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狂欢节的最后一天》教学设计
- 格式:doc
- 大小:34.00 KB
- 文档页数:2
《爱的教育》狂欢节的最后一天读后感篇一《爱的教育》狂欢节的最后一天读后感读完《爱的教育》中狂欢节的最后一天这一章节,我心里那叫一个五味杂陈啊!你说这狂欢节,本该是个欢天喜地、乐翻了天的日子,可我咋就读出了那么多让人鼻子发酸的东西呢?也许这就是这本书的魅力所在吧,它总能在最热闹的场景里,让你看到人性的闪光点和那些容易被忽略的小温暖。
故事里那个丢失了孩子的母亲,疯了一样地找啊找,那场面,简直让我心都揪起来了。
我就在想,这得是多深的爱,才能让一个母亲在那么混乱的人群中,不顾一切地寻找自己的孩子。
可能有人会说,这有啥稀奇的,当妈的不都这样?但我觉得,这就是最纯粹、最无私的爱呀!还有那个在人群中主动帮忙寻找孩子的“绅士”,嘿,这难道不令人感动吗?在这个大家都忙着自己玩乐的时刻,他能停下脚步,伸出援手,这难道不是一种伟大的爱吗?我觉得吧,这个故事让我明白了,爱可不是光挂在嘴边说说的,它是实实在在的行动。
就像故事里的这些人,他们用自己的方式传递着爱,温暖着别人的心。
但我又在想,我们在生活中,是不是有时候对身边的爱太习以为常了,反而忽略了去珍惜和回馈呢?也许我们都该反思反思,别等到失去了才知道珍贵。
哎呀,说了这么多,我也不知道自己说得对不对,反正这就是我读完这部分的真实感受,你们觉得呢?篇二《爱的教育》狂欢节的最后一天读后感嘿,朋友们!今天我读完了《爱的教育》里狂欢节的最后一天,心里那真是像打翻了五味瓶,啥滋味都有!这狂欢节啊,本来应该是人人都开心得不得了的日子。
可我读着读着,却发现这里面藏着好多让人感动得稀里哗啦的事儿。
那个丢了孩子的母亲,哇塞,她那着急的样子,就好像心都要被挖走了一样。
我就在琢磨,这得是多深的牵挂和爱,才能让她变得那么疯狂,那么不顾一切。
也许有人会说:“这有啥,当妈的都这样。
”但我可不这么认为,这就是母爱的伟大之处啊!还有那些热心帮忙找孩子的人,他们难道不棒吗?我觉得他们简直就是天使下凡!在那么热闹、那么混乱的环境里,还能停下自己玩乐的脚步,去帮助别人,这不是爱是什么?不过话说回来,我又有点疑惑了。
《狂欢节》教案《狂欢节》教案一、活动名称:《狂欢节》二、活动目标:1、鼓励幼儿积极参与活动,体验与家长和小朋友共同活动带来的乐趣。
2、培养幼儿的集体意识和合作能力。
3、鼓励幼儿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大胆展示自我。
三、活动准备:1、师幼共同布置环境,让活动室充满节日气氛。
2、搜集门票若干,在老师的`指导下,让幼儿参与设计门票,并带回家邀请自己的家长参加联欢会。
3、竞选主持人:通过讲故事、背儿歌、表演节目等活动,让幼儿评出心目中的最佳主持人,提前排练。
四、活动过程:(一)、开始部分:教师组织幼儿进行谈话,启发幼儿对自己节日的认识。
(二)、基本部分:1、语言活动:(1)节日献词:我们的节日。
(2)你我互动:主持人与小朋友交流,在你们自己的节日里,你最大的愿望是什么?(鼓励幼儿大胆发言)(3)诗歌朗诵:集体或分组朗诵《甜甜的》、《庆六一》等。
(4)故事大王:本班的幼儿为大家讲故事。
2、才艺展示:(1)欢乐小百灵:演唱本学期学过的歌曲,如《唱起来》或自己排练的歌曲。
(2)小小表演家:舞蹈表演和歌表演,如《新疆舞》、《敲起来》、《幼儿园里好事多》(3)说学逗唱:表演在幼儿园里排练的节目、相声小段等和家长与小朋友一起排练的家庭小品。
3、开心一刻:(1)家长表演:魔术、笑话、绝活等。
(2)亲自活动:幼儿与家长一起参与,如抢椅子、揪尾巴、踩气球、摸人等娱乐活动。
4、节日狂欢:(1)邀请舞:“找朋友”,让自己的爸爸、妈妈一起跳舞。
(2)集体舞:幼儿与家长、老师手拉手边唱边跳,使幼儿充分感受节日的快乐。
五、活动延伸:本活动的组织,教师可以根据本班的实际,灵活、创新的实施。
让中职语文课堂绽放生命之花李巍巍(吉林省城市建设学校,吉林省吉林市 132000)摘要:《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中的主人公保尔·柯察金说过:“人最宝贵的东西是生命,生命属于人只有一次,人的一生应当这样度过:当他回首往事的时候,他不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应碌碌无为而羞愧。
” 是的,人生最宝贵的莫过于生命了,可是,做为当今的中职生,他们普遍缺乏生命意识,未能树立阳光、正向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在看待问题时往往报以偏执、歪曲、恶意的态度,表面上自大不屑实质上却极其自卑,有甚者轻视自己的生命,动则就自残或伤人。
面对这样的学生生存现状,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有义务从自己的教育领域研究解决此类问题。
关键词:中职;语文课堂;生命教育;人生哲理中图分类号:G642.42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4609(2018)05-0183-002语文学科的其中一种作用就是进行德育教育,在学科学习中潜移默化地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能够正视生命的意义和价值。
而课堂教学中所依托的更多的就是教材,一篇篇包含人生哲理和情蕴的古今中外文章正是生命教育的绝佳的素材,下面我就谈谈中职语文课堂导入中的生命教育,我认为这种生命教育可以分为三层进行阐述。
一、善待生命的理念“善”万德之本,一个处于道德品德形成时期的青少年,一个即将走入社会的未来之才,必须先立德后立才,德才兼备方能正视自己、正视他人、正视社会,才能创造出自己的价值。
高教社中职语文教材基础模块上册中的《好雪片片》可这样导入:“‘人之初、性本善’,‘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做人的基本要义就是要有一个善良的心,可是有些人随着自身境遇的转变往往会生出恶心,并认为理所当然,那么这种认识对么?今天我们到林清玄笔来认识一位老乞丐,看看他在困境中是仍旧留善还是走向了恶。
”通过这段导入,就很好地给学生树立人应以善为本的理念,让他们懂得要善待自己、善待亲人、善待朋友、善待陌生人、善待小动物等等,这样走入社会的学生最起码是个于社会无害的人。
4.狂欢节的最后一天【教学目标】1.理清故事情节,把握文意;2.抓住有关描写人物动作、神情、语言的语段,把握绅士及母亲的形象特点;3.学会从平凡处感受关爱,体味人性之美。
【教学重点】1.理清文章思路,把握故事情节;2.通过人物描写感受人物形象。
【教学重点】体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爱及人性之美。
【教学课时】2课时一、新课导入你曾从陌生人那里感受到关怀和关爱吗?人间各处自有爱,也许是一个微笑,也许是一次伸手,也许是一个拥抱,也许是一次赠予。
今天,请大家一起来感受一个有关爱的故事。
二、关于作者埃迪蒙多·德·亚米契斯,意大利著名儿童文学家,本文选自他的巅峰之作——《爱的教育》,此书被认为是意大利人人必读的十本小说之一。
"三、品读课文1.记叙文四要素是什么?请根据四要素概括“狂欢节的最后一天”发生了什么“悲惨”的事情?事情的结果是怎样的?明确: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狂欢节的圣卡尔罗广场,游行马车中的一位绅士收留了一个走失的女童,并最后成功将孩子交还给无比着急的母亲。
2.分小组讨论,请分别以绅士或者母亲的角度叙述这个事件。
3.文中出现了哪些人物?这些人有哪些主要特点?绅士——善良,充满爱心女童——天真,无助母亲——母爱浓烈游人——热心4.狂欢节最后一天是怎样一种情况?为什么作者要着力描述狂欢节最后一天的热闹非凡甚至疯狂的节日氛围呢?明确:装饰华丽、热闹非凡、人潮涌动、锣鼓喧天为下文女孩的走失、母亲的心急(担心孩子被拐走、被踩死)做好铺垫。
四、品味人物仔细阅读课文,分组讨论以下问题:1.文中是如何刻画母亲这一角色的?请找出一些相关语句,细细品味。
明确:(1)果然不出所料,广场对面的尽头有一个女人发疯似的用胳膊狠挤猛推,终于挤出了一条通道,声嘶力竭地号叫:“玛丽娅!玛丽娅!我丢了女儿!别人把她拐走了,人家把她踩死了!”(动作描写、语言描写。
)(2)女人这样狂躁不安地折腾了整整一刻钟……在水泄不通的人群中拼命打开一条通道。
今天,我看了《爱的教育》上《狂欢节的最后一天》。
本文讲了一个小姑娘跟她的妈妈一起去看“狂欢节表演”。
小女孩和妈妈走散了,在一边哭。
一位绅士抱着她在车上,很多人都给她橘子、糖果等安慰她。
等她妈妈好不容易找来的时候,妈妈已经“不像人”,她的脸变得疯狂了,头发很乱,非常非常急。
不过,最后还是找到了小女孩。
小女孩的妈妈是多么爱自己的孩子啊。
我明白了:父母领我们出门玩的时候,应该紧紧地跟着父母,不然会像小女孩一样,父母会很着急的。
大班社会活动教案设计―狂欢节一、活动目标1. 了解狂欢节的来历和特点,知道狂欢节是一种庆祝和娱乐的活动。
2. 通过观察和参与,培养幼儿的观察力、表现力和创造力。
3. 培养幼儿的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增强集体荣誉感。
4. 培养幼儿的人际交往能力,增进幼儿之间的友谊。
二、活动准备1. 教学材料:狂欢节的相关图片、视频或故事,狂欢节的道具(如面具、羽毛等),画纸、彩笔等绘画材料。
2. 环境布置:教室布置成狂欢节的氛围,可以挂上色彩鲜艳的横幅、气球等。
三、活动过程1. 导入:教师通过展示狂欢节的图片或视频,引导幼儿观察并提问,引起幼儿对狂欢节的兴趣。
2. 教学:教师简单介绍狂欢节的来历和特点,让幼儿了解狂欢节的意义。
3. 实践:教师分发道具和绘画材料,引导幼儿自由选择进行狂欢节的道具制作或绘画活动。
4. 展示:鼓励幼儿展示自己的作品,让幼儿分享自己在活动中的感受和体验。
四、活动延伸1. 家园共育:教师可以通过家长通知书,邀请家长参与幼儿的狂欢节活动,如家长可以准备狂欢节的美食,或者与幼儿一起制作狂欢节的道具。
2. 环境创设:教师可以将幼儿的狂欢节作品展示在教室的公共区域,让其他班级的幼儿也能欣赏到。
五、活动评价1. 观察幼儿在活动中的参与程度和表现,评价幼儿对狂欢节的理解和兴趣。
2. 观察幼儿在合作和团队中的表现,评价幼儿的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
3. 收集家长和幼儿的反馈意见,了解活动对幼儿的影响和价值。
六、活动内容1. 狂欢节知识介绍:教师通过图片、视频等资料,向幼儿介绍狂欢节的起源、不同国家的狂欢节特色以及狂欢节中的典型活动,如化妆舞会、花车游行等。
2. 狂欢节文化体验:教师组织幼儿模拟狂欢节中的活动,如制作面具、装饰花车、编排舞蹈等,让幼儿亲身体验狂欢节的欢乐氛围。
3. 狂欢节道德教育:通过故事、讨论等形式,教师引导幼儿理解在狂欢节这样的公共场合应遵守的规则,如尊重他人、不随意乱扔垃圾等。
七、教学方法1. 直观演示法:教师通过展示狂欢节的图片、视频等,直观地让幼儿了解狂欢节的相关知识。
狂欢节的最后一天教案教案标题:狂欢节的最后一天教案目标:1.了解狂欢节的起源和传统活动。
2.探讨狂欢节的文化意义以及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庆祝方式。
3.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创造力。
4.通过活动提升学生的口语表达和写作能力。
教案步骤:引入活动(5分钟):1.播放一个与狂欢节相关的视频或图片,激发学生对狂欢节的兴趣。
2.引导学生讨论他们对狂欢节的了解和经历,并与他们分享一些狂欢节的背景知识。
活动一:狂欢节的起源和传统活动(15分钟):1.教师用简洁明了的语言向学生介绍狂欢节的起源、历史和主要传统活动。
2.学生小组讨论并合作完成一个海报或展板,展示狂欢节的起源、传统游行、面具和服装等重要元素。
活动二: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庆祝方式(20分钟):1.学生分成小组,每组选择一个国家或地区,重点研究该地的狂欢节庆祝方式。
2.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使用各种学习资源(图书、互联网等)收集相关信息,并准备一份简短的演讲。
3.学生进行小组展示,分享他们所研究的国家或地区的庆祝方式,并解释其文化意义。
活动三:制作面具(20分钟):1.为学生准备面具的材料,如彩纸、颜料、羽毛、彩带等。
2.学生根据自己的创意和兴趣设计并制作一个狂欢节面具。
3.学生穿上面具,用口头表达或以角色扮演的方式讲述他们创作面具的理念和狂欢节的意义。
活动四:写作任务(15分钟):1.要求学生根据他们对狂欢节的了解和活动经历,写一篇有关他们所参加的狂欢节的文章。
2.鼓励学生用生动的描写词汇和详细的描述来展示他们对狂欢节的认识和体验。
总结和延伸活动(5分钟):1.教师与学生一起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并强调狂欢节的文化意义和多样性。
2.鼓励学生在家里或社区参加狂欢节庆祝活动,并将他们的经历分享给同学。
教案评估:1.观察学生的参与程度、展示和演讲的能力以及对于狂欢节的理解。
2.收集学生写作任务的作品,并根据他们的表达能力和对狂欢节的理解程度进行评估。
教案扩展:1.学生可以选择其他国家或地区的庆祝方式进行更多的研究和展示。
4.狂欢节的最后一天
【教学目标】
1.理清故事情节,把握文意;
2.抓住有关描写人物动作、神情、语言的语段,把握绅士及母亲的形象特点;
3.学会从平凡处感受关爱,体味人性之美。
【教学重点】
1.理清文章思路,把握故事情节;
2.通过人物描写感受人物形象。
【教学重点】
体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爱及人性之美。
【教学课时】2课时
一、新课导入
你曾从陌生人那里感受到关怀和关爱吗?人间各处自有爱,也许是一个微笑,也许是一次伸手,也许是一个拥抱,也许是一次赠予。
今天,请大家一起来感受一个有关爱的故事。
二、关于作者
埃迪蒙多·德·亚米契斯,意大利著名儿童文学家,本文选自他的巅峰之作——《爱的教育》,此书被认为是意大利人人必读的十本小说之一。
三、品读课文
1.记叙文四要素是什么?请根据四要素概括“狂欢节的最后一天”发生了什么“悲惨”的事情?事情的结果是怎样的?
明确:时间、地点、人物、事件
狂欢节的圣卡尔罗广场,游行马车中的一位绅士收留了一个走失的女童,并最后成功将孩子交还给无比着急的母亲。
2.分小组讨论,请分别以绅士或者母亲的角度叙述这个事件。
3.文中出现了哪些人物?这些人有哪些主要特点?
绅士——善良,充满爱心
女童——天真,无助
母亲——母爱浓烈
游人——热心
4.狂欢节最后一天是怎样一种情况?为什么作者要着力描述狂欢节最后一天的热闹非凡甚至疯狂的节日氛围呢?
明确:装饰华丽、热闹非凡、人潮涌动、锣鼓喧天
为下文女孩的走失、母亲的心急(担心孩子被拐走、被踩死)做好铺垫。
四、品味人物
仔细阅读课文,分组讨论以下问题:
1.文中是如何刻画母亲这一角色的?请找出一些相关语句,细细品味。
明确:
(1)果然不出所料,广场对面的尽头有一个女人发疯似的用胳膊狠挤猛推,终于挤出了一条通道,声嘶力竭地号叫:“玛丽娅!玛丽娅!我丢了女儿!别人把她拐走了,人家把
她踩死了!”(动作描写、语言描写。
)
(2)女人这样狂躁不安地折腾了整整一刻钟……在水泄不通的人群中拼命打开一条通道。
(动作描写)
(3)有个女人一阵风似的朝马路这边飞跑过来……她简直不像个人样……边哭边伸出双手去抓自己的孩子(外貌、动作描写)
母亲的心急如焚刻画得淋漓尽致,体现出母亲对于女儿的担忧、重视以及疼爱!
2.文中的母亲是怎样一个人?
明确:为女儿的安全而焦虑不安甚至陷入恐慌,是一位重视、疼爱儿女、坚强的好妈妈。
3.文中帮助小女孩找到妈妈的绅士是一个怎样的人?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
(1)绅士摘下假面具(动作描写)
(2)车上那位绅士仅仅抱着女孩……并想法设法让小女孩安静下来(动作描写)
(3)小女孩的哭喊声打动着绅士的心……向人们连声大喊:“快把她的母亲找回来”
(动作、语言描写)
(4)他亲了小女孩一口……摘下一枚镶着大钻石的金戒指,很快套到小女孩的手指上,对她说:“拿回去将来做你的结婚嫁妆吧”
(乐于助人,善良,慷慨)
4.除了绅士和母亲,你还能从课文中的哪些地方感受到人们的爱?
明确:
(1)“请您手下这个孩子吧……她妈妈可能离这不远了”
(路人为尽快找到孩子母亲而寻求帮助)
(2)绅士接过孩子,其他人不再唱歌了
(为了尽快找到孩子母亲,人们停止了狂欢)
(3)人群爆发出热烈的掌声
(人们都为这个美好结局而由衷开心)。