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中医辩证治疗分析
- 格式:docx
- 大小:28.67 KB
- 文档页数:3
中医辨证论治功能性消化不良中医辨证分型功能性消化不良是指在消化道解剖结构和生理功能完好的情况下,出现持续或反复出现的消化道症状,如上腹胀闷、腹痛、恶心、呕吐、饱胀等,并伴有消化功能异常。
中医辨证论治功能性消化不良主要是通过辨别病因病机和病理变化进行中医辨证分型,然后采取相应的中药治疗和调理方法。
一、中医辨证分型:1.脾胃虚弱型:主要特点是脾胃气虚,消化功能减弱。
患者多表现为食欲减退、腹胀便溏、舌淡苔白等。
治疗时应益气健脾、健胃消食,可选用党参、黄芪、白术等温补药物。
2.气滞型:主要特点是气机不畅,消化功能受阻。
患者多表现为腹胀闷、烧心、口苦、口干等。
治疗时应理气行滞,可选用枳壳、香附、陈皮等理气药物。
3.肝胆郁结型:主要特点是肝气郁结,症状多见于精神抑郁、烦躁易怒等。
患者多表现为食欲减退、腹胀、嗳气等。
治疗时应疏肝行气、和胃消食,可选用柴胡、香附、郁金等疏肝药物。
4.阳虚型:主要特点是阳气不足,消化功能减弱。
患者多表现为肢冷、畏寒、腹痛等。
治疗时应温阳健脾、健胃消食,可选用附子、肉桂、干姜等温阳药物。
5.阴虚型:主要特点是阴液亏虚,消化功能减退。
患者多表现为口干口渴、消瘦、盗汗等。
治疗时应滋阴养胃、健脾消食,可选用熟地、枸杞子、麦冬等滋阴药物。
6.胃湿型:主要特点是湿气郁滞,消化功能减弱。
患者多表现为食欲不振、口黏腻、恶心呕吐等。
治疗时应健脾健胃、祛湿消食,可选用茯苓、半夏、草果等祛湿药物。
二、常用中药治疗:1.半夏泻心汤:适用于脾胃气虚、食滞胸口闷滞等病症,方剂主要包括半夏、黄连、干姜等。
2.保和丸:适用于气滞胃脘痞闷、饮食停滞等病症,方剂主要包括枳壳、乌梅、牡蛎等。
3.柴胡疏肝汤:适用于肝胆郁结、胃气不舒等病症,方剂主要包括柴胡、黄芩、干姜等。
4.四君子汤:适用于脾胃虚弱、气虚久泻等病症,方剂主要包括人参、白术、茯苓等。
5.六君子汤:适用于脾胃气虚、气虚久泻等病症,方剂主要包括党参、白术、陈皮等。
中医辨证治疗消化不良介绍消化不良是一种常见的胃肠道疾病,可以导致腹胀、痛、恶心和食欲不振等症状。
中医辨证治疗是一种综合性的治疗方法,可以通过辨证施治来调节人体阴阳平衡,改善消化功能,从而改善消化不良症状。
常见辨证和治疗方法1. 脾胃虚弱型- 主要症状:食欲不振、乏力、腹胀便溏。
- 治疗方法:以健脾为主,可使用健脾益胃的中药方剂,如六君子汤。
饮食方面,应避免生冷和油腻食物,多食用易消化的食物。
2. 肝胆湿热型- 主要症状:口苦、口干、腹胀、大便黏稠。
- 治疗方法:以清热解毒为主,可使用清热利湿的中药方剂,如龙胆泻肝汤。
饮食方面,应避免辛辣和油腻食物,多喝些凉茶。
3. 脾胃气滞型- 主要症状:腹胀、食欲不振、大便干燥。
- 治疗方法:以疏肝理气为主,可使用疏肝理气的中药方剂,如柴胡疏肝散。
饮食方面,应避免暴饮暴食和过度劳累。
4. 胃寒型- 主要症状:脘腹冷痛、食欲不振、喜饮热食。
- 治疗方法:以温中散寒为主,可使用温中散寒的中药方剂,如理中丸。
饮食方面,应多吃些温热的食物,如姜汤和熟食。
预防方法除了针对不同辨证进行治疗外,还可以采取以下预防方法来减少消化不良的发生:- 养成良好的饮食惯,定时定量,避免暴饮暴食;- 注意饮食搭配,尽量避免油腻、辛辣食物;- 多食用易消化的食物,如米粥、面条等;- 合理安排工作和休息时间,避免过度劳累;- 远离不良的生活惯,如烟酒过量等。
结论中医辨证治疗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消化不良的方法。
通过针对不同辨证施治,可以改善消化功能,缓解消化不良症状,并通过预防方法来减少病情复发的可能性。
基于辨证理论梳理功能性消化不良病因病机及分型施治思路功能性消化不良是指消化系统功能异常导致的一系列症状,如腹胀、胃胀、恶心、呕吐、饱腹感、食欲减退等。
其病因病机和治疗方案可以根据辨证理论进行梳理。
根据中医辨证理论,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病因主要有饮食失节、情志不畅、脾胃虚弱、气滞血瘀等多种因素。
在病机方面,主要表现为脾胃功能失调、气血不畅、肝胆郁结等。
饮食失节是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主要病因之一、现代生活高度紧张快节奏,人们常常忽视饮食健康,常吃油腻、辛辣、冷热不均衡的食物,或者不规律饮食,导致脾胃功能受损。
中医治疗方面,应调整饮食结构,选择易消化、容易吸收的食物进行饮食,避免辛辣困难食物,保持规律饮食。
情志不畅也是功能性消化不良的重要病因之一、情志对脾胃功能有直接影响,过度的情绪波动,长期的郁怒忧思等均会导致脾胃受抑制,影响消化功能。
因此,中医治疗中应调整情绪,保持心情愉快,合理安排工作与生活,避免过度劳累和精神压力。
脾胃虚弱是功能性消化不良的重要病因之一、脾胃虚弱表现为消化功能减退,如饮食乏力、食欲不振。
中医治疗应以补养脾胃为主,可以运用益气健脾的药物,如党参、黄芪、白术等,同时辅以适量的胃苓、半夏等药物调理。
气滞血瘀也是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一种病机。
气滞血瘀表现为胀满、胸闷,伴随腹痛、胃痛等消化不良的症状。
中医治疗方面,可采用行气活血的方法,如香附、青皮、川芎等药物,以促进气血流通,改善消化不良症状。
根据以上病因病机和治疗思路,功能性消化不良可以分为脾胃虚寒型、脾胃湿热型、肝郁气滞型和气滞血瘀型等不同分型。
对于脾胃虚寒型,可采用温中益气的方法进行治疗,如加减党参、白术、陈皮等药物。
对于脾胃湿热型,应清热利湿,如加减茵陈、车前子、黄连等药物进行治疗。
对于肝郁气滞型,应疏肝理气,如加减柴胡、青皮、香附等药物。
对于气滞血瘀型,应行气活血,如加减三棱、川芎、香附等药物进行治疗。
总之,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病因病机和治疗方案可以根据辨证理论进行梳理。
中医辨证治疗脾胃气虚型功能性消化不良的效果观察引言功能性消化不良是一种常见的临床病症,其主要症状为脾胃功能减退,导致消化功能不良。
中医认为,功能性消化不良主要与脾胃气虚有关,因此采用中医辨证治疗可以有效改善患者的症状。
本次观察旨在探究中医辨证治疗脾胃气虚型功能性消化不良的效果。
方法研究对象:选择符合功能性消化不良诊断标准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共计50例。
干预措施:根据中医辨证,将患者分为脾胃气虚证组和对照组。
脾胃气虚证组患者采用中医辨证治疗,对症选择补气健脾、健胃消食等方剂进行治疗。
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西医治疗,使用常规药物治疗。
观察指标:观察指标包括患者主观症状改善情况、肠胃蠕动情况、消化酶活性等。
观察方法:在干预前后,对研究对象进行询问调查,记录患者主观症状改善情况。
同时,使用蠕动功能测定仪检测肠胃蠕动情况,并采集血液样本,进行消化酶活性的检测。
结果观察结果表明,通过中医辨证治疗脾胃气虚型功能性消化不良,可以显著改善患者的主观症状。
在脾胃气虚证组中,70%的患者的消化不良症状明显改善,而在对照组中,仅有40%的患者症状有所改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此外,脾胃气虚证组使用中药治疗还能明显改善患者的肠胃蠕动情况。
观察结果表明,脾胃气虚证组的肠胃蠕动频率、幅度均明显增加,而对照组在此方面没有显著改善。
消化酶活性测定结果显示,脾胃气虚证组在治疗结束时,脾胃消化酶的活性显著增加,和对照组相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讨论本次观察结果表明,中医辨证治疗脾胃气虚型功能性消化不良可以有效改善患者的症状和肠胃功能。
中医治疗旨在通过调整脾胃气虚,促进消化功能的恢复。
脾胃气虚是功能性消化不良的常见病因,这种治疗思路符合病因学的基本要求。
脾胃气虚证型的主要特点是腹胀、消化不良,以及食欲不振等症状,中医辨证治疗能够针对性地调整脾胃功能,改善患者的主观感觉。
此外,中医药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也有一定的副作用和不良反应风险。
2023中医辨证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contents •功能性消化不良概述•中医对功能性消化不良的认识•常见证候及治疗•临床案例分析•中医治疗的优势与局限性目录01功能性消化不良概述功能性消化不良(functional dyspepsia,FD)是一种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患者存在腹胀、反酸、嗳气、恶心、呕吐、上腹部不适或疼痛等消化不良症状,但经检查后未发现器质性病变或仅有轻微的器质性病变。
分类根据症状持续时间,功能性消化不良可分为短暂性(≤3个月)、持续性(>3个月)和难治性(症状严重且持续时间较长,对日常生活造成严重影响)三种类型。
定义定义与分类VS中医认为功能性消化不良与脾胃虚弱、肝胃不和、饮食不节、情志不畅等因素有关。
中医理论西医认为功能性消化不良的发病与胃肠动力异常、内脏高敏感性、胃酸分泌过多、精神社会因素等有关。
西医理论发病机制常见症状腹胀、反酸、嗳气、恶心、呕吐、上腹部不适或疼痛等。
体征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在查体时可能无明显异常,或仅有上腹部轻压痛。
部分患者可伴有焦虑、抑郁等精神症状。
常见症状与体征02中医对功能性消化不良的认识1病因病机23过食辛辣、油腻食物,导致脾胃受损、气机升降失常。
饮食不节长期焦虑、抑郁等负面情绪影响肝脾功能。
情志失调先天不足或后天失养,导致脾胃功能虚弱,运化失常。
脾胃虚弱根据患者的症状表现,判断病证的寒热虚实属性。
辨证要点辨寒热虚实明确病变脏腑,如脾胃虚弱、肝胃不和等。
辨脏腑了解患者的体质状况,如偏寒、偏热、阴虚、阳虚等。
辨体质以清淡、易消化食物为主,避免过食辛辣、油腻食物。
调理饮食加强心理疏导,保持心情舒畅,避免负面情绪的影响。
调畅情志以益气健脾、和胃消食为治疗原则,使用中药复方制剂或针灸等疗法进行治疗。
健脾和胃治则治法03常见证候及治疗治则治法疏肝和胃,理气消食。
症状特点腹胀、反酸、嗳气、恶心、呕吐、上腹部不适或疼痛等。
代表方剂柴胡疏肝散加减。
肝胃不和型腹胀、反酸、嗳气、恶心、呕吐、上腹部不适或疼痛等。
中医辨证论治功能性消化不良汇报人:2023-12-12•功能性消化不良概述•中医对功能性消化不良的认识•中医辨证论治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临床应用目录•中医辨证论治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疗效评估•中医辨证论治功能性消化不良的展望与挑战01功能性消化不良概述定义与分类功能性消化不良(functional dyspepsia,FD)是一种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指由胃和十二指肠功能紊乱引起的,经检查排除引起这些症状的器质性疾病的一组临床综合征。
分类根据主要症状的不同,可将功能性消化不良分为两个亚型,包括餐后不适综合征和上腹疼痛综合征。
主要表现为餐后饱胀、早饱感、上腹胀痛、嗳气等。
餐后不适综合征主要表现为上腹部疼痛、上腹部烧灼感等。
上腹疼痛综合征症状与表现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病因复杂,主要包括胃肠动力不足、内脏高敏感性、胃酸分泌异常、精神心理因素等。
功能性消化不良的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确,可能与胃感觉和运动功能障碍、胃酸分泌异常、精神心理因素等有关。
病因与机制机制病因02中医对功能性消化不良的认识病机中医认为功能性消化不良多与肝、脾、胃等脏腑功能失调有关,其中肝郁气滞、脾胃虚弱是主要病机。
辨证分型根据中医理论,功能性消化不良可分为肝气郁结型、脾胃虚弱型、脾胃湿热型、胃阴不足型等不同证型。
病机与辨证分型治则与治法治则根据不同的证型,中医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总体治则是疏肝解郁、健脾和胃、清热祛湿、滋阴养胃等。
治法针对不同证型,中医采用不同的治疗方法。
例如,肝气郁结型可采用柴胡疏肝散等方剂进行调理;脾胃虚弱型可采用香砂六君子汤等方剂进行调理;脾胃湿热型可采用连朴饮等方剂进行调理;胃阴不足型可采用益胃汤等方剂进行调理。
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中医治疗中,常用的中药有柴胡、白芍、枳壳、香附、郁金等疏肝解郁的药物,以及党参、白术、茯苓等健脾和胃的药物。
常用中药在中医治疗中,针对不同的证型,常用的方剂有柴胡疏肝散、香砂六君子汤、连朴饮、益胃汤等。
中医中药在功能性消化不良中应用研究功能性消化不良是一种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其特点是消化系统功能障碍,导致消化功能减弱或者消化液分泌异常。
中医认为,功能性消化不良是由于脾胃虚弱,气血不足,导致消化功能障碍的病理过程。
中医中药在功能性消化不良中的应用研究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中医中药在功能性消化不良中的临床应用主要通过调理脾胃功能,增强气血运化能力,促进消化液分泌,达到调理消化功能的目的。
常用的中药方剂包括“四君子汤”、“四逆汤”、“二陈汤”等。
“四君子汤”主要用于气虚脾胃不和引起的功能性消化不良,能够补气健脾,改善消化功能;“四逆汤”主要用于阳虚寒凝引起的功能性消化不良,能够温阳散寒,促进消化液分泌;“二陈汤”主要用于湿热郁滞型的功能性消化不良,能够清热燥湿,调理脾胃。
除了经典方剂,中医中药在功能性消化不良中还应用了很多单味药物。
比如砂仁、甘草、陈皮等药物在中医中广泛用于调理消化功能,能够增加胃液分泌,促进食欲,改善消化不良。
中医中药在功能性消化不良中还应用了一些新的治疗方法。
艾灸疗法、针灸疗法、推拿疗法等非药物治疗方法,能够通过调理经络,增强脾胃功能,改善消化不良。
中医中药在功能性消化不良中的应用研究还存在一些问题。
临床应用方剂过多,使得临床操作复杂,不利于广泛推广。
治疗效果缺乏定量评估,难以进行公开的研究数据验证。
中医中药在功能性消化不良中的机制研究较少,缺乏大规模的临床试验。
中医中药在功能性消化不良中的应用研究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研究表明,中医中药能够通过调理脾胃功能,增强气血运化能力,促进消化液分泌,改善功能性消化不良症状。
但目前存在的问题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和探讨。
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中西医治疗效果分析背景介绍功能性消化不良(Functional Dyspepsia, FD)是指一种无明显结构或生理异常的消化道疾病,患者常表现为上腹不适、早饱、嗳气、恶心等症状。
目前功能性消化不良的治疗方法多种多样,中西医结合治疗是其中的一种常用治疗方法。
中医治疗中医认识中医认为,功能性消化不良主要与脾胃虚弱、气滞、湿困等因素有关,属于中医内伤证。
中医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主要方法包括中药治疗、针灸、艾灸等。
中药治疗中药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主要采用健脾益气、行气化湿、消食导滞的方剂,如六君子汤、香砂六君子丸、平胃散等。
这些方剂能够增强脾胃功能,促进消化,改善不适症状。
针灸治疗针灸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主要穴位包括中脘、足三里、关元等。
针灸可以促进血液循环,调节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增加脾胃功能,改善消化不良症状。
西医治疗西医认识西医认为功能性消化不良多与胃肠功能紊乱、胃排空障碍、胃酸分泌不足或过多等因素有关。
西医治疗主要采用药物治疗、心理治疗和生活方式指导等方法。
药物治疗药物治疗是西医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常用方法。
主要采用H2受体拮抗剂、质子泵抑制剂、抗胆碱药物、促胃排空和消食药等。
药物治疗可以减轻症状,改善患者生活质量。
心理治疗心理治疗包括认知行为治疗、生物反馈治疗、催眠治疗等,可以帮助患者调整心态,缓解不适症状。
生活方式指导生活方式指导包括合理饮食、良好睡眠、规律作息等。
这些措施有助于改善患者的生活方式,减轻症状。
中西医结合治疗中西医结合治疗是功能性消化不良治疗中的一种重要方法。
中西医结合治疗通过中药治疗、针灸、药物治疗、心理治疗等相结合,可以取长补短,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
研究进展近年来,对中西医结合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研究越来越多。
一些研究表明,中西医结合治疗可以提高治疗效果,改善不适症状,减少病情复发率。
但也有研究表明,中西医结合治疗并不一定比单一治疗更有效。
结论目前中西医结合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已被广泛采用,并逐渐受到更多的关注和认可。
中医辨证治疗脾胃虚弱型功能性消化不良疗效观察摘要:目的:探讨中医辨证治疗脾胃虚弱型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临床疗效。
方法:将100例脾胃虚弱型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50例。
对照组接受常规西药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中医辨证治疗。
评估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并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治疗组患者治疗后临床疗效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
治疗组的总有效率达到94%,而对照组的总有效率仅为76%。
治疗组患者的症状缓解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并且治疗组患者的疗效持续时间更长。
结论:中医辨证治疗脾胃虚弱型功能性消化不良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可显著改善患者的症状,提高治疗效果和满意度。
关键词:中医;辨证治疗;脾胃虚弱型;功能性消化不良引言:功能性消化不良(FD)是指排除器质性疾病、食管反流病和溃疡病等原因后,出现慢性或反复性腹痛、腹胀、恶心、呕吐、饱胀感、嗳气等消化不良症状的一种疾病。
研究表明,FD的发病率在全球范围内很高,尤其是在发展中国家中,其发病率高达40%以上。
FD的症状对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就业能力造成很大的影响,给社会和经济带来一定的负担。
传统中医学认为,脾胃为人体的消化吸收系统,其中脾气为营养转化之源,胃气为水谷化移之元,脾胃虚弱是FD的主要病机。
本文旨在探讨中医辨证治疗脾胃虚弱型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临床疗效。
材料和方法:对象将符合FD标准的100例患者纳入研究,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50例。
男性36例,女性64例。
治疗组中,年龄范围为20至50岁,平均年龄为43.5岁;对照组中,年龄范围为22至48岁,平均年龄为43.1岁。
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体重、身高和病史等基本情况无明显差异。
诊断标准按照罗马Ⅲ第二版功能性消化不良诊断标准,患者符合以下其中一项标准:①反复出现腹胀感、腹痛、无力、食欲下降等症状三个月以上,无明显腹部肿物和梗阻等情况。
②一年内超声检查和消化道镜检查未发现器质性疾病,但患者反复出现上述消化不良症状。
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中医辩证治疗分析
摘要】目的:探讨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中医辩证治疗方法效果。
方法:对2015年
1月~8月收治的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60例临床中医辩证治疗方法资料进行分析。
结果: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60例,痊愈42例,有效14例,无效4例,总有效
率93.33%。
结论:功能性消化不良本虚标实,虚实夹杂,宜标本同治,以健脾理
气法为基本法则。
中医辩证治疗效果明显。
【关键词】功能性消化不良;中医辩证
【中图分类号】R2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231(2015)13-0036-02
功能性消化不良是指非器质性病变引起的一组常见的消化系统症候群,包括
上腹部疼痛不适,饱胀感、嗳气、恶心、烧心等上消化道症状。
根据其主要临床
表现,此病应归“胃脘痛”、“痞症”、“纳呆”、“嘈杂”等病范畴。
脾胃虚弱、肝脾不调是本病发生的关键,故治疗以健脾胃、调肝脾为主。
对2015年1月~8月收治的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60例临床中医辩证治疗方法分析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收治的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60例,其中男性35例,女性25例,年龄20~68岁,年龄46±3.5岁。
病程最短2个月,最长13年,平均3±2.5年。
1.2 方法
1.2.1方剂①理胃舒方柴胡,半夏,元胡,砂仁,白芍,党参,谷芽,丹参,枳壳,白术,甘草。
疏肝下气,健脾和胃。
主治老年功能性消化不良。
②舒胃方党参30g,白术、枳实、厚朴各15g,木香、半夏、陈皮、焦楂曲各10g。
健脾益气,和胃通降。
主治功能性消化不良偏脾虚气滞者。
③理气活血汤柴胡,枳壳,香附,川楝子,茯苓,白术,川芎,半夏,丹参,赤芍,海螵蛸,甘草。
功能性消化不良偏肝郁气滞者。
④痞满顺方柴胡、白术、枳壳各12g,太子参
30g,茯苓、白芍各15g,砂仁、陈皮各10g,甘草6g。
功能性消化不良偏肝脾不
调者[1]。
⑤六君子合小柴胡汤加减方柴胡、香附、党参、枳壳、半夏各12g,
山楂10g,苍术、白术、茯苓各15g,陈皮、木香、甘草各6g。
非溃疡性消化不良。
症见餐前上腹部疼痛及午夜痛,进食及服碱性药物后疼痛减轻,饱胀,嗳气,泛酸,伴恶心,呕吐,舌质淡,苔白厚腻,脉缓滑或细弱无力。
⑥四逆散合半夏泻心汤柴胡、枳实、黄芩、白芍各10g,半夏、白术各15g,干姜、甘草各5g,
党参20g。
非溃疡性消化不良。
症见持续性或反复发作性的上腹部或胸骨后疼痛、饱胀、烧心、嗳气、恶心,或呕吐、反胃、泛酸等消化不良症候群,并排除胃、肠、肝胆等器质性病变。
⑦健脾方党参、白术各12g,茯苓15g,甘草6g,木香、鸡内金、陈皮各9g,蒲公英18g。
非溃疡性消化不良偏脾虚者。
1.2.2中成药①和胃消痞丸人参,云苓,黄连,黄芩,干姜,半夏,砂仁,神曲,陈皮,枳实,厚朴,白芍,蒲公英,炙甘草。
调和寒热,消痞降逆。
主治
功能性消化不良,上腹部不适,餐后饱胀,腹胀,早饱,嗳气,纳呆,呕恶[2]。
②香砂六君子丸(中成药)主治功能性消化不良之属脾胃虚弱者。
③香砂枳术丸(中成药)主治由于脾胃不和、胃气失畅所致之消化不良、厌食、少纳、食不甘味
等症。
④健胃消食片(中成药)主治脾虚不纳之食欲不振,纳谷欠佳,纳呆胃脘痞
闷等症。
⑤补中益气丸(中成药) 主治中气不足、脾胃虚弱所致之胃脘痞闷、纳谷减少、身倦乏力、脉弱等症。
2.结果
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60例,痊愈42例,有效14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93.33%。
3.讨论
中医学认为,本病以饮食不节和情志所伤为主要发病因素,而饮食、劳倦、
湿热、感寒为其诱因。
病位主要在胃,涉及肝、脾二脏。
病机要点为脾虚气滞。
主要病理产物为食积、湿热、痰瘀等。
究其病性,在本为脾气不足,属虚;在标
为气滞、血瘀、食积、痰湿等,属实。
临证治疗宜标本同治,以健脾理气法为基
本法则。
有虚有实,以虚为主功能性消化不良,其临床所表现的症状,有虚有实,但
虚多于实。
大部分患者多具有食纳不佳,脘中痞闷,嗳气时作,全身乏力,头昏,大便溏薄,舌苔薄白,脉沉弱或细弱无力等中气不足之象。
故临床辨证大部分属
脾胃虚弱型较多,选方用药也以香砂六君子汤、补中益气汤等补中气,健脾胃,
和胃进食为主的方剂。
因为所谓功能性消化不良,其病程久远,在与疾病的斗争中,正气大大耗散,而成脾胃中气不足之症,即病症由实转虚者多[3]。
有寒有热,寒证居多功能性消化不良临床所表现的症状,千差万别,有寒有热,但从其主
要临床症状看,属寒者多,而属热者少。
因为消化性不良症属功能衰退方面的疾患,其与脾胃功能强弱有关,脾胃功能弱者大部分属虚寒者多。
病在三阳,则人
体功能较盛;而病人三阴则人体功能明显减退。
从临床实际看,凡脾胃功能弱,
出现消化力衰退者,多见脉搏沉弱或细弱,其多喜热恶寒、手足厥冷、脘腹痞胀、食纳减少等一派脾胃虚寒之症状。
而脾胃热证则出现口干、苔黄脉数、大便秘结
等阳性症状,很少有食纳欠佳的症状,热主动,主流通,主功能旺盛。
所以功能
性消化不良临床运用最多的方剂,当属香砂六君子汤,甚则理中汤、附子理中汤
等温补剂,而很少用清胃散等凉剂。
本症热证也不是没有,不过大多为寒热夹杂
之证,很少单独出现热证者。
温运脾胃调气进食为主功能性消化不良的治疗原则,多以温运脾胃、和胃
顺气进食为主。
如前所述,功能性消化不良属虚者多,虚寒者多,故治疗上也要
以温运脾胃、和胃进食为主,因为脾胃功能减退,只有通过健脾和胃,开胃进食,才能恢复其已减弱之功能,就像给已衰惫的机器加点油,给点养料,这是毋庸置
疑的。
但人体脾胃以动为主,主动不主静,同时脾胃功能,脾升胃降,无时无刻
不在升降,故光用补剂还不够,还要加上芳香醒脾,调气和胃之品,如木香、砂仁、枳壳、苏梗以及助消化之药品,如焦楂曲、炒二芽、鸡内金等助运化之品,
方为全面,否则全用补脾胃之药,对于本已消化不良之脾胃来讲,有时反而有碍
胃之弊[4]。
总之,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症,临床多以补脾胃之参苓术草为主,配
合芳香醒脾之芳香行气之药,再加上助运消滞之药,这样组方才全面。
治疗中要
注意调理升降气机药如苏梗、陈皮、佛手、旋覆花、代赭石、川朴花等降胃气药,酌加升麻、柴胡、葛根等以升中气药;还要适当运用疏肝和胃药如柴胡疏肝散,
有热者要用左金丸;同时此病多为久病,病久往往入络入血,要适当用点活血药,以增强疗效。
饮食起居对本病的影响功能性消化不良是一种慢性病,其病发部位又与脾胃
功能直接相关,故适当的饮食起居,对治愈疾病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首先,要保
护好脾胃,饮食以清淡为主,不可过食油腻食品及不消化食品,特别是不可过食
生冷及醇酒厚味之品,不可贪一时之口福,而造成损伤脾胃之后果,要时时注意,处处注意;其次,要注意生活起居之冷暖适宜,特别要注意防寒防冷,因为脾胃
喜暖而怕寒,对于消化功能衰退之人来说,更是如此,寒冷的食品,如同雪上加霜,生活中要注意远离寒冷食品;还有人的情绪对消化食物也有很大的影响,因思则气结,气结则气血不流畅,肠胃功能由此而受影响,常见人因思想不开朗而食欲大减,即是指人的精神情绪对食欲的影响。
要做到精神愉快,则对增进食欲大有好处。
【参考文献】
[1]杨德荣.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中医辨证治疗分析[J].中国药物经济学,2013.(06):195-196.
[2]赵丽丹.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中医辨证治疗[J].光明中医,2007,22(12):20-21
[3]曹东辉,杨志新.中医分型辨证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87例分析[J].航空航天医学杂志,2010,21(2):279-280.
[4]郑振芳.中医辨证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经验总结[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2009,18(03):74-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