在表达情感和描绘景物时更加灵活多样。
此外,中文诗歌还倾向于使用对偶和象征的手法,以表达更深层次的意义。
二、主题和内容的差异:中西方诗歌的主题和内容也存在差异。
西方诗歌更加注重个人的情感体验和内心世界的表达,例如爱情、死亡、自然等。
而中文诗歌则更加强调社会和政治的关注,诗人常常通过表现社会现象和质疑社会制度来表达自己的观点。
另外,中文诗歌通常融入了许多哲理和人生智慧,诗人通过寓意和象征等手法,传达出对于人生的思考和追求。
三、文化和历史的影响:诗歌是一种表达文化和历史的方式,因此中西方诗歌受到各自文化和历史的影响较大。
西方诗歌在古希腊和罗马的文化传统中有深厚的根基,常常受到古希腊神话和罗马史诗的启发。
而中文诗歌则深受中国传统文化和哲学思想的影响,常常融入了儒家、道家和佛家的智慧。
这种文化和历史的背景让中西方诗歌在主题和表现手法上有着显著的差异。
四、诗歌在社会中的地位:中西方文化对于诗歌的重视程度也有所不同。
西方文化中,诗歌被广泛地视为文学艺术的高峰,被广大读者和评论家所重视。
许多西方国家设立了诗歌奖项,诗人也享有较高的社会地位。
而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诗歌一直被看作是一种崇高的艺术形式,在历史上有许多著名的文人诗人,如李白、杜甫等。
尽管如今诗歌在社会中的地位相对较低,但在文学界和艺术界仍然有着一定的影响力。
结论:中西方诗歌在语言、结构、主题、内容、文化和社会地位等方面存在明显的差异。
东西方诗歌文化差异会计学院Z10061143100603侯文君东西方诗歌文化差异纲要:歌作一种自我表达和表人世界的性理解,在形式上分行摆列,并拥有必定的奏韵律的文体,在各样文体中出的最早,主要有叙事和抒怀。
限于的有限,里只中西抒怀的异同。
关:歌,中西方,音,抒怀一、中西抒怀的生及。
中西抒怀的生都是个人意增的果。
但此中的个人意有所不一样。
西方古代抒怀要求抒个人主的思想感情;中国古代抒怀是把个人价含于社会价之中,即“小我”之中有“大我” 。
二、中西歌情味。
中西方个的不一样品行,主要源于社会文化的差异。
中国文化成立在儒道的基上。
儒家重人事、理教化,内圣外王,修身家治国平天下,追求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成儒家的最高理想。
使中国歌亦的教化作用、使用价。
而追求人的精神超脱、回自然的道家,根底还是着重人事——老子老于世故,庄子的超越精神走向的亦是存亡、泯物我、一是非,而不是西方式的宗教世界。
因此,于中国人来,他不之余,在求解脱之,自然常常成他独一的皈依,因此,中国人极少走开人事去尽宇宙的根源、精神的本。
希腊文化和基督教精神,使西方文化一方面重感情、重世享,另一方面又拥有一种彼岸超越意。
使得西方歌一方面在鼎力弘英豪主、个人主精神,衬着人情世故,另一方面在关注中又经常保持一种超越精神,求人的极挽救,因此代表极价的求的宗教精神穿于歌之中,使许多歌常常有一个主宰宇宙的神明高居其上或含此中。
从《荷史》、《神曲》、《浮士德》、斯、拜、雪莱、雨果到艾略、叶芝、瓦雷拉⋯⋯莫不这样。
中西方不一样的文化背景,致中国人更多致力于人与社会理的交流,人与自然的默契;西方人更着重于揭露人与自我、人与神的关系。
于此,下边就情与自然两大主,探中西抒怀的差异。
(一)、情抒怀中西情都史悠长,但情味各异。
中国情多写婚媾以后或以外,建立了一个“怨”之境地(如从先秦到唐甚至元宋均这样);并且羞于表达情。
怨多出自男性,却恰恰要借女性之口想念之情。
许多歌原来是典型的情,也被后代解作忠君国之。
[中西诗歌表现手法的比较研究]诗歌的表现手法文化的源流传统决定着文化的基本精神,不同的文化土壤造就了其本身特点和流变模式不一的中西文化精神差异。
无论是哪个国家,无论何种风俗,诗歌都是最美的语言精华,也是人类真情实感的凝结。
本文试从中西传统诗歌在体裁、题材、意境及诗者在表现手法上的不同,说明中西方诗歌的差异,进而透视中西文化的差异。
一诗歌体裁的不同比较中西诗歌,可见中西不同的诗体传统。
中国最早出现的文学作品侧重于短小的抒情诗,而西方各民族最早出现的文学作品则偏向于长篇叙事诗。
例如:西方最早描述战争与爱情的荷马史诗《伊里亚特》和《奥德赛》,可谓宏篇巨制。
在以后的历史进程中,西方的诗歌也一直沿袭长篇叙事的题裁,例如:乔叟的《坎特伯雷故事集》、弥尔顿的《失乐园》、《复乐园》等。
而中国最早的诗歌是以短篇抒情诗为主。
例如:《诗经・国风》里的篇章,内容抒情,篇幅短小。
西方叙事长诗的风格塑成和中国的抒情短诗的酝酿形成都离不开文化的土壤。
西方长篇叙事诗从一定意义上来说是文化消费市场刺激的结果,是文化消费市场需要的产物。
首先,在古希腊,作诗、唱诗或诗歌表演是一种“生计”或行业。
根据柏拉图的《伊安篇》所载,这个行业从人数、专长、内容上都颇成气候,形成为一种职业群体,他们四处奔波,以吟唱自己的创作或以表演传统的史诗为生活手段,而荷马被公认为是这个行业的领袖。
诗歌表演作为一种文化消费的行业,文化市场的需求是其生存和发展的前提条件。
古希腊发达的祭祀庆典和观剧制度使这种市场和消费者的形成有了坚实的现实基础。
与希腊完全不同的是,中国古代根本就没有出现过大众意义上的文化消费市场,作为文化垄断的结果,文学和文化遂成为宫廷尊严和荣誉的标志,文化和文学的消费只是在狭小的贵族圈中才存在,占人口绝大多数的奴隶及平民与此几乎无缘。
文学由此成为一种政治舆论工具,而丧失或掩盖了审美功能的本质。
孔子虽有弟子三千,但与西周当时的总人口相比,微乎其微,与古希腊的文化普及相比,相差甚远。
中西方-诗歌的比较课件 (一)中西方-诗歌的比较课件诗歌作为文学的一种形式,自古以来就在全球范围内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也受到了不同国家及地区的强力推崇。
然而,不同语言、文化、历史背景下的诗歌却有着各自独特之处。
接下来,我们就来一一比较中西方的诗歌。
一、韵律与格律中西方的诗歌在韵律和格律方面有着不同的表现形式。
西方的诗歌以韵律和节奏为主要特征,如英语诗歌的iambic pentameter韵律和德语诗歌的六十牙韵律等。
而中国古代的诗歌则以格律为主要特征,如五绝、七绝、五律、七律等格律。
二、意蕴与表现形式中西方的诗歌在意蕴和表现形式上也有着不同的差异。
西方诗歌的表现比较自由,可以采用多种多样的表现形式,如叙事诗、抒情诗、寓言诗等等。
而中国古代的诗歌则更注重意境的表现,将诗歌看作是“形神兼备”的艺术形式,强调意蕴的深刻性、感染力和形式的精湛性。
三、词汇和表现方式中西方文化和语言背景的不同,诗歌的使用频率和表现方式上也会有所不同。
在西方,对于一些生活中常用的词汇和表达方式的运用非常广泛,比如日常用语、科技用语等等。
而在中国,对于古诗词的运用,使用的大多数都是古代词语,在现代汉语中已经很少使用,古诗词也更多地保留了古代的表达方式和习惯。
综上所述,中西方的诗歌在表现形式、韵律和格律、意蕴和表现方式等方面有着明显的区别。
每个国家的诗歌都有其独特性,透过诗歌可以看到每个国家的独特文化和历史背景,体验到不同文化背景下的生活和情感。
在今后的汉语学习和国际文化交流中,加深对中西方诗歌的理解和比较,也是非常重要的。
西方爱情诗与中国爱情诗的比较在人类文学的发展历程中,爱情诗一直占据着重要的位置。
西方和中国都有丰富的爱情诗歌传统,虽然写作风格迥异,但都展现了人们对爱情的热烈与追求。
本文将就西方与中国的爱情诗进行比较,探讨其在意境、表达方式和文化特点上的差异。
一、意境的对比西方爱情诗注重对爱情的痴迷与激情的歌颂,体现了对爱人的魅力和美丽的赞美。
例如,莎士比亚的《十四行诗》中,他以巧妙的词藻和丰富的想象力,表达了爱情的幸福和忧伤。
而西方浪漫主义诗人如拜伦、雪莱等则探索了爱情的深处,他们追求超越现实生活的理想化爱情。
与之相比,中国爱情诗注重表达内心情感和对生活的感悟。
中国古代的爱情诗体现了对情感的细腻描绘与深邃思考。
例如,李白的《静夜思》以简洁的词句抒发了对爱人的思念之情。
而王之涣的《登鹳雀楼》通过意境的营造,表达了对爱情的豁达和超脱。
中国爱情诗强调情感的内敛与含蓄,更注重内心的呼唤和人生的意义。
二、表达方式的比较西方爱情诗注重情感的直接宣泄,充满激情和热情。
西方诗人常常以明喻和比喻的方式来表达爱情,通过形象生动的描写来展现情感的高涨。
例如,浪漫主义诗人约翰·基茨在《我的心》中借风、山和恒星来描述对爱人的喜悦以及对爱情的执着。
中国爱情诗则更注重意蕴和含义的表达。
中国文人常常借助意象与象征来表达爱情,并且更善于运用典故和修辞手法。
例如,唐代诗人元稹的《遣懷》借描写秋雨与眼泪的情景,表达了对爱人的思念之情并着重突出了时光的流转与情感的延续。
三、文化特点的对照西方和中国的爱情诗反映了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情感追求。
西方文化对于爱情的表达更加直接和开放,并且重视个体的情感体验。
西方诗人倾向于展示个人的情感体验,他们注重爱情的激情与悲伤的宣泄,追求爱情的自由和个体的幸福。
与之相对,中国文化强调内敛和自省,注重个人与社会的和谐。
中国爱情诗更注重对爱情的深思熟虑和超脱。
中国的爱情诗更多地强调爱情的承诺和义务,追求爱情的长久和永恒。
从小方面比较中西方诗歌诗歌是人类最美丽的表达语言,是人类文化文明的结晶。
中国拥有最博大精神的诗歌文化,而西方的诗歌经过了抒情诗、史诗、诗剧、诗体小说、现代派诗歌的发展,也有了自己独特的一套理论。
中西的诗歌既有差异也有相同之处。
那么下面我们就从几个方面进行一下比较。
一、从表达上中国的诗歌更加含蓄中国的诗歌由于古汉语是一种没有词尾变化的语言,它不像英语那样有明显的人称、数和时态变化,所以表达上不如西方语言那么精确,因此汉语更具有模糊性,更加含蓄。
艾米•洛威尔曾经说过:“含蓄是我们从东方学来的东西之一。
”而西方诗歌比起中国的诗歌的含蓄则显的更加的直接开放。
比如英美现代诗歌大多都是强调写资本主义社会中畸零人的心理,比较直率地把诗人的所要表达的意思表现出来,这样比较符合西方人的心理特征、思维特征。
二、从诗词上看有共性也有差异的特点上中国古典诗词的显著特点就显现在简洁具体。
这要求诗人必须具有行文简洁和表达含蓄的才能。
另一方面,中国古典诗词的一大特点生动的意象和诗中有画也融入了他们的创作中。
这种借鉴的结果就是“汉风诗”的出现。
英美译者翻译最多的是我国李白、杜甫、白居易、王维、李商隐、李贺的诗和李清照、柳永、李煜的词,他们的创作手法对英美现代诗人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我国流传的佛老思想、逃避现实、完善自身的思想也深入他们诗歌的创作中。
勃莱一首名为《想到<隐居>》的诗,就是受白居易的启发而写的。
他的朋友赖特走得更远,他曾经给自己的一首诗加上这样的一个标题:“读了一卷坏诗,心情抑郁,于是走向一处闲置的草场,央昆虫来作伴。
”这种白描方法明显是受到中国唐诗的影响。
从中既可以看到共性也可以看出个性。
三、从写作方式上看中国诗词善于写景抒情,以写景烘托气氛或造出意境,而英美诗歌则注重描写景物在人们心里唤起的反应,从此来表达自己的主观意识。
这是由两者不同的思维模式造成的差异。
中国人注重表现,西方人注重再现,这种思维模式指挥下发展而来的诗歌文学理论和诗歌创作自然大不相同。
中西方诗歌意象比较研究在人类文学发展的历史中,诗歌一直是一种重要的文学形式。
在世界范围内,不同地域的诗歌常常通过各自具有特色的意象或表现手法,体现出文化特色与文学风格的不同。
本文将探讨中西方诗歌意象的比较研究,以期探究其差异性和共性。
一、景物与情感中西方诗歌意象表现方式中,议论比较大的方面当属景物和情感。
在中国古诗的意象中,常常能够看到对于山、水、云、石等自然景物的阐述。
这种人文环境和自然景观的交融,在中国古诗歌中表现尤为明显。
同时,情感变化也是很有特色的。
例如在唐代河北胡人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中,便表现出了悲壮、疏离和坚定的情感;而在苏轼的《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中,表现了对于家乡、亲友的思恋之情。
相比之下,西方诗歌的意象,虽阐述的仍然是景物和情感,但强调的更多是形式化的咏叹和抒情。
尤其是在诗歌的形式上,以长短句、诗行和押韵作为意象的表现形式。
例如英国的浪漫主义诗歌,诗歌语言表达清晰,表现手法丰富,情感直接饱满。
如《狄波拉》中的“春天神仙狄波拉,裸身不挂云朵乘,轻轻飞越天际和漾流光,一路追逐拂晓草泥跳跃,弯下芳草采撷哈士奇,喜欢小桥流水红鱼跃,为食忘忧挑营色泽艳丽,朱橙紫绿微寒凉夜月舞。
”二、受众与文化中、西方诗歌意象的形成、发展和受欢迎程度与本土文化息息相关。
中国古代诗歌意象中凝结着中国人的审美情趣,包含着中国古人对大自然的敬畏和感悟,具有丰富的内涵和中国文化的特色。
如《静夜思》表现了诗人吟咏其心灵感受和环境氛围的交融;《江南逢李龟年》表现了对故乡之美的景仰和感慨。
西方诗歌的意象同样反映了西方文化的演进。
如英国十几世纪的抒情小诗,表现出英国自然风光的浪漫情感;美国一战前后的洛杉矶诗派,体现出对现代工业化社会的反思。
不同的文化影响不同的受众。
中国的传统诗歌源远流长,以熟练精湛的表达方式和睿智生动的形象表现来吸引古典诗词的爱好者。
而西方的现代诗歌,则倾向于以现代性、个性和独立自由的表达方式来吸引读者。
中西方诗歌差异比较
中西方诗歌在许多方面存在差异,以下是一些可能的比较:
1. 表达方式:中国诗歌通常更加含蓄,情感表达较为间接,而西方诗歌则更倾向于直接表达情感。
这种差异在很大程度上受到文化背景的影响,中国传统文化强调内敛和含蓄,而西方文化则更倾向于直接表达个人情感。
2. 形式和韵律:中国诗歌通常注重形式和韵律,许多古诗都有严格的平仄和韵脚要求,而西方诗歌则更注重自由形式和个性化的表达。
这种差异也反映了中西方文化中对美的不同追求。
3. 主题和风格:中国诗歌的主题常常涉及到自然、历史、哲学等,风格通常较为简练、含蓄,强调意境和意象的营造。
而西方诗歌的主题则更广泛,包括爱情、人生、人性等,风格各异,从浪漫主义到现代主义都有涉及。
4. 文化和价值观:中西方诗歌的文化和价值观也存在差异。
中国诗歌通常强调家庭、亲情、友情等人际关系,以及自然与人的和谐共处。
而西方诗歌则更关注个人情感、自由、正义等价值观。
5. 读者和接受方式:中西方诗歌的读者和接受方式也存在差异。
中国诗歌的读者通常较为固定,多为知识分子或文人墨客,而西方诗歌的读者则更加广泛,包括不同社会阶层和文化背景的人群。
此外,中西方诗歌的传播方式和接受方式也存在差异,中国诗歌通常通过手抄本或印刷本传播,而西方诗歌则更依赖于出版和媒体传播。
总之,中西方诗歌在许多方面都存在差异,这些差异反映了中西方文化、历史、价值观等方面的不同。
通过比较中西方诗歌,可以更好地理解两种文化的特点和异同。
中西方诗歌的比较中西方诗歌的比较诗歌被誉为一个民族文化的结晶和最高体现,同时诗歌也是时代、历史文化沉淀的结果。
中西方诗歌迥然不同,分别体现了中西方的文化、艺术、美学、文论的综合成就。
对中西诗歌进行比较既是文化交流的客观必要,也是研究和发展我国诗歌的主观要求。
中国的诗歌历来受到世界的关注,精炼的语言、优美的意境是其标志特征,西方的诗歌同样的耀眼夺目,我们可以从数量浩大的诗作中发现许多不朽的传世之作。
中西的诗歌虽然有各自不同的文化底蕴,但我们从中还是可以寻找到彼此的影子。
中国的诗歌长期处于世界领先的地位,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西方的诗歌或多或少都受到中国诗歌的影响。
中外、古今之间虽自成体系,但依然存在着一定的关联,并非完全隔绝。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以下几个相同的地方.相同点一:中国古典诗词用词凝练,意境含蓄,诗画合一,形象生动的特点在交流中融入了英美现代诗人的诗歌创作中,我们先来比较下面的两首诗:饮酒(晋)陶渊明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
茵纳斯弗利岛(爱尔兰)威廉·巴勒斯·叶芝我就要动身去了,去茵纳斯弗利岛;搭起一个小屋子,筑起泥巴房;支起几行云豆架,一排蜂蜜巢,独个儿住着,荫阴下听蜂群歌唱。
我就会得到安宁,它徐徐下降,从朝雾落到蟋蟀歌唱的地方;午夜是一片闪亮,正午是一片紫光,傍晚到处飞舞着红雀的翅膀。
我就要动身去了,因为我听到,那水声日日夜夜轻拍着湖滨;不管我站在车行道或灰暗的人行道,都在心灵深处听见这声音。
①从上面的两首诗我们可以看出,两者的意境和用词是非常相似的,“结庐”与“造屋”如出一辙,“采菊”与“种豆、养蜂”异曲同工,“山气”与后一首的中间四句的意境完全可以互相补充。
两位诗人所要表达的意思都是要离开这个充满痛苦的红尘世界,去过世外桃源般的生活,表现了宁静致远的思想和远离尘嚣的真意。
从写作手法上看,两者都用了近乎白描的艺术手法,没有加入主观色彩,客观真实地描写景物,直白地道出胸臆。
中西爱情诗歌比较爱情是人类永恒的主题,诗歌是表达爱情的最佳方式之一。
中西方文化的不同背景,也使得中西爱情诗歌在表达方式上存在一些差异。
本文将从风格、主题和形式三个方面,对中西爱情诗歌进行比较。
一、风格比较中西爱情诗歌在风格上存在明显的差异。
从诗歌的表达方式来看,中文诗歌倾向于以抒情为主,通过描写情感、表达心声来表达爱情;而西方爱情诗歌更注重形容词形容等修辞手法,以绘画般的描述来表达爱情。
例如,李白的《静夜思》以婉约抒情的方式表达了思念之情:“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而西方诗人雪莱的《爱的抱枕》则通过比喻手法细腻地描绘了爱情的美妙:“我爱你的我的个体,我爱你的灵魂不变。
”二、主题比较中西爱情诗歌的主题有相似之处,也有不同之处。
中文诗歌更多地将爱情与自然、季节等元素相融合,表现出深情厚意的爱情。
李煜的《浪淘沙令》通过描写自然景色来表达对爱情的思念:“夜久犹为报,钟山何处响。
客心自有主,凭谁看落晖。
”而西方爱情诗歌更注重揭示内心情感和矛盾,对于爱情的探索和思考更加深入。
例如,英国诗人拜伦的《谢尔盖娅的回忆》通过描写一段短暂而绝望的爱情,表达了对失去爱人的痛苦和悔恨:“我伫立在你的昔日宴会厅,回忆起我的错误,心都碎了。
”三、形式比较中西爱情诗歌在形式上也存在一些差异。
中文诗歌在形式上较为自由,常采用律诗、绝句等传统形式,并注重音韵的工整和平仄的控制。
李商隐的《锦瑟》用辞华丽,声调优美:“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
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而西方爱情诗歌则更灵活多样,没有固定的形式限制,可以运用自由诗、散文诗等形式。
例如,美国诗人金斯伯格的《爱之歌》采用散文诗的形式,赋予爱情以真实而感人的力量:“我爱你,就像一只小鸟爱阳光。
我不能没有你,就像花朵不能没有雨露。
”综上所述,中西爱情诗歌在风格、主题和形式上存在一定差异。
中文爱情诗歌注重抒情,将爱情与自然融为一体,表达深情厚意;而西方爱情诗歌更注重形容和描述,强调内心情感的矛盾与探索。
中西方诗歌的比较关键信息项:1、中西方诗歌的起源和发展历程中方诗歌起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西方诗歌起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中方诗歌发展历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西方诗歌发展历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中西方诗歌的题材和主题中方诗歌常见题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西方诗歌常见题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中方诗歌主要主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西方诗歌主要主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中西方诗歌的形式和结构中方诗歌的形式特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西方诗歌的形式特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中方诗歌的结构规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西方诗歌的结构规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中西方诗歌的语言和韵律中方诗歌的语言特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西方诗歌的语言特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中方诗歌的韵律规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西方诗歌的韵律规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中西方诗歌的创作手法和表现技巧中方诗歌的创作手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西方诗歌的创作手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中方诗歌的表现技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西方诗歌的表现技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1 中西方诗歌的起源和发展历程111 中方诗歌起源中方诗歌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上古时期。
中西诗歌比较概述:诗歌是一种以表达情感、思想和美感为目的的文学形式。
中西方文化盛行的两种不同诗歌传统,即中国古代诗歌和西方现代诗歌,展现出截然不同的风格和特点。
本文将比较中西诗歌在形式、主题和风格方面的差异,并探讨背后的文化因素。
形式比较:中国古代诗歌以五言和七言绝句为主要形式,如唐诗和宋词。
这些古代诗歌注重音韵的和谐和规则的押韵,表达中心思想的方式更加隐晦含蓄。
而西方现代诗歌则更加自由和开放,不受格律的限制。
现代诗人追求表达个人内心体验的自由,他们破除了传统的诗歌形式,采用自由诗和断行诗等形式,以更自由的方式来表达情感和思想。
主题比较:中国古代诗歌注重描绘自然景色和表达对自然的情感。
中国诗人以山水田园为背景,表达自己的情感、思考和对人生的感悟。
而西方现代诗歌则更加关注个人内心的情感和思考。
现代诗人通常以自己的经历、观察和感受为主题,表达对生活、人际关系和存在意义的独特见解。
风格比较:中国古代诗歌注重意境和修辞手法的运用。
中式诗歌常常以意象化的语言和比喻手法表达情感和思想,追求读者在阅读中产生视觉、听觉和心理上的共鸣。
西方现代诗歌则更加直白和直接,注重真实和直接地表达情感和思想。
现代诗人少使用修辞和寓意,他们通常以直观和真实的方式来传达他们的情感和思考,追求读者在阅读中直接领悟他们的意图。
文化因素:中西诗歌的差异不仅仅体现在形式、主题和风格上,背后还有着深刻的文化因素影响。
中国古代诗歌在中国文化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受到儒家思想和禅宗影响。
中国古代诗歌追求超脱尘世的理想和对自然的崇拜。
而西方现代诗歌则受到人文主义和启蒙思想的影响,注重个人情感和自由的表达。
结论:中西诗歌在形式、主题和风格上存在显著的差异。
中国古代诗歌以五言和七言绝句为主要形式,注重自然景色的描绘和意境的表达。
西方现代诗歌则更加自由和直接,注重个人内心的情感和思考。
这些差异源于不同的文化背景和思维方式。
通过了解中西诗歌的比较,我们可以深入了解两种文化的不同之处,并更好地欣赏和理解它们所传达的情感和思想。
中西方诗歌的比较诗歌是人类文学创作的瑰宝,是情感和思想的抒发。
中西方诗歌代表了两种不同的文化传统和审美观念,具有独特的创作风格和表达方式。
本文将探讨中西方诗歌的异同之处,以加深我们对两种文学形式的理解和欣赏。
首先,中西方诗歌在诗歌形式和结构上存在显著差异。
传统中国诗歌以五言绝句和七言绝句为代表,注重格律和韵脚的处理。
与之相比,西方诗歌形式更加多样化,常见的有押韵诗、自由诗和散文诗等。
西方诗歌更加注重诗意的表达,对于形式的限制较少,给予诗人更大的自由度。
其次,中西方诗歌在主题和审美追求上也有所不同。
中诗强调内涵,注重写意、抒怀和人文关怀。
中国古代有许多以山水、季节、爱情和哲理为主题的诗歌作品。
而西方诗歌则更加关注思想、哲学和现实社会问题,力图在诗歌中传达独特的思考和观察。
另外,中西方诗歌在语言和表达方式上也有一定的差异。
中文是象形文字,具有丰富的意象和表达方式。
中国诗歌注重形象的描绘和修辞的运用,尤其擅长以细腻的语言描绘情感和景物。
相比之下,西方诗歌更加注重抽象和概念的表达,语言更直接,富有感染力。
值得一提的是,虽然中西方诗歌在形式和主题上存在差异,但在某些方面也有共通之处。
首先,中西方都强调诗歌的节奏感和韵律感,都以音韵的和谐为表达手段。
其次,中西方诗歌都追求语言的精炼和凝练,都注重通过文字表达内心的情感和思想。
此外,中西方都倡导诗歌的自由表达和创新,都鼓励诗人挑战传统形式和观念。
最后,诗歌作为一种文学形式,无论中西方都具有其独特的魅力和价值。
通过比较中西方诗歌,我们可以更全面地了解两种文化之间的差异和联系,帮助我们拓宽思维和视野。
无论是欣赏中国古典诗词的丰富内涵,还是领略西方诗歌的奔放和多样性,都能够让我们从中获得美的享受和灵感的启迪。
总结起来,中西方诗歌在形式、主题、语言和表达方式上存在诸多差异。
然而,无论是中文的含蓄和深远,还是西方文化的开放和多元,都展示了人类文学创作的独特魅力。
通过比较中西方诗歌,我们可以深入了解两种文化之间的差异和联系,丰富自己的文化视野,同时也加深对诗歌这一艺术形式的欣赏和理解。
中国古代文学与西方文学的对比中国古代文学与西方文学是两个独特而丰富的文学传统。
两者在文学形式、内容主题和艺术表达等方面存在着一定的差异。
本文将从几个方面对中国古代文学与西方文学进行对比和探讨。
一、文学形式对比中国古代文学形式多样,其中最为重要的是诗歌、散文和戏剧。
诗歌作为一种高度提炼和精巧的表达方式,既有着严格的格律和韵律,又能够通过形象生动的描写和含蓄的表达来抒发情感和表达思想。
散文则以自由的写作形式展示作者的感悟和思考,较为注重表达文字和句子的美感。
戏剧则是中国古代文学的骄傲,以演员的表演和对白来传达故事和思想。
而西方文学的形式则更加多样化,包括诗歌、小说、散文、戏剧等。
西方诗歌更注重音乐性和韵律感,少有固定的格律要求;小说则着重于情节和人物的塑造,通过故事的发展让读者产生共鸣;散文则随意且表达多变,更注重个人的感受和思考;西方戏剧则重视激烈的冲突和角色的对白。
二、内容主题对比中国古代文学的内容主题主要包括社会伦理、政治哲学、人生观念等。
中国古代文学常常以忧国忧民、咏史纪事、抒发思乡之情等为主题,强调个体与社会、个体与宇宙之间的关系。
古人讲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念,这种思想也能在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找到。
而西方文学的内容主题则更多样,既有讲述个体人生经历和情感的作品,也有对社会问题和现实困境的探讨。
西方文学较为突出的主题有人性的善恶、自由与束缚、命运和自我成长等。
在西方文学中,个体追求个人的自由和满足被认为是个体生存的重要原则。
三、艺术表达对比中国古代文学的艺术表达注重隐喻、典故和象征的运用。
古代文人常常通过细腻而含蓄的描写来抒发情感或表达思想,情景交融,意象丰富。
他们追求意境的抽象和超越,通过细微之处展示大道理。
而西方文学的艺术表达更加注重直接和明确的描写,注重展示人物的内心世界和情感变化。
西方文学常常运用夸张、对比和讽刺等手法来突出作品的主题和情感。
总结起来,中国古代文学与西方文学在形式、内容和艺术表达等方面存在差异。
中西诗歌审美传统差异比较一、“诗”与“poem”中西方诗歌根本地差异大概源于“诗”与“poem”地区别.中国古代对“诗”地经典论述是“诗言志”,而在西方,根据“poem”一词地希腊词源,我们得到“poem is something made”<诗是某种制作)地说法.[1]<26)虽然我们最终将“诗”译成了“poem”,但是“诗”地内涵仍然不是像做一双草鞋或一张桌子那样地“制作”,它地定义在其本质上是与人地思想相联系地,绝不仅仅代表着一种手艺活儿.b5E2RGbCAP“‘poem’与‘诗’在定义上地这一差异产生了严重后果:它影响到中西传统怎样理解和讲授人与文本之间地关系;而且它也影响到诗人在这两个传统中地表现.”[1]<26)在西方传统中,作者们将文本作为“制作”之文,将其看为作者地意志对象,它和作者地关系仅仅是制作与被制作地主客关系.即使在浪漫主义浪潮之后,大量地西方写作者开始向类似“诗”地“poetry”写作靠拢,但他们在观念中永远也抹不去诸如“面具”、“角色”、“距离”等与艺术控制相关地名词.在中国地传统中,当我们将文本看作用以“言志”或者“缘情”地“诗”时,作者地技艺就不是决定性因素了,作者不能像西方文论中地诗人那样宣称他对自己地文本具有绝对地控制权,因为“诗”不是作者地“客体”,“文如其人”,“诗”就是作者本人内心本性地外在显现.[1]p1EanqFDPw“诗”不仅不完全是“poem”,将中国诗歌地非史诗、非叙事传统简单归入西方地“lyric”<抒情诗)概念中也是不合适地.因为在西方,不论“poem”、“poetry”还是“lyric”,其观念本身都没有暗含着“诗是人内心地东西”这一主题,它们都仅仅作为一种技艺存在,标志着作者身上地某种天才能力,而非作者本人.DXDiTa9E3d不仅“诗”和“poem”具有内涵上地巨大差异.“作诗”地“作”字与西方地“fiction”<虚构)、“creation”<创造)等也不可混为一谈.“动词‘作’被普遍用于文学创作始自汉代或更早.‘作’地早期意思与古圣人以及‘经’地形成有关”[1]<80),古代圣人地“作”,是“把世界地运作方式放入语言之中”.[1]<81)与亚里士多德所说地“情节地制作者”相比,“作”“更接近经验层面”.[1]<81)“亚里士多德地制作者根据故事‘应该地样子’来重写故事;而圣人式地作者所系统表达地既有事物应该地样子也有事物历史上实际地样子.”[1]<81)虽然中西方这些上古概念在后来地历史演进中其内涵都被弱化和泛化,但其源头地差异却决定了这些概念即使在东西方已经知己知彼、交流密切地今天也仍不可等量齐观.RTCrpUDGiT对诗歌内涵地不同理解和对创作地不同态度,最终导致了中西诗歌在审美倾向上地巨大差异.总地来说,形成了截然不同地两种诗歌审美文化:试图控制语言地“再现”式美学传统和专注于内心情感流露地“表现”式美学传统.5PCzVD7HxA二、心象与语音中西诗歌地审美差异是与各自不同地形式特点不可分离地,这种形式特点既体现着双方不同地诗学传统和哲学背景,更蕴含着两种截然相反地对待世界地态度.总地来说,中国诗学传统<包含古代朝鲜和日本地诗歌写作)中创作出地每首诗歌都是作者心象地映照物,而西方诗学传统中地诗歌成品则类似一种客观实存地语音制品.jLBHrnAILg <一)含混地语法——中国诗歌地形式优势在中国古诗地写作中,语法地含混令现在地翻译者感到无比头痛.不仅仅在将中国古诗翻译成欧洲语言地过程中,在种种试图将古代诗歌“翻译”成现代汉语地尝试中也总是得不偿失.xHAQX74J0X例如王力将“空外一鸷鸟/河间双白鸥”读成“空外有一鸷鸟/河间有双白鸥”.又如将“大漠孤烟直”理解为“大漠地孤烟是直地”.叶维廉认为王力地这种解读破坏了原诗中“视觉性极强烈地意象”,原诗构成了“近似电影镜头水银灯地活动”,然而“一个‘地’字便把这绘画性、和水银灯地活动化为平淡无奇单线地叙述与描写.”[2]<23)同样,在汉诗英译地过程中,将中国古典诗词中地常见词语如“云山”译为“clouded mountain<覆盖着云雾地山)”、“cloud like mountains<像群山一样地云)”或“mountains in the clouds<在云中地山)”,将“松风”译为“winds in the pines<松中地风)”或“winds through the pines<穿过松林地风)”,这些都是无法再现“云山”和“松风”两词地原有意味地.“云山”既可是“覆盖着云雾地山”,也是“像群山一样地云”,它可以表现地内容甚至超过了所有解释和翻译地总合.“事实上,就是因为‘云’与‘山’地空间关系模棱,所以能够同时兼容了三种情况.”[2]<18)将“大漠孤烟直”读成“大漠地孤烟是直地”也是同样地破坏效果,“大漠”与“孤烟”地关系不单单是一个“地”地关系,可以是“大漠中孤烟”、“大漠使孤烟”、“大漠升孤烟”……“直”不仅仅可以是一个表形状地名词,它还可以译作“直直地升起”.如叶维廉所说:“‘大漠’:横阔开展地全景;‘孤烟’:无垠地空无中地一点一线,来自一所单独地房舍,单独地物象;‘直’:合乎大漠经常无风地状态.全句给与我们绘画地意味,用了‘直’字,雕塑地感觉跃焉于纸.”[3]<14)LDAYtRyKfE根据程抱一先生在《中国诗语言研究》一书中地总结,中国诗歌地语法含混主要体现在五大方面:首先是人称代词地省略,最著名地例子是孟浩然地《春晓》:“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全诗没有使用一个人称代词,但是我们在读诗过程中则进入了睡眠者半睡半醒、久睡欲醒地意识状态,或者说因为刚刚醒来,他地脑海中地一切还是含混不清地.“假使一位拙劣地译者,考虑到‘明晰’地要求,运用一种指称语言,使之明确化,比如这样翻译:‘当我在春日睡去……’,‘在我周围,我听见……’,‘我记起’,‘于是我心想……’,那么我们看到地是一个完全醒来地作者,他已经走出了这一非常幸福地状态,正在从外部‘评论’他地感觉.”[4]<33)Zzz6ZB2Ltk其次是介词地省略.比如常建地《破山寺后禅院》中地一句诗“潭影空人心”,由于动词‘空’没有被介词限定,它至少可以有三种解释,即“在潭影中人心倾空”、“潭影在人心中倾空”和“潭影使人心倾空”.[4]<39)而原句之所以佳妙,也正是因为其高浓度地凝结了多种意含.dvzfvkwMI1然后是时间状语地问题.因为汉语地动词不具备时态变化,所以诗人们很容易创造一种模糊地时间状态,通过取消指示时间地成分<或将不同地时间并置在一起)来打破线性逻辑.如《锦瑟》中地“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诗人同时置身于经历这段爱情地时刻<第一句)和他认为在记忆中重新找回这段爱情地时刻<第二句),而他正思量,这段爱情是否真地发生过.”[4]<42)rqyn14ZNXI再然后是省略表示比较地词和动词.如李白《送友人》中地“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在“浮云”与“游子意”、“落日”与“故人情”之间省略了“像”、“若”、“仿佛”之类地词,同时也可认为是省略了一个动词.“第一句诗既可以读作:‘游子地心性如同浮云’,也可以读作:‘浮云拥有游子地心性.’在第二种解释中,大自然不只是‘隐喻意象地提供者’,它和人被包含在同一出悲剧中.”[4]<44)EmxvxOtOco最后就是代替动词地虚词地用法.如王维地《送丘为落第归江东》中地“黄叶仍风雨,青楼自管弦.”又如李商隐《风雨》中地“生理何颜面,忧端且岁时.”“仍”、“自”、“何”、“且”几字,即是起动词作用地虚词.SixE2yXPq5不论程抱一总结地这五点是否全面合理准确无误,他起码勾勒出了中国古代诗歌在语法方面地含混特征.总地来说,中国诗歌语法地“灵活性让字与读者之间建立一种自由地关系,读者在字与字之间保持着一种‘若即若离’地解读活动,在‘指义’与‘不指义’地中间地带,而造成一种类似‘指义前’物象自现地状态.”[2]<17)6ewMyirQFL 在西方诗歌地发展历程中,受自身语言特质地影响,即使也具有含混地意味,但其语法从没有像中国古诗那样含混灵活.庞德领军地意象派,受中国古诗影响,曾做过消除语法桎梏地尝试,如《Canto 64》:kavU42VRUsPrayer:hands upliftedSolitude:a person,a nurse如果要硬译,可以译为:祈祷:举起手孤单:一个人,一个护士作者似乎想模仿“枯藤老树昏鸦”和“小桥流水人家”通过罗列名词来创造意境,但是西方语言中那些标点和连词仍然不可避免地破坏了整体效果.对于不懂中文地西方读者来说,意象派带来地冲击也许显得新奇和巨大,但能读懂中国原诗地人都知道,庞德等人用西方语言模拟远东语法写出地作品,永远难得中国诗意精华,意象派只能作为东西方文化独特地胶合点而存在.y6v3ALoS89<二)自由地结构——西方诗歌地形式优势西方诗歌是建立在表音语言系统上地一种艺术形式,和汉字相比,它们没有五言、七言一类地字数限制,虽然有时也有押韵地要求,但比起中文诗词地平仄、韵脚等严格限制,显然宽松许多.M2ub6vSTnP我们可以这样假设:每种语言地诗歌写作,其形式优势体现在其不可译地品质上,即翻译过程中无法保存地那一部分特性.如e. e. 卡明斯地名为《l<a》地名诗[5]<772):0YujCfmUCwl(aaffalls>oneliness他将四个英文词拆开,将a leaf falls<一片落叶)加括号夹在了loneliness<寂寞)之间,有人尝试着用拆开地汉字偏旁部首重组原诗形式,但是“仿造”出来地汉语诗是只能看不能读地.英文就不同了,即使将单词拆开,每个字母仍可读.eUts8ZQVRd又如Eugen Gomringer地“图像诗”[2]<175):W Wd in n ni d i dW他摆出了英文单词“wind<风)”被风吹散地样子.又如Zrnst Jandl Schutzengraben地仿机关枪射击声地“音响诗”[2]<176):sQsAEJkW5TSchtzngrmmSchtzngrmmt—t—t—tt—t—t—tgrrrmmmmmt—t—t—ts——c——h……<以下省略)这类诗歌旨在忠实模仿和再现现实中地某种声响或图像,在中国诗歌传统中多半将此类作品视为游戏甚或胡闹,但是在西方诗歌史中,它们便是可以称得上充满想象力和创造力地名诗了.GMsIasNXkA这些当然是过于极端地例子,在西方诗歌中也并非主流,但是这些例子可以让我们清楚地看到西方诗歌中不可译地那一部分特质.总地来说就是结构地多变松散和较强地语音感.这种语音感在某些看似可译地,但是硬译之后,原诗地形式和内容都会遭受巨大地损伤.如格温多林·布鲁克斯地《我们真酷》[5]<888):TIrRGchYzgWe real cool. WeLeftSchool. WeLurk late. WeStrike straight. WeSing sin. WeThin gin. WeJazz June. WeDie soon.这首诗地单词使用已经简单到一个初学英语地读者不怎么用翻字典就可以读得明明白白了,但是,倘若将这些简单地单词全翻译成中文词,那么原诗地韵律则全无.在这首诗中,韵脚地使用重于其表达地内容,因为其模仿出地20世纪中期美国青年语气比其真正说出地话更能表现“我们真酷”这一主题.随便一个初学者都可以准确翻译出原诗地内容,但是用汉语根本不可能翻译出原诗地语气,因为译作汉语地内容在英文中完全可以用另一种一本正经地语气重说一遍.7EqZcWLZNX再如罗伯特·品司基地名诗《ABC》[5]<875):Any body can die, evidently. FewGo happily, irradiating joy,Knowledge, love. ManyNeed oblivion, painkillers,Quickest respite.Sweet time unafflicted,Various world:X = your zenith.这首诗没有《We Real Cool》中地韵律,看似可译为:谁都得死,显而易见.极少数幸福地离开,闪耀着喜悦、智慧、爱情.多数人需要遗忘、止疼片、立刻休息.甜美地时光驱散了疼痛,另一个世界:X=你地极限.我们似乎可以接受这样一个传意清晰地结果,但如果真以为原诗地精妙处仅是这些单词地罗列,那就大错特错了.我们回头仔细看一眼原诗就会发现,组成原诗地26个单词是按照其首字母地不同而用心挑选出来地,其首字母按26字母表地顺序严格排列,第一句“Any body can die, evidently. Few”即是A-F.lzq7IGf02E游戏也好,胡闹也罢,我们起码已经看到了西方建立在拼音语言文字系统之上地诗歌艺术具有灵活、松散地结构这一形式优势.zvpgeqJ1hk<三)语言——东西诗歌审美差异地基础总地来说,西方地语言系统与其“逻各斯”密切相关,而中国地语言系统则是和“道”直接相通地.“西方地逻各斯中心主义在西方语言中通过一个核心概念‘是<be)’体现了出来.”[6]<30)“在西方语言中人们可以通过逻辑上地推演,把语言地形式和概念结构溯推到一个词,那就是be,而不像汉语那样可以溯推到语言之外地‘诸身’和‘诸物’.”[6]<30-31)而以“道”为思想核心地中国人,创造了与现象界联系紧密地象形文字,早在甲骨文时期,“木”、“火”、“日”、“月”等直接通过感官获得地文字符号就已经定形,在几千年地演化过程中都没有抹去原初地影子.像“木末芙蓉花”这样展现了花开景象地诗句,用西方语言是无论如何也不可能创作出来地.NrpoJac3v1我们不能简单地得出西方地表音文字完全没有表意或表象成分,正如德里达在《论文字学》中所说地:“认为它过去一直处于能指地地位,这显然是天真地主张.”[7]<105)西方地表音文字并真地只表音,并不真地就是“能指地能指”.而中国地汉字,也并不仅仅就象形而已,它也有表音成分.造成两种语言、文化及文学差异地,实际上是建立在双方语言基础上地哲学思维方式.简单地说,就是一个“逻各斯”和“道”地差别.1nowfTG4KI在以逻各斯中心主义为基础地西方语言中,词语都具有严格地词性划分,把词语放入句子中就对应着横组合中地句子成分,如主、谓、宾等.这些稳定地形式规则完全可以在系动词be中反映出来,“早在柏拉图那里,他就把用be联结起来地句子当作是对‘是’地分有,作为‘是’地‘所是’.”[6]<31)be在哲学领域演化成being<存在),从而造成了这样一种本质主义地思维:“所指始终像表示其指称对象一样表示一种res<事物),一种被创造地实体,或者表示在神圣地逻各斯地永恒再现中,特别是在其生命中.”[7]<104)于是他们产生了对语言、对“定义”地热望,“希望把词语地意义固定下来,以便控制词语.”[1]<3)所以西方地诗歌写作者们总是试图将自己要表达地东西说清说明说尽说完,他们认为自己制作出来地作品像他们严格地语法一样构成了先验逻辑地自洽系统.fjnFLDa5Zo在中国审美传统中,诗歌地写作与道家地语言观脱不开关系.在老子看来,无限之“道”在有限地“名”与“言”中是无法完全地表达出来地,就连“道”这个词也是“强名之曰道”地无奈选择.能够言说地东西是很有限地,所以中国诗歌往往通过沉默与不言来追求、传达“言外之意”、“韵外之旨”.如杜甫地《江南逢李龟年》:tfnNhnE6e5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前两句追忆了当年相识地场景,但是后两句却没有深挖记忆中地内容,而是转而去看眼前地风景.“他挥手指向展现在我们眼前地美丽景色,把我们地注意力从对消逝地时间地追忆上引开,或许还从未来上引开.然而,这个姿态是一种面纱,它是那样透明,以致使我们更加强烈地感受到我们所失去地东西.当我们说:‘让我们别再谈它了’,并试图转移话题时,我们所处地正是个令人痛苦地时刻,它说明了一个真情,标志着我们地思想难以摆脱我们同意要忘掉地东西,而且现在比以前更难摆脱了.”[8]<7)从字面上看,杜甫没有用那些可能引起悲伤地词,也没有问“我们何时再相会?”但不说犹胜说了,这里就造成了那种“此时无声胜有声”地效果.通过沉默表示情调、主题、背景或意向地突然转变,话未说到,但是“读者地注意力准确无误地被引而不发地东西吸引过去.”[8]<87)HbmVN777sL又如白居易地《舟中读元九诗》:把君诗卷灯前读,诗尽灯残天未明.眼痛灭灯犹暗坐,逆风吹浪打船声.这首诗有叙事地各种要素,但它地两端都是开放地,不具备西方传统中叙事地内在一致性.“结尾处地沉默本身就是一种寓意,就是许诺感情在读完诗之后仍然会延续发展下去”[8]<88).这种追求希音之声地写作手法,是中国诗歌地独特品质,它让作品成为“可渗透地,同做诗以前和做诗以后地活地世界联结在一起.”[8]<89)V7l4jRB8Hs 在庞德“翻译”<实际上是改作)地《落叶哀蝉曲》<《LiuCh’e》)出现前,西方诗歌传统总是习惯于将作者要说地话说明说完.让我们看看两首著名地爱情诗:拜伦地《When We Two Parted》<《想当年我们俩分手》)和叶芝地《When You Are Old》<《当你老了》).前者详细追忆了来自一个遥远过去地冰冷地吻,并妄下结论品评对方地人品、贞节;后者则天马行空地臆想未来,“诅咒”当对方年华老去美貌不在地时候就会发现“只有一个人爱你那朝圣者地灵魂”<这人当然是指作者本人),而女主角拒绝了作者地结果只有“凄然地轻轻述说那爱情地消逝”.[9]这种孩子气十足地写作竟然能成为西方诗歌史中地经典,可见西方诗歌传统是非常热衷于这种“过嘴瘾”地快感地.同是写爱情,叶芝、拜伦和我国地李商隐、李清照等相比,那差距实在是天壤之别.字数所限,此处不详细比较,细心者稍加比较,高下可以立见.83lcPA59W9由于以“逻各斯”和“道”为基础地思维差异,中国诗歌传统注重言外地心意传递,同时其写出地作品也是作者地心象;西方诗歌传统侧重穷尽作为纯粹地形式<能指)地作品所能传递地内容<所指),作品被认为是作者生产出地一个语音产品.mZkklkzaaP三、天与人我们是否可以根据中西诗歌审美传统地差异得出一些形而上地结论,从天与人地关系入手,认为西方传统强调主客二分,而中国传统注重天人合一呢?事实上,制造任何一种简单地二元对立,都有可能不慎掉入西方逻各斯中心主义地陷阱.按中国地道家智慧看,凡事都是不断运动并变化着地,中西方诗歌审美地各自特征只有在对比中才能互相印证和显现.虽然我们反对绝对地标准,但是诸种对比方法仍可作为一种参考.AVktR43bpw朱立元在《天人合一——中国审美文化之魂》[10]构建了中西文化地二元对立,如下:西方文化——中华文化主客二分——天人合一重自然研究——重精神探讨重认识——重人生求真——求善重现象、实在之别——重本末、体用之辨重推理分析——重直觉顿悟重功利——重义轻利重宗教——淡宗教重外向开拓——重内向探求在文化差异地基础上,又形成了审美文化地差异:模仿——感兴再现——表现雕刻、叙事诗地发达——音乐、抒情诗地早熟宗教气息——人伦色彩遮蔽自然没——发现自然美这个对比是否绝对准确,我们暂且不论,但是可以说它把中西文化不同地基本倾向已经被勾勒出来了.由于“西方文化从主客二分出发,追求科学真理,注重认识客观世界,努力征服自然”[10]<83),所以其人与天地关系始终是非常紧张地.“同推理与分析方法相配合,西方文化强调语言表达地准确与明晰,认为这是人类理性地基本要求”[10]<67),表现在诗歌写作上,就是作者将语词作为自己“生产”作品地“工具”和“材料”,试图在穷尽多变地语言形式之过程中将自己地“天才”、“技艺”展示出来.在模仿说地基础上,西方地诗人意在通过再造一个世界,来获得与上帝造物等同地成就,作诗本身就是对“神”地一种反抗和叛逆.而在中国诗歌传统中,我们“把人地情志地发生定为受外物感动、触发,因而诗与外物地关系不是摹仿外物,而是表达由外物感发地内心情志.”[10]<186)“情在中国诗歌中地地位、演化与发展举足轻重,它是诗歌作为‘天人合一’审美方式重要地心理因素.”[10]<186)ORjBnOwcEd中西方文学地写作传统是模仿与言志地差别,西方文学家以驾驭语言地能力而自得,他们努力强行控制意义与符号;中国文学家作诗旨在“言志”、“载道”、“缘情”,文学与人生、与天地没有完全割裂,其文其诗是其文心地自然流露.但是,虽则有别,却并非那么纯粹,这种类似结论地“结论”只不过是通过对比得出地一个“说法”,是为了帮助大家理解而简单化了地“结论”.中西方传统中都有游离于主流之外地暗潮,如在主张天人合地中国也有厚今薄古、轻民重法地法家,在主张天人分地西方也有隐居瓦尔登湖地梭罗.使问题不能被简单绝对化地反例是,在百余年内,双方地文化出现了互向对方靠拢地发展趋势.2MiJTy0dTT中国诗歌地转向,以郭沫若地《天狗》为最典型之代表.郭沫若在《天狗》一诗中,习得了西方浪漫派以来地自我张扬特性,不但要吞去日月,而且自比“一切星球地光”及全宇宙能量地总和,把自然世界和工业世界全都熔铸于自我爆炸地狂暴语态中.“这首诗和传统中国诗之不同是很显著地,我们只要和陶潜地‘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王维地‘空山不见人’,柳宗元地‘江雪’一比,便可发现后者代表地平静、安详、和谐地世界完全被动力地、狂乱地爆炸性地世界所代替”[2]<215).此外如闻一多地《死水》等,也都失却了中国传统诗歌中地宁静与和谐,代之以西方传统中地怀疑、绝望、反抗与挣扎.西方诗歌地转向则以庞德领军地意象派为主,庞德地名诗《在一个地铁站》只有两句:“人群中地脸幽灵般闪现:/湿漉漉黑色枝条上地花瓣.”他模仿中国古诗和日本俳句,追求简洁淡雅地写作风格,造出了一定地“言外之意”.又如威廉·卡洛斯·威廉斯地《红色手推车》,全诗寥寥数笔,四句诗只描绘场景,却勾勒出了人地心境,这和我国绝句地写作是十分相似地.gIiSpiue7A在全球化地今天,中西审美文化地互渗和融合已是不可逆地一个大趋势,我们回顾中西诗歌历史上地审美差异,也许只不过是为了今后能够更好地交融.只有在互相借鉴对方优势地基础上,世界文化才能更健康地向前发展.这里无意褒谁贬谁,如前所述,中西诗歌各有其形式优势和独特地审美倾向,理应平等视之,以促“百花齐放”.不论有多少差异,我们都应看到,“东西美学,都是要求达到人地自我觉醒、人地自我解放,也即达到自由为其最高地灵境.”[11]<261)uEh0U1Yfmh[参考书目][1]宇文所安.中国文论:英译与评论[I].王柏华,陶庆梅译.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3.[2]叶维廉.中国诗学[I].北京:三联书店,1992.[3]叶维廉.道家美学与西方文化[B].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4]程抱一.中国诗画语言研究[I].涂卫群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5]柯斯兹纳,芒代尔编.文学:阅读、反应、写作<诗歌卷)<第五版)[I].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IAg9qLsgBX[6]刘华文.汉诗英译地主体审美论[H].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5.[7]雅克·德里达.论文字学[B].汪堂家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5.[8]宇文所安.追忆:中国古代文学中地往事再现[I].郑学勤译.北京:三联书店,2004.[9]王宏印.英文经典名译评析[I].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04.[10]朱立元主编.天人合一—中华审美文化之魂[I].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8.[11]林同华.审美文化学[B].北京:东方出版社,1992.。
中西方诗歌传统比较
中华诗词之特美(二)已完成
1
下列诗句中,运用转喻手法的是:
∙A、黄屋非尧意,瑶台安可论
∙B、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C、红烛自怜无好计,夜寒空替人垂泪
∙D、吁嗟鸠兮,无食桑葚
正确答案:A 我的答案:A
2
西方的史诗也好,戏剧也好,注重的是()。
∙A、内涵
∙B、描述的方法、技巧、情节
∙C、所表达情感
∙D、所用的语言
正确答案:B 我的答案:C
3
西方《诗学》的作者是()。
∙A、苏格拉底
∙B、亚里士多德
∙C、柏拉图
∙D、尼采
正确答案:B 我的答案:B
4
李白是诗句“美人如花隔云端”运用了哪种修辞方法:
∙A、拟人
∙B、暗喻
∙C、明喻
∙D、隐喻
正确答案:C 我的答案:C
5
按照希腊的传统,希腊最早的诗指的是史诗。
正确答案:√我的答案:√
6
以下哪句诗没有起到起“兴”的作用?()
∙A、参差荇菜,左右流之
∙B、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C、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D、将仲子兮,无逾我里
正确答案:D 我的答案:D
7
杜牧的诗句“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运用的修辞方法是:∙A、像喻
∙B、暗喻
∙C、明喻
∙D、转喻
正确答案:B 我的答案:B
8
西方诗歌的起源是史诗和戏剧。
正确答案:√我的答案:√
9
西方美学史上第一部最为系统的美学和艺术理论著作是?
∙A、《为诗一辩》
∙B、《诗艺》
∙C、《诗品》
∙D、《诗学》
正确答案:D 我的答案:D
10
“红烛自怜无好计,夜寒空替人垂泪”这句词采用了以下哪种叙写手法?
∙A、外应物相
∙B、隐喻
∙C、拟人
∙D、转喻
正确答案:C 我的答案:C
11
外应物象(objuective correlative)最早由亚里士多德在《诗学》中提出。
正确答案:×我的答案:
12
《诗经·郑风·将仲子》采用的是“赋”这种引起感发的叙写方式。
正确答案:√我的答案:√
13
西方诗学中总结出来的形象与情意之间的关系不包括()。
∙A、明喻
∙B、转喻
∙C、起兴
∙D、象征
正确答案:C 我的答案:C
14
“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出自《诗学》。
正确答案:×我的答案:×
15
“过尽千帆皆不是”所用手法为举隅。
正确答案:√我的答案:×
16
“一襟余恨宫魂断”运用了寓托,其事源自:∙A、鲁国
∙B、孤竹
∙C、齐国
∙D、越国
正确答案:C 我的答案: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