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肝衰竭的护理
- 格式:ppt
- 大小:3.53 MB
- 文档页数:35
肝功能衰竭护理要点
肝功能衰竭是一种严重的疾病,需要细心的护理和管理。
在护理患有肝功能衰竭的患者时,以下几个要点是非常重要的:
一、监测肝功能指标
患者的血清胆红素、蛋白质、凝血酶原时间等指标是评估肝功能的重要参数。
护理人员应每日监测这些指标的变化,及时了解患者的肝功能情况,调整护理方案。
二、观察肝功能衰竭症状
肝功能衰竭患者常常出现黄疸、腹水、肝性脑病等症状。
护理人员应密切观察患者的症状变化,及时采取措施缓解患者的不适。
三、合理饮食
患者的饮食对肝功能的康复有着重要的影响。
护理人员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适宜的饮食方案,避免摄入过多脂肪和蛋白质,保证足够的维生素和矿物质摄入。
四、维持水电解质平衡
肝功能衰竭患者常常伴随有水电解质紊乱的情况,护理人员应定期监测患者的电解质指标,及时纠正异常,维持体内的水电解质平衡。
五、及时处理并发症
肝功能衰竭患者容易发生并发症,如感染、出血等。
护理人员应密切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及时处理并发症,防止病情恶化。
六、保持环境清洁
患者的抵抗力较低,容易感染各种病原体。
护理人员应保持患者的环境清洁,减少感染的机会,保障患者的健康。
总之,在护理肝功能衰竭患者时,护理人员需要综合考虑患者的身体状况、生活习惯等各方面因素,制定科学的护理方案,帮助患者尽快康复。
只有做到细心、全面的护理,才能提高患者的康复率,减少并发症的发生,保障患者的生命安全。
一、预案背景急性肝衰竭是一种严重的肝脏疾病,患者表现为肝脏功能迅速下降,病情进展迅速,若不及时救治,可能导致死亡。
为提高急性肝衰竭患者的救治成功率,降低死亡率,特制定本预案。
二、预案目标1. 提高急性肝衰竭患者的早期识别和诊断能力;2. 确保急性肝衰竭患者得到及时、有效的救治;3. 降低急性肝衰竭患者的死亡率。
三、预案内容1. 早期识别与诊断(1)医护人员应提高对急性肝衰竭的警惕性,对具有疑似症状的患者,应立即进行相关检查,如肝功能、凝血功能、病毒性肝炎血清学检查等。
(2)对患者进行详细询问病史,了解有无药物、毒物、病毒感染等因素导致的肝脏损伤。
2. 急救措施(1)保持患者呼吸道通畅,给予吸氧,必要时行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
(2)建立静脉通道,给予快速补液,纠正电解质紊乱和酸碱平衡失调。
(3)针对病因进行针对性治疗,如抗病毒治疗、解毒治疗等。
(4)预防和控制感染,合理使用抗生素。
(5)加强营养支持,给予静脉营养或肠内营养。
3. 特殊情况处理(1)肝性脑病:及时给予降颅压、抗惊厥、镇静等治疗,必要时可行人工肝支持治疗。
(2)凝血功能障碍:给予新鲜冰冻血浆、血小板等输血治疗。
(3)多器官功能衰竭:积极进行器官支持治疗,如呼吸机、血液透析等。
4. 转诊与转院(1)对于病情危重、需要进一步治疗的急性肝衰竭患者,应及时转诊至具有肝移植条件的医疗机构。
(2)对于病情稳定、适合在基层医疗机构治疗的患者,可转院治疗。
5. 人员培训与演练(1)定期对医护人员进行急性肝衰竭诊疗知识的培训,提高诊疗水平。
(2)组织医护人员进行急性肝衰竭救治演练,提高应急处置能力。
四、预案实施与监督1. 医院成立急性肝衰竭救治小组,负责预案的实施与监督。
2. 定期对预案执行情况进行评估,及时发现问题并进行改进。
3. 加强与上级医疗机构、卫生行政部门的沟通与协作,提高救治水平。
五、预案修订本预案根据实际情况和医疗技术发展,适时进行修订和完善。
急性肝衰竭护理常规1.保持环境安静单间或同种病原同室隔离。
2.保持舒适绝对卧床休息,保持头高脚低30°的卧位,有利于患者呼吸、消化吸收、感染的预防、改善缺氧状态等,能将并发症减少到最低限度。
3.保证营养供给高热量、高糖类、低蛋白、易消化、高维生素的软食。
4.病情观察通过多功能心电监护、神经系统监护、呼吸监测指标及出入量监测,及时对患者的心、脑、肺、肾进行合理客观的评估,为治疗的有效性及时提供依据。
5.保护皮肤黏膜清洁口腔护理2~4/d,会阴冲洗1~2/d,病情允许,擦澡1~2/周。
大小便后软纸擦干并用温水洗净,保持局部干燥。
腹股沟、腋下皮肤擦洗1~2/d,局部涂布痱子粉等,保持干燥,预防淹红。
6.预防和减少瘀斑和出血血压计袖带每2h左右臂交换一次,袖带内可衬薄软棉布。
出现瘀斑时观察皮肤、颜色、面积、软硬度等,保持局部皮肤清洁干燥。
对穿刺处引起的瘀斑可涂抹喜疗妥药膏。
用软毛牙刷或棉球清洁口腔,男性改用电动剃须刀,防止损失皮肤,穿刺后按压穿刺部位15~20min。
7.减轻水肿低盐饮食,控制饮水量,抬高肢端水肿。
腹部膨隆明显时应注意观察有无阴囊的水肿,卧位时可用水囊托起阴囊,硫酸镁湿敷,站位时可使用丁字带,测量和描述其大小时,应让患者处于平卧位,不能平卧的患者测量后注明卧位。
8.预防压疮观察皮肤有无破损、发红,气垫床持续使用,建立翻身卡,翻身2~4h一次,各种接触皮肤的导管及导线定时更换位置,必要时用清洁软布包裹,高危压疮患者骨隆突处可用保护膜保护。
对有压疮的患者及时消毒、换药、敷料保护,观察创面大小、程度并记录。
9.减轻皮肤瘙痒用中性肥皂及温水清洁皮肤,适当涂抹润肤油。
剪指甲并磨平,防止皮肤抓伤。
瘙痒严重者,遵医嘱予止痒药物。
10.维持管道固定、通畅管路妥善固定标记置管的时间、长度,定时更换固定位置和敷料,并记录更换时间。
保持管道通畅,管道连接处用无菌纱布包裹。
观察引流液的性质、量及时记录。
急性肝功能衰竭护理常规
1、按内科一般护理常规护理。
2、绝对卧床休息,腹水者取半卧位,安置单间,限制探视,做好心理护理。
3、密切观察病情变化:
(1)监测生命体征变化,15-30分钟巡视一次,及早发现脑水肿脑疝及其它并发症,并及时处理。
(2)观察患者神志、行为、性格、睡眠等变化。
(3)观察黄疸进展:如患者皮肤、巩膜黄染程度和尿量、尿色深浅变化。
出现食欲不振、乏力、高度腹胀、睡眠颠倒、顽固呃逆为病情加重,应及早采取治疗措施。
(4)每天测腹围,每周测体重,准确记录24小时液体出入量,定期测血电解质,维持水电解质平衡。
(5)观察出血症状:如皮肤瘀斑、齿龈出血、鼻衄、呕吐物、排泄物颜色及量的变化等。
4、饮食宜低脂、低盐、高热量、易消化流质或半流质,避免高蛋白饮食,戒烟酒,忌辛辣刺激性食物,少量多餐,有消化道出血者禁食。
5、做好口腔、鼻腔、皮肤护理,注意饮食卫生,环境卫生,严格执行无菌技术,预防院内感染。
6、对肝昏迷患者加强安全防护,遵医嘱进行白醋或乳果糖保留灌肠,保持大便通畅,有消化道出血者,执行相应护理。
7、出院指导:保持乐观平衡心态,根据身体状况逐步增加活动量,避免重体力活动,保证生活规律,遵医嘱用药,定期复查。
护理部
2012年12月。
肝衰竭的护理体会肝衰竭是功能发生严重障碍或失代偿,出现以凝血机制障碍和黄疸、肝性脑病、腹水等为主要表现的临床症候群。
一般是由甲型肝炎病毒、乙型肝炎病毒或混合感染引起的消化道传染病。
病情重、进展快、预后差,病死率高,而且迄今尚无特效治疗,主要是对症支持治疗为主,必要时可行人工肝血浆置换,精心的护理对于患者治疗及抢救至关重要。
1 护理1.1饮食的护理患者有腹胀、腹泻、纳差、恶心、呕吐及厌油等消化道症状,应合理安排饮食,饮食以易消化,高维生素、低脂、高蛋白质的食物,少量多餐,减少机体代谢消耗,促进肝细胞再生。
合并上消化道出血时,应暂时禁食;合并肝肾综合征,低盐饮食,并尽量减少患者液体的摄入;合并肝性脑病,低蛋白饮食,在恢复期指导患者忌烟、酒及刺激性食物。
肝昏迷先兆者,低蛋白饮食,忌肉类食物。
1.2生命体征的监测生命体征是机体生命活动及重要脏器功能活动的客观反映。
因患者病情重,常合并上消化道出血、休克、多器官功能障碍等,护理工作中应该严密监测其生命体征,及时发现并发症,为早期诊断和治疗赢得宝贵的时间。
患者体温升高、心率变快或一般情况变差,是患者感染的迹象,应及时告知医师,配合医师予抗感染及降温等护理措施。
出现神志障碍,行为异常,可能是肝性脑病的发生,应及时做出相应处理。
血压降低是上消化道出血或感染性休克等严重并发症出现的征兆,予立即止血、输血等治疗措施迅速处理,并做出调整护理措施。
1.3基础护理加强基础护理,保持皮肤清洁干燥,皮肤瘙痒者给予温水擦浴,瘙痒严重时可涂止痒剂,严防抓伤而引起皮肤感染。
由于凝血酶原活动度降低故出现淤斑、淤点,注射部位淤紫或渗血,应在注射完毕后按压15~20min防止出血。
患者抵抗力低,细菌、真菌易在口腔内繁殖,引起口腔炎症,因此要保持口腔卫生,口腔护理1~2次/d,呕吐后给予温水漱口,餐后给予温水漱口,能下床时可刷牙1~2次/d,注意使用软毛刷,不要太用力。
1.4对黄疸的护理黄疸是由血清胆红素水平升高致使皮肤、粘膜、尿液颜色变黄。
肝衰竭护理常规肝衰竭(hepatic failure)肝细胞受到广泛、严重损害,机体代谢功能发生严重紊乱而出现的临床综合征。
肝衰竭可被分为四类:急性肝衰竭、亚急性肝衰竭、慢加急性(亚急性)肝衰竭和慢性肝衰竭。
【临床表现】极度乏力、严重消化道症状(厌食、恶心、腹胀、呃逆)、神经、精神症状(嗜睡、性格行为改变、烦躁不安、昏迷)、明显出血现象(鼻衄、瘀斑、呕血、便血)凝血时间显著延长(PT)、胆酶分离,黄疸进行性加深;肝浊音界缩小,出现肝臭等。
【治疗原则】一般支持治疗、促肝细胞再生、预防和控制感染,防治并发症;人工肝治疗、免疫增强及免疫调节、肝脏移植手术、中医中药治疗。
【护理评估】1、病史:发病缓急、病程长短、诱发因素。
既往有无类似症状发作,有无精神病史。
2、症状与体征:①意识状况:通过病人的语言和非语言性行为来判断其性格、行为和精神的变化,有无定向力和理解力障碍,有无幻觉及意识混乱。
②体检:病人的生命体征、营养状况,有无黄疸、出血、肝臭,肝脾大小及其质地,有无腹水征,肌张力及病理反射情况,有无扑翼样震颤。
【护理措施】按传染科疾病一般护理常规1、休息与活动:急性期绝对卧床休息、肝功能改善后逐渐增加活动、以不疲乏为度。
2、做好基础护理。
3、合理的饮食调配:高热量、优质蛋白、高维生素、低脂的食物。
有腹水控制钠盐的摄入量。
禁食腌制高钠饮食。
长期使用利尿剂的患者,补充含钾高的食品,如橘汁等。
有肝昏迷前驱症状给低蛋白饮食,上消化道出血的患者应禁食。
4、遵医嘱抗病毒、对症及支持治疗,及时发现和处理药物的不良反应。
5、观察病情变化,注意有无肝性脑病、上消化道出血、肝肾综合症、感染等并发症发生。
6、对症护理。
按昏迷、上消化道出血、人工肝护理常规护理。
7、遵医嘱给予患者用药治疗,及时观察药物的疗效和不良反应。
8、关心和鼓励患者,消除紧张、忧虑心理状态。
【并发症观察护理】1、肝性脑病又称肝昏迷病情观察:有无行为和性格改变,定向力和计算能力测定,有无扑翼样震颤、甚至昏迷。
急性肝功能衰竭急诊急救的护理(作者:___________单位: ___________邮编: ___________)【摘要】急性肝功能衰竭(acuteliverfailure,ALF)是原来无肝病者肝脏受损后短时间内发生的严重临床综合征,死亡率高。
最常见的病因是病毒性肝炎。
脑水肿是最主要的致死原因。
除少数中毒引起者可用解毒药外,目前无特效疗法。
急性肝功能衰竭预后恶劣,死亡率高达70%~80%。
其病因学、发病机制、临床表现、诊断、治疗和预后判断等方面的研究,近年来都有不同程度的进展。
本文就其急诊急救及临床护理作简要综述。
【关键词】急性肝功能衰竭护理急诊急救我科2000年2月~2005年10月共收治13例急性肝功能衰竭病人,经积极抢救和综合性治疗,提高了病人的存活率。
现将对急性肝功能衰竭病人的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临床资科本组病人13例,女5例,男8例;年龄22~48岁,平均43岁。
其中9例为急性重型病毒性肝炎,3例为亚急性重型病毒性肝炎,1例为妊娠合并急性脂肪肝。
入院时I~II度昏迷10例,II~III度昏迷3例。
经过细致的观察,采取综合治疗护理措施,减轻了肝昏迷的程度,13例病人中,6例存活,存活率为46%。
1概念急性肝功能衰竭(acutehepaticfailure,AHF)是各种病因引起的一种综合征,关于急性肝功能衰竭的定义和命名,至今未获统一。
1970年Trey等最初提出暴发性肝功能衰竭的定义。
1986年Bernuau等把急性肝功能衰竭定义为快速发展的严重肝细胞功能损害,肝脏合成的凝血因子特别是凝血酶原和因子V血浆含量降至50%以下,一旦发生肝性脑病,则诊断为暴发性肝衰竭或亚暴发性肝衰竭。
1993年O’Grady等主张将急性肝功能衰竭分为超急性型、急性型和亚急性型。
2病因及发病机制急性肝功能衰竭的病因复杂。
我国急性肝功能衰竭最常见的病因是病毒性肝炎。
暴发性病毒性肝炎的发病机制较复杂,一是原发性损害,二是继发性损伤。
肝衰竭的临床表现文章目录肝衰竭的临床表现1、肝衰竭的临床表现是什么1.1、急性肝衰竭急性起病,2周内出现Ⅱ度及以上肝性脑病(表现为性格改变、行为异常、精神错乱、意识模糊、睡眠障碍、定向力和理解力减低等)。
高度乏力者88%,严重食欲不振者80%,恶心呕吐者76%,腹胀者84%。
发病者中40岁以下的青壮年占78%。
1.2、亚急性肝衰竭起病较急,发病期限为15日~26周,除症状体征与急性肝衰竭相同特点外,黄疸迅速加深,由于疾病的病程延长,各种并发症的发生率增加,如:腹水、腹腔感染、肝性脑病等,患者会出现腹胀、浮肿、意识障碍。
诊断上也分为腹水型或脑病型。
1.3、慢加急性(亚急性)肝衰竭既往有慢性肝病表现,短期内发生急性或亚急性肝功能失代偿表现,临床症状比急性肝炎起病要重。
1.4、慢性肝衰竭在肝硬化基础上,肝功能进行性减退和失代偿,存在凝血功能障碍,有腹水、消化道出血、肝性脑病等各种并发症表现。
2、肝衰竭有什么并发症2.1、肝性脑病和脑水肿肝性脑病表现见第6章。
脑水肿是肝衰竭最严重的并发症之一,发生常与肝性脑病(HE)的分级相关。
脑水肿很少见于I~Ⅱ级HE病人中,而Ⅲ级或Ⅳ级HE 时,脑水肿发生率明显升高(65%~75%甚至更高)。
2.2、循环系统异常肝衰竭的表现为①心律失常及心功能异常;②高动力循环综合征和低血压,表现为心排血量增加,外周血管阻力降低,导致平均动脉压降低。
2.3、肾衰竭是肝衰竭的常见并发症,肝衰竭的表现为少尿或无尿以及水、电解质酸碱平衡紊乱。
2.4、肺功能不全和肺水肿主要表现为呼吸困难,发绀。
2.5、凝血功能障碍肝衰竭病人常有凝血障碍,肝衰竭的早期表现为牙龈或口腔黏膜自发性出血,鼻衄、皮肤紫癜或瘀斑,常可见注射部位渗血,严重时可发生消化道出血及颅内出血以及DIC。
3、肝衰竭如何检查3.1、凝血酶原时间测定此项检查为正确反映损害严重程度的最有价值的指标之一,有助于早期诊断。
本试验要求严格,需由有经验者负责,力求准确。
1例急性肝衰竭患者的护理体会作者:田建华黄艳肖闽英来源:《特别健康·下半月》2013年第12期【中图分类号】R426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5-0019(2013)12-0219-01肝衰竭是多种因素引起的严重肝脏损害,导致其合成、解毒、排泄和生物转化等功能发生严重障碍或失代偿,出现以凝血机制障碍和黄疸、肝性脑病、腹腔积液等为主要表现的一组临床症候群,其病情发展快、并发症多、预后不良、病死率高。
2013年6月7日我科收治了1例急性肝衰竭,肝性脑病(Ⅲ-Ⅳ期)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经积极救治与护理,患者好转出院,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患者,男性 23岁,农民,以"皮肤黄、尿黄、烦燥不安3天"为代诉于2013年6月7日03:00平车入院。
入院诊断:1.急性肝衰竭2.肝性脑病(Ⅲ-Ⅳ期)3.乙型病毒性肝炎。
患者孤儿,平时常大量饮酒,入院前3天出现烦燥不安,胡言乱语,对答不切题,尿黄如浓茶样,入院体检:T36.5℃,P66次/分,R23次/分,BP 141/70mmHg,神志不清,躁狂不安,大喊、大叫,无法安静休息及配合治疗,肝病面容,全身皮肤、巩膜重度黄染,口腔可闻及肝臭味,双侧瞳孔等圆等大,直径约4mm,对光反射迟钝;心率66次/分,律齐,肝、脾肋下未触及,肝上界在右锁骨中线上第5肋间,扑翼样震颤检查不能配合。
辅查:凝血功能示:PT25.4秒PTA31.9%,NR2.11,APT45.8秒,FIB0.85g/l;乙肝三系示:HBsAg 、HBeAb 、HBcAb阳性;血常规示:WBC27.9×109/L,N84.84%,Hb167g/L,PLT285×109/L;甲胎蛋白202.0ng/ml;生化全套示:总蛋白49.3g/l,A/G 2.82,ALB36.4g/l,ALT 76IU/L,AST82IU/L,GGT 22IU/L,TBIL427.3umol/L,DBIL271.9umol/L,IBIL155.4umol/L,LDH 295IU/L,P0.71mmol/l,GLU2.51mmol/l,CHOL1.62mmol/l,血氨100umol/l;入院后先后予复方甘草酸苷、谷胱甘肽减轻肝组织炎症,改善肝功能,脱氧核苷酸钠、茵栀黄颗粒保肝;予门冬氨酸鸟氨酸、精氨酸降血氨,肝水解肽促进肝细胞再生,丁二磺酸腺苷蛋氨酸以加强退黄,恩替卡韦分散片抗病毒;静脉路补充葡萄糖,复方氨基酸、N(2)-L-丙氨酰-L-谷氨酰胺促能量合成,营养支持,甘露醇降低颅内压,并先后予行4次人工肝血浆置换术,间断输血浆、人血白蛋白以促肝细胞再生、退黄;头孢唑肟、莫西沙星、阿米卡星抗感染,第12天胸片示:考虑真菌感染可能,按医嘱给伏立康唑抗真菌感染;第13天患者并发消化道出血,予奥曲肽、奥美拉唑抑酸止血并输红细胞纠正出血后贫血。
肝功能衰竭患者的护理重点与观察方法肝功能衰竭是指肝脏在一系列疾病或损伤的影响下逐渐失去正常功能的状态。
患者在肝功能衰竭的过程中,需要特殊的护理和观察方法来保证其生命安全和提高治疗效果。
本文将重点介绍肝功能衰竭患者的护理重点与观察方法。
一、护理重点1. 生命体征的监测:肝功能衰竭患者常伴有肝性脑病等严重并发症,因此护理人员需要密切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包括体温、血压、脉搏和呼吸等。
特别是血压和脉搏的监测,可以及时发现患者可能存在的低血压和心律失常等情况。
2. 神经系统的观察:肝功能衰竭患者常会出现神经系统异常表现,如意识混乱、抽搐、昏迷等。
护理人员需要密切观察患者的神经系统状况,包括意识状态、瞳孔反应、肌张力等。
及时记录和报告任何神经系统异常的变化,以便医生及时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
3. 水电解质平衡的维持:肝功能衰竭患者容易出现水电解质紊乱,特别是低钠血症和低钾血症等情况。
护理人员需要密切监测患者的血浆钠、钾和血液酸碱平衡等指标,及时纠正异常值,保证患者的水电解质平衡。
4. 出血风险的评估和护理:肝功能衰竭患者常伴有凝血功能障碍,容易发生出血现象。
护理人员需要根据患者的病情和相关实验室指标,评估其出血风险,并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如定期监测血小板、凝血酶原时间和凝血酶时间等。
5. 营养支持和饮食管理:肝功能衰竭患者的代谢状态较差,容易发生营养不良。
护理人员需要进行全面的营养评估,并制定个体化的营养支持方案。
饮食管理方面,需要限制蛋白质摄入,避免高蛋白饮食对肾脏造成负担,同时提供足够的热量、维生素和微量元素等,以维持患者的营养平衡。
二、观察方法1. 黄疸程度的观察:肝功能衰竭患者常伴有黄疸,护理人员需要定期观察患者的皮肤、巩膜和黏膜等黄疸指标的变化情况。
黄疸的程度可以通过比较患者的皮肤颜色与正常肤色之间的差异来评估。
2. 尿液和大便的观察:肝功能衰竭患者的尿液常呈暗色或茶色,护理人员需要观察患者尿液的颜色和量的变化,及时发现异常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