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中医辨证论治进展(精)
- 格式:doc
- 大小:26.50 KB
- 文档页数:3
中医辨证论治功能性消化不良中医辨证分型功能性消化不良是指在消化道解剖结构和生理功能完好的情况下,出现持续或反复出现的消化道症状,如上腹胀闷、腹痛、恶心、呕吐、饱胀等,并伴有消化功能异常。
中医辨证论治功能性消化不良主要是通过辨别病因病机和病理变化进行中医辨证分型,然后采取相应的中药治疗和调理方法。
一、中医辨证分型:1.脾胃虚弱型:主要特点是脾胃气虚,消化功能减弱。
患者多表现为食欲减退、腹胀便溏、舌淡苔白等。
治疗时应益气健脾、健胃消食,可选用党参、黄芪、白术等温补药物。
2.气滞型:主要特点是气机不畅,消化功能受阻。
患者多表现为腹胀闷、烧心、口苦、口干等。
治疗时应理气行滞,可选用枳壳、香附、陈皮等理气药物。
3.肝胆郁结型:主要特点是肝气郁结,症状多见于精神抑郁、烦躁易怒等。
患者多表现为食欲减退、腹胀、嗳气等。
治疗时应疏肝行气、和胃消食,可选用柴胡、香附、郁金等疏肝药物。
4.阳虚型:主要特点是阳气不足,消化功能减弱。
患者多表现为肢冷、畏寒、腹痛等。
治疗时应温阳健脾、健胃消食,可选用附子、肉桂、干姜等温阳药物。
5.阴虚型:主要特点是阴液亏虚,消化功能减退。
患者多表现为口干口渴、消瘦、盗汗等。
治疗时应滋阴养胃、健脾消食,可选用熟地、枸杞子、麦冬等滋阴药物。
6.胃湿型:主要特点是湿气郁滞,消化功能减弱。
患者多表现为食欲不振、口黏腻、恶心呕吐等。
治疗时应健脾健胃、祛湿消食,可选用茯苓、半夏、草果等祛湿药物。
二、常用中药治疗:1.半夏泻心汤:适用于脾胃气虚、食滞胸口闷滞等病症,方剂主要包括半夏、黄连、干姜等。
2.保和丸:适用于气滞胃脘痞闷、饮食停滞等病症,方剂主要包括枳壳、乌梅、牡蛎等。
3.柴胡疏肝汤:适用于肝胆郁结、胃气不舒等病症,方剂主要包括柴胡、黄芩、干姜等。
4.四君子汤:适用于脾胃虚弱、气虚久泻等病症,方剂主要包括人参、白术、茯苓等。
5.六君子汤:适用于脾胃气虚、气虚久泻等病症,方剂主要包括党参、白术、陈皮等。
胃胀(功能性消化不良)中医辩证论治胃胀(功能性消化不良)是一种常见的消化系统症状群,包括上腹痛不适、饱胀感、早饱、嗳气、恶心、烧心等上消化道症状。
【病因病机】中医认为胃脘部痞塞满闷之证为“痞满”,《伤寒论》指出“满而不痛者,此为痞”。
《证治汇补·痞满》说“痞由阴伏阳蓄、气血不运而成,处于心下,位于中央,填满痞塞,皆湿上之为病”。
可见本病涉及脾、胃、肝脏,但与脾关系更为密切。
其病因病机为:1.误下伤中,邪在肌表,反攻其里,损其中气,邪乘虚内陷,邪热内结于心下,或寒热交阻与中,气机壅塞,升降失常而成痞满。
2.饮食阻滞贪食过饱,恣食生冷,损伤中阳,胃失和降,故食滞气阻,则为痞满。
3.痰气搏结痰凝气滞,壅塞中焦,清阳不升,浊阴不降,心下痞满,若痰饮上逆于胸,阴乘阳位,胸阳受阻,则胸膈满闷。
4.湿浊内阻寒湿阻滞或湿热中阻,气机闭塞而成痞满。
5.情志失和情志失和、气机逆乱、升降失调引发痞满,其中以肝郁气滞为多见。
6.脾胃虚弱脾胃虚弱,中气亏虚,胃呆纳钝,气滞不畅,食少虚痞。
总之,胃胀(功能性消化不良)病位在胃,涉及肝、脾二脏。
脾虚木乘,肝气横逆,肝失疏泄,胃失和降,故脾胃虚弱为本,气滞食积,湿痰,血瘀等邪实为标,往往本虚标实,虚实夹杂。
一般认为“痞满”相当于动力障碍性消化不良,“胃脘痛”相当于溃疡型消化不良,“嘈杂”相当于反流型消化不良。
西医认为本病病机理尚未完全明了,可能与以下因素有关。
1.胃与十二指肠炎症有人发现本病患者100%有胃炎,其中22.2%同时有十二指肠球炎,本病症状与炎症程度有一定关系。
2.胃运动功能失调主要是胃窦功能异常,胃排空减慢,排空延缓与迷走神经张力低、迷走神经功能障碍、胃肠肌间神经丛异常有关。
胃压力测定可反映平滑肌张力及蠕动功能,Rees等对不明原因上腹沉重感和嗳气多年的男性病人侧压,发现病人进食固体、液体餐后,胃窦部收缩较正常人呈现振幅较低的时相收缩波压力改变,该类型压力波与胃对固体食物排空明显延缓有关。
功能性消化不良疾病中的中医药临床分析进展摘要】功能性消化不良疾病,是我国消化科临床中常见的功能性胃肠病,依据罗马Ⅲ标准,认为功能性消化不良是一种或多种的胃、十二指肠区域的消化不良症状,在发病中通常会伴随器质性、系统性与代谢性的疾病,且会出现上腹痛或者是灼烧的感觉,经常会出现餐后饱胀不适的情况。
以往在功能性消化不良疾病治疗中,都是采用西药药物治疗,治疗效果并不显著,且长期药物治疗对患者身心影响较大。
所以,近年来我国医学研究中,逐步从中医药的领域对功能性消化不良进行病理分析,从辨证论的角度阐述发病机理,依据个性化治疗的要求,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与选择治疗方式,以局部和整体统一的视角,寻找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疾病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功能性;消化不良疾病;中医药分析【中图分类号】R2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231(2019)03-0059-02功能性消化不良又称消化不良,具体是指出现上腹痛、上腹胀、早饱、嗳气、食欲不振、恶心、呕吐等不适症状,是一种由于器质性、系统性与代谢性疾病引起的临床综合征,症状可持续或反复发作。
在临床治疗中,需根据其临床症状确定治疗方法,西药的药物治疗周期长、见效慢、易反复,对功能性消化不良疾病的治疗作用不明显。
目前,我国患者肠胃病中50%的左右的患者都具有慢性、反复发作的特点,特别是近年来我国城市生活节奏变快,精神心理压力加重,导致功能性消化不良的发病率逐年上升,影响患者生活质量。
本文主要阐述功能性消化不良疾病中的中医药临床分析进展,从中医药角度分析功能性消化不良疾病的治疗方法与发病机理。
1.研究资料与方法目前中医药领域对功能性消化不良疾病的研究文献与研究成果较多,本文基于各种研究文献和专家经验,以中医辨证论的观点,分析功能性消化不良疾病的发病机理和中医治疗方法。
因此,研究对象是符合诊断标准的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依据2006年提出的罗马Ⅲ诊断标准对患者进行临床诊断[1]。
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中医药治疗研究进展功能性消化不良(functional dyspepsia,FD是临床上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因其发病率甚高,据流行病学调查显示:FD占消化不良患者30%~50%,占消化专科门诊30%~40%[1]。
;并且部分患者症状可严重或持久,从而严重影响其生活质量。
近年来,FD己经引起了国内外医学界的高度重视。
在2004年的罗马会议上再次修订FD的诊断标准,即罗马III标准[2],其内容为:符合下列1项或以上症状:餐后饱胀感、早饱、上腹疼痛或上腹烧灼感;无器质性疾病可以解释这种症状的发生;在诊断前至少存在6个月,诊断前3个月内症状满足诊断标准。
现代医学对FD的研究虽多,但其病因和发病机理至今尚未清楚,也无特效治疗的药物,多采取对症治疗;而中医辩证治疗FD有一定的优势,获得了较为满意的疗效。
FD属祖国医学的“胃脘痛”“痞证”“嘈杂”“纳呆”“胃缓”等范畴。
现将FD的中医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1祖国医学对FD病因病机的认识杨少军[3]等人认为,在FD的病因中多有饮食不节及伤食积滞情况,食积、痰饮、湿浊阻滞中焦胃院,痞滞不通是其中医基本病机之一,并且贯穿于该病的始终.张介眉[4]教授认为FD的病因病机主要为误下伤中或饮食不节、情志不和导致脾胃虚弱,胃失和降,脾胃升降失常;其病在胃,与肝、脾、肺关系密切;并认为本病多为虚实并见、寒热错杂之证。
胡珂[5]等人认为FD是又外邪内陷、饮食不化、情志失调、脾胃虚弱等导中焦气机不利,或虚气留滞、升降失常而成的胸腹间痞闷满胀不舒的一种自觉症状,并认为本病病位在胃,病变脏腑关键在脾胃,以中焦气机不利、升降失职为基本病机。
苏仁意[6]等人认为FD多因饮食不节和情志所伤,其病机为本虚标实,虚实夹杂,以脾虚为本,气滞血瘀、食积痰湿为标;脾虚气滞为基本病机,贯穿于本病的始终。
于家军[7]等认为脾胃中虚是FD的病理基础,而气机不畅、壅滞不行则是病机关键,壅滞形成之因,不外乎气滞、湿阻、食积、火郁、血瘀。
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中医药临床研究进展黎瑩(广西中医药大学,广西南宁530200)指导朱永苹关键词功能性消化不良;综述;中医药中图分类号:R5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0719(2019)02-0060-03功能性消化不良(FD)是指具有持续或反复发作的上腹痛、上腹胀、早饱、嗳气、食欲不振、恶心、呕吐等上腹不适症状,经检查排除器质性病变的一组临床综合征。
FD是临床常见的一种功能性胃肠病,临床无特征性表现,常以一个或一组症状为主,其症状在病程中也可发生变化。
在中医学中,虽无功能性消化不良之病名,但根据其病因及临床表现仍能从中医古籍中找到相关论述。
本病属中医学“胃痛”“痞满”“呃逆”“呕吐”等范畴,病位在脾胃,与肝胆功能失调关系密切。
近年来,中医界对本病进行了大量的临床研究,本文现就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中医药临床研究现状进行综述。
1病因病机FD多因情志内伤、饮食伤胃、劳倦伤脾等因素导致机体肝失疏泄、脾胃升降失常、运化功能减弱而发病。
近年来,中医界对FD的研究逐渐深入,认为其病位在脾胃,与肝胆功能失调关系密切,其病因病机古今医家均有论述。
1.1古代医家对本病认识金元医家李杲创立脾胃内伤理论,认为饮食不节、寒温不适、劳役过度、精神刺激、攻下药物使用不当等均可内伤脾胃,致使升降失常,气机不畅,而生满闷之病。
清代医家沈金鳌亦在《杂病源流犀烛》中指出“痞满,脾病也,本由脾气虚,及气郁不能运行,心下痞塞满”,说明脾虚气滞是痞满的主要病因。
FD常见病因为饮食不节、情志失和,病程中亦可出现痰湿、食滞夹杂等,但各种病因均会导致脾胃虚弱,气滞中焦,升降失调,从而出现消化不良等症状。
古代医家对于本病虽有认识,但还未将本病作为单独疾病进行论述,而是笼统地归于“痞满”等疾病。
1.2现代医家对本病认识除古代医家外,现代医家对该病也进行了总结和研究。
甘海苹等[1]在论述痞满病时,指出其病位与胃最为相关,病机与脾胃升降失司关系最为密切,中焦脾胃功能失常在痞满发病过程中起着关键作用。
中医药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研究进展功能性消化不良(functional dyspepsia, FD)是指具有餐后饱胀不适、早饱、上腹痛或上腹烧灼感,经胃镜等相关检查排除引起这些症状的器质性疾病的一组临床综合征,根据最新FD的罗马III标准将其分为餐后不适综合征和上腹疼痛综合征[1]。
在中医独有的整体观念和辩证论治的引导下,中医药在治疗FD具有临床独特的优越性。
近些年来积累了丰富的治疗经验,从各种文献资料及临床报道来看,中医药已在功能性胃肠病领域成为最为关注的热点。
现就本病的中医药研究近况综述如下:1 中医学对FD病因、病机的认识中医虽无FD之病名,但根据其临床特点,可归属于“胃脘痛”、“痞满证”、“纳呆”、“嘈杂”、“反胃”等范畴。
《伤寒论》曰“但满而不痛者,此为痞”。
《沈氏尊生书·胃痛》说:“胃痛,邪干胃脘病也”。
明代《景岳全书》谓:“胃脘痛证,多有因食、因寒、因气不顺者,然因食因寒,亦无不关于气,盖食则气满,寒留则气凝,……”。
“脾胃者,仓廪之官,五味出焉”(《素问·灵兰秘典论篇》)。
现代医家程氏[2]认为该病因离不开内因、外因、不内外因三种。
内因为体质因素,以先天禀赋为主,受后天及疾病的影响;外因是指气候、环境、病原微生物等外界因素;不内外因则是饮食起居失宜、情志过度、劳逸失调等社会因素。
其病机是肝胆疏泄功能失常,脾胃运化功能失常。
曹氏[3]认为随着现代生活节奏下加快,人们竞争激烈,加之工作压力大,容易经常处于紧张焦虑状态中,日久致肝气郁结,肝失条达,气机阻滞,横逆犯脾胃,使脾失健运,胃失和降而发病。
叶仁群等[4]指肝主疏泄,脾主运化,中焦气机依赖于肝的条达,肝失调畅则气机紊乱是本病病机关键,病位主要为肝脾胃三脏。
卜平[5]则认为,引起FD的根本原因是脾不升清和胃失降浊导致的脾胃运化功能障碍,基本病机为肝郁犯土、胃失和降、脾运无权。
2中医学对FD 辨证分型目前大多数医家多依据各自的临床经验进行辨证分型,因此临床分型差异较大。
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中医治疗进展功能性消化不良是临床上最常见的一种功能性胃肠病。
中医药治疗该病具有一定的优势。
本文简要总结了近5年来中医认识该病的病因病机、临床治疗等方面的研究进展。
标签:功能性消化不良;中医治疗;综述功能性消化不良(functional dyspepsia,FD)是指由胃和十二指肠功能紊乱引起的症状,而无器质性疾病的一组临床综合征。
是临床上最常见的一种功能性胃肠病[1]。
FD的主要临床表现为餐后饱胀、上腹胀痛、上腹灼热感、嗳气、食欲不振等。
现代医学认为其发病机制多与胃肠动力障碍、内脏感觉敏感、胃底对食物的容受性舒张功能下降以及精神和社会因素等有关。
多采用抑制胃酸、促胃肠动力药及助消化药治疗,但存在反复发作、效果不佳等问题困扰。
相比较而言,中医中药以整体观及辨证论治原则为指导,治疗方法、途径多种多样,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现总结如下。
1 病因病机研究本病在中医学里面没有特定的病名,按照临床表现可归入“胃痛”、“嘈杂”、“痞满”等范畴。
现代医家将FD的病因、病机进行归纳总结,认为其病位涉及肝、脾、胃。
廖建良[2]认为病因以饮食不节、情志失畅、寒湿不调因素多见,饮食不节导致脾胃受损,运化失职,影响精微物质的布散,致使气机失调;情志失畅引起肝失疏泄,疏泄不及就会出现“木郁土壅”,即脾胃壅塞而痞满;疏泄太过则会出现“木旺乘土”,即横逆犯胃而致胃脘疼痛;寒湿不调包括寒邪客胃,阻遏阳气,阻滞气机,导致胃失升降;湿邪粘滞而缠绵,使中焦失运而导致胃肠功能紊乱而发病。
FD的病机关键为本虚标实。
王垂杰[3]认为FD的病机核心为肝郁气滞、肝胃失和。
情致不畅致肝气郁结,横逆犯胃,使脾胃气机升降失调;或由于饮食损伤脾胃造成土虚木贼,发展成肝胃不和,“气有余便是火”,进而表现出以脾虚为主的虚实夹杂证。
符思[4]认为“郁”是FD的重要病因,而其中“气郁”与“食郁”是贯穿本病发生的始终,其病机为气机郁滞、脾胃运化失常。
中医辨证论治功能性消化不良汇报人:2023-12-12•功能性消化不良概述•中医对功能性消化不良的认识•中医辨证论治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临床应用目录•中医辨证论治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疗效评估•中医辨证论治功能性消化不良的展望与挑战01功能性消化不良概述定义与分类功能性消化不良(functional dyspepsia,FD)是一种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指由胃和十二指肠功能紊乱引起的,经检查排除引起这些症状的器质性疾病的一组临床综合征。
分类根据主要症状的不同,可将功能性消化不良分为两个亚型,包括餐后不适综合征和上腹疼痛综合征。
主要表现为餐后饱胀、早饱感、上腹胀痛、嗳气等。
餐后不适综合征主要表现为上腹部疼痛、上腹部烧灼感等。
上腹疼痛综合征症状与表现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病因复杂,主要包括胃肠动力不足、内脏高敏感性、胃酸分泌异常、精神心理因素等。
功能性消化不良的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确,可能与胃感觉和运动功能障碍、胃酸分泌异常、精神心理因素等有关。
病因与机制机制病因02中医对功能性消化不良的认识病机中医认为功能性消化不良多与肝、脾、胃等脏腑功能失调有关,其中肝郁气滞、脾胃虚弱是主要病机。
辨证分型根据中医理论,功能性消化不良可分为肝气郁结型、脾胃虚弱型、脾胃湿热型、胃阴不足型等不同证型。
病机与辨证分型治则与治法治则根据不同的证型,中医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总体治则是疏肝解郁、健脾和胃、清热祛湿、滋阴养胃等。
治法针对不同证型,中医采用不同的治疗方法。
例如,肝气郁结型可采用柴胡疏肝散等方剂进行调理;脾胃虚弱型可采用香砂六君子汤等方剂进行调理;脾胃湿热型可采用连朴饮等方剂进行调理;胃阴不足型可采用益胃汤等方剂进行调理。
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中医治疗中,常用的中药有柴胡、白芍、枳壳、香附、郁金等疏肝解郁的药物,以及党参、白术、茯苓等健脾和胃的药物。
常用中药在中医治疗中,针对不同的证型,常用的方剂有柴胡疏肝散、香砂六君子汤、连朴饮、益胃汤等。
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中医辨证论治进展
功能性消化不良(简称fd),是最常见的消化内科疾病。
该病的病因和发病机理至今尚未清楚,西医无特效药,多采取对症治疗,而中医治疗fd获得了满意的疗效。
近年来,中医药作用机理的研究也不断深入,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现将fd的中医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1 辨证分型及论治
fd属中医胃脘痛、痞满等范畴。
病变在胃,涉及肝、脾两脏,目前,尚无统一的辨证分型标准。
已报道的fd辨证分型有肝胃不和、肝胃郁热、痰浊中阻、淤血阻络、饮食积滞、寒中胃脘、肝郁脾虚、脾胃虚寒、脾胃阴虚、中虚气滞、脾胃虚弱等。
赵凤莲[1]将fd分为肝郁脾虚、脾虚胃热、湿阻脾虚、胃阴不足、脾胃虚寒、饮食积滞和淤血阻络7型,用健脾调气、化湿降浊法,以自拟方(党参、白术、茯苓、枳壳、升麻、炙甘草、焦三仙、陈皮、木香)为基础方治疗83例,有效11例,好转8例,无效8例,总有效率91.6%。
张淑英[2]提出,肝郁气滞用柴胡疏肝散合金铃子散;饮食停滞用保和丸;寒中胃脘用良附丸;阴虚胃热用益胃汤;脾胃虚寒用黄芪建中汤合香砂六君子汤;湿热中阻用三仁汤合甘露消毒饮。
李淑贞[3]认为,肝失疏泄为fd的病理基础,将该病分为肝气犯胃、肝胃郁热、肝郁湿阻、肝郁脾虚、肝胃阴虚、肝胃瘀血型,在治疗上,予疏肝和胃汤(柴胡疏肝散合二陈汤),随证加减。
2 固定治法与方药
常见的固定治法有健脾和胃法、疏肝健脾法、辛开苦降法、疏肝解郁法、理气化淤法等,各医家用药各有特色,具体方法如下。
2.1 健脾和胃法卓家和等[4]认为,fd以脾胃气虚为本,气滞湿阻为标,故用六君子汤加味以健脾理气化湿。
治疗60例,总有效率为90.0%。
孙维峰等[5]用具有健脾温中、理气和胃、升清降浊之功效的升降汤(北芪、草豆蔻、干姜、白术、枳壳、酒川军、竹茹、代赭石、焦槟榔、甘草)治疗50例,总有效率90.00%。
李涯松等[6]选择运动障碍样fd62例,用和胃胶囊(百合、白术、枳壳、桔梗、莱菔子等)对其进行治疗,总有效率91.9%。
2.2 疏肝健脾法陈寿菲等[7]用四逆散合六君子汤组成疏肝健脾汤,治疗152例,痊愈60例,有效83例,无效9例,总有效率94.08%[7]。
金龙汤组方以疏肝健脾为原则,由柴胡、郁金、木香、佛手、枳实、党参、五爪龙等组成。
治疗17例,总有效率94.1%[8]。
2.3 辛开苦降法许多学者以半夏泻心汤为基础方,将其化裁成治疗fd的有效方剂。
有人对fd45例用山楂健脾开胃;桑叶疏散胃腑之风与热,再配合半夏泻心汤中的干姜、半夏辛开散痞;黄连、黄芩苦降清热,寒热互用以调和阴阳、
苦辛并进以顺其升降;再以大黄健脾开胃,治愈率为88.9%[9]。
有人用法半夏、淡子芩、党参、川厚朴、沉香曲、细川连、干姜治疗fd55例,与对照组(西沙比利)相比,疗效不差于西沙比利[10]。
2.4 疏肝解郁法潘腊梅等[11]认为,本病标在胃,本在肝,疏肝解郁就是治本,故选用治疗肝郁的经典方逍遥散以标本兼治,对fd这种功能性疾病进行整体调节。
治疗72例,总有效率90.2%。
吴永华[12]用柴胡解郁汤(柴胡、白芍、延胡索、白术、半夏、黄芩、酸枣仁、枳壳、丹参),随证加减治疗,治愈6例,显效11例,有效9例,总有效率86.87%。
王启之等[13]将fd112例随机分成四磨汤治疗组、西沙必利对照组和两药联合治疗组3组,结果两药联合治疗2周与4周的总有效率分别为82.5%和94.87%,优于两药单独使用。
2.5 理气化淤法中医认为,本病为肝胃不和,气机不畅,临床用药多为理气之方,亦有学者在使用理气法治疗的同时加入活血化淤之品,效果显著。
郑森仁[14]用胃动饮治疗100例,方中以枳壳、香附、台乌行气活血;苏木、赤芍、丹参活血化淤;茵陈舒肝升脾之气;代赭石降逆下胃之气,诸药合用疗效较好,总有效率93%。
吴敏[15]自拟理气活血汤(柴胡、枳实、香附、川楝子、茯苓、白术、川芎、法半夏、丹参、赤芍、海螵蛸、甘草),治疗42例,总有效率85.7%。
2.6 其他加味芍药汤(白芍、甘草、威灵仙、厚朴、木香)随证加减治疗fd,疗效略优于普瑞博思对照组,对缓解上腹疼痛症状显著优于普瑞博思[16]。
文万鹏等[17]用六味安消胶囊(土木香、大黄、山奈、诃子、寒水石、碱花)治疗42例hp阳性的fd患者,其显效率为3
3.33%,总有效率为95.2%,优于吗丁啉组。
并且对hp有良好的清除作用,其治疗后hp转阴率为92.9%,优于吗丁啉的
77.5%(p<0 05)。
3 展望
总之,在fd的治疗方面,目前,西医多用促胃动力药,临床应用表明这些药物均有一定副反应,而众多学者大量临床研究显示,祖国医学治疗fd有疗效确切、副反应小的优势,因而具有良好的前景。
在今后的工作中,还应该解决辨证分型和疗效标准尚未统一的问题,并加强中医治疗fd的机理研究,以开发出具有国际市场的促胃动力药。
参考文献:
[1] 赵凤莲.中医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83例[j].中国中西医结合消化杂志,2001,9(1):55.
[2] 张淑英.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中医辨证分型及机理探讨[j].吉林中医药,2001,21(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