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脉硬化的中西医治疗研究进展
- 格式:pdf
- 大小:1.29 MB
- 文档页数:3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中医学, 2023, 12(8), 1985-1990 Published Online August 2023 in Hans. https:///journal/tcm https:///10.12677/tcm.2023.128292近15年动脉粥样硬化的中西医理论机制研究进展朱西阳湖北中医药大学,针灸骨伤学院,湖北 武汉收稿日期:2023年6月16日;录用日期:2023年7月28日;发布日期:2023年8月9日摘要 动脉粥样硬化(arteriosclerosis, AS)是一种发生在大、中血管的慢性特异性炎症,可引发冠心病和脑梗死,其发病率和病死率均居各种疾病前列,是严重危害人类生命健康的疾病之一。
目前关于动脉粥样硬化的机制尚不十分明确,各中西医学者各有其见解。
搜索国内外近十五年关于动脉粥样硬化的中医、西医理论机制以及实验研究进展的期刊论文,为动脉粥样硬化机制的研究提供参考,有利于以后的治疗研究。
关键词动脉粥样硬化,理论机制,中医,西医,研究进展Research Progress of Theoretical Mechanism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and Western Medicine on Atherosclerosis in Recent 15 YearsXiyang ZhuCollege of Acupuncture and Orthopaedics, Hubei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 Wuhan Hubei Received: Jun. 16th , 2023; accepted: Jul. 28th , 2023; published: Aug. 9th , 2023AbstractAtherosclerosis (AS) is a kind of chronic specific inflammation that occurs in large and middle blood vessels, which can cause coronary heart disease and cerebral infarction. Its incidence rate朱西阳and mortality rate are in the forefront of various diseases, and it is one of the diseases that se-riously endanger human life and health. At present, the mechanism of Atherosclerosis is not very clear, and Chinese and Western medicine practitioners have their own views. Search the domestic and foreign journal papers on the theoretical mechanism of Atherosclerosis i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and western medicine and the progress of experimental research in the past 15 years to provide reference for the research on the mechanism of Atherosclerosis, which is conducive to the future treatment research.KeywordsAtherosclerosis, Theoretical Mechanism,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Western Medicine,Research Progress Array Copyright © 2023 by author(s) and Hans Publishers Inc.This work is licensed under 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International License (CC BY 4.0)./licenses/by/4.0/1. 引言动脉粥样硬化(arteriosclerosis, AS)是一种发生在大、中血管的慢性特异性炎症,是心绞痛、心肌梗死、动脉瘤和外周动脉疾病共同的病理生理基础。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中西医研究进展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是一种常见的心血管疾病,它是由于冠状动脉内皮细胞受损、脂质代谢紊乱和炎症反应等多种因素引起的。
近年来,中西医结合研究取得了一些重要进展,为该疾病的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本文将从中西医结合的角度,对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探讨其临床应用和未来发展方向。
(一)中医药防治冠心病疗效明显中医药在治疗冠心病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传统药物如丹参、川芎、天麻等对冠心病有很好的防治作用。
丹参是一种有益于心血管系统的中草药,其有效成分丹参酮对冠心病有显著的抗缺血、抗心肌梗死作用,可降低心肌的氧耗量,增加心肌对缺血的耐受性。
川芎具有活血通络,舒筋活血的功效,对冠心病合并症和病因的调理作用显著。
天麻对冠心病伴有心绞痛、狭窄性心绞痛有一定疗效。
针灸作为中医传统疗法,被广泛应用于冠心病的治疗中。
针刺穴位可以改善心脏供血和心脏功能,降低血压和血脂,减少冠心病发作的次数和减轻症状。
针灸治疗冠心病的机制主要是通过调节自主神经、改善心肌供血、减轻心脏负荷等途径发挥作用。
临床研究表明,针灸治疗冠心病的有效率较高,受到患者的广泛认可。
中医药在冠心病的预防方面也具有重要作用。
中医强调“治未病”,提倡“调理阴阳”,通过药膳调养心脏,增强体质,改善冠心病的易感因素,起到预防作用。
中医治疗也强调“因病施治”,提倡根据个体体质和病情特点,个性化地选取药物治疗,达到个体化预防冠心病的目的。
随着生物技术的发展,科学家们对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分子机制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其发病机制涉及多种信号通路和分子因子的参与,如炎症因子、氧化应激、细胞凋亡等。
这些研究为治疗冠心病提供了新的靶点和策略,为疾病的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
(二)介入治疗技术不断进步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介入治疗技术包括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PCI)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等,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中西医研究进展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是一种常见的心脏疾病。
中西医结合治疗已被广泛应用于其管理。
本文将从中医和西医两个方面介绍其研究进展。
中医方面,运用中医药治疗冠心病已有数千年的历史。
中医的治法多样,包括中药、针灸、推拿等。
近年来,中草药治疗心脏疾病的临床研究逐渐增多。
例如,丹参、三七、山楂等常用中草药都有一定的心血管保护作用。
此外,一些新的中草药制剂也是研究的热点。
例如,复方丹参片是由丹参、三七、三棱、合欢花等中药组成的制剂,有扩张冠状动脉的作用,能降低心脏负荷,减轻心脏缺氧。
针灸治疗冠心病也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一些研究显示,针灸对心脏的心肌细胞保护有显著作用,并且可以降低心脏病死亡率。
西医方面,治疗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方法也在不断进展。
药物治疗是首选的非手术治疗方法之一,包括抗血小板药物、硝酸酯类药物、β受体阻滞剂、钙通道阻滞剂等。
其中,硝酸酯类药物和β受体阻滞剂等已广泛应用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治疗中。
此外,冠状动脉血运重建术和冠状动脉支架置入术被广泛应用于其治疗中。
这些手术常常能够减轻症状,并且显著降低心脏事件的发生率。
近年来,中西医结合治疗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研究也逐渐得到关注。
例如,针灸和药物联合治疗已成为一种趋势。
一些研究表明,针灸和中药能显著降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患者的血压、心率,并且能够改善心肌代谢和减轻心肌缺氧。
另外,一些研究表明,针灸和中药对于辅助药物治疗能够增强疗效,减少药物的副作用,提高生活质量。
总的来说,中西医结合治疗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研究尚处于初级阶段,但是已经取得了一些积极的结果。
未来,应继续加强中西医结合治疗的相关研究,探索更好的治疗方法,从而最大程度地改善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患者的生活质量和预后。
动脉粥样硬化中药治疗机制的研究进展动脉粥样硬化是一种常见而严重的心血管疾病,其主要特征是血管内脂质沉积和纤维斑块形成,导致血管狭窄和失去弹性。
中药治疗动脉粥样硬化具有潜在的优势,因为中药可以通过多种途径和靶点调节疾病过程,减少炎症反应、抗氧化应激和降低脂质水平。
本文将综述动脉粥样硬化中药治疗的机制研究进展。
1. 抗炎作用炎症反应在动脉粥样硬化的病理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中药可以通过抑制炎症因子的产生和抑制炎性细胞的活化来减少动脉炎症反应。
丹参具有降低血管内皮细胞的黏附分子表达、减少炎症细胞浸润和抑制炎性因子的产生的作用,从而减轻动脉粥样硬化的发展。
2. 抗氧化作用氧化应激是动脉粥样硬化的另一个重要机制,中药中许多植物成分具有抗氧化作用,可以减少自由基的产生和氧化损伤的发生。
黄芩具有显著的抗氧化活性,可以通过清除自由基和抑制氧化应激反应来减轻动脉粥样硬化的损伤。
3. 调节血脂水平高脂血症是动脉粥样硬化的重要危险因素,调节血脂水平是中药治疗的重要策略之一。
中药中的一些有效成分可以抑制胆固醇的合成和吸收,并促进胆固醇的排泄。
红曲素可以抑制HMG-CoA还原酶的活性,从而降低胆固醇的合成,减少动脉粥样硬化的发展。
4. 抗血小板聚集作用血小板聚集是动脉粥样硬化形成斑块的重要步骤之一,中药中含有多种成分具有抗血小板聚集作用,可以减少血小板与血管壁的粘附和凝集,从而减少血小板斑块的形成。
天麻碱可以抑制血小板的聚集和释放血小板聚集因子,从而减轻动脉粥样硬化的发展。
5. 改善内皮功能内皮细胞在维持血管功能和结构完整性上起着重要作用,动脉粥样硬化会导致内皮细胞功能异常。
中药中的一些成分可以改善内皮细胞的功能,促进一氧化氮的产生和减少炎症反应,从而改善血管功能和预防动脉粥样硬化。
大黄素可以通过抑制内皮细胞的氧化应激反应和提高一氧化氮合酶的活性来改善内皮功能。
中药治疗动脉粥样硬化具有多种机制,包括抗炎、抗氧化、调节血脂、抗血小板聚集和改善内皮功能等。
动脉粥样硬化中药治疗机制的研究进展随着生活方式和饮食习惯的不断改变,动脉粥样硬化(atherosclerosis)的发病率不断上升,成为了当今社会中的重要公共卫生问题。
传统医学认为,在动脉粥样硬化的治疗中药具有很好的疗效,因为中药可以通过综合调节身体的整体状况,达到改善动脉粥样硬化的目的。
因此,中药治疗动脉粥样硬化取得了一定的研究进展,下面我们就来具体探讨一下。
1. 补益作用在中医理论中,肝肾阳虚是动脉粥样硬化的常见原因。
因此,很多中药的治疗作用都是注重于补益肝肾两脏,增加体内阳气。
比如,人参、枸杞子、首乌、淮山等中药,都可以起到益气养阴、滋补肝肾的作用,从而改善动脉粥样硬化病情。
2. 清热解毒作用在动脉粥样硬化中存在炎症反应,这会导致血管内皮细胞受损,从而引起动脉内膜增厚和粥样斑块的形成。
因此,一些中药可以发挥清热解毒的作用,促进血液循环,加速炎症消退。
比如,黄芩、地黄、黄连等中药均可以有较好的清热解毒作用。
3. 调节血脂作用高血脂是动脉粥样硬化病情的常见症状,中药可以通过改善血脂代谢,增加体内HDL-C的水平,降低LDL-C和TG的水平,有效预防和治疗动脉粥样硬化。
比如,红曲、枸杞子、茯苓、山楂等中药,均具有较好的调节血脂作用。
4. 抗氧化作用氧化应激反应也是动脉粥样硬化的重要环节。
中药可以通过果胶、黄酮类抗氧化物、多酚等成分,有较好的抗氧化作用,减少血管内皮细胞受氧化损伤,从而减轻动脉粥样硬化的症状。
比如,甘草、青果、山楂、草莓等中药都具有很好的抗氧化作用。
总的来说,中药治疗动脉粥样硬化的疗效因药物而异,但中药综合调节的特点决定了中药具有综合治疗的效果。
需要指出的是,中药治疗动脉粥样硬化要依据每个患者具体情况进行个体化治疗,不能一概而论。
动脉粥样硬化中药治疗机制的研究进展动脉粥样硬化是一种常见的慢性血管疾病,它的发病机制涉及多种因素,包括血管内皮功能障碍、血栓形成、炎症反应等。
随着社会发展和老龄化进程的加快,动脉粥样硬化患病率逐渐增加,给人类健康带来了不小的威胁。
目前,西医药物治疗动脉粥样硬化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也存在诸多不足之处,比如长期使用药物容易产生耐药性,而且治疗过程中容易出现各种副作用。
人们开始通过中药治疗动脉粥样硬化的方式,寻求新的治疗思路和方法。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中药对动脉粥样硬化具有显著的疗效,其机制主要包括改善微循环、抗氧化、抗炎、抗血小板聚集、调节血脂代谢等多种途径。
下面我们就来具体介绍一下动脉粥样硬化中药治疗的研究进展和机制。
1. 改善微循环动脉粥样硬化是一种慢性进行性血管疾病,其发病机制本质上是动脉壁内皮细胞发生异常改变,从而导致动脉壁逐渐增厚,血管腔狭窄,血液流动阻力增大。
而多种中药通过改善微循环的作用,可以促进血管壁内皮细胞的恢复和修复,从而减轻动脉粥样硬化病变。
2. 抗氧化作用动脉粥样硬化的进展过程中,身体内部会产生大量的氧自由基,这些氧自由基会对血管壁内皮细胞、血小板、红细胞等多种细胞造成损害,进而促进动脉粥样硬化的发展。
而多种中药通过抗氧化作用,可以清除体内自由基,保护血管壁内皮细胞,从而阻止动脉粥样硬化的进展。
3. 抗炎作用炎症反应是动脉粥样硬化的关键环节,多种中药具有显著的抗炎作用,可以减轻血管壁的炎症反应,延缓动脉粥样硬化的进展。
4. 抗血小板聚集作用血小板在动脉粥样硬化的发展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它们的过度聚集会促进血栓的形成,加重动脉狭窄。
而多种中药可以通过抑制血小板的聚集作用,减少血栓的形成,改善动脉粥样硬化病变。
5. 调节血脂代谢血脂代谢异常是动脉粥样硬化的重要诱因之一,多种中药可以通过调节体内脂质代谢的平衡,改善血脂的异常,从而减少血管腔的脂质沉积,缓解动脉粥样硬化的病变。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中西医研究进展【摘要】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是一种常见的心脏疾病,严重威胁人们的健康。
本文通过综合分析现代西医和传统中医对该病的研究进展,探讨了中西医结合治疗该病的现状和前景。
在药物疗法方面,研究者不断探索新的药物治疗手段,取得了一定的进展。
而在非药物治疗方面,心理调节、运动疗法等非药物治疗方法也逐渐受到关注。
结合中西医优势治疗该病的前景可期,未来研究应更加深入探讨中西医结合治疗的机制,为临床治疗提供更有效的方案。
通过本文的总结可见,中西医结合治疗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具有重要意义,未来的研究应该更加注重该领域的深入探索。
【关键词】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中西医、研究进展、药物疗法、非药物治疗、治疗前景、未来研究、结论1. 引言1.1 背景介绍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是一种罹患率较高、并发症严重的心血管疾病,是导致心肌梗死、心绞痛、心衰甚至猝死的主要原因之一。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老龄化趋势的加剧,冠心病的发病率不断上升,已成为全世界范围内的健康隐患。
冠心病的发病机制主要是由于冠状动脉的内膜层发生粥样硬化,导致动脉腔狭窄,血流受阻,心肌供血不足。
在现代医学领域,冠心病已被广泛研究,包括其发病机制、诊断方法、治疗方案等方面都取得了重要进展。
传统中医药领域对于冠心病的研究也具有重要意义,中医药在调理心脏功能、改善微循环等方面有着独特的优势。
本文旨在综合分析现代西医和传统中医对冠心病的研究进展,探讨中西医结合治疗冠心病的效果与前景,为临床治疗提供更有效的方案。
希望通过本文的研究,能够为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防治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1.2 研究目的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是一种常见的心血管疾病,严重威胁人们的生命健康。
针对这一疾病,中西医研究人员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希望能够找到更有效的治疗方法。
本文旨在通过综合分析现代西医和传统中医对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研究进展,探讨中西医结合治疗的方法和效果,总结药物疗法和非药物治疗方面的进展,为未来的临床治疗提供参考依据。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中西医研究进展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是一种常见的心血管疾病,它是由于冠状动脉内皮受损,导致胆固醇和钙盐沉积在血管壁上,形成斑块,最终导致血管狭窄、甚至闭塞,使心脏供血不足,引发心绞痛、心肌梗死等严重并发症。
近年来,中西医对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研究取得了许多重要进展,本文将介绍其中的一些重要研究成果。
一、中医药治疗方面的研究进展1. 中药治疗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临床研究多种中药已被证实具有改善心脏血管病变、延缓冠心病进展、减少心绞痛发作等作用。
丹参、当归、桑杏、川芎等中药均具有活血化瘀、增强心脏供血和改善微循环的作用,可以有效缓解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患者的症状。
近年来,大量的临床研究表明,中药联合西药治疗冠心病可以有效改善心肌缺血症状,降低心肌梗死的危险,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2. 中医药对冠心病相关生物标志物的影响研究研究发现,多种中药能够通过不同途径影响冠心病相关的生物标志物,如C反应蛋白、血液粘度、血小板聚集率等,从而改善冠心病患者的血流动力学状态、调节心血管功能。
3. 中医药提高心肌代谢和抗缺血的作用研究中医药可以通过调节心肌代谢,提高心肌的抗缺血耐受性,改善缺血性心肌病变,促进心肌细胞的再生和修复,从而减少心肌梗死面积,改善心肌功能。
二、西医治疗方面的研究进展1. 介入治疗技术的不断进步随着血管内介入治疗技术的不断进步,例如冠状动脉球囊扩张术、支架植入术等,冠状动脉狭窄和闭塞的治疗效果得到了大幅提高,许多患者可以避免接受传统的开放性心脏手术,减少了手术的创伤和恢复时间。
2. 药物治疗的进展随着研究对心血管药物的认识不断深入,新型抗凝药物、抗血小板药物和降脂药物的临床应用不断拓展,为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治疗提供了更多的选择。
目前,针对不同病情和不同患者的特点,可以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提高治疗效果。
3. 分子生物学和基因治疗的研究分子生物学和基因治疗技术的进步为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治疗带来了新的希望。
- 176 -哮喘络病属性三期辨治[J].吉林中医药,2021,41(8):1016-1018.[21]黄欢欢,郑拉洁,林栩栩.宣肺平喘止咳汤辅助治疗小儿咳嗽变异性哮喘风寒犯肺证的疗效及对肺功能的影响[J].中医儿科杂志,2022,18(6):57-61.[22]孟庆阔.小青龙汤合泻白散加减治疗儿童咳嗽变异性哮喘的临床观察[J].中国药物与临床,2021,21(21):3567-3569.[23]邬素珍,莫珊,陆柳丹,等.健脾补肺膏对咳嗽变异性哮喘缓解期儿童的影响[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23,43(1):113-116.[24]周伟利.柴胡疏肝方联合孟鲁司特钠片治疗小儿咳嗽变异性哮喘32例[J].中医研究,2021,34(7):31-34.[25]石颖.温阳止咳方针灸治疗小儿肺脾肾虚型咳嗽变异性哮喘的临床疗效观察[D].福州:福建中医药大学,2020.[26]李莉莎,汪今朝,王凤婵.针刺对咳嗽变异性哮喘大鼠MMP-9、TIMP-1表达的影响[J].上海针灸杂志,2021,40(9):1150-1156.[27]莫珊,黎家楼,黄卓红,等.培土生金穴位敷贴治疗对儿童咳嗽变异型哮喘的临床症状及IgE 的影响[J].时珍国医国药,2018,29(4):907-909.[28]张洪玉,丰雪,马家栋,等.穴位贴敷疗法对咳嗽变异性哮喘儿童肺功能及Th1/Th2免疫功能的影响[J].中医药临床杂志,2022,34(6):1118-1122.[29]李盼盼,吴力群,路晨,等.穴位贴敷治疗儿童咳嗽变异性哮喘有效性及安全性的系统评价[J].中国中西医结合儿科学,2021,13(6):529-536.[30]石艳红,洪颖慧,黄慧思,等.少阳推拿法联合布地奈德雾化治疗风热型少阳体质咳嗽变异性哮喘患儿的疗效及对IL-8、IL-6、SP 表达的影响研究[J].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2023,40(8):1989-1994.[31]马英.推拿对小儿咳嗽变异性哮喘气道功能及免疫功能的影响[J].社区医学杂志,2017,15(19):4-5.[32]乔巧,徐晓丽,刘军等.健脾保肺滋肾推拿法对小儿咳嗽变异性哮喘疗效、炎性因子及免疫功能的影响[J].吉林中医药,2022,42(4):439-442.(收稿日期:2023-09-11)①辽宁中医药大学 辽宁 沈阳 110847②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通信作者:李大勇中西医结合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研究进展 纪文瑜① 李大勇② 【摘要】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是临床上常见且发病较多的一种周围血管疾病。
动脉粥样硬化中药治疗机制的研究进展
1. 抗氧化作用:中药具有多种抗氧化活性成分,能够清除自由基、减轻氧化应激反应,从而降低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和发展。
黄酮类化合物具有较强的抗氧化活性,可通过减少氧化应激反应起到保护血管内皮功能的作用。
2. 抗炎作用:中药中的多种活性成分能够抑制炎症反应,减轻动脉内膜炎症,从而减少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
黄芪、丹参等中药能够减轻炎性细胞因子的释放,抑制炎性反应的发生。
3. 调节脂质代谢:中药中的一些化合物能够影响脂质代谢,减少血液中的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含量,增加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含量,从而减少血管内皮的脂质沉积,阻止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
4. 改善内皮功能:中药中的一些有效成分具有保护血管内皮功能的作用,能够增加一氧化氮(NO)的合成和释放,增加血管内皮细胞的生理活性,促进血管舒张,改善血管壁的弹性,从而防止动脉粥样硬化的进展。
5. 抑制血小板聚集:中药中的一些有效成分能够抑制血小板的活化和聚集,减少血栓的形成,从而预防动脉粥样硬化并发症的发生。
值得注意的是,中药的治疗机制是多方面的,涉及到多个关键环节,这些环节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
中药治疗动脉粥样硬化的机制研究还需要进一步的深入研究,寻找更多的活性成分和作用靶点。
中药的药理学、药效学等方面也需要进一步的研究,以便更好地应用于临床治疗。
Advances in Clinical Medicine 临床医学进展, 2023, 13(3), 4592-4597 Published Online March 2023 in Hans. https:///journal/acm https:///10.12677/acm.2023.133659中西医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研究进展 黎文琴,杨丽娟,赵 钢*黑龙江中医药大学研究生院,黑龙江 哈尔滨收稿日期:2023年2月21日;录用日期:2023年3月21日;发布日期:2023年3月28日摘要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是常见的慢性周围血管病,具有发病率高、致残率高的特点,其治疗一直是医学界的难题,通过查阅近年来有关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文献报道,从病因病机、西医及中医治疗手段、中西医结合治疗等方面,对现阶段的最新研究进展进行总结报告,并对现有研究中所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以期发挥中西医不同诊疗体系优势,为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临床治疗提供更好的思路。
关键词中西医,脱疽,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研究进展,综述Research Progress in the Treatment of Arteriosclerosis Obliterans of Lower Extremities with Traditional Chinese and Western MedicineWenqin Li, Lijuan Yang, Gang Zhao *Graduate Academy of Heilongjiang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 Harbin Heilongjiang Received: Feb. 21st , 2023; accepted: Mar. 21st , 2023; published: Mar. 28th , 2023AbstractArteriosclerosis obliterans of lower extremities is a common chronic peripheral vascular disease with a high incidence rate and high disability rate. Its treatment has always been a difficult prob-lem in the medical community. Through reviewing the literature reports on arteriosclerosis obli-*通讯作者。
动脉硬化的中西医治疗研究进展田强强1,吴 斌2摘要:动脉硬化性疾病作为一类慢性复杂性疾病,既是多种病理因素的结果,也是多种疾病的病因㊂近年来由于生活水平的提高,不健康的生活方式使本病发生率增高,现已成为导致人口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㊂本研究对近年来动脉硬化的中西医治疗研究进展做一综述㊂关键词:动脉硬化;中西医治疗;研究进展中图分类号:R 543 R 255 文献标识码:A d o i :10.3969/j.i s s n .1672-1349.2016.24.016 文章编号:1672-1349(2016)24-2903-031 西医对动脉硬化的认识现代医学认为动脉硬化的发生,是由于动脉血管壁增厚,管腔变窄,弹性减退及血糖,血脂代谢紊乱,血小板功能异常等病理生理改变,最终引起血流动力学障碍所致[1]㊂发病机制主要包括:①动脉内膜炎症反应㊂②脂代谢紊乱产生氧化修饰产物,如氧化低密度脂蛋白作用于血管壁启动天然免疫反应,最终引起血管炎性反应导致动脉硬化㊂③血小板作为炎症细胞在动脉粥样硬化血栓形成中起着重要作用㊂2 中医对动脉硬化病因病机的认识古代医家根据临床表现的不同,认为其病因病机也是不同的㊂对于胸痹的病因病机,‘金匮要略㊃胸痹心痛短气㊃病脉证治“认为: 夫脉当取太过不及,阳微阴弦,即胸痹而痛,所以然者,责其极虚也㊂今阳虚知在上焦,所以胸痹㊁心痛者,以其阴弦故也㊂ 其指出胸痹心痛的病因病机是 阳微阴弦 ,即本虚标实㊁阳虚阴盛㊂‘医林改错“采用血府逐瘀汤治疗胸痹心痛等,表明胸痹心痛病因病机为血瘀㊂3 现代医学治疗3.1 药物治疗 目前治疗动脉硬化的药物主要包括降胆固醇药㊁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 )和血管紧张素Ⅱ受体阻滞剂(ARB )类药㊁保护血管内皮功能药㊁抗炎性反应药和含有ω3不饱和脂肪酸的保健品等㊂3.1.1 降胆固醇药 ①影响胆固醇合成药:代表药物:他汀类,如洛伐他汀㊁阿托伐他汀㊂于建平等[2]研究证明,洛伐他汀治疗组与非治疗组相比,血浆总胆固醇(TC )㊁三酰甘油(TG )㊁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 C )均有显著下降,洛伐他汀能有效地降低内源性及外源性高脂血症,即使在高脂饲料喂养大鼠未控制高脂摄入的情况下仍体现了良好的降血脂作用㊂②影响胆固醇吸收药:胆固醇吸收抑制剂主要通过减少肠道内胆作者单位:1.湖北中医药大学(武汉430061),E mail :1159524021@qq.com ;2.湖北省中医院引用信息:田强强,吴斌.动脉硬化的中西医治疗研究进展[J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16,14(21):29032905.固醇的吸收发挥作用㊂代表药物是依折麦布,它是一种新的调血脂药物,为选择性胆固醇吸收抑制剂,可抑制胆固醇从小肠吸收,在临床应用中因其可有效弥补他汀类药物的不足而倍受青睐[3]㊂3.1.2 ACEI 和ARB 类药 ACEI 不仅可使血管紧张素(AT 1)合成减少,提高血管局部NO/AT 1比例,使AT1致动脉硬化和损伤血管内皮作用减弱㊂ACEI 尚可使缓激肽失活减慢,而后者可促使血管内皮释放NO 和PGI 2㊂ACEI 可使冠状动脉斑块不易破裂,减少氧自由基损伤等作用[4]㊂3.1.3 保护血管内皮功能的药物 ①抗氧化剂:NO易被氧化而失活,NO 失活加速是血管内皮功能减退的重要机制之一,抗氧化剂能抵消超氧阴离子的氧化作用而保护内皮功能㊂代表药物维生素C ㊁维生素E ㊂②L 精氨酸:它是NO 合成限速酶的底物,是保持血管功能所必需的㊂在高胆固醇动物模型中,供给L 精氨酸饮食能改善血管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降低血小板聚集性和单核细胞黏附,防止动脉粥样硬化的进展㊂③雌激素:雌激素具有血管活性,在动脉保护中起到关键作用,能恢复动脉粥样硬化内皮依赖性舒张作用㊂降脂药物中他汀类和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也有改善血管内皮功能的作用㊂3.1.4 抗炎性反应的药物 ①肿瘤坏死因子α(TNF α)及其抑制剂:TNF α为一种强效促炎症细胞因子,在类风湿关节炎中起关键作用,并可加速动脉粥样硬化的进程㊂曾有临床研究显示:接受TNF α受体抑制剂依那西普㊁英夫利昔单抗和阿达木单抗治疗的类风湿性关节炎病人体内的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 )水平均较治疗前显著增加[5]㊂②核转录因子κB 及其抑制剂:NF κB 为炎症过程中的关键调控因子,对多种细胞因子(如TNF α和IL 等)水平具有调节功能,故在动脉粥样硬化的病程中也发挥着重要作用㊂研究发现,血管紧张素受体阻滞剂厄贝沙坦可在动脉粥样硬化形成的早期减缓炎症发生进程,从而达到抵抗动脉粥样硬化的效果㊂3.1.5 含有ω3不饱和脂肪酸的保健品 ω3不饱和脂肪酸系指从鱼油里提取所得的一些活性物质,其㊃3092㊃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16年12月第14卷第24期代表品种有EPA㊁DHA和DPA等㊂过去几十年来医学研究人员证实:服用不饱和脂肪酸能有效降低冠心病(心肌梗死)死亡率㊂3.2手术治疗包括介入治疗㊁抗栓抗凝治疗㊁颈动脉内膜切除术等㊂Henderson等[6]研究表明,凡有症状性颈动脉狭窄>70%的病人以及有卒中高危因素的病人中症状性狭窄>50%,或无症状性狭窄>60%的病人,都应积极行颈动脉内膜切除术㊂但颈动脉内膜切除术存在一定的风险性,如切口感染㊁心律失常㊁卒中㊁心衰等㊂冠心病的介入治疗主要包括经皮冠状动脉成型术(PTCA)㊁冠状动脉支架置入术㊁冠状动脉斑块旋磨术㊁激光血管成型术等技术㊂主要适用于各种类型的不稳定心绞痛病人和急性心肌梗死病人[7]㊂4中医药治疗4.1从痰瘀论治动脉硬化由于遗传㊁肥胖或长期饮食不节,嗜食肥甘厚味,损伤脾胃,导致脾脏的运化功能失职,水液输布障碍,停聚于体内,则可导致痰浊内生㊂痰浊一旦形成,可以流窜停滞于各个机体组织器官中,阻滞气机的运行,气滞则血瘀,因此,高脂血症以及高血糖等动脉硬化致病因子均可称为 血中之痰浊 ㊂陈仁山等[8]认为痰浊是引起冠心病病人颈动脉硬化的主要因素,对照组予以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服具有祛痰泄浊作用的加味瓜蒌薤白半夏汤,疗程为6个月㊂结果显示加味瓜蒌薤白半夏汤不仅能显著改善冠心病症状,还明显改善颈动脉内中膜厚度㊂王琴等[9]用半夏白术天麻汤(药物组成:半夏15g,天麻15g,陈皮㊁白术各12g,茯苓10g,生姜3 g,甘草6g)治疗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对照组单用西药阿托伐他汀治疗,疗程20周㊂结果半夏白术天麻汤组病人动脉硬化指数降低,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㊁斑块体积缩小,平均血流速度增加,搏动指数降低㊂半夏白术天麻汤有抗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作用㊂4.2从积聚论治动脉硬化中医学认为积聚是由于体虚复感外邪,情志饮食所伤,以及它病日久不愈等原因引起的,以正气亏虚,脏腑失和,气滞㊁血瘀㊁痰浊蕴结为基本病机㊂而动脉硬化多发生于中老年人,以正气亏虚为内因,血瘀㊁痰浊等病理因素长期积聚在血管壁上,最终引起动脉硬化的发生㊂邓志刚等[10]认为动脉硬化属于积聚范畴,属于微观的积聚病证,由此提出以软坚散结组方心脉康片来防治动脉硬化㊂心脉康片由鳖甲㊁三棱㊁莪术㊁枳实㊁制胆星和石斛等组成㊂并通过与血脂康㊁辛伐他汀对比研究发现,各组治疗后TC㊁LDL C降低(P<0.05), HDL C升高(P<0.05),颈动脉内膜中层及内膜斑块消退(P<0.05),但均以心脉康组最显著(P< 0.01)㊂软坚散结组方心脉康片能更有效改善血脂水平,促进了动脉硬化斑块的消退和减小㊂王连志等[11]通过研究动脉粥样硬化发生发展的过程,提出软坚解毒㊁化痰祛瘀的治法治疗动脉粥样硬化㊂治疗用药由鳖甲㊁三棱㊁山楂㊁黄芩㊁松针㊁海藻等组成,方中以鳖甲为君药,具有滋阴清热㊁潜阳熄风㊁软坚散结的作用㊂三棱具有破血行气㊁消积止痛作用;山楂㊁海藻具有软坚散结㊁化痰消积止痛的功能,三药配合鳖甲起到了活血化瘀㊁软坚散结㊁消积痛作用㊂黄芩㊁松针具有清热解毒功能,诸药配合取得了很好的临床疗效㊂4.3从肾虚血瘀论治动脉硬化动脉硬化主要发生在中老年人,与增龄㊁衰老的进程有着密切关系,而中医学认为肾主生长发育,人的衰老主要与肾气的衰减有关,补肾中药具有显著的抗动脉粥样硬化作用,佐以活血药,以畅通血流,可有效延缓动脉硬化的发生㊂王长垠等[12]运用补肾汤,药物组成:熟地黄12g,山茱萸12g,山药12g,龟板30g,制何首乌12g㊂淫羊藿12g,肉苁蓉12g,当归12g,赤芍药12g㊂并与辛伐他汀合阿司匹林组进行临床研究对比,补肾汤可显著抑制颈动脉粥样硬化,缩小颈动脉粥样硬化数量,疗效优于西药降脂抗凝治疗㊂朱建贵等[13]认为颈动脉粥样硬化以肾虚血瘀为基本症候,兼痰湿内蕴㊁肝阳上亢,创制了益肾活血方,基本组成:制首乌20g,女贞子20g,枸杞子10g,丹参20g,川芎12g,地龙12g,葛根30g,白蒺藜10g㊂服药后颈动脉斑块较前缩小㊁稳定,或出现颈动脉内中膜厚度降低,疗效颇佳㊂4.4从热毒论治动脉硬化痰湿㊁瘀血是引起动脉硬化的主要病理因素,二者均可阻滞气机的运行,气滞日久可化火,进一步形成热毒,运用清热解毒法治疗动脉硬化也取得了一定效果㊂刘煜德等[14]用黄连解毒汤(药物组成:黄连㊁栀子㊁黄芩㊁黄柏以3ʒ3ʒ2ʒ2比例)对高胆固醇兔血液流变学和动脉粥样硬化干预治疗,黄连解毒汤对动脉粥样硬化血液流变学指标有明显改变作用,改善血液的黏稠度,可降低脑卒中㊁心梗的发生㊂王化良认为动脉粥样硬化是一种炎性疾病㊂运用清热解毒类中药可达到 消炎 的目的㊂临床常用金银花㊁连翘㊁白花蛇舌草并配以黄芩㊁夏枯草㊁菊花㊁鲜芦根等清热泻火燥湿类药物[15]㊂5结语动脉硬化是一个长期而又复杂的病理过程㊂尽管㊃4092㊃C H I N E S EJ O U R N A L O FI N T E G R A T I V E M E D I C I N E O N C A R D I O/C E R E B R O V A S C U L A R D I S E A S E D e c e m b e r2016 V o l.14 N o.24近些年对于动脉硬化的诊断及治疗已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动脉硬化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确,很多相关研究还处于非临床的基础研究阶段㊂因此深入了解动脉硬化的病因和发病机制仍是未来医学界需要努力的方向,在治疗上,不仅要着眼于西医的进展,更应认识到中医治疗的优势所在,针对不同的病人,既要认识到西医的 病 ,也要把握中医的 证 ,辨证论治,充分发挥中西医结合的优势,以提高治疗效果㊂参考文献:[1] 陆再英,钟南山.内科学[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0:267274.[2] 于建平,崔若兰,蒋珠富.洛伐他丁对内源性及外源性高脂血症大鼠的治疗作用[J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2007,18(1):9192.[3] 贾凤玫,张克良,刘大成,等.丹红注射液对2型糖尿病微血管病变患者血液流变学㊁血脂的影响[J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13:11(9):10701072.[4] 顾耘.动脉粥样硬化中西医治疗进展[J ].实用中医药杂志,2006,21(7):448449.[5] Eriolo B ,Paolino S ,Sulli A ,et al .Effects of anti TNF treatment on lipid profile in patients with active rheu matoid arthritis [J ].Ann N Y Acad Sci ,2006,1069:414419.[6] Henderson RD ,Eliasaziw M ,Fox AJ ,et al .Angio graphically defined collateral circulation and risk of stroke in patients with severe carotid artery stenosis.North American Symptomatic Ca -rotid Endarterectomy Trial (NASCET )Group [J ].Stroke ,2010,31(1):128132.[7] 沈玉祥.浅谈冠心病的介入治疗[J ].家庭医学,2006,7:89.[8] 陈仁山,肖惠珍,刘宁,等.祛痰泄浊法调节冠心病(痰浊证)患者颈动脉硬化的临床研究[J ].中国中医急症,2013,22(8):12931294.[9] 王琴,朱浩,王璇,等.半夏白术天麻汤治疗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疗效观察[J ].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7,16(13):17521753.[10] 邓志刚,陈静,叶小汉,等.软坚散结方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治疗的临床观察[J ].中医临床研究,2012,4(10):1920.[11] 王连志,于玉英.软坚解毒为主治疗动脉粥样硬化[J ].实用中医内科杂志,2012,26(4):2122.[12] 王长垠,殷春萍,刘红霞,等.补肾汤治疗颈动脉粥样硬化64例疗效观察[J ].河北中医,2011,33(2):189190.[13] 杨佼,宋世运.朱建贵益肾活血法治疗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经验[J ].北京中医药,2012,31(6):416417.[14] 刘煜德,吴辉,吴伟,等.黄连解毒汤对高胆固醇兔血液流变学和动脉粥样硬化干预作用[J ].中国中药杂志,2009,34(5):600604.[15] 海静.王化良教授运用清热解毒法治疗冠心病经验[J ].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2012,28(1):5960.(收稿日期:20151008)(本文编辑王雅洁)活血平肝通络法治疗偏头痛的临床与实验研究进展董正妮1,尹丽丽2摘要:风邪为患是偏头痛发病的始动因素,瘀阻脑络是偏头痛发病的关键环节,活血平肝通络是治疗偏头痛的有效方法㊂临床和实验研究均显示活血平肝通络法代表方天舒胶囊㊁大川芎丸等治疗偏头痛有效,为其应用提供了依据㊂关键词:偏头痛;中医药;活血平肝通络;天舒胶囊;大川芎丸中图分类号:R 747.2 R 255 文献标识码:A d o i :10.3969/j.i s s n .1672-1349.2016.24.017 文章编号:1672-1349(2016)24-2905-03 偏头痛是一种间断㊁反复发作,以头部一侧或两侧搏动性头痛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疾病,是头痛中最常见的类型之一㊂近年来其发病率有逐年升高的趋势,流行病学研究显示偏头痛发病率女性为17.2%,高于男性的6.0%[1]㊂现代医学对其病因及发病机制尚不完全清晰,其治疗大多是对症处理,远期疗效不肯定,且存在一定程度的副作用㊂而中医药治疗偏头痛临床疗效肯定,具有明显减少发作次数和副作用较少的优点㊂依据本病临床特点,可将其归为中医学 头风 ㊁ 偏头风 ㊁ 真头痛 等范畴㊂中医学对偏头痛的认识源远流长,对偏头痛的防治具有独特的优势,现从活血平肝通络法论治偏头痛,以期为临床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㊂1 风邪为患是偏头痛发病的始动因素风邪分为外风和内风㊂偏头痛发病多样,时发时止,病程较久㊁反复㊁顽固,与 风者,善行而数变 的致作者单位:1.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天津300193),天津中医药大学在读博士,Email :nancydong325@ ;2.天津中医药大学引用信息:董正妮,尹丽丽.活血平肝通络法治疗偏头痛的临床与实验研究进展[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16,14(24):29052907.病特点相符㊂古人云: 头为巅顶,巅顶之上,唯风可到 ㊁ 伤于风者,上先受之 ㊂偏头痛病位在脑,病因在风,正如‘医学入门“所言: 风邪一入,头即痛焉㊂是以头痛之症,风痛居多 ㊂风为百病之长,六淫之首,易夹寒㊁夹热㊁夹湿㊁夹瘀㊂风邪侵袭,上犯巅顶,阻扰清阳,气血不畅,引起脑络绌急而致偏头痛㊂此外,肝为风木之脏,外应于风,偏头痛也多与肝有关,如‘素问㊃至真要大论“所云: 诸风掉眩,皆属于肝 ㊂内风多为肝风内动,肝风内动是泛指因风阳㊁火热㊁阴血亏虚所致㊂‘医学心悟“认为: 偏头痛,其痛暴发,痛势甚剧,或左或右,多系肝经风火上扰所致 ,肝主疏泄,性喜条达而恶抑郁,情志刺激易引起肝风内动,风阳上扰㊂有研究表明,偏头痛病人伴随焦虑抑郁情绪总发生率为55%,年龄㊁病程㊁发作频率成正相关[2]㊂中医学认为 脑为髓之海 ,主要依赖肝肾精血濡养,若情志不畅,肝郁气滞,气郁化火,阳亢生风,风阳上扰巅顶,则易发本病,如‘辨证奇闻“云: 此病得之郁气不宜,又加邪风袭之于少阳之经,遂致半边头痛也 ㊂因此,风邪为患是偏头痛发病的始动因素㊂临床治疗也特别重视风药的应用,如李东垣所言: 头痛每以风药治者,高巅之㊃5092㊃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16年12月第14卷第24期。
动脉粥样硬化中药治疗机制的研究进展动脉粥样硬化是一种慢性、进行性、复杂的动脉疾病,是当今世界上最主要的心血管病之一。
中药治疗动脉粥样硬化的机制主要包括抗炎、抗氧化、抗血小板凝聚和调节血脂等方面。
目前,对中药治疗动脉粥样硬化的研究进展如下:一、抗炎作用中药对动脉粥样硬化的治疗作用主要通过抑制炎症反应来实现。
许多中药具有抑制炎症细胞活化和炎症介质释放的作用,如黄芪、川芎、红参等。
实验研究表明,这些中药可以通过抑制一系列炎症相关分子的表达和信号通路的激活来减轻动脉粥样硬化的发展。
中药还可以通过调节免疫功能,增强机体抗炎能力,从而减轻动脉粥样硬化的炎症反应。
二、抗氧化作用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和发展与氧化应激有关,中药中的许多活性成分具有抗氧化作用,可以减少自由基的生成和清除,从而抑制氧化应激反应。
山楂、红花、丹参等中药多酚类化合物可通过清除自由基、抑制氧化酶活性和增强抗氧化酶活性等方式发挥抗氧化作用,减轻动脉粥样硬化的氧化应激。
三、抗血小板凝聚作用血小板的异常激活和凝聚是动脉粥样硬化发生和发展的重要环节。
中药中的一些成分具有抗血小板凝聚作用,可以抑制血小板的聚集和粘附,从而减少动脉粥样硬化的风险。
当归、川芎、三七等中药含有的活性成分可以通过抑制血小板激活和凝聚相关的信号通路来发挥抗血小板凝聚作用。
而且,这些中药还可以通过调节血液纤溶系统的功能,改善血液流变学特性,进一步减少动脉粥样硬化的风险。
四、调节血脂作用血脂异常是动脉粥样硬化的重要危险因素,中药中的一些成分具有调节血脂的作用,如降低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和甘油三酯等脂质物质的水平。
葛根、决明子、山楂等中药中的活性成分可通过抑制胆固醇的合成和吸收、增强胆固醇的代谢和排泄等方式来调节血脂的水平,从而减轻动脉粥样硬化的风险。
中药治疗动脉粥样硬化具有多种机制,包括抗炎、抗氧化、抗血小板凝聚和调节血脂等。
尽管中药治疗动脉粥样硬化的研究还存在很多争议和不足,但是中药的多成分、多靶点的特性以及其整体调节机制,使其具有很大的潜力成为动脉粥样硬化综合治疗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中西医研究进展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是指由于冠状动脉的动脉粥样硬化病变引起的心脏病。
它是一种常见的心脏病,严重时可导致心绞痛、心肌梗死甚至猝死。
针对这一疾病,中西医学界一直在进行深入的研究,希望能够找到更好的治疗方法。
中医研究在冠心病方面有着悠久的历史,中医注重整体观念和平衡,强调人体内外环境的相互关系。
在冠心病的治疗中,中医常用的方法包括中草药、针灸、按摩等。
中草药治疗是中医常用的方法之一,许多中草药被用于治疗冠心病。
红参具有抗氧化、抗炎和抗血小板聚集等作用,对冠心病有一定的治疗作用;黄芪具有调节免疫功能、增强心肌代谢的作用,对于改善冠心病患者的心功能有一定的帮助。
针灸是中医常用的疗法之一,通过刺激特定的穴位来调理心脏功能。
研究发现,针灸可以降低血脂、血糖,改善心脏功能,减少心肌损伤。
穴位“养心”可以增加心脏的血流量,促进心肌的营养和代谢;穴位“内关”可以调节心血管的功能,促进冠状动脉的血液供应。
西医研究方面,治疗冠心病的方法主要包括药物治疗、介入治疗和手术治疗。
药物治疗是冠心病患者首选的治疗方法之一,常用的药物包括抗血小板药物、血脂调节药物、β受体阻滞剂等。
这些药物可以减少冠状动脉的狭窄,改善心脏血液供应,降低心脏负荷。
介入治疗是通过导管插入到冠状动脉进行治疗,常见的介入治疗方法包括冠状动脉球囊扩张术和支架置入术。
这些治疗方法可以扩张冠状动脉的狭窄部位,恢复其正常的血液通畅。
手术治疗主要包括冠状动脉搭桥术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这些手术方法可以绕过冠状动脉狭窄部位,恢复心肌的血液供应。
中西医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治疗中都取得了一定的进展。
中医注重调整整体的平衡,通过中草药、针灸和按摩等方法来改善心脏功能;西医则侧重药物治疗、介入治疗和手术治疗,通过药物和手术来改善冠状动脉的血液供应。
中西医的研究在一定程度上互补,为冠心病的治疗提供了更多的选择。
目前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例如治疗效果不稳定、治疗周期长等,需要进一步的研究来解决。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中西医研究进展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coronary artery atherosclerosis, CAD)是一种常见的心血管疾病,其发病率和死亡率在世界范围内都很高。
CAD的主要病理特征是冠状动脉内膜发生粥样硬化斑块,导致冠状动脉内腔狭窄或闭塞,从而导致心肌供氧不足,出现心绞痛、心肌梗死等临床症状。
中西医结合治疗CAD的研究已经明确了一些传统中药的治疗效果。
有研究表明,黄芪、丹参等中药具有活血化瘀、抗氧化、抗炎等作用,可改善血液循环,减少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形成。
柴胡、郁金等中药也被发现具有降血脂、抑制血小板聚集等作用,能够改善CAD患者的血脂代谢和血液流变学指标。
中西医结合治疗CAD的研究也表明,在心血管介入治疗的过程中,中药冲剂、贴敷等方法可以起到协同治疗的作用。
一项研究发现,使用某些中药冲剂能够显著降低冠状动脉造影术后心肌损伤的发生率,并缩小损伤的范围。
很多患者会在心血管介入手术后出现血栓形成和术后出血等并发症,中医贴敷方法可以较好地处理这些问题,促进患者早日康复。
中西医结合治疗CAD的研究还关注了心脏功能和心脑血管系统的整体调控。
中医提倡“治未病”,即在发病前预防和干预,通过调整心脏功能、提高机体免疫力等方式,预防心血管疾病的发生。
一些研究还发现,中医的针灸、推拿等方法可以改善CAD患者的心肌功能和血流动力学指标,提高生活质量。
中西医结合治疗CAD的研究也涉及到营养学的研究,目的是探讨营养与CAD之间的关系,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
研究表明,一些营养素如维生素C、维生素E、硒等对于预防和改善CAD具有一定作用,这与中医药的“食疗”概念相吻合。
也有研究将中药和西药结合使用,通过优化药物组合提高治疗效果。
中西医结合治疗CAD的研究进展表明,中医药在预防和治疗CAD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和作用。
中西医结合治疗CAD可以综合利用中医和西医的疗法,从多个方面提高治疗效果,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中西医研究进展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以下简称冠心病)是一种严重的心血管疾病,已成为全球范围内主要的致死原因之一。
随着生活方式的改变、环境污染的加剧以及人口老龄化的加剧,冠心病的发病率在不断上升,对人们的健康造成了严重威胁。
针对这一情况,中西医界一直在不断进行研究,希望能够找到更好的预防和治疗手段,为患者带来更好的健康状况。
中医在治疗冠心病方面有着悠久的历史,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
中医认为冠心病的发生与心脏功能失调、气血运行不畅、毒邪内蕴有关。
中医治疗冠心病的策略主要包括调节心脏功能、活血化瘀、清热解毒等。
常用的中药包括丹参、黄芪、桃仁、当归等,可以起到扩张冠脉、改善心肌供血、保护心肌的作用。
针灸、艾灸、推拿按摩等中医疗法也被广泛运用于冠心病的治疗中。
在西医方面,冠心病的治疗主要包括药物治疗、介入治疗和外科治疗。
药物治疗主要包括抗血小板药物、抗凝药物、降脂药物等,可以起到减轻心脏负担、稳定斑块、预防血栓形成等作用。
介入治疗包括冠脉血运重建术(PCI)、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等,可以改善心肌供血状况,减轻心肌缺血程度。
外科治疗则是通过植入支架或进行冠脉搭桥手术等方式,来解决冠心病患者的心脏供血问题。
近年来,中西医结合治疗冠心病的研究逐渐受到重视。
中医与西医的结合治疗能够更好地发挥各自的优势,从而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
一些临床研究表明,中西医结合治疗在改善冠心病患者症状、提高生活质量、减少并发症发生等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
中西医结合治疗模式值得在临床实践中进一步推广应用。
随着现代医学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新技术被应用于冠心病的治疗中。
基因治疗、干细胞治疗、微创介入技术等,都为冠心病患者带来了新的希望。
这些新技术的应用不仅可以更好地修复受损心肌,还可以减少手术创伤、缩短康复时间,为患者带来了更好的治疗体验。
冠心病的治疗是一个复杂系统工程,中西医结合治疗模式和新技术的应用为冠心病患者带来了新的希望。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中西医研究进展1. 引言1.1 背景介绍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简称冠心病,是一种由冠状动脉动脉粥样硬化病变引起的心血管疾病。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生活方式的改变,冠心病的发病率呈逐年增加的趋势,已成为严重威胁公共卫生的常见病、多发病。
冠心病患者不仅容易引发心绞痛、心肌梗死等急性危重症,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同时也增加了医疗资源的消耗。
冠心病的发生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主要包括高血压、高脂血症、糖尿病、吸烟等传统危险因素,以及遗传、环境、生活方式等因素。
近年来,冠心病的防治工作取得了一定进展,但仍然存在许多挑战和问题。
加强对冠心病的病因机制、诊断和治疗方面的研究,探寻中西医结合的有效治疗方法,对于提高冠心病患者的治疗效果和生存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親。
1.2 研究意义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是一种常见的心血管疾病,严重威胁着人们的健康和生命。
随着现代社会生活方式的改变和人口老龄化趋势的加剧,冠心病的发病率逐渐增加,给个人健康和社会经济发展带来了重大负担。
深入研究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发病机制、诊断治疗方法以及预防策略,对于推动心血管疾病防治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中西医结合治疗是一种综合利用中医与西医的理论和方法进行诊疗的方式,有助于提高治疗效果,减少不良反应,并能够满足患者的多样化需求。
深入探讨中西医结合治疗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疗效和优势,对于推动我国心血管疾病防治体系建设具有积极意义。
食疗和心理疏导作为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辅助治疗的重要手段,通过调整饮食结构和情绪状态,有助于改善患者的病情和提高生活质量。
研究食疗和心理疏导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中的应用价值,对于拓展心血管疾病综合治疗的思路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多角度研究和探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中西医结合治疗模式及个性化治疗策略,有助于为临床医师提供更加科学有效的诊疗方案,推动冠心病防治工作向更加深入、细化和个性化的方向发展。
动脉硬化的中西医治疗研究进展田强强1,吴 斌2摘要:动脉硬化性疾病作为一类慢性复杂性疾病,既是多种病理因素的结果,也是多种疾病的病因㊂近年来由于生活水平的提高,不健康的生活方式使本病发生率增高,现已成为导致人口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㊂本研究对近年来动脉硬化的中西医治疗研究进展做一综述㊂关键词:动脉硬化;中西医治疗;研究进展中图分类号:R 543 R 255 文献标识码:A d o i :10.3969/j.i s s n .1672-1349.2016.24.016 文章编号:1672-1349(2016)24-2903-031 西医对动脉硬化的认识现代医学认为动脉硬化的发生,是由于动脉血管壁增厚,管腔变窄,弹性减退及血糖,血脂代谢紊乱,血小板功能异常等病理生理改变,最终引起血流动力学障碍所致[1]㊂发病机制主要包括:①动脉内膜炎症反应㊂②脂代谢紊乱产生氧化修饰产物,如氧化低密度脂蛋白作用于血管壁启动天然免疫反应,最终引起血管炎性反应导致动脉硬化㊂③血小板作为炎症细胞在动脉粥样硬化血栓形成中起着重要作用㊂2 中医对动脉硬化病因病机的认识古代医家根据临床表现的不同,认为其病因病机也是不同的㊂对于胸痹的病因病机,‘金匮要略㊃胸痹心痛短气㊃病脉证治“认为: 夫脉当取太过不及,阳微阴弦,即胸痹而痛,所以然者,责其极虚也㊂今阳虚知在上焦,所以胸痹㊁心痛者,以其阴弦故也㊂ 其指出胸痹心痛的病因病机是 阳微阴弦 ,即本虚标实㊁阳虚阴盛㊂‘医林改错“采用血府逐瘀汤治疗胸痹心痛等,表明胸痹心痛病因病机为血瘀㊂3 现代医学治疗3.1 药物治疗 目前治疗动脉硬化的药物主要包括降胆固醇药㊁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 )和血管紧张素Ⅱ受体阻滞剂(ARB )类药㊁保护血管内皮功能药㊁抗炎性反应药和含有ω3不饱和脂肪酸的保健品等㊂3.1.1 降胆固醇药 ①影响胆固醇合成药:代表药物:他汀类,如洛伐他汀㊁阿托伐他汀㊂于建平等[2]研究证明,洛伐他汀治疗组与非治疗组相比,血浆总胆固醇(TC )㊁三酰甘油(TG )㊁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 C )均有显著下降,洛伐他汀能有效地降低内源性及外源性高脂血症,即使在高脂饲料喂养大鼠未控制高脂摄入的情况下仍体现了良好的降血脂作用㊂②影响胆固醇吸收药:胆固醇吸收抑制剂主要通过减少肠道内胆作者单位:1.湖北中医药大学(武汉430061),E mail :1159524021@qq.com ;2.湖北省中医院引用信息:田强强,吴斌.动脉硬化的中西医治疗研究进展[J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16,14(21):29032905.固醇的吸收发挥作用㊂代表药物是依折麦布,它是一种新的调血脂药物,为选择性胆固醇吸收抑制剂,可抑制胆固醇从小肠吸收,在临床应用中因其可有效弥补他汀类药物的不足而倍受青睐[3]㊂3.1.2 ACEI 和ARB 类药 ACEI 不仅可使血管紧张素(AT 1)合成减少,提高血管局部NO/AT 1比例,使AT1致动脉硬化和损伤血管内皮作用减弱㊂ACEI 尚可使缓激肽失活减慢,而后者可促使血管内皮释放NO 和PGI 2㊂ACEI 可使冠状动脉斑块不易破裂,减少氧自由基损伤等作用[4]㊂3.1.3 保护血管内皮功能的药物 ①抗氧化剂:NO易被氧化而失活,NO 失活加速是血管内皮功能减退的重要机制之一,抗氧化剂能抵消超氧阴离子的氧化作用而保护内皮功能㊂代表药物维生素C ㊁维生素E ㊂②L 精氨酸:它是NO 合成限速酶的底物,是保持血管功能所必需的㊂在高胆固醇动物模型中,供给L 精氨酸饮食能改善血管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降低血小板聚集性和单核细胞黏附,防止动脉粥样硬化的进展㊂③雌激素:雌激素具有血管活性,在动脉保护中起到关键作用,能恢复动脉粥样硬化内皮依赖性舒张作用㊂降脂药物中他汀类和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也有改善血管内皮功能的作用㊂3.1.4 抗炎性反应的药物 ①肿瘤坏死因子α(TNF α)及其抑制剂:TNF α为一种强效促炎症细胞因子,在类风湿关节炎中起关键作用,并可加速动脉粥样硬化的进程㊂曾有临床研究显示:接受TNF α受体抑制剂依那西普㊁英夫利昔单抗和阿达木单抗治疗的类风湿性关节炎病人体内的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 )水平均较治疗前显著增加[5]㊂②核转录因子κB 及其抑制剂:NF κB 为炎症过程中的关键调控因子,对多种细胞因子(如TNF α和IL 等)水平具有调节功能,故在动脉粥样硬化的病程中也发挥着重要作用㊂研究发现,血管紧张素受体阻滞剂厄贝沙坦可在动脉粥样硬化形成的早期减缓炎症发生进程,从而达到抵抗动脉粥样硬化的效果㊂3.1.5 含有ω3不饱和脂肪酸的保健品 ω3不饱和脂肪酸系指从鱼油里提取所得的一些活性物质,其㊃3092㊃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16年12月第14卷第24期代表品种有EPA㊁DHA和DPA等㊂过去几十年来医学研究人员证实:服用不饱和脂肪酸能有效降低冠心病(心肌梗死)死亡率㊂3.2手术治疗包括介入治疗㊁抗栓抗凝治疗㊁颈动脉内膜切除术等㊂Henderson等[6]研究表明,凡有症状性颈动脉狭窄>70%的病人以及有卒中高危因素的病人中症状性狭窄>50%,或无症状性狭窄>60%的病人,都应积极行颈动脉内膜切除术㊂但颈动脉内膜切除术存在一定的风险性,如切口感染㊁心律失常㊁卒中㊁心衰等㊂冠心病的介入治疗主要包括经皮冠状动脉成型术(PTCA)㊁冠状动脉支架置入术㊁冠状动脉斑块旋磨术㊁激光血管成型术等技术㊂主要适用于各种类型的不稳定心绞痛病人和急性心肌梗死病人[7]㊂4中医药治疗4.1从痰瘀论治动脉硬化由于遗传㊁肥胖或长期饮食不节,嗜食肥甘厚味,损伤脾胃,导致脾脏的运化功能失职,水液输布障碍,停聚于体内,则可导致痰浊内生㊂痰浊一旦形成,可以流窜停滞于各个机体组织器官中,阻滞气机的运行,气滞则血瘀,因此,高脂血症以及高血糖等动脉硬化致病因子均可称为 血中之痰浊 ㊂陈仁山等[8]认为痰浊是引起冠心病病人颈动脉硬化的主要因素,对照组予以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服具有祛痰泄浊作用的加味瓜蒌薤白半夏汤,疗程为6个月㊂结果显示加味瓜蒌薤白半夏汤不仅能显著改善冠心病症状,还明显改善颈动脉内中膜厚度㊂王琴等[9]用半夏白术天麻汤(药物组成:半夏15g,天麻15g,陈皮㊁白术各12g,茯苓10g,生姜3 g,甘草6g)治疗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对照组单用西药阿托伐他汀治疗,疗程20周㊂结果半夏白术天麻汤组病人动脉硬化指数降低,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㊁斑块体积缩小,平均血流速度增加,搏动指数降低㊂半夏白术天麻汤有抗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作用㊂4.2从积聚论治动脉硬化中医学认为积聚是由于体虚复感外邪,情志饮食所伤,以及它病日久不愈等原因引起的,以正气亏虚,脏腑失和,气滞㊁血瘀㊁痰浊蕴结为基本病机㊂而动脉硬化多发生于中老年人,以正气亏虚为内因,血瘀㊁痰浊等病理因素长期积聚在血管壁上,最终引起动脉硬化的发生㊂邓志刚等[10]认为动脉硬化属于积聚范畴,属于微观的积聚病证,由此提出以软坚散结组方心脉康片来防治动脉硬化㊂心脉康片由鳖甲㊁三棱㊁莪术㊁枳实㊁制胆星和石斛等组成㊂并通过与血脂康㊁辛伐他汀对比研究发现,各组治疗后TC㊁LDL C降低(P<0.05), HDL C升高(P<0.05),颈动脉内膜中层及内膜斑块消退(P<0.05),但均以心脉康组最显著(P< 0.01)㊂软坚散结组方心脉康片能更有效改善血脂水平,促进了动脉硬化斑块的消退和减小㊂王连志等[11]通过研究动脉粥样硬化发生发展的过程,提出软坚解毒㊁化痰祛瘀的治法治疗动脉粥样硬化㊂治疗用药由鳖甲㊁三棱㊁山楂㊁黄芩㊁松针㊁海藻等组成,方中以鳖甲为君药,具有滋阴清热㊁潜阳熄风㊁软坚散结的作用㊂三棱具有破血行气㊁消积止痛作用;山楂㊁海藻具有软坚散结㊁化痰消积止痛的功能,三药配合鳖甲起到了活血化瘀㊁软坚散结㊁消积痛作用㊂黄芩㊁松针具有清热解毒功能,诸药配合取得了很好的临床疗效㊂4.3从肾虚血瘀论治动脉硬化动脉硬化主要发生在中老年人,与增龄㊁衰老的进程有着密切关系,而中医学认为肾主生长发育,人的衰老主要与肾气的衰减有关,补肾中药具有显著的抗动脉粥样硬化作用,佐以活血药,以畅通血流,可有效延缓动脉硬化的发生㊂王长垠等[12]运用补肾汤,药物组成:熟地黄12g,山茱萸12g,山药12g,龟板30g,制何首乌12g㊂淫羊藿12g,肉苁蓉12g,当归12g,赤芍药12g㊂并与辛伐他汀合阿司匹林组进行临床研究对比,补肾汤可显著抑制颈动脉粥样硬化,缩小颈动脉粥样硬化数量,疗效优于西药降脂抗凝治疗㊂朱建贵等[13]认为颈动脉粥样硬化以肾虚血瘀为基本症候,兼痰湿内蕴㊁肝阳上亢,创制了益肾活血方,基本组成:制首乌20g,女贞子20g,枸杞子10g,丹参20g,川芎12g,地龙12g,葛根30g,白蒺藜10g㊂服药后颈动脉斑块较前缩小㊁稳定,或出现颈动脉内中膜厚度降低,疗效颇佳㊂4.4从热毒论治动脉硬化痰湿㊁瘀血是引起动脉硬化的主要病理因素,二者均可阻滞气机的运行,气滞日久可化火,进一步形成热毒,运用清热解毒法治疗动脉硬化也取得了一定效果㊂刘煜德等[14]用黄连解毒汤(药物组成:黄连㊁栀子㊁黄芩㊁黄柏以3ʒ3ʒ2ʒ2比例)对高胆固醇兔血液流变学和动脉粥样硬化干预治疗,黄连解毒汤对动脉粥样硬化血液流变学指标有明显改变作用,改善血液的黏稠度,可降低脑卒中㊁心梗的发生㊂王化良认为动脉粥样硬化是一种炎性疾病㊂运用清热解毒类中药可达到 消炎 的目的㊂临床常用金银花㊁连翘㊁白花蛇舌草并配以黄芩㊁夏枯草㊁菊花㊁鲜芦根等清热泻火燥湿类药物[15]㊂5结语动脉硬化是一个长期而又复杂的病理过程㊂尽管㊃4092㊃C H I N E S EJ O U R N A L O FI N T E G R A T I V E M E D I C I N E O N C A R D I O/C E R E B R O V A S C U L A R D I S E A S E D e c e m b e r2016 V o l.14 N o.24近些年对于动脉硬化的诊断及治疗已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动脉硬化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确,很多相关研究还处于非临床的基础研究阶段㊂因此深入了解动脉硬化的病因和发病机制仍是未来医学界需要努力的方向,在治疗上,不仅要着眼于西医的进展,更应认识到中医治疗的优势所在,针对不同的病人,既要认识到西医的 病 ,也要把握中医的 证 ,辨证论治,充分发挥中西医结合的优势,以提高治疗效果㊂参考文献:[1] 陆再英,钟南山.内科学[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0:267274.[2] 于建平,崔若兰,蒋珠富.洛伐他丁对内源性及外源性高脂血症大鼠的治疗作用[J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2007,18(1):9192.[3] 贾凤玫,张克良,刘大成,等.丹红注射液对2型糖尿病微血管病变患者血液流变学㊁血脂的影响[J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13:11(9):10701072.[4] 顾耘.动脉粥样硬化中西医治疗进展[J ].实用中医药杂志,2006,21(7):448449.[5] Eriolo B ,Paolino S ,Sulli A ,et al .Effects of anti TNF treatment on lipid profile in patients with active rheu matoid arthritis [J ].Ann N Y Acad Sci ,2006,1069:414419.[6] Henderson RD ,Eliasaziw M ,Fox AJ ,et al .Angio graphically defined collateral circulation and risk of stroke in patients with severe carotid artery stenosis.North American Symptomatic Ca -rotid Endarterectomy Trial (NASCET )Group [J ].Stroke ,2010,31(1):128132.[7] 沈玉祥.浅谈冠心病的介入治疗[J ].家庭医学,2006,7:89.[8] 陈仁山,肖惠珍,刘宁,等.祛痰泄浊法调节冠心病(痰浊证)患者颈动脉硬化的临床研究[J ].中国中医急症,2013,22(8):12931294.[9] 王琴,朱浩,王璇,等.半夏白术天麻汤治疗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疗效观察[J ].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7,16(13):17521753.[10] 邓志刚,陈静,叶小汉,等.软坚散结方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治疗的临床观察[J ].中医临床研究,2012,4(10):1920.[11] 王连志,于玉英.软坚解毒为主治疗动脉粥样硬化[J ].实用中医内科杂志,2012,26(4):2122.[12] 王长垠,殷春萍,刘红霞,等.补肾汤治疗颈动脉粥样硬化64例疗效观察[J ].河北中医,2011,33(2):189190.[13] 杨佼,宋世运.朱建贵益肾活血法治疗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经验[J ].北京中医药,2012,31(6):416417.[14] 刘煜德,吴辉,吴伟,等.黄连解毒汤对高胆固醇兔血液流变学和动脉粥样硬化干预作用[J ].中国中药杂志,2009,34(5):600604.[15] 海静.王化良教授运用清热解毒法治疗冠心病经验[J ].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2012,28(1):5960.(收稿日期:20151008)(本文编辑王雅洁)活血平肝通络法治疗偏头痛的临床与实验研究进展董正妮1,尹丽丽2摘要:风邪为患是偏头痛发病的始动因素,瘀阻脑络是偏头痛发病的关键环节,活血平肝通络是治疗偏头痛的有效方法㊂临床和实验研究均显示活血平肝通络法代表方天舒胶囊㊁大川芎丸等治疗偏头痛有效,为其应用提供了依据㊂关键词:偏头痛;中医药;活血平肝通络;天舒胶囊;大川芎丸中图分类号:R 747.2 R 255 文献标识码:A d o i :10.3969/j.i s s n .1672-1349.2016.24.017 文章编号:1672-1349(2016)24-2905-03 偏头痛是一种间断㊁反复发作,以头部一侧或两侧搏动性头痛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疾病,是头痛中最常见的类型之一㊂近年来其发病率有逐年升高的趋势,流行病学研究显示偏头痛发病率女性为17.2%,高于男性的6.0%[1]㊂现代医学对其病因及发病机制尚不完全清晰,其治疗大多是对症处理,远期疗效不肯定,且存在一定程度的副作用㊂而中医药治疗偏头痛临床疗效肯定,具有明显减少发作次数和副作用较少的优点㊂依据本病临床特点,可将其归为中医学 头风 ㊁ 偏头风 ㊁ 真头痛 等范畴㊂中医学对偏头痛的认识源远流长,对偏头痛的防治具有独特的优势,现从活血平肝通络法论治偏头痛,以期为临床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㊂1 风邪为患是偏头痛发病的始动因素风邪分为外风和内风㊂偏头痛发病多样,时发时止,病程较久㊁反复㊁顽固,与 风者,善行而数变 的致作者单位:1.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天津300193),天津中医药大学在读博士,Email :nancydong325@ ;2.天津中医药大学引用信息:董正妮,尹丽丽.活血平肝通络法治疗偏头痛的临床与实验研究进展[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16,14(24):29052907.病特点相符㊂古人云: 头为巅顶,巅顶之上,唯风可到 ㊁ 伤于风者,上先受之 ㊂偏头痛病位在脑,病因在风,正如‘医学入门“所言: 风邪一入,头即痛焉㊂是以头痛之症,风痛居多 ㊂风为百病之长,六淫之首,易夹寒㊁夹热㊁夹湿㊁夹瘀㊂风邪侵袭,上犯巅顶,阻扰清阳,气血不畅,引起脑络绌急而致偏头痛㊂此外,肝为风木之脏,外应于风,偏头痛也多与肝有关,如‘素问㊃至真要大论“所云: 诸风掉眩,皆属于肝 ㊂内风多为肝风内动,肝风内动是泛指因风阳㊁火热㊁阴血亏虚所致㊂‘医学心悟“认为: 偏头痛,其痛暴发,痛势甚剧,或左或右,多系肝经风火上扰所致 ,肝主疏泄,性喜条达而恶抑郁,情志刺激易引起肝风内动,风阳上扰㊂有研究表明,偏头痛病人伴随焦虑抑郁情绪总发生率为55%,年龄㊁病程㊁发作频率成正相关[2]㊂中医学认为 脑为髓之海 ,主要依赖肝肾精血濡养,若情志不畅,肝郁气滞,气郁化火,阳亢生风,风阳上扰巅顶,则易发本病,如‘辨证奇闻“云: 此病得之郁气不宜,又加邪风袭之于少阳之经,遂致半边头痛也 ㊂因此,风邪为患是偏头痛发病的始动因素㊂临床治疗也特别重视风药的应用,如李东垣所言: 头痛每以风药治者,高巅之㊃5092㊃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16年12月第14卷第2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