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力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
- 格式:ppt
- 大小:4.04 MB
- 文档页数:25
百年潮>>>>>>>>>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贾高建马克思主义是我们党的根本指导思想。
在长期的实践中,我们努力将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与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推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取得了一系列重大成就,同时也使马克思主义不断实现自身的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
在新的阶段上,要继续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并以新的实践为基础,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不断取得新进展。
马克思主义的思想体系博大精深,为我们的社会实践提供了科学理论的指导。
但马克思主义没有也不可能为现实实践中的各种具体问题提供现成答案,要把马克思主义理论运用于指导实践,就不能教条主义地对待它,而是要从我们所处的具体实际出发,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去研究和探索所遇到的问题,并努力得出自己的结论。
在我们党的历史上,对于如何运用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解决中国的实际问题,曾经历过一个长期探索的过程。
而正是在这样一个艰苦探索的过程中,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不断地与中国实际结合,最终实现了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形成了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等一系列重大成果。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在新的实践中又形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
党的十九大对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做出了新的战略安排,新的任务仍十分艰巨,这就要求我们继续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探索和解决各种新的问题,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取得更多新的成果。
马克思主义是建立在严谨的科学研究基础上的科学思想体系,虽然一个多世纪以来世界发生了许多变化,但它的基本原理并不过时。
因此,马克思主义理论在当代实践中依然具有根本指导意义,其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必须继续坚持。
但是另一方面,马克思主义又不是一个僵死、封闭的体系,而是在实践的基础上不断生长着的活的理论。
努力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和大众化作者:郭达阳来源:《文理导航·教育研究与实践》 2017年第10期辽宁石化职业技术学院郭达阳【摘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最新成果,是党最宝贵的理论财富和精神财富。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体现在因地制宜;马克思主义时代化体现在因时制宜;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体现为马克思主义的群众性。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一、努力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将马克思主义理论原理和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实际情况相结合,因地制宜,从而找到适合中国国情的革命、建设、改革的道路。
毛泽东最早提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思想。
毛泽东在中共六届六中全会的政治报告中指出:“离开中国特点来谈马克思主义,只是抽象的空洞的马克思主义。
因此,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使之在每一表现中带着必须有的中国的特性,即是说,按照中国的特点去应用它,成为全党亟待了解并亟待解决的问题”。
理论和实践都说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马克思主义本身的理论品质所决定的。
对待马克思主义有两种态度:一是教条主义的态度,一是实事求是的态度。
教条主义是把马克思主义著作圣经化,实行本本主义,生搬硬套地将它弄到活生生的实践中,一定是“水土不服”,这就违背了马克思主义“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这个活的灵魂,终将给革命和建设事业带来严重损失。
一是实事求是的态度。
实事求是的态度用毛泽东的话讲就是用马克思主义这个“矢”,去射中国实际这个“的”,这就是“有的放矢”。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实践证明:用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去指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就一定能够取得胜利。
回首党的历史,什么时候坚持了马克思主义本国化的原则,革命和建设事业就会成功。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把马克思主义的革命学说创造性地应用于中国实际,创建了工农红军,建立了农村革命根据地和工农政府,实行工农武装割据,这一切就是从中国实际出发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结果。
试论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提出,要按照科学理论武装、具有世界眼光、善于把握规律、富有创新精神的要求,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提高全党思想政治水平。
要抓好这项重大而紧迫的战略任务,迫切需要大力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不断开拓党的思想理论建设新境界。
一、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重要意义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是体现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理论品格的必然要求。
科学的理论总是以满足时代发展的要求为前提,并依据实践发展不断拓展其理论内容和理论形态。
《共产党宣言》问世以来160年的实践充分证明,马克思主义是与时俱进的开放的理论体系。
回顾党的历史,我们党领导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实践过程,从一定意义上说,也就是不断探索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进程,其间实现的每一次历史性飞跃,都带有深刻的时代烙印,都是马克思主义者在精细考察时代特征、准确把握时代脉搏、深刻洞察时代趋势的基础上,以直面现实的勇气不断开拓创新的结果,都体现了与时俱进的伟大精神。
因此,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不断丰富发展马克思主义这一科学理论体系,是体现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理论品格的必然要求。
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是抵御各种错误社会思潮和思想意识的有效途径。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我国发展呈现一系列新的阶段性特征,出现一系列新情况新问题,许多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日益凸显,各种社会思潮和思想意识异常活跃,呈现出多样、多元、多变的发展态势。
围绕如何看待社会贫富分化、改革的成就和方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全球化带来的文化冲突等问题,一些社会思潮和思想意识的争论从思想界、学术界向普通群众扩散,给巩固和加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最大限度地统一各方思想、形成社会共识、打牢思想基础带来了严峻挑战,迫切需要大力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研究回答一系列新的实践课题,概括提炼一系列新的实践经验,回应解答干部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有关命题辨析.2011-1-17 汪信砚大力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首先必须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作出正确的理解和准确的把握。
为此,有必要对近年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研究中出现的关涉到如何正确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三对命题作深入辨析和正确区分。
正确区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创造并不断发展具有中国作风、中国气派的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关键在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则是一个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貌合而神离的命题。
当然,一般而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也可涵蕴“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就是说,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有多种可能的境遇,而其中之一便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也正因如此,有些人使用“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提法并没有什么特别的意思,其所指的实际上就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但专门提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命题的人并不属于此列,他们明确主张用“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命题来代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命题。
他们认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历程,不过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广泛传播以及中国人宣传、学习和讨论马克思主义的过程;即使是像毛泽东的《实践论》和《矛盾论》那样的中国马克思主义的经典之作,也不过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系统传播”的标志。
因此,在提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命题的人看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纯粹是子虚乌有的事情,“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完全是一个虚假的命题。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命题的提出者们不仅否认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客观性,而且也完全否认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可能性。
他们认为,按照毛泽东关于“‘化’者,彻头彻尾彻里彻外之谓也”的论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要把马克思主义从形式到内容完全变成中国的东西,而这是根本不可能的,因为从形式到内容都完全变成中国的东西的马克思主义也就不再是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在这一过程中必然会被化为乌有。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时代化与大众化[内容摘要]:马克思主义是关于全世界无产阶级和全人类彻底解放的学说。
我们党之所以强调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是因为它们与我国的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内在统一的。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在深入推进,新情况、新问题层出不穷,迫切需要我们紧密结合我国国情和时代特征大力推进理论创新,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马克思主义是关于全世界无产阶级和全人类彻底解放的学说。
它由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三大部分组成,是马克思、恩格斯在批判地继承和吸收人类关于自然科学、思维科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的基础上于19世纪40年代创立的,并在实践中不断地丰富、发展和完善的无产阶级的思想体系。
我们党之所以强调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是因为它们与我国的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内在统一的。
在长期的奋斗历程中,我们党通过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所形成的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为我国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提供了正确的理论指导,也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
一、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
具体地说,就是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更进一步地同中国实践、中国历史、中国文化结合起来,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实现具体化。
大家知道,马克思主义产生于欧洲,当把它用于指导世界不同国家的革命和建设实践时,就需要有一个民族化的过程。
在对马克思主义是否需要民族化这个问题上,曾经有人持不同看法。
然而,中国发展的历史实践充分证明,只有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才能真正有效地发挥其对中国实践的指导作用,并使马克思主义在实践中得到丰富和发展。
马克思主义诞生于160年前,它要继续指导当今和将来的世界社会主义与共产主义运动,就不能停留在原有的水平上,就要在实践中不断向前发展,就要不断以新的内容来丰富和发展自己,以使自己始终充满生机活力。
论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根据世情、国情、党情的新变化和马克思主义发展的新要求,提出了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重大课题。
认真研究和解答这一重大课题,对于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更好地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不断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具有重要战略意义。
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结合起来,形成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本质是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形成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马克思主义。
毛泽东同志指出:“马克思这些老祖宗的书,必须读,他们的基本原理必须遵守,这是第一。
但是,任何国家的共产党,任何国家的思想界,都要创造新的理论,写出新的著作,产生自己的理论家,来为当前的政治服务,单靠老祖宗是不行的。
”中国共产党人正是在将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过程中,形成了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两大成果,从而成功实现和不断推进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的高度自觉。
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历程中,中国共产党人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在新的思想高度上继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形成了中国化马克思主义。
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首先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大任务,创立了毛泽东思想,开创了中国特色革命道路,建立了社会主义新中国;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坚持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深入总结社会主义建设正反两方面的经验,形成了邓小平理论;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在不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过程中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形成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站在新的历史高度,再次向全党提出了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要求,形成了科学发展观等一系列重大战略思想,有力推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进程,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认识和实践上的新发展。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时代价值所谓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时代价值,也就是从深层次回答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必要性、必然性问题。
为什么必须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有什么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呢?首先,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实现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必然要求。
马克思主义诞生于160多年前,从《共产党宣言》问世至今以来的历史充分证明,马克思主义是与时俱进的开放的理论体系。
要实现马克思主义对当代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指导,就必须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与不同国家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在结合中不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以新的内容来充实马克思主义理论宝库。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过程,就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
中国共产党在九十年的发展历程中,始终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在实践中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先后创立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推进了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的不断发展。
在新的历史起点上,要想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新发展,使马克思主义不断焕发出强大的生命力,就必须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实现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中国实际新的结合。
其次,推进马克思主义时代化是马克思主义应对时代挑战的内在需要。
应时而生是马克思主义的显著特征之一,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的宝贵理论品质。
马克思主义作为人类先进思想文化的结晶,是时代的产物。
不同的时代具有不同的时代条件、时代主题和时代挑战。
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时代特征和国际形势的深刻变化给我国发展带来新的机遇和挑战。
在我们这样一个十几亿人口的发展中大国,要想不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推进马克思主义在当代中国的新发展,就必须适应当今时代发展的新要求、应对时代新挑战,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时代化。
马克思主义的发展需要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周文彰(2010年07月19日18:46 来源:人民网-理论频道)人民网北京7月19日电(记者陈叶军)今天上午,国家行政学院副院长周文彰教授做客人民网·共产党新闻网,以“学习型党组织和学风建设”为主题进行访谈。
周文彰表示,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是我们坚持和运用马克思主义的一贯的态度。
发展马克思主义,就需要将其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
建设学习型党组织一个重点就是抓好学风建设、端正学风,端正学风有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就是大力推进理论的创新,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实践。
应怎样理解“发展马克思主义”这个概念?十七届四中全会提出大力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大众化、时代化,为什么要强调时代化和大众化这两方面?周文彰说,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是我们坚持和运用马克思主义的一贯的态度。
因为马克思主义是一个历史的长河,在它发展的过程当中,它不断地吸收着人类优秀的文明成果,同时也丢弃、或者纠正一些不合时宜的东西。
我们党提出马克思主义要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这正是运用马克思主义的态度来对待马克思主义的生动体现。
马克思主义是“舶来品”,是从西方传到中国来的。
毛主席有一句名言,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主义。
如何使马克思主义能够指导中国的实践?中国共产党首先面临的一个问题,就是要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也就是说,让马克思主义和中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从而形成符合中国实践的马克思主义,这就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个成果就是毛泽东思想。
可以说,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个重要产品,正是靠着毛泽东思想,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之下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取得了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成就。
随着时代的继续发展,中国化了的马克思主义也不能停步,也要继续发展,就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随着时代的进步而丰富和发展自己。
因此,马克思主义不光需要中国化,而且需要时代化。
2019.2.下MOTHERLAND论坛摘要:大力推进马克思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是马克思主义永葆生机、广泛传播的内在要求,更是保持党的先进性、保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的必然。
十九大的报告强调新时代必须牢牢把握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这个根本原则,正确认识和把握马克思“三化”的当代科学内涵、意义和要求,掌握基本方法、核心、关键和根本点,防止和纠正认识误区,推进马克思主义“三化”进程。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马克思主义“三化”的当代科学内涵文/陈玉萍新时期推动马克思主义“三化”将会放大马克思主义作为强大武器的优势作用,将会牢牢把握主动权,更是我们党赢得未来的神奇法宝,因此在深刻理解新时代马克思主义“三化”的基础上,不断推动马克思主义“三化”的进程,让“三化”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伟大实践,让“三化”不断丰富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体系。
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内涵的认识历程(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内涵的认识历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贯穿党的历史波澜壮阔交响乐的主旋律,也是谱写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篇章的主基调。
1938年10月,在党的六届六中全会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命题被提出。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内涵随着国内国际形势的不断变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内涵也随之改变。
中国化命题提出初期(1938-1945)马克思主义必须通过民族形式才能实现,赋予马克思主义中国民族特色和民族形式;(1949—1978)年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内涵由“民族化”逐渐转为“具体化”,马克思主义结合我国具体特点、具体革命实践,进而适用于中国具体环境和具体斗争中;改革开放以后,“当代化”、“时代化”、“创新化”成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内涵,新时期新问题需要新观点,不得不强调“当代化”,经济全球化和科技高速发展的时代,马克思主义的“时代化”也成为了新的要求,一次的科技革命让我们认识到了创新的重要性,马克思主义也必须“创新化”才能解决中国的实际问题。
大力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作者:侯名芬来源:《党政干部论坛》 2018年第7期侯名芬今年是马克思诞辰 200 周年,也是《共产党宣言》发表 170 周年。
不朽的名字源于不朽的思想,最终归结于马克思主义不竭的生命力。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党是用马克思主义武装起来的政党,马克思主义是我们共产党人理想信念的灵魂。
发展 21 世纪马克思主义、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必须立足中国、放眼世界,保持与时俱进的理论品格,深刻认识马克思主义的时代意义和现实意义,锲而不舍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使马克思主义放射出更加灿烂的真理光芒。
”[1] 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为我们在新的形势下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指明了方向。
一、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意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是中国共产党理论建设的一个基本命题。
在当代中国,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对于推动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加强马克思主义政党建设、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马克思主义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2018 年 5 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马克思诞辰 2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 《共产党宣言》发表 170 年来,马克思主义在世界上得到广泛传播。
在人类思想史上,没有一种思想理论像马克思主义那样对人类产生了如此广泛而深刻的影响。
”[2] 马克思主义之所以始终保持旺盛的生命力,就在于它具有彻底的科学性、实践性和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
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德文版的序言中,不断向世人传达着这样一个重要观点:“这些原理的实际运用……随时随地都要以当时的历史条件为转移。
” 恩格斯指出:“马克思的整个世界观不是教义,而是方法。
它提供的不是现成的教条,而是进一步研究的出发点和供这种研究使用的方法。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与时代同步伐,与人民共命运,关注和回答时代和实践提出的重大课题,是马克思主义永葆生机活力的奥妙所在。
加快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历史进程作者:时丽茹来源:《党史博采·理论版》2012年第09期中国共产党自创立以来,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发展马克思主义,并不断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大众化和时代化。
当前,加快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历史进程,是新形势下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的重大举措,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任务。
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历史进程体现了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的历史逻辑1.在新民主主义革命进程中提出实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大众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解决中国革命现实问题的客观需要。
1930年5月,毛泽东的《反对本本主义》一文从理论上对照搬马克思主义教条的本本主义进行了批判。
1935年1月的遵义会议,中国共产党从中国革命的实际情况出发,创造性地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和苏联经验,在实践中走上了一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正确道路。
1938年10月,毛泽东在六届六中全会的政治报告《论新阶段》中第一次旗帜鲜明地提出了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指明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理论必须与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必须按照中国的特点去应用它,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成为解决中国革命问题的当务之急。
改革开放后,中国共产党更进一步认识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深远意义,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并形成了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一系列理论成果。
2007年党的十七大报告中多次提到要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要求“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需要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紧密结合。
大力倡导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家艾思奇最早致力于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
他的《大众哲学》第一次把哲学从哲学家的课堂上和书本里解放出来,成为人民的哲学,大众的哲学。
1940年1月,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论》中更为明确地强调了新民主主义文化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特征。
1942年在延安开展的整风运动,更是极大地普及宣传了马克思主义,使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进一步发展。
[浅论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间【关键词】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在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下,我国指导思想及意识形态领域的矛盾和斗争都更加复杂。
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和大众化潮流,始终坚持和不断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我国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特别是增强当代马克思主义在社会主义意识形态领域的引导力,更具有重大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社会主义发展的前提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以马克思主义思想为指导原理,结合中国的社会主义实际,将马克思主义思想融入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发展中去,形成具有中国社会主义特色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马克思主义的题中应有之义,是历史赋予我们党的重要使命。
1、毛泽东思想的确立,开启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众所周知,鸦片战争以来,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华民族陷入苦难深重和极度屈辱的深渊。
中国人民为反帝和反封建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
十月革命的胜利,给黑暗的中国带来了光明和希望,帮助了中国先进的文化先进分子,用无产阶级的认识观作为指引国家命运的工具,给正在探讨国家命运的中国先进知识分子指明了一个发展的方向,即社会主义方向。
中国的先进分子积极投身到现实斗争中去。
中国共产党的成立,给灾难深重的中国人民带来了光明和希望。
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的面目就为之一新。
对于如何运用马克思主义指导中国的革命问题上,党内存在的教条主义给中国革命造成了极大的损害。
毛泽东在中共六届六中全会的政治报告《论新阶段》提出:“离开中国特点来谈马克思主义,只是抽象的空洞的马克思主义。
因此,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使之在每一表现中带有中国的特性,即是说,按照中国的特点去应用它,成为全党亟待了解并亟待解决的问题。
”[1]以毛泽东为代表的第一代中国共产党领导集体正确理解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深刻把握二十世纪初的中国国情,提出了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理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理论,为中国特色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指明了方向。
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首次提出了“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重大战略任务。
正确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之间的关系,对于顺利推进这项重大战略任务,大力加强党的思想理论建设,积极推动党的事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各有内涵、各有侧重、各有定位。
中国化就是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形成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新理论。
时代化就是紧密结合时代特征,不断吸收新的时代内容,使马克思主义紧跟时代发展步伐。
大众化就是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基本观点通俗化、具体化,使之更好地为人民大众所理解、所接受。
中国化强调与中国实际相结合,解决的是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如何运用到中国这一特殊国度的问题。
时代化强调与时代特征相结合,解决的是马克思主义如何适应新的时代需要、解决新的时代课题的问题。
大众化强调与人民群众相结合,解决的是马克思主义如何掌握群众、转化为物质力量的问题。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相互渗透、相互补充、相互促进,是一个统一的有机整体。
首先,中国化是时代化、大众化的鲜明主题,时代化、大众化围绕着中国化展开,拓展和深化着中国化。
中国化内在蕴含着时代化、大众化,中国化的过程既是时代化的过程,也是大众化的过程。
其次,时代化是中国化、大众化的关键和保障。
离开了时代化,马克思主义就不能反映时代精神、适应时代需要、紧跟时代步伐、回答时代课题,就不能与时俱进地丰富发展马克思主义,就不能增强理论说服力和感召力。
再次,大众化是中国化、时代化转化为物质力量的根本途径。
中国化、时代化的成果,只有被广大群众所理解和掌握,才能转化为改造主客观世界的物质力量。
中国化、时代化的成效要通过大众化来检验,其发展动力要靠大众化来提供。
没有大众化,中国化、时代化就不成功、不彻底,就丧失了源于人民大众的不竭动力。
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建党90周年的重要历史经验时间:2011年06月16日09时00分来源:《求是》作者:本刊文化编辑部课题组字号:『大字体中字体小字体』我要评论90年来,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够领导中国人民取得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伟大胜利,中国的面貌之所以发生翻天覆地的巨变,其中一条重要历史经验就是一代又一代的共产党人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相结合,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
一、沿着正确方向前进的根本思想保证旗帜是一个政党的指导理论、政治目标、政治纲领和政治理想,它指引方向、统一意志、凝聚人心、鼓舞士气。
中国共产党高举马克思主义旗帜,始终同中国国情、时代特征和群众实践紧密结合,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这是党和人民团结一致、始终沿着正确方向前进的根本思想保证。
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重要法宝。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我们党领导人民经过28年艰苦卓绝的斗争,推翻了三座大山,实现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建立了人民当家作主的新中国。
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使古老中国以崭新的姿态屹立于世界东方。
改革开放新时期,我们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建立和完善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大幅度提高了我国的综合国力和人民生活水平,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开辟了广阔的前景。
所有这一切成就的取得,从指导思想上说都要归功于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坚持和巩固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
特别是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今天,只有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才能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和发展提供正确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才能正确解决影响当代中国发展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才能有效抵御各种错误思潮的侵蚀,才能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始终沿着正确的道路稳步前进。
保持党的先进性、提高党的执政能力的基本途径。
一个政党的先进性和执政地位都不是一劳永逸、一成不变的,过去先进不等于现在先进,现在先进不等于永远先进;过去拥有不等于现在拥有,现在拥有不等于永远拥有。
“七一”讲话解读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论“五个必须坚持”2011年08月30日09:37 来源:《中国青年报》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五个必须坚持”:○必须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大力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提高全党思想政治水平。
○必须坚持五湖四海、任人唯贤,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用人标准,把各方面优秀人才集聚到党和国家事业中来。
○必须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理念,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点、自觉贯彻党的群众路线,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
○必须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的方针,深入开展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始终保持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
○必须坚持用制度管权管事管人,健全民主集中制,不断推进党的建设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
执政党自身建设的好坏直接关系到中国社会发展的好坏,党好中国好,党弱中国弱。
这也就是我们经常说的“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
所以,“七一”讲话当然要回答政党自身建设的问题。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中国共产党的党建主题就是“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
对此,胡锦涛同志提出“五个必须坚持”。
这“五个必须坚持”凝练出了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的五大支点,也点出了中国共产党下一步在党的建设方面的努力重点。
第一个支点:理论。
党的建设科学化的政党首先是用科学理论武装的政党。
什么是指导中国共产党的科学理论?毫无疑问是马克思主义。
但是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必须与中国实际相结合,这就需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中国共产党的理论建设分两个方面,一是形成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两大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指导着中国共产党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和开创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二是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把学习作为一种精神追求,让党的各级领导干部学以立德、学以增智、学以创业。
第二个支点:人才。
现代社会发展进步最宝贵的就是人才,拥有人才就拥有了未来。
党的建设科学化的政党肯定是人才荟萃的政党。
浅谈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科学内涵当前理论界对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内涵存在不同的认识,本文试图从时代发展和与时俱进的角度审视解读,在三个层面上剖析马克思主义时代化,进而探究其深层涵义。
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强调,要大力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鲜明地提出了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重大课题。
马克思主义时代化是马克思主义生命力的关键所在,也是无产阶级政党的使命追求。
而要推进马克思主义时代化,首要的任务就是解读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科学内涵。
(一)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第一层涵义是指马克思主义善于吸收时代成果来丰富和发展自身。
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理论,也是开放的理论,它能用宽广的眼光审视世界历史的客观进程,用阔大的胸怀吸纳人类的一切优秀文化成果;这就决定了它能始终站在历史的潮头,把握时代的脉搏,吸收时代的精华。
马克思在吸收德国的古典哲学、英国的古典政治经济学和法国的空想社会主义理论的基础上全面进行理论创新,他对于当时西方哲学的整合不是一种简单的堆砌和拼凑,而是通过历史的、辩证的和价值的三个层面来理解的。
因而也就有了现在我们称之为马克思主义理论三大构成部分的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和科学社会主义理论。
马克思主义者具有海纳百川的胸怀,邓小平曾说过:“社会主义要赢得与资本主义相比较的优势,就必须大胆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吸收和借鉴当今世界各国包括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一切反映现代社会化生产规律的先进经营方式、管理方法。
”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不仅赋予“与时俱进”、“以人为本”等传统文化以新的时代内涵,而且吸收了“可持续发展”、“循环经济”等体现时代精神的文化元素,从而为自身的发展开辟了更为广阔的空间。
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先进的、开放的思想体系,总是与世界最新科技成果相联系,而借鉴和吸收这些新的文明成果的过程,既是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过程,也是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过程。
(二)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第二层涵义是指马克思主义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地修正和完善自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