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第10课《秦王扫六合》教案
- 格式:docx
- 大小:62.64 KB
- 文档页数:10
《第10课“秦王扫六合”》教案教学目标通过本课学习,握秦朝中央集权统治的建立和秦始皇巩固统一的措施及作用;了解秦朝的疆域和秦长城、灵渠两项古代工程。
归纳并试评“秦完成统一的原因”“秦始皇巩固统一的主要措施”等问题,提高初步综合、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利用实物模型、地图等直观教具,提高观察、想象能力。
通过对秦朝统一历史作用的分析,认识到: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秦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多民族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秦的统一在历史上具有重大意义和进步作用。
重点和难点贯穿本课的核心问题是“统一”:秦灭六国,建立统一国家;秦始皇采取一系列措施,巩固统一国家;北筑长城、开发南疆,维护统一国家。
因此,秦的统一及其作用是本课的重点。
秦统一前,国家处于分裂割据状态,战争频繁,严重阻碍了各地区经济文化的发展,同时给人民的生产、生活带来灾难。
秦的统一,符合历史发展的趋势,也是各族人民的共同心声。
秦朝是第一次也是真正意义上在中国历史上完成了统一,开创了一个新局面。
我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里,虽然也出现过分裂割据的时期,但统一始终是历史发展的主流。
秦始皇在政治、经济、文化、思想等领域,采取了一系列巩固统一的措施,对巩固封建国家的统一和经济、文化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同时,秦的措施几乎囊括了我国不同统一时期所例行的诸多方面,学好本课对今后学习我国不同时期的历史将有极好的启迪。
焚书坑儒是本课的一个难点。
对我们来说,难以理解,易主观臆断。
此外,本课涉及的空间概念较多,因我们见识与阅历的因素,难以形成准确的空间概念。
学法指导1.整体把握秦灭六国的原因,初步掌握把新、旧知识联系在一起的学习方法以及比较全面分析历史问题的方法。
2.阅读教材“北筑长城和开发南疆”一目,并填写地图,使我们能够把历史材料和地图联系起来,进行想象,建立正确的历史时间和空间观念。
3.通过制作“君主专制中央集权”表,简单学会列表归纳史实的方法,便于我们形成完整的历史概念。
中学历史教学设计重点与难点重点秦朝的中央集权制度和统一措施难点焚书坑儒教学方法与媒体教具1、教法:讲述法、启发法、演示法、情景创设2、教学中所用资源:网络资源、视频、自制PPT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导入新课(3分钟)同学们,很高兴和大家一起来学习第十课,“秦王扫六合”。
在上新课前我们先一起来回顾前面的知识。
提问:战国七雄是指哪七个国家?活动:(黑板上画好战国形势图)我手中有七张印有这七国国名的卡纸,请七位同学上来,每人从我手中随机抽取一张按照地理方位贴在相应的位置。
展示“战国七雄”插图,引导学生重温历史,结合所学内容回答:①他们学生:齐楚秦燕赵魏韩学生按照地理方位将自己手中的卡纸贴好。
复习回顾,导入新课贴的位置对不对?讲授新课一、秦统一六国指导学生看图,提问:秦是如何从一个边陲小国一跃成为实力雄厚的强国呢?教师讲解:秦能灭六国,除了商鞅变法、统治者重用人才等条件外,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秦采取了正确的策略:远交近攻,各个击破。
秦最先攻打比较弱小的韩国,之后是赵国,在前面我们学习过秦赵之间的一场著名战役,是什么战役?长平之战。
自长平之战后,东方各国再也无力抵挡秦军的学生:商鞅变法、重用人才攻势。
从公元前230年至前221年,秦王嬴政陆续灭掉六国,建立秦朝。
(展示需要学生在课本上标注的重要知识点)二、巩固统一(20分钟)过渡:俗话说“打江山容易,守江山难”。
秦王嬴政完成了统一大业是不是就可以高枕无忧了?不是,面对庞大的国家,秦王应该建立什么样的制度进行管理呢?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小结:(1)演示秦朝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创立。
(2)演示秦统一货币、统一度量衡、统一文字的图片。
提问这一措施有什么积极意义?统一文字统一货币统一度量衡(3)课堂探究:你怎样看焚书坑儒?播放焚书坑儒的视频以及学者郭沫若、白寿彝、何兹全的评论,指导学生讨论。
(4)面对北方匈奴的进扰,秦朝采取了哪些措学生:(1)最高统治者称皇帝,总揽一切大权。
秦王扫六合教案示例1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掌握秦灭六国统一全国的过程及原因。
2.掌握秦朝中央集权统治的建立。
3.掌握秦始皇巩固统一的措施及作用。
4.了解秦朝的疆域和秦长城、灵渠两项古代工程。
能力目标1.通过引导学生归纳“秦朝完成统一的原因”和“秦始皇巩固统一的主要措施”等问题,培养学生初步综合、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2.利用古诗词引导学生评价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和历史现象,培养学生通过文学作品研究历史的能力。
3.利用实物模型、地图等直观教具,培养学生观察、想像能力。
德育目标1.通过对秦朝统一历史作用的分析,使学生认识到: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秦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国家,秦的统一在历史上具有重大的意义和进步作用。
2.秦始皇为统一全国,创建一系列政治、经济制度,对后世产生了重要影响,秦始皇被誉为“千古一帝”。
教学重点秦的统一及其作用。
教学难点1.焚书坑儒及其评价。
2.对准确的空间概念的掌握。
教学方法1.讲解法。
对于课本中一些学生通过看书、讨论等法仍然不容易掌握的内容,采用此法。
如秦统一全国原因里关于秦始皇个人的作用。
2.古诗词运用法。
通过文学作品来研究历史现象,评价历史人物是一种比较生动的研究方法。
关于秦始皇,后人用诗词方式评价很多,我们可以充分利用这一优势,既增加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兴趣,又起到理解课文的作用。
3.联系分析法。
对于秦统一全国的原因,有一些可以引导学生联系前面所讲的内容归纳、分析。
4.实物教学法。
对于秦始皇巩固统一措施里统一度量衡和文字,可以用实物模型注示,增加教学效果。
5.讨论法。
对于一些不定论的内容,可以提供材料,让学生讨论,开阔视野,加强探究。
教具准备1.动态地图。
2.度量衡、货币、文字模型或图片。
3.投影仪。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导入语例示一]同学们,前面我们讲到了战国七雄时期秦赵长平之战,秦军坑杀赵卒四十万的内容。
长平之战后,东方六国更无力抵挡秦的进攻。
地处北方的燕国也意识到了秦国东进的威胁,可又无力阻止。
2023年《秦王扫六合》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1、长平之战。
秦灭六国及其意义。
秦始皇巩固统一的主要措施:建立专制集权统治和统一文字、货币和度量衡。
焚书坑儒。
匈奴的崛起。
修筑万里长城。
开凿灵渠。
秦的疆域。
2、秦始皇统一六国,开创了我国历史的新局面。
秦的统一以及秦始皇巩固统一的措施对我国历史产生深远的影响,对我国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以及中华民族的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
教学重点:秦灭六国和巩固统一的措施教学难点:专制集权统治的概念和作用教学过程:复习提问:战国时期为什么秦国由弱变强?导入新课战国七雄长期混战,给人民带来极大的痛苦和灾难,不利于经济、文化的进一步发展和交流。
渴望结束割据战争,实现国家统一安定已成为当时各族人民的强烈愿望。
由诸侯割据向统一的封建国家发展,成为历史的必然趋势。
讲授新课一、秦灭六国公元前260年长平之战―――东方六国更无力抗秦公元前230年至公元221年,秦王嬴政灭掉东方六国,建立秦朝,都城咸阳。
秦统一的意义:结束了诸侯长期割据混战的局面,符合广大人民的愿望。
(让学生看P70李白的诗句和《秦灭六国顺序表》)二、专制集权统治的建立秦始皇的历史功绩不仅仅是灭了六国,完成了国家的统一,而且还在于他完成了统一后,又为巩固统一制订和推行了一系列影响深远的重大措施。
专制集权统治制度主要包括三方面内容:①最高统治者称皇帝,国家一切大事,都由皇帝一人裁决,主要官吏由皇帝任免。
②在中央,皇帝以下设丞相、太尉、御史大夫。
③在地方,秦始皇接受大臣李斯的建议,实行郡县制,把全国划分为36郡,郡下设县。
(政治上巩固统一的措施)三、统一文字、货币、度量衡(从文化、经济上巩固统一)战国时期,各国的文字、货币和度量衡,各不相同,影响各地经济文化交流。
(让学生看P71插图)秦始皇统一的措施:①把小篆作为全国规范的文字。
(后又出现隶书。
)②在全国统一使用圆形方孔钱。
③统一度量衡。
意义:有利于巩固政治统一,有利于经济文化交流。
第10课《秦王扫六合》教学设计【课程目标】了解秦兼并六国和秦始皇加强中央集权的史实,探讨统一国家建立的历史意义。
【教学目标】(一)基础知识:秦朝中央集权统治的建立和秦始皇巩固统一的措施及作用。
了解秦朝的疆域和秦长城、灵渠两项古代工程。
(二)能力培养:通过引导学生归纳、试评秦始皇巩固统一的主要措施等问题,培养学生初步综合、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利用实物模型图等直观教具,培养学生观察、想象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对秦朝统一历史作用的分析,使学生认识到,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秦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秦的统一在历史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和进步作用。
【教学重点】秦的统一及作用。
【教学难点】“焚书坑儒”【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制作、模型。
【教学方法】历史情境创意法、图表法、讨论探究法。
【学法指导】1.指导学生收集相关的资料和信息。
2.对学生进行分组和分工。
3.引导学生初步掌握新旧知识联系的学习方法,以及全面比较、分析历史问题的方法。
4.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填写或组拼图型,使学生能够把历史材料和图型联系起来进行想象,建立正确的历史时空观念。
5.教会学生简单列表归纳史实的方法,以便学生形成完整的历史概念。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多媒体出示):配乐诗朗诵。
“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
刑徒七十万,起土骊山隈。
尚采不死药,茫然使心哀。
但见三泉下,金棺葬寒灰。
”教师:这是唐朝著名诗人李白《古风》组诗的第三首。
全诗共有24句,全面评价了秦始皇的功过。
他的功为统一全国,但是他奢靡浪费,诗中谴责了秦始皇,最后落得家破国亡。
教师出示:秦始皇的人物图。
教师:今天这节“秦王扫六合”就是关于秦统一的。
教师出示:第10课“秦王扫六合”〔评定〕:通过配乐诗朗诵和人物图的插入,恰切自然导入新课。
情境的创设,强烈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
教师:请同学读教材中关于‘六合’的注释,了解‘六合’的含义。
第10课秦王扫六合(教学设计)常熟市第一中学王嫣一、本课基本说明1.模块: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2.年级:七年级3.所用教材版本:人民教育出版社4.所属的章节:第三单元第10课5.学时数:1课时(40分钟)二、教学设计1.学习目标:学习目标(一) 知识与能力:1.掌握秦朝中央集权统治的建立、归纳秦始皇巩固统一的措施及作用。
2.了解秦的疆域和长城、灵渠两项古代建筑。
(二)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地图、图片、史料,多方面培养学生获得有效历史信息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我们要认识到: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秦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
2.内容分析:《秦王扫六合》是七年级中国历史上册第三单元的内容。
课文介绍了秦灭六国,秦朝为了巩固国家的统一采取的一系列措施、秦朝的疆域。
秦的统一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的诸侯长期混战的局面,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王朝,同时秦开创了对我国两千多年封建制度产生重大影响的中央集权制度。
课文的重点是秦的统一及作用。
难点是焚书坑儒及相关知识的空间概念。
3.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孩子有着旺盛的求知欲望,但理解抽象的历史与社会问题心力与智力相对欠缺;认识问题的能力存在缺乏辨证与全面看问题的不足,个性化与绝对性认识问题的倾向比较突出;在电影电视以及其他媒体已经接触了秦始皇的人物形象,已经对他有了初步的表象,能够相对比较容易地进入课程但概念化与系统的认识还没有建立起来。
4.设计思路:《秦王扫六合》是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统一国家的建立”中的第一篇课文,秦始皇统一六国,开创了中华统一的先例,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本课以秦朝统一为核心安排和展开,灭六国是实现统一,秦始皇采取一系列措施是为巩固统一,以此为主线,让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并引导学生正确分析评价秦始皇的功过是非是上好本课的关键。
教师通过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运用,借助多媒体课件,采用动态图示法、谈话法、讨论法等手段,动静相长,寓教于乐,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从而达到掌握知识、培养能力的目的。
第10课秦王扫六合教学目标知识目标:使学生掌握秦朝中央集权统治的建立和秦始皇巩固统一的措施及作用,了解秦朝的疆域和秦长城、灵渠两项古代工程。
能力目标:通过引导学生对焚书坑儒进行正确的评价,学习客观地认识和评价历史事件。
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同学们,前面我们讲到了战国时期,秦赵之间发生了一场大规模的战争,大家还记得是什么战争吗?(长平之战)长平之战是战国时期最大的一场战争,也是中国历史上一次大规模的歼灭战。
长平之战以后,东方六国再也无力抵挡秦的进攻。
地处北方的燕国也意识到了秦国的威胁,而又无力阻止。
在这种情况下,燕国想到了用刺杀秦王的办法来阻止秦军。
燕太子丹为挽救燕国亡国之危,收买来自齐国的著名刺客荆轲,待为上宾,以良驹车骑,美食歌女尽量满足荆轲取乐,甚至杀自己心爱的千里马将马肝奉荆轲就食。
秦军大举攻燕的危急时刻,荆轲奉太子丹之命使秦刺杀秦王。
临行前,太子丹和部下一律穿白色孝服把荆轲送到易水岸边,荆轲悲歌道别:“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然而荆轲刺秦王没有成功,反被杀害。
也没能阻止秦国攻取燕国,统一六国的脚步。
今天,就让我们来了解一下,秦王是如何扫平天下以及统一后又采取了哪些措施来巩固统治的。
请同学们把书翻到第10课《秦王扫六合》。
(板书:第10课秦王扫六合)(二)新课讲授(1)秦的统一(板书:一、统一六国)1.公元前230年至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陆续灭掉六国,于公元前221年,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秦朝,定都咸阳。
(板书:1.建立:公元前221年咸阳嬴政)2.小组讨论:假如你是嬴政,为什么选择在这个时候统一全国呢?也就是说此时有哪些条件促使统一的出现?请根据课本,分小组讨论。
(板书:统一的条件:①商鞅变法,国力增强;②顺应历史发展趋势;③重用人才,雄才伟略;④正确的军事策略。
)教师讲述:秦统一的条件中,最主要的就是商鞅变法。
商鞅变法使秦国的经济得到发展,军队战斗力不断加强,秦国发展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国家,为秦的统一创造了条件。
第1 0课“秦王扫六合”【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通过学习,使学生掌握秦朝中央集权统治的建立和秦始皇巩固统一的措施及作用,了解秦朝的疆域和秦长城、灵渠两项古代工程。
2. 通过引导学生归纳并试评秦完成统一的原因、秦始皇巩固统一的主要措施,培养学生初步综合、分析历史问题的能3. 通过对秦朝疆域的地图,培养学生识图指图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通过归纳并试评“秦完成统一的作用”“秦始皇巩固统一的主要措施”等问题,培养初步综合、分析、归纳历史问题的能力;观看图片、地图等直观教具,培养观察、想象能力。
通过对“焚书坑儒”“评价秦始皇”的评述,初步培养一分为二看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通过对秦完成了统一的作用的分析,使学生认识到: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秦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
2. 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培养学生自觉维护祖国统一【教学重难点】重点:秦的统一及其作用难点:1、焚书坑儒。
2.本课涉及的空间概念较多,初一学生难以形成准确的空间概念。
【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制作【教学方法】讲解法、联系分析法、图片教学法、讨论法等【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多媒体出示:一组和秦始皇有关的图片,并配上背景音乐。
创设情境,渲染气氛“畅所欲言”,说说你所知道的秦始皇。
归纳小结,引入课题,剖析课题。
新课学习:一、第一篇章:六合一统,彰显霸气1、秦实现统一的过程以及秦朝的建立。
通过多媒体动态演示。
以此来分析归纳秦统一的历史作用。
2、指导学生阅读教材以及学习过的知识归纳秦能够统一的原因。
二、第二篇章:巩固统一,传承千秋1、秦朝巩固统一的措施。
设计了“我为始皇出谋划策”环节,通过问题引领的方式指导学生阅读教材相关内容进行重点圈划,将内容串联起来,完成基本内容的学习。
2、通过图示法,情境再现法进一步学习秦巩固统一的措施。
3、难点突破,利用漫画、史料引导学生去讨论,大胆的发表自己的见解。
教学设计七年级上册第十课《秦王扫六合》一、教学目标:知识方面:要掌握的基础知识有:秦灭六国及其意义;秦巩固统一的措施:中央集权统治的确立,统一文字、货币、度量衡,焚书坑儒,万里长城,灵渠;秦朝疆域。
水平方面:通过阅读课文和相关课外书籍的活动,使学生掌握获取知识的多种途径,准确理解和处理历史信息。
通过对秦始皇及其建立的中央集权制度的学习分析,使学生掌握分析人物、事件的方法,从而准确理解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
通过思考和分析“秦始皇建立的中央集权制度的措施对后世产生了什么影响”,使学生明确综合分析问题的重要性,学会使用全面、发展的眼光看问题。
思想方面:通过本课的学习,理解到秦始皇是中国历史上一位具有雄才大略的封建帝王。
秦始皇统一六国,符合历史发展的潮流,是对中国历史的巨大贡献。
但他的残暴统治也给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埋下了秦朝短命的祸根。
他所采取的一系列增强中央集权制度的措施是历史发展的产物,对中国的历史产生长远的影响。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秦灭六国和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
难点:中央集权制的概念;统一文字、货币、度量衡与建立中央集权,巩固统一的关系。
三、教学方法:注重前后知识的联系,利用课件和幻灯片,给学生以直观的印象,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四、教学过程:复习:1.我国从什么时候进入封建社会?2.战国七雄是哪七个诸侯国?3.为什么秦国成为战国后期最强大的国家?导入:战国时期,七国割据称雄,持续实行兼并战争,给人民带来了巨大的灾难,也不利于经济文化的进一步发展和交流。
秦国商鞅变法最为彻底,奴隶制被废除,封建经济和军事力量增强了,逐步成为七国中实力最强的封建国家。
所以,七国中秦国最有实力统一六国。
一、秦灭六国和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1.秦灭六国(前230--前221年)提问:同学们还记得《纸上谈兵》这个成语的出处吗?(学生回答:略)直观的向学生展示:从公元前230年兼并韩国开始,到公元前221年兼并齐国,十年间,六国先后灭于秦,在公元前221年,秦完成了统一,建立起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封建国家。
7上第10课秦王扫六合教学设计及点评(含五篇)第一篇:7上第10课秦王扫六合教学设计及点评七上第10课《秦王扫六合》教学设计及点评编者按:本课例是在潍坊市2011年暑期初中历史骨干教师研修中的一节公开课。
授课教师为山东省寿光市的郎杰老师。
从教学效果上来看,还是很不错的,希望对大家有所启发。
【课标要求】了解秦兼并六国和秦始皇加强中央集权的史实。
探讨统一国家建立的意义。
【学习目标】知识目标:了解秦兼并六国的史实;掌握秦始皇加强统一的措施。
能力目标:通过历史情景提高归纳、分析问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体会统一对中华民族的伟大意义。
【学习重点】秦朝加强统一的措施及意义【学习难点】探讨统一国家建立的意义【学习过程】师:上课,同学们好!生:老师好!师:请坐。
今天我们来为一位影响中国的最佳帝王颁奖,他就是秦始皇。
那么他对中国到底有多大的贡献,为什么寄予他这么高的荣誉呢?下面就请同学们根据本课的学习目标和导学案中的自主学习部分,自己先来了解秦皇从建国到治国的伟业。
在学习中,请同学们用“圈点勾画”这样的方法把有关秦皇的重要知识标出来。
(学生依据导学案进行自主学习。
老师巡视了解学生学习的状况)(约10分钟后)师:好,现在大家已自学完了秦皇的伟业,下面请同学们来列举一下秦皇的丰功伟绩。
师:出示幻灯片:先请同学们观看一下秦灭六国的顺序。
(老师演示、提问)为什么秦能灭掉六国?他比其他国家有哪些优势?生回答:师总结:根据你们的答案,老师把原因概括为一个字:“强”,强大的军事、强盛的经济、强有力的干将、强势的帝王,还有人民强烈要求统一的愿望等等,这一系列因素加起来,秦灭六国已是大势所趋。
那么秦灭六国后改名为什么?哪一年?生回答。
师:继续演示幻灯片。
当时秦朝的版图已相当于现在版图的五分之一。
面对扩大了好几倍的版图,秦皇仍不满足,他继续南推北进,使秦朝的疆域更加广阔。
(展示幻灯片:秦朝疆域)(提问)谁来给大家介绍一下秦朝疆域的四至?生回答。
《“秦王扫六合”》教案教与学的目标:1、知识与能力了解秦灭六国统一全国的过程及原因;知道秦朝的疆域和秦长城、灵渠两项古代工程;记住秦始皇巩固统一的措施及作用。
2、过程与方法自学和分组讨论“秦朝完成统一的原因”和“秦始皇巩固统一的主要措施”,提高初步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学会公正客观的评价历史人物。
教与学的重点:秦灭六国和巩固统一的措施教与学的难点:理解“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这个概念教与学的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方案一:阅读课本导入框内的故事《荆轲刺秦王》后思考:荆轲应不应该刺杀秦王呢?有人认为荆轲很伟大,为挽救燕国献出了自己的生命,但也有人认为荆轲不应该刺杀秦王,这又是为什么呢?带着这些疑问,我们一起走进秦朝,体验一下“秦王扫六合”的气概。
方案二:课件显示电影《英雄》片段,说明:《英雄》这部电影是以战国末年荆珂刺秦王的历史事件为蓝本改编的。
“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返﹗”这首悲壮的歌就是荆轲在易水边辞别燕国太子丹时唱出的。
太子丹为什么派荆珂刺杀秦王?秦王是一个怎样的人?今天,我们通过学习第10课,就可以找到答案。
二、自主学习,建构知识:自学要求:依据下列问题自读课文,勾画重点知识,尝试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列出知识结构,并将自学中发现的疑难点记录下来以备交流。
1、记住秦朝建立的时间、都城及建立者。
2、秦朝为加强封建统治,在中央和地方分别采取了什么措施?3、秦朝为巩固统一,在经济上、文化上和思想上分别采取了什么措施?4、秦朝为维护统一,在北方和南方分别采取了什么措施?5、你知道秦长城的起止点吗?6、在图上找出秦朝的疆域四至。
三、合作探究,释疑解惑:㈠生生合作:以小组为单位讨论解决自学过程中产生的疑难问题。
(3分钟)㈡师生合作:共同探究解决本课的重点难点问题。
对于本课的重点知识秦巩固和维护统一的措施,在学生看书后可以通过提问的方式(或)让学生分类(政治、经济、思想、文化、民族关系等)明确答案,并给予学生3分钟的记忆巩固时间。
第10课秦王扫六合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掌握:秦的统一;秦始皇巩固统一的主要措施及作用;了解秦朝的疆域和秦长城、灵渠两项古代工程。
(2)通过引导学生归纳、试评秦始皇巩固统一的主要措施等问题,培养学生初步综合、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利用动态历史地图等直观教具,培养学生的观察、想象能力。
(3)通过对秦始皇及其相关历史事件的正确评价,培养学生辩正认识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的能力。
(4)通过指导学生设计秦朝疆域示意图及有关简表,培养学生压缩历史信息及用表归纳历史史实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教学过程以学生为主体,通过创设故事情境、温故而知新、动态演示历史地图、设身处地、用表归纳历史史实、设计秦朝疆域示意图、评价历史人物、比较辨别等方式,采用电化教学手段,动态演示相关教学内容,贴近学生最近发展区,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视觉和听觉,从而达到调动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主动性的目的,顺利完成教学目标。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教学,使学生认识到:(1)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秦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
(2)秦灭六国,结束了春秋以来诸侯割据混战的局面,开创了统一的新局面。
秦始皇统一六国,符合历史发展的潮流,符合广大人民的利益,具有进步的意义。
(3)秦的统一以及秦始皇巩固统一的措施对后世具有深远的影响,对我国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以及中华民族的发展,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4)认识到秦始皇既是千古一帝,又是历史上少有的暴君。
(5)长城和灵渠是我国古代的伟大工程,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血汗和智慧的结晶。
教学策略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自主探究、合作解决问题。
教学过程一、创设故事情境,联系旧知,导入新课你看过电影《英雄》吗?这部电影是以历史上的“荆轲刺秦王”为蓝本,演绎了一个大侠刺秦王的故事。
(课件显示)“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生:娓娓讲述荆轲刺秦王的故事。
从这个历史故事缩影中,我们可以看到战国末期七雄的兼并战争非常激烈。
七年级上册历史第十课《秦王扫六合》教学设计教学过程:一、导入回顾并导入教师: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春秋战国时期的诸子百家,同学们一起回忆一下“战国时期法家的代表人物是谁?”(学生回答)教师:今天我们一起来了解战国末期的秦国又有怎样的发展。
多媒体展示秦始皇的画像以及李白的《古风·秦王扫六合》教师:请同学们看到大屏幕,上面这幅画像是秦国的一位君主,同学们能猜到他是谁吗?(学生回答)教师:对,他就是结束了春秋战国时期混乱纷战并建立了统一的秦王嬴政。
大家来看看著名的诗人李白是如何描写他的。
教师与学生一起朗读:“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
”教师:大家看到诗句中的“六合”二字,有同学知道“六”这个数字代表什么吗?(学生回答)教师:六个诸侯国(战国时期除了秦国以外的六个诸侯国)。
李白这两句诗描写的就是秦王嬴政灭掉六国实现天下统一的事情,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就是这段历史。
教师:同学们,在战国后期六国联合对抗秦国,在这样“全民抗秦”的历史背景下,为什么是秦国能实现统一天下的重任呢?学生可结合前面课文学习到的有关“都江堰的修建”、“商鞅变法”或者“法家思想发展”的内容分析原因,也可以结合“春秋战国的纷争”中提到的战争使人民遭受损失,所以人们渴望结束战争、天下太平等来展开讨论。
教师总结:秦国统一的历史条件有:1.商鞅变法,使得秦国国富兵强,成为战国后期最强大的国家;2.长平之战,其他六国的力量被削弱了;3.秦国国君重用人才,礼贤下士;4.采取了远交近攻的正确方针;5.统一大业顺应人民的愿望,符合历史的潮流。
教师:秦国花了十年时间完成了统一大业,在中华大地上建立起了第一个大一统的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秦朝,定都咸阳。
俗话说“创业容易守业难”,那么秦始皇是怎样守业的呢?教师:同学们看到示意图上处在最高处的人是嬴政,他是国家权力最大的统治者,他还给自己的身份创立了一个新名称,叫做“皇帝”。
《中国历史》-第10《秦王扫六合》教案点击下载:本教材分析秦始皇统一六国,开创了中华统一的先例,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秦始皇实现统一,既卓而不凡又专断残暴,成为后人争与评说的千古一帝。
本内容即以秦始皇为核心安排和展开。
灭六国是实现统一;建立专制集权统治、统一文字、货币、度量衡是巩固统一;焚书坑儒从主观上仍是为强化统一;北击匈奴、修长城,南征越族、开灵渠,将祖国境内的多民族置于秦的统一旗帜之下,更成就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伟业。
以此为主线让学生掌握基础知识。
并引导学生正确分析评价秦始皇的功过是非是上好本的关键。
教学重、难点本的重点是秦的统一及巩固统一的措施,概念多,跨度大。
本的难点是对“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概念的理解。
学生分析知识状态①对秦朝的各类制度、政策了解不多。
②对长城非常熟悉,但是对其相关的背景知识了解不多。
认知能力①联系、比较能力较差,对秦朝制度、政策的变革原因及作用不易理解。
②理解思维能力水平较低,对一些专有名词或概念如“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不易理解。
学习情绪①对扫六合、焚书坑儒等故事性较强的事非常感兴趣,有求知欲。
②对制度、政策、措施的原因分析、结论评价不感兴趣。
教师应对针对本概念多,跨度大这一特点。
教师借助多媒体,采用动态图示法、角色扮演、谈话法、讨论法等手段,动静相长,寓教于乐,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从而达到掌握知识的目的。
针对“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概念较难理解。
学生理性思维能力又较差的特点,教师采用直观图示法和联系法,将学生的视觉和听觉充分调动,从而形成深刻的印象。
(播放间音乐)导入新上之前老师想先请大家看一段视频,观看的时候同学们就要注意视频反映的是我国历史上的什么事?展示视频《荆轲刺秦王》,创设历史情境,使学生注意力集中并引发思考。
生:“荆轲刺秦王”师:“荆轲刺秦王”的义举值得惋惜,但历史的发展却并不因他的牺牲而逆转,最终秦还是完成了统一。
那么秦是如何实现统一,又是如何巩固统一的,真实的秦始皇又是怎样的呢?带着这些疑问就让我们共同走进今天的题──“秦王扫六合”。
讲授新师:(画面展示《战国形势图》)在共同领略了春秋战国的风云争霸后,我相信大家对著名的“战国七雄”肯定还记忆犹新,那“战国七雄”究竟是哪七个国家?其中最强大的是哪个国家?为什么?生:“战国七雄”是指韩、赵、魏、楚、燕、齐、秦。
最强大的是秦国,因为秦国经过了商鞅变法。
(伴随着学生的回答,画面动态显示七国)师:战国末年,强大的秦国不断通过战争和远交近攻的战略兼并东方各国土地。
在公元前260年,秦、赵两国之间爆发了著名的“长平之战”(画面动态显示)。
在这次战役中,赵国大败,从此一蹶不振,其他诸侯国再也不敢抵抗秦的进攻。
公元前238年,嬴政亲政后(动态显示嬴政图),对六国就采取了各个击破的策略,这样从公元前230年─公元前221年,十年间先后灭掉了六国,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封建王朝──秦朝(画面动态显示六国消失,将秦移向中央放大。
)那大家想一想,秦为什么能完成统一?生:回答师:嬴政顺应历史潮流完成了统一,可谓顺民心、合民意,光这一点就值得我们敬佩。
但敬佩之余有的同学肯定不免又多了几分担忧,为什么?因为正所谓“创业容易,守业难”,现今的秦王面对的可是一个如此庞大的帝国。
对于这样一个帝国,他又该如何掌控?我想要窥探秦王的秘密,同学们就要发挥协作精神了。
下面老师就给大家2分钟的时间参照本并讨论,秦王是如何巩固统一的?然后大家再把自己的学习成果用小组抢答的方式汇报给老师,汇报的时候就要注意了该出手时就出手。
生:看书、归纳师:请听第一题(屏幕展示题目──“判断下列动画反映的是秦王巩固统一的什么措施?”)画面显示示意图生: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师:认为自己功高盖世就称皇帝,可见这位帝王的霸气。
但偌大的江山,一人之力恐难为之,怎么办呢?我们这位聪明的皇帝呀,又立刻寻思着为自己找来了三位得力的干将。
即屏幕上显示的“三公”。
其中丞相帮助皇帝处理全国政事,其职务就相当于我们今天的国务院总理,太尉掌管军事,御史大夫则负责监察百官,而这三人又必须绝对服从和执行皇帝的命令。
这样一来,秦始皇既分担了压力,又把中央的大权牢牢地握在了自己手中,可谓一举两得。
下一步就看他如何加强对地方的控制了。
针对此,群臣们又展开了激烈的讨论。
有的建议他仍沿用周朝的分封制,有的则建议他把全国分为郡县,然后由皇帝派官吏直接管理。
那这位皇帝最后是选择了什么制度?为什么?(出示第二题)生:自由发言。
(归纳出:分封制下长官世袭,权力过大。
郡县制下中央有了实权,郡县权力过小,无力与中央抗衡。
)画面显示示意图: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师:秦始皇通过郡县制把地方上的权力集中到中央,这就是中央集权,最后中央的权力又集中到了最高统治者皇帝手中,这就是君主专制。
两者相结合,就形成了中国历史上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这套制度的核心是皇权,这样就极大地巩固了统一,所以被以后的封建王朝所沿用。
在这方面,秦始皇可谓是万世开基。
师:解决了政治上的分裂后,我们再来看看六国的子民又为他们的帝王提出了什么难题?请听第三题(画面显示题目──观看历史模拟剧。
找出剧中人物遇到了几个麻烦,又该如何解决)“历史模拟剧场”设计:秦国两个贵族到楚国游历,遇到两个麻烦──货币、度量衡不统一。
生:回答画面显示批注:度──丈量长度的工具“尺”量──量容量的容器,“斛”“斗”“升”衡──称重量的衡器“秤”显示各国货币师:在这种情况下,秦始皇就下令统一了度量衡和货币、文字。
师:正是为了便于统一后各地经济的流通,秦始皇下令将全国的货币统一成了秦国使用的圆形方孔钱,又规定了统一的度量衡。
画面显示文字:师:在统一了度量衡后,各国交流中还有一个最大的障碍是什么?生:文字师:(画面显示七国文字)例如一个马字七个国家就有七种不同的写法。
不仅如此,各地还有不同的方言。
我们知道,即使在信息高度发达的今天,人们还有感于语言交流的障碍,更何况在交通不便利的秦代,文字又不统一。
这种困难可想而知。
认识到这一点后,秦始皇就下令将简化了的小篆作为了标准字体,通令全国使用。
以后又出现了笔画更为简单的隶书。
一直到现在,我们知道各地都有不同的方言,但有一点却始终是统一的,这就是文字。
在这方面,秦始皇可谓是功在当时,利在千秋。
师:讲到这里,我们再来回顾一下,这位帝王已经取得了哪些建树。
师:凭借着一位皇帝的睿智和胆略,秦始皇实现了中原的一统,他是否就此满足了?生:没有。
师:他不仅没有满足,相反还酝酿了一个更为大胆的计划。
即征服历代统治者都望而却步的岭南地区。
(画面显示地图)然而,0万秦军的粮草问题却又成了另一道难题,因为当时的长江和珠江之间还没有河流相通,正在这时一个叫史禄的人提出了一个大胆的建议,在湘江和漓江之间修筑了一条运河,打通南北两大水系,这条运河就是今天的灵渠。
(画面显示地图)灵渠修筑后的秦军不仅用一年的时间就征服了岭南,而且也把中原文化带到了岭南,从而极大地促进了各地的交流。
师:正当秦始皇踌躇满志地构筑他强大的帝国体系之时,北方一个少数民族──匈奴也正肆意崛起,并不断威胁着秦北部的边防。
在这种情况下,秦始皇又是如何应对的,请大家看下面一段视频。
(播放视频)师:为抵抗匈奴的进攻,秦始皇修筑了万里长城。
那后世又是如何看待这一工程的?先让我们看两则材料。
屏幕显示:“秦皇筑长城,乃为万世利。
连山绝谷势蜿蜒,雄图自足制中外。
”──清·杨鸾“祖舜宗尧自太平,秦皇何事苦苍生。
不知祸起萧墙内,虚筑防胡万里城。
”──唐·胡曾师:从材料一我们可以看出,秦始皇修筑的长城确实为后人留下了一笔宝贵的财富。
直到今天,长城作为中华文明的瑰宝,还以它的雄伟而文明于世。
然而从材料二中,我们却又看到了修长城给当时的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
为修筑长城,秦始皇动用民工达三十万之众。
被征集来的民工,风里来,雨里去,肩膀压肿了,腿脚摔坏了,在监工的鞭打下,没日没夜,流血流汗地干活。
许多人牺牲在了长城脚下了。
不仅如此他还修筑了一些建筑,大家能不能举例说明一下?生:回答师:为修筑这些建筑,秦始皇征发了3、4百万劳力,男丁不够用的时候,甚至连妇女都被征调。
其残忍由此可见一斑。
师:然而秦始皇的残暴还不止这些,在长城修筑后的第二年,他又上演了一幕“焚书坑儒”的悲剧。
对于“焚书坑儒”刚才大家都已经接触了,但不知道大家注意了没有,这里的“焚书”是不是焚烧了所有的书籍?“坑儒”又是坑的哪些人?师:焚书是为了防止人们借古讽今。
但对反对自己的人却选择了用坑杀的方式,可谓草菅人命、天理不容。
其残暴令人发指。
师:但钳制思想后,自己的帝国是否就长治久安了呢?请大家看一首诗。
屏幕显示唐代章碣的《焚书坑》:竹帛烟消帝业虚,关河空锁祖龙居。
坑灰未冷山东乱,刘项原来不读书。
师:解释。
师:为巩固自己的统治,秦始皇对知识分子是防之又防,但最后却是草莽之夫推翻了他的统治,只说明了一点──正是暴政导致了秦朝的灭亡。
师:秦帝国虽已灭亡,但中国历史上第一位皇帝──秦始皇却耐人寻味,并日益成为后人争与评说的焦点。
有人称他是“千古一帝”,有人却称他是“暴君”。
通过今天这节的学习,你又是如何看待他的呢?展开辩论赛师:针对各点,引导学生对秦始皇一一评价。
引出辩证的观点。
屏幕展示http://ullubnesshu(搜虎社区)http://sueddeutshede(南德意志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