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健脾法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临床观察
- 格式:docx
- 大小:28.66 KB
- 文档页数:4
中医治疗脾虚气滞型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临床观察发布时间:2022-01-06T10:30:35.097Z 来源:《医师在线》2021年10月19期作者:张国英吉福玲[导读]张国英吉福玲(河西学院附属张掖人民医院中医内科;甘肃张掖734000)【摘要】目的:探讨脾虚气滞型功能性消化不良中医治疗的效果与价值。
方法:选取2019年1月至2020年1月我院脾虚气滞型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100例,由于开展的治疗方案不同,将其分为以下2个小组。
参照组50例:采用西药治疗;实验组50例:采用中医方案治疗;比对不同方案的临床治疗价值与优势性。
结果:实验组的治疗有效性94.00%高于参照组86.00%,互比,存在差异性,(P<0.05)。
实验组生理职能、精神健康、社会功能与情感职能评分均高于参照组,互比,存在差异性,(P<0.05)。
结论:予以脾虚气滞型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实施中医治疗相比单纯西医治疗的效果确切,临床治疗价值较高,值得持续性推广与应用。
【关键词】脾虚气滞型;中医;功能性消化不良;治疗效果功能性消化不良是临床常见消化系统疾病,患者感觉上腹痛、早饱等,属于中医“痞满”范畴,认为胃气机阻滞、升降失常导致湿热痰瘀,病理表现本虚标实、脾虚为本,肝失疏泄,常见“脾虚气滞”症候,需理气健脾、和胃降逆。
西医治疗具起效快,及时抑制疾病发展等目的,但应用时间过长药物对肝肾等器官可产生一定损伤,增加相关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一旦停药可增加疾病复发率。
我国中医治疗的历史悠久,具有安全性高、医疗费用低以及治疗效果确切等优势性[1]。
因此,本文就针对脾虚气滞型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应用中医治疗方案进行干预。
1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取2019-1至2020-1我院脾虚气滞型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100例,随机分为;两组。
参照组50例:男性27例,女性23例,36-69岁,平均年龄(49.95±1.79)岁;病程2年-13年,平均病程(7.32±0.53)年;实验组50例:男性25例,女性25例,37-70岁,平均年龄(50.09±1.82)岁;1年-12年,平均病程(6.98±0.49)年;两组基线数据实施均衡性比较,差距小,(P>0.05)。
健脾消痞法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疗效观察熊玲;王芬【期刊名称】《中医药导报》【年(卷),期】2015(21)3【摘要】目的:观察健脾消痞法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疗效。
方法:将70例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35例,对照组予复方阿嗪米特肠溶片联合酪酸梭菌活菌片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健脾消痞法进行中药干预,两组均连续治疗15 d。
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7.1%,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5.7%,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后VAS评分均降低(P<0.05),治疗后治疗组的VAS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治疗组的生理、心理与社会健康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
治疗过程中两组均未见无严重不良事件,均未见异常实验指标。
结论:健脾消痞法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有较好疗效,可缓解疼痛,促进生活质量的改善。
【总页数】3页(P81-83)【关键词】功能性消化不良;健脾消痞法;复方阿嗪米特肠溶片;酪酸梭菌活菌片【作者】熊玲;王芬【作者单位】十堰市人民医院【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256.3【相关文献】1.健脾调中消痞方治疗脾虚气滞型功能性消化不良临床疗效观察 [J], 李建平;蔡翠珠;刘德喜2.健脾调中消痞方治疗脾虚气滞型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临床疗效观察 [J], 王莉3.健脾消痞汤联合西药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疗效观察 [J], 张永智[1]4.健脾消痞方治疗脾虚气滞型功能性消化不良临床疗效观察 [J], 胡晓春;李学军5.健脾消痞类中药配伍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临床疗效观察 [J], 李国华;许水娟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健脾疏肝降逆方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疗效观察
陈晓岩;黄雅慧;于淑芬
【期刊名称】《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年(卷),期】2005(011)008
【摘要】目的:观察健脾疏肝降逆方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FD)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10例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60例,予健脾疏肝降逆方(陈皮、半夏、白术、香附、元胡、枳壳、郁金等)口服.对照组50例,口服吗丁啉、奥克,疗程4周,观察2组疗效及症状变化.结果:总有效率治疗组93.3%,对照组74.0%,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结论:此方具有健脾疏肝、和胃降逆之功效,治疗FD疗效满意.
【总页数】2页(P636-637)
【作者】陈晓岩;黄雅慧;于淑芬
【作者单位】西安市中医医院,陕西,西安,710001;西安市中医医院,陕西,西
安,710001;西安市中医医院,陕西,西安,710001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285.6
【相关文献】
1.疏肝健脾、和胃降逆方加味合穴位敷贴治疗肝郁脾虚型功能性消化不良80例疗效观察 [J], 王淑华;王强;杨倩
2.疏肝降逆方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90例 [J], 杨倩;胡冬菊;刘建平
3.疏肝降逆、清利祛瘀法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疗效观察 [J], 杜杏坤;王丛梅;张秋雨;王欣;刘颖;徐智广
4.疏肝降逆汤治疗溃疡型功能性消化不良疗效观察 [J], 徐湘江;冯子南;刘三香;李卫民;许迪;祁月英
5.疏肝健脾降逆方治疗胃食管反流病临床观察 [J], 孙永顺;李毅平;叶悟;汤健;王健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健脾理气法治疗脾虚气滞型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临床研究的开题报告一、研究背景和意义功能性消化不良是指消化系统疾病的一种,它是指在消化系统各器官进行消化和吸收过程中,出现持续时间较长的疼痛、胀气、恶心、呕吐、食欲不振、腹泻、便秘等消化不良症状,且这些症状不能用常规检查方法显示出明显的结构异常。
功能性消化不良在世界范围内发病率较高,影响着人们的身心健康和生活质量。
对于中医来说,功能性消化不良多属于脾虚气滞型,中药治疗一般采用健脾理气方剂和针灸来调理脾胃。
但是,中医药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疗效和具体调理方法还需要更多的临床研究加以验证,因此,这个研究就针对脾虚气滞型的功能性消化不良进行探究,希望能够为中医临床治疗提供更好的指导。
二、研究目的本研究的主要目的是通过对健脾理气法治疗脾虚气滞型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临床研究,探讨调理脾气的方法和中药方剂的效果。
三、研究内容和方法1. 研究内容通过采取健康调查问卷和中医体格检查,在符合脾虚气滞型功能性消化不良的患者中获得志愿者样本。
对患者进行立体综合中医诊断,并制定个体方案,疗程为4周。
主要采用中医健脾理气解表中药方剂进行治疗,采用针灸辅助治疗。
疗效采用中医临床疗效研究标准进行评价。
2. 研究方法1) 选取符合标准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患者通过检查和问卷筛选符合脾虚气滞型功能性消化不良类型。
2) 基于中医诊断标准,对被研究对象的舌、脉、症和体验进行记录,并制定个体方案,疗程为4周。
3) 进行中医健脾理气解表中药方剂治疗,并采用针灸作为辅助治疗,治疗过程中随访并记录治疗效果,疗效采用中医临床疗效研究标准进行评估分析。
4) 对数据进行分析,包括基本信息、文化程度、职业、病情变化等,并进行统计分析。
四、预期结果及考虑到的问题1. 预期结果预计通过调理脾胃的方法,可以有效地改善脾虚气滞型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的相关症状和体验。
2. 考虑到的问题临床研究过程中有可能会出现部分患者不能坚持治疗、治疗不到位等问题,但我们将尽可能地减少这些影响因素。
DOI :10.3969/j.issn.0253⁃9926.2020.12.033作者单位:710400陕西省周至县中医院针灸科(高静);陕西省延安市宝塔区人民医院消化内科(李笑梅),中医科(张伟)通信作者:李笑梅,E mail :*****************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接受中医疏肝健脾法治疗对总有效率的影响高静李笑梅张伟功能性消化不良(functional dyspesia ,FD )又被称之为消化不良,指的是患者出现上腹疼痛,或者上腹发胀、没有食欲、容易恶心等症状,患者到医院通过检查排除掉以上病症的器官病变的临床综合病症[1]。
功能性消化不良在临床上的发病概率是很大的,病症会持续性的发作,是人们常患疾病之一。
对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进行治疗的时候,采用西医常规化的治疗药物大部分为胃肠动力性药物以及神经营养类的药物等,不过西医的疗效时间较短,患者在治疗之后比较容易复发[2]。
中医研究认为,人们患上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主要原因是患者体内的肝气郁结导致横犯脾胃,主要症状是患者出现肝郁气滞,致使患者气失疏泄,进而导致患者循环不通,由于不通引发疼痛[3]。
本研究探讨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接受中医疏肝健脾法治疗对总有效率的影响,报告如下。
员资料与方法1.1临床资料:选择2018年6月至2019年6月陕西省周至县中医院和延安市宝塔区人民医院收治的80例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纳入此次的研究中,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
观察组患者采用中医疏肝健脾治疗方法,对照组患者采用西医常规治疗方法。
观察组男性25例,女性15例,年龄23~65岁,平均(47.2±1.2)岁,体质量45~72kg ,平均(55.7±0.2)kg ,病程1~7年,平均(3.61±1.4)年;对照组男性24例,女性16例,年龄24~71岁,平均(46.8±1.5)岁,体质量48~75kg ,平均(57±0.3)kg ,病程2~8年,平均(4.6±1.4)年。
中医健脾法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临床观察
尹浩
枣庄市山亭区北庄镇中心卫生院277218
【摘要】目的:探讨中医健脾法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临床疗效。
方法:选取2014年5月至2015年4月我院收治的功能性消化不良121例,采用数字表随机分为观察组(61例)和对照组(60例)。
对照组采用西药常规治疗,观察组采用中医健脾法治疗。
结果:观察组的治疗总有效率90.16%,对照组的治疗总有效率80。
00%,两组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中医健脾法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临床疗效显著,值得推广应用。
【关键词】中医健脾法;功能性消化不良;总有效率
[Abstract] Objective:To evaluate the clinicalefficacy ofTCMSpleenTreatmentof Functional Dyspepsia.Method:The control group was using conventional western medicine treatment, observation group is using TCM Spleen Therapy.Results:Patientstotal effective rateis90.16%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treatmentgroup’total effective rateis80.00%, the difference between the two groups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P<0.05).Conclusion:The efficacy of Chinese medicine treatment of functional dyspepsia spleen method significantly.
[Key words] TCM spleen method; Functional dyspepsia; Total efficiency
功能性消化不良(Functional Dyspepia, FD是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主要有饱胀、早饱、上腹部不适、疼痛、恶心、食欲不振等临床特点[1],在我国FD的发病率为11% -29.2% [2]。
近些年,我院用中医健脾法治疗FD取得良好的效果。
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取2014年5月至2015年4月我院收治的功能性消化不良121例,所有患者均符合《实用中医内科学》、《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
其中男72例,女49例;年龄19-74岁,平均(43.75±2
2.12)岁;病程0.47-6年,平均(
3.62±0.35)年。
纳入标准:所选患者均无肝、胆、胰脏疾病;均无糖尿病、甲状腺功能亢进等病。
标准:排除糜烂、溃疡及肿瘤等。
将所选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61例和对照组60例,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程、临床表现等方面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治疗方法对照组采用西药常规治疗,吗丁啉片口服,3次/d,10mg/次;维生素
B1口服,3次/d,20mg/次[3]。
观察组在对照组的治疗基础上,采用中医健脾法治疗。
中医方剂采用自拟健脾温中汤:黄芪、党参、茯苓各30g,炒白芍、蒲公英各20g,炒白术、炮姜、
香附、延胡索、浙贝母、荜拨各10g,炙甘草6g,海螵蛸15g,。
每日1剂,水煎,早晚餐
后服。
治疗6周后,观察两组的临床症状改善情况,并评估治疗效果。
1.3 判定标准[4]症状评分标准:将FD 临床症状分为4级,无症状计0分,可意识到症
状存在计1分,有症状但活动未受限计2分,有症状且正常活动受限计3分。
总体疗效评价:
根据治疗前后的主要症状积分计算疗效指数。
疗效指数=[(治疗前积分-治疗后积分)÷治
疗前积分]×100%;痊愈为主要症状基本消失,疗效指数≥90%;显效:主要症状明显好转,
疗效指数在60-90%;有效:主要症状有好转,疗效指数在30-60%;无效:主要症状无明显
好转甚或加重,疗效指数<30%。
1.4 统计学方法Excel 2007建立数据库,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分析,计量资料以
x±)表示,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采用率表示,进行χ2检验。
P<0.05为具
均数±标准差(s
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治疗前后两组症状评分情况治疗前,两组的症状评分差异无统计意义(P>
0.05)。
治疗后,两组的症状评分均比治疗前显著降低,观察组的症状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
其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2。
x±)
表1 治疗前后两组症状评分比较(s
组别例数(n)评分点早饱上腹胀满恶心食欲减退胃部隐痛观察组61 治疗前 3.47±0.25 2.56±0.14 2.71±0.17 2.60±0.15 2.83±0.21 治疗后 2.35±0.16ab 1.29±0.08ab 1.33±0.09 ab 1.37±0.12 ab 1.35±0.10 ab 对照组60 治疗前 3.45±0.26 2.58±0.15 2.69±0.16 2.62±0.17 2.80±0.22 治疗后 2.69±0.19a 1.74±0.11a 1.71±0.10a 1.82±0.13a 1.64±0.10a 注:与治疗前比较,a P<0.05;与对照组比较,b P<0.05。
2.2 两组的治疗效果情况观察组的治疗总有效率为90.16%,对照组为80.00%,观察
组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2。
表2 两组的治疗效果比较(%)
组别例数(n)治愈显效有效无效总有效率(%)
观察组61 18 23 14 6 90.16
对照组60 13 17 18 12 80.00
χ2 5.078
P<0.05
3 讨论
功能性消化不良(FD)是临床上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之一。
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饮食结构的改变,FD的发病率逐年升高,并且有反复发病,病程长,对患者的生活质量产生了严重的影响,同时也是对医疗资源的重大浪费。
FD的临床症状主要表现有持续性或者复发作性腹部疼痛、腹胀、餐后饱胀、早饱、恶心、厌食等,其病因及发病机制至今尚不明确。
在传统中医学中,FD属“胃脘痛”、“痞证”、“嘈杂”等范畴。
病因感受外邪、饮食不节或情志失调等损伤脾胃或者脾胃虚弱,导致脾失健运、气机不利、癖血内阻。
“脾运失司”则造成胃受纳饮食水谷能力变低,使患者出现早饱、胸胀,饮食减少,一食则胀,嗳气则舒等临床症状;“脾化失司”则造成吸收饮食水谷营养的能力下降,化湿能力变弱,使患者出现偏瘦、乏力等症状,同时患者水液代谢失常则会使痰、饮、水、湿等病理产物滞留体内。
故脾失健运是FD最主要病机[5]。
如《内经》中所述:脾失运,则胃动力障碍,出现腹胀、嗳气等功能性消化不良症状;脾失化,则化湿能力变弱、吸收能力降低,出现大便稀薄、甚至完谷不化等功能性腹泻症状。
现在中医研究认为,脾虚患者的植物神经功能紊乱、胃肠运动功能调节失常以及胃蠕动减慢等因素导致胃排空功能降低及胃肠运动功能紊乱。
FD的治疗宜健脾和胃,温中止痛。
自拟健脾温中汤:茯苓、炒白术健脾除湿,党参、黄芪补中益气,制香附、延胡索理气止痛,炮姜、荜茇温中散寒,浙贝母、海螵蛸制酸止痛。
诸药合用,温中散寒、益气健脾。
健脾温中汤通过对患者温阳、健脾、益气,调节其植物神经功能紊乱,从而起到对消化液分泌的调理。
本次研究结果显示:在西医常规治疗FD的同时,结合中医健脾法治疗利于患者临床症状的改善,还利于临床疗效的提升。
总之,中医健脾法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临床疗效显著,值得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黄铭涵,黄健,陈琴,等.功能性消化不良中医证型与心理因素的相关性研究[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10,5(5):722-725.
[2]蔡光先,卜献春.四磨汤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肝脾不和证的疗效及对血浆P物质、胃动素的影响[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2,25(6):856-857.
[3]陆红.中医辨证治疗脾胃气虚型功能性消化不良疗效观察[J].中外医疗,2011,16(6a): 123.
[4]张声生. 功能性消化不良中医诊疗规范(2009)[J].中国中西医结合消化杂志,2002,10(4):194.
[5]岳在文.功能性消化不良(胃痞)中医症候特点及临床研究[J].内蒙古中医药,2010, 29 (3)32-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