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美术桂美版二年级下册3我们的校园课件PPTA002
- 格式:pptx
- 大小:2.72 MB
- 文档页数:17
教学设计课程名称:二年级下册美术教学设计第3课我们的校园广西版教学目标:1. 让学生通过观察和描绘,表达对校园的热爱之情。
2. 培养学生运用线条、颜色等基本绘画技巧,表现校园的美。
3. 引导学生发现生活中的美,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观察力。
教学内容:1. 学习观察校园的景物,学会用线条、颜色等基本绘画技巧。
2. 学习构图和色彩搭配,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3. 通过对校园的描绘,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学会观察校园景物,运用基本绘画技巧进行描绘。
难点:构图和色彩搭配,表现出校园的美。
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教材、课件、画纸、画笔、水彩颜料等。
2. 学具:学生自带画纸、画笔、水彩颜料等。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观察教室周围的环境,提问:你们注意到教室周围有哪些美丽的景物吗?二、新课教授(15分钟)1. 教师通过课件展示校园的美景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描述图片中的景物。
2. 教师讲解如何运用线条、颜色等基本绘画技巧,表现校园的美。
3. 教师进行示范,边讲解边绘画,展示如何构图和色彩搭配。
三、学生实践(10分钟)1. 学生按照教师的指导,开始绘画自己校园的美景。
2.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帮助学生改进绘画技巧。
四、展示与评价(5分钟)1. 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分享创作心得。
2. 教师对学生的作品进行评价,鼓励学生的努力和进步。
板书设计:我们的校园线条、颜色构图、色彩搭配作业设计:2. 学生将作品带到学校,进行展示和交流。
课后反思:3. 注重过程评价:在学生实践过程中,教师要关注学生的进步和努力,及时给予肯定和鼓励。
同时,教师还要关注学生的困惑和问题,及时解答和指导。
4. 引导学生相互交流: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作品展示和交流,让学生分享自己的创作心得和体验。
这样既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可以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和沟通能力。
5. 融入情感教育:在学生实践环节,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关注校园的美,感受校园的生活,培养他们对校园的热爱之情。
桂美版美术二年级下册《3 我们的校园》说课稿1一. 教材分析《3 我们的校园》这一课是桂美版美术二年级下册的教学内容。
本课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通过观察和描绘校园中的景物,培养学生的绘画能力和观察力。
教材中提供了大量的图片和文字描述,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绘画技巧。
同时,教材还鼓励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用自己的方式来表现校园的美。
二. 学情分析二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绘画基础和观察能力。
他们对校园环境比较熟悉,能够识别出校园中的各种景物。
然而,由于年龄较小,学生的耐心和细致观察的能力还有待提高。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注重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他们细致观察,逐步提高他们的绘画水平。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通过观察和描绘校园中的景物,提高绘画能力和观察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和讨论,学会与他人交流和分享,培养团队协作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学生通过绘画活动,培养对校园环境的热爱和保护意识,提高审美能力。
四. 说教学重难点1.重点:学生能够观察到校园中的景物特点,并用绘画的方式表现出来。
2.难点:学生能够准确地描绘出校园中的景物,并加入自己的想象和创造力。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引导式教学法:教师通过提问和引导,激发学生的思考和观察能力。
2.示范法:教师通过现场绘画示范,让学生直观地学习绘画技巧。
3.小组合作学习:学生分组进行绘画活动,培养团队协作和交流能力。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教师带领学生散步校园,引导他们观察校园中的景物,激发学生的兴趣。
2.讲解:教师讲解绘画技巧和方法,引导学生学会观察和描绘校园景物。
3.示范:教师现场绘画示范,让学生直观地了解绘画过程和技巧。
4.练习:学生分组进行绘画练习,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5.展示与评价: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互相评价,教师给予肯定和指导。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主要包括课题《我们的校园》和绘画技巧关键词,如观察、描绘、想象、创新等。
桂美版美术二年级下册《3 我们的校园》教学设计1一. 教材分析《3 我们的校园》这一课是桂美版美术二年级下册的教学内容。
教材通过展示不同学校的校园风光,让学生了解和感受校园的美。
本课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两部分:一是观察和描述校园中的景物;二是通过绘画和手工制作等方式,表达自己对校园美的理解和感受。
教材内容丰富,贴近学生生活,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作热情。
二. 学情分析二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和表达能力,他们对校园环境较为熟悉,容易产生共鸣。
但部分学生可能对绘画和手工制作等表现形式还不够熟练,需要教师的引导和鼓励。
此外,学生们的审美观念和创作风格各有不同,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个性,给予充分的自由发挥空间。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和感受校园的美,培养学生的观察和表达能力。
2.引导学生通过绘画和手工制作等方式,表达自己对校园美的理解和感受。
3.培养学生的审美观念,提高学生的艺术创造力。
4.培养学生合作、分享的良好品质。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观察和描述校园中的景物,通过绘画和手工制作等方式,表达自己对校园美的理解和感受。
2.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运用恰当的表现手法,创作出具有个性和创意的作品。
五. 教学方法1.观察法:让学生观察校园中的景物,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2.讨论法:引导学生相互交流对校园美的理解和感受,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
3.示范法:教师示范绘画和手工制作技巧,引导学生创作。
4.评价法:学生互相评价作品,提高学生的审美观念和自我认知。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教材、课件、画纸、画笔、手工制作材料等。
2.学生准备:携带校园中的景物图片或实物,准备参与绘画和手工制作。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不同学校的校园风光图片,引导学生关注和欣赏校园的美。
提问:“你们认为校园中哪些地方最美?为什么?”激发学生的思考和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呈现校园中的景物图片或实物,引导学生观察和描述。
3 我们的校园(教学设计)广西版美术二年级下册本教学设计是为广西版美术二年级下册《美在校园》第三单元“我们的校园”设计的,主要涵盖以下内容: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教学策略、教学方法、教学过程与安排、教学评估与反思。
1. 教学目标知识与理解:•能通过观察校园环境,了解校园的景象;•能通过感性体验、比较对比等方式,认识校园的颜色、形状等特点;•能通过简单的造型、染色作品,表现对校园的感悟。
能力培养:•通过观察、描述校园环境,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描述能力;•通过对比、感性体验,培养了学生的辨别、对比、感性认识的能力;•通过简单的造型、染色作品,培养了学生的简单造型、染色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爱家、爱校、爱国的思想意识;•培养学生对美的赏析和欣赏能力,提高其审美水平;•培养学生对环境的关心和责任感,提高环保意识和实践能力。
2. 教学重点•能通过观察校园环境,了解校园的景象;•能通过感性体验、比较对比等方式,认识校园的颜色、形状等特点;•能通过简单的造型、染色作品,表现对校园的感悟。
3. 教学难点•如何通过感性体验、比较对比等方式,认识校园的颜色、形状等特点;•如何通过简单的造型、染色作品,表现对校园的感悟。
4. 教学策略教学内容紧密贴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在教学过程中注重以下策略的运用:•直观性策略:通过图片、实物等直观教学方式,达到目的直接、形象。
•体验性策略:通过游戏、观察、感受、对比、创作等活动,协助学生进行主动、体验式学习。
•情境性策略:通过设计符合学生生活实际情境的教学活动,增强学生学习的认知联系和意义感悟。
•循序渐进性策略:教学过程中,根据学生差异性和认知水平的不同,循序渐进地推进教学进度。
•区别性策略:针对学生具体差异性,在教学内容的选择、教学策略的运用等方面进行个性化的区别性设计。
5. 教学方法•观察法:学生在校园环境中认真观察,较为全面地了解校园;•感受法:学生通过感性体验,对校园的特点进行感性认识;•对比法:学生通过对比,比较分析校园中颜色、大小、形状等具体特点;•创作法:学生以简单的造型、染色方式,进行创作,表现对校园的感悟;•自主探究法: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进行自主探究研究,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精神和创新能力。
我们的校园
教学目标:
1、德育目标:通过学习让学生了解行为的文明也是美的一种表现。
2、知识目标:如何合理地规划和布置我们的学习环境,使之更加文明美丽。
3、能力目标:学会如何用美术技能表现校园美丽的环境并用绘画作品点缀我们的校园
教学重点:感受校园环境的美丽,引导学生用绘画的形式把我们的校园画出来。
教学难点:画面的组织与构图。
课前准备
教学过程:
(一)导入阶段:
1、通过欣赏有关校园的照片或者录像片,让学生感受校园中的美丽景色。
2、教师引导学生对所看的美丽景色进行评述,可以用一个词,一句话。
3、教师进一步引导学生把一个词,一句话串成一段话。
(二)发展阶段:
1、欣赏课本图画,对画面的内容进行分析,教师可从建筑物的环境建设以及人物活动等,先示范性地向学生说一说,如建筑物的外形,颜色等都有什么颜色。
2、教师问:什么样的校园环境最吸引人?要是你是一名设计师,你如何向学校提出建议,有哪些地方需要改进和美化?
(三)强化阶段:
1、教师展示表现校园的作品,激发学生的创作激情。
2、教师应该注意选择采用不同表现手法,不同材料的作品来展示,让学生了解进行美术创作可以使用多种方法和材料。
(四)表现阶段:
1、学生自由创作,画一幅想像的校园的作品。
2、教师巡堂指导学生作画。
(五)展示阶段
学生上台展示自己的的创作作品。
桂美版二年级下册美术教学设计《第3课我们的校园》一. 教材分析本课是二年级下册的美术课程,主题是《我们的校园》。
教材通过描绘校园中的景物,让学生学会观察和发现身边的美好,培养他们的美术表现能力。
教材内容丰富,既有绘画技巧的讲解,也有创意表现的指导,适合学生年龄特点,能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二. 学情分析二年级的学生在生活中已经积累了一定的校园经验,他们对校园中的景物有基本的了解。
但学生的绘画水平参差不齐,部分学生对绘画技巧掌握不够熟练。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引导他们观察和发现校园中的美好,提高他们的绘画表现能力。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学会观察校园中的景物,发现身边的美。
2.培养学生用画笔表现校园生活的能力。
3.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提高他们的绘画技巧。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引导学生观察校园景物,培养学生用画笔表现校园生活的能力。
2.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发现身边的美,以及如何运用绘画技巧表现校园景物。
五. 教学方法1.观察法:引导学生观察校园中的景物,发现身边的美。
2.示范法:教师示范绘画技巧,让学生直观地学习。
3.讨论法:学生之间相互交流,分享绘画心得。
4.创作法:学生动手实践,创作出具有个人特色的校园画作。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教材、画纸、画笔、颜料等绘画工具。
2.学生准备:带上一张自己认为最美的校园照片,以便课堂上分享。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以谈话方式引导学生回顾校园中的美好时光,让学生谈谈自己对校园的喜爱之处。
然后提问:“你们认为校园中哪些景物最美?为什么?”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并引出本课主题《我们的校园》。
2.呈现(10分钟)教师展示几幅校园画作,让学生观察并说出画作中的校园景物。
然后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这些画作的特点,如色彩、构图、绘画技巧等。
通过分析,让学生了解如何表现校园景物。
3.操练(10分钟)教师示范一幅校园画作,边示范边讲解绘画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