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狂欢节的最后一天 教案
- 格式:doc
- 大小:23.77 KB
- 文档页数:4
狂欢节的最后一天教案教案标题:狂欢节的最后一天教案目标:1.了解狂欢节的起源和传统活动。
2.探讨狂欢节的文化意义以及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庆祝方式。
3.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创造力。
4.通过活动提升学生的口语表达和写作能力。
教案步骤:引入活动(5分钟):1.播放一个与狂欢节相关的视频或图片,激发学生对狂欢节的兴趣。
2.引导学生讨论他们对狂欢节的了解和经历,并与他们分享一些狂欢节的背景知识。
活动一:狂欢节的起源和传统活动(15分钟):1.教师用简洁明了的语言向学生介绍狂欢节的起源、历史和主要传统活动。
2.学生小组讨论并合作完成一个海报或展板,展示狂欢节的起源、传统游行、面具和服装等重要元素。
活动二: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庆祝方式(20分钟):1.学生分成小组,每组选择一个国家或地区,重点研究该地的狂欢节庆祝方式。
2.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使用各种学习资源(图书、互联网等)收集相关信息,并准备一份简短的演讲。
3.学生进行小组展示,分享他们所研究的国家或地区的庆祝方式,并解释其文化意义。
活动三:制作面具(20分钟):1.为学生准备面具的材料,如彩纸、颜料、羽毛、彩带等。
2.学生根据自己的创意和兴趣设计并制作一个狂欢节面具。
3.学生穿上面具,用口头表达或以角色扮演的方式讲述他们创作面具的理念和狂欢节的意义。
活动四:写作任务(15分钟):1.要求学生根据他们对狂欢节的了解和活动经历,写一篇有关他们所参加的狂欢节的文章。
2.鼓励学生用生动的描写词汇和详细的描述来展示他们对狂欢节的认识和体验。
总结和延伸活动(5分钟):1.教师与学生一起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并强调狂欢节的文化意义和多样性。
2.鼓励学生在家里或社区参加狂欢节庆祝活动,并将他们的经历分享给同学。
教案评估:1.观察学生的参与程度、展示和演讲的能力以及对于狂欢节的理解。
2.收集学生写作任务的作品,并根据他们的表达能力和对狂欢节的理解程度进行评估。
教案扩展:1.学生可以选择其他国家或地区的庆祝方式进行更多的研究和展示。
狂欢节的最后一天文稿归稿存档编号:[KKUY-KKIO69-OTM243-OLUI129-G00I-FDQS58-《狂欢节的最后一天》教学设计陈芳教学目标:1、能够通过快速阅读方法整体感知课文,理清故事情节。
2、能够通过认真分析描写人物动作、神态、语言的语段,把握人物形象,尤其是母亲和绅士的形象;3、学会从平凡处感受关爱,体味人性之美。
教学重点:1、理清文章思路,把握故事情节;2、通过人物描写感受人物形象。
教学难点:把握人物形象,尤其是母亲和绅士的形象;理解作者的写作技巧。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视频导入),明确本节课的学习目标二、背景介绍威尼斯狂欢节是当今世界上历史最久规模最大的狂欢节之一。
据说都起源于古代的神农节。
每年的冬去春来之际,人们自动聚集在一起,载歌载舞,欢庆新的一年的农事活动开始。
从2月初到3月初之间到来的四旬斋的前一天开始,延续大约两周时间。
到18世纪,狂欢活动盛极一时,欧洲各国的王公大臣、绅士淑女都赶到威尼斯,观看精彩的室内音乐和戏剧演出,参与街头和广场上的民众狂欢。
威尼斯狂欢节最大的特点是它的面具,其次是它的华丽服饰。
权贵和穷人可以通过面具融合在一起。
在面具的后面,社会差异暂时被消除。
富人变成了穷人,而穷人成了富人。
他们互相尊敬地打着招呼。
三、作者及其作品简介?埃迪蒙多·德·阿米琪斯,是意大利民族复兴运动时期的爱国志士,意大利着名儿童文学家。
16岁加入摩德纳军事学院,开始他的军旅生涯,22岁发表处女作《军营生活》。
成名作是小说《卡尔美拉》,代表作《爱的教育》是他的顶峰之作。
《爱的教育》被认为是意大利人人必读的十本小说之一,是世界文学史上经久不衰的名着,被各国公认为最富爱心和教育性的读物。
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具有代表性的欧洲系列丛书》。
被译成数百种文字,至今销量已超过一千五百多万册,成为世界最受欢迎的读物之一。
四、字词学习铙钹?náo?bó哐啷kuāng?lāng?投掷zhì帽盔kuī载 zài 歌载舞目不暇xiá接五、快速阅读课文,理清故事情节开端(1~3段):狂欢节的广场上人山人海,热闹非凡。
大班语言最后一天教案反思一、内容描述本次教学活动是大班语言课程的最后一天教案,主题为“告别与成长”。
本次课程的主要目标是帮助幼儿理解告别的含义,学会面对离别,并通过反思活动促进幼儿语言表达能力的提升和情感体验的深化。
课程内容围绕告别主题展开,通过讲述故事、观看视频、讨论分享等多种方式,使幼儿了解到人生中会遇到不同的告别场合,并学会正确地表达离别时的情感。
在教学过程中,我首先通过讲述一个关于友情和告别的故事,引发幼儿的情感共鸣。
然后利用多媒体技术展示了一些真实的告别场景,如毕业典礼、送别亲友等,让幼儿感受到告别的真实情境。
接着我们进行了一系列的讨论活动,引导幼儿分享自己曾经的告别经历,并鼓励他们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感受。
在反思环节,我引导幼儿思考告别对个人成长的意义,让他们理解到每一次告别都是一次新的开始,是一次成长的机会。
此外我还设计了一些创意活动,如制作告别卡片,让幼儿通过动手制作的方式表达对亲友的感激和祝福。
这些活动既锻炼了幼儿的手工技能,又加深了他们对告别的理解和情感体验。
整个教学过程注重情感教育与语言表达能力的结合,旨在帮助幼儿更好地面对生活中的离别情境。
1. 简述本次教学背景和教学目标本次教学活动是大班的语言课程,针对即将结束学期,安排的一次特殊主题课程《大班语言最后一天》。
此课程在孩子们充满期待与不舍的复杂情绪交织中进行,目的是让孩子们理解并表达即将告别幼儿园的特殊感受。
在幼儿期到学龄期的过渡阶段,此次课程尤为重要,能够帮助孩子们积累集体生活经验和促进他们对人生阶段的初步认识。
本次教学的主要目标是帮助大班孩子们理解和表达离别的情感,以及让他们意识到这是他们人生中的一个重要阶段。
具体目标如下:情感目标:通过教学活动让孩子们感受到成长的喜悦与对幼儿园生活的眷恋之情,培养他们的同理心,让他们学会珍惜与同伴之间的友谊。
语言目标:提升孩子们的语言表达能力,鼓励他们使用丰富的词汇和句式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感受。
大班社会活动教案设计―狂欢节一、活动目标1. 了解狂欢节的来历和特点,知道狂欢节是一种庆祝和娱乐的活动。
2. 通过观察和参与,培养幼儿的观察力、表现力和创造力。
3. 培养幼儿的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增强集体荣誉感。
4. 培养幼儿的人际交往能力,增进幼儿之间的友谊。
二、活动准备1. 教学材料:狂欢节的相关图片、视频或故事,狂欢节的道具(如面具、羽毛等),画纸、彩笔等绘画材料。
2. 环境布置:教室布置成狂欢节的氛围,可以挂上色彩鲜艳的横幅、气球等。
三、活动过程1. 导入:教师通过展示狂欢节的图片或视频,引导幼儿观察并提问,引起幼儿对狂欢节的兴趣。
2. 教学:教师简单介绍狂欢节的来历和特点,让幼儿了解狂欢节的意义。
3. 实践:教师分发道具和绘画材料,引导幼儿自由选择进行狂欢节的道具制作或绘画活动。
4. 展示:鼓励幼儿展示自己的作品,让幼儿分享自己在活动中的感受和体验。
四、活动延伸1. 家园共育:教师可以通过家长通知书,邀请家长参与幼儿的狂欢节活动,如家长可以准备狂欢节的美食,或者与幼儿一起制作狂欢节的道具。
2. 环境创设:教师可以将幼儿的狂欢节作品展示在教室的公共区域,让其他班级的幼儿也能欣赏到。
五、活动评价1. 观察幼儿在活动中的参与程度和表现,评价幼儿对狂欢节的理解和兴趣。
2. 观察幼儿在合作和团队中的表现,评价幼儿的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
3. 收集家长和幼儿的反馈意见,了解活动对幼儿的影响和价值。
六、活动内容1. 狂欢节知识介绍:教师通过图片、视频等资料,向幼儿介绍狂欢节的起源、不同国家的狂欢节特色以及狂欢节中的典型活动,如化妆舞会、花车游行等。
2. 狂欢节文化体验:教师组织幼儿模拟狂欢节中的活动,如制作面具、装饰花车、编排舞蹈等,让幼儿亲身体验狂欢节的欢乐氛围。
3. 狂欢节道德教育:通过故事、讨论等形式,教师引导幼儿理解在狂欢节这样的公共场合应遵守的规则,如尊重他人、不随意乱扔垃圾等。
七、教学方法1. 直观演示法:教师通过展示狂欢节的图片、视频等,直观地让幼儿了解狂欢节的相关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