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七章
- 格式:ppt
- 大小:267.00 KB
- 文档页数:61
道德经·第二十七章
【作者】老子【朝代】春秋
善行无辙迹;善言无瑕谪;善数不用筹策;善闭,无关楗而不可开;善结,无绳约而不可解。
是以圣人常善救人,故无弃人;常善救物,故无弃物,是谓袭明。
故善人者,不善人之师;不善人者,善人之资。
不贵其师,不爱其资,虽智大迷。
是谓要妙。
译文
善于行走的,不会留下辙迹;善于言谈的,不会发生病疵;善于计数的,用不着竹码子;善于关闭的,不用栓梢而使人不能打开;善于捆缚的,不用绳索而使人不能解开。
因此,圣人经常挽救人,所以没有被遗弃的人;经常善于物尽其用,所以没有被废弃的物品。
这就叫做内藏着的聪明智慧。
所以善人可以做为恶人们的老师,不善人可以作为善人的借鉴。
不尊重自己的老师,不爱惜他的借鉴作用,虽然自以为聪明,其实是大大的糊涂。
这就是精深微妙的道理。
《道德经—第二十七章》原文、译文及注释原文:善行,无辙迹;善言,无瑕谪;善数,不用筹策;善闭,无关楗而不可开;善结,无绳约而不可解。
是以圣人常善救人,故无弃人;常善救物,故无弃物。
是谓袭明。
故善人者,不善人之师;不善人者,善人之资。
不贵其师,不爱其资,虽智大迷,是谓要妙。
译文:善于行走的,不会留下辙迹;善于言谈的,不会发生病疵;善于计数的,用不着竹码子;善于关闭的,不用栓梢而使人不能打开;善于捆缚的,不用绳索而使人不能解开。
因此,圣人经常挽救人,所以没有被遗弃的人;经常善于物尽其用,所以没有被废弃的物品。
这就叫做内藏着的聪明智慧。
所以善人可以做为恶人们的老师,不善人可以作为善人的借鉴。
不尊重自己的老师,不爱惜他的借鉴作用,虽然自以为聪明,其实是大大的糊涂。
这就是精深微妙的道理。
注释:1、撤迹:轨迹,行车时车轮留下的痕迹。
2、善言:指善于采用不言之教。
3、瑕谪:过失、缺点、疵病。
4、数:计算。
5、筹策:古时人们用作计算的器具。
6、关楗:栓梢。
古代家户里的门有关,即栓;有楗,即梢,是木制的。
7、绳约:绳索。
约,指用绳捆物。
8、袭明:内藏智慧聪明。
袭,覆盖之意。
9、资:取资、借鉴的意思10、要妙:精要玄妙,深远奥秘。
道德经简介:《道德经》是春秋时期老子(李耳)的哲学作品,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名著之一,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
道德经分上下两篇。
对传统哲学、科学、政治、宗教等产生了深刻影响。
文本以哲学意义之“道德”为纲宗,论述修身、治国、用兵、养生之道,而多以政治为旨归,乃所谓“内圣外王”之学,文意深奥,包涵广博,被誉为万经之王。
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统计,《道德经》是除了《圣经》以外被译成外国文字发布量最多的文化名著。
《老子》道经·第二十七章
关于老子
《老子》,又称《道德真经》《道德经》《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是中国古代先秦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为其时诸子所共仰,传说是春秋时期的老子李耳(似是作者、注释者、传抄者的集合体)所撰写,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
道德经分上下两篇,原文上篇《德经》、下篇《道经》,不分章,后改为《道经》37章在前,从38章开始为《德经》,并分为81章。
是中国历史上首部完整的哲学著作。
第二十七章原文
善行,无辙跡;善言,无瑕谪;善数,不用筹策;善闭,无关楗而不可开;善结,无绳约而不可解。
是以圣人常善救人,故无弃人;常善救物,故无弃物。
是谓袭明。
故善人者,不善人之师;不善人者,善人之资。
不贵其师,不爱其资,虽智大迷。
是谓要妙。
第二十七章译文
善于行走的,不会留下痕迹;善于言谈的,不会在言语上留下任何破绽;善于计数的,不用筹码也能计算;善于闭守的人,没有门闩别人也无法把它打开;善于捆缚的人,不用绳结别人也无法解开。
因此,圣人经常挽救人,所以没有被遗弃的人;经常善于物尽其用,所以没有被废弃的物品。
这就叫做内藏着的聪明智慧。
所以善良的人是不善的人的老师,不善良的人又是善良人的尺度。
不尊重自己的老师,不爱惜他的借鉴作用,虽然自以为聪明,其实是大大的糊涂。
这就是精深微妙的道理。
【导语】《道德经》⽂本以哲学意义之“道德”为纲宗,论述修⾝、治国、⽤兵、养⽣之道,⽽多以政治为旨归,乃所谓“内圣外王”之学,⽂意深奥,包涵⼴博,被誉为万经。
下⾯是⽆忧考分享的《道德经》注⾳版第⼆⼗七章原⽂及译⽂。
欢迎阅读参考! 【原⽂】 善⾏⽆辙迹,善⾔⽆瑕谪;善数不⽤筹策;善闭⽆关楗⽽不可开,善结⽆绳约⽽不可解。
是以圣⼈常善救⼈,故⽆弃⼈;常善救物,故⽆弃物。
是谓袭明。
故善⼈者,不善⼈之师;不善⼈者,善⼈之资。
不贵其师,不爱其资,虽智⼤迷,是谓要妙。
【注⾳版】 善(shàn)⾏(xíng)⽆(wú)辙(zhé)迹(jì), 善(shàn)⾔(yán)⽆(wú)瑕(xiá)谪(zhé); 善(shàn)数(shǔ)不(bù)⽤(yòng)筹(chóu)策(cè); 善(shàn)闭(bì)⽆(wú)关(guān)楗(jiàn)⽽(ér)不(bù)可(kě)开(kāi), 善(shàn)结(jié)⽆(wú)绳(shéng)约(yuē)⽽(ér)不(bù)可(kě)解(jiě)。
是(shì)以(yǐ)圣(shèng)⼈(rén)常(cháng)善(shàn)救(jiù)⼈(rén), 故(gù)⽆(wú)弃(qì)⼈(rén);常(cháng)善(shàn)救(jiù)物(wù), 故(gù)⽆(wú)弃(qì)物(wù)。
是(shì)谓(wèi)袭(xí)明(míng)。
《中庸》第二十七章明哲保身,进退自如—原文、注释及译文原文:大哉圣人之道!洋洋乎①!发育万物,峻极于天。
优优②大哉!礼仪③三百,威仪④三千。
待其人⑤而后行。
故曰苟不至德⑥,至道不凝焉⑦。
故君子尊德性而道问学⑧,致广大而尽精微,极高明而道中庸。
温故而知新,敦厚以崇礼。
是故居上不骄,为下不倍⑨。
国有道其言足以兴,国无道其默足以容⑩。
《诗》曰:“既明且哲,以保其身。
”⑪其此之谓与?注释:①洋洋:盛大,浩翰无边。
②优忧:充足有余。
③礼仪:古代礼节的主要规则,又称经礼。
④威仪:古代典礼中的动作规范及待人接物的礼节,又称曲礼。
⑤其人:指圣人。
⑥苟不至德:如果没有极高的德行。
苟,如果。
⑦凝聚,引申为成功。
⑧问学:询问,学习。
⑨倍:通”背”,背弃,背叛。
⑩容:容身,指保全自己。
⑪“既明且哲,以保其身”:引自《诗经·人雅.烝民》,哲,智慧,指通达事理。
译文:伟大啊,圣人的道!浩瀚无边,生养万物,与天一样崇高;充足有余,礼仪三百条,威仪三千条。
这些都有侍于圣人来实行。
所以说,如果没有极高的德行,就不能成功极高的道。
因此,君子尊崇道德修养而追求知识学问;达到广博境界而又钻研精微之处;洞察一切而又奉行中庸之道;温习已有的知识从而获得新知识;诚心诚意地崇奉礼节。
所以身居高位不骄傲,身居低位不自弃,国家政治清明时,他的言论足以振兴国家;国家政治黑暗时,他的沉默足以保全自己。
《诗经》说:“既明智又通达事理,可以保全自身。
”大概就是说的这个意思吧?题解:这一章在继续盛赞圣人之道的基础上,提出了两个层次的重要问题。
首先是修养德行以适应圣人之道的问题。
因为没有极高的德行,就不能成功极高的道,所以君于应该“尊崇道德修养而追求知识学问;达到广博境界而又钻研精微之处;洞察一切而又奉行中庸之道;温习已有的知识从而获得新知识;诚心诚意地崇奉礼节。
”朱熹认为,这五句“大小相资,首尾相应”,最得圣贤精神,要求学者尽心尽意研习。
其实,五句所论不外乎尊崇道德修养和追求知识学问这两个方面,用我们今天的话来说,也就是“德育”和“智育”的问题,“又红又专”的问题。
道德经27章全文及译文第二十七章善行无迹善行无辙迹①,善言无瑕谪②,善计不用筹策③,善闭无关楗④而不可开,善结无绳约⑤而不可解。
是以圣人常善救⑥人,故无弃人⑦;常善救物,故无弃物⑧,是谓袭⑨明。
故善人者,不善人之师;不善人者,善人之资⑩。
不贵其师,不爱其资,虽智大迷,是谓要妙⑩。
【语译】①辙迹:车轮转动时留下的痕迹。
②瑕谪:玉石上的斑痕,引申为瑕疵、缺点、毛病。
③筹策:古人计算时使用的工具。
④关楗(jiàn):关门的木闩(shuān)。
横的叫关,竖的叫楗。
⑤绳约:用绳索捆绑,亦比喻拘束、约束。
⑥救:阻止,制止;挽救,帮助。
⑦弃人:无用之人。
⑧弃物:无用之物。
⑨袭:承袭,含藏,保持。
⑩资:取资、借鉴之意。
译文善于行走的,不会留下痕迹;长于言谈的,没有任何瑕疵;善于计算的,不必借助于筹码;善于关闭门户的,不用木闩别人也打不开;善于打结的,不用绳索别人也解不开。
因此,圣人总是善于使人尽其才,因而没有无用之人;总是善于物尽其用,因而也就没有无用之物。
这叫做藏而不露的智慧。
所以善人是不善人的老师,不善人则是善人的借鉴。
不重视自己的老师,不珍惜自己的借鉴,即使是聪明人,也会变糊涂。
这叫做精微玄妙的道理。
名家注解河上公:善行道者,求之于身,不下堂,不出门,故无辙迹。
善言,谓择言而出,则无瑕疵谪过于天下。
善以道计事者,则守一不移,所计不多,则不用筹策而可知也。
王弼:因物自然,不设不施,故不用关楗绳约而不可开解也。
圣人不立形名,以检于物;不造进向,以殊弃不肖;辅万物之自然,而不为始,故曰无弃人也。
虽有其智,自任其智,不因物,于其道必失,故曰虽智大迷。
朱元璋:君子之道,行人不能知,以其无夸己之言。
其又不自矜,既不自矜,何有妄言?妄言既无,安有瑕谪?经典解读本章中,老子把自然无为的道理,应用到更加广阔的社会生活领域。
他以善行、善言、善数、善闭、善结等为喻,说明人只要善于行不言之教、处无为之政,能够按自然规律办事,则无需多费周折,就能得到无可挑剔的结果。
《道德经》注音版第二十七章原文及译文【原文】善行无辙迹,善言无瑕谪;善数不用筹策;善闭无关楗而不可开,善结无绳约而不可解。
是以圣人常善救人,故无弃人;常善救物,故无弃物。
是谓袭明。
故善人者,不善人之师;不善人者,善人之资。
不贵其师,不爱其资,虽智大迷,是谓要妙。
【注音版】善(shàn)行(xíng)无(wú)辙(zhé)迹(jì),善(shàn)言(yán)无(wú)瑕(xiá)谪(zhé);善(shàn)数(shǔ)不(bù)用(yòng)筹(chóu)策(cè);善(shàn)闭(bì)无(wú)关(guān)楗(jiàn)而(ér)不(bù)可(k ě)开(kāi),善(shàn)结(jié)无(wú)绳(shéng)约(yuē)而(ér)不(bù)可(kě)解(jiě)。
是(shì)以(yǐ)圣(shèng)人(rén)常(cháng)善(shàn)救(jiù)人(rén),故(gù)无(wú)弃(qì)人(rén);常(cháng)善(shàn)救(jiù)物(wù),故(gù)无(wú)弃(qì)物(wù)。
是(shì)谓(wèi)袭(xí)明(míng)。
故(gù)善(shàn)人(rén)者(zhě),不(bù)善(shàn)人(rén)之(zhī)师(shī);不(bù)善(shàn)人(rén)者(zhě),善(shàn)人(rén)之(zhī)资(zī)。
道德经第二十七章原文及翻译《道德经》不仅是一部有着丰厚内涵和深刻哲理的道家经典,而且是一部用语精炼、辞意隽永的哲理诗。
其中体现的老子的思想智慧不仅是中华民族的思想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为大家整理了《道德经;第二十七章》的原文及翻译,希望大家喜欢。
善行,无辙跡;善言,无瑕謫;善数,不用筹策;善闭,无关键而不可开;善结,无绳约而不可解。
是以圣人常善救人,故无弃人;常善救物,故无弃物。
是谓神明。
故善人者,不善人之师;不善人者,善人之资。
不贵其师,不爱其资,虽智大迷。
是谓要妙。
《道德经;第二十七章》注释:1、撤迹:轨迹,行车时车轮留下的痕迹。
2、善言:指善于采用不言之教。
3、瑕谪:过失、缺点、疵病。
4、数:计算。
5、筹策:古时人们用作计算的器具。
6、关楗:栓梢。
古代家户里的门有关,即栓;有楗,即梢,是木制的。
7、绳约:绳索。
约,指用绳捆物。
8、袭明:内藏智慧聪明。
袭,覆盖之意。
9、资:取资、借鉴的意思10、要妙:精要玄妙,深远奥秘。
《道德经;第二十七章》翻译:善于行走的,不会留下辙迹;善于言谈的,不会发生病疵;善于计数的,用不着竹码子;善于关闭的,不用栓梢而使人不能打开;善于捆缚的,不用绳索而使人不能解开。
因此,圣人经常挽救人,所以没有被遗弃的人;经常善于物尽其用,所以没有被废弃的物品。
这就叫做内藏着的聪明智慧。
所以善人可以做为恶人们的老师,不善人可以作为善人的借鉴。
不尊重自己的老师,不爱惜他的借鉴作用,虽然自以为聪明,其实是大大的糊涂。
这就是精深微妙的道理。
《道德经;第二十七章》解读:本章所讲的内容,重在要求人们尤其是圣人要恪守“无为而治”的原则,说明有道者顺任自然以待人接物,更表达了有道者无弃人无弃物的心怀。
人无弃人,物无弃物,天下的善人不善人,善物不善物,都是有用处的。
善者为师,恶者为资,一律加以善待,特别是对于不善的人,并不因其不善而鄙弃他,一方要劝勉他,诱导他,另一方面也给他一个成为善人借鉴的作用。
《乡党篇》第二十七章原文、译文及评析
原文:
色斯举矣①,翔而后集②。
曰:“山梁雌雉③,时哉时哉!④”子路共⑤之,三嗅而作⑥。
注释:
①色斯举矣:色,脸色。
举,鸟飞起来。
②翔而后集:飞翔一阵,然后落到树上。
鸟群停在树上叫“集”。
③山梁雌雉:聚集在山梁上的母野鸡。
④时哉时哉:得其时呀!得其时呀!这是说野鸡时运好,能自由飞翔,自由落下。
⑤共:同“拱”。
⑥三嗅而作:嗅应为狊字之误。
狊,音jù,鸟张开两翅。
一本作“戛”字,鸟的长叫声。
译文:
孔子在山谷中行走,看见一群野鸡在那儿飞,孔子神色动了一下,野鸡飞翔了一阵落在树上。
孔子说:“这些山梁上的母野鸡,得其时呀!得其时呀!”子路向他们拱拱手,野鸡便叫了几声飞走了。
评析:
这里似乎是在游山观景,其实孔子是有感而发。
他感到山谷里的野鸡能够自由飞翔,自由落下,这是“得其时”,而自己却不得其时,东奔西走,却没有获得普遍响应。
因此,他看到野鸡时,神色动了一下,随之发出了这样的感叹。
《道德经》⼆⼗七章精解及译⽂开经语宣道贵德抱⽆得⼀⾏善利⽣济世救⼈虚静恬淡寂寞⽆为知强守柔神定⽓闲求真返朴天地⼈和慈⼼⼤⽤智慧超逸道常⽆名⽞同⽆碍上德⽆⼰法⾬⽆边学习道德经,开启⼤智慧善是⽼⼦的核⼼主题之⼀,道德经宗旨可以⽤“道妙德善”来概括。
此章最显著的经⽂就是“圣⼈常善救⼈⼈,故⽆弃⼈。
常善救物,故⽆弃物。
”注释家更重视“道妙”,忽视“德善”,这是很⼤的偏颇,对理解⽼⼦道家思想的⾼度是不公正的,同时对理解华夏⽂化也失去了⾼度和⽅向。
这是道德经“济世救⼈”宗旨最直接的告⽩,所有的经⽂隐含的意义都不会违反这⼀宗旨,⽼⼦把“慈”作为“三宝”之⾸,后⾯的反战章(30C、31C)宗旨相同。
历史上⼤部分⽂化精英都被“虚⽆⽞妙”所吸引,把真正的救世情怀忽视了。
当我们逐章深读经⽂,知道⽼⼦的“救世济⼈”的博爱情怀⽆边⽆际。
如果说第1章、第25章极为深奥,那么此章则⾮常直⽩。
修⾏者的深意识和深思维已经逐步开启,对于利根者来再说,宇宙最奥秘的道已经开显,并已经安住在道的本位上。
⽼⼦向往的不争⽃的⽂明世界已经显露尖尖⾓,⼀定会茁壮成长。
如何把好争的世⼈救拔出来,恢复⾃⼰的本性极为重要。
此章⽼⼦讲了五善,与⽔的七善可以对应。
救⼈五善值得深深体会,可以对⽐世界其他⽂明智者的救⼈之法,能够有更深的体会。
历史上很多注释家给道德经下了很多断语,⼀说是治国书,⼀说是兵书,⼀说是谋略书,都不是,道德经就是救世书。
这⼀章是最好的证明。
第⼆⼗七章经⽂第⼀段:善⾏⽆辙迹,善⾔⽆瑕谪,善数不⽤筹策,善闭⽆关楗(jiàn)⽽不可开,善结⽆绳约⽽不可解。
第⼆段:是以圣⼈常善救⼈,故⽆弃⼈;常善救物,故⽆弃物;是谓袭明。
第三段:故善⼈者,不善⼈之师。
不善⼈者,善⼈之资。
第四段:不贵其师,不爱其资,虽智⼤迷;是谓要妙。
此章经⽂分为四段。
第⼀段经⽂:善⾏⽆辙迹,善⾔⽆瑕谪,善数不⽤筹策,善闭⽆关楗(jiàn)⽽不可开,善结⽆绳约⽽不可解。
第二十七章尸魔三戏唐三藏圣僧恨逐美猴王却说三藏师徒,次日天明,收拾前进。
那镇元子与行者结为兄弟,两人情投意合,决不肯放,又安排管待,一连住了五六日。
那长老自服了草还丹,真似脱胎换骨,神爽体健。
他取经心重,那里肯淹留,无已,遂行。
师徒别了上路,早见一座高山。
三藏道:“徒弟,前面有山险峻,恐马不能前,大家须仔细仔细。
”行者道:“师父放心,我等自然理会。
”好猴王,他在那马前,横担着棒,剖开山路,上了高崖,看不尽:峰岩重叠,涧壑湾环。
虎狼成阵走,麂鹿作群行。
无数獐豝钻簇簇,满山狐兔聚丛丛。
千尺大蟒,万丈长蛇。
大蟒喷愁雾,长蛇吐怪风。
道旁荆棘牵漫,岭上松楠秀丽。
薜萝满目,芳草连天。
影落沧溟北,云开斗柄南。
万古常含元气老,千峰巍列日光寒。
那长老马上心惊,孙大圣布施手段,舞着铁棒,哮吼一声,唬得那狼虫颠窜,虎豹奔逃。
师徒们入此山,正行到嵯峨之处,三藏道:“悟空,我这一日,肚中饥了,你去那里化些斋吃?”行者陪笑道:“师父好不聪明。
这等半山之中,前不巴村,后不着店,有钱也没买处,教往那里寻斋?”三藏心中不快,口里骂道:“你这猴子!想你在两界山,被如来压在石匣之内,口能言,足不能行,也亏我救你性命,摩顶受戒,做了我的徒弟。
怎么不肯努力,常怀懒惰之心!”行者道:“弟子亦颇殷勤,何尝懒惰?”三藏道:“你既殷勤,何不化斋我吃?我肚饥怎行?况此地山岚瘴气,怎么得上雷音?”行者道:“师父休怪,少要言语。
我知你尊性高傲,十分违慢了你,便要念那话儿咒。
你下马稳坐,等我寻那里有人家处化斋去。
”行者将身一纵,跳上云端里,手搭凉篷,睁眼观看。
可怜西方路甚是寂寞,更无庄堡人家,正是多逢树木少见人烟去处。
看多时,只见正南上有一座高山,那山向阳处,有一片鲜红的点子。
行者按下云头道:“师父,有吃的了。
”那长老问甚东西,行者道:“这里没人家化饭,那南山有一片红的,想必是熟透了的山桃行者取了钵盂,纵起祥光,你看他觔斗幌幌,冷气飕飕,须臾间,奔南山摘桃不题。
老子道德经章节翻译-【老子·第二十七章】善行无辙迹,善言无瑕谪;善数不用筹策;善闭无关楗而不可开,善结无绳约而不可解。
是以圣人常善救人,故无弃人;常善救物,故无弃物。
是谓袭明。
故善人者,不善人之师;不善人者,善人之资。
不贵其师,不爱其资,虽智大迷,是谓要妙。
【翻译】:
善于行走的不留踪迹,善于言辞的没有暇疵,善于计算的不用器具。
善于关门的不用门插,却无人能开;善于捆绑的不用绳索,却无人能解。
圣人就是这样一直善于拯救世人,无人被弃之不顾;一直善于挽救万物,无物被弃之不顾。
这就叫承袭、传递光明。
所以说,善人是不善之人的老师,不善之人亦是善人的资财。
如果不敬重老师,或者不爱惜其资财,那么,再有智慧也是大大地迷失了。
这是一个至关重要的奥妙啊!。
老子·第二十七章全文
[原文]
善行,无辙迹①;善言②,无瑕谪③;善数④,不用筹策⑤;善闭,无关楗而不可开⑥;善结,无绳约而不可解⑦。
是以圣人常善救人,故无弃人;常善救物,故无弃物。
是谓袭明⑧。
故善人者,不善人之师;不善人者,善人之资⑨。
不贵其师,不爱其资,虽智大迷,是谓要妙⑩。
[译文]
善于行走的,不会留下辙迹;善于言谈的,不会发生病疵;善于计数的,用不着竹码子;善于关闭的,不用栓梢而使人不能打开;善于捆缚的,不用绳索而使人不能解开。
因此,圣人经常挽救人,所以没有被遗弃的人;经常善于物尽其用,所以没有被废弃的物品。
这就叫做内藏着的聪明智慧。
所以善人可以做为恶人们的老师,不善人可以作为善人的借鉴。
不尊重自己的老师,不爱惜他的借鉴作用,虽然自以为聪明,其实是大大的糊涂。
这就是精深微妙的道理。
[注释]
1、撤迹:轨迹,行车时车轮留下的痕迹。
2、善言:指善于采用不言之教。
3、瑕谪:过失、缺点、疵病。
4、数:计算。
5、筹策:古时人们用作计算的器具。
6、关楗:栓梢。
古代家户里的门有关,即栓;有楗,即梢,是木制的。
7、绳约:绳索。
约,指用绳捆物。
8、袭明:内藏智慧聪明。
袭,覆盖之意。
9、资:取资、借鉴的意思
10、要妙:精要玄妙,深远奥秘。
[引语]。
《道德经》注音版第二十七章原文及译文【原文】善行无辙迹,善言无瑕谪;善数不用筹策;善闭无关楗而不可开,善结无绳约而不可解。
是以圣人常善救人,故无弃人;常善救物,故无弃物。
是谓袭明。
故善人者,不善人之师;不善人者,善人之资。
不贵其师,不爱其资,虽智大迷,是谓要妙。
【注音版】善(shàn)行(xíng)无(wú)辙(zhé)迹(jì),善(shàn)言(yán)无(wú)瑕(xiá)谪(zhé);善(shàn)数(shǔ)不(bù)用(yòng)筹(chóu)策(cè);善(shàn)闭(bì)无(wú)关(guān)楗(jiàn)而(ér)不(bù)可(kě)开(kāi),善(shàn)结(jié)无(wú)绳(shéng)约(yuē)而(ér)不(bù)可(kě)解(jiě)。
是(shì)以(yǐ)圣(shèng)人(rén)常(cháng)善(shàn)救(jiù)人(rén),故(gù)无(wú)弃(qì)人(rén);常(cháng)善(shàn)救(jiù)物(wù),故(gù)无(wú)弃(qì)物(wù)。
是(shì)谓(wèi)袭(xí)明(míng)。
故(gù)善(shàn)人(rén)者(zhě),不(bù)善(shàn)人(rén)之(zhī)师(shī);不(bù)善(shàn)人(rén)者(zhě),善(shàn)人(rén)之(zhī)资(zī)。
《道德经》第二十七章原文、翻译(译文)注释及延伸阅读第二十七章[原文]善行,无辙迹①;善言②,无瑕谪③;善数④,不用筹策⑤;善闭,无关楗而不可开⑥;善结,无绳约而不可解⑦。
是以圣人常善救人,故无弃人;常善救物,故无弃物。
是谓袭明⑧。
故善人者,不善人之师;不善人者,善人之资⑨。
不贵其师,不爱其资,虽智大迷,是谓要妙⑩。
[译文]善于行走的,不会留下辙迹;善于言谈的,不会发生病疵;善于计数的,用不着竹码子;善于关闭的,不用栓梢而使人不能打开;善于捆缚的,不用绳索而使人不能解开。
因此,圣人经常挽救人,所以没有被遗弃的人;经常善于物尽其用,所以没有被废弃的物品。
这就叫做内藏着的聪明智慧。
所以善人可以做为恶人们的老师,不善人可以作为善人的借鉴。
不尊重自己的老师,不爱惜他的借鉴作用,虽然自以为聪明,其实是大大的糊涂。
这就是精深微妙的道理。
[注释]1、撤迹:轨迹,行车时车轮留下的痕迹。
2、善言:指善于采用不言之教。
3、瑕谪:过失、缺点、疵病。
4、数:计算。
5、筹策:古时人们用作计算的器具。
6、关楗:栓梢。
古代家户里的门有关,即栓;有楗,即梢,是木制的。
7、绳约:绳索。
约,指用绳捆物。
8、袭明:内藏智慧聪明。
袭,覆盖之意。
9、资:取资、借鉴的意思10、要妙:精要玄妙,深远奥秘。
[延伸阅读1]王弼《道德经注》善行无辙迹,顺自然而行,不造不始,故物得至而无辙迹也。
善言无瑕谪,顺物之性,不别不析,故无瑕谪可得其门也。
善数不用筹策,因物之数,不假形也。
善闭无关楗而不可开,善结无绳约而不可解。
因物自然,不设不施,故不用关楗绳约,而不可开解也。
此五者皆言不造不施,因物之性,不以形制物也。
是以圣人常善救人,故无弃人;圣人不立形名,以检於物,不造进向以殊弃不肖,辅万物之自然而不为始,故曰无弃人也。
不尚贤能,则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则民不为盗;不见可欲,则民心不乱。
常使民心无欲无惑,则无弃人矣。
常善救物,故无弃物,是谓袭明。
故善人者,不善人之师;举善以师不善,故谓之师矣。
道德经第二十七章原文及翻译《道德经》不仅是一部有着丰厚内涵和深刻哲理的道家经典,而且是一部用语精炼、辞意隽永的哲理诗。
其中体现的老子的思想智慧不仅是中华民族的思想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店铺为大家整理了《道德经·第二十七章》的原文及翻译,希望大家喜欢。
善行,无辙跡;善言,无瑕謫;善数,不用筹策;善闭,无关键而不可开;善结,无绳约而不可解。
是以圣人常善救人,故无弃人;常善救物,故无弃物。
是谓神明。
故善人者,不善人之师;不善人者,善人之资。
不贵其师,不爱其资,虽智大迷。
是谓要妙。
《道德经·第二十七章》注释:1、撤迹:轨迹,行车时车轮留下的痕迹。
2、善言:指善于采用不言之教。
3、瑕谪:过失、缺点、疵病。
4、数:计算。
5、筹策:古时人们用作计算的器具。
6、关楗:栓梢。
古代家户里的门有关,即栓;有楗,即梢,是木制的。
7、绳约:绳索。
约,指用绳捆物。
8、袭明:内藏智慧聪明。
袭,覆盖之意。
9、资:取资、借鉴的意思10、要妙:精要玄妙,深远奥秘。
《道德经·第二十七章》翻译:善于行走的,不会留下辙迹;善于言谈的,不会发生病疵;善于计数的,用不着竹码子;善于关闭的,不用栓梢而使人不能打开;善于捆缚的,不用绳索而使人不能解开。
因此,圣人经常挽救人,所以没有被遗弃的人;经常善于物尽其用,所以没有被废弃的物品。
这就叫做内藏着的聪明智慧。
所以善人可以做为恶人们的老师,不善人可以作为善人的借鉴。
不尊重自己的老师,不爱惜他的借鉴作用,虽然自以为聪明,其实是大大的糊涂。
这就是精深微妙的道理。
《道德经·第二十七章》解读:本章所讲的内容,重在要求人们尤其是圣人要恪守“无为而治”的原则,说明有道者顺任自然以待人接物,更表达了有道者无弃人无弃物的心怀。
人无弃人,物无弃物,天下的善人不善人,善物不善物,都是有用处的。
善者为师,恶者为资,一律加以善待,特别是对于不善的人,并不因其不善而鄙弃他,一方要劝勉他,诱导他,另一方面也给他一个成为善人借鉴的作用。
道德经27章全文及译文摘要:一、《道德经》第二十七章全文概述二、圣人的行为准则:善行、善言、善数、善闭、善结三、圣人常善救人,无弃人,常善救物,无弃物四、善人者不善人之师,不善人者善人之资五、虽智大迷,是谓要妙正文:《道德经》是春秋时期道家学派创立人老子(李耳)的哲学作品,被誉为万经之王,对中国哲学、科学、政治、宗教等产生了深刻影响。
本文将从《道德经》第二十七章全文及译文入手,探讨其中的道德观念。
第二十七章全文概述如下:“善行,无辙迹;善言,无瑕谪;善数,不用筹策;善闭,无关楗而不可开;善结,无绳约而不可解。
是以圣人常善救人,故无弃人;常善救物,故无弃物,是谓袭明。
故善人者不善人之师,不善人者善人之资。
不贵其师,不爱其资,虽智大迷,是谓要妙。
”在这一章中,老子提出了圣人的行为准则,即善行、善言、善数、善闭、善结。
善行是无辙迹的,意味着圣人的行为无迹可寻,具有神秘性;善言是无瑕谪的,说明圣人的言辞无懈可击,充满智慧;善数是不用筹策的,表明圣人善于把握事物的发展规律,无需借助外界的帮助;善闭是无关楗而不可开的,意味着圣人能妥善处理问题,避免留下后患;善结是无绳约而不可解的,说明圣人能以智慧化解纷争,使事物达到和谐。
圣人常善救人,故无弃人;常善救物,故无弃物,是谓袭明。
这句话表达了圣人的仁爱之心,他们无时无刻不在帮助别人,拯救万物,因此被称为明智之人。
而善人者不善人之师,不善人者善人之资,意味着善良的人可以成为恶人的导师,而恶人可以为善良的人提供借鉴。
不贵其师,不爱其资,虽智大迷,是谓要妙。
这句话告诫我们,不要忽视身边的任何人,即使是那些看似不起眼的人,也可能成为我们成长道路上的良师益友。
总之,《道德经》第二十七章告诉我们,圣人的行为准则包括善行、善言、善数、善闭、善结,他们以智慧和仁爱之心救人救物,成为世人的导师和榜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