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化大众化时代化
- 格式:doc
- 大小:47.50 KB
- 文档页数:4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
具体地说,就是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更进一步和中国实际、中国历史、中国文化结合起来,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实现民族化和具体化。
需要指出的是,任何时候的中国实际都不是孤立存在着的,它总是处于一定的时代背景和一定的国际环境之中。
所谓中国实际,是指处在一定时代背景和国际环境中的中国基本国情、社会实践和历史文化。
第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运用马克思主义解决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际问题。
第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把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经验和历史经验提升为理论。
第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把马克思主义植根于中国的优秀文化之中。
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和中国具体的历史文化相结合。
其结果,一方面使马克思主义本身植根于中国历史文化的深厚土壤之中,从而具有了“中国作风”、“中国特色”和“中国气派”,并且成为中国历史文化传统和社会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另一方面,也促使中国历史文化实现由传统向现代的转变,从而推进了中国传统历史文化的现代化。
总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用马克思主义来解决中国的实际问题,同时又使中国的实践经验上升为理论,并且同中国的历史传统、中国的优秀文化相结合,以形成具有中国特色、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的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
中国化过程中产生的主要理论成果: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际日益结合的过程。
①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列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创立了毛泽东思想,第一次实现了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②以邓小平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总结国内外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经验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新鲜经验的基础上,以搞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为首要的基本理论问题,逐步形成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路线、方针、政策,阐明了在中国建设社会主义、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基本问题,创立了邓小平理论,推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发展离不开马克思主义的指导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践相结合而不断地丰富和发展的科学命题。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一个完整的科学体系,要想对其进行科学把握,必须对其内涵有一个基本把握,即要厘清其基本的发展脉络和主要内容,更要对其实质进行深刻剖析。
11.1没有1.2开《哲学的现状和任务》一文中明确提出:“现在需要来一个哲学研究的中国化、现实化的运动。
”[2]总的来说,这一时期中国化的提出主要是出于挽救民族危亡的历史使命。
1.3最终形成党的六届六中全会上,毛泽东首次明确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并强调要以民族的形式予以实现。
1941年刘少奇指出要正视中国特殊的国情,避免理论条框的简单照搬,必须与当下革命的实际相结合。
党的七大会议上,他指出:“要使马克思主义系统地中国化,要使马克思主义从欧洲形式变为中国形式,也就是说,要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与方法来解决现代中国革命中的各种问题———其中有许多是在世界马克思主义者面前从来没有提出与解决过的问题。
”[3] 2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核心就在于要把握中国实际,而这一实际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其在现实的这2.1马克思主的。
洞悉时代2.2解和接受的科学理论。
通过实践主体将理论成果转化为现实动力,并内化为其基本信念并付诸行动,转化为能够创造物质财富的不竭动力,这才应该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存在的应有之义。
2.3马克思主义民族化马克思主义是在民族解放的伟业中的产生和发展的,其植根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沃土中,得其精华补其灵气,因而必然是具有中华民族特质的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离不开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在秉持马克思主义理论基本原理的概念下,不断解读并应对中华民族发展过程中的基本问题,以民族特有的形式和内容予以体现,这才是普遍性与特殊性在实践中相统一,在统一中辩证否定的实践过程,只有这样才能进一步把实践的经验上升为理论知识,回归到理论与实践双向互动的历史过程中。
2023年教育数字化转型与创新发展单选题(共30题,每题2分)1 .坚持()为先,教育引导学生爱党爱国爱人民爱社会主义;坚持全面发展,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基;坚持面向全体,办好每所学校、教好每名学生;坚持知行合一,让学生成为生活和学习的主人。
•A.体育•B.德育•C.智育•D.美育我的答案:B参考答案:B答案解析:暂无2 .“尽信书,不如无书”出自()。
•A.《论语》•B.《庄子》•C.《孟子》•D.《老子》我的答案:C参考答案:C答案解析:暂无3 .完善党中央对科技工作统一领导的体制,健全新型举国体制,强化国家(),优化配置创新资源,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
•A.经济力量•B.文化力量•C.政治发展•D.战略科技力量我的答案:D参考答案:D答案解析:暂无4 .()是学校提高教育质量的第一责任人,应经常深入课堂听课、参与教研、指导教学,努力提高教育教学领导力。
•A.校长•B.老师•C.学生•D.家长我的答案:A参考答案:A答案解析:暂无5 .树立科学的教育质量观,深化改革,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健全立德树人落实机制,着力在坚定理想信念、()、加强品德修养、增长知识见识、培养奋斗精神、增强综合素质上下功夫。
•A.厚植道德主义情怀•B.厚植爱国主义情怀•C.厚植品德修养情怀•D.厚植法治意识情怀我的答案:B参考答案:B答案解析:暂无6 .课程思政建设工作要围绕()这个核心点,在全国所有高校、所有学科专业全面推进,促使课程思政的理念形成广泛共识。
•A.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B.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C.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我的答案:C参考答案:C答案解析:暂无7 .2022年4月25日,习近平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时的讲话中指出,要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立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
延安新秧歌运动的当代意义
延安新秧歌运动的当代意义
新秧歌运动是毛泽东同志为端正文艺工作者为工农兵服务的思想而发表的一篇《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之后不久,在延安文艺界进行整风,然后,发起的一场舞秧歌的运动。
这场秧歌运动的意义在于:它使古老的汉族民间舞蹈重新焕发了艺术生命,并配合政治运动,发挥了极大的作用。
规范了解放区舞蹈的基本面貌和根本特征。
促使更多的文艺工作者深入生活、深入民间,创作出具有时代特征的、为广大人民所喜闻乐见的艺术作品。
引领民族化、时代化的文艺发展走向。
确立了文艺必须反映中国现实,必须为广大人民服务,走民族化、大众化的道路方针,为中国文艺政策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1。
事业单位考试(公共基础知识)3000题每日练习0341、《周易•系辞下》日:“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乱。
”这一观点告诉我们().A、主要矛盾决定事物的性质B、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是可以相互转化的C、事物的发展是有规律的I)、要透过现象认识事物的本质2、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的转型,“发展质量”“增加民生福祉”等成为热门话题,“幸福”“宜居”“生态”等成了城市形象宣传中的常用语。
这说明().A、社会意识反映社会存在B、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C、宣传的变化决定意识的变化D、社会意识反作用于社会存在3、1956年,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的报告中初步总结了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明确提出了()。
A、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B、以苏为鉴,独立自主地探索适合中国情况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C、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D、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4、从资本家对雇佣劳动的剥削来看,绝对剩余价值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生产这两种方法是一致的,绝对剩余价值和相对剩余价值都是依靠()。
A、延长工人工作时间而获得的B、提高劳动生产率而获得的C、增加剩余劳动时间而获得的【)、降低工人的工资而获得的5、时代是思想之母,实践是理论之源。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
A、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其创立者是习近平氏中国共产党的理论发展进程的必然结果,其主要创立者是习近平C、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实践经验和集体智慧的结晶,其主要创立者是习近平D、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革命、建设实际相结合的产物,其主要创立者是习近平6、2023年7月1日上午,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在北京天安门广场隆重举行。
习近平指出,一百年前,中国共产党的先驱们创建了中国共产党,形成了伟大的建党精神,这是中国共产党的精神之源。
这个建党精神不包括()。
A、坚持真理、坚守理想B、艰苦奋斗、自力更生C、不怕牺牲、英勇斗争D、对党忠诚、不负人民7、2023年9月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中青年干部培训班开班式上强调,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年来,始终是有崇高理想和坚定信念的党。
三个“为什么”与中国发展的三重维度作者:石琳来源:《青年与社会》2020年第07期摘要: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这三个问题是总书记多次提及并且作出了一系列精辟论述的重大问题。
回顾中国社会发展变革的光辉历程,每一重大历史事件的产生、发展都与这三个重大问题息息相关。
认真学习并深刻领会这三个问题的理论精髓,有助于我们更好的把握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自觉树立马克思主义信仰,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定拥护者。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一、理论与信仰相统一的现实维度三个“为什么”从理论高度解答了中国的发展逻辑,又从根源上提供了不竭的信仰动力,为中国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思想武器和支持改革发展的强大精神力量。
(一)强大的思想武器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日起就始终牢牢把握马克思主义的行动指南,以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头脑,善于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指导革命和建设的各项工作。
同时中国共产党人与时俱进的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使马克思主义更具民族化、时代化、大众化特点,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理论上的坚定性也是中国共产党实现由小到大、由弱到强的根本原因。
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是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在深入研究社会基本矛盾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基础上分析得来的。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所以能在中国取得成功,从理论层面来看,就在于中国共产党与时俱进地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特别是形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一重大理论成果,描绘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的美好发展前景,为中国的改革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思想武器。
(二)坚定的信仰的力量坚定的信仰源自于坚实的理论基础。
经过历史和实践的反复探求,中国共产党选择了马克思主义作为我们党的指导思想。
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科学性和实践性也就使得中国共产党不仅具备了理论上的坚定性,同时也具备了信仰的坚定性。
2W+时政试题任你刷,精准、面广、新鲜。
必须推进马克思主义(),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使全体人民在理想信念、价值理念、道德观念上紧紧团结在一起。
A.中国化科学化大众化
B.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
C.中国化科学化大众化
D.中国化时代化民族化
参考答案:B
【解析】:必须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使全体人民在理想信念、价值理念、道德观念上紧紧团结在一起。
来源:365时事政治网。
365时事政治网,让您时政不再丢分。
加入会员,给我们更好服务您的机会,就是给您增加上岸的保障。
学时政,就上365时事政治网。
试论作曲的“四化”【内容摘要】作曲是音乐艺术的“一度创作”,也是一项复杂的艺术创造工程。
文章从时代化、民族化、人文化、创新化四个理论层面,对作曲“四化”进行了全面系统、深入细致的研究与论述。
【关键词】作曲时代民族人文创新作曲属于音乐艺术“一度创作”范畴,是整个音乐艺术创作的基础与前提。
而作曲本身,又是一项深层次的复杂系统工程和艺术创造工程。
本文对作曲的“四化”——时代化、民族化、人文化、创新化进行较为全面系统的研究与论述,力求为作曲起到有益的实践参考作用。
一、作曲的时代化一切艺术都应与时俱进,把握时代精神,扣紧时代脉搏,才能适应时代,不断发展、不断繁荣。
同样,音乐创作是时代的产物,音乐作品也必须是时代的号角、时代的镜子,才能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
因此,作曲家的音乐创作,首先必须凸显时代化的本体特色,并以此为支点与亮点、支撑与动力。
我国现代著名作曲家聂耳于1935年创作的《义勇军进行曲》(原为影片《风云儿女》的主题曲,由田汉作词,后正式确定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就以中国人民抗日战争为题材,反映了中华民族团结一心、奋勇抗日的伟大民族精神,成为时代的号角,“既是广大人民群众生活的概括、写照,又是站在社会、时代的前头,激励人们前进的鼓角和战歌”①,成为国家的光辉象征。
我国另一位现代著名作曲家冼星海于1939年创作的《黄河大合唱》(光未然作词),也以伟大的抗日战争为题材,讴歌了中华民族不可战胜的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也成为时代精神的反映。
同样,苏联作曲家肖斯塔科维奇于1942年创作的《第七(列宁格勒)交响曲》,以苏联伟大的卫国战争为题材,用音乐形象表现了在德国法西斯凶残侵犯下苏联人民不屈不挠地进行斗争的英雄风貌,被誉为“战争的杰出纪念碑”和“音乐中的航空母航”,作曲家因此于1953年获得“世界和平奖”。
由此可见,时代化是作曲的基础与前提,离开了时代化,任何音乐作品就必然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二、作曲的民族化民族化是一切文艺作品的生命与灵魂,世界上所有国家、所有民族的所有文艺,都以民族化作为生命。
民族化大众化时代化——中国化的内在要求仇小敏(广东商学院政治与教育学院广东广州510320)南方论刊·2010年第2期【摘要】民族化、大众化和时代化是中国化的内在要求。
中国化不是抽象、空洞的,而是具体、实践的,是把与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
中国化的过程就是在中国的民族化、大众化、时代化的过程。
只有不断推进在中国的民族化、大众化和时代化,才能真正实现的中国化,才能形成中国化的,才能指导中国的具体实践。
【关键词】中国化;民族化;大众化;时代化;内在要求民族化、大众化和时代化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内在要求。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不是抽象的而是实践的,不是空洞的而是具体的。
在中国的具体化就是中国化,就是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我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它在不同国情、不同时代、不同实践中有不同的形式,必然呈现出民族化、大众化、时代化等特征。
这种民族化、大众化和时代化统一于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中国化的具体实践之中,统一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全过程,由此决定了中国化过程就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民族化、大众化和时代化的过程。
所以,坚持中国化就必须以现代化建设中的实际问题和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关注理论在中国的具体应用,关注中国实际问题的理论思考,关注中国新的实践和新的发展。
只有不断实现在中国的民族化、大众化和时代化,才能真正实现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才能形成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才能指导中国的具体实践。
1.民族化是中国化的内在要求自创立以来,它在各国的发展过程就是与各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过程,其实质就是一个民族化的过程。
民族化是的根本要求,也是中国化的内在要求。
所谓民族化,就是要把马克思主义同各国的民族具体情况结合起来,形成具有本国特色、本国风格、本国气派的新理论。
中国化就是把从欧洲形式,变成中国的民族形式,即根据中国的民族特点、结合中国传统文化、运用中国人民所喜闻乐见的民族形式,来深入浅出地阐述的基本原理、观点、立场,阐明中国革命的理论、方针和政策。
中国化的过程,就是民族化的过程,也就是在实践中如何用理论来深刻认识和解决中华民族实际问题的过程。
只有同中国具体的民族特性相结合,充分体现中国气派、中国风格和中国特色,才能形成中国化的。
而中国化要创造中国气派、中国风格和中国特色,就必须把理论融入中华民族文化的精华之中去。
在推动中国化的进程中,既要继承和吸纳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将马克思主义融入中华民族文化,同时又赋予民族文化以新的内容和活力。
中国化两次飞跃的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都高度集中地反映了这种民族文化的特征。
要在中国生根、发芽、开花、结果,就不能无视中华民族文化,就必须去其民族糟粕,取其民族精华,使之与当代中国社会相适应、与现代中国文明相协调,保持民族性。
实际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从提出之日起,就以某种特殊的中华民族形式存在着。
毛泽东在1938年提出“中国化”这个命题时,也主要就是讲民族化。
例如毛泽东指出:“马克思列宁主义必须和我国的具体特点相结合并通过一定的民族形式才能实现。
”“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具体化,使之在其每一表现中带着必须有的中国的特性,即是说,按照中国的特点去应用它,成为全党亟需解决的问题。
”他还指出,没有抽象的,只有具体的。
所谓具体的马克思主义,就是通过民族形式的马克思主义,就是把应用到中国具体环境的具体斗争中去,而不是抽象地应用它。
成为伟大中华民族之一部分而与这个民族血肉相联的共产党员,离开中国特点来谈,只是抽象的空洞的。
毛泽东还认为,在中国的应用,必须和民族的特点相结合,经过一定的民族形式,才有用处,决不能主观地公式地应用它。
数十年来,中国共产党一直坚持将同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在民族化的实践中不断地丰富和发展它的内容,形成了中国化即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它们都是民族化的理论成果。
由此可知,中国化就是要把同中国情况、同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实际结合起来,就是民族化。
推进中国化,就要注重中华民族的特殊性,要研究民族的现实需要,继承民族的优秀文化,创造民族的特殊形式,形成民族的特色和风格。
没有的民族化,就不可能真正使中国化。
所以我们要扎根于中国的民族文化土壤,把真理的力量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凝聚力之中,使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具有更加鲜明的民族特色。
2.大众化是中国化的内在要求大众化就是把理论的真正本质和内容传播到人民大众中去,就是把基本原理、基本观点通俗化、具体化,使之更好地为人民大众所理解、所接受和所认可的过程。
中国化就是在中国的大众化。
中国化的过程,就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大众化的过程;就是用武装群众、掌握群众,为人民群众所接受并转化为巨大物质力量的过程。
大众化包括表达方式的大众化、理论内容的大众化,也包括根本立场与基本观点的大众化,它是群众观点的根本要求和具体体现,也是我们党群众路线的根本要求和具体体现。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中国化的内在要求。
坚持大众化就是要坚持一切为了人民,把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相结合,认真研究和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并用大众化的语言阐释和表达发展着的,让为大众所接受,成为人民群众锐利的思想武器,真正实现的中国化。
人民群众的实践活动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真正源泉和现实基础,人民群众是中国化理论成果的创造者和实践者。
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是人民群众创造的,是要群众接受并引导群众的,所以要站在群众的立场上、用群众听得懂的语言讲群众听得懂的道理。
这就要求理论研究和宣传既要讲逻辑的力量,又要讲思想的力量,同时也要讲感情的力量,带着对群众的感情研究问题、分析问题,就一定要联系群众、深入群众、关心群众,及时了解群众的思想问题、实际问题,从而用群众看得懂的文字耐心细致、体贴入微地疏导群众情绪,解开群众思想疙瘩,并且从思想理论层面推动关系群众切身利益问题的解决,否则,理论宣传只能是隔靴搔痒、空洞乏味、枯燥干瘪,失去吸引力、感染力和影响力。
因此,中国化,必须使大众化,让群众看得懂、用得上,又要运用通俗易懂、为人民大众喜闻乐见的表达形式传播,使真正掌握群众,真正转变为广大人民群众改造世界的巨大物质力量,切实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
坚持大众化,就要用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向群众宣传、普及理论,努力使马克思主义为群众所掌握,并把它转化为人民群众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强大理论武器。
因为任何正确的理论,必须说服群众、掌握群众,与人民群众相结合,才能为人民所接受,才能由人民群众创造和发展。
而且具有代表无产阶级和最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理论品质,这就决定了马克思主义必须同人民大众相结合,为人民大众所理解。
毛泽东在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以来就一直强调马克思主义要与人民群众相结合,强调要用中国百姓喜闻乐见的方式来表达,提出要让哲学从哲学家的课堂上和书本里解放出来,成为人民群众手里的锐利武器。
正如毛泽东所指出,马克思主义来到中国之所以发生这样大的作用,是因为中国的社会条件有了这种需要,是因为同中国人民革命的实践发生了联系,是因为被中国人民所掌握了。
任何思想,如果不和客观的实际的事物相联系,如果没有客观存在的需要,如果不为人民群众所掌握,即使是最好的东西,即使是马克思主义,也是不起作用的,用之来指导实践将一事无成。
所以,要实现中国化就必须关注大众需求、回应大众关切、解答大众困惑,走群众路线,把基本原理和最新理论成果大众化,使之始终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增强教育和引导群众的作用。
只有坚持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充分考虑广大群众的思维习惯和接受能力,把深邃的理论转化为人民群众能够理解和接受的平实质朴的语言,把抽象的理论逻辑转化为形象的生活逻辑,才能让马克思主义从书斋走进大众实践、走进大众生活、走进大众的心田,才能不断推进的中国化。
如果不倾听群众的呼声,不解决群众急需解决的问题,就谈不上中国化,也做不到中国化。
3.时代化是中国化的内在要求时代化是中国化的又一个基本要求,它标识着时代规律、时代趋势、时代潮流的显著特征,也反映了思想理论的先进与否。
所谓时代化,就是要把同当前时代发展的状况和基本特征结合起来,认真研究解决时代前进中遇到的问题,在解决时代关注的问题中不断发展。
中国化,就是要体现中国时代精神,与时俱进,与时代特征相结合,与现时代的发展相结合,使之能够正确把握时代主题、适应时代需要、回答时代课题、回应时代挑战,增强其生命力、说服力,使之具有时代特征,具有解释时代、引导时代的理论魅力。
时代化既包括内容和形式的时 代化,也包括语言表达方式和话语体系的时代化。
中国化就是在中国的时代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就是在中国的时代化的过程。
时代化是我们党在不同的历史发展时期,把立场、观点、方法同时代特征、时代主题和日新月异的国内外实践发展相结合,与时俱进地发展,为中国化赋予新的时代内容。
每个时代都有属于它自己的问题,准确地把握和解决这些时代问题,就能够把理论和实践更好的推向前进,中国化也就是在回答和解决中国时代所面临的历史性课题的过程中不断创新、发展而向前推进的。
我们只能在时代的条件下进行认识,而且这些条件达到什么程度,我们便认识到什么程度。
中国化的时代性,实际上就是说,要在不同的时代背景下,灵活运用马克思主义,不断发展。
如果不与时俱进,其必然会失去理论的指导作用。
所以中国化内在地包含时代化,时代化是中国化的一个主要的内容,也是中国化的内在要求。
时代会不断向前发展,实践也会不断向前发展,中国化也必须紧密结合时代特征,不断吸收新的时代内容,使紧跟中国时代发展步伐。
所以要实现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就要把握时代主题,积极回应时代挑战,创造理论的新范畴、新论断,用富有时代气息的鲜活的时代语言,用适合当今时代社会的表达方式,更好地阐明对当今时代世界经济、政治、文化等重大问题的主张和看法。
所以实现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就必须反映时代精神、回答时代课题、引领时代潮流。
正如胡锦涛所指出,要始终走在时代前列,敏锐把握时代特征,准确反映时代要求,使当代中国的具有更加鲜明的时代特色,从而更好地为新的历史条件下党和人民事业的发展提供科学理论指导。
中国化产生和发展的历史也充分表明,只有准确把握时代的脉搏,科学预测时代发展的趋势,才能使中国化坚持正确的时代发展方向,并使之成为放之中国不同时代而皆准的真理。
毛泽东作为中国化的首创者和实践者,正是在密切关注时代发展的特点,运用基本原理深入研究中国革命的特殊规律和发展途径,创造性地提出中国化,并在新中国成立后初步探索了社会主义建设的基本道路的前提下提出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的“第二次结合”的问题,取得了社会主义建设的巨大成就。
邓小平作为中国化的忠实继承者和奋力推进者,也是在深入研究时代的特点与要求,深刻总结国内外时代发展的经验与教训的基础上,才推进到中国化的邓小平理论的新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